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2: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展开中考语文复习策略(仅供参考)
同学们,初三应该是比较辛苦的一个阶段,尤其是现在,我们正处于中考冲刺阶段,这时候,我们更应该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整理行囊,让自己更好地搞好后段复习,我给同学们谈谈备考计划及复习策略,以供参考。
一、预则立,计划到位
第1轮复习(3月初到4月中旬)是复习基础知识的单元和章节。
第2轮复习(4月中旬至5月中旬)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项复习。
第3轮复习(5月底至6月初),锁定目标,准备期中考试,进行模拟训练。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复习,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通过了测试。这将是5月下旬的第三轮模拟训练。明确考试方向,即掌握考试大纲,熟悉复习,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学习。
二、讲策略,事半功倍
1.学习地方高中入学考试课程标准和命题说明,有针对性地做好考试准备;
2、学会分类整理,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3.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注重语言的运用;
4.树立大语文观,扩大阅读范围,提高语文能力;
5、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有效运用练习,加强应试能力训练; 7、注重积累,提高解题技巧,将失误减少。
专题22: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
一、(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象,即起伏的山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辽远的荒原,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到湖北、湖南一带游览。
B.诗中“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对偶、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和云霞的变幻多姿。
D.尾联借写故乡水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以及思念之情。
二、(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颈联中的“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_____________的特点。
4.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三.(2022浙江宁波中考真题)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完成小题。
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南安军[南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
【典故】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般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
5.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 ①伯奏、叔齐扣马而谏; 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 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 《南安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 |
四、(2022四川达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②试新茶③。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苏轼在密州做地方官时建。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③新茶:指清明节前采的茶,即明前茶。
6.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甲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优美画面。
7.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徙倚”点明诗人归隐东皋后的徘徊无依的孤苦心境。
B.【乙】词首句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C.【甲】诗写景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与近、静与动,和谐自然:【乙】词写景色彩多样,明暗相衬,浓淡相谐,画面丰富。
D.【甲】诗作者借典故寄意,虽三仕三隐并未超然物外;【乙】词作者借酒茶化郁,有了“诗酒趁年华”的暂时超然达观。
五、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9.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11.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鹩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2.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________”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对崔颢《黄鹤楼》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运用写实手法,从神话传说落笔具体写出黄鹤楼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彩。
B.颔联,由神话回到现实感受。诗人登上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
C.颈联,诗人视线从远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汉阳平野树木葱翠,鹦鹉洲上芳草如茵。
D.尾联,描绘江面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愁”字作结,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八、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4.本诗写诗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用动词“问”“过”“出”“入”“_______”,写出诗人出使的行踪。言事中又有写景,颔联借“征蓬”和“归雁”传达出诗人_______的内心感受,颈联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风光,个人的情绪在_______的景象中已然消散,情感也随之升华。
15.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与画线诗句都勾勒出了大漠图景,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大漠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6.下面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为主,叙述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之外,将要到楚地游览一事。
B.颈联中诗人以静观的视角,分别描摹了夜晚水中映月图和黄昏云霞变幻图。
C.尾联将故乡之水拟人化,故乡水送诗人行舟远游,直接抒发诗人的思乡情。
D.本诗想象新奇,所写的景象雄浑、壮阔,形象奇伟,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17.“炼字”即锤炼词语,一般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本诗颔联中“随”和“入”用得极其生动传神,请你选择其中一字,进行赏析。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8.请用你的妙笔,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美意境。
19.请结合诗句和现实生活,说说怎么做到“心远地自偏”?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杜甫,他被后世誉为“______”。
2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望中的悲凉景象,为全诗营造出一种荒凉凄惨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B.“烽火”一联,写战火连绵不断,与家人通信之难,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C.尾联的细节描写,刻画出诗人的苍老之态,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伤思念之情。
D.全诗通过描述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感,主要表现出广大人民所受到的痛苦折磨。
22.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什么值得品味?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首句中的“压”字形象地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体现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B.诗歌第三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秋天塞外漫天呜咽的号角声,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C.诗歌最后两句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D.这首诗构思大胆,诗人以浓艳斑驳的色彩、奇异的画面描写战争,颇有震撼力。
24.说说你对这首诗中“半卷红旗”呈现出的景象的理解。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5.唐诗有的写离别,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这首唐诗属于哪一类?_______________
26.诗人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什么作用?
