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乐山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乐山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01
    2021乐山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02
    2021乐山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乐山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乐山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

    四川省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世纪兴盛的诸多文学批评学派存在一个普遍的特征:思辨与理论密度。开疆拓土的草创时期,许多文学批评学派选择文学经典初试锋芒。文学经典的成功与声望内在地包含了审美价值的事先肯定。但对于常规的文学批评,审美价值的品鉴仍是不可或缺的首要环节。文学批评的缘起无疑包含了审美愉悦的催化。批评家选择这一部而非那一部作品加以考察,审美反响往往是首要理由。然而多数时候,文学批评只能显现为单行道:审美愉悦逐渐凝固为整饬的理论语言,一部作品如同合起来的折扇般收缩为一个主题或结论;相对地说,各种概念组成的表述不会从“理论的高度”重返审美愉悦。
    那么对文学批评来说,审美愉悦是必须甩下的内心羁绊吗?一种观点认为,进入文学世界只需进行纯粹的审美。然而,多数人更愿意撤除文学世界的栅栏。对于他们说来,文学之所以值得阅读,恰恰由于文学提供的经验可能与更大的世界产生互动。文学批评并非审美的喃喃自语,而是文学与社会历史互动的引子。因此批评家无法逃离这种理论纠缠:审美产生的钦慕、向往、愤怒、悲哀是否汇入种种认识观点,增添肯定或者否定的分量?事情或许更为复杂,比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逐渐从“坏女人”转变为神采奕奕的核心人物,道德观念如何承接来自审美领域的压力?《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公子小姐是封建社会没落者,然而这种历史判断能否取缔宝黛哀婉爱情带来的嗟叹?复述这些众所周知的文学史事实,我试图阐明的观念是:审美愉悦制造的内心波澜构成了各种评判观点的组成部分。当道德评判或社会学分析与审美愉悦的意向存在差距时,批评家必须意识到某些重要的内容可能遗落在视野之外。
    如果说审美愉悦意味的是感性参与的激情,那么审美对象必须纳入感性视域。理性的认可并非审美,审美对象通常必须进入感官洞悉的日常生活,唤醒种种云谲波诡的情绪。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叙述的历史运动时常夹杂于太太的唠叨或者夹脚的鞋子之间。
    巨大的社会转折亦然,只有当社会转折挣脱抽象的概念、公式而聚合起具体的形象时,它才能充当真正的文学主题。然而对于杰出的作家来说,上述程序恰恰颠倒过来:他们的慧眼可能捕获某种形象,从中察觉动人的内容,扩大、发展和完成这种形象体系的同时酿成了一个崭新的文学主题。这种文学主题的源头并非文件或者实验室的理性工作,而是形象本身的内涵。换言之,这时的感性与审美溢出了传统观念指定的框架从而产生强大的解放冲击力。种种细节和故事的演变有力地抵抗一系列强加的预设——即使作家本人也无法责令这些形象就范。形象拥有自己的个性,拥有意识形态来不及处理甚至无法处理的剩余。某些时候,这种剩余代表了更大的世界。这是形象不可替代的价值。
    由于理性主义形成的霸权,相当多批评家往往羞愧地回避审美愉悦,迫不及待地撤退到概念设置的理论矩阵。批评家坚定地拒绝审美愉悦对于理论预设的干扰,这表示了理论的贫乏还是理论的傲慢?我想说的是,审美享受的放弃不仅带来感性的枯竭,同时将导致认识的枯竭。
    (摘编自南帆《审美的洞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经典已经过审美价值的事先肯定,许多文学批评学派在形成之初往往将其作为首选。
    B.审美愉悦的催化是文学批评的缘起,审美反响是批评家选择某部作品考察的首要理由。
    C.审美会产生钦慕、向往、愤怒、悲哀等内心波澜,最终构成各种评判观点的组成部分。
    D.文学形象拥有自己的个性,形象本身的内涵有时会成为一些崭新的文学主题的源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设问,在引出观点的同时,又增强了文章的论辩气势。
    B.文章运用折扇的比喻,形象论证了文学批评将作品收缩为主题和结论的肤浅。
    C.文章第二段对审美愉悦的评述,既有辩证分析,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对杰出作家创作程序的论述是对前文的补充论证,这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批评具有不可逆性,审美愉悦可以逐渐凝固为理论语言,但理论表述很难重返审美愉悦。
    B.多数人愿除去文学世界的藩篱与更大的世界产生互动,这正是他们认为文学值得阅读的原因。
    C.巨大的社会转折走出文件或者实验室,渗透日常生活,才有机会成为崭新的文学主题。
    D.批评家如果受到理性主义霸权影响而放弃审美愉悦,可能会导致感性和认识的双重枯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睡眠质量决定着白天的精神和工作效率,对此我们都深有体会。一旦缺乏睡眠,人会明显出现精神浹散、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反应能力下降等负面影响。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睡眠影响大脑功能的机制。
    来自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麦肯·内德加德发现大脑有一套排污系统,大脑在睡觉时,可以通过该系统将清醒时产生的毒素蛋白排出去。其中平时充斥在大脑周围以及脊髓中的脑脊波扮演着“清洗剂”的角色。研究者发现脑脊液会利用脑部血管周围的一些小通道进入大脑组织执行任务。在清洗过程中,大脑会随着脑脊液排出一种有重要负面影响的蛋白——β-淀粉蛋白,这一蛋白通常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内德加德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小鼠在睡眠和麻醉时大脑皮层中细胞周围的空间会扩大60%,这意味着睡觉时会有更多的脑脊液进入大脑,同时内德加德还观察到在这个过程中,β-淀粉蛋白消失的速度大约是清醒时的两倍。
