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试卷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15555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试卷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15555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试卷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15555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题库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同步习题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共29页。
第一节:地球运动规律一、单选题1.下图所示照片是我国某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图中a星为北极星。图中这些有规律的弧线的形成,说明了( )A.太阳运动 B.地球自转 C.地球公转 D.月球公转【答案】B【详解】地球自转时以地轴为自转轴,且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因此随着地球的自转运动,夜晚看到众多恒星围绕北极星旋转,每颗恒星在照片上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有规律的弧线,B正确。恒星视运动与太阳运动、地球公转、月球公转无关,ACD错误。故选B。泰安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学校地势平坦开阔的固定地点观测记录某时段日出时间(阴雨天忽略不计),并绘制日出时刻曲线图(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通过观测实际绘制出的日出时刻曲线图,图中11月1日~12月1日曲线明显下移的可能原因是( )A.西北侧教学楼阻挡 B.西南侧教学楼阻挡C.东北侧教学楼阻挡 D.东南侧教学楼阻挡3.图中A点对应的日期的这一天赤道上的日出方向为( )A.正东 B.东北 C.东南 D.正南【答案】2.D 3.C【解析】2.读图可知,大致在11月1日到12月1日曲线往纵轴下方移动,说明这段时间内日出时间推迟了,有可能受到教学楼的阻挡,而在11月1日到12月1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日出东南,可推断出教学楼位于学校东南侧,D正确,A、B、C错误。故选D。3.读图可知,A日时间大致在1月初到2月初之间,这个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除极昼地区外,全球日出东南,C正确。故选C。【点睛】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4.关于下图所示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A.从图示N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B.②地所在经线两侧分属东西半球C.①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向D.⑤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答案】D【详解】从N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A错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图中全球被经线等分为8格,每相邻两条经线经度相差45°,②地位于0°经线以东3格,则经度为135°E,因此②地所在经线不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B错误;根据自转方向判断东西方向,①地位于⑤地西边,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①地位于⑤地的北边,综合起来,①地位于⑤地的西北方向,C错误;与前面同样方法判断,⑤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D正确。故选D。【点睛】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5.A的经度为( )A.90°E B.90°W C.135°E D.135°W【答案】C【详解】读图可知,图中箭头为地球自转方向,即自西向东的方向,图中经度被8等分,故每一等分为45°,根据0°经线可以计算出,A所在经线与0°经线相隔135°,且A位于0°经线的东侧,所以A的经度为135°E,C正确,ABD错误。故选C。6.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中标了数码的6个箭头所表示的运动方向,相同的有( )A.6个 B.4个 C.2个 D.0个【答案】D【详解】结合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知,该地为北半球;因此①的方向为西北方向,④的方向为西南方向,②的方向为正北方向,⑤的方向应为正南方向,③的方向为东北方向,⑥的方向为东南方向,因此运动方向相同的是0个,D正确,ABC错误。故选D。读下图“某日极地投影日照图”回答下列各题。7.如果A点的区时是某日12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①某日16时②某日18时③次日4时④当日12时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8.假定A为120°E,若使全球为同一天,则A需要再转动:( )A.120° B.180° C.90° D.60°【答案】7.C 8.A【解析】7.A点的区时为12:00,A点经度可能为120°E或120°W,如果A地经度为120°E,则北京时间为12:00,如果A点经度为120°W,则与北京时间相差16个时区,北京时间为次日4时,C正确。故选C。8.日期分界线为0:00所在经线和180°经线,若全球位于同一日期,0:00所在日期和180°经线重合,180°经线的地方时0:00。A地120°E地方时为12:00,180°经线地方时为16点,地球需要再转动8个小时,即120°,A正确。故选A。【点睛】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以东的日期晚一天,以西的地区日期早一天,与0:00日界线,共同影响全球的日期。9.北京时间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准确落于月球预定撞击点,为中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圆满的句号。当“嫦娥一号”准确落于月球预定撞击点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正确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详解】结合图片可知,地球向左倾斜,因此可以看出②④之间,太阳直射点直射北回归线,应为夏至日(6月22日左右),③④之间为春分日(3月21日左右),①③之间为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①②之间为秋分日(9月23日);结合题干要求可知,撞击时间为3月1日,结合公转方向,地球的位置应为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下图所示,圆心为极点,外围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A到B和C到D的方向的变化( )A.A到B是从东北向西南 B.A到B是先向西南,后向西北C.C到D是向东北 D.C到D是先向西南,后向东北【答案】B【详解】结合图可知,图中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因此为南极的俯视图,B点位于赤道上,则B点位于A点的西北方向,因此A到B是先向西南,后向西北,B正确,A错。D点位于C点的西北方向,因此C到D是先向西南,后向西北,CD错误。故选B。11.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甲图中M点的纬度和乙图中N点的月份分别是( )A.30°、1月 B.60°、7月 C.60°、1月 D.30°、7月【答案】B【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60°纬线的长度约是赤道长度的一半,故其自转线速度大致为赤道自转线速度的一半,图甲中M点线速度大约为赤道自转线速度的一半,故M点的纬度为60°,AD错误。图乙中N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为远日点,是7月初,B正确,C错误。故选B。2011年11月3日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对接,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又一次突破。完成下面小题。12.“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对接时,太阳直射点在图中所对应的位置范围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13.对“神舟八号”与地面之间通讯传输可能产生干扰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活动 B.天气变化 C.地表起伏 D.昼夜变化【答案】12.C 13.A【解析】12.