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共3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创作诗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是人类情感意识的自觉流露。在一个文学传统深厚和文学氛围浓郁的国度里,人们既喜欢探讨一位伟大小说家诞生的历史背景,也热衷追问一部划时代小说巨著孕育的时代动因,然而却很少思考小说家卓尔不群的首要前提,在于他先天就具有诗歌天赋和后天所积累的诗歌才华。一部小说作品之所以成为传世经典,恰恰是以一首首诗篇作为序曲和前奏的。小说家不一定是诗人,诗人也不一定是小说家,但一个卓越的小说家必定对诗性有深刻理解。
在诗情洋溢的环境中,在诗才张扬的氛围里,诗人就会拥有超高的语言标准和严谨的文字尺度,粗话、脏话、空话和套话与他们毫不搭界,这正如一名高素质的建筑师对屋宇、马路、园林的设计所具备的美感应当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一样,他必须避免垃圾设计成为城市建筑的主体。一个诗人应当甄别语言的雅俗、高低、美丑,应当保持语言的整饬、洁净和美妙,那些重复的词语和泛滥的文牍不应畅行于诗歌世界。人们的思维情感必须始终保有畅想的春色,天真、纯情、隽永应当被诗人所关切所珍视。当诗歌受到人们万千宠爱之时,这些诗歌一定充溢着浓郁诗思和深挚妙想。
如果我们不坚持诗歌的标准,我们的文字必然会变得粗鄙和流俗,此时诗歌也许成了顺口溜的勉强提升,成了劣质文字的分行排列。诗人也许由于其文字难以连缀成篇,也许由于其笔下缺少语法逻辑,也许由于其创作之心有余而文章功力不足,而成为蹩脚的码字工匠和平庸的二流写手。一些人由于普遍失去了与他人、宇宙的同体感,整天孤独地面对世界,难免遗落与诗同格的浪漫乃至诗歌本身。诗的表达是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途径,而且还是一种最重要的途径,因为许多时候概念语言不能表达人们内心最孤独最深彻的呼喊与呻吟,人们因此从心底祈盼诗呼唤诗,诗歌也因此成为能让人们充分感受到生命特质的另一种呼吸。有鉴于此,诗歌始终倾听并及时反映那种与生俱来的人的“原悲伤”,有时与哲学乃至宗教一样,告诫人们面对苦恼和正视困惑,所以,诗人被法国早期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称之为“灵视者”。当诗人被现实生活击打得丢盔卸甲、身心俱焚,却可在众神的祈祷和祝福下再度复生。在诗人的众多作品中,虽然有一些令他们悲伤和留恋的现世风景,但更多的是“心灵的风景”,而细腻表现“心灵的风景”恰恰是诗歌远胜于其他文类的地方。
当今时代,诗歌的璀璨点绘着无数国人的古老梦想,以诗怡情、以诗养性、以诗明志成为一种引领社会进步的文明风尚。特别是抗击新冠疫情、实施探月工程研发大国重器和歌颂时代楷模等,这些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当代诗人面前,在丰沛情感和高尚思想的催生下,它们将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将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最终建构成激昂壮阔的当代史诗。
(摘编自刘金祥《坚守创作的诗性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小说家卓尔不群的首要前提,在于他先天就具有诗歌天赋和后天积累的诗歌才华。
B.小说家不一定是诗人,诗人也不一定是小说家,但是小说家必须要理解诗性,否则就无法创作。
C.诗情洋溢的环境和诗才张扬的氛围,能够促使诗人拥有超高的语言标准和严谨的文字尺度。
D.很多时候人们无法通过概念语言表达心声,所以诗的表达成了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最重要途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在论证诗人应当甄别语言的雅俗时,以高素质的建筑师为例,进行了对比论证。
B.文章第三段,运用假设论证和引用论证,意在告诉人们,诗歌是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途径。
C.文章指出,只要诗歌能始终倾听并及时反映 “原悲伤”,就能与哲学和宗教一样让人脱离苦恼。
D.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式,语言表达通俗生动,围绕“坚守创作的诗性意识” 这一论题展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甄别了语言的雅俗、高低、美丑,保持了语言的整饬、洁净和美妙,就能写出好作品。
B.我们要坚持诗歌的标准,以避免文字变得粗鄙和流俗,避免诗歌成为顺口溜的勉强提升。
C.有些现世风景会令诗人悲伤和留恋,但细腻表现 “心灵的风景”是诗歌胜于其它文类之处。
D.具有丰沛情感和高尚思想的诗人,借助想象,能把重大事件和英雄建构成壮阔的当代史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有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个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有改动)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B.《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D.《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感受,这就是形容音乐的无言之美。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B.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C.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同时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C.《氓》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主人公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和决绝的态度,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
D.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插花是一门古老的生活艺术。从最初的赏花、摘花、赠花、佩花、簪花,一直发展到后来的盆栽、插花。这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发展以及人化自然的一种审美呈现。文人花道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结晶。它将插花这一生活艺术的审美格调推向极致,为生活美学树立了实践的典范。
早在2000多年前,《诗经》中便记载有青年男女手持兰草游玩嬉戏、互赠芍药示好的情景,如“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这些文字记载表明,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普遍运用花草装饰人体、舟车及厅堂,赠花传情,奉花祭祀,并赋予花草以精神象征意义,从而借助自然之美来表达至诚的情感与美好的愿望。
但中国插花技艺形成审美传统,现在只能追溯到佛教的“供花”。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影响了士人阶层,促成文人插花艺术的兴起。譬如庾信即有盘花待客之诗:“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插花艺术更是发展为新兴市民阶层的普遍雅好,甚至贩夫走卒都受到熏陶影响。从宋朝开始,插花与挂画、点茶、燃香被文人雅士视为“生活四艺”,几已可与传统“文人四艺”(琴、棋、书、画)分庭抗礼。
有明一代,以瓶花为代表的文人花道达到巅峰。插花已成为文人韵士雅居必不可少的清供,是攸关个人性情的风雅癖好。如陈继儒在《小窗幽记》所讲,瓶中插花,“虽是寻常供具,实关幽人性情,若非得趣,个中布置,何能生致!”由于文人的推崇,中国传统插花技艺与理论突飞猛进,中国文人花道由此进入鼎盛时期。其标志便是张谦德《瓶花谱》等花艺著作的问世。可见,插花在明代文人眼中不是一件普通的装饰技艺,这里面包含了植物花卉、文物古董乃至室内设计的知识修养,也蕴含了清雅脱俗的审美理念与花道技法,它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关乎生活情趣与修身养性的艺术。
明代文人的花道与书画美学理念内在相通,其追求的美学兴趣重点都在天趣生动。书画讲究气韵生动,而这一境界非妙品难以企及,插花却不然,奇花凡草天机活泼,援之入室,自成生机。生命的活泼是插花真正的艺术精神。书画妙品难得,瓶花却可随时插换,这也是它得到普通士子喜爱的原因。另外,它不像书画品鉴单纯限于一个被静观的艺术对象。实际上,插花艺术始终处于和人的互动之中。且不论选花、折花、配器、择水、造型作为插花创作过程需要人的艺术实践投入,后续的摆放、养护皆需要人的参与。所以,插花是融入家居生活实践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本质也是一种生活行为艺术。
这种将美的创造与欣赏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为平淡的生活注入一种创造性与仪式感,从而改变了生活的形式、韵律和节奏,为日常生活增添了风神气韵。同时,插花是共享的艺术,它能将身边人都带入一种生活艺术审美的空间氛围中。这种持续不断的氛围熏陶,本质也是一种审美参与,它会在无形中丰富所有参与者的审美经验,并提升其审美品位。
(摘编自张俊《花道,自然美的人文化》)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插花是一种历史悠久,从审美角度呈现了人类文明发展与人化自然的生活艺术。
B.文人花道将插花这一生活艺术的审美格调极致化,树立了实践生活美学的典范。
C.在宋朝,插花作为“生活四艺”之一,几与传统“文人四艺”成分庭抗礼之势。
