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金华十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
展开金华十校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
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审丑”是一种喜忧参半、复杂多变的情感行为。真正的艺术“审丑”,是深层次地发掘貌似“丑陋”或“丑恶”现象背后的内在缘由,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是刨开“坏种们的祖坟”,让观众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当人们换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思考人生时,对美学领域里出现的问题进行逆向思维,从“审丑”的价值与意义上来审视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叙事类作品时,其在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独特之处,便一一显现出来。在文学领域里,丑不是作为美的补充,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感性形态存在于作品中。首先是波德莱尔率先把审丑引进了诗歌创作,其于1857年创作的诗集《恶之花》,被后世评论家们称之为“绽放于地狱边缘”。波德莱尔可以说是西方社会第一个大规模地真正到社会和个人意识的深处去发现和表现丑的诗人。这部作品标志着西方文艺进入了全面审丑的时代。紧随其后,人们精神世界中被压抑许久的情感,非理性的冲动等等,都一下子成为了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其中涌现出了许多审丑倾向明显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打破了艺术单纯以反映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规范,将丑也纳入了艺术表现生活的范畴之中。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是剧作家早期创作由喜剧转向悲剧的代表作之一。主要人物夏洛克拥有一切可恶之人身上所具有的全部品性,他唯利是图、爱钱如命,但因为种族的原因,他又在社会上无时不遭受到无理的排挤和歧视,忍受着不平等的法律待遇。其中的第四幕第一场是这部著名喜剧的高潮部分,全剧的戏剧冲突几乎都集中在这场戏里。莎翁在这一场剧中巧妙地运用穿插、对比与悬念等剧作技巧,采取正面描写和侧面表现相结合的手法,将仁慈与凶残,友谊与仇恨,宽容与狭隘,善良与邪恶,都一一进行了形象、生动的对比,冲突跌荡起伏,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命运引人思索,全剧的主要矛盾和人物塑造在痛快淋漓的喜剧气氛中得以圆满解决,同时作者的审丑深意也在观众的沉思中许久回味。
(摘编自王伯男《审丑——美学评价的逆向思维》)
材料二:
人类审丑的历史与审美一样久远,审丑异化却是发生在大众文化来临的时刻。
“市场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学也正在成为一个帝国领域。今天,买卖的逻辑不再只适用于各种商品,而是越来越主宰着我们的生活。”文化也不能幸免。大众审丑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泛经济主义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审丑逐渐成为受价值规律驱动的产业,审丑活动中的营销性色彩不断增强,丑角卖力扮丑以获得公众关注,甚至不惜以自身名誉为代价来追求成名后的巨大利益。审丑文化的商业化发展反映了资本的巨大力量在文化领域的蔓延,必然导致文化的非营利性逐渐淡化,文化所能具有的教化和滋养人格的能力下降。在大众文化的审丑异化中,人们对丑的定义和评判标准都让位于经济效益的攫取,这使审丑文化的发展与其弘扬美的初衷背道而驰。
网络新媒体以其传播及时性、进出低门槛,使得大众文化的资源共享异常便捷和迅速。网络这一虚拟世界成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共生共存的自由空间,并且以迅雷之势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审丑文化滋生并迅速蔓延,在很短时间内反馈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对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产生直接影响。社会民众对审丑文化泛滥起初抱以求得新鲜的态度,在缺乏相对监管和自律的网络环境中,这种新鲜慢慢变成沉浸于娱乐麻醉而不自知。目前网络新媒体在信息过滤和利益获取上仍然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对审丑文化的肆意炒作加快了空洞化大众审丑文化的泛滥。
