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演练测评含答案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演练测评(七)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演练测评(七)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三产业比重大,水陆交通便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合格演练测评(七)(人口)一、单项选择题洛伦兹曲线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分布越均衡。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1.与山东省相比,全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政策因素 B.战争因素C.自然因素 D.经济因素2.读图可知,山东省( )A.人口分布近年来趋于不平衡B.人口分布集中度大幅度提高C.人口迁移规模越来越小D.人口数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力著名学者邦奇(W.Bunge)等曾用“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读图,完成3~4题。3.下列有关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A.趋向于大陆内部B.趋向于中低纬度C.趋向于热带雨林地区D.趋向于地势平坦的高原地区4.关于图中①~④人口密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人口增长率高,迁入人口比重大B.②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表现明显C.③第二、三产业比重大,水陆交通便捷D.④制造业发达,是产业转移的承接区人口迁移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通过划分不同类型区域,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域采取不同的政策。下图为2010年江苏省人口迁移类型划分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注:通过净迁移率和总迁移率将中国人口迁移划分为四大区域类型:总迁移率大于10%且净迁移率大于10%的地区为净流入活跃区;总迁移率大于10%且净迁移率小于-10%的地区为净流出活跃区;总迁移率大于10%且净迁移率小于10%且大于-10%的地区为平衡型活跃区;总迁移率小于10%的地区为非活跃区。5.图中人口迁移类型搭配最为合理的是( )A.甲——净迁出活跃型B.乙——平衡活跃型C.丙——净迁入活跃型D.丙——净迁出活跃型6.丙迁移类型划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土地资源状况 B.交通通信条件C.经济发展水平 D.地方文化习俗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典型的人口稀疏区之一,但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下图分别从经度、纬度、极向(最大与最小人口密度连线方向)和垂直四个维度反映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据此,完成7~8题。7.影响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降水8.根据所学并结合图示信息判断,青藏高原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位于( )A.柴达木盆地 B.雅鲁藏布江谷地C.阿里高原 D.湟水谷地9.最新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流动人口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流动老年人规模不断增长,2020年占流动人口总量的8.2%。据此分析。我国老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①照顾幼龄后代 ②进城养老 ③异地务工④外出旅游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10~11题。10.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D.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11.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读“20世纪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的相关示意图”,完成第12题。12.关于人口增长、资源、环境污染相关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与资源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无相关关系B.人口增长与资源无相关关系,与环境污染正相关C.人口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污染均无相关关系D.人口增长与资源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下表为我国人口状况的部分分析数据。读表,完成13~14题。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约14~15亿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5~16亿人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约8~9亿人13.表中资料反映出我国的人口容量是( )A.约15~16亿 B.15.1或16.6亿C.约8~9亿 D.约14~15亿14.下列选项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是( )A.自然资源 B.地区开放程度C.科技水平 D.消费水平读影响某地环境人口容量因素的权重示意图,完成15~16题。15.当前与图示影响因素权重基本相符合的是( )A.日本 B.南非 C.丹麦 D.新加坡16.若图示内容表示我国的情况,则其对应的时期可能是( )A.远古时期B.唐、宋时期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D.2020年以后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表。据此,完成17~18题。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亿人)人口合理密度(人/km2)热带雨林气候区28.00200亚热带季风气候区9.30100地中海气候区2.2590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及温带季风气候区7.353017.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18.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下图为2007和2016年云南省玉溪市各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析结果图。据此,完成19~20题。19.十年来,各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 )A.红塔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承载程度B.元江县和新平县呈现变大的趋势C.呈现由中间向周围逐渐降低的格局D.存在明显差异且地域邻近性明显20.江川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优越B.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调整C.撤县设区,人口素质提升D.交通设施完善,人口密度增大二、多项选择题下图所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读图,完成21~22题。2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A.地广人稀 B.气候宜人C.交通便捷 D.矿产丰富2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A.气温较适宜 B.位于平原地带C.开发历史较长 D.经济相对发达下图是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目前迁入人口规模(数据越大,规模越大)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3题。23.下列关于西藏当前人口迁移状况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A.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B.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C.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D.与沿海地区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完成24~25题。 具体地区年生产量(万吨)可载人口量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长江中下游88 60022 000395青海、西藏10 0001 000424.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A.光照 B.地形 C.土壤 D.热量25.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A.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B.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C.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D.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参考答案1.C 2.A 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平原地区。山东范围小,省内自然条件差异小;全国范围内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大,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2题,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人口分布越均衡。结合图例的年份,1953年以来,山东省的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离绝对均衡线越来越远,说明山东省1953年以来,人口分布不均衡趋势加强,选A。3.B 4.C 第3题,读图可知,世界人口分布趋向于中低纬度,B正确;大陆内部,气候干燥,不适宜人类居住,A错误;热带雨林地区炎热潮湿,不适宜人类居住,C错误;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居住条件较差,D错误。故选B。第4题,①是亚洲东部,人口密集是因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东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迁入人口比重较小,A错误;②是南亚,经济较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B错误;③位于欧洲西部,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大,水陆交通便利,C正确;④为美国,制造业发达,是产业转移的迁出地,D错误。故选C。