D.在明代,文人花道的发展达到巅峰,其表现是插花已成为文人雅居必备的清供。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 以阐明文人花道在宋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特点之别。
B.文章引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言论说明文人花道在明代是与文人性情相关的风雅癖好。
C.文章以时间为顺序阐述了文人花道的发展,其中重点论述了其在明代鼎盛的表现与原因。
D.第五段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插花的艺术特性,进而提出了插花是一种生活行为艺术的观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花道在明代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文人们对运用花草的理念较之先秦时期的人来说区别不大。
B.如果为了追求生活的创造性与仪式感,我们可以学习并实践插花这一融入家居生活的艺术形式。
C.因为插花艺术从创作到后续过程始终处于和人的互动中,故而插花艺术不是一种被静观的艺术。
D.要提升身边人的审美品位,就应通过插花将他们带入生活艺术审美的空间氛围中,不断的熏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四季之美,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里尤为充盈。春秋冬夏,四时的变化与轮回,如环之循、如轮之转,组成了中国人的审美伦常。有趣的是,春秋观念乃是早于四时观念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春种秋收嘛:春种是新年的开始,秋收是旧年的结束。商代与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两时,后来衍生出夏冬,说一个春秋即一年。古书中常说春秋冬夏,而不是按时节顺序的“春夏秋冬”,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较早给四季赋诗的,有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里,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传是晋代一位名为“子夜”的女子所创制。现存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
我们各举一例,以春、夏,秋、冬四字各为开头。
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夏歌:暑盛静无风,夏云薄暮起。携手密叶下,浮瓜沉朱李。
秋歌:秋夜凉风起,天高星月明。兰房竞妆饰,绮帐待双情。
冬歌:冬林叶落尽,逢春已复醒。葵藿生谷底,倾心不蒙照。
谈完四季,再来说说时间。世界上主要的时间观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时间延展而勇往直前的“线性时间观”,另一种则是循环往复而永无休止的“轮回时间观”。英国汉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时间观以广义的线性为主、循环为辅。然而其实,二者是结合的。
从古至今,四季变换,中国人总在发出两种时间性的喟叹:一面是对春秋冬夏循环不已的喟叹,另一面则是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喟叹。这是由于,天地是永远的,一直存在于那里。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万物消失后会再出现,人生却不会再反复。就像某年桃花园的春夜,一旦逝去,就不会再回来。所以,中国人的诗词歌赋当中,就充盈着春江花月夜似的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中国人的四时审美观,在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笺》里被归纳为“四时幽赏”,其中的春时幽赏就有十二条: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看菜花,虎跑泉试新茶、保傲塔看晓山,西溪楼啖煨笋、登东城望桑麦、三塔基看春草、初阳台望春树、山满楼观柳、苏堤看桃花,西泠桥玩落花与天然阁上看雨。这种幽赏不仅仅是游玩观景,还有品茗饮食,其实是极其生活化的审美过程,虽然高濂所聚焦的是古杭州人的生活审美,如“苏堤看桃花”等,但这些审美样式,置之于古代中国社会,也未尝不可。
实际上,《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一书,也是意在重新提倡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即重寻这种天地之间的“大美”:人美化天,天美化人,生生美意,美美与共!
(摘编自刘悦迪《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冬夏,四时的变化与轮回构成了中国人的审美伦常,由于春种秋收导致四时观念早于春秋观念。
B.古书常说春秋冬夏,而不是“春夏秋冬”就是因为商代与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两时,后来衍生出冬夏。
C.世界上主要的时间观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线性时间观”,一种是“轮回时间观”,中国时间观以广义的线性时间观为主,循环时间观为辅。
D.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归纳出的春时幽赏十二条是极其生活化的审美过程,这种幽赏不光是游玩观景还有品茗饮食。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则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引用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民歌,旨在说明四季之美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里尤为充盈。
C.文章选用中外、古今文化领域的观点及论据,意在重寻人美化天,天美化人,生生美意,美美与共的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传统。
D.文章论述深入浅出,既体现了美学的理论高度,又对中国人的生活美学现象进行了挖掘。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古诗文中不属于“中国人发出的两种时间性喟叹”的是( )
A.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D.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古典悲剧理论向来强调悲的纯粹性,注重维护悲剧庄严的风格。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代,悲剧一直被认为是“模仿伟大领袖”的高贵形式。而喜剧则被当作“模仿中等或下等人物”的“低级体裁”。两者不仅在人物和题材上绝对不同,而且文辞风格相去甚远,悲剧崇高优美,喜剧幽默轻松。
悲剧理论家发现:悲喜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事实上,很难将它们孤立开来。这不仅因为喜剧经常贯穿悲剧动作的轨道而不失其自主权,而且因为喜剧或许根本并不引人发笑,而某些悲剧却使我们发出歇斯底里的笑。尤其在现代,“可笑性与可悲性在不知不觉中向前流动而互相融合”,笑声与眼泪混在一块。斯泰恩说:“无论生活或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喜剧的特征,都迫使我们认清悲剧感与喜剧感的血缘关系,认清泪和笑的确可以杂交繁殖。”尤奈斯库说得更直白:“我觉得喜剧是悲剧性的,人的悲剧是荒唐的可笑的。”上述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当今戏剧舞台一大惊人变化,即:现代悲剧的意蕴常常以喜悲形式出现,人们要从滑稽而风趣的喜悲性情境中寻求人类存在的悲剧境遇。
凡此证实悲剧范畴正发生着一场革命,一场观念上的彻底革命。它来自工业革命和技术发展带来的工作、家庭生活、价值观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具体说就是,20世纪以来,人们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混乱和非理性主义的世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将人置于变化无常和寂寞孤独之中,与文明结伴而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证明在人类生活的深处存在天生的荒谬怪诞,而19世纪以来考古学的发现和人类学的研究,使近百年关于上帝、人性、社会组织及物质宇宙的观念,虽未完全推翻却已受到严重挑衅,正像柯列根说的“信念和价值既已崩溃而且变化,戏剧固定形式的明确界限也就随着模糊”。于是,悲剧与喜剧的人生观便不再互相排斥了。我国现代戏剧理论大师陈瘦竹也曾指出,悲剧创作注重悲喜因素的混同,是最早在欧美现代悲剧文学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向,它预示着现代悲剧色调上的开放态势。无疑,悲喜之情是客观现实中悲剧性和喜剧性现象介入人的内心世界带来的情感倾向。一般情况下,人欢乐就笑,悲痛就哭,但有时恰好相反,有时笑和泪可以表现相反的感情,例如因悲痛而狂笑,因欢乐而流泪,苦乐于此是一体的,喜几乎转瞬间便滑向悲的一端。那么,贯穿在悲剧中的喜悲动作是否具有悲剧价值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喜对悲和悲剧的干预,至少有三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喜剧性场面可以作为强烈的悲剧性的对照,两种相反的因素摆在一起,互相衬托,而使彼此愈显鲜明,《哈姆雷特》中掘墓的场面以及《李尔王》中弄人的插科打诨都属于这种情形,马克思称赞它们把“崇高和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古怪地混合在一起”;其次,喜剧性作为调剂,可以使严峻的紧张的悲剧气氛暂时缓和下来,松一口气,等到悲剧动作继续向前进展时,显得更有气势,令人感受更深;最后,喜剧角色与情境链条式横串剧体,可以增加悲剧的立体感、厚度和真实性,使悲剧画面更富色彩,从而告诉观众许多纯悲剧所不能说清的有关当代人精神领域的隐秘。
