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微专题11.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15548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历史二轮微专题11.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15548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历史二轮微专题11.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15548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历史二轮微专题11.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微专题11.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解析版),共14页。
微专题12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专题剖析】一、世界经济的发展1.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一战。2.社会主义的发展1922年底苏联成立,并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3.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经济大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了危机,德、意、日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了二战。4.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1)各国把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推动作用。(2)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有发生(1)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全球化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2)表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6.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良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僵化、改革效果不明显,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最终促使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7.新中国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2)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8.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获得独立后,都把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1.问题: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表现:战争与经济危机时,各国通过提高关税等措施保护本国贸易)。2.解决——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1)1947年,23国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1995年元旦,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3.影响(1)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的重要性不断提高。(2)服务贸易增长迅速。(3)经济合作方式更加多样化。(4)贸易手段发生改变。20世纪90年代后,电子商务逐渐兴起。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1.背景:20世纪初经济大危机时,各国滥发纸币、货币贬值、汇率战,造成金融混乱。2.解决(1)1944年7月,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2)194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重建国际货币制度。(3)1945年底,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WB)成立,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3.核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4.作用:稳定了二战后的国际金融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美国霸权。5.崩溃:20世纪70年代,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对美元实行浮动汇率。6.新发展(1)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如证券市场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2)不同金融机构相互融合,如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走向融合,促使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出现。【高考真题】1.(2021天津卷·11)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答案】A【解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即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故选A项;“消失”说法错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立依然存在,排除B项;苏维埃俄国的政权基础没有变化,仍是无产阶级,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建设道路探索已经突破,排除D项。2.(2021广东卷·15)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 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C. 完善新经济政策 D. 冲破西方技术封锁【答案】A【解析】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是为了适应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故A正确;B项错在“普及”,故错误;随着1924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故C错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不是其目的,故D错误。3.(2021全国Ⅱ卷·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C【解析】在全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候,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他们支援战争主要靠向贩粮者征税,说明当地政府看到了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改变了策略,故选C项;“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说明当时粮食短缺的问题还是存在的,需要靠征税手段缓解,排除A项;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除自由贸易才是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项;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是在1921年开始的,当时国内战争已经结束,与题干中的“国内战争时期”不符,排除D项。4. (2021 山东卷·13) 如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时间拖拉机数量(万台)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1928年2.7171932年14.861.51937年56.193.0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C. 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 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答案】B【解析】从表格中拖拉机数量和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可以看出,当时苏联正在开展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不平稳看不出,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二者的关系,排除D。5.(2021广东卷·14)如图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美国( )A. 货币贬值已缓解了经济危机 B. 经济模式改弦易辙势在必行C. 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建立 D. 国家干预政策初见成效【答案】B【解析】漫画反映了罗斯福对胡佛下达逐客令,意思是罗斯福改变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采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选B;漫画无法体现货币贬值的信息,排除A;根据“我的确同情任何将要失去住所的人”可知,一些贫困的人可能无家可归,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国家干预政策的成效还没有体现,排除CD。6.(2021全国Ⅱ卷·35)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 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经确立【答案】A【解析】1930—1931年政治美国经济大危机持续进行,所以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了更多的廉价午餐给孩子们,香烟产量剧增是为了满足人们麻醉自己的需要,穿着整洁西装的人沦为了街头兜售苹果的商贩,这些现象都表明危机依然在持续加深,故选A项;1930—1931年危机的持续进行,会使法西斯势力盛行,社会矛盾加剧,而不是缓和,排除B项;美国罗斯福新政是从1933年开始实行的,新政取得良好成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福利制度是在二战后逐步确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7.(2020浙江卷·23).1929年,资本主义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翌年美国提高近900种商品关税。随之,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1932年增加到76国以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为避免新的贸易壁垒,二战后各国开始协商并建立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与程序。此即( )。A. 《布雷顿森林协议》 B.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C.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 《经济展望声明》【答案】B【解析】1947年10月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故选择B项,《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是构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排除A项;1993年11月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标志着欧盟正式诞生,排除C项;《经济展望声明》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1993年发表的,排除D项。8.