    内德加德的发现激起了神经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来自波士顿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劳拉·路易斯也验证了内德加德的结论。在研究中,路易斯在人类的大脑中观测到了脑脊液反复清洗大脑的过程,并且她还发现这一过程和睡眠节律是同步进行的。这里所说的睡眠节律是指我们在睡眠过程中息息相关的脑电波节律,它通常与睡眠的不同阶段相关。比如睡眠过程总是快速眼动睡眠(REM)和慢波睡眠(SWS)交替进行的。REM会伴随高度活跃的脑电信号,梦境就是在REM阶段出现的;而SWS则只会伴随低活跃的慢脑电波,因此SWS也被称作深度睡眠,决定着每晚的睡眠质量。当我们入睡时,通常由浅层的慢波睡眠开始,然后进入深度的慢波睡眠,最后再回到浅层慢波睡眠。睡眠过程中,大脑会多次执行这种循环,并且在每个新循环开始之前以及即将醒来时进行快速眼动睡眠。
    “这些同步发生的事件背后,一定有一些我们没有发现的联系。”路易斯表示。为此,路易斯召集了13名志愿者,研究他们进入慢波睡眠时的脑脊液、脑电信号以及血氧浓度依赖信号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脑脊液进入大脑之前的数秒钟前,血液会迅速退出大脑,给大脑腾出更多的容量。人们在熟睡时许多神经元会处于关闭的状态,因此大脑不再需要高水平的血氧浓度,血液也开始退出局部区域。当血液流出,为了弥补下降的脑压,脑脊液正好趁此时机涌入大脑,形成液体替补并完成清洗工作。当志愿者进入深度睡眠阶段,脑脊液经特定脑区过滤后周期性地进入大脑,并且环绕整个大脑流动。脑脊液到达脑部最上侧时,会渗透进脑壁细胞的小动脉之间,充斥脑组织间隙与其中的液体进行混合。这一过程会伴随着有节律的慢波脑电波刺激神经调节信号,促进脑中废物和毒素的排出。
    根据这一结果,许多神经疾病的机理似乎就能够说得通了。路易斯解释道:“慢波脑电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在患有神经性疾病的人中衰减得更加厉害。”因此,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神经疾病患者往往都会缺乏优质的慢波睡眠,而这样会积累更多的毒素蛋白,最终病情也会变得更加严重。现在,这项实验已经让科学家找到了脑脊液、脑电波和慢波睡眠之间的联系,我们也能更进一步理解睡眠这项重要活动的意义。但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脑脊液大清洗时会带走脑中的垃圾,但它们可能还做着更加重要的事情。”路易斯表示。
    (摘编自《环球科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易斯通过科学实验发现了睡眠过程中总是快速眼动睡眠和慢波睡眠交替进行这一睡眠节律。
    B.内德加德的实验证明,人在睡眠和麻醉时大脑皮层中细胞周围的空间会扩大60%,这说明睡觉时会有更多的脑脊液进入大脑。
    C.慢波脑电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在患有神经性疾病的人中衰减得更加厉害,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缺乏优质慢波睡眠的原因。
    D.路易斯的科学研究,发现了脑脊液、脑电波和慢波睡眠之间的联系,把内德加德的研究又推进了一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脑脊液会利用脑部血管周围的一些小通道进人大脑组织执行任务”,用形象化的手法表述,更利于读者理解。
    B.β-淀粉蛋白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只要清除掉β-淀粉蛋白,就能治好阿尔茨海默病这一疾病。
    C.研究发现人们在熟睡时大脑不再需要高水平的血氧浓度,为脑脊液进入大脑完成清洗工作创造条件。
    D.文章中多处使用“大约”“往往”“推断”“似乎”等词语,使文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严谨。
    6.请结合文本简述文中划线句子中“脑脊液、脑电波和慢波睡眠”三者之间的联系。(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白山黑水
    揭方晓
    白山黑水间,一座小屯子。炊烟悄无声息地升起,越来越浓,越来越暖。
    今天是大年三十,晚上,再忙碌的人也得回家。便衣队大队长二虎这天也回来了,腰挎崭新盒子炮,在这偏僻地儿,格外显眼。
    二虎掀开门帘,亲热地叫道:“姐,我回来了。”
    大妮的声音从厨房里飘来:“二虎,你先坐会儿,饭马上就好。”
    家里只有大妮和二虎。好多年前,父母拖儿带女从山东逃荒来到这里。路上,又惊又累,还得忍饥挨饿,二妮、三妮、大虎相继饿死。到这屯子不久,因水土不服,加之伤心过度,父母又陆续亡故,只留下大妮和二虎姐弟俩相依为命。
    大妮比二虎大十岁,从此扛起了家里的生活重担,东家要,西家讨,拉扯着二虎长大成人。因此,两人名为姐弟,实际情如母子。
    不一会儿,一盆小鸡炖蘑菇,一盘红烧鲤鱼,一碟酸菜,一齐端了上来。瞬间,香气就在这有些空荡的桦树房里飘散开了,原本清冷的家多了些过年的喜庆。
    “姐,你哭了?谁欺负你的,你跟我说,我弄死他!”大妮红肿的双眼,没能逃过二虎的眼睛。二虎将盒子炮往桌上一拍,低低地吼道。
    大妮吓了一跳:“没谁欺负我,我……我只是想爹娘了。”
    二虎沉默了。他伸手拿过汤勺,去舀那小鸡炖蘑菇,却被大妮拦住了。
    “上午,我去送隔壁赵大爷最后一程了。”大妮低着头说道。
    二虎非常不满:“他一抗联乱党,你还去送他,不是给我添乱吗?”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什么乱党,我只知道,当年我们快要饿死时,是赵大爷用家里最后一把米,熬了两碗粥送我们。否则,我们早冻死饿死了。”大妮抬起了头。
    成人后的二虎不愿吃苦,整日吊儿郎当,靠东摸西抢过日子,成为屯子里人人厌恶的二混子。为这事,大妮没少求他,骂他,甚至打他。可他当面说改,转眼就忘个一干二净。日本兵来了,听说到了那边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二虎想都没想,就投了过去。起初,只是个小兵,架不住他狗运好,接连立功,不多久就升为便衣队大队长了。
    前些天,二虎带人端了抗联一地下联络站,发现赵大爷也在,本想悄悄地放了,可眼见其他抗联战士逃的逃、死的死,唯有这赵大爷是个活口,一旦放了,日本兵怪罪下来,吃罪不起。再说了,抓住一抗联战士,有二十块大洋的赏金呢。二虎没再犹豫,将赵大爷干脆利落地交给了日本兵。日本兵一通审问,十八般酷刑都用上了,赵大爷牙根紧咬,就是不开口,最后竟被活活折磨而死。
    大年三十,屯子里人多方疏通,才将赵大爷的尸体从日本兵那要了回来,一卷薄席,埋在了屯子后面的林子里。大妮去送赵大爷最后一程时,屯子里的人,老老少少都黑着脸,有的还大声诅咒着二虎。大妮不知说什么才好,一个劲地哭。
    二虎从怀里摸出一布袋,扔在桌上,哗啦作响:“这是二十块大洋,你拿着。姐,我不会再让你忍饥挨饿了。”说罢,伸手拿过汤勺,去舀那小鸡炖蘑菇。
    却又被大妮拦住了:“慢着,我问你,你还当我是姐不?”
    “咋不当啊,你永远都是我姐呢。那年,我们一起去乞讨,地主家放出了恶狗,你死命挡在我面前,自己却被咬得鲜血淋漓。前些年,多少小伙子上门求婚啊,可你一直没点头,不就是因为有我这‘拖油瓶’吗?害你现在都三十多岁了,还没嫁出去。没事,姐,以后就咱俩过,我会让你享福的。”二虎眼圈瞬间红了。
    大妮盯着二虎的眼睛,说:“那好,你就听姐一句,咱不当这便衣队的,行不?”
