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广安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及答案(九科)
2022广安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2广安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本卷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石油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可以通过结构的重新调整,使链状经转化为环状烃
B. 煤经过气化、液化、干馏等物理变化的处理,可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
C. 工业生产环氧乙烷:2CH2=CH2+O22满足绿色化学理念
D. 微生物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的研究,能有助于降低“白色污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石油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结构的重新调整,使链状经转化为环状烃,A正确;
B.煤经过气化、液化、干馏等化学变化的处理转化为燃料,但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不能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B错误;
C.生成环氧乙烷的过程原子利用率100%,满足绿色化学理念,C正确;
D.微生物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的研究,能降解塑料,有助于降低“白色污染”,D正确;
故选B。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差44 B. 与互为同系物
C. 氧气、臭氧互为同素异形体 D. 淀粉与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中质子数为34、中子数为78-34=44,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差44-34=10,故A错误;
B.的结构简式为CH2=CH2,可能为烯烃或环烷烃,与不一定互为同系物,故B错误;
C.氧气、臭氧是氧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C正确;
D.淀粉与纤维素分子式都是,由于聚合度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故D错误;
选C。
3.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示正确的是
A. 的电子式:
B. 甲烷的球棍模型:
C. 有a个中子、b个电子,其原子符号为
D. 的结构示意图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为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 ,A正确;
B.图示为甲烷的比例模型,不是球棍模型,B错误;
C.有a个中子、b个电子,质子数为b+1,其原子符号为,C错误;
D.图示为钙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钙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D错误;
答案选A。
4. 下列物质含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
A. B. NaOH C. D. KI
【答案】B
【解析】
【详解】A.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只含离子键,故不选A;
B.NaOH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含有离子键和极性键,故选B;
C.是离子化合物,只含离子键,故不选C;
D.KI离子化合物,只含离子键,故不选D;
选B。
5. 下列各物质之间可以一步转化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但氧化铝无法一步转化为氢氧化铝,A错误;
B.硫无法一步转化为三氧化硫,B错误;
C.氢氧化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硫酸钾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钾,但氯化钾无法一步转化为碳酸钾,C错误;
D.铁与过量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硝酸铁与铁反应生成硝酸亚铁,硝酸亚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均可以一步转化,D正确;
答案选D。
6. 下列物质的制备方法不合理的是
A. 可用Al与在高温下反应制取高熔点的金属钨
B. 直接热分解获得Ag单质
C. 可用CO在高温下还原铁矿石制得铁
D. 电解熔融的氯化铝得到铝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可用Al与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金属钨和氧化铝,故A正确;
B.加热分解为Ag和氧气,故B正确;
C.CO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CO2,故C正确;
D.工业上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冶炼金属铝,故D错误;
选D。
7. 下列离子因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A.酸性环境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能将亚硫酸根氧化为硫酸根,不能大量共存,A符合题意;
B.氢氧根与碳酸氢根不能大量共存,但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题意;
C.铜离子与氢氧根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不符题意;