(摘编自周安华《民族悲剧美学的丰碑——陈瘦竹悲剧学思想新探》)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至文艺复兴时代,悲剧都被认为比喜剧高贵,二者之间不可逾越,后来这种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B.由工业革命带来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促使人们的悲剧观念发生变化:悲剧和喜剧可以互相交融。
C.陈瘦竹认为,现代悲剧中的悲剧创作注重悲喜因素混同的新趋向,预示着现代悲剧呈现出开放色调。
D.现代悲剧的意蕴常以喜悲形式出现,因此现代人常感到世事的变化无常、荒谬怪诞及内心的寂寞孤独。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指出悲、喜剧在人物、题材和文辞风格方面的不同,引出下文对悲喜交融的阐述。
B.第二段引用斯泰恩和尤奈斯库的话,是为了证明当今戏剧舞台上发生了悲喜交融的现象。
C.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将悲剧和喜剧从相互隔绝转变为相互交融的原因分析得更为深刻。
D.文章主体部分主要阐述了现代悲剧中悲喜融合的现象、原因和意义,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悲剧要深刻表达人类普遍存在的悲剧境遇,离不开滑稽而风趣的悲喜性情景的创设。
B.人类的悲喜之情有时会出现不同于常的表现,所以悲剧中的悲喜动作具有悲剧价值是无疑的。
C.《哈姆雷特》中,掘墓的场面是悲剧中悲喜融合的经典桥段,它使这一悲剧的悲剧性更为鲜明。
D.有些纯悲剧无法说清当代人隐秘的精神世界,可以在其中加入喜剧角色来增加悲剧的表现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对于自信文化内涵的理解,需要做一种完整的思考。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出发,去阐释和传播自信的文化,进而被异文化认同而获得他信,通过交流和交融取得互信,最终实现共信,这是一种思想关系,更是一种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真实过程。就中国文学来说,文化自信是基础,是文学之根,离开这个根基不仅会使中国文学失去自己的特色,也会失去融入世界文学的价值。但是,仅有根而没有枝叶和花朵,是不能结出果实的。文学的文化自信应包含个人的、族群的和人类的文化自信,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外,人类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元素也是构成文化互信和共信的基础。表现人性、人类意识也是实现世界性的文学境界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来看,人性即使不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人类对相似的生存环境的应对,产生了相似的文化,这是一种文明原点的共同性,也成为后来人类文化发展中存在相通性的内在原因,构成了人类文化他信、互信和共信的基础。文化自信存在于人类文化互信之中,因为互信既来自共同性的相通,也来自差异性的交流。不能把文化的差异性看作文化交流、文化互信的障碍和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依据,文化的差异性恰恰是构成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基础与前提,互通有无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与发展动力。
从当下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论述中可看到,文化自信自然包含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不可缺少人类性主题。在具体表达内容上,当代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首先需明确如何以个人性、民族性和人类性为标准“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无疑具有中国特色,但同时也应是符合人性和人类性的文学。“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讲中国的“好故事”,然后是歌唱美丽中国、歌唱美好人性。理解了“中国故事”和“讲好”之间的这种构成关系,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进而在传播中形成他信——异文化对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认同。
文化自信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和交流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自信,就构不成一种对等的文化交流和理性的文化建设,构不成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但是文化自信只是文化建构和文学创作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从个人性、民族性到人类性,也是从文化自信到他信、互信、共信的过程。其中,任何一种封闭性的理解都是单一的理解,不能从个人性到个人性、从民族性到民族性,也不能从人类性到人类性,否则就不能真正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共信。
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而传统文化的链条中必须包含一百多年来现代文化的一环,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与此同时,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不只来自这种纵向的文化精神资源,也来自横向的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表明它们属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张福贵《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文学文化自信》,《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6月24日)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坚持以文化自信为根基,有利于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融入世界文学的价值。
B.相似的文化是某种文明原点的共同性,构成了人类文化他信、互信和共信的基础。
C.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人类性主题,可见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
D.如果单一地理解个人性、民族性、人类性,就不能真正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共信。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出发,重点阐述了文化自信、他信、互信、共信的问题。
B.文章第二段通过文化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对比,指出差异性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基础与前提。
C.文章第三段从当代中国文学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如何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他信的过渡。
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对世界影响重大。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化元素等,是构成中国文学的文化互信和共信的基础。
B.只要“讲好”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人性和人类性的“中国故事”,就能使异文化认同中国思想和文化。
C.文化自信对构成对等的文化交流、理性的文化建设,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言至关重要。
D.中国文学文化自信既来自中华优秀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精神资源,也来自人类优秀文化精神资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言志”在先秦时期就已被广泛认知。对于“诗言志”的含义,两汉时期的《诗大序》《说文解字》等,都将“志”理解成诗的内涵,将“言志”看成是诗的基本功能。这一观点在古代和当代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问题在于,到底是“诗言志”还是“《诗》言志”呢?如果是前者,那就是一个创作论的观点,即“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如果是后者,则特指只有《诗》这类作品才能“言志”,那么一定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诗用情境。所以我们必须弄明白“诗言志”是在什么情形下被提出来的。
