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9)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413538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9)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413538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9)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413538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9)
展开这是一份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9),共8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6。折线统计图
一、单选题
1.甲乙二人参加某体育项目训练,为了便于研究,把最近五次训练成绩分别用实线和虚线连结,得分如图所示,下面的结论错误的是( )
A. 乙的第二次成绩与第五次成绩相同 B. 第三次测试甲的成绩与乙的成绩相同
C. 第四次测试甲的成绩比乙的成绩多2分 D. 五次测试甲的成绩都比乙的成绩高
2.要反映当天气温变化情况,应选用( )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3.A、B两地相距20千米,甲、乙两个同学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已知甲先出发,他们离出发地的距离和骑行的时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个。
①他们俩人都骑了20千米
②乙在中途停了0.5小时
③甲、乙两人同时到达B地
④乙追上甲后,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A. 1 B. 2 C. 3
4.为了反映一个病人一周体温的变化情况,应选用( )统计图。
A. 条形 B. 折线 C. 扇形 D. 以上都可以
二、判断题
5.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
6.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最后一步是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时间。 ( )
三、填空题
7.________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8.小明骑车到相距5千米远的书店买书,右图是他离开家的距离与时间的统计图。他在书店买书用去________分钟,返回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________千米。
9.小苗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在第________分钟至第________分钟的写作速度最慢;中间休息了________分钟。
四、解答题
10.1999年至2003年间,我国学生赴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5个国家留学的人数如下表.
(1)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完成下面的填空.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年赴加拿大等5个国家留学的人数最少,________年的人数最多.
②2002年赴加拿大等5个国家留学的人数比2003年多________人.
(3)从统计图中你还能知道什么?
11.下面两个统计图反映的是甲、乙两位同学期末复习阶段数学自测成绩和在家学习时间的分配情况。
看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从折线统计图看出________的成绩提高得快。从条形统计图看出________的反思时间少一些。
(2)甲的反思的时间占学习总时间的________,乙的反思的时间占学习总时间的________。
(3)你喜欢谁的学习方式?为什么?
五、应用题
12.如图,是我市在4月20日一天中天气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
(1)何时气温最低?
(2)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3)当天最高气温是多少度?
(4)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度?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解答】A、乙的第二次成绩是14,第五次成绩是14,正确;
B、第三次测试甲、乙的成绩都是12,正确;
C、第四次测试甲的成绩比乙的成绩多:14-12=2(分),正确
D、前两次甲都比乙低,此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统计图中实线表示甲、虚线表示乙,横轴表示次序,竖轴表示得分,根据各点的数据分别判断各个选项的说法即可.
2.【答案】 B
【解析】【解答】折线统计图不仅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所以要反映当天气温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
【分析】考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够根据它的特点和作用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折线统计图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3.【答案】 A
【解析】【解答】解:①他们俩人都骑了20千米,说法正确;
②甲从0.5~1路程没变,说明甲在中途停了0.5小时,原题说法错误;
③甲、乙两人没有同时到达B地,相差0.5时,原题说法错误;
④乙追上甲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有:他们俩人都骑了20千米;甲在中途停了0.5小时;甲2时到达B地,乙2.5时到达B地;乙追上甲后,表示甲的折线在上面,说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4.【答案】 B
【解析】【解答】 为了反映一个病人一周体温的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
故答案为:B。
【分析】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二、判断题
5.【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 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种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解答即可。
6.【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最后一步是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时间,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①整理数据。②画出纵轴和纵轴,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③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线顺次连接起来。④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时间。
三、填空题
7.【答案】 折线
【解析】【解答】解: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故答案为:折线。
【分析】折线统计图是运用高低的折线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8.【答案】 45 ;5
【解析】【解答】(1)从图中看出,小明在书店买书用去的时间为:−=(小时)=45分;
(2)5÷(−)=5÷1=5(千米/小时);
故答案为:45,5.
【分析】观察此图,可知横轴表示时间,单位小时,把1小时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小时,也即15分钟;纵轴表示路程;小明的行程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家骑车到相距5千米远的书店,用了小时,即45分钟;第二个阶段是在书店买书,用了小时,即45分钟;第三个阶段是从书店回家,用了1小时,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求得小明从书店回家的速度即可.
9.【答案】 20;30;10
【解析】【解答】小苗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在第20分钟至第30分钟的写作速度最慢;中间休息了10分钟。
故答案为:20;30;10.
【分析】前10分钟写了100个字,第10分钟至第20分钟写了100个字,第20分钟至第30分钟写了50个字,第30分钟至第40分钟没写字,第40分钟至第50分钟写了150个字,第50分钟至第60分钟写了100个字,据此解答。
四、解答题
10.【答案】 (1)解:
(2)1999;2002;1000
(3)解:从1999年到2000年赴加拿大等5个国家留学的人数增多,从2000年到2001年赴加拿大等5个国家留学的人数没有变化,从2001年到2002年赴加拿大等5个国家留学的人数增多,从2002年到2003年赴加拿大等5个国家留学的人数减少,这五年赴加拿大等5个国家留学的人数变化较大.
【解析】【解答】解:(2)①根据折线上最低点可得1999年赴加拿大等5个国家留学的人数最少,折线最高点对应的是2002年,则2002年赴加拿大等5个国家留学的人数最多;
②8000-7000=1000(人).
故答案为:①1999;2002;②1000.
【分析】对于1题,根据统计表格中数据描出各点,再顺次连接各点即可;对于2题,根据折线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对应的年份即可解答,再用2002年对应的数据减去2003年对应的数据即可;对于3题,根据折线变化趋势进行解答即可.
11.【答案】 (1)甲;乙
(2);
(3)解:喜欢甲的学习方式。
因为甲善于反思,总结经验,学习效果好。
【解析】【解答】(1)从折线统计图看出甲的成绩提高得快。从条形统计图看出乙的反思时间少一些 。
(2)甲:3÷(5+4+3)=3÷12=
乙:2÷(5+5+2)=2÷12=
所以甲的反思的时间占学习总时间的, 乙的反思的时间占学习总时间的。
【分析】(1)直接看图解答即可;(2)反思的时间占学习总时间的几分之几=反思的时间÷学习总时间;(3)答案合理即可。
五、应用题
12.【答案】 (1)4点
(2)-8℃
(3)10℃
(4)18度
【解析】【分析】根据折线的高低决定气温的高低.
![数学口算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