真善美作为人类追求的至高境界,也应是审美主体确立人生价值目标的基准。在良性运行的公共社会之中,对真善美的基本评判标准是能形成共识的。但大众审美主体的私人化倾向体现为从个人自我的角度对美丑作出评判与取舍,个人的喜好羞恶取代了公共性的社会道义和伦理准则。盲目追求的感官快乐与不断膨胀的私人欲望合谋扮演了大众审丑文化空洞化的罪魁祸首,我们看到的是扮丑卖丑者的表演和观丑捧丑者的围观合力共谋的结果,这种原子化个体的狂欢背后是真正具有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的自我的消亡,是在道德对话中促成互动性伦理空间的彻底式微。
美和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同属于人类自我理性认知的范畴。在长期的扬美抑丑的文化进程中,人们深受审美思维方式的影响,同时审美对象越来越趋于标准化,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加上逆反心理的催化效应,个性奇特的丑更能以感觉刺激上的快感抓住大众眼球,激发人们内心的阴暗甚至病态欲求。随着当今世界“吸引力经济”的发展,审丑带来的经济利益导致审丑文化的错位和爆发式的发展。同时,长久的审美文化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深受审美机制的同化,在短时间内健全理性的审丑文化认知难以建构。大众审丑文化的迅速发展充分暴露了人在审美认知和诉求上充满异质性偏好的逆向性需要。
(摘编自韩升、赵玉枝《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审丑”艺术,是一种复杂多变的情感行为,是深入发掘貌似“丑陋”或“丑恶”背后的内在缘由。
B. 《恶之花》标志着西方文艺进入了全面审丑的时代,因此后来涌现出了许多审丑的名篇佳作。
C. 审丑文化的商业化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非营利性逐渐淡化,以及文化所能具有的教化和滋养人格的能力下降。
D. 大众审丑文化空洞化的主要原因是盲目追求的感官快乐和不断膨胀的私人欲望的共同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美学领域里出现的问题进行逆向思维,可以显现出“审丑”的价值与意义。
B. 作家的创作由喜剧转向悲剧,有利于作者的审丑深意引发观众沉思与回味。
C. 人们对丑的定义和评判标准让位于经济效益,能使审丑文化向弘扬美的反方向发展。
D. 逆反心理的催化效应是个性奇特的丑能以感觉刺激的快感抓住大众眼球的根本原因。
3. 根据材料内容,以下哪部作品的主人公不具有审丑艺术价值( )
A. 《变色龙》 B. 《阿Q正传》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D. 《装在套子里的人》
4. 结合材料二概括审丑异化发生的原因。
【答案】1. B 2. C 3. C
4. ①大众文化消费的商业化诉求明显;
②大众文化传播的新媒体支持强大;
③大众文化审美的私人化倾向加剧;
④大众文化评价的逆向性需要泛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此后来涌现出了许多审丑的名篇佳作”错误。从原文“首先是波德莱尔率先把审丑引进了诗歌创作,其于1857年创作的诗集《恶之花》,……波德莱尔可以说是西方社会第一个大规模地真正到社会和个人意识的深处去发现和表现丑的诗人。这部作品标志着西方文艺进入了全面审丑的时代”“紧随其后,人们精神世界中被压抑许久的情感,非理性的冲动等等,都一下子成为了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其中涌现出了许多审丑倾向明显的名篇佳作”来看,“《恶之花》”的创作与“后来涌现出了许多审丑的名篇佳作”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可以显现出‘审丑’的价值与意义”错误。原文表述为“当人们换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思考人生时,对美学领域里出现的问题进行逆向思维,从‘审丑’的价值与意义上来审视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叙事类作品时,其在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独特之处,便一一显现出来”,“审丑”的价值与意义是途径,并非结果。
B.“作家的创作由喜剧转向悲剧,有利于作者的审丑深意引发观众沉思与回味”错误。从原文“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是剧作家早期创作由喜剧转向悲剧的代表作之一”“全剧的主要矛盾和人物塑造在痛快淋漓的喜剧气氛中得以圆满解决,同时作者的审丑深意也在观众的沉思中许久回味”来看,选项前后没有联系。
