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后作业题
展开第二单元 第6课
【学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开通隋朝大运河
C.实现国家统一 D.平定安史之乱
【答案】C 【解析】材料“混南北为一区”反映了隋文帝的最大作为是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故选C项。
2.“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炀帝此举”是指(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 D.迁都洛阳
【答案】C 【解析】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时,劳役繁重,可谓“不仁”;但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促进文化交流,“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有功”,故选C项。
3.唐太宗时,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征当过道士,原是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这说明唐太宗( )
A.善于纳谏 B.知人善任
C.大兴文治 D.改革吏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重用人才,不避仇怨、不分贵贱,反映了唐太宗知人善任,故选B项。
4.唐朝节度使幕府中的官员同西域各族人员往来频繁,诗人岑参也参与了这些活动,并在诗中作了精彩反映,如“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关系较为融洽 B.奢靡之风逐渐兴起
C.社会发展由盛转衰 D.诗歌风格雄奇奔放
【答案】A 【解析】材料“唐朝节度使幕府中的官员同西域各族人员往来频繁,诗人岑参也参与了这些活动,并在诗中作了精彩反映”反映出唐朝与西域各族相处融洽,故选A项。
5.“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下列关于安史之乱说法正确的是( )
A.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得到缓解
C.安史之乱是由黄巢和部将史思明发动
D.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6.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工具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是( )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故D项正确;A项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应用,B项出现在东汉,C项出现于西汉,均排除。
7.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材料反映的是( )
A.宦官和朋党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材料“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反映了地方上藩镇割据威胁到了中央统治,故选B项。
8.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
A.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
B.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突出表现
【答案】B 【解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该时期的史实特征不符,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 帝业兴衰世几重,风流犹自惜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宗元鼎《炀帝冢》
材料三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材料四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二的作者观点有何相似之处?你对此有何看法?
(2)材料二对开凿运河原因的认识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
(3)对开凿运河的评价,材料三、四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何异同?
【答案】(1)相似之处:隋亡于运河。
看法:隋亡于暴政,并非亡于运河本身。
(2)不符合史实。材料二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享乐,而实际上隋朝开凿大运河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相同之处:都肯定了运河之利。
材料三虽然认识到了运河之利,但同材料一、二一样,对运河的弊端认识错误。
【选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 )
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对外贸易的繁荣
【答案】B 【解析】隋唐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战乱,大运河开通时北方的商品经济还没有恢复到活跃状况,排除A项;由于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的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大运河沟通涿郡和余杭,重要的社会背景就是江南经济的开发,故B项符合题意;南方在宋代才开始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沟通国内的南北交通,并不是由于对外贸易繁荣,排除D项。
2.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这反映了唐太宗( )
A.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B.认为君主应该接纳臣民的谏言
C.主张维护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D.充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可知,唐太宗看到了人民对于国家及其统治者的重要性,这反映了他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故A项正确。
3.封建史学家描述“贞观之治”时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有夸大溢美之词
B.反映出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
C.说明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D.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贞观之治”的真实面貌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封建史学家描述的“贞观之治”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等比真实的历史情况美好很多,故A项符合题意,排除D项;材料夸张地叙述贞观之治时繁华的社会情况,没有体现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民本思想,排除B、C两项。
4.“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西北各部首领献号“天可汗”给唐太宗的原因是( )
A.唐朝国力强盛 B.他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C.他主张对外开放 D.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实施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民族的拥戴,到唐太宗晚年,漠北地区各部又相继归附,西北各部首领都来长安朝见,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称其为“天可汗”,故D项符合题意。
5.某学者提出,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一变而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的论述意在说明( )
A.传统儒学思想的僵化和局限 B.民族交融对隋唐盛世的影响
C.对外交流促进思想文化转变 D.唐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民族交融的加强,少数民族的风气也影响到隋唐盛世的气象,故选B项。
6.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清除了政治上异己势力
C.维护了关陇士族的利益 D.固化了原有的统治基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豪族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削弱了地方门阀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排除;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些措施意在削弱豪族,有利于社会流动,并不是固化了原有的统治基础,排除D项。
7.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朝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答案】A 【解析】从“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到“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说明政府限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保护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 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8.902年,唐末藩镇割据林立,互相之间攻战不断;到了910年,五代十国前期多个国家并立。对这一历史变化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 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答案】B 【解析】从唐末的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前期多个国家并立,这是一种历史的延续,B项符合题意。题干历史现象相距时间较短,没有出现生产力特别明显的发展,A项错误;C项观点错误,排除;题干历史现象并不是社会形态的演进,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景云二年(711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
——欧阳修等《新唐书》
材料二 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
(1)根据材料一,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节度使有什么权力?请举一例证明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的史实。
(2)材料二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观点,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关于选人用人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时间:唐朝。
权力: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
史实:安史之乱。
(2)史实: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革新,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怠于政事,酿成安史之乱。
(3)启示:要任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杜甫《忆昔二首》诗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后作业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唐太宗说,宋人尹氏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时练习,文件包含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同步练习解析版doc、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同步练习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