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练习
展开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目标导航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目标解读
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
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教学重点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综合性。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特点: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对于动物来说,食物日益充足也是导致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
2. 生物因素
(1)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这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2)种群外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①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于灭亡。
②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③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对寄生者有利,对寄主有害。
知识点02 制约因素的类型
1. 密度制约因素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其作用强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天敌等。
2. 非密度制约因素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其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这样的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严寒等。
生物因素一般是密度制约因素,非生物因素多数是非密度制约因素。有时非生物因素可以通过影响生物因素发挥作用。
知识点03 种群研究的应用
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的捕捞)
一般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值时,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2.有害生物的防治
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有害生物成灾。
能力拓展
考点01 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
什么是密度效应?
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
密度效应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的关系即为种内关系。一定时间内,当种群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临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为密度效应。种群的密度效应就是由矛盾的两个相互作用决定的,即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凡影响某物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各种生物、理化因子都对此物种密度起作用,而这些不同作用的集合就为密度效应。生物种群对密度效应反映不一,有的随密度增加而死亡率增加,有的则死亡率不变,有的甚至死亡率出现下降。就是同一个物种,在不同条件下也可能出现这几种情况的。
如何判断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制约因素是对种群起限制或适合作用的生态因素。根据各种制约因素对种群死亡率的关系,可划分以下类型:
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种群密度增加时,死亡率也随着增加;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下降,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生物因素(竞争、寄生、捕食、病原等)常常按密度制约的方式起作用。密度制约因素的制约作用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加大。
如:食物对种群数量的调节
寄生者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越容易蔓延,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种群密度降低后,疾病不容易传染,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分泌物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很多生物通过自身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如: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动物、微生物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物就将限制种群数量再增加;种群数量下降后,代谢产物减少,不足以起抑制作用,种群数量又上升。【摘自阜阳市环保局】
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其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非密度制约因素所引起的种群死亡率比较稳定,这样的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如干旱、严寒等会对种群数量产生影响,但这种因素起多大作用与种群密度是无关的。
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的变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一般是猛烈的、灾难性的。如:蝗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引起蝗灾发生的一个因素就是干旱。东亚飞蝗在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因水淹或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旱时才能发生。
【典例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的
B. 生物种群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的波动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有关
C. 生物种群数量不规则的变动往往与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D. 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一般总是直接且显著的
【答案】D
【解析】解:A、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移率来控制种群数量,A错误;
B、生物种群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的波动与密度制约因素有关,B错误;
C、生物种群数量不规则的变动往往与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C错误;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一般总是直接且显著的,D正确。
故选:D。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单项选择题
1.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下降
B. 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但却可促使东亚飞蝗种群的爆发式增长
C. 食物和捕食性天敌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较大,竞争者、寄生者等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大
D. 食物、地震、火灾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B
1. 【解析】解:A、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林下阳生植物的种群密度下降,A错误;
B、许多植物会因干旱缺水而死亡,而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B正确;
C、竞争者、寄生者等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C错误;
D、食物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B。
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
(2)建立模型:Nt=N0λt
(3)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2)特点:
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②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C. 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值上下波动
D.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象、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答案】D
【解析】【解答】
A、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等其他数量特征,A错误;
B、我国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
C、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和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增长“S”型曲线中K值及K/2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2
B. 有益动物的保护可以通过改善其生活环境来提高种群的K值
C. 养殖业中捕捞或出栏个体一般不会是年幼个体,以提高种群的K值
D. 维持鱼类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时,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和变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解答】
A.由于种群数量在K/2时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鼠群的数量要严格控制在K/2以内,避免鼠群数量的快速增长,A正确;
B.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由概念可知,K值的大小主要与环境条件有关,所以对有益动物的保护,可以通过改善其生活环境来提高种群的K值,B正确;
C.养殖业中捕捞或出栏个体一般不会是年幼个体,以保持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不是提高种群的K值,C错误;
D.因为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的数量增长最快,所以维持鱼类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时,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D正确。
故选C。
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 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 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数量变化,要求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分析题图曲线可知,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点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答】
A.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正确;
B.“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在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最大,超过该点增长率下降,因此a~b段种群的增长率下降,B错误;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正确;
D.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既能使植物等生产者被啃食的较少,又可以保持该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5.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 )
A. 甲与乙之间存在反馈调节,以维持其相对稳定
B. 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就会降低甲种群的丰富度
C. 丁的数量发生变化,不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
D. 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丙数量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食物链及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析图解的能力。据图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与生物量金字塔是一致的,营养级越低,所占有的能量越多,生物量也相应越多;反之,营养级越高,所占有的能量越少,生物量也越少。据此可以排出甲、乙、丙、丁4种生物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
【解答】
A.甲与乙之间是捕食关系,存在负反馈调节,比如乙增多,由于天敌数量增多,甲的数量会减少,进而导致乙的食物减少,从而导致乙的数量减少。这种负反馈条件有助于维持甲和乙数量相对稳定,A正确;
B.如果乙大量捕食甲,就会降低甲种群的密度,不是降低甲种群的丰富度,丰富度指的是物种的数量,种群是单一物种,B错误;
C.丁的数量发生变化,说明乙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则会影响乙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在一条封闭的食物链中,乙种群数量的增加,则甲会因为天敌(乙)数量增加导致其数量下降,而丙因天敌(甲)的减少而导致其数量增加。D错误。
故选A。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下列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
A. 捕食关系 B. 竞争关系
C. 种内斗争 D. 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梳理相关的知识点,结合选项进行判断.
解;A、捕食关系,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竞争关系,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种内斗争,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故应选D.