D.“逆反心理的催化效应是个性奇特的丑能以感觉刺激的快感抓住大众眼球的根本原因”错误。“在长期的扬美抑丑的文化进程中,人们深受审美思维方式的影响,同时审美对象越来越趋于标准化,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加上逆反心理的催化效应”均为原因,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武艺高强,富有正义感,侠肝义胆,嫉恶如仇,同时又有奉公守法、忍辱负重、软弱善良的一面,不具有“丑”的艺术价值。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大众审丑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泛经济主义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审丑逐渐成为受价值规律驱动的产业,审丑活动中的营销性色彩不断增强”“在大众文化的审丑异化中,人们对丑的定义和评判标准都让位于经济效益的攫取,这使审丑文化的发展与其弘扬美的初衷背道而驰”分析可知,大众文化消费的商业化诉求明显;
结合“网络新媒体以其传播及时性、进出低门槛,使得大众文化的资源共享异常便捷和迅速”分析可知,大众文化传播的新媒体支持强大;
结合“但大众审美主体的私人化倾向体现为从个人自我的角度对美丑作出评判与取舍,个人的喜好羞恶取代了公共性的社会道义和伦理准则”分析可知,大众文化审美的私人化倾向加剧;
结合“长久的审美文化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深受审美机制的同化,在短时间内健全理性的审丑文化认知难以建构。大众审丑文化的迅速发展充分暴露了人在审美认知和诉求上充满异质性偏好的逆向性需要”分析可知,大众文化评价的逆向性需要泛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烧马棚
威廉·福克纳
当夜他们露宿在一个小林子里,那是一片栎树和山毛榉,旁边有一道清泉。夜里还是很冷,他们就生了堆火挡挡寒气,正好附近有一道栅栏,就偷了一根横条,劈成几段当柴烧——火堆不大,堆得很利落,简直有点小家子气,总之,那手法相当精明;爸爸的一贯作风就是只烧这样的小火堆,哪怕在滴水成冰的天气里也是这样。到年纪大些以后,孩子也许就会注意到这一点,会不透:火堆为什么不能烧得大一些?爸爸这个人,不仅亲眼见过打仗的破坏糜费,而且血液里天生有一种爱慷他人之慨的挥霍无度的本性,为什么眼前有东西可烧却不烧个痛快呢?他也许还会进而想到有这么一个理由:在那四年工夫里,爸爸老是牵了一群群马(爸爸称之为缴获的马)藏在树林里,见人就躲,那小家子气的火堆就是他赖以度过漫漫长夜的活命果子。到年纪再大些以后,孩子也许就看出真正的原因来了:原来爸爸心底深处有那么个动力的源泉,最爱的是火的力量,正像有人爱刀枪火药的力量一样,爸爸认为只有靠火的力量才能保持自身的完整,不然强撑着这口气也是白白的活着,因此对火应当尊重,用火也应当谨慎。
……
第二天,他们到达新雇主的家。他们穿过门廊,他听见爸爸一下一下蹬在地板上。门开得快极了,那是个黑老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一件亚麻布茄克,他把门堵住:“白人,把脚擦一擦。”
“滚开,黑鬼。”爸爸把那黑人连人带门一推。孩子看见浅色的羊毛地毯上出现了一个个脚印。那黑人狂喊:“萝拉小姐!”孩子看见这光洁优雅的铺毯回梯、熠熠耀眼的枝形吊灯、描金画框的柔和光彩,早已被一股暖流淹没了,眼里闪烁着惊异与歆羡。他看见了这位小姐。她直盯着地毯上的一串足迹。
“请你出去好不好?”贵妇人的声音都发抖了,“德斯班少校不在家。请你出去好不好?”
爸爸对那贵妇人连一眼都没有看,转过身来,在地毯上又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污迹。
爸爸就着台阶把靴子擦干净:“雪白的,很漂亮,是不是?那是黑鬼的汗水。他还想浇点白人的汗水呢。”
两小时以后,孩子正劈着柴,忽然听见马蹄声,马上的年轻黑人抛下一卷地毯。
爸爸大声喊起姐姐:“去抬起来。烧水。”
妈妈说:“让我去弄吧。”
“你回去。”爸爸说。
孩子闻到锅里刺鼻的土碱(有腐蚀性的清洁剂)味儿。妈妈的神情绝望了。他看见爸爸拾起一块扁扁的碎石片儿,仔细看了看,又回到锅边。妈妈哭道:“阿伯纳,请别这么干。求求你。”
借着星光,他们又来到宅第。爸爸把地毯推下去,地毯在墙角弹落,声音大得像打了个响雷。天边刚刚吐出火红的霞光,他们已经在给骡子套犁了。年轻黑人来到地里。“地毯叫你弄坏了!”他浑身震个不停,“这张地毯值一百块钱!我要在你的收成里扣二十蒲式耳玉米。”
爸爸一言不发。
孩子心想:说不定这一下可以彻底解决了。赔上二十蒲式耳,虽然很难受,可是他从此改掉老脾气,说不定还划得来呢。
孩子跟着爸爸来到治安所。治安官说:“你认为二十蒲式耳玉米,数目太大了点?”
“我把脚印洗掉了,给他送了回去。”
“可你送回去的已经不是原样。”爸爸一言不发。
“你拒绝回答吗,斯诺普斯先生?”爸爸一声不吭。“我裁定,少校的地毯是你损坏的。地毯是过去买的,九十五块钱他自己承担,你承担五块钱。每蒲式耳玉米五毛钱,到收获季节,你赔偿十蒲式耳。”
夜幕完全罩上了。他正在听夜鹰的啼叫和蛙鼓,忽然听见妈妈的声音:“阿伯纳!干不得!干不得!天哪!天哪!”他急忙站起来,爸爸正把灯里的油全部倒进油桶里。这时,爸爸看见孩子站在门口。
他愤怒地嚷着:
“你又要去烧马棚!你又要去做烧马棚的贼!”
