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下语文
《桃花源记》精选题含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桑竹之属( ) (2)阡陌交通( )
(3)才通人 ( ) (4)便扶向路( )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作者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绝美的景色,请分析这处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世外桃源历来被认为是美好社会的象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认为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6分)
1.(4分)(1)类 (2)交错相通 (3)仅仅,只 (4) 沿,顺着
2.(4分)
(1)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2)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3.(3分)渲染神秘而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这下文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并发现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4.(2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自然环境优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社会环境好,老少生活愉悦。(答出两点即可)
5.(3分)作者虚构的桃花源,是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面句子加点的词语。(2分)
(1)缘溪行( ) (2)处处志之(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6分)
1.(2分)(1)沿着,顺着(2)做记号
2.(4分)
(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4分)本文的线索:渔人的行踪。围绕线索写了: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4.(3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避秦时乱。(3)不足为外人道也。
5.(3分)陶渊明描写世外桃源的意义: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渔人甚异之( ) (2)无论魏晋( )
(3)皆叹惋 ( ) (4)欣然规往(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4分)
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____________。
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5分)
1.(4分)(1)对……感到惊异 (2) 不要说,更不必说 (3)感叹惋惜 (4)计划
2.(4分)
(1)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4分)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
4.(3的)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欲穷其林 ( ) (2)阡陌交通 ( )
(3)具答之 (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6分)
1.(4分)(1)尽(2)交错相通(3)详细(4)不值得,不必
2.(4分)(1)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2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3分)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5.(3分)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示例:美丽的桃花林绵延数百米,芳草青翠欲滴,香气沁人心脾,纷飞的桃花如同美丽的蝴蝶一般在空中翩翩起舞,眼前美景,恍如仙境。
五、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屋舍俨然( ) (2)悉如外人 ( )
(3)便扶向路( ) (4)未果,寻病终( )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5分)
1.(4分)(1)整齐的样子 (2)全,都(3)沿着、顺着(4)不久
2.(4分)(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2)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2分)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垫”回答出两点即可。
4.(2分) 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界朝代更迭;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共2分,每点1分,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
5.(3分) 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每点1分,三点即可)
六、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4分)
(1)怡然自乐( ) (2)便扶向路( ) (3)日光下澈( ) (4)往来翕忽(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3分)
A.阡陌交通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5分)
1.(4分)(1)高兴快乐的样子(2)先前的(3)穿透(4)轻快迅疾的样子
2.(3)D
3.(4分)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
(2)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
七、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便要还家( ) (3)潭中鱼可百许头 ( ) (4)悄怆幽邃( ) 2. 下面句子中的“之”与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乃记之而去
C. 问所从来,具答之 D. 忘路之远近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文段画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15分)
1.(4分)(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要(通“邀”,邀请)(3)许(表约数)(4)深
2.(3分)D
3.(4分)
(1)(他们)寻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关键词“乃”、“无论”)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关键词“西南”“斗”“蛇”)
4.(4分)【甲】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向往。(2分)【乙】写小石潭的凄清寂静,体现了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2分)
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___
(3)讲信修睦_____________ (4)不独子其子_________
2.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桃花源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乙】文画线部分具体阐述了“大同”社会三个基本特征,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归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桃源中老人与孩子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及其幸福,这就是【乙】文“大同”社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八、(16分)
1.(4分)(1)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2)同“邀”,邀请(3)培养 (4)以……为子
2.(4分)
(1)竟然(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财货,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3.(2分)自然环境优美(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安宁)。(意思接近即可)
4.(3分)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3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九、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论止盗》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哂: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阡陌交通 ( ) (2)便要还家 ( )
(3)故不暇顾廉耻耳( ) (4)自是数年之后( )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3分)
A. 问所从来,具答之 B. 民之所以为盗者
C. 上哂之曰 D. 或请重法以禁之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是因为那里没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的目的是什么?(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15分)
1.(4分)(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所以 (4)这、此
2.(3分)B
3.(4分)
(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4.(4分) 赋繁役重,(1 分)官吏贪求。(1 分)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1 分)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1 分)(意思对即可)
十、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4分)
(1) 渔人甚异之( ) (2)阡陌交通 ( )
(3)颖脱不羁 ( )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15分)
1.(4分)(1)对……感到惊异(2)交错相通 (3)束缚,约束 (4)停止
2.(4分)
(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3.(3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4分)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
【译文】陶潜,字元亮,年轻的时候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邻所看重。曾写《五柳先生传》,在里面说:“家里四壁很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穿破了,盛饭的容器屡次空着,是安然自若的样子。”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他的亲朋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从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感觉很舒适。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地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弦没有五音,每当朋友们来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琴弦发出声音呢?”