2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十四、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8.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9.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分析词的风格。
十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①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②凝寒③?松柏有本性。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注释】①一何:多么。②罹:遭受。③凝寒:严寒。
30.请你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31.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
十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3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词人在秋色中倚西楼而眺望,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进而引发感慨。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用日落和逝水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苍凉感伤。
C.“中原乱,簪缨散”中的“簪缨”,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喻指南宋的达官贵人。
D.整首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转到直言国事,继而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
33.这首词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平坦的原野 奔流的长江
2.C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本联写了四种景物,分别是“山”“平野”“江”“大荒”,按按横线前后短语的结构,两个空可分别填入: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此句将江中月影比作“明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江面的平静,江岸的辽阔。此句并未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因此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C。
3.长势繁茂
4.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解析】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这句是诗人对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故“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长势繁茂的特点。
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诗歌前两联三次点到“黄鹤”,有实写,有虚写。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而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是虚写。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由此第一、二句一实一虚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第三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你看“一去不复返”,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象,这是一种彻底的寂寞,把人的心都冻到骨髓里面去了。下一句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引发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无尽地遐思。
故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5. ② 对隐居不仕的向往 ③ 以死明志的爱国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典故的运用。
第一空:由《野望》前三联可知,这是描写的傍晚看到的山村的景色,悠闲自在的人们缓缓地走向家园,所以表现出的是诗人对于这种风景的喜爱,那么进一步的就是想要隐居在这里,所以第一空填入的应该是第②个角度。第二空:表达的情感是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
第三空:由“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可知,诗人看到山河破碎,心中升起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志向,不愿投降,宁愿饿死也不愿,所以他运用的角度是第③个角度;第四空:表达的是诗人宁死不屈的爱国之情。
6.示例:举目四望,山林间到处是一片秋色,远处的山野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7.B
【解析】
6.
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夕阳斜照、秋景萧瑟的景象描绘出来。
示例: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7.
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B. “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表述有误,首句的意思是: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春未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并没有比喻,题干表述有误。
故选B。
8.A
9.示例一:(从炼字的角度)“压”和“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二:(从修辞的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解析】
8.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
A.“角声满天”意思是响亮军号震天动地。表现战争的规模,衬托战场的悲壮,所以“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的理解不正确;
故选A。
9.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自选角度赏析,可结合原句从炼字或修辞或意境等任何角度赏析即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句意: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示例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示例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0.C
11.诗人举目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朋友,无人分享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了诗人孤苦无依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
10.本题考查诗意理解。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地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描绘出一幅静逸安闲、自然和谐的乡村美景图。结合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可知,诗人在现实中是没有知音的,是孤寂的,颈联以乐景写哀请,从反面衬托出诗人的郁闷孤寂的心境,故选C。
11.本题考查诗歌主旨。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为: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引用典故,引用“采薇”中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采薇”比喻隐居不仕,抒发作者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的心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愿望。全诗于萧瑟恰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和自己避世退隐的愿望。
12. 历历 芳草的茂盛
13.A
【解析】
12.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分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历历:清楚可数;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由此可知,第一空,为“历历”;第二空,为“草木茂盛”。
13.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首联,开篇运用写实手法,从神话传说落笔具体写出黄鹤楼悠久历史和神异色彩”表述有误,首联从黄鹤楼命名之由着思,从神话传说落笔,故不能说是“写实手法”,也不是“具体写出”;
故选A。
14. 逢 飘零 雄浑壮阔
15.《白》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本诗两句通过描绘了出使边塞的雄奇壮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内心孤寂之情。
【解析】
14.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运用动词“问”“过”“出”“入”“逢”写出了诗人的出使行踪;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为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飘零之感;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风光,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诗人把自己的飘零孤寂的情绪巧妙地消散在雄伟壮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情感也随之升华。
15.
本题考查结合诗句赏析作者情感。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意为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也为下文送武判官归京展现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送别友人的离愁别绪;
本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为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风光,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情绪与天涯飘零的悲壮情怀。据此作答。
16.C
17.示例1:“随”是指跟随、随着,“随”字化静为动,描绘了山脉的走向和趋势,还用流动的视角将群山和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真切地表现出来,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示例2:“入”是指流入,描绘出了长江向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之景,也激发着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往他乡的诗人一腔豪情,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解析】
16.
C.“直接抒发诗人的思乡情”有误,作者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水是如此多情,送诗人行舟远游。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故选C。
17.
本题考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此句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随”字写出了山逐渐消失,平野逐渐出现,展现了山到平野的转换,化静为动,使景物有动态的美感。“入”展现了江水奔腾而去的画面,用流动(转换)的视角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与喜悦之情。
18.示例:清晨,微风习习,朝霞初升,缕缕阳光洒在小小的庭院里,洒在东边矮矮的竹篱上,暗黄色的竹篱镶上一层疏淡的金边。清冽的香气弥漫在小院里,菊花的嫩蕊在风中舒展着笑颜,薄薄的霜露恰似给菊美人儿们洗了脸,一丛丛,一簇簇,傲娇的向阳绽放。儒雅瘦削的诗人依着一株桂树,细细的眯着眼,鼻翼翕合,吮吸清香,一会儿,伸手采摘数朵菊,直起身子,不经意往远处望去,天际一带远山淡淡地映入心田……
19.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的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心远”对青少年来说指心术要正,方向要正,不盲从,不违法,多吸收和释放正能量;远离不良诱惑、不良习气,远离闲谈是非,远离负面人群及情绪,远离害群之马,不斤斤计较名利得失;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积极向上。这样就能做到内心干净、清净、宁静,远离烦忧。
【解析】
18.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这句诗是说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描绘时注意把诗人的闲适心境体现出来。
示例:秋天的季节,诗人手提花篮悠闲地走出茅屋,一片片菊花在院内的篱笆下静静地开放着,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诗人不时地缓缓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
19.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此句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和那种悠然、恬静、的心情。这种意境更是每一个现代人毕生追求但却永远无法达到。其实,有时候,我应该让我们收拢身心,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一些世俗,心情自然会变得宁静起来,人和人之间、整个社会之间将会更为真率,更为自然!