爸爸忽然冲他一闪,早已抓住他的后襟。“揪住他!”爸爸说。妈妈紧紧抓住孩子的手腕。“抓牢!他要上那边去!”爸爸的脚踩得很重,不紧不慢,好一阵才消失。
孩子挣扎起来。他知道,妈妈总是弄不过他的。
突然他挣脱了。孩子一下子冲出了里间,冲出了屋门,跑到了那洒满星光、蒙着松软的尘土、密密层层攀满忍冬的大路上。他一路奔去,向那亮着灯光的大宅子奔去,向那亮着灯光的门奔去。他一头闯了进去。
“德·斯班!”他气喘吁吁地喊道,“马棚!”
“什么?”那白人说,“马棚?”
“对!马棚!”
“逮住他!”
可是他已经跑开了。他根本就没有停下脚来。
他听见背后喊叫:“备马!快备马!”
他一会儿就到了大路上,夜空像是突然泼上一摊墨污——那是冲天而起的浓烟,惊心动魄,却又阒寂无声。孩子跳了起来,来不及了。可他还是一个劲儿往前奔,听见枪响也还是往前奔。又是两声枪响。他一路气喘吁吁、抽抽噎噎地喊:“爸爸呀!爸爸呀!”
天就要亮了,他决定再往前走,山下黑沉沉的林子里到处是夜鹰的啼鸣,拉着调子,此起彼伏,让位给晨鸟的时刻越来越近了。太阳就要出来了。他向山下走去,向那一片黑沉沉的林子里走去,林子里不绝传来一声声清脆的银铃般的夜鹰的啼叫-暮春之夜的这颗响亮的迫切的心,正在那里急促地紧张地搏动。他连头也不回地去了。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孩子看见华美的大房子,眼里闪烁着惊异与歆羡,这说明孩子不满贫困的现状,想要努力摆脱现在的生活。
B. 父亲故意踩脏别人的地毯,结果地毯不小心被土碱洗坏,因此被判罚,这使得父亲内心之火爆发到极点,决定通过烧马棚进行报复。
C. 母亲都是听从父亲所言而行事,缺乏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所以母亲是在男权压制之下没有话语权的女性形象。
D. 孩子尊敬钦佩父亲的勇敢和独立,但面对父亲纵火,他还是选择了告密,以致父亲在纵火时被枪杀。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了主人公一家露宿于小林子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一家的同情。
B. 在主人公一家初到新雇主家时,小说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底层白人和黑人贵族管家之间的争执,表现了当时社会种族、阶级之间的多重矛盾。
C. 小说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父亲习惯用烧马棚的方式解决与雇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刻画了脾气暴躁,性格执拗的父亲形象。
D. 小说结尾只交代了孩子“连头也不回地去了”便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
7. 小说以孩子的视角进行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8. 分析“火”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
【答案】5. D 6. A
7. ①通过孩子写自己的家庭的经历,使故事更加真实;②通过儿子的视角写父亲,更能够全面地塑造父亲的形象;③孩子的善良纯真与父亲的凶恶暴戾形成对比,深化小说主旨;④小说通过儿子的视角表现了一个孩子面临正义与亲情产生冲突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
8. ①在孩子的眼中,“火”象征着温暖,但父亲并不能满足家庭的需要;②在父亲眼中,“火”象征着维护他的自尊的力量;③从小说主旨来看,“火”具有毁灭性,造成了整个家庭的悲剧。(抓住“温暖”“自尊的力量”“毁灭性”等特点作答即可)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这说明孩子不满贫困的现状”错误,孩子并没有不满贫困的现实生活,而是向往安定温暖的生活。
B.“结果地毯不小心被土碱洗坏”错误,父亲是故意把地毯洗坏的。
C.“所以母亲是在男权压制之下没有话语权的女性形象”错误,母亲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是受到父亲的压制,不敢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A.“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一家同情”错误,环境描写为后文的情节张本,作者并没有借此表达对主人公一家的同情。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作用的能力。
小说借助孩子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以孩子的另一种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使故事更加真实;
“爸爸正把灯里的油全部倒进油桶里”“孩子跟着爸爸来到治安所”“爸爸一声不吭”等等,通过孩子的所见所闻塑造爸爸人物形象,主要塑造了父亲虽坚定、不屈不挠却又暴戾、偏执的穷白人形象;
“爸爸正把灯里的油全部倒进油桶里”“爸爸看见孩子站在门口。他愤怒地嚷着:‘你又要去烧马棚!你又要去做烧马棚的贼!’”,孩子的善良纯真与父亲的凶恶暴戾形成对比,深化小说主旨;
当父亲准备烧贵族家的马棚时,孩子身上“善良,正义”的一面战胜了血统和家族中“邪恶,暴力”的一面,于是选择向贵族家传递父亲烧马棚的消息,怀揣正义的孩子背叛了父亲后逃离家庭,表现一个孩子面临正义与亲情产生冲突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根据“夜里还是很冷,他们就生了堆火挡挡寒气”“那小家子气的火堆就是他赖以度过漫漫长夜的活命果子”可知,在孩子的眼中,“火”象征着温暖;但是父亲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给家庭带来温暖。
根据“爸爸认为只有靠火的力量才能保持自身的完整,不然强撑着这口气也是白白的活着,因此对火应当尊重,用火也应当谨慎”可知,在父亲眼中,“火”象征着维护他的自尊的力量。
父亲用火烧了贵族家的马棚,最后孩子也因背叛了父亲内心痛苦而逃离家庭,可见,“火”具有毁灭性,造成了整个家庭的悲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有子四十馀人,其贱妾之子曰文。文通傥饶智略,说靖郭君以散财养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靖郭君以文为嗣。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书》曰:“受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此之谓也。