5.C 6.C 第5题,结合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材料进行分析,丙类地区位于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就业机会多,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属于净迁入活跃型,C正确,D错误;乙类地区位于江苏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量人口外迁,属于净迁出活跃型,B错误;甲位于二者之间,属于平衡活跃型,A错误。故选C。第6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结合上题分析,丙属于净迁入活跃型,说明人口主要以迁入为主,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可知,一般而言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丙类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C正确,而土地资源状况、交通通信条件和地方文化习俗不是导致该类人口迁移类型划分的主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7.B 8.D 第7题,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气候较为温暖,故选B。第8题,由图可知,青藏高原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大致位于东经100度、北纬37度附近,该地区大致位于湟水谷地附近,故选D。9.A 我国老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青壮年进城务工,老年人为了照顾幼龄后代,所以随子女迁移,故①正确;城市医疗卫生条件发达,生活条件优越,吸引部分老年人进城养老,故②正确;我国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增多,平均寿命延长,部分老年人外出务工,故③正确;外出旅游为短期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④错误,所以该题选A。10.C 11.D 第10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所以农民工回流可能导致这些产业受影响,使其出现“用工荒”现象,但不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A 错误。农民工回流不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B错误。农民工回流,使城市人口减少,会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城市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C正确。农民工回流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外迁等有很大关系,不会导致城市劳动力供应紧张,D 错误。故选 C。第1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县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A 错误。虽然县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B 错误。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越来越好,不可能日趋恶化,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C错误。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优于农村,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导致农民工回流,D正确。故选D。12.D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的数量从1900—2002年是迅速地增长,而环境污染的曲线也是迅速地增长,资源的数量是在不断地减少,说明出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D正确,A、B、C错误;故选D。13.A 14.D 第13题,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我国的人口容量,应是表格中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即约15~16亿人,A正确。故选A。第14题,自然资源越丰富,人口容量越大,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A错误。地区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容量越大,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B错误。科技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大,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C错误。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小,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D正确。故选D。15.B 16.C 第15题,读图可知,影响该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土地、矿产等资源,四个国家中只有南非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B正确;日本、丹麦、新加坡都属于国土面积狭小,土地、矿产资源缺乏的国家,A、C、D错误。故选B。第16题,对于我国来说,在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土地主要反映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矿产主要反映在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上,图示中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影响力均较小,因而可能对应的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由于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因此对外开放程度影响小,同时该时期我国技术水平低,且人均收入低,消费水平低,所以消费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也比较小,C正确。远古时期还无法使用矿产资源,因此矿产的影响小,A错误;唐、宋时期,对矿产的使用率也比较低,因此受矿产的影响小,B错误;2020年以后,我国矿产资源多依靠进口,因此主要受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加上由于科学技术提高,人口容量也增加,反而土地、矿产的影响减弱,D错误。故选C。17.B 18.D 第17题,该表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说明这种测算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B正确;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均属于人文因素,故A、C、D错误;故选B。第18题,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水热资源极为丰富,从表中信息可知,该气候区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都最大,而目前该气候区却是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故D正确;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10°N~50°N范围内,因此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均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故A、B、C错误;故选D。19.D 20.B 第19题,环境承载力是一种能力,承载程度是一种状态,材料中没有提到承载程度,无法判断红塔区是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承载程度。A错误;元江县没有变化,B错误;表现出的是由中部向东部和西降低的格局,不是向四周降低的格局,C错误;能够看出各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明显差异,且地域邻近的区域差别不大,D正确。故选D。第20题,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资源、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水平、人口消费水平等。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优越,环境承载力会较高,不是环境承载力降低的原因,A错误;撤县设区,不一定人口素质会提升,C错误;交通设施完善,环境承载力会提高,D错误;撤县设区,城乡规划,建筑用地增多,土地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可能降低,B正确。故选B。21.AD 22.ACD 第21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第22题,相比较来说,该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为适宜;开发历史较长,经济相对发达;南部多位于河流上游,地形多为山地、丘陵。23.AB 图示信息显示,西藏迁入人口规模较大,且工资水平较高。西藏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人口迁入;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也是西藏吸引部分人口迁入的重要因素。故选AB项。24.BD 25.CD 第24题,根据表中内容,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年生产量多于青海、西藏,进而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高于青海、西藏。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平原地形,地形平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土地生产潜力大;青海、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热量不足,土地生产潜力小,因此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和热量,故BD正确;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充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多,光照较弱,因此光照不是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A错误。土壤对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BD。第25题,青藏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但环境人口承载力小,A错误。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特点,不是青藏地区典型的环境特征,B错误。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C正确。青藏地区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D正确。故选C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演练测评(十)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演练测评(二)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演练测评(一)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