最早提及“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是舜命他的乐官夔“典乐”,并以“乐”来教育贵胄子弟的一番话。从中可知,夔“典乐”的乐职包括诗、歌、声、律,还有舞,这与古人对于“乐”是变辞为歌,加上配乐、舞蹈的总称的理解相符;夔“典乐”的目的在于“神人以和”,借诗乐表演实现与神灵之间的交流,“乐”实际指的是宗教乐舞。那么,这里的“诗”用于宗教仪式,是仪式中祷告上天、颂扬祖先、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和功绩的唱词,后来被编订为《诗》,所以应为“《诗》言志”。
在宗教仪式中,《尚书·尧典》中所说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是一种整体性的关系,描述的是仪式中用乐的状况。“诗”指的是“歌”的文本形态,而“歌”则是“诗”的呈现形态,“声依永”是指“声”赋予“歌”以“乐调”,“律和声”则是指“律”赋予“声”以“乐”的风格,它们都是“乐”的不同表现形态。在仪式中,由于“乐”是人神交流的手段,具有某种神秘的特点,从“歌永言”到“律和声”,意味着“志”被充分展示,实现了宗教仪式“神人以和”的功能。由此可见,“言志”的主体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乐”,所以不能将“诗言志”独立出来讨论。
那么,到底什么是“志”呢?有学者从仪式的角度,认为“志”表达了仪式参与者的宗教意愿。这一观点也有文献支持,但不够全面。首先,“诗言志”是针对祭祀等宗教仪式而言的,其中的“志”并不只从属于“诗”以及作诗或唱诗之人,而是从属于包括了“诗”“歌”“声”“律”“舞”的“乐”这一整体。仪式中的“乐”,除了表达仪式参与者的意愿外,还内在包含了某种神秘特质,这就超出了仪式参与者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志”是属于整个仪式的,显示了仪式自身的目的。其次,《尚书·尧典》将“诗言志”观念置于虞夏之时,应该只是一种假托。从其记载来看,“诗”在仪式中的应用已经相当程式化。程式化的宗教仪式必然会有诗的借用。如《周颂》中的《桓》《赉》《般》,原是记述周公平乱的,后被列入《大武》祖诗中,用以祭祀周武王:《仪礼》所记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都以《关雎》《葛覃》等“合乐”。在这种情况下,诗内容和仪式的相关性并不是完全对应的,除个别者外,仪典中乐章之义多数与诗本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志”也就不可能专指仪式参与者自己的意愿。
综上所述,“诗言志”是早期仪式背景下的一个用诗概念,不是一个创作论观点;“志”并非完全来自“诗”,而是来自仪式本身,体现了仪式的特定目的,追求的是“神人以和”的最高境界,它包含了仪式参与者的意愿和情感,也包括与仪式相关的神秘意志。
(摘编自过常宝《从“诗言志”到“赋诗言志”的文化逻辑和话语机制》)
1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诗言志”中的“志”理解为诗的内涵这一说法,在先秦时期就被认为是完全合理的。
B.夔“典乐”时借诗乐表演来实现与神灵的交流,其所用“诗”特指《诗》这类作品。
C.“乐”内在包含的神秘特质,使得“志”超出了诗的本义,显示出仪式自身的目的。
D.《诗》被借用在程式化的宗教仪式中,《诗》的内容和仪式的相关性并不完全对应。
2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讨论“诗”“志”及其相关概念时能兼顾古今,既肯定了它们的古义,又指出了它们的变化,具有思辨意味。
B.文章第三段引用《尚书·尧典》中舜对夔所说的关于教育贵胄子弟的话,论证“言志”的主体是《诗》而非“乐”。
C.文章第四段,从“诗言志”观念提出的针对性与历史时期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来论证“诗言志”中“志”的涵义。
D.文章通过讨论“诗言志”还是“《诗》言志”的问题,证明了“诗言志”是在早期仪式背景下的一个用诗概念。
2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诗言志”是一个创作论的观点,即“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么“志”就必然能体现诗作者的意愿。
B.仪式状态下,“志”是属于整个仪式的,超出了仪式参与者的意志,因此不能仅以仪式参与者的意愿来涵括它。
C.将“诗言志”理解为“《诗》言志”,虽然有利于了解《诗》使用的具体情形,但不利于诗歌基本功能的体现。
D.“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鹿鸣》)若在早期仪典中被借用,可能与宴饮仪节无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新兴事物,数字货币的试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十四五”规划也提出了“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目前央行在深圳、苏州、上海、成都、雄安及未来的冬奥场景等地进行数字货币试点,未来将继续通过不断测试优化和完善相应功能。
央行的数字货币拥有政府信用背书,是法币并能利用交易留痕大数据来追踪洗钱等金融犯罪活动。我国微信和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手段比较发达,但国家仍致力于探索数字货币研发与推广,走在了世界前列。2020年深圳罗湖发放1000万元数字货币红包和苏州“双十二”购物发放2000万元数字货币红包,都是很前沿的探索。
在安全性、便捷性、金融稳定性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数字货币必要性得到了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启了数字货币研发工作。国际清算银行(BIS)在2020年1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显示,截至2019年在全球66家央行中,80%的央行开始研究和测试数字货币,较2018年上升10个百分点。其中,40%的央行进入试验阶段,10%的央行进入数字货币测试阶段。
我国推出数字货币对宏观经济发展、居民日常实际支付需要和反洗钱等政策有着极大帮助。首先,数字货币对我国经济良好发展起到重要助力作用。作为电子化人民币,数字货币能满足央行随时计算社会流动现金量的需求,有助于更好地制定货币政策、避免货币超发。其次,数字货币更为便捷,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实际支付需要。一方面,数字货币不同于纸币,更便于存储,使用寿命更长,不用担心假币风险;另一方面,在移动支付当道的今天,一些网络信号较弱的偏远地区和数字弱势群体无法享受智能终端支付的便捷,可见电子支付包容性较低。数字货币则不然,双离线支付手段可以免去对网络的依赖,操作简单,即便不使用智能手机也能完成支付,有很强的普惠性。
过去,人民币以纸质形式出现在支付交易中,数字人民币则是将人民币电子化,和纸质人民币具有同等效力,数字人民币和现有支付软件有什么区别呢?央行曾表示,如果把微信和支付宝比作钱包,那么数字人民币对应的是钱包中的内容。在数字人民币发行后,大家仍然可以用微信和支付宝支付,只不过钱包里增加了央行货币。数字人民币将省去在各个网络平台绑定个人账户或者线下办理多张银行卡等不必要的麻烦;支持匿名支付,大大提高支付安全性,保护个人隐私;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它使跨境支付变得更加方便,将降低过去跨境交易中的手续费,提升跨境交易和支付清算速度。
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字人民币和纸币将长期并存。数字人民币是中国在金融创新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它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相契合,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选自颜色《数字货币将如何改变日常生活》)
2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货币的“数字”特性,决定了在没有网络信号的地区自然不能使用数字货币。
B.虽然数字货币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毋庸讳言,数字货币将和纸质人民币长期共存。
C.央行在各地进行数字货币试点说明数字货币还不成熟,使用时可能会有较大风险。
D.无论是纸币,还是数字货币,都能利用交易留痕大数据来追踪洗钱等金融犯罪活动。
2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比较数字货币与微信、支付宝的不同,让人们增加了对数字货币的认识。
B.文章介绍世界66家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工作的进展情况,说明数字货币面世指日可待。
C.文章对数字货币的优越性及数字货币是怎样改变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进行了论述。
D.文章从央行避免货币超发和满足居民支付需要两方面阐述了数字货币的优越性。
2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是世界各国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B.越来越多的国家研发数字货币是因为其有安全性、便捷性、金融稳定性等特点。
C.央行发行的纸质人民币和数字货币,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同等效力。