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公孙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B. 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已由/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C. 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D. 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嗣,继承人,古代指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
B. 禄,俸禄,古代称官吏的俸给。
C. 门人,门客,古代贵族家中所养之人。
D. 中闺,闺房之中,古代指妇女所居住的房子。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尝君依靠自己的智谋,赢得父亲的信任和宾客的称赞,并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B. 虽然楚国把象床赠送给了孟尝君,但孟尝君最终还是听从了门人之劝谏不接受。
C. 司马光对孟尝君养士和用谏的评价是一致的,并不认可他这种自私自利的做法。
D. 本文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既展示了人物的形象,又对其作了精要的评点。
12. 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13. 结合《答司马谏议书》一文,分析司马光笔下的孟尝君与王安石在“用谏”态度上的不同之处。
【答案】9. A 10. D 11. C
12. (1)各个小国家之所以都延请您担任国相,是因为您能扶助弱小贫穷,使灭亡的国家复存。
(2)有好的开头的人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大概很少。
13. ①孟尝君“用谏”的态度是只要结果,不问过程,只要对自己有利则采纳,不管进谏者的动机是否正确;
②王安石认为不能采纳不正确的言论,要排斥巧辩的奸佞之人。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孟尝君招揽各诸侯国的游历士人以及触犯法律而逃亡的才人,给他们修建房舍、建立家业,待遇十分优厚,还救助他们的家属亲戚。孟尝君的府内常有食客数千人,他们都认为孟尝君对待自己十分亲和,因此孟尝君的美名天下皆知。
“招致”的宾语是“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其中“诸侯”修饰“游士”,所以应在“人”后断句,且“诸侯游士”间不能断开,排除CD。
“存救”的宾语是“其亲戚”,应在“戚”后断句,排除B。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中闺,闺房之中,古代指妇女所居住的房子”错误。“中闺”指小宫门。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并不认可他这种自私自利的做法”错误,依据“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孟尝君有焉”可知,司马光对孟尝君的用谏并不完全否定。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能力。
(1)得分点:第二个“以”,因为;“振达”,扶助;“存亡继绝”,使灭亡的国家复存。
(2)得分点:“善始者”,有好的开头的人;“克”,能够;“盖”,大概。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可知,孟尝君“用谏”的态度是只要结果,不问过程,只要对自己有利则采纳,不管进谏者的动机是否正确。
依据《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可知,王安石认为应该广开言路,但要避免朝中出现谗佞奸邪之人,不能采纳不正确的言论,要排斥巧辩的奸佞之人。
参考译文;
靖郭君有四十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卑贱的小妾所生的孩子叫作田文。田文风流倜傥,又有智略,他劝说靖郭君广施钱财,蓄养一批读书人。靖郭君就让田文主持家务,负责接待宾客,宾客们都互相称赞田文的优点,都提议立田文为接班人。靖郭君逝世,田文继位为薛公,号称孟尝君。他招揽各诸侯国的游历士人以及触犯法律而逃亡的才人,给他们修建房舍、建立家业,待遇十分优厚,还救助他们的家属亲戚。孟尝君的府内常有食客数千人,他们都认为孟尝君对待自己十分亲和,因此孟尝君的美名天下皆知。
臣司马光曰:贤德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易经》说:“崐圣人收养贤良人才,恩泽及于天下百姓。”士人中贤良的人,道德操守足以匡正风俗,才干足以整顿纲纪,见识足以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毅力足以团结仁人志士;用到大处可以有利于天下,用到小处可以有利于一国。所以贤德的君子用丰厚的俸禄来收养他们,用尊崇的地位来礼待他们。蓄养一个人就能使天下百姓都普被恩泽,这是养贤之道的真谛。然而孟尝君的养士,不分聪明愚笨,不论好人坏人,一概收留;他盗用国库的薪俸,结立自己的私党,沽名钓誉,对上欺瞒国君,对下盘剥百姓,真是一个奸雄,决不值得颂扬!《尚书》说:“商纣王是收留天下罪人的窝主、藏污纳垢的匪巢。”孟尝君也正是这种情况。
孟尝君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孟尝君令登徒直先护送象牙床回国。登徒直却不愿意去,他对孟尝君门下人公孙戌说:“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损伤,我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啊!你要是能让我躲过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愿意送给你。”公孙戌答应了。他见到孟尝君说:“各个小国家之所以都延请您担任国相,是因为您能扶助弱小贫穷,使灭亡的国家复存,使后嗣断绝者延续,大家十分钦佩您的仁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刚到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的厚礼,那些还没去的国家又拿什么来接待您呢!”孟尝君听罢回答说:“你说得有理。”于是决定谢绝楚国的象牙床厚礼。公孙戌告辞快步离开,还没出小宫门,孟尝君就把他叫了回来,问道:“你为什么那么趾高气昂、神采飞扬呢?”公孙戌只得把赚了宝剑的事如实报告。孟尝君于是令人在门上贴出布告,写道:“无论何人,只要能宏扬我田文的名声,劝止我田文的过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也没关系,请赶快来提出意见。”
臣司马光曰:孟尝君可以算是能虚心接受意见的人了。只要提的意见对,即使是别有用心,他也予以采纳,更何况那些毫无私心的尽忠之言呢!《诗经》写道:“采集蔓菁,采集土瓜,根好根坏不要管它。”孟尝君是做到了这种兼容并包的雅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