    二虎赶紧摇头:“这哪行啊,我现在也是堂堂便衣队大队长了,到手的好日子,咋能说不要就不要?再说了,上贼船易,下贼船难,我如果不干,日本兵会饶过我?姐,你莫多想,我会让你享福的。”
    大妮笑了,笑里带着泪花。“嗯,我听我弟的,跟我弟好好享福。”说罢,拿过汤勺,给自己和二虎每人舀了一碗小鸡炖蘑菇。
    两人香香地吃着。突然间,二虎惊叫道:“姐,你怎么眼睛里、鼻子里都在流血。”
    大妮惨笑着说:“你也是。”
    屋外,过年的鞭炮声零零星星地响起。
    (节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虎打小就穷怕了,他想让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姐过上好日子,因此他加入便衣队在一定程度上是情有可原的。
    B.小说塑造了抗联战士赵大爷舍己为人、坚贞不屈的高大形象,乡亲们对赵大爷的爱戴其实就是对抗联的爱戴。
    C.小说正面写日本兵的笔墨虽不多,但通过写赵大爷的惨死、二虎的害怕、屯里人的怨恨,侧面反映了日本兵的凶残。
    D.大妮是极度矛盾痛苦的,她恨二虎的忘恩负义,同时又姐弟情深,当最后的希望破灭时,她只能选择同归于尽。
    8.小说多次写到“小鸡炖蘑菇”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9.有人说二虎良知犹存,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简述你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盛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光武笑,因留宿闲语。建武元年正月,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获辎重千余乘。进围安邑,数月未能下。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樊崇战死。会日暮,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穷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众。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大破之。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皆斩之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遂定河东。是月,光武即位于鄗,使使者持节拜禹为大司徒,禹时年二十四。十三年,天下平定,诸功臣皆增户邑,定封禹为高密侯。帝以禹功高,封弟宽为明亲侯。其后左右将军官罢,以特进奉朝请。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帝益重之。中元元年,复行司徒事。从东巡狩,封岱宗。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10.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皆斩之/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
    B.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皆斩之/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
    C.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皆斩之/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
    D.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皆斩之/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癸亥,属干支纪日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B.奉朝请,是古代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
    C.封,指“祭地”,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地神的大型典礼。
    D.薨,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禹年少时就能诵读《诗经》,具有辨人之才,在长安学习时初见光武,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与光武结下了较深厚的交情。
    B.邓禹起初受到豪杰的举荐,但他不肯相从;后来他追随光武,光武有权力授予他官职,他却表示不愿做官,不重功名。
    C.邓禹在与王国作战时起初不利,后整理兵器、调整部队,在癸亥日后一天等(王匡军队)到了营下,命将领鼓噪进攻,大破敌军。
    D.邓禹屡建功勋,深受光武帝信任,显宗即位后,依然得到特别的尊崇,得病后,显宗亲自探望,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原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4分)
    (2)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4分)
    (3)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张衡传》)(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本词上阕写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最终集于一点,所见景色壮阔雄美又不失清新疏朗。
    B.词人认为老了本应过闲散生活,偏又老天多事教他来管理松林,情绪看似浅淡,实则隐含愤激。
    C.词末以景结情,表达了词人对偃湖蒙蒙美景的期待,也展现了其宽阔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境界。
    D.本词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意境新奇健雅,语言平易通俗、自然朴素,笔力峭拔。
    15.这首词是如何展现灵山风貌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苏轼《含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表现朝代更替,都城由盛到衰,令人伤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7~19题。
    科技正________舞台艺术呈现,赋予艺术“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简约美,营造诗化意境。机械舞台移动,可看作山脉涌动;光影交错辉映,可译为日月起落;虚拟视觉成像,可形塑万里山河……(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依托图像处理算法,________人心的“冰瀑”环节中,一滴水墨从天而降晕染开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________,唤起人们心底的文化情结;“冰雪五环”环节采用三维水墨动画、裸眼全息水墨动画等手段,以笔墨精神再现冬奥历史,观意取象、气韵相生。
    当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科技已不仅仅是手段、工具、元素,其本身也承载起表意的作用、人文的温度。冬奥会闭幕式上,通过AR虚拟实时渲染技术,让中国结的红线从________汇聚于鸟巢上空,编织成巨大的红色中国结,缠绕在巨型雪花火炬周围。传统花纹的中国结、浪漫冰花围成的中国结、红绸飘舞的中国结……不同质感和元素的中国结被冰花包围。这寄予着奥林匹克金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精神,也是世界与中国的连结。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重构 震慑 喷薄欲出 四面八方
    B.重塑 震撼 喷薄欲出 四通八达
    C.重构 震撼 呼之欲出 四面八方
    D.重塑 震慑 呼之欲出 四通八达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科技元素潜藏在视觉语言结构中,为观众创作着美好的视效体验。
    B.视觉语言结构中潜藏着科技元素,为观众创作着美好的视效体验。
    C.视觉语言结构中潜藏着科技元素,为观众创造着美好的视效体验。
    D.科技元素潜藏在视觉语言结构中,为观众创造着美好的视效体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中国与世界的连结,也寄托着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B.这寄托着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也是世界与中国的连结。
    C.这寄予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也是中国与世界的连结。
    D.这是世界与中国的连结,也寄予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汉服,又名华服。狭义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广义上, ①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历经数千年变更,汉服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表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藏,与中华传统饮食、建筑和汉字汉语等共同构筑成恢宏的中华文化大厦。《春秋左传·正义》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人靠衣装”, ② ,就像把厚重的传统文化穿在身上。着汉服的人,坐着,是一组文化修为的展柜;走着,是一阵人格魅力的和风。