D.随着数字货币应用的普及,数字货币取代微信和支付宝应该是早晚的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具体衡量尺度与空间结构维度的概念。“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目标、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约束边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自然尺度,“天人共富、人人共富、心身共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三大空间维度。
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自然尺度如下。
第一,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富裕是财富对人类需要满足的充裕程度。然而,我们所说的富裕究竟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标和衡量尺度,还是以满足人的想要(欲望)为目标和衡量尺度?这是进行共同富裕建设必须明晰的基本理论问题。富裕与共同富裕永远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标准,才是衡量实现共同富裕的真正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自然尺度。
第二,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约束边界。共同富裕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并以相应的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最大可能的约束边界,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遵循的另一个自然尺度。实现共同富裕要转变不顾生态承载力的末端治理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建设,追求自我与他者(包括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样才能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系统生存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并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
实现共同富裕的三大空间维度如下。
天人共富。天人共富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共同富裕建设的前提性理念,也是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础。人是自然之子,社会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只有把人与自然视作一个共同富裕建设的统一体,构建基于生态共享、绿色发展的共同富裕发展体系,才能够真正实现人与人的共同富裕。事实上,当今世界,环境与生态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长期战略的重要砝码。人类今天的生存性矛盾和危机,已经由以往的供给不足危机转变为环境危机。生态环境对今天与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已经大大超过了生产力不足的威胁。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手段。
人人共富,通过“生产性努力”实现人与人的共同富裕。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发挥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即通过“生产性努力”来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发挥各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在物质生产、资源分配、生态保护、精神富有、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形成发展合力,又要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建设本身可能会遇到的人的生物性、制度性挑战,需要形成合作博弈的共赢政策架构。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落实协同和共享的宗旨,建成这样一种共同富裕发展模式与制度体系,既需要基于政府主导的机制设计与社会发展价值理念重塑的集体力量,也需要基于个人合作秩序自发扩展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协同推进。
心身共富。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是一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共同富裕辩证法。仅有财富增长而没有精神富足,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需要不断被满足,世界正在重新改变着我们身体与心灵的健康观念与富裕位置,也正在颠覆和重塑我们的财富理念。心理性贫穷比生理性贫穷更加需要积极应对。今天,精神富有对人们的幸福程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注重物质富裕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富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财富观,才能够实现心身共富,使共同富裕建设框架更加丰富与完善。
总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以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并以自然承载力为约束边界,才可能实现人类可持续的共同富裕目标。
(摘编自陈惠雄《共同富裕的自然尺度与空间维度》)
2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明晰富裕是以满足人的需要还是人的想要为目标和衡量尺度的。
B.政府主导的机制设计是建立共同富裕发展模式与制度体系、实现人人共富的主导力量。
C.当今世界环境危机大大超过了生产力不足的威胁,对实现共同富裕构成了严重挑战。
D.通过“生产性努力”实现人与人的共同富裕就是要发挥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
2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共同富裕”内涵的解读是为了论证共同富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B.文章从“两个自然尺度”“三大空间维度”两方面逐层深入地阐述了怎样才是共同富裕。
C.文章在阐述“心身共富”时,侧重论述了人们对物质生活需要满足的迫切性。
D.本文论证结构严谨,全文按照“提出论点——分析论点——总结全文”的思路进行论述。
2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现共同富裕要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约束边界,要转变不顾生态承载力的经济增长方式。
B.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充分体现了对“天人共富”空间维度内涵的认识。
C.如果没有“心身共富”,那么“人人共富”“天人共富”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D.随着当前人们物质生活需要不断被满足,积极应对心理性贫穷成了我们的重要任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宇宙是网络空间的视听加强版,是数字化世界从二维向三维演进的升级版。在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中,用户可以生产、使用、交易线下难以获得甚至没有的物品,可以享受线下难以享受或无法享受的体验,可能推动产生全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
由互联网企业运营的元宇宙,可成为脱离于真实世界传统国家的自治网络社会。相对于现有的网络,元宇宙在交互模式、内容生产、产权认定与交互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可以实现独立运行的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每个用户沉浸在元宇宙中,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体验工作和生活,长期下去,可能会与现实世界“脱钩”,变为一个元宇宙的“市民”。
元宇宙尚未带来完全独立的新技术,目前仍依赖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等多种已有技术的汇聚整合。一方面,在场景应用的推动下,不同技术在组合、融合的过程中,很可能从量变到质变,推动新的技术变革。另一方面,各类技术自有风险也会随之叠加,催生新型风险。
元宇宙的虚拟世界既平行于现实世界运行,又为用户提供类似现实世界的孪生镜像和沉浸式体验。既会有技术融合、秩序重构的新问题,也会投射现实世界的老问题。在元宇宙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治理措施不到位可能出现下列风险:
架空主权权威、危害网络数据安全的风险。元宇宙平台规则穿过线下的物理国界线,实际影响多国的用户,可能会架空国家和政府权威。此外,在元宇宙生态里,一般网络空间里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黑客攻击破坏仍可能出现。考虑到元宇宙生产生活场景更丰富,用户活动轨迹的全过程数字化,有关破坏性事件的突发性可能更强、波及面更广、危害性更太。元宇宙本身的跨国运营特性,也会带来频繁的用户数据出境安全问题。随着NFT(非同质代币)虚拟货币等新型数字财产有了更广泛的投资交易空间,容易为新形式的洗钱、赌博、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通道。