李纲②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③何曾专美!
【注】①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③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作者指出晋师击败前秦的两个条件,即地利和人的谋划。
B.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三句既表现了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也表现了他说一不二、盛气凌人的强硬态度。
C. “周雅何曾专美”一句以反问形式,高度赞美晋师之胜,可与周宣王征伐之功媲美。
D. “夜闻数声鸣鹤”写了交战之夜,鹤鸣响起,运用风声鹤唳的典故,暗示秦军必败的下场。
15. 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
【答案】14. B 15. ①讽喻,借古讽今,此词借“肥水之战”这段历史,讽刺南宋朝廷缺少抗敌斗争的勇气;
②借鉴,希望宋统治者借鉴历史经验,仿效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
③劝勉,希望南宋统治者要鼓足信心,要敢于抗击金兵,抵御外辱。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现了他说一不二、盛气凌人的强硬态度”错误,此句并未表现“说一不二的强硬态度”。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全词从长江天险写起,指出既凭天险,又重人谋,何惧“索虏”!东晋当时的境况与南宋的处境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偏安于南方,也都面临着外族入侵的忧患,但是东晋敢于斗争,所以作者借“肥水之战”这段历史,讽刺南宋朝廷缺少抗敌斗争的勇气。
本词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词还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颐指”的作用。这是告诫南宋朝廷要任用抗金人才。曾担任高宗宰相的李纲多么希望自己能起类似谢安那样的作用,可惜他没会机会。
李纲旧事重提是为了劝勉南宋统治者不要害怕金人,要坚决抵抗,凭借优势地理环境和优秀的人才,也能重演东晋当年以少胜多的战役的辉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答案】 ①.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②.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③. 至丹以荆卿为计 ④. 始速祸焉 ⑤. 孤光自照 ⑥. 肝肺皆冰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鉴”“卿”“速”“肺”。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华儿女的 磅礴力量!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过程中 出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我们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都要 ,决不因各种杂音噪音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斗争精神。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必须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是对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的最好安慰。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坚不可摧 孕育 一以贯之 改弦更张
B. 艰苦卓绝 孕育 以一贯之 改弦更张
C. 坚不可摧 酝酿 一以贯之 改头换面
D. 艰苦卓绝 酝酿 以一贯之 改头换面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B.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C. 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D.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对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的最好安慰。
B. 是对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的最好安慰。
C. 这是对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的最好告慰。
D. 是对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的最好告慰。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语境是修饰“磅礴力量”,应选“坚不可摧”。
“孕育”和“酝酿”都指事物产生之前的运动变化及其过程,“孕育”侧重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酝酿”侧指事物从起始渐渐达到成熟的变化及其过程,引申为经过分析、商议,最后产生某一结果的意思。“抗战精神”是从抗战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应选“孕育”。
“一以贯之”与“以一贯之”含义相同,均指用一种思想或理论贯穿于各类事物之中。任选其一均可。
“改弦更张”,意为换掉旧的琴弦,再安上新的。比喻去旧更新,改变制度或做法等。“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变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语境强调绝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应选“改弦更张”。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先看选项中句与句之间的勾连,这三个分句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括号前面是“爱国情怀”,属于国家层面;“民族气节”属于民族层面;“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属于个人层面。故括号中的句子应先说“民族气节”,可排除AD两项。