D.钙离子与硫酸根反应生成微溶物硫酸钙,不能大量共存,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题意;
故选A。
8. 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Cu在硫蒸气中燃烧:
B. 过量铁粉与稀硝酸:
C. 铜丝与浓硫酸反应:
D. 向酸性溶液中滴加乙醇: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铜在硫蒸气中燃烧生成硫化亚铜,方程式为:,A错误;
B.过量铁粉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亚铁、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错误;
C.铜丝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方程式为:,C错误;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与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D正确;
答案选D。
9. 如图是Zn和Cu形成的原电池,某同学做完实验后,记录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向正极移动
B. 电子流向: 形成闭合回路
C. Cu极上有产生
D.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答案】B
【解析】
【分析】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锌为负极,铜为正极。
【详解】A.阳离子移向正极,即氢离子移向正极,A正确;
B.电子由负极锌流出沿导线流向正极铜,不能经过电解质溶液,B错误;
C.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C正确;
D.负极为锌,锌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得到锌离子,电极反应式正确,D正确;
故选B。
10. 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不正确的是
A. 溴苯(溴):NaOH溶液 过滤
B. ():溴水 洗气
C. ():新制生石灰 蒸馏
D. 硝基苯(浓硝酸、浓硫酸):NaOH溶液 分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溴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溴苯和氢氧化钠溶液不互溶,应分液分离,A错误;
B.乙烯与溴水反应而甲烷不反应,可选用溴水进行洗气除去甲烷中的乙烯,B正确;
C.水与乙醇能形成共沸物,直接蒸馏不易分离,而用生石灰可吸收水,再经蒸馏可得到纯净乙醇,C正确;
D.硝基苯中的浓硫酸和浓硝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硝基苯与水溶液不互溶,分液可分离,D正确;
故选A。
11. 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A. 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使蔗糖炭化
B. 向某盐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在试管口用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则该盐溶液中含有
C. 将钠投入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钠浮在液面上,且有气泡产生,说明钠的密度比乙醇小
D 淀粉溶液和稀混合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新制悬浊液并加热至沸腾,无砖红色沉淀,这说明淀粉未水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A错误;
B.能与浓碱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因此向某盐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在试管口用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则该盐溶液中含有,B正确;
C. 钠的密度比无水乙醇大,钠浮在液面上是因为生成的氢气附着在钠粒表面,使钠上浮,C错误;
D.新制悬浊液检验醛基需在碱性条件下检验,正确操作为:淀粉溶液和稀混合加热一段时间后,先加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过量硫酸至溶液呈碱性,再加新制悬浊液并加热至沸腾,若无砖红色沉淀,说明淀粉未水解,D错误;
答案选B。
12. 化学反应A+B→C(吸收能量)分两步进行:①A+B→X(吸收能量),②X→C(放出能量)。下列示意图中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A+B→X(吸收能量),只有A和C满足,总反应为吸热反应,C为吸热反应,故选C。
13. 足量铁粉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慢,为了加快反应速率而不改变产量,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加固体 B. 改用的盐酸
C. 适当升高温度(不考虑盐酸挥发) D. 加少量硫酸铜固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加固体生成弱酸醋酸,氢离子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故选A;
B.改用的盐酸,HCl的物质的量不变,生成氢气的量不变,氢离子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不选B;
C.适当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HCl的物质的量不变,生成氢气的量不变,故不选C;
D.加少量硫酸铜固体,锌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构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HCl的物质的量不变,生成氢气的量不变,故不选D;
选A。