危害用户身心健康和社会秩序的风险。元宇宙的应用离不开各种智能穿戴设备,长时间的设备穿戴和接口接入会给用户身心带来伤害,需要关注未成年人数字成瘾等不良后果。进一步看,在元宇宙生态中,内容生产社交化、智能化、个性化、碎片化趋势更加显著,秩序管理的难度增大。另一方面,元宇宙具体应用展开的话语体系、价值导向仍受平台运营者制定的社区规则、商业模式和算法、早期用户的行为模式影响,存在认知固化、“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过滤气泡”向深层次发展的风险。
侵害个人权益、影响生态和能源安全的风险。相对于既有网络平台,元宇宙生态更容易形成闭环,不同元宇宙之间互联互通的难度更大。元宇宙生态中的劳动者、消费者、经营者的权益都可能遭受侵害。借助元宇宙概念进行投机、炒作也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元宇宙需要大量的算力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如果放任其盲目无序发展,也将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带来不利影响。
元宇宙作为一个新兴业态,蕴藏着技术创新的蓬勃活力、应用革新的丰富潜力,也会给经济社会带来潜在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因此,既要认识到元宇宙是一个具有潜在战略意义的新竞争领域,也要针对可能的安全风险提前采取措施,严防各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
通过明确细化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网络治理领域法律的延伸运用,为元宇宙发展划清红线、指明方向。深入、动态、全面评估元宇宙在主要应用场景下的具体风险,调查元宇宙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及趋势,研究制定和储备针对性、包容性、前瞻性法律政策,争取掌握未来元宇宙技术竞争赛场的规则制定权和国际话语主导权。加强技术治理,推动适应元宇宙发展的合规科技、监管科技。
在发展模式、路径尚不成熟和国际竞争优势尚未确立的阶段,注意监管措施的外溢影响,在果断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聚焦充分利用备案、公示、发布最佳实践等柔性监管手段。通过发布政策指引,确保创新链发展链正确发展方向;做好风险提示和普法教育,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提高应对元宇宙沉迷的自律意识和辨别借元宇宙投机之名实施诈骗行为的判断能力。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前布局确定性高的关键环节,加大对芯片、GPU等关键技术的布局。提前部署面向元宇宙的绿色能源体系,加快相关设施和能力的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选择以商贸、旅游文化、教育、养老等为代表的有益领域,积极落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应用场景。通过元宇宙应用让文化活起来,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摘编自周辉《依法应对元宇宙发展中的风险挑战》)
2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宇宙在本质上属于数字化虚拟世界,是数字化世界从二维向三维的演进升级,提升了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视听感受。
B.元宇宙由互联网企业运营,脱离于真实世界而存在,用户长期沉浸其中,就可能与现实世界“脱钩”,变为其“市民”。
C.元宇宙用户活动轨迹全过程数字化,其平台规则会架空国家和政府权威,破坏性事件突发的可能性、波及面及危害性更大。
D.元宇宙的应用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未成年人极易数字成瘾,无节制的长时间穿戴设备和接口接入。
2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宇宙这个虚拟世界,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获得线下难以享受或无法享受的体验,推动了全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产生。
B.目前,元宇宙主要依赖于多种已有技术支持,不同技术在组合、融合的过程中,为适应场景应用,可能完成从量变到质变,推动新的技术变革。
C.元宇宙本身的可跨国运营特性,必将导致广大用户数据出境安全问题的产生,最终致使洗钱、赌博诈骗、传销等国际违法犯罪活动失去控制。
D.元宇宙的发展会导致较大量的能源消耗,科学管理、合理规划,就不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带来不利影响,杜绝能源安全的风险。
30.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元宇宙”关键要素的一项是( )
A.沉浸式体验 B.社交网络
C.经济系统 D.数字孪生
3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并作出简要评价。
32.如何依法推动“元宇宙”规范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参考答案:
1.B
2.D
3.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小说家必须要理解诗性,否则就无法创作”错误,说法太绝对。原文第1段最后说“一个卓越的小说家必定对诗性有深刻理解”,可见,对诗性的理解能使小说家走向卓越;不是说不理解诗性,就无法创作。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对比论证”错误,文章第二段运用的不是对比论证,而是类比论证;
B.“意在告诉人们,诗歌是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途径”错误,论证目的错,断章取义。原文第3段中间是“诗的表达是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途径”,所以意在告诉人们的应该是“诗的表达是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途径”;
C.“只要……,就……”错误,选项太绝对。原文第3段只是说“诗歌始终倾听并及时反映那种与生俱来的人的‘原悲伤’,有时与哲学乃至宗教一样,告诫人们面对苦恼和正视困惑”。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就能写出好作品”错误,表达绝对化。原文第2段只是说“一个诗人应当甄别语言的雅俗、高低、美丑,应当保持语言的整饬、洁净和美妙”,原文没有说这样就能写出好作品。
故选A。
4.D
5.B
6.C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有很大差别”,“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错误。原文信息是“所谓文学……意是无限的”,可见只是说“言”和“意”不同,并未说“很大差别”;“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可见这里说的是不必追求“全部”传达,而非不追求“很好”表达;
B.“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错误,原文相关段落结论为“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C.“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错误,由原文“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可知,是“也许是”,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逐层递进”错误,应该是“并列”。文章分别列举了诗词、音乐中的“无言之美”,最后总结“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主体部分是并列关系。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错,表述绝对。原文第一段说“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故选C。
7.D
8.A
9.B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文人花道的发展达到巅峰”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有明一代,以瓶花为代表的文人花道达到巅峰。插花已成为文人韵士雅居必不可少的清供,是攸关个人性情的风雅癖好”可知,明代发展到巅峰的是以瓶花为代表的文人花道。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说法有误。原文“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影响了士人阶层,促成文人插花艺术的兴起……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插花艺术更是发展为新兴市民阶层的普遍雅好,甚至贩夫走卒都受到熏陶影响”中作者在阐明文人花道在宋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特点时,并未将两者进行对比,而是按照时间顺序自然道出。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这时文人们对运用花草的理念较之先秦时期的人来说区别不大”说法有误。原文“这些文字记载表明,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普遍运用花草装饰人体、舟车及厅堂,赠花传情,奉花祭祀,并赋予花草以精神象征意义,从而借助自然之美来表达至诚的情感与美好的愿望”表明,先秦时期人们运用花草以装饰、传情、祭祀、表达情感愿望。而“插花在明代文人眼中不是一件普通的装饰技艺,这里面包含了植物花卉、文物古董乃至室内设计的知识修养,也蕴含了清雅脱俗的审美理念与花道技法,它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关乎生活情趣与修身养性的艺术”则表明明代用花草来表现自己的知识修养、生活情趣与修身养性之道。所以两者并不相同。