    汉服不是静态的出土文物, ③ 。《礼记·曲礼上》记载:“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在喜气洋洋的结婚仪式、青春飞扬的毕业典礼,汉服爱好者姹紫嫣红的背后彰显着礼义规矩。事实上,汉服轻形式重精神,雍容典雅,深邃灵动,体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蕴藉含蓄守太和的审美理想,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价值取向,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根据文本内容,请简要概括汉服的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7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学校漫画社计划举办一个漫画交流会,请以上面两幅漫画中的内容为基础,写一篇发言稿,谈谈带给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世纪兴盛的诸多文学批评学派存在一个普遍的特征:思辨与理论密度。开疆拓土的草创时期,许多文学批评学派选择文学经典初试锋芒。文学经典的成功与声望内在地包含了审美价值的事先肯定。但对于常规的文学批评,审美价值的品鉴仍是不可或缺的首要环节。文学批评的缘起无疑包含了审美愉悦的催化。批评家选择这一部而非那一部作品加以考察,审美反响往往是首要理由。然而多数时候,文学批评只能显现为单行道:审美愉悦逐渐凝固为整饬的理论语言,一部作品如同合起来的折扇般收缩为一个主题或结论;相对地说,各种概念组成的表述不会从“理论的高度”重返审美愉悦。
    那么对文学批评来说,审美愉悦是必须甩下的内心羁绊吗?一种观点认为,进入文学世界只需进行纯粹的审美。然而,多数人更愿意撤除文学世界的栅栏。对于他们说来,文学之所以值得阅读,恰恰由于文学提供的经验可能与更大的世界产生互动。文学批评并非审美的喃喃自语,而是文学与社会历史互动的引子。因此批评家无法逃离这种理论纠缠:审美产生的钦慕、向往、愤怒、悲哀是否汇入种种认识观点,增添肯定或者否定的分量?事情或许更为复杂,比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逐渐从“坏女人”转变为神采奕奕的核心人物,道德观念如何承接来自审美领域的压力?《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公子小姐是封建社会没落者,然而这种历史判断能否取缔宝黛哀婉爱情带来的嗟叹?复述这些众所周知的文学史事实,我试图阐明的观念是:审美愉悦制造的内心波澜构成了各种评判观点的组成部分。当道德评判或社会学分析与审美愉悦的意向存在差距时,批评家必须意识到某些重要的内容可能遗落在视野之外。
    如果说审美愉悦意味的是感性参与的激情,那么审美对象必须纳入感性视域。理性的认可并非审美,审美对象通常必须进入感官洞悉的日常生活,唤醒种种云谲波诡的情绪。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叙述的历史运动时常夹杂于太太的唠叨或者夹脚的鞋子之间。
    巨大的社会转折亦然,只有当社会转折挣脱抽象的概念、公式而聚合起具体的形象时,它才能充当真正的文学主题。然而对于杰出的作家来说,上述程序恰恰颠倒过来:他们的慧眼可能捕获某种形象,从中察觉动人的内容,扩大、发展和完成这种形象体系的同时酿成了一个崭新的文学主题。这种文学主题的源头并非文件或者实验室的理性工作,而是形象本身的内涵。换言之,这时的感性与审美溢出了传统观念指定的框架从而产生强大的解放冲击力。种种细节和故事的演变有力地抵抗一系列强加的预设——即使作家本人也无法责令这些形象就范。形象拥有自己的个性,拥有意识形态来不及处理甚至无法处理的剩余。某些时候,这种剩余代表了更大的世界。这是形象不可替代的价值。
    由于理性主义形成的霸权,相当多批评家往往羞愧地回避审美愉悦,迫不及待地撤退到概念设置的理论矩阵。批评家坚定地拒绝审美愉悦对于理论预设的干扰,这表示了理论的贫乏还是理论的傲慢?我想说的是,审美享受的放弃不仅带来感性的枯竭,同时将导致认识的枯竭。
    (摘编自南帆《审美的洞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经典已经过审美价值的事先肯定,许多文学批评学派在形成之初往往将其作为首选。
    B.审美愉悦的催化是文学批评的缘起,审美反响是批评家选择某部作品考察的首要理由。
    C.审美会产生钦慕、向往、愤怒、悲哀等内心波澜,最终构成各种评判观点的组成部分。
    D.文学形象拥有自己的个性,形象本身的内涵有时会成为一些崭新的文学主题的源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设问,在引出观点的同时,又增强了文章的论辩气势。
    B.文章运用折扇的比喻,形象论证了文学批评将作品收缩为主题和结论的肤浅。
    C.文章第二段对审美愉悦的评述,既有辩证分析,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对杰出作家创作程序的论述是对前文的补充论证,这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批评具有不可逆性,审美愉悦可以逐渐凝固为理论语言,但理论表述很难重返审美愉悦。
    B.多数人愿除去文学世界的藩篱与更大的世界产生互动,这正是他们认为文学值得阅读的原因。
    C.巨大的社会转折走出文件或者实验室,渗透日常生活,才有机会成为崭新的文学主题。
    D.批评家如果受到理性主义霸权影响而放弃审美愉悦,可能会导致感性和认识的双重枯竭。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B.原文第1段的相关表述为“文学批评的缘起无疑包含了审美愉悦的催化”“审美反响往往是首要理由”,有“包含”“往往”等限制,选项表述扩大了范围。
    (2)B.“形象论证了文学批评将作品收缩为主题和结论的肤浅”的分析于文无据,文章运用折扇的比喻形象论证了“文学批评很多时候将一部作品收缩为一个主题或结论”。
    (3)A.原文的观点是“然而多数时候,文学批评只能显现为单行道:审美愉悦逐渐凝固为整饬的理论语言,一部作品如同合起来的折扇般收缩为一个主题或结论;相对地说,各种概念组成的表述不会从‘理论的高度’重返审美愉悦”,是“多数时候”,选项混淆观点且说法绝对。

    答案:
    (1)B
    (2)B
    (3)A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睡眠质量决定着白天的精神和工作效率,对此我们都深有体会。一旦缺乏睡眠,人会明显出现精神浹散、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反应能力下降等负面影响。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睡眠影响大脑功能的机制。
    来自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神经科学家麦肯·内德加德发现大脑有一套排污系统,大脑在睡觉时,可以通过该系统将清醒时产生的毒素蛋白排出去。其中平时充斥在大脑周围以及脊髓中的脑脊波扮演着“清洗剂”的角色。研究者发现脑脊液会利用脑部血管周围的一些小通道进入大脑组织执行任务。在清洗过程中,大脑会随着脑脊液排出一种有重要负面影响的蛋白——β-淀粉蛋白,这一蛋白通常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内德加德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小鼠在睡眠和麻醉时大脑皮层中细胞周围的空间会扩大60%,这意味着睡觉时会有更多的脑脊液进入大脑,同时内德加德还观察到在这个过程中,β-淀粉蛋白消失的速度大约是清醒时的两倍。
    内德加德的发现激起了神经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来自波士顿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劳拉·路易斯也验证了内德加德的结论。在研究中,路易斯在人类的大脑中观测到了脑脊液反复清洗大脑的过程,并且她还发现这一过程和睡眠节律是同步进行的。这里所说的睡眠节律是指我们在睡眠过程中息息相关的脑电波节律,它通常与睡眠的不同阶段相关。比如睡眠过程总是快速眼动睡眠(REM)和慢波睡眠(SWS)交替进行的。REM会伴随高度活跃的脑电信号,梦境就是在REM阶段出现的;而SWS则只会伴随低活跃的慢脑电波,因此SWS也被称作深度睡眠,决定着每晚的睡眠质量。当我们入睡时,通常由浅层的慢波睡眠开始,然后进入深度的慢波睡眠,最后再回到浅层慢波睡眠。睡眠过程中,大脑会多次执行这种循环,并且在每个新循环开始之前以及即将醒来时进行快速眼动睡眠。
    “这些同步发生的事件背后,一定有一些我们没有发现的联系。”路易斯表示。为此,路易斯召集了13名志愿者,研究他们进入慢波睡眠时的脑脊液、脑电信号以及血氧浓度依赖信号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脑脊液进入大脑之前的数秒钟前,血液会迅速退出大脑,给大脑腾出更多的容量。人们在熟睡时许多神经元会处于关闭的状态,因此大脑不再需要高水平的血氧浓度,血液也开始退出局部区域。当血液流出,为了弥补下降的脑压,脑脊液正好趁此时机涌入大脑,形成液体替补并完成清洗工作。当志愿者进入深度睡眠阶段,脑脊液经特定脑区过滤后周期性地进入大脑,并且环绕整个大脑流动。脑脊液到达脑部最上侧时,会渗透进脑壁细胞的小动脉之间,充斥脑组织间隙与其中的液体进行混合。这一过程会伴随着有节律的慢波脑电波刺激神经调节信号,促进脑中废物和毒素的排出。
    根据这一结果,许多神经疾病的机理似乎就能够说得通了。路易斯解释道:“慢波脑电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在患有神经性疾病的人中衰减得更加厉害。”因此,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神经疾病患者往往都会缺乏优质的慢波睡眠,而这样会积累更多的毒素蛋白,最终病情也会变得更加严重。现在,这项实验已经让科学家找到了脑脊液、脑电波和慢波睡眠之间的联系,我们也能更进一步理解睡眠这项重要活动的意义。但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脑脊液大清洗时会带走脑中的垃圾,但它们可能还做着更加重要的事情。”路易斯表示。
    (摘编自《环球科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易斯通过科学实验发现了睡眠过程中总是快速眼动睡眠和慢波睡眠交替进行这一睡眠节律。
    B.内德加德的实验证明,人在睡眠和麻醉时大脑皮层中细胞周围的空间会扩大60%,这说明睡觉时会有更多的脑脊液进入大脑。
    C.慢波脑电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在患有神经性疾病的人中衰减得更加厉害,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缺乏优质慢波睡眠的原因。
