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演练测评(一)含答案
展开合格演练测评(一)
(宇宙中的地球)
一、单项选择题
火星质量、体积远小于地球。2021年初,“希望”号探测器拍摄到了火星上微弱的极光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火星属于( )
A.矮行星 B.巨行星
C.远日行星 D.地外行星
2.与地球相比,火星上极光现象较弱的原因可能是( )
①大气层较厚 ②受太阳风影响较小 ③磁场作用较弱 ④表面温度较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太阳塔”技术是指利用太阳辐射加热集热棚内空气,使烟囱中的空气推动涡轮机进行发电。下图为澳大利亚建造的“太阳塔”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空气涡轮机处气流的运动方向为( )
A.受热上升 B.冷却上升
C.受热下沉 D.冷却下沉
4.与“太阳塔”发电原理相同的是( )
A.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B.孔明灯的上升运动
C.溶洞深处冬暖夏凉
D.夜间的山谷吹山风
光伏扶贫主要是在住房屋顶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居民自发自用,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近年来,内蒙古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光伏屋顶,帮助当地农牧民脱贫增收。下图示意内蒙古某地光伏屋顶的发电量和上网电量的月变化。据此,完成5~7题。
5.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内蒙古发展光伏屋顶的突出优势条件是( )
A.土地面积广 B.电力技术好
C.太阳辐射强 D.闲置屋顶多
6.该地居民用电量最大的时段是( )
A.第一季度 B.第二季度
C.第三季度 D.第四季度
7.与相邻月份比较,8月发电量明显较低主要是因为( )
A.白昼时间短 B.沙尘天气多
C.太阳高度小 D.阴雨天气多
下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此,完成8~9题。
8.复原图示动物的主要依据是( )
A.古生物化石
B.现代生物的遗传基因
C.古神话传说
D.地质学家的凭空想象
9.该地质时期( )
A.海洋脊椎动物灭绝
B.重要的成煤期
C.现代海陆位置形成
D.青藏高原形成
10.地球自形成到现在,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在地壳、动物、植物等方面,都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侏罗纪→寒武纪→石炭纪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
2022年6月17日,菲律宾吕宋岛南部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12.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Ⅰ圈层的根本热源是地面辐射
B.Ⅲ圈层空间分布不连续
C.Ⅱ圈层是地核
D.Ⅳ圈层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物质
二、多项选择题
读“某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据图推测②地层形成时的环境特点及对应地质年代是( )
A.干燥,冷热多变 B.新生代第四纪
C.湿润,森林茂密 D.中生代
2022年初,南太平洋某海底火山喷发。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层。据此,完成15~16题。
15.一般认为火山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可能位于( )
A 地壳 B.岩石圈
C.软流层 D.地幔
16.海底火山喷发期间,人们可以借助( )
A.RS导航前往受灾地点
B.GIS分析评估灾害损失
C.CNSS确定火山口位置
D.RS监测火山灰扩散情况
参考答案
1.D 2.B 第1题,略。第2题,与地球相比,火星的大气层密度低,厚度小,①错;火星为地外行星,受太阳风影响比地球小,到达火星的高能带电粒子流比地球要弱,②对;磁场作用越强,能够影响到的高能带电粒子流越多,极光现象越强,而磁场作用的强弱主要受行星的质量影响,相比于地球,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10,所以其磁场作用弱,也影响了其极光现象的强弱,③对;极光现象的强弱与行星表面的温度无关,④错。综上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A 4.B 第3题,略。第4题,“太阳塔”技术是指利用太阳辐射加热集热棚内空气,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使烟囱中的上升空气推动涡轮机进行发电,这是“太阳塔”发电原理。寒流给流经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从而导致降水少,与“太阳塔”发电原理不同,排除A;孔明灯利用灯发出的热量加热空气,使得灯罩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与“太阳塔”发电原理相同,B符合题意;溶洞深处比较封闭,与外界空气进行热量交换较慢,使得夏季里面升温比外界慢,冬季降温比外界慢,从而形成冬暖夏凉的情形,与“太阳塔”发电原理不同,排除C;夜间的山谷中吹的山风,主要是山坡降温快,空气冷却下沉所致,与“太阳塔”发电原理不同,排除D。故选B。
5.C 6.B 7.D 第5题,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内蒙古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能资源更丰富,因此更适宜发展光伏屋顶,C正确;结合材料可知,光伏屋顶是在住房屋顶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而非在沙漠戈壁等未利用的土地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A错误;内蒙古经济欠发达,技术条件差,人烟稀少,住宅数量少,可利用闲置屋顶更少,BD错误,该题选C。第6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发电量减上网电量等于居民用电量,即二者的差值越大,居民用电量越大。结合图可判断出第二季度(4、5、6月)居民用电量较其他季度更大。故B项正确。第7题,8月的相邻月份为7月和9月。与9月相比,8月太阳高度更大,白昼时间更长,A、C错误;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8月出现的可能性较低,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8月明显低于7月和9月,最可能是因为此时降水较多,阴雨天较多,云量较大,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故选D。
8.A 9.B 第8题,科学家主要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所包含的化石,发现不同时期的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A正确;现代生物的遗传基因不能用来推测地质历史时期的动物,B错误;古神话传说及地质学家的凭空想象都不是科学研究,C、D错误。故选A。第9题,据图可知,图中有数量众多的恐龙和高大植物,可判断景观所示的时代是中生代,该时期裸子植物数量庞大,因此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B正确;中生代末期,50%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A错误;现代海陆位置形成和青藏高原形成主要在新生代,CD错误。故选B。
10.B 根据所学知识,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为,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错误;三叶虫→鱼类→恐龙,B正确;寒武纪→石炭纪→侏罗纪,C错误;两栖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D错误。故选B。
11.A 12.D 第11题,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地震纵波传播速度快,纵波选到达地表时,会使得地面物体上下跳动,建筑物一般不会倒塌,此时容易逃生和救援;横波传播速度慢,横波后到达地表时,会使得地面物体水平摇晃,建筑物容易倒塌,此时不容易逃生和救援,因此“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A正确;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和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无关,B、C、D错误。故选A。第12题,读图可知,图中Ⅰ圈层位于地面以上空中,有云雨现象,应为大气圈,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A错误;图中显示,Ⅲ圈层包括海洋,应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因此空间分布是连续的,B错误;图中显示,Ⅱ圈层是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应为地壳,不是地核,C错误;图中显示,Ⅳ圈层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应为外核,地震横波不能穿过外核,因此一般认为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物质,D正确。故选D。
13.CD 14.CD 第13题,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地层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地层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的地层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地层。所以①为中生代地层,A错;②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地层,B错;③④均为古生代地层。CD正确;故本题选CD。第14题,②地层为含裸子植物化石煤层,古代的植物压埋在地底下,在不透空气或空气不足的条件下,受到地下的高温和高压年久变质而形成的黑色或者黑褐色矿物-煤矿。因此成煤时期的环境特点为湿润,森林茂盛,C正确;干燥的气候条件,A错误;含裸子植物化石煤层形成于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地层,而不是新生代第四纪,B错,D正确;故选CD。
15.CD 16.BD 第15题,一般认为火山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可能位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CD正确。AB错误。故选CD。 第16题,RS没有导航功能,A错误。GIS可以分析评估灾害损失,RS可以监测火山灰扩散情况,BD正确。GNSS是北斗定位导航,不是CNSS,C错误。故选BD。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演练测评(十一)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演练测评(十一)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演练测评(二)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演练测评(二)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演练测评(九)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演练测评(九)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