C.“因为……故而……”强加因果。原文只说“实际上,插花艺术始终处于和人的互动之中”“且不论选花、折花、配器、择水、造型作为插花创作过程需要人的艺术实践投入,后续的摆放、养护皆需要人的参与。所以,插花是融入家居生活实践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本质也是一种生活行为艺术”,可知,“插花艺术从创作到后续过程始终处于和人的互动中”是“插花是融入家居生活实践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本质也是一种生活行为艺术”的原因。
D.“要提升身边人的审美品位,就应……”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这种持续不断的氛围熏陶,本质也是一种审美参与,它会在无形中丰富所有参与者的审美经验,并提升其审美品位”,并不是必要条件。
故选B。
10.D
11.A
12.B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四时观念早于春秋观念”错,原文是“有趣的是,春秋观念乃是早于四时观念的”,可见应是春秋观念早于四时观念;
B.“就是因为”过于肯定,原文是“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C.“中国时间观以广义的线性时间观为主,循环时间观为辅”错,原文“英国汉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时间观以广义的线性为主、循环为辅。然而其实,二者是结合的”,可见“中国时间观以广义的线性时间观为主,循环时间观为辅”只是英国汉学家李约瑟的观点,实际上二者是结合的。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主体部分则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错,主体部分先说“四季”再说“时间”,是并列关系。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本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中国人发出的两种时间性喟叹”指的是“一面是对春秋冬夏循环不已的喟叹,另一面则是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喟叹”。
A.两种喟叹都有;
B.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虚无主义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珍惜。不属于两种时间性喟叹;
C.是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喟叹;
D.两种喟叹都有。
故选B。
13.D
14.B
15.C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现代悲剧的意蕴常以喜悲形式出现,因此……”错误,原文为“20世纪以来,人们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混乱和非理性主义的世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将人置于变化无常和寂寞孤独之中,与文明结伴而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证明在人类生活的深处存在天生的荒谬怪诞”,可见现代人常感到世事的变化无常、荒谬怪诞及内心的寂寞孤独的原因是时代等原因,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是为了证明当今戏剧舞台上发生了悲喜交融的现象”错误,是为了证明“悲喜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事实上,很难将它们孤立开来”。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离不开滑稽而风趣的悲喜性情景的创设”错误,原文为“现代悲剧的意蕴常常以喜悲形式出现,人们要从滑稽而风趣的喜悲性情境中寻求人类存在的悲剧境遇”,原文有“常常”,选项表述绝对。
B.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有“一般情况下,人欢乐就笑,悲痛就哭,但有时恰好相反,有时笑和泪可以表现相反的感情,例如因悲痛而狂笑,因欢乐而流泪,苦乐于此是一体的,喜几乎转瞬间便滑向悲的一端。那么,贯穿在悲剧中的喜悲动作是否具有悲剧价值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选项强加因果。
D.“可以在其中加入喜剧角色来增加悲剧的表现力”错误,原文为“喜剧角色与情境链条式横串剧体,可以增加悲剧的立体感、厚度和真实性,使悲剧画面更富色彩,从而告诉观众许多纯悲剧所不能说清的有关当代人精神领域的隐秘”,是“喜剧角色与情境链条式横串剧体”,可见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C。
16.C
17.C
18.B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可见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扩大了范围,根据原文第三段“从当下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论述中可看到,文化自信自然包含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不可缺少人类性主题”可知,文化自信自然包含对文化的人类性的认同。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重点阐述了文化自信、他信、互信、共信的问题”理解错误,文章重点阐述了文化自信,并论述了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互信、共信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通过文化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对比”理解错误,文章第二段没有对文化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
D.“对世界影响重大”理解错误,对文本过度解读,原文最后一段“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表明它们属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并没有解说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对世界影响重大。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只要……就……”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第三段“理解了‘中国故事’和‘讲好’之间的这种构成关系,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进而在传播中形成他信——异文化对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认同”可知,应该是“只有……才……”。
故选B。
19.A
20.D
21.C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在先秦时期就被认为是完全合理的”错误,原文为“两汉时期的《诗大序》《说文解字》等,都将‘志’理解成诗的内涵,将‘言志’看成是诗的基本功能”,不是先秦是两汉时期。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肯定了它们的古义”错误,结合“将‘志’理解成诗的内涵”和“‘志’并非完全来自‘诗’”可知,作者并没有都肯定它们的古义,而是在思辨后有了新的理解。
B.“论证‘言志’的主体是《诗》而非‘乐’”错误,原文为“‘言志’的主体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乐’”。
C.“进行对比”错误,“首先”“其次”表明二者是阐释内涵过程的不同层面,是并列关系,没有进行对比。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不利于诗歌基本功能的体现”错误,原文有“将‘言志’看成是诗的基本功能。这一观点在古代和当代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即不管是“诗言志”还是“《诗》言志”,诗歌的基本功能都是“言志”。
故选C。
22.B
23.B
24.D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决定了在没有网络信号的地区自然不能使用数字货币”错误。原文“数字货币则不然,双离线支付手段可以免去对网络的依赖,操作简单,即便不使用智能手机也能完成支付,有很强的普惠性”可知,没有网络信号的地区也能使用数字货币。
C.“说明数字货币还不成熟,使用时可能会有较大风险”错误。原文“目前央行在深圳、苏州、上海、成都、雄安及未来的冬奥场景等地进行数字货币试点,未来将继续通过不断测试优化和完善相应功能”可知,从原文中无法得出选项的结论,属于无中生有。