2.我国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场所,在干旱的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蝗虫间的流行疾病能影响其种群密度
B. 阴湿多雨环境中蝗虫的K值大于干旱环境
C. 调查蝗虫卵的密度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
D. 合理灌溉和引入青蛙等天敌可以防治蝗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要求学生具有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答】
A.蝗虫间的流行疾病导致死亡率增加,能影响其种群密度,A正确;
B.由题意可知,阴湿多雨环境中蝗虫的K值小于干旱环境,B错误;
C.调查蝗虫卵的密度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C正确;
D.合理灌溉和引入青蛙等天敌可以防治蝗害,D正确。
故选B。
3.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下列正常生理或自然现象中,不属于反馈调节的是()
A. 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
B. 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甲捕食草食性鱼类乙形成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C. 下丘脑产生的TRH刺激垂体分泌TSH,TSH的增加抑制TRH的释放
D. 动物有氧呼吸过程中ATP合成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有氧呼吸减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有氧呼吸、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和其他植物激素的产生、分布和功能等相关知识,属于识记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答】
A.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是植物对于环境的一种适应,不属于反馈调节,A符合题意;
B.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甲捕食草食性鱼类乙会导致乙的数量减少,乙数量的减少会导致甲的数量随之减少,两种鱼形成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属于反馈调节,B不符合题意;
C.下丘脑产生的TRH刺激垂体分泌TSH,TSH的增加抑制TRH的释放,该过程中存在TSH对TRH的负反馈调节,C不符合题意;
D.动物有氧呼吸过程中ATP合成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有氧呼吸减缓,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某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呈现“S”型曲线,K 值为环境容纳量,下图为该种群的(K 值-种群数量)/K 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设K 值为200)。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 该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B. (K 值-种群数量)/K 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大
C. 种群的年龄组成在S2点时是增长型,在S4点时是衰退型
D. 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在S3点对应的时刻捕捞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
A.种群数量增加,环境阻力加大,种群出生率减小,死亡率增大,该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越来越小,最后为0,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A正确;
B.据图可知,(K 值-种群数量)/K 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但种群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大,种群增长速率在种群数量达到K /2时最大,B错误;
C.根据横坐标可看出,从S1到S5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C错误;
D.为获得最大的持续捕捞量,应使捕捞后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捕捞后种群数量应处于K /2,即S3点,D错误。
5.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图所示。对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或概括是()
A. 与种内斗争无关 B. 不受环境影响
C. 与植物种群数量无关 D. 二者之间相互制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需要学生通过分析图表得出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据图分析可知:图示为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有周期性波动,且无论猎物还是捕食者,群体内部的数量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增减。
【解答】
A.种内斗争会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A错误;
B.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受环境影响,B错误;
C.植物种群能为其它种群提供食物来源或是分布空间,故其对猎物种群和捕食者种群的数量波动有影响,C错误;
D.捕食者种群与猎物种群之间相互制约,种群数量彼此影响,D正确。
故选D。
二、 填空题
6.年初,起源于东非的蝗虫已渡过红海到达巴基斯坦,导致严重蝗灾,而巴基斯坦计划从我国引入鸭子防治蝗灾。如图是科学家在研究蝗灾中构建的鸭—蝗虫模型,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回答下列问题:
(1)该模型属于____________(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2)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蝗虫和鸭的K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巴基斯坦地区蝗虫种群密度急增的直接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下列属于蝗虫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密集型分 布②出生率 ③捕食 ④优势种 ⑤信息传递
(4)有人说引入鸭子防治蝗虫属于外来物种入侵,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______。
【答案】(1)数学;负反馈
(2)N2;P2
(3)迁入率;①②
(4)不同意,外来物种入侵会影响本地物种生存,破坏当地生态系统,而引人鸭子防治蝗虫有利于当地生态平衡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害虫防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害虫防治措施、模型概念、生物防治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理解水平,难度中等。
【解答】(1) 图中显示了蝗虫与鸭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所示模型为数学模型; 该曲线变化反应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2)由于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围绕K值波动,所以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蝗虫和鸭的K值分别为和。
(3)由题干中“起源于东非的蝗虫已渡过红海到达巴基斯坦,导致严重蝗灾”,可知巴基斯坦地区蝗虫种群密度急增的直接因素主要是迁入率。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包括: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密集型分布和随机分布,题中属于蝗虫种群基本特征的有。
(4)引入鸭子防治蝗虫属于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 生物防治的优点在于不污染环境、成本低, 可持续;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 农田引入鸭子的意义是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物种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 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而引入鸭子防治蝗虫并没有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所以这并不属于物种入侵。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 单项选择题
1.影响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中,有些因素的作用会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称为密度制约因素。以下实例中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是( )
A. 生活在加拿大的猞猁常以捕食雪兔为食,猞猁种群数量变化近似于雪兔数量的变化
B. 禽流感病毒的大量增殖和快速蔓延,会导致多种候鸟大量死亡
C. 东亚飞蝗在干旱年份容易大爆发,雨水多时虫卵被淹而发霉导致大量死亡