十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屋舍俨然 ( )(2)悉如外人 ( )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自恨不如远甚也( )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1)其 中 往 来 种 作
(2)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15分)
1.(4分)(1)整齐的样子 (2)全,都 (3)正,正在 (4)遗憾
2.(2分)(1)其中/往来种作 (2)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3.(4分)(1)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2)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4.(2分)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5.(3分)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乙译文】第二天住在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遗憾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呀!
十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窥其父,其父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明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④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⑥。
【注释】①御:马夫。②大盖:大伞篷。③志念:志向和思考,④自下:谦虚。⑤损抑:克制。⑥大夫:官名。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
(1)便要还家 ( ) (2)来此绝境( )
(3)从门间而窥其夫( ) (4)身相齐国( )
2.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乙】文中“其妻”为什么要“请去”?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选出对【甲】【乙】两文的解读与分析错误的一项。( )(3分)
A. 【甲】文中“不复得路”与【乙】文中“甚自得也”的两个“得”意思是不一样的。
B. 【甲】文的“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写出了桃源村人纯朴热情中的一丝恐惧。
C. 【乙】文中的晏子是一位志向深远、温良谦逊、礼贤下士以及很看重人才的相国。
D. 【甲】文侧重记述渔人来往桃源村的经过以及桃源村人的来历,【乙】文侧重表现人物形象。
十二、(16分)
1.(4分)(1)同“邀”邀请;(2)与世隔绝的地方(3)偷看;(4)动词,做丞相。
2.(4分)
(1)桃花源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桃花源外的人提起啊!”
(2)晏子觉得奇怪,就问车夫,车夫用实际情况来回答。
3.(2分)因为她发现自己的丈夫身高八尺,胸无大志,作为车夫,仍洋洋自得,自以为足。
4.(3分)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5.(3分)B. 甲文中桃花源村中人热情好客,并未有恐惧。
十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有法朗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①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② 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容色端丽。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因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
(节选自《广异记》,有删减)
【注】①赍:怀着,带着。②涉:踏过。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咸来问讯 ( )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此中人语云( ) (4)更行二里 ( )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乙】文中有哪些情节与甲文相似?(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两文在表现主题上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两文的主题有何相同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14分)
1.(4分)(1)都 (2)邀请 (3)告诉 (4)又
2.(4分)
(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我们)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年岁,也没有再到人间。
3.(2分)都写到秦时人被逼无奈逃入深山过着隐居的世外生活。
4.(4分)都运用了虚构的写作手法,都表达了对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渴望与向往。
【乙译文】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人出入。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到了平地,踏过流水,渡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路,来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容颜端庄秀丽。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跟随蒙恬修筑长城,因为忍受不了修长城的苦痛,就逃到了这里。最开始吃草根,所以能够不死。(我们)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年岁,也没有再到人 间。”于是她们就把法朗留了下来。
十四、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节选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①地著:即土著,指定居在一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具答之 ( ) (2)乃不知有汉 (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4)虽慈母不能保其子( )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3分)
夫 寒 之 于 衣 不 待 轻 暖 饥 之 于 食 不 待 甘 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两文中都写到百姓离家逃难,各自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结合两文简要说说怎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15分)
1.(4分)(1)详细 (2)竟然,居然(3)邀请 (4)即使
2.(3分)夫寒之于衣 / 不待轻暖 / 饥之于食 / 不待甘旨
3.(4分)(1)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2)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
4.(4分)甲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1分)。乙文: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1分)。社会安定,抓好农业生产(1分),把人们的衣食问题解决好(1分)。
【乙】文参考译文:
百姓生活贫困,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从事农业劳动,不从事农业劳动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百姓就会)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即使有很高的城墙、很深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制止(百姓做邪恶的事)。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之心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有饭吃,身上冷了没有衣服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
十五、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②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③,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②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③陇:通“垄”。④牧竖:牧童。⑤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便要还家 ( ) (2)阡陌交通( )
(3)曳舟不得进( ) (4)遂缘小溪(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樵童牧竖相征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15分)
1.(4分) (1)要通“邀”,邀请 (2)交错相通 (3)牵、拉 (4)于是,就
2.(4分)
(1)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2分)(“乃”和“无论”,错译一个扣1分)
(2)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2分)(樵童、牧竖,征逐,错译一个扣1分)
3.(4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4.(3分)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3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复习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小石潭记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