(2020天津卷·13)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中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在1996年相对于1980年都有所上升,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世界各地联系加强,贸易全球化不断发展,故选D项;材料呈现的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无法看出其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并未呈现这些不同类型国家的地区来源,无法体系经济区域化的发展,排除B项;19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逐渐摆脱了滞胀危机而不是陷入,排除C项。【高考模拟】1.(2022·河南省开封市二模文综·35)二战后的欧美普遍出现民众要求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呼声,其中对经济领域改革呼声的回应表现为交通运输、电力等关键部门的国有化;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扩大;政府对维持经济良好运行负起更大的责任。这反映了战后西欧政府( )A.在经济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 B.经济职能发生了本质性变化C.普遍直接参与对经济的管理 D.建立了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交通……国有化……政府对维持经济良好运行负起更大的责任”可知,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力度加大,在经济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故选A项;“本质性变化”说法错误,还是为资本主义服务,排除B项;政府间接参与对经济的管理,而不是直接,排除C项;公共服务体系与“交通运输、电力等关键部门的国有化”不符,排除D项。2.(2022·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14)有学者指出,如果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因为消费者花费少了,那最受打击的经济扇面应该是那些制造锅碗瓢盆、牙膏或者苹果饼的企业。但是,历史学家加里·迪安·贝斯特指出,最遭罪的却是生产耐久货物和资本货物的企业。这一观点反映出大萧条的发生( )A.对银行金融机构冲击较大 B.未能影响日常消费品制造业C.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D.严重影响了各类商品的流通【答案】C【解析】据材料“消费者花费少了……资本货物的企业”可知,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除了劳动人民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购买力,最根本的还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对重工业打击最大,故选C项;对银行金融机构冲击较大与“最遭罪的却是生产耐久货物和资本货物的企业”不符,排除A项;“未能影响”说法错误,排除B项;影响了各类商品的流通与“最遭罪……企业”不符,排除D项。3.(2022·安徽省江南十校一模文综·34) 表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农业1950年12.2%23.2%50.7%1990年2.8%5.1%7.2%工业1950年34.7%42.2%22.2%1990年25.8%40.5%33.6%服务业1950年48.9%32.4%26.6%1990年71.4%54.4%59.2%据表3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A.农业经济急剧衰退 B.消费需求趋于多样化C.中间阶层日益扩大 D.福利国家规模的扩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材料反映了服务业就业人口增加。消费需求 趋于多样化有利于推动服务业就业人口的增加,故B项正确。A.C项在材料未体现,应排除。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福利国家”规模缩小,D项错误,应排除。4.(2022·陕西省宝鸡市二模·34)在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工业新建项目的投资约有50%用于西伯利亚地区;1928—1937年,西伯利亚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8倍,几乎是全苏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两倍。这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B.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C.注意推动地区间均衡发展 D.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答案】C【解析】由材料“重工业新建项目的投资约有50%用于西伯利亚地区”、“1928—1937年,西伯利亚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8倍,几乎是全苏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两倍”可知斯大林模式下,注重对西伯利亚地区的投资,使得这一地区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有利于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故选C项;材料只提及重工业生产,并未体现出与轻工业的对比,不能体现出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排除A项;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并未暴露出其弊端,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5.(2022·陕西省宝鸡市二模·35)1946年10月,来自25个国家的64名代表在伦敦开会,决定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和发布国际标准。其中,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的集装箱标准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该组织的成立( )A.巩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 B.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的结果C.利于发达国家的商品倾销 D.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由材料“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的集装箱标准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可知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利于统一世界市场的相关要求,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化纵深发展,故选D项;国际标准化组织不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材料强调国际市场的通用标准,排除B项;关贸总协定采用统一的关税政策,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商品倾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6.(2022·山西晋中高三3月模拟考试·35)1995—201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年份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占GDP的比例海外分支机构销售额占GDP的比例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1995年5.99%27.63%14.86%2000年9.63%47.70%44.67%2005年9.03%46.18%32.31%2010年10.24%39.98%33.04%综合上表可知,跨国公司( )A.主导了世界经济命脉 B.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C.改善了国际竞争环境 D.促进了资源合理配置【答案】B【解析】本题通过表格呈现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A项中主导表述不准确;跨国公司通过在世界范围投资,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项为正确选项;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并且跨国公司基本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无法改善国际竞争环境,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无法直接体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D项错误。7.(2022·四川省泸州市二模·34)斯大林曾经认为苏联工业化速度要适中,不能损害农业的发展。但1926年斯大林却提出:“我们当前的基本任务就是加快我国工业的发展速度,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全力推进我国工业,从而加速整个经济的发展”。导致斯大林工业化认识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C.对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认识 D.对新经济政策的反思和突破【答案】B【解析】据材料“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全力推进我国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苏联遭受帝国主义国家包围,帝国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使苏联的国家安全存在重大隐患,所以要加速工业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故选B项;1936年《新宪法》颁布标志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排除A项;苏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无法导致材料中的认识转变,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材料仅提及工业化,没有提及新经济政策的不足,排除D项。8.(2022·福建省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16)图4世界贸易额变化说明( )图4A.发达国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B.区域集团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C.两极格局导致世界贸易额的下降 D.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答案】D【解析】通过观察图中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贸易额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1995年即世贸组织建立后,增势更是明显加快,说明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故选D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60年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并没有涉及区域集团对世界经济的作用,排除B项;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两极格局下世界贸易额并没有下降,排除C项。9.(2022·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35)20世纪90年代以来,标准化广告日益受到国际知名企业的青睐:它基于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大幅度节省了广告费用,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整合了品牌形象,提高了品牌影响力。这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B.本土化阻碍了经济全球化C.文化冲突制约世界贸易 D.