示例:作者认为,只要志向高洁就可以“心远地自偏”。要做到心无杂念,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我们应该收拢身心,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一些世俗,这样心情自然会变得宁静起来。
20.诗圣
21.D
22.示例: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以花、鸟作为“感”“恨”的主体,通过写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自己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感情。
【解析】
20.
本题考查作者常识的把握。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1.
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D.“主要表现出广大人民所受到的痛苦折磨”有误。分析诗歌内容,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这句是写诗人困于长安时目睹国都破败、满目疮痍的景象,这一切让人心中愤慨,悲伤不已,所以诗人才会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知,写出了战火连续不断,诗人与亲人音信隔绝,对妻儿命运忧心不已的凄苦境遇。从这首诗中,我们可感受到全诗都是写诗人自己的见闻经历,由国家命运到个人处境,最后再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由“望”生“哀”,环环相生,表现出诗人饱受痛苦折磨、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并非“主要表现出广大人民所受到的痛苦折磨”;
故选D。
22.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花鸟是因人而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凝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结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痛苦,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也达到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3.B
24.“半卷红旗”写援军避免发出声响,半卷起红旗行军,突现了战事的紧张状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23.B.“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有误。“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从听觉角度描写了秋天塞外漫天呜咽的号角声,格调悲壮,意境苍凉。故选B。
24.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意思是: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与担负的任务有关,都与实战的氛围契合。突现了战事的紧张状态。
25.咏史诗
26.托物起兴(托物咏史、借物起兴、起兴)借折戟兴起对赤壁战争的回忆,为下文作者咏史(抒发历史兴亡而慨叹)做铺垫。
27.诗人感慨周瑜因为机遇而成为英雄,暗指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怀才不遇)。抒发了作者只要有机遇,自己也定会有所作为的情感。
【解析】
25.
本题考查诗歌类别。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据此分析,《赤壁》 是一首咏史诗。其特点是:借史实(赤壁之战的事实)抒发作者情感(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6.
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为小;“赤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更大。诗人于沙中发现“折戟”,磨洗之后发现是前朝遗物,从而引出后两句对于历史的咏叹,所以“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7.
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暗示了诗人设想的结果——曹胜吴败。作者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8.比喻和用典,把自己比作大鹏,乘九万里风高飞远行,不要风停下,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去过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鸿鹄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29.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观;“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画面,描绘出瑰丽雄奇的境界,开阔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意思对即可)
【解析】
28.
本题考查诗歌词句赏析。
运用典故,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运用比喻,把自己比作大鹏,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
29.
本题考查诗歌词句赏析。
这首词,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辽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把读者带到仙境中去,饱览丰富多姿的云涛;“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现了大鹏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轻舟乘风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为之神往。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30.“亭亭”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两个叠词富有音乐性,突出了松柏挺立不屈。
31.亭亭(挺拔),劲(刚劲),端正(直立、正直)。诗人写松柏“本性”,歌颂了松树的高洁,同时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
【解析】
30.此题考查词语的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的意思是: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亭亭”是指松树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一词形容寒风的声音。作者运用两个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并且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勾勒出松柏傲立崖边的景象,突出了青松的傲骨。
3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分析。“亭亭”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然挺立;“一何劲”的意思是“多么地刚劲”,突出了松枝的刚劲;“终岁常端正”的意思是“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表现了松树的正直;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出松柏的本性:挺拔、刚劲、正直。诗歌写了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特点,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同时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从弟寄寓了无限期望,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32.C
33.①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②渴望早日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③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解析】
32.
C.“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所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不是比喻。故选C。
33.
考查赏析作者感情。因金人侵扰,而“中原乱”。“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既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文件包含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原卷版docx、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专题26课外诗歌鉴赏课件讲练ppt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5: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5: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文件包含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专题25九年级下册诗歌整理课件讲练pptx、专题25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专题25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原卷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这是一份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课件+专题检测 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文件包含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整理课件讲练pptx、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专题24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原卷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