14. 某有机物的结构如图所示,这种有机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①能使溴水褪色;②能与加成反应;③能发生酯化反应;④能跟Na、NaOH、反应;⑤能在碱性、加热条件下与银氨溶液反应;⑥能使酸性溶液褪色
A. 只有①②③⑤⑥ B. 只有③④⑤⑥ C. 只有①②③④⑤⑥ D. 全部都有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该分子中含双键,能使溴水褪色,正确;②该分子含苯环和双键,能与 H2加成反应,正确;③该分子含羟基和羧基,能发生酯化反应,正确;④该分子含羟基和羧基,能跟Na反应;含羧基,能与NaOH、 NaHCO3反应,正确;⑤该分子中含羧基,能在碱性条件下与银氨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正确;⑥该分子含双键和羟基,能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正确;故选C。
15. 2007年年化学家格哈德·艾特尔在哈伯研究所证实了氢气与氨气在固体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关于上述放热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A. ②→③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B. ③→④过程,形成了极性共价键,需要释放能量
C. ①→②过程、④→⑤过程分别表示吸附和脱附过程
D. 从物质总能量角度:状态①高于状态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氮气与氢气先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共价键断裂成氮原子和氢原子,氮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再形成共价键生成氨气分子,氨气分子再脱离催化剂表面。
【详解】A.②→③过程为分子断键形成原子的过程,不是化学变化,A错误;
B.③→④过程,氮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生成氨气分子,成键放热,B正确;
C.①→②过程、④→⑤过程分别表示吸附和脱附过程,C正确;
D.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物质总能量:状态①高于状态⑤,D正确;
故选A。
16. 下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元素C与G对应单质的氧化性:G>C
②简单离子半径大小: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
④简单氢化物沸点:
⑤单质与氢气化合的剧烈程度:C>G
A. ②④ B. ②⑤ C. ①③ D. ③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示为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A与F的最高化合价为+4价、最低化合价为-4价,A为C、F为Si,B的最高化合价为+5价、最低化合价为-3价,B为N;C的最低化合价为-2价,C为O;D的最高化合价为+1价,D为Na;E的最高化合价为+3价,E为Al;G的最高化合价为+6价、最低化合价为-2价,G为S。
【详解】①C为O、G为S,O的非金属性大于S,元素C与G对应单质的氧化性:O>S,①错误;
②C为O、G为S、D为Na、E为Al,简单离子半径大小:,②正确;
③B为N、F为Si,N的非金属性比Si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③错误;
④A为C、C为O,常温下CH4为气态、H2O为液态,简单氢化物沸点:,④错误;
⑤C为O、G为S,O非金属性大于S,单质与氢气化合的剧烈程度:O>S,⑤正确;
综上分析,②⑤正确,答案选B。
17. 石油分馏产品乙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过程①主要发生物理变化 B. 分馏产品有固定熔沸点
C. 过程②包括裂化、裂解等化学变化 D. 过程③属于加成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石油经过分馏得到分馏产品,分馏产品经过裂化、裂解等得到乙烯,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得到。
【详解】A.过程①为石油的分馏,分馏是利用沸点不同将物质进行分离,为物理变化,A正确;
B.石油分馏得到的分馏产品为混合物,无固定熔沸点,B错误;
C.裂化、裂解过程是将大分子的烃转化为小分子的烃,过程中产生乙烯,因此过程②包括裂化、裂解等化学变化,C正确;
D.过程③为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得到,D正确;
答案选B。
18. 工业上用和在压强14~20MPa,温度180℃条件下生产尿素:,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条件下2.24L和混合物的电子数为NA
B. 1mol溶于水所得溶液中数目为NA
C. 1mol和2mol完全反应生成的分子数为NA
D. 6.0g中所含共用电子对数目为0.8NA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条件不是标况,故无法计算气体的物质的量,电子数也无法计算,A错误;
B.氨气溶于水生成一水合氨,部分电离生成铵根离子,故铵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个数小于NA,B错误;
C.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转化,故无法计算生成的尿素分子的个数,C错误;
D.尿素的结构式如图:,1mol尿素中含共用电子对数为8mol,6.0g尿素的物质的量为0.1mol,含共用电子对数目为0.8NA,D正确;
故选D。
19. T℃时,在2L的密闭容器中,气体X、Y和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容器中化学反应为
B. 0~10s,Z表示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
C. 平衡时,体系内的压强与初始状态的压强相等
D. 0~10s内,X的转化率为33.3%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像可知,反应在10s时达到化学平衡,此时X、Y分别减少了0.8mol、0.8mol,为反应物,Z增加了1.6mol,为生成物,结合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A错误;