经济全球化淡化了民族性【答案】A【解析】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标准化广告日益受到国际知名企业的青睐:它基于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大幅度节省了广告费用,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整合了品牌形象,提高了品牌影响力”,可知国际知名企业面向全球市场,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强调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而选项强调经济全球化的阻碍,排除B项;文化冲突只能影响世界文化交流,利益冲突可能制约世界贸易,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强调经济方面的发展趋势,而民族性并未因此而淡化,排除D项。10.(2022·陕西省渭南市一模·23)1930年12月,胡佛在第二个国情咨文中说:“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这表明胡佛政府主张( )A.私人与地方政府联合应对危机 B.由政府直接帮助企业应对危机C.由地方政府实施救济应对危机 D.由民间组织自愿合作应对危机【答案】A【解析】由材料“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可知胡佛在应对经济危机时,企图通过邻里互助的方式,企业帮助员工,地方政府组织救济,体现出私人与地方政府联合自救、应对危机的策略,故选A项;“直接帮助”不符合胡佛自由放任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救济,还有私人之间的帮助,排除C项;“自愿合作应对危机”不符合经济危机时期的史实,排除D项。11.(2022·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联考·22)凯恩斯主义认为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充分就业。下图反映了美国1929—1945年间的失业率走势。下列对这一时期美国失业率走势的分析,合理的有( )①“大危机”造成美国失业率的攀升 ②“新政”期间美国失业率持续下降③推行“以工代赈”有助于缓解失业率 ④战争需求助推美国经济出现战时繁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由美国1929—1945年间的失业率走势图可以看出,1929—1933年间是美国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美国失业率是持续快速攀升的,故①正确;罗斯福新政从1933年开始,我们可以看到1933年之后美国失业率是逐步下降的,但是1937—1939年间是有上升的,所以不能说是持续下降,故②错误;以工代赈的方式提供了就业机会,所以失业率有缓解,故③正确;1939年二战爆发,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的失业率逐步走低,所以说战争需求助推美国失业率下降,社会矛盾缓和,有利于经济走向发展繁荣,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2.(2022·江西省南昌市一模·4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工业上,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为了满足粮食税条件下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苏俄政府采取租让、出租等方式,把外国资本和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法令,国家除直接管理约4500家最重要的大型企业,其余企业都可以出租给合作社或私人经营。1921年12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的法令解除了对小企业实行的国有化,将这些曾收归国有的企业通过出租的方式交还原业主经营,实际上使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非国有化了。——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材料二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建议以国家资本主义为将资本主义工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使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分三个阶段逐步完成。1953前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工业中的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托经销代销。自1954年1月起,国家开始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在公私合营企业中,国家同资本家的合作深入企业内部,企业的生产关系由原来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变为国家和资本家共同占有。1955年11月起,中共中央作出逐业、分期分批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决定,这样,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使用、管理和支配。——摘编自齐鹏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及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与苏俄相比,新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8分)(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资本主义的认识。(5分)【答案】(25分)(1)措施:国有企业租让、出租部分股权;允许部分企业以合作社或私人经营;解除部分中型企业和大部分小企业的国有化。(6分,一点2分)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政治经济危机;满足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形式。(6分,一点2分)(2)特点:(形式)多样化,分初级和高级形式;(过程)具有阶段性;(经营方式)变私人经营为公私合营;(对象)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性质)属于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政策)体现国家计划性。(8分)(3)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私有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补充;要结合国情进行政策调整;经济建设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经济建设要突破常规。(5分,2分一点,三点5分)【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苏俄政府采取租让、出租等方式,把外国资本和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并结合所学可得,国有企业租让、出租部分股权;据材料一“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法令,国家除直接管理约4500家最重要的大型企业,其余企业都可以出租给合作社或私人经营”并结合所学可得,允许部分企业以合作社或私人经营;据材料一“1921年12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的法令解除了对小企业实行的国有化,将这些曾收归国有的企业通过出租的方式交还原业主经营,实际上使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非国有化了”并结合所学可得,解除部分中型企业和大部分小企业的国有化。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原因可以结合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目的等方面分析,可概括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政治经济危机;满足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形式。(2)可以从形式、过程、经营方式、对象、性质、政策等方面指出与苏俄相比,据材料二“1953年前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自1954年1月起,国家开始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可得(形式)多样化,分初级和高级形式:据材料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分三个阶段逐步完成”可得(过程)具有阶段性;据材料二“在公私合营企业中,国家同资本家的合作深入企业内部,企业的生产关系由原来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变为国家和资本家共同占有”可以得出(经营方式)变私人经营为公私合营;据材料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分三个阶段逐步完成”可得(对象)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据材料二“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建议以国家资本主义为将资本主义工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使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形式”可以得出(性质)属于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据材料二“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建议以国家资本主义为将资本主义工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使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形式”可得(政策)体现国家计划性。(3)据材料二“这样,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使用、管理和支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据材料一“为了满足粮食税条件下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苏俄政府采取租让、出租等方式,把外国资本和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可得私有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补充;据材料一“工业上,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材料二“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建议以国家资本主义为将资本主义工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使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要结合国情进行政策调整;经济建设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据材料一“1921年12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的法令解除了对小企业实行的国有化,将这些曾收归国有的企业通过出租的方式交还原业主经营,实际上使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非国有化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经济建设要突破常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六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微专题1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新变化,共4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六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微专题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非洲经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专题版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1420世纪以来的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