    D.路易斯的科学研究,发现了脑脊液、脑电波和慢波睡眠之间的联系,把内德加德的研究又推进了一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脑脊液会利用脑部血管周围的一些小通道进人大脑组织执行任务”,用形象化的手法表述,更利于读者理解。
    B.β-淀粉蛋白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只要清除掉β-淀粉蛋白,就能治好阿尔茨海默病这一疾病。
    C.研究发现人们在熟睡时大脑不再需要高水平的血氧浓度,为脑脊液进入大脑完成清洗工作创造条件。
    D.文章中多处使用“大约”“往往”“推断”“似乎”等词语,使文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严谨。
    6.请结合文本简述文中划线句子中“脑脊液、脑电波和慢波睡眠”三者之间的联系。(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概括作答。
    【解答】(1)A.“发现了睡眠过程中总是快速眼动睡眠和慢波睡眠交替进行这一睡眠节律”错误,路易斯发现的是脑脊液清洗过程和睡眠节律是同步进行的,而非睡眠节律。
    B.“人在睡眠和麻醉时……”错误,这是在小鼠身上实验的结果,应是“小鼠在……”。
    C.“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缺乏优质慢波睡眠的原因”错误,原文最后一段是“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神经疾病患者往往都会缺乏优质的慢波睡眠……现在,这项实验已经让科学家找到了脑脊液、脑电波和慢波睡眠之间的联系,我们也能更进一步理解睡眠这项重要活动的意义。但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推断绝对化。
    故选D。
    (2)B.“β-淀粉蛋白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只要清除掉β-淀粉蛋白,就能治好阿尔茨海默病这一疾病”说法绝对,原文第二段中“ββ-淀粉蛋白,这一蛋白通常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
    故选B。
    (3)根据“当志愿者进入深度睡眠阶段,脑脊液经特定脑区过滤后周期性地进入大脑,并且环绕整个大脑流动。脑脊液到达脑部最上侧时,会渗透进脑壁细胞的小动脉之间,充斥脑组织间隙与其中的液体进行混合。这一过程会伴随着有节律的慢波脑电波刺激神经调节信号,促进脑中废物和毒素的排出”概括即可。

    答案:
    (1)D
    (2)B
    (3)人们进入深度睡眠阶段,脑脊液进入大脑流动,脑脊液渗透进脑壁细胞的小动脉并与其中的液体混合,同时有节律的慢波脑电信号刺激神经调节,促进脑中废物和毒素的排除。
    【点评】信息判断类题目的方法:
    ①材料与选项对照法,把阅读材料与选项进行一一对照,判断它们的正误。
    ②材料整合处理法,对所列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印证选择或判断的正误。
    ③关注细节法,关注材料中的细节,进行比较鉴别,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部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白山黑水
    揭方晓
    白山黑水间,一座小屯子。炊烟悄无声息地升起,越来越浓,越来越暖。
    今天是大年三十,晚上,再忙碌的人也得回家。便衣队大队长二虎这天也回来了,腰挎崭新盒子炮,在这偏僻地儿,格外显眼。
    二虎掀开门帘,亲热地叫道:“姐,我回来了。”
    大妮的声音从厨房里飘来:“二虎,你先坐会儿,饭马上就好。”
    家里只有大妮和二虎。好多年前,父母拖儿带女从山东逃荒来到这里。路上,又惊又累,还得忍饥挨饿,二妮、三妮、大虎相继饿死。到这屯子不久,因水土不服,加之伤心过度,父母又陆续亡故,只留下大妮和二虎姐弟俩相依为命。
    大妮比二虎大十岁,从此扛起了家里的生活重担,东家要,西家讨,拉扯着二虎长大成人。因此,两人名为姐弟,实际情如母子。
    不一会儿,一盆小鸡炖蘑菇,一盘红烧鲤鱼,一碟酸菜,一齐端了上来。瞬间,香气就在这有些空荡的桦树房里飘散开了,原本清冷的家多了些过年的喜庆。
    “姐,你哭了?谁欺负你的,你跟我说,我弄死他!”大妮红肿的双眼,没能逃过二虎的眼睛。二虎将盒子炮往桌上一拍,低低地吼道。
    大妮吓了一跳:“没谁欺负我,我……我只是想爹娘了。”
    二虎沉默了。他伸手拿过汤勺,去舀那小鸡炖蘑菇,却被大妮拦住了。
    “上午,我去送隔壁赵大爷最后一程了。”大妮低着头说道。
    二虎非常不满:“他一抗联乱党,你还去送他,不是给我添乱吗?”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什么乱党,我只知道,当年我们快要饿死时,是赵大爷用家里最后一把米,熬了两碗粥送我们。否则,我们早冻死饿死了。”大妮抬起了头。
    成人后的二虎不愿吃苦,整日吊儿郎当,靠东摸西抢过日子,成为屯子里人人厌恶的二混子。为这事,大妮没少求他,骂他,甚至打他。可他当面说改,转眼就忘个一干二净。日本兵来了,听说到了那边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二虎想都没想,就投了过去。起初,只是个小兵,架不住他狗运好,接连立功,不多久就升为便衣队大队长了。
    前些天,二虎带人端了抗联一地下联络站,发现赵大爷也在,本想悄悄地放了,可眼见其他抗联战士逃的逃、死的死,唯有这赵大爷是个活口,一旦放了,日本兵怪罪下来,吃罪不起。再说了,抓住一抗联战士,有二十块大洋的赏金呢。二虎没再犹豫,将赵大爷干脆利落地交给了日本兵。日本兵一通审问,十八般酷刑都用上了,赵大爷牙根紧咬,就是不开口,最后竟被活活折磨而死。
    大年三十,屯子里人多方疏通,才将赵大爷的尸体从日本兵那要了回来,一卷薄席,埋在了屯子后面的林子里。大妮去送赵大爷最后一程时,屯子里的人,老老少少都黑着脸,有的还大声诅咒着二虎。大妮不知说什么才好,一个劲地哭。
    二虎从怀里摸出一布袋,扔在桌上,哗啦作响:“这是二十块大洋,你拿着。姐,我不会再让你忍饥挨饿了。”说罢,伸手拿过汤勺,去舀那小鸡炖蘑菇。
    却又被大妮拦住了:“慢着,我问你,你还当我是姐不?”
    “咋不当啊,你永远都是我姐呢。那年,我们一起去乞讨,地主家放出了恶狗,你死命挡在我面前,自己却被咬得鲜血淋漓。前些年,多少小伙子上门求婚啊,可你一直没点头,不就是因为有我这‘拖油瓶’吗?害你现在都三十多岁了,还没嫁出去。没事,姐,以后就咱俩过,我会让你享福的。”二虎眼圈瞬间红了。
    大妮盯着二虎的眼睛,说:“那好,你就听姐一句,咱不当这便衣队的,行不?”
    二虎赶紧摇头:“这哪行啊,我现在也是堂堂便衣队大队长了,到手的好日子,咋能说不要就不要?再说了,上贼船易,下贼船难,我如果不干,日本兵会饶过我?姐,你莫多想,我会让你享福的。”
    大妮笑了,笑里带着泪花。“嗯,我听我弟的,跟我弟好好享福。”说罢,拿过汤勺,给自己和二虎每人舀了一碗小鸡炖蘑菇。
    两人香香地吃着。突然间,二虎惊叫道:“姐,你怎么眼睛里、鼻子里都在流血。”
    大妮惨笑着说:“你也是。”
    屋外,过年的鞭炮声零零星星地响起。
    (节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虎打小就穷怕了,他想让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姐过上好日子,因此他加入便衣队在一定程度上是情有可原的。
    B.小说塑造了抗联战士赵大爷舍己为人、坚贞不屈的高大形象,乡亲们对赵大爷的爱戴其实就是对抗联的爱戴。
    C.小说正面写日本兵的笔墨虽不多,但通过写赵大爷的惨死、二虎的害怕、屯里人的怨恨,侧面反映了日本兵的凶残。
    D.大妮是极度矛盾痛苦的,她恨二虎的忘恩负义,同时又姐弟情深,当最后的希望破灭时,她只能选择同归于尽。
    8.小说多次写到“小鸡炖蘑菇”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9.有人说二虎良知犹存,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简述你的理由。(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表明观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解答】(1)A.“二虎……加入便衣队在一定程度上是情有可原的”说法错误。二虎为一己之私加入日本便衣队,毫无底线,出卖恩人,无耻卖国,无情可原。
    故选A。
    (2)“不一会儿,一盆小鸡炖蘑菇,一盘红烧鲤鱼,一碟酸菜,一齐端了上来”,端出“一盆小鸡炖蘑菇”,是为后文大妮用这盘小鸡炖蘑菇结束自己和二虎的生命作好铺垫,埋下伏笔。
    “他伸手拿过汤勺,去舀那小鸡炖蘑菇,却被大妮拦住了”“二虎……伸手拿过汤勺,去舀那小鸡炖蘑菇。却又被大妮拦住了……”,中间两次写二虎“去舀那小鸡炖蘑菇”,两次都被大妮拦住,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表现了大妮内心的矛盾斗争。
    最后“大妮……给自己和二虎每人舀了一碗小鸡炖蘑菇”,最后两人双双中毒身亡,凸显了大妮大义灭亲的精神。
    (3)根据“成人后的二虎不愿吃苦,整日吊儿郎当,靠东摸西抢过日子,成为屯子里人人厌恶的二混子。为这事,大妮没少求他,骂他,甚至打他。可他当面说改,转眼就忘个一干二净”可知,二虎长大后不愿吃苦,整日吊儿郎当,东摸西抢,屡经教育而不知悔改,可见品质低劣。
    根据“日本兵来了,听说到了那边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二虎想都没想,就投了过去。起初,只是个小兵,架不住他狗运好,接连立功,不多久就升为便衣队大队长了”“二虎没再犹豫,将赵大爷干脆利落地交给了日本兵”可知,二虎加入便衣队,“接连立功”,是日本人忠实的走狗,尤其是“干脆利落”地出卖了救命恩人赵大爷,可见毫无良知。
    根据“这哪行啊,我现在也是堂堂便衣队大队长了,到手的好日子,咋能说不要就不要?再说了,上贼船易,下贼船难,我如果不干,日本兵会饶过我?姐,你莫多想,我会让你享福的”可知,二虎面对大妮的挽救、苦劝,始终执迷不悟,一心贪图富贵,可见不可救药。

    答案:
    (1)A
    (2)①小说开头写大妮准备年夜饭,端出“一盆小鸡炖蘑菇”,是为后文作好铺垫,埋下伏笔;②中间两次写二虎“去舀那小鸡炖蘑菇”,两次都被大妮拦住,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斗争;③小说结尾写姐弟俩“每人舀了一碗小鸡炖蘑菇”,双双中毒身亡,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呼应了前文,凸显了大妮大义灭亲的精神。