B.0~10 s,Z表示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B错误;
C.由方程式X(g)+Y(g)⇌2Z(g)可知,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因此平衡时,体系内的压强与初始状态的压强相等,C正确;
D.由图像可知,X的初始物质的量为1.2mol,0~10s内,X的转化量为0.8mol,X的转化率为100%≈66.7%,D错误;
答案选C。
20. 利用下列图示装置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 用甲装置研究光照条件下与反应
B. 用乙装置制备乙酸乙酯
C. 用丙装置证明苯与液溴反应发生了取代反应
D. 用丁装置比较盐酸、碳酸、硅酸的酸性强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图示装置可以研究光照条件下与反应,A正确;
B.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中,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溶解乙醇、除去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且导管不能深入到液面以下,B错误;
C.挥发的溴以及生成的HBr均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丙装置无法证明苯与液溴发生了取代反应,C错误;
D.稀盐酸具有挥发性,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中会混有HCl,HCl也能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丁装置无法比较盐酸、碳酸、硅酸的酸性强弱,D错误;
答案选A。
21. 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的流程如下:
已知:。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操作1需用到的仪器有:坩埚、泥三角、三脚架、酒精灯、坩埚钳
B. 步骤A发生的反应:
C. 操作2先从上口倒出上层,再从下端放出下层,操作3是过滤
D. 步骤B发生的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海带灼烧得到海带灰,用水浸取海带灰中的I-,过滤得含有I-的水溶液,加稀硫酸、双氧水,在酸性条件下双氧水把I-氧化为I2,加CCl4 萃取分液,得I2的CCl4溶液,用氢氧化钠溶液反萃取,下层为CCl4,上层为含有碘化钠、碘酸钠的水溶液,上层溶液加硫酸,碘化钠、碘酸钠发生归中反应生成碘单质。
【详解】A.操作1是灼烧固体,需用到的仪器有:坩埚、泥三角、三脚架、酒精灯、坩埚钳,故A正确;
B.步骤A是在酸性条件下双氧水把I-氧化为I2,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B正确;
C.操作2是分液,先从下口放出下层液体,再从上口倒出上层液体,故C错误;
D.步骤B是碘化钠、次碘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归中反应生成碘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D正确;
选C。
22.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耦合人工湿地(CW)系统可用于生产生活废水处理并提供电能,系统内产电微生物由根沉积物和废水提供,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MFC-CW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 电子由A极经外电路流向B极
B. A极发生氧化反应
C. 消耗2.24L时,转移0.4NA电子
D. B极反应式为
【答案】D
【解析】
【分析】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根据B电极上发生的反应,碳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故B为负极,A为正极。
【详解】A.电子由B极流出沿导线流向A极,A错误;
B.A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B错误;
C.没有指明标准状况,氧气的物质的量未知,无法计算转移电子数,C错误;
D.B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醋酸根转化为二氧化碳,电极反应式正确,D正确;
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23. X、Y、Z、W、R、E为六种短周期元素。X是短周期中半径最小的元素;Y与Z同主族: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层数的2倍,且常见两种氧化物均为酸性氧化物;R的单质常用于漂白工业;W是短周期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E遇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冷浓溶液发生钝化。回答下列问题:
(1)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写出化合物XRY的电子式:_______。
(2)W、Y两元素所形成的原子个数为1:1的化合物所含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_______。
(3)比较Z、R对应氢化物稳定性:_______(用化学式和“>”表示)。
(4)下列事实能证明E比W金属性弱的这一结论的是_______(填序号)。
a.E的熔点高于W
b.常温下,W与水剧烈反应而E不能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
d.最外层电子数:E>W
(5)元素W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X单质化合生成一种化合物WX,熔点为800℃,WX能与水反应放氢气,若将1molWX和1molE单质混合加入足量的水,充分反应后成气体的体积是_______(标准状况下)。
【答案】(1) ①. 第三周期第ⅦA族 ②.
(2) ①. 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 ②.