再看句子内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血战到底”对应“英雄气概”、“宁死不屈”对应“民族气节” ,可排除C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语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主语,可在句前加“这”;
二是“对先烈、英灵的安慰”搭配不当,应是“对先烈、英灵的告慰”。
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C。
故选C。
20. 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随着文字及书写材料的出现,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当年苏格拉底反对使用文字,因为一旦使用文字,识字的人远比记忆非凡的人多得多,那些独占精神世界的人的地位将不复存在。文字的使用本身,构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传播中来。但是,①______________,因为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②______________,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掌握这种技艺并成为统治者,构成一种等级性极强的线性的社会权力链。文字③_____________,然而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过于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可以复制文字的传播技术,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
【答案】 ①. 文字本身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 ②. 识字和书写则需要长期的学习 ③. 虽然可以较长久地记录下历史的信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与前文“文字的使用本身,构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传播中来”构成转折,结合“难以逾越的鸿沟”可以判断,文字也回造成社会隔阂,故可填写“文字本身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之类的句子。
第二空,“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掌握这种技艺并成为统治者,构成一种等级性极强的线性的社会权力链”中“这种技艺”应指“识字和书写”,前文“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而“识字和书写”是需要习得,故可填写“识字和书写则需要长期的学习”之类的句子。
第三空,此处应填写的是文字的功能或优势,与下文“复制效率过于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构成转折,故可填写“虽然可以较长久地记录下历史的信息”之类的句子。
四、写作(66分)
21. 曹雪芹《红楼梦》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有许多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谢绝邢夫人邀请的一段话。黛玉的回话委婉、得体。请你仔细揣摩,结合黛玉的性格特征,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简评。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于是黛玉告辞。
【答案】例文:
简评黛玉婉拒邢夫人回话
林黛玉进贾府,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高度自尊心的她待人处世“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黛玉用三句话非常礼貌地婉拒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充分肯定了对方的美意;“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黛玉申述了自己尽快离去的正当、充分的理由;“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黛玉表示改日一定从命,请求对方谅解。黛玉话圆心细的回答,委婉得体,最终得到邢夫人的理解和尊重。
【解析】
【分析】
【详解】表达方式:议论
关键词:黛玉回话
写作对象:林黛玉
写作要点:
本次作文要求就《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委婉、得体地谢绝邢夫人邀请的一段话,写一段简评,简评内容要结合黛玉的性格特征。
写作时,考生首先要非常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和处事态度。初进贾府,在邢夫人邀请黛玉留下用晚饭时,考生要分析出黛玉婉拒的话中有三层意思:一是充分肯定了对方的美意,二是申述了自己不能留下用饭的正当的理由,三是表示改日一定从命,最后是直接请求邢夫人谅解自己。
考生要抓住黛玉这段话中的“原不应辞”、“只是”、“恐领赐去不恭”等句,分析黛玉在拒绝邢夫人的邀请时十分委婉——不是甥女不在此处用饭,实是还要去给拜见二舅舅,唯恐失了礼仪。而“爱恤赐饭”“异日再领”“望舅母容量”等句则是通过种种敬语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一言一语均是十分得体大方,表现出林黛玉谨慎小心、高度自尊的性格特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处事态度。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提到:“我们要选择一种能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以上论述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己的选课和职业规划的思考,给即将升入高一的学弟学妹写一封信,可以分享经验,提出建议,也可以表达困惑。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择心之所属,立利国之业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择心之所属,立利国之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择业观,我们这一代无疑是幸福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越是多元的选择,越需要有清晰的规划和坚定的原则。正如伟大哲人马克思告诉我们的:“职业选择应该遵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我认为,职业的选择应将个人兴趣与时代需要相结合,才能择心之所属,立利国之业。