    (3)不同意这个说法。理由:①二虎长大后不愿吃苦,整日吊儿郎当,东摸西抢,屡经教育而不知悔改,可见品质低劣;②二虎加入便衣队,“接连立功”,是日本人忠实的走狗,尤其是“干脆利落”地出卖了救命恩人赵大爷,可见毫无良知;③二虎面对大妮的挽救、苦劝,始终执迷不悟,一心贪图富贵,可见不可救药。正因二虎的良知完全泯灭,让大妮仅存的一点希望也破灭了,所以大妮才不得已大义灭亲。
    【点评】相关情节的作用:
    1.为背景内容,交代自然或社会环境。
    2.为人物描写(正、侧),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3.照应题目,照应首尾、上下文的有关情节。
    4.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情节)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5.在艺术手法方面,与有关情节构成对比或衬托关系,表现人物或主题。
    6.作为插叙对有关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7.表现(揭示、深化)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盛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光武笑,因留宿闲语。建武元年正月,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之,获辎重千余乘。进围安邑,数月未能下。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樊崇战死。会日暮,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穷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众。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并进,大破之。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皆斩之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遂定河东。是月,光武即位于鄗,使使者持节拜禹为大司徒,禹时年二十四。十三年,天下平定,诸功臣皆增户邑,定封禹为高密侯。帝以禹功高,封弟宽为明亲侯。其后左右将军官罢,以特进奉朝请。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帝益重之。中元元年,复行司徒事。从东巡狩,封岱宗。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10.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皆斩之/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
    B.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皆斩之/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
    C.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皆斩之/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
    D.匡等皆弃军亡走/禹率轻骑急追/获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皆斩之/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癸亥,属干支纪日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B.奉朝请,是古代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
    C.封,指“祭地”,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地神的大型典礼。
    D.薨,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禹年少时就能诵读《诗经》,具有辨人之才,在长安学习时初见光武,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与光武结下了较深厚的交情。
    B.邓禹起初受到豪杰的举荐,但他不肯相从;后来他追随光武,光武有权力授予他官职,他却表示不愿做官,不重功名。
    C.邓禹在与王国作战时起初不利,后整理兵器、调整部队,在癸亥日后一天等(王匡军队)到了营下,命将领鼓噪进攻,大破敌军。
    D.邓禹屡建功勋,深受光武帝信任,显宗即位后,依然得到特别的尊崇,得病后,显宗亲自探望,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原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4分)
    (2)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4分)
    (3)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张衡传》)(2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弭强”是“持节中郎将”的姓名,前面“河东太守”列举了官员的姓名“杨宝”,后面也应列举官员的姓名,其次,“弭强”不是“皆斩之”的主语,所以应在“弭强”后断开,排除A、D;古汉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所以应该在“六”“五百”后断开,排除C。故选:B。句意:王匡等人都弃军逃走,邓禹率领轻骑急追,俘获了刘均和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全杀了他们,收缴六个符节,五百个印绶,兵器不可胜数。
    (2)C.“封,指‘祭地’”错,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3)D.“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错,原文为“以子男二人为郎”,翻译为“任命邓禹的两个儿子为郎官”。
    (4)①效:效力,尽力;尺寸:微薄;垂:流传。句子翻译为:但愿圣明的主公的威势和德政加于天下,我能尽微薄的力量,在史册上留下功名罢了。
    ②闺门:家门;教养:教育养育;法:效法。句子翻译为:整治家门,教育养育子孙后代,(他的做法)都可以成为后来世代效法的楷模。

    答案:
    (1)B
    (2)C
    (3)D
    (4)①但愿圣明的主公的威势和德政加于天下,我能尽微薄的力量,在史册上留下功名罢了。
    ②整治家门,教育养育子孙后代,(他的做法)都可以成为后来世代效法的楷模。

    参考译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就能诵读《诗经》,在长安从师学习。当时光武也游学京师,邓禹虽年幼,但见到光武后,就知道他不是一个普通人,就与他亲近交往。数年后回家。等到汉兵兴起,更始即位,豪杰们多荐举邓禹,邓禹不肯相从。等到听说光武安定河北,邓禹就骑马北渡(黄河),追光武到邺县。光武见到邓禹非常高兴,对邓禹说:“我有封拜官吏的特权,你远道而来,难道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愿做官。”光武说:“就像这样,想做什么呢?”邓禹说:“但愿明公的威势和德政加于天下,我能尽微薄的力量,在史册上留下功名罢了。”光武笑了,留他彻夜闲聊。建武元年正月,邓禹从箕关率军进入河东郡,河东都尉守住关隘不开,邓禹进攻十天,攻破关隘,缴获一千多车军用物资。进兵围攻安邑,几个月没能攻下。更始大将军樊参率领数万人,渡过大阳想要进攻邓禹,邓禹派遣各位将领在解南迎击,大破樊参的军队,斩下樊参的首级。在这种情势下王匡、成丹、刘均等集结十余万军队,再次共同进攻邓禹,邓禹军队不利,樊崇战死。恰逢太阳落下,战事结束,军师韩歆和各位将领看到兵势已经受到摧残,都劝邓禹乘着夜晚离开,邓禹不听。第二天癸亥,王匡等人认为癸亥是六甲凶日,没有出兵,邓禹因此得以整理兵器、调整部队。第二天早上,王匡全部的军队出动进攻邓禹,邓禹命令军中不得轻举妄动;(王匡军队)已经到了营下,(邓禹)于是传令各位将领鼓噪而一起进攻,大破王匡军队。王匡等人都弃军逃走,邓禹率领轻骑急追,俘获了刘均和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全杀了他们,收缴六个符节,五百个印绶,兵器不可胜数,于是平定了河东郡。这个月,光武在鄗即位,派遣使者持节授予邓禹为大司徒,邓禹这时二十四岁。十三年,天下平定,各个功臣都增加了户邑,定封邓禹为高密侯。光武帝因为邓禹功劳大,封邓禹的弟弟邓宽为明亲侯。后来左右将军的职位撤销了,按特进朝见皇帝。邓禹内心崇尚文德,行为忠厚淳朴而且周密,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天下已经平定,常常想疏远名声与权势。(邓禹)有十三个儿子,让他们各掌握一门技艺。整治家门,教育养育子孙后代,(使子孙)都可以成为被后世效法的人。钱财费用都取之于封地(的赋税),不置备私产(不谋求)私利。光武帝更加尊重他。中元元年,再代理行司徒职务。跟从(光武帝)巡视山东,到泰山祭天。显宗即位,因为邓禹是先帝的功臣,授予太傅的官职,朝见时让他向东站立,非常受尊敬和宠爱。过了一年多,生病卧床。皇帝多次亲临问候,任命邓禹的两个儿子为郎官。永平元年,邓禹年五十七岁逝世,谥号为“元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本词上阕写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最终集于一点,所见景色壮阔雄美又不失清新疏朗。
    B.词人认为老了本应过闲散生活,偏又老天多事教他来管理松林,情绪看似浅淡,实则隐含愤激。
    C.词末以景结情,表达了词人对偃湖蒙蒙美景的期待,也展现了其宽阔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境界。
    D.本词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意境新奇健雅,语言平易通俗、自然朴素,笔力峭拔。
    15.这首词是如何展现灵山风貌的?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解答】(1)D.“语言平易通俗、自然朴素”错误,诗中用典、比喻较多,语言蕴藉含蓄,生动形象。
    故选D。
    (2)“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是说重峦叠嶂向西奔驰,像千万匹马回旋一般,这许多的山要掉头向东而去。这是化静为动。