(3)
(4)bc (5)56L
【解析】
【分析】X、Y、Z、W、R、E为六种短周期元素,X是短周期中半径最小的元素,X为H;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层数的2倍,且常见两种氧化物均为酸性氧化物,Z为S;Y与Z同主族,Y为O;R的单质常用于漂白工业,R为Cl;W是短周期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W为Na;E遇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冷浓溶液发生钝化,E为Al。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R为Cl,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ⅦA族;X为H、R为Cl、Y为O,XRY为HClO,其电子式为: 。
【小问2详解】
W为Na,Y为O,两者形成的原子个数为1:1的化合物为Na2O2,含有离子键和氧氧非极性共价键;W2Z为Na2S,为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为: 。
【小问3详解】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氢化物越稳定,Cl的非金属性比S强,则稳定性:。
【小问4详解】
a.熔点不能作为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因此E的熔点高于W不能说明E比W金属性弱,a错误;
b.元素金属性越强,与水反应越剧烈,常温下,W与水剧烈反应而E不能,说明钠的金属;性比铝强,即E比W金属性弱,b正确;
c.元素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说明钠的金属性比铝强,即E比W金属性弱,c正确;
d.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不能作为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因此最外层电子数:E>W不能说明E比W金属性弱,d错误;
答案选bc。
【小问5详解】
Na与H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NaH,NaH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H2O=NaOH+H2↑,1molNaH与足量水反应生成1mol NaOH和1mol H2,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1molAl与1mol NaOH反应生成1.5molH2,生成氢气的总物质的量为1mol+1.5mol=2.5mol,标准状况下其体积为2.5mol22.4L/mol=56L。
24. 海洋水资源的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1)海水得淡水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
(2)粗盐中常常含有、及一些硫酸盐,提纯过程中,加入试剂的顺序及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
A.—NaOH——盐酸—过滤—蒸发
B.NaOH———盐酸—过滤—蒸发
C.—NaOH——过滤—盐酸—蒸发
(3)请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由混合物Ⅰ→混合物Ⅱ的过程是为了_______。
(5)写出、与含的混合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其实,工业上还可以用纯碱溶液吸收过程②吹出来的溴蒸汽:
已知:过程⑤的反应方程式为:
过程⑥的反应方程式为:
(6)从混合物Ⅰ→混合物Ⅱ,每生成0.6mol时,整个过程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__。
【答案】(1)蒸馏法 (2)C
(3)
(4)富集溴单质,增大溴单质浓度
(5)
(6)2NA
【解析】
【分析】海水淡化分离出淡水、母液1和粗盐,母液1中加入氢氧化钙,经过滤得到氢氧化镁和母液2,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并浓缩后得到MgCl2·6H2O,脱水得到MgCl2,MgCl2再电解得到金属镁;母液2中通入氯气得到含溴的混合物I,通入空气和水蒸气得到含溴的混合气体,再与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氢碘酸,向氢碘酸中通入氯气得到溴的混合物II;粗盐经过加BaCl2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过滤→盐酸→蒸发或加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过滤→盐酸→蒸发或加BaCl2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过滤→盐酸→蒸发得到精盐,再电解氯化钠溶液或电解熔融氯化钠得到氯气。
【小问1详解】
从海水中获得淡水的主要方法有: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和蒸馏法。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粗盐提纯获得精盐加入试剂的顺序及操作为:加BaCl2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过滤→盐酸→蒸发或加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过滤→盐酸→蒸发或加BaCl2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过滤→盐酸→蒸发,答案选C。
【小问3详解】
反应④为电解熔融氯化镁得到镁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从溴的混合物I得到含溴的气体后,又用二氧化硫吸收得到氢碘酸,然后用氯气氧化氢碘酸得到溴的混合物II的目的是:富集溴单质,增大溴单质浓度。
【小问5详解】
二氧化硫有还原性,溴单质有氧化性,二氧化硫与溴、水反应生成硫酸和氢溴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小问6详解】
由过程⑤的反应方程式可知,消耗3molBr2转移5mol电子,由过程⑥的反应方程式可知,生成3molBr2转移5mol电子,因此从混合物Ⅰ→混合物Ⅱ,每生成3mol时,整个过程转移10mol电子,则每生成0.6mol时,整个过程转移2mol电子,转移电子数为2NA。
25. Ⅰ.已知断裂几种化学键要吸收的能量如下:
化学键
H-H
H-I
I-I
断裂1mol键吸收的能量/kJ
436.0
298.7
152.7
(1)1molHI(g)分解得、时,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约_______kJ热量。
Ⅱ.某密闭恒压容器中,某气相化学反应在4种不同条件下进行,、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HI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实验序号
时间
浓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1
800℃
1.0
0.80
0.67
0.57
0.50
0.50
0.50
2
800℃
1.0
0.60
0.50
0.50
0.50
0.50
0.50
3
800℃
1.2
0.92
0.75
0.63
0.60
0.60
0.60
4
820℃
1.0
040
0.25
0.20
0.20
0.20
0.20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2)在实验1,反应在10至40分钟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
(3)设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实验2的反应速率为v2,则v2_______ v1 (“>”“=”“<”),并推测实验2隐含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并计算实验2,反应在0至20分钟内,反应物HI转化率为_______。
(4)结合上述4种不同条件的数据,最终颜色最深的实验是:_______(填实验序号)。
(5)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
A.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体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每消耗1mol,同时生成1mol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F.