作家路遥曾说,只有拥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才能成就某种事业。了解自己兴趣,发现自身特长是职业选择的依据。很多人艳羡网红,向往成为主播,其实并非源于兴趣,而只是想像李子柒“一夜成名”,只需对着屏幕笑靥如花,便有打赏源源不断。还能告别秉烛的夜晚,告别如山的试卷,告别酸涩的眼和僵直的背。想当网红,不过是想避开寒窗苦读的苦与泪罢了。这种选择的背后不是理性的思考与责任的指引,只是拒绝奋斗的颓丧,是目光短浅的浮躁与功利。
何况,他们对“网红”职业的认识有失偏颇,只看到轻松获取日进斗金的舒适和惬意,却看不到“网红”成功背后的漫长奋斗与艰辛付出。其实,没有哪份职业是轻松的,只有内心真正地热爱,才能不惧工作中的困难,坚持到底;也只有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才能做成、做好一番事业。
职业的选择还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都与我有关”,无数人对此作出了生动的诠释。58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青年人扎根塞罕坝,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在风沙肆虐的茫茫荒原创造了绿色事业;同在那一年,年轻的樊锦诗深入大漠,在艰苦与孤寂中坚守了半个世纪,以保护敦煌为终身事业;还有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到最贫困山村的秦玥飞,疫情当前不计报酬的最美逆行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他们自觉践行的择业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才能在每一份职业中无愧于心,才能实现自身的完美与人类幸福的统一。
诚如马克思所言,在职业的选择上,个人的完美与人类的幸福并非敌对、互相冲突的。时代与祖国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选择职业的机会,我们的奋斗与收获,也能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为时代的幸福增色,这是一个成就与自我成就的过程。将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统一,融“小我”于“大我”,则涓滴可汇聚成汪洋,个人与时代共成长。
愿我们择心之所属,立利国之业。摆脱不劳而获的思想,带着热爱,选择理想的职业并为之奋斗,做时代中的一颗星,点缀时代的天空,让更多人分享璀璨星光!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马克思关于职业选择的观点,即青年应选择有尊严、正确、发展空间广阔、对社会有贡献的职业,并从“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两个角度进行总体概括。
所谓“最有尊严的职业”,广义上应指从事正当劳动、合法合规、在能提供生存资源的同时也能保持人格尊严的职业。从这个角度看,任何普通劳动者的职业都是有尊严的:通过踏实平凡的劳动,发挥个人作用,为社会创造出个人价值。所谓“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指的是符合当代价值观、有正确的理论导向、能为党和人民服务的职业。“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是指挑战和机遇并存、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前景、能为国家作出贡献的职业。总结起来,青年选择职业,既要利己,又要利他,既要能挑战自己、突破障碍、使自己能在职业中成长成熟从而拥有收获,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所长,在职业中竭尽所能,贡献个人力量,助力民族发展。总之,青年选择职业,不仅应帮助个人探索兴趣与潜能,享受出彩的人生,更应为奋斗者标注美好生活的方向,为中国行稳致远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结合对自己的选课和职业规划的思考,考生可以从大学里的专业覆盖率、国家需要、个人的兴趣爱好、未来的发展方向、就业的形势等方面入手,对即将升入高一的学弟学妹给出自己对选课和职业规划的建议;也可以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在选课与职业规划上出现的矛盾,表达出自己的困惑与思考,如在选择职业时,究竟是应该注重学科的专业覆盖率,选择对未来发展大有裨益的专业,还是把个人兴趣暂放一边,根据就业形势,作出有利于日后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选择。
行文时,可以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将“砥砺奋斗,投身建设,选择国家紧缺人才的领域”作为中心论点,就可以从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关系、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鼓励学弟学妹努力学习,勇于挑战,积极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还要注意题目中规定将文章写成一封信,要把握好书信的格式。
立意:
1.遵从本心,兴趣至上。
2.情系家国,投身建设。
3.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4.自我定位,谨慎选择。
2023金华十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金华十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共11页。
2022金华十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金华十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金华十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金华十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