    “争先见面重重”是说雨雾消散,重峦叠嶂露出面容,争着和人见面。“争先见面”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灵山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山峰带来清新气息,使人精神爽快。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看那边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峻拔而潇洒,充满灵秀之气。它那美少年的翩翩风度,不就像芝兰玉树般的东晋谢家子弟吗?再看那座巍峨壮观的大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它那高贵亮丽的仪态,不就像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么!词人惊叹: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尽的,置身于这千峰竞秀的大地,仿佛觉得此中给人的是雄浑、深厚、高雅、刚健等诸种美的感受,好像在读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灵山的秀润、轩昂与雅健。

    答案:
    (1)D
    (2)①化静为动。描写群山或“西驰”,或东向,好像万匹骏马回旋奔驰,将群山之势变静为动;
    ②拟人。“争先见面”赋予灵山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山峰带来清新气息,使人精神爽快;
    ③比喻。将灵山比作“谢家子弟”“相如庭户”“太史公文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灵山的秀润、轩昂与雅健。

    译文:
           重峦叠嶂向西奔驰,像千万匹马回旋一般,这许多的山要掉头向东而去。恰好湍急的水流直直地落下,进跳的水珠四处溅下;小桥横架在急流之上,像不圆的月亮和刚拉开的弓。人老了应当过闲散的日子,可老天给我多事,来掌管十万棵高大的松树。我的房舍小,但在松树盘曲的枝干影子的外边,在风风雨雨的声音中间。
           雨雾消散,重峦叠嶂露出面容,争着和人见面。看早晨清新凉爽的空气从一座座山峰扑面而来。座座山峰好像谢家子弟,衣着潇洒,长相英俊;又好像司马相如的车骑一般雍容华贵。我感觉这其中,有的如司马迁的文章一样,雄浑深沉,典雅劲健。在刚刚修好的偃湖堤的路上,问偃湖哪一天能够展现烟水的美好景色?

    赏析:
           头三句写灵山群峰,是远景。再写近景:“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还有一弯新月般的小桥,横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
           这首词通篇都是描写灵山的雄伟景色,在写景上颇有值得注意之处,它不同于一般描写山水之作,它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
           上片写灵山总体环境之美,下片则是词人抒写自己处于大自然中的感受。辛弃疾处于这占尽风光的齐庵中,举目四望,无边的青山千姿百态。拂晓,在清新的空气中迎接曙光,东方的几座山峰,像天真活泼的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从晓雾中探出头来,争相同他见面,向他问好。红日升起了,山色清明,更是气象万千。看那边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峻拔而潇洒,充满灵秀之气。它那美少年的翩翩风度,不就像芝兰玉树般的东晋谢家子弟吗?再看那座巍峨壮观的大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它那高贵亮丽的仪态,不就像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么!词人惊叹: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尽的,置身于这千峰竞秀的大地,仿佛觉得此中给人的是雄浑、深厚、高雅、刚健等诸种美的感受,好像在读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此中乐,乐无穷啊!在作者心目中,灵山结庐,美妙无穷,于是他关切地打听修筑偃湖的计划,并油然而生一种在此长居的感觉。
           词通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词上片写景由远至近,由大至小,景已写足。不想转入下片不仅仍写景,而且仍写山,但一反上片的写山之“形”而转写山之“神”,连用三个立意新颖、构思别致的比喻:“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可见稼轩的磊落胸怀,用典取事驱遣自然,语既超旷,意又平和,新奇健雅,韵味无穷。最后,以景结情:“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漾漾?”似问非问,姿态、情韵已完全具备了。
    【点评】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苏轼《含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表现朝代更替,都城由盛到衰,令人伤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重点字:潦)
    (2)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字:纶)
    (3)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重点字:阙)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7~19题。
    科技正________舞台艺术呈现,赋予艺术“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简约美,营造诗化意境。机械舞台移动,可看作山脉涌动;光影交错辉映,可译为日月起落;虚拟视觉成像,可形塑万里山河……(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依托图像处理算法,________人心的“冰瀑”环节中,一滴水墨从天而降晕染开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________,唤起人们心底的文化情结;“冰雪五环”环节采用三维水墨动画、裸眼全息水墨动画等手段,以笔墨精神再现冬奥历史,观意取象、气韵相生。
    当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科技已不仅仅是手段、工具、元素,其本身也承载起表意的作用、人文的温度。冬奥会闭幕式上,通过AR虚拟实时渲染技术,让中国结的红线从________汇聚于鸟巢上空,编织成巨大的红色中国结,缠绕在巨型雪花火炬周围。传统花纹的中国结、浪漫冰花围成的中国结、红绸飘舞的中国结……不同质感和元素的中国结被冰花包围。这寄予着奥林匹克金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精神,也是世界与中国的连结。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重构 震慑 喷薄欲出 四面八方
    B.重塑 震撼 喷薄欲出 四通八达
    C.重构 震撼 呼之欲出 四面八方
    D.重塑 震慑 呼之欲出 四通八达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科技元素潜藏在视觉语言结构中,为观众创作着美好的视效体验。
    B.视觉语言结构中潜藏着科技元素,为观众创作着美好的视效体验。
    C.视觉语言结构中潜藏着科技元素,为观众创造着美好的视效体验。
    D.科技元素潜藏在视觉语言结构中,为观众创造着美好的视效体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中国与世界的连结,也寄托着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B.这寄托着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也是世界与中国的连结。
    C.这寄予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也是中国与世界的连结。
    D.这是世界与中国的连结,也寄予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3)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解答】(1)①重构:重新架构,强调通过程序调整、技术改进等方式使结构更加合理、表现力更加突出。重塑:重新塑造,一般指通过采取措施使得某人或物的原有形象(大多为不良的)得到改善。语境是技术对舞台艺术呈现的作用,应用“重构”。②震撼:看到某种情况,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震慑:面对某种场景,心中感到震动并害怕。语境“人心的‘冰瀑’环节中”,应用“震撼”。③呼之欲出:叫一声就像会出来似的,形容艺术形象或情境十分逼真。喷薄欲出:喷薄,涌起、上升的样子;形容水波涌起或太阳初升时的景象。此处描绘的是“意境”,故选前者。④四面八方: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四通八达:四面八方都有路可走,形容交通非常便利。语境“让中国结的红线从……汇聚于鸟巢上空”,应用“四面八方”。
    故选:C。
    (2)从语法角度分析,B、C两项的主体是“视觉语言结构”,可以排除。从搭配角度分析,“创造”指建立、想出或做出从未有过的事物或感受,“创作”指创造和产生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因而排除A项。
    故选:D。
    (3)从两层语意看,寄托奥运精神属于内在特征,应该放在后半段。据此排除B、C两项。从前文情境看,“中国结被冰花包围”应该理解为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亦即中国是连结的主体。故排除D项。
    故选:A。

    答案:
    (1)C
    (2)D
    (3)A