Ⅲ.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供电装置,如图为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a、b均为惰性电极。
(6)该电池放电时a极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
【答案】(1) ①. 吸收 ②. 4.35
(2)
(3) ①. > ②. 使用了催化剂、压缩体积 ③. 50%
(4)4 (5)BC
(6)
【解析】
【小问1详解】
HI分解制备氢气和碘蒸气的反应为:,反应热为:,故1molHI(g)分解时吸收热量约4.35kJ;
【小问2详解】
在实验1,反应在10至40分钟时间内,HI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为0.3mol/L,则氢气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为0.15mol/L,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小问3详解】
从表格中看出,达平衡时HI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实验2达平衡需要的时间短,故v2>v1;达平衡时HI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但反应时间缩短,故隐含条件为使用了催化剂,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故压缩容器体积也可实现,故隐含条件为:使用了催化剂、压缩体积;HI的物质的量浓度在前20min变化为0.5mol/L,故转化率为:;
【小问4详解】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4组实验达平衡时I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5mol/L、0.25mol/L、0.30mol/L、0.40mol/L,实验4中碘蒸气浓度最大,颜色最深;
【小问5详解】
A. 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一直不变,故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判断达平衡,A错误;
B. 反应达平衡时,碘蒸气的浓度不变,混合气体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判断达平衡,B正确;
C. 方程式中碘蒸气和氢气的化学计量数相同,单位时间内每消耗1mol为逆反应方向,同时生成1mol为正反应方向,正逆反应速率相同,可以判断达平衡,C正确;
D. 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容器体积一直不变,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一直不变,不能判断达平衡,D错误;
E. 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和总质量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一直不变,不能判断达平衡,E错误;
F. 与平衡状态无任何关系,F错误;
故选BC;
【小问6详解】
该燃料电池中电子从a极流出,故a为负极,电解质为碱性溶液,甲醇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碳酸根,电极反应式为:。
26. 以纤维素为原料合成化合物G的流程如图所示:
(1)D中含有的官能团名称为:_______。
(2)C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
a.乙醇与物质D互为同系物 b.反应④属于取代反应
c.属于醇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 d.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e.葡萄糖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f.聚乙烯为纯净物
(4)请写出反应③和④的化学方程式:③_______;④_______。
【答案】(1)羟基 (2)1,2-二氯乙烷
(3)af (4) ①. ②. 2CH3COOH+HOCH2CH2OH+2H2O
【解析】
【分析】乙醇催化氧化得到A为乙醛,乙醛继续催化氧化得到B为乙酸,乙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乙烯与氯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为ClCH2CH2Cl,ClCH2CH2Cl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HOCH2CH2OH,HOCH2CH2OH与乙酸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
【小问1详解】
D为HOCH2CH2OH,含有的官能团为羟基。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C为ClCH2CH2Cl,名称为:1,2-二氯乙烷。
【小问3详解】
a.D为HOCH2CH2OH,乙醇含有1个羟基, HOCH2CH2OH含有两个羟基,两者不互为同系物,a错误;
b.反应④为HOCH2CH2OH与乙酸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属于取代反应,b正确;
c.属于醇的同分异构体有CH3CH2CH2CH2OH、CH3CH(OH)CH2CH3、(CH3)2CCH2OH、(CH3)3COH ,共4种,c正确;
d.乙烯分子为平面形分子,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正确;