D.“无论是纸币,还是数字货币”错误。原文“央行的数字货币拥有政府信用背书,是法币并能利用交易留痕大数据来追踪洗钱等金融犯罪活动”可知,文中只是说了数字货币。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说明数字货币面世指日可待”错误。原文“截至2019年在全球66家央行中,80%的央行开始研究和测试数字货币,较2018年上升10个百分点。其中,40%的央行进入试验阶段,10%的央行进入数字货币测试阶段”可知,文中只是说明了进度不同,并无指日可待的意思。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数字货币取代微信和支付宝应该是早晚的事情”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如果把微信和支付宝比作钱包,那么数字人民币对应的是钱包中的内容。在数字人民币发行后,大家仍然可以用微信和支付宝支付,只不过钱包里增加了央行货币”。
故选D。
25.B
26.D
27.C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是建立共同富裕发展模式与制度体系、实现人人共富的主导力量”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既需要基于政府主导的机制设计与社会发展价值理念重塑的集体力量,也需要基于个人合作秩序自发扩展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协同推进”,“既需要……也需要……”表明是并列关系。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为了论证共同富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说法错误,对“共同富裕”内涵的分析是为了阐述该如何衡量“共同富裕”。
B.“逐层深入”说法错误,两者是并列关系。
C.“人们对物质生活需要满足的迫切性”说法错误,文中侧重论述了精神富足的迫切性。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如果没有‘心身共富’”错误,文中说“天人共富即……这是共同富裕建设的前提性理念,也是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础”,说明“天人共富”才是根源。
故选C。
28.C
29.B
30.D
31.①本文先提出问题——准确认识元宇宙,然后分析问题——元宇宙发展中的可能风险,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元宇宙规范发展的正确方法和途径。②评价:行文思路层层推进(由浅入深),清晰有序;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便于读者了解接受。
32.①加强依法治理、风险治理和综合治理。明确细化网络治理领域法律的延伸运用,为元宇宙发展划红线、指方向,掌握未来元宇宙技术竞争赛场的规则制定权和国际话语主导权,推动适应元宇宙发展的合规科技、监管科技。
②加强统筹协调,确保相关产业链的稳定性。果断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聚焦充分利用柔性监管手段。发布政策,指引创新链、发展链发展方向。做好风险提示和普法教育。
③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前布局确定性高的关键环节,提前部署面向元宇宙的绿色能源体系,加快相关设施和能力的建设,让文化活起来,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其平台规则会架空国家和政府权威”错,由第5自然段“元宇宙平台规则穿过线下的物理国界线,实际影响多国的用户,可能会架空国家和政府权威”可知,选项的说法把“或然”说成了“必然”。
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推动了全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产生”错,时态错误。第1自然段“可能推动产生全断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可见,原文是说“可能”,选项将“未然”说成了“已然”。
C.“必将导致广大用户数据出境安全问题的产生,最终致使……失去控制”错,第5自然中是“元宇宙本身的跨国运营特性,也会带来频繁的用户数据出境安全问题。随着NFT(非同质代币)虚拟货币等新型数字财产有了更广泛的投资交易空间,容易为新形式的洗钱、赌博、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通道”。可见,选项中“必将”“最终致使”说法过于绝对化。
D.“就不会对……杜绝能源安全的风险”错,曲解文意。原文第七段“元宇宙需要大量的算力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如果放任其盲目无序发展,也将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带来不利影响”。可见,选项中的“不会”“杜绝”主观武断,与文意不符。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数字孪生”张冠李戴。从第3自然段“元宇宙……仍依赖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等多种已有技术的汇聚整合”可知,“数字孪生”属于元宇宙目前依赖的技术支持之一,不属于“元宇宙”关键要素的范围。
从对文本第1—3自然段内容的分析可知,“元宇宙”关键要素包括:使用方便、沉浸式体验、社交网络、经济系统、文明等等,因而A、B、C三项都属于“元宇宙”的关键要素。
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1至3段,结合“在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中,用户可以生产、使用、交易线下难以获得甚至没有的物品,可以享受线下难以享受或无法享受的体验,可能推动产生全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由互联网企业运营的元宇宙,可成为脱离于真实世界传统国家的自治网络社会”“元宇宙尚未带来完全独立的新技术”可知,本文先提出问题——准确认识元宇宙;
第4至7段,结合“在元宇宙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治理措施不到位可能出现下列风险”“架空主权权威、危害网络数据安全的风险”“危害用户身心健康和社会秩序的风险”“侵害个人权益、影响生态和能源安全的风险”可知,然后分析问题——元宇宙发展中的可能风险;
第8至结尾,结合“既要认识到元宇宙是一个具有潜在战略意义的新竞争领域,也要针对可能的安全风险提前采取措施”“通过明确细化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网络治理领域法律的延伸运用……”“注意监管措施的外溢影响……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提前布局确定性高的关键环节”可知,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元宇宙规范发展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评价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方向,使论证层层推进(由浅入深),清晰有序;这种论述思路更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便于读者了解接受。
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提出见解的能力。
(1)结合第9段“深入、动态、全面评估元宇宙在主要应用场景下的具体风险,调查元宇宙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及趋势,研究制定和储备针对性、包容性、前瞻性法律政策,争取掌握未来元宇宙技术竞争赛场的规则制定权和国际话语主导权。加强技术治理,推动适应元宇宙发展的合规科技、监管科技”概括为:加强依法治理、风险治理和综合治理。明确细化网络治理领域法律的延伸运用,为元宇宙发展划红线、指方向,掌握未来元宇宙技术竞争赛场的规则制定权和国际话语主导权,推动适应元宇宙发展的合规科技、监管科技。
(2)结合“在发展模式、路径尚不成熟和国际竞争优势尚未确立的阶段,注意监管措施的外溢影响,在果断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聚焦充分利用备案、公示、发布最佳实践等柔性监管手段。通过发布政策指引,确保创新链发展链正确发展方向;做好风险提示和普法教育,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提高应对元宇宙沉迷的自律意识和辨别借元宇宙投机之名实施诈骗行为的判断能力” 概括出:加强统筹协调,确保相关产业链的稳定性。果断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聚焦充分利用柔性监管手段。发布政策,指引创新链、发展链发展方向;
结合第10段“通过发布政策指引,确保创新链发展链正确发展方向;做好风险提示和普法教育,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提高应对元宇宙沉迷的自律意识和辨别借元宇宙投机之名实施诈骗行为的判断能力”概括出:发布政策指引,做好风险提示和普法教育。
(3)结合第11段“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前布局确定性高的关键环节,加大对芯片、GPU等关键技术的布局,提前部署面向元宇宙的绿色能源体系,加快相关设施和能力的建设”概括出: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前布局确定性高的关键环节,提前部署面向元宇宙的绿色能源体系,加快相关设施和能力的建设,让文化活起来,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与原文观点一致的一项是,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共5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共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