    【点评】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汉服,又名华服。狭义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广义上, ①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历经数千年变更,汉服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表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藏,与中华传统饮食、建筑和汉字汉语等共同构筑成恢宏的中华文化大厦。《春秋左传·正义》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人靠衣装”, ② ,就像把厚重的传统文化穿在身上。着汉服的人,坐着,是一组文化修为的展柜;走着,是一阵人格魅力的和风。
    汉服不是静态的出土文物, ③ 。《礼记·曲礼上》记载:“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在喜气洋洋的结婚仪式、青春飞扬的毕业典礼,汉服爱好者姹紫嫣红的背后彰显着礼义规矩。事实上,汉服轻形式重精神,雍容典雅,深邃灵动,体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蕴藉含蓄守太和的审美理想,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价值取向,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根据文本内容,请简要概括汉服的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7个字。(5分)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补写。首先明确补写句子的位置,其次根据前后语句确定主语和关键词,最后整理答案。
    (2)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概括的能力。首先通读语段,找出话题;然后根据题干,划出相关信息点;最后,归纳答案。
    【解答】(1)①空后是“以中华传统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说明此处应是“以……为外在的……”再根据“狭义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可知:是以衣物为物质载体是以中华传统服饰为外在(媒介)。②空前后“人靠衣装”“就像是把厚重的传统文化穿在身上”讲了汉服穿在身上的效果,所以此空可填:身着一袭得体的汉服/穿起一件庄重的汉服。③前句是“汉服不是静态的出土文物”,说明此处应是“而是动态的……”的句式,“为人子者,父母存……”在喜气洋洋的结婚仪式……”讲述了汉服在某些社会习俗中所起的作用,所以可填:而是活态的礼仪规矩(社会习俗)/而是动态的生活规矩
    (2)根据“汉服,又名华服。狭义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广义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可知代表传统文化;根据“历经数千年变更,汉服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表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藏,与中华传统饮食、建筑和汉字汉语等共同构筑成恢宏的中华文化大厦”可知,具有悠久历史。根据“着汉服的人,坐着,是一组文化修为的展柜;走着,是一阵人格魅力的和风”可知,讲究服章之美。根据“汉服不是静态的出土文物……汉服爱好者姹紫嫣红的背后彰显着礼义规矩”可知,彰显礼仪规矩(社会习俗)。根据“汉服轻形式重精神,雍容典雅,深邃灵动,体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蕴藉含蓄守太和的审美理想,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价值取向,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可知,具有中国特色。

    答案:
    (1)①是以衣物为物质载体/是以中华传统服饰为外在(媒介)
    ②身着一袭得体的汉服/穿起一件庄重的汉服
    ③而是活态的礼仪规矩(社会习俗)/而是动态的生活规矩
    (2)①代表传统文化②具有悠久历史③讲究服章之美④彰显礼仪规矩(社会习俗)⑤具有中国特色。
    【点评】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学校漫画社计划举办一个漫画交流会,请以上面两幅漫画中的内容为基础,写一篇发言稿,谈谈带给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漫画作文的能力。这是一道漫画作文题。
    漫画作文要求考生认真观察漫画,理解画面内容,正确解读漫画寓意。这个漫画审题难度不大,第一幅图中,画面主体为一个男子伏于案上,双手认真在磨刀石上磨刀,磨刀石上写着“读书”二字,他大汗淋漓地认真磨刀。画面右方是一行文字:“磨刀不误砍柴”。第二图中,一个人举着锄头在挖宝藏,他已经挖了很多条通道都没有挖到,而正在挖的这条路不远处就是宝藏,他离成功已经不远了。画面下方配有文字“不要太着急,你的努力时间会帮你兑现”。文字内容基本涵盖了画面内容,是本次写作的关键。考生紧扣关键信息中的关键词“磨刀”“读书”“努力”“不要着急”“实现”“宝藏”等词去解读即可。解读时尽可能地去挖掘“磨刀”的象征义、比喻义,化虚为实,从而更深一层地理解“耐心和实现”的深层含义。“磨刀”象征着努力做好准备,“宝藏”它代表着美,诸如目标、梦想的实现,感情的和洽,问题的解决,困难的克服,矛盾的化解等等,“磨刀不误砍柴”和“不要太着急,你的努力时间会帮你兑现”给出了“成功”的几个必备条件:耐心、坚持和努力。“耐心”和“坚持”就是我们对待事情的耐性,表明事情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时间的,也是行为的,需要一如既往的坚持努力。“努力”代表我们对待事情的主观态度应该是积极乐观付出艰辛的。
    写作时不能脱离漫画寓意,同时,应注意题干要求“学校漫画社计划举办一个漫画交流会,请以上面两幅漫画中的内容为基础,写一篇发言稿,谈谈带给你的感受和思考”,它规定了写作者的身份,重在引导新时代青年置身于时代大潮去思考自己的价值认知和取舍,以及以怎样的精神风貌融入时代洪流,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还应注意文体要求,要写成发言稿的形式。

    参考立意:
    1.携耐心微笑,迎人生花开。
    3.用耐心和坚持成就美好人生。
    4.春风秋雨中成长,耐心坚持中绽放。
    5.耐心微笑,静待花开。
    【解答】以耐心微笑,迎成功花开      
    第一幅漫画中,一个男子伏于案上,双手认真在磨刀石上磨刀,大汗淋漓。画面右方是一行文字:“磨刀不误砍柴”。第二图中,一个人举着锄头在挖宝藏,他已经挖了很多条通道都没有挖到,而正在挖的这条路不远处就是宝藏,他离成功已经不远了。画面下方配有文字“不要太着急,你的努力时间会帮你兑现”。而反观当今社会,新时代青年最容易急躁与悲观,急切渴望达到目的、实现目标,却最终使自己狼狈不堪。由此可知,正如等待一朵花开一样,要等待成功花开,我们新时代青年也需要很多耐心和微笑。
      等成功花开,需要我们有用之不竭的耐心。
      俗话说“持之以恒,方能成功”,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事迹便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从无名小辈到至高荣誉,耐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无日复一日的坚持,若无源源不断的耐心,试问屠呦呦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渡过重重难关?是南仁东的耐心跋涉,迎来了“天眼”的建造;是刘慈欣的耐心等候,迎来了科幻文化的流行。纵观成功人士,谁没有与耐心作过伴、与困难做过斗争?等成功花开,我们新时代青年更需要具备“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心精神。
      等成功花开,需要我们有灿烂明媚的微笑。
      微笑面对,从容以待,这才是一种好的修养。如果遇到一丁点挫折便以泪洗面,悲观相待,成功必定距离我们十分遥远。正如刘慈欣在科幻市场受众不多的情况下,仍坚持写作并未悲观处世。我们也需学习这种顽强的乐观精神,任凭风吹雨打,仍以微笑相待。在浮躁的今天,我们新时代青年更应微笑以待,不要让悲伤的风浪困住我们前进的步伐。众所周知的橙子大王褚时健在人生顶峰时却锒铛入狱,但他却以微笑坦然迎接这一灾难。看云卷云舒,这种微笑、这种乐观使他人生后期成为一代橙子大王,正所谓年老志不老。风华正茂的我们更应学习这种微笑精神来迎接成功花开。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挫折的打击下,我们要以微笑对待每一天,静静守候成功花开。
      当今社会崇尚效率,人们的生活往往被功利所裹挟,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变得无所适从,甚至容易在其中迷失自我。但既然诗人济慈可以花费大量时间等待一朵花开,我们为何不可以用大量的耐心与微笑等成功花开呢?
      努力去奔跑,去追寻,然后静静地等待。你想要的都会有,只是时间问题,或许你等的东西很晚才来,或许你等的花很久才开,但没关系,青春的岁月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心去浇灌它的人,不远的将来会有惊喜。
      村上春树说:“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我们只有拥有足够的耐心,面带微笑乐观以对,才能等来人生成功之花的开放。
      作为盛世中华的新时代青年,急躁与悲观不应是我们的名片。让我们以我之耐心与微笑,迎成功花开遍地。那一天,定会花香四溢!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相关试卷

    2021乐山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乐山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乐山沫若中学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乐山沫若中学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乐山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乐山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1乐山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