e.葡萄糖与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但两者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e正确;
f.聚乙烯的结构简式为:,聚合度n的数值可以不同,为混合物,f错误;
答案选af。
【小问4详解】
反应③为乙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④为HOCH2CH2OH与乙酸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OOH+HOCH2CH2OH+2H2O。
27. 人类的农业生产离不开氯肥,几乎所有的氨肥都以氨为原料生产,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制备氨气并探究相关性质
(1)该实验中A装置制备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装置D的作用:_______。
(2)甲同学认为该实验装置不严谨,应在装置D后再连接一个装有固体的球形干燥管,其目的是:_______。
(3)实验开始时,先点燃装置_______(填“A”或“C”)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再点燃另一装置酒精灯。
(4)实验结束发现:C中粉末完全变红,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还产生一种单质气体。为进一步确定红色固体物质,参阅资料:Cu、均为红色固体,其中能溶于氨水,生成无色溶液,在空气中立即氧化成蓝色,而Cu不与氨水反应。
乙同学提出假设:①红色固体为Cu单质;
②红色固体为;
③_______
设计实验操作:i.取反应后的红色固体物质于洁净试管中
ii.向其中滴加足量氨水,并充分振荡
iii.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固体有剩余
丙同学为验证乙同学的假设,取CuO固体4.0g重复上述加热实验,反应后装置C中得红色固体3.52g。
请结合上述信息,写出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5)已知,将通入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如图,若将上述实验生成的与同时通入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若向a处分别通入_______(填下列气体编号),在E中也能产生白色沉淀,其白色沉淀为_______。
A. B. C. D.
【答案】(1) ①. ②. 检查是否有水生成
(2)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装置D干扰实验
(3)A (4) ①. 红色固体为Cu、 ②.
(5) ①. BD ②.
【解析】
【分析】A装置制备氨气,B中碱石灰干燥氨气,C中氨气与氧化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中无水硫酸铜可以检查是否有水的生成。
【小问1详解】
实验室利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加热制备氨气,化学方程式为:; D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检查是否有水生成;
【小问2详解】
在装置D后再连接一个装有固体的球形干燥管,可以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装置D,故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装置D干扰实验;
【小问3详解】
实验开始时先点燃装置A的酒精灯,利用生成的氨气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干净,后点燃C装置的酒精灯,让氨气和氧化铜反应,故选A;
【小问4详解】
根据提出的前两个猜想,可提出猜想③:红色固体为Cu、;4.0g CuO的物质的量为0.05mol,若完全转化为铜,根据元素守恒,铜的物质的量为0.05mol,质量为3.2g;若全部转化为Cu2O,则Cu2O的物质的量为0.025mol,质量为3.6g,而得到的固体的质量为3.52g,故红色固体为Cu和Cu2O,设Cu和Cu2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和ymol,则x+2y=0.05,64x+144y=3.52g,解得x=0.01,y=0.02,故方程式中CuO:Cu:Cu2O=5:1:2,故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均不能使氯化钡溶液产生沉淀,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能将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与氯化钡溶液能产生硫酸钡沉淀;氯气能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化氢和硫酸,能与氯化钡溶液生成硫酸钡沉淀,故选BD;白色沉淀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滨州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docx、山东省滨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延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docx、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北京东城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docx、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