D. 社群压力过大时,啮齿类动物会因为内分泌失调导致生殖力下降
【答案】C
【解析】解:A、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猞猁常以捕食雪兔为食,可见二者为捕食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禽流感病毒与多种候鸟属于寄生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e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因此东亚飞蝗在干早年份容易大爆发,雨水多时虫卵被淹而发霉导致大量死亡,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
D、社群压力过大时,啮齿类动物会因为内分泌失调导致生殖力下降,属于种内调节,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C。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 .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2.夏日荷塘,荷叶有上下跳跃的青蛙捕食昆虫,水中有青蛙的幼体蝌蚪啃食植物嫩芽,当密度过大时,蝌蚪会释放毒素提高自身死亡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青蛙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B. 若蛇被大量捕杀,将增大该荷塘青蛙的环境容纳量
C. 蝌蚪分泌毒素提高死亡率是种内斗争的结果
D. 青蛙的成体和幼体在荷塘中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种群的数量变化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把握群落的结构,理解种内斗争的作用。
1、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随机型、集群型、均匀型。
2、生物群落的结构
(1) 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解答】
A.青蛙捕食昆虫,水中有青蛙的幼体蝌蚪啃食植物嫩芽,由此可见青蛙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A正确;
B.蛇是青蛙的天敌,若蛇被大量捕杀,则青蛙的天敌减少,将会增大该荷塘青蛙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C.蝌蚪分泌毒素提高死亡率属于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是种内斗争的结果,C正确;
D.青蛙的成体和幼体属于一个种群,其在荷塘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D。
3.学校兴趣小组同学在一个池塘内观察某种藻类在不同的温度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根据记录绘制出该藻类的种群增长曲线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表明,温度越高该藻类的K 值越大
B. 实验表明,温度越低该藻类的增长速率越小
C. 实验表明,温度越高该藻类达到K值所需时间越短
D. 三条曲线各自达到K 值后,温度都不再是主要限制因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增长曲线特点以及最大环境容纳量,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解答】
A.实验表明,K 值随温度的升高先升后降,A错误;
B.实验表明,温度越低该藻类的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小,B错误;
C.实验表明,温度越低该藻类达到K 值所需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该藻类达到K 值所需时间越短,C正确;
D.三条曲线各自达到K 值后,温度仍然是主要限制因素,D错误。
故选C。
4.研究表明,捕食风险能诱导猎物进行防御反应,对猎物种群密度和繁殖力的影响远高于直接捕杀。研究者利用无人机(模拟猛禽类捕食者)作为捕食风险探究其对不同密度的某种鼠类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高密度种群可有效降低由捕食风险引起的繁殖抑制
B. 捕食风险加剧了高密度种群的种内斗争
C. 捕食风险减弱了低密度种群的种内斗争
D. 捕食风险导致低密度种群降低繁殖投入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群落中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等方面特征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据图分析可知,捕食者对低密度被捕食者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影响较明显。
【解答】
A.据图分析可知,高密度种群在捕食风险增加时,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未受明显影响,故可有效降低由捕食风险引起的繁殖抑制,A正确;
B.捕食风险增大,但并没有明显改变种群增长率,高密度种群的种内斗争没有明显增大,B错误;
C.捕食风险增加,导致增长率降低,种群数量受影响,减弱了低密度种群的种内斗争,C正确;
D.捕食风险导致低密度种群繁殖力下降,繁殖投入降低,D正确。
5.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B点种群数量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根据图1可以判断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
B. 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C. 图2中曲线Y表示种群在B点出现环境阻力
D. 渔业捕捞时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应在图2中的B点进行捕鱼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依托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意在考查考生对种群数量增长的理解能力。
【解答】
A.根据图1可以判断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
B.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为S型,B正确;
C.图2中曲线Y表示种群在A点出现环境阻力,C错误;
D.渔业捕捞时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应在图2中的C点进行捕鱼,D错误。
二、填空题
6.图甲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乙是种群的数量变化;图丙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是__________(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一种 S型增长曲线。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
(3)图乙曲线Ⅱ是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_。
(4)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Ⅰ、Ⅱ、Ⅲ表示)。
【答案】(1) r对策
(2)S
(3) e-f(ef段);增大
(4)Ⅰ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解答】
(1)已知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 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 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 寿命长, 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 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属于 r对策生物。
(2)由图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 都会趋向该平衡点, 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 称为环境容纳量(或K值) 。
(3)图乙曲线ll是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缓解草原的鼠患, 曲线ll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ef。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 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则图中的角度将会增大。
(4)若a点变化为干旱, 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蝗虫数量上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 为曲线l。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精品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精品巩固练习,文件包含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学生版docx、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优秀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优秀测试题,文件包含12种群数量的变化学生版docx、1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讲义原卷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第二册--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