根据题干可知,“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对接时的时间是11月3日,该日期在9月23日的秋分日与12月22日的冬至日之间,读图可知,图中①点太阳直射赤道,然后向北移动到北半球,所以是春分日,时间为3月21日前后;②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到达最北端,然后南移,所以是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③点太阳直射赤道,然后向南移动到南半球,所以是秋分日,时间为9月23日前后;④点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到达最南端,然后北移,所以是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即③-④之间的位置。C正确,故选C。13.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太阳活动会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传输。A正确,天气变化、地表起伏、昼夜变化与无线电短波通讯无关,BCD排除,故选A。【点睛】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1)黑子数增多,太阳活动强烈,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影响气候。(2)耀斑爆发,电磁波进入电离层,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3)太阳活动强烈,高能带电粒子增多。①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高空,同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产生极光。读“沿32°N局部地区地形剖面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①、②分别是( )A.地中海波斯湾 B.地中海黑海 C.地中海死海 D.苏伊士运河死海15.关于图中M,N两地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M>N B.M<N C.M=N D.无法确定【答案】14.C 15.A【解析】14.读图,根据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区域位于亚州西部,①处位于西部,海拔为0米,是地中海;②处位于东部的湖泊,海拔接近-500米,为死海,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图中M,N两地纬度一样,海拔高度M>N,海拔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故M>N,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规律: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而不同的。这是由于纬度、高度不同,其绕地轴旋转的半径不同所致。 同一高度,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同一纬度,高度越高,线速度越大。世界上最“贵重”的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在 2018 年已发射升空。望远镜定位于地球背向太阳一面的 日地连线上(下图所示),它时刻在地球阴影中,不受太阳的干扰而进行天文观测。16.按天体的运动特征,该望远镜类似于( )A.行星 B.恒星 C.卫星 D.星云17.韦伯望远镜与地球保持同步运动,所以它们的( )A.角速度和线速度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18.有关韦伯望远镜运行位置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天空呈现蔚蓝色 B.磁暴现象常威胁航天器安全C.常发生极光现象 D.太阳辐射强度比地球大气上界小【答案】16.A 17.C 18.D【解析】16.根据题干可知,韦拍望远镜定位于地球背向太阳的一面的日地连线上,其和地球一样,围绕太阳公转,所以是太阳的一颗人造行星,A正确,排除BCD。故选:A。17.根据题干可知,韦伯望远镜定位于地球背向太阳一面的日地连线上,它时刻在地球阴影中,围绕太阳公转,由于所以韦伯望远镜与地球保持同步运动,所以它们的角速度相同,但线速度不同,由于韦伯望远镜距离太阳比地球远,所以线速度大于地球的线速度,C正确,ABD错误。故选:C。18.望远镜距离地球150万千米,且位于地球背向太阳一面的日地连线上,该处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因此看到周围的天空为黑色,A项错误;磁暴是由于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引起的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极光是由于太阳风轰击极地地区的高层大气,而望远镜所在位置既没有大气,也没有电离层,不会发生磁暴现象,也不会发生极光现象,所以B、C项错误;由于望远镜比地球距离太阳远,因此该位置的太阳辐射强度小于太阳常数,D项正确。故选:D。【点睛】天体是指宇宙空间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按照其形成条件可以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下图为天气网柳州某日天气预报截图的内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据图中所示信息,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20.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南半球,向北移 B.北半球,向北移C.北半球,向南移 D.南半球,向南移【答案】19.C 20.D【解析】19.根据图中日出、日落时间可知,该日昼长为11时51分钟,接近12小时,因此节气接近二分日;第二天昼长为11时49分钟,昼渐短,说明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南移动,故最接近秋分日,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由上题可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短﹐故当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持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完成下面小题。21.2018年2月8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天空出现半人马座流星雨。流星雨现象的产生原因是流星体( )A.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B.捕获太阳带电粒子 C.摩擦地球表层大气 D.反射太阳短波辐射22.我国“嫦娥四号”月球飞行器即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飞行器在月球表面可能遇到的最大威胁是( )A.空气太稀薄 B.陨石撞击多 C.宇宙辐射强 D.月球引力小23.小林夜观星空,9月2日21点用天文望远镜对准牛郎星。若保持观察角度不变,9月3日再次观察到牛郎星的时间是( )A.21点 B.21点56分4秒 C.20点3分56秒 D.20点56分4秒【答案】21.C 22.B 23.D【解析】21.流星是宇宙中被称为流星体的碎片,在平行的轨道上运行时以极高速度投射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束。流星群是一群轨道大致相同的流星体,当与地球相遇时,因受引力影响,在坠入地球时,与大气摩擦发光发热,则成为颇为壮丽的流星雨,C正确。大气会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和反射太阳短波辐射,AD错误。地球磁场捕获太阳带电粒子,B错误。故选C。22.月球表面是真空状态,没有大气的保护,A错误。月球表面无大气保护,损石撞击密集,对飞行器威胁大,B正确。飞行器不是生命体,宇宙辐射强、月球引力小对飞行器影响小,CD错误。故选B。23.再次观察到牛郎星的期间,正好经历了一个恒星日(地球正好自转了360度),经历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 所以从9月2日晚21点开始,下一次对准织女星的时间是时间应为9月3日20点56分4秒,故选D。【点睛】流星体是尘粒和固体块,特点①不能自己发光,但与大气摩擦形成光迹;②进入大气层后,同大气摩擦燃烧而发光,产生流星现象;③没有烧尽的残体落到地面叫陨星,其中石质陨星叫陨石,铁质陨星叫陨铁。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4.图中序号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黄赤交角永远是23°26′ B.图中③平面是赤道平面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 )A.0° B.66°34′ C.23°26′ D.90°【答案】24.A 25.D 26.B【解析】24.过地心且与地轴垂直的面被称为赤道面,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面被称为黄道面,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的夹角被称为黄赤交角,其数值是变化的,目前是23°26'。据图可知,①表示的是黄赤交角,②表示的是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③表示的是黄道面,④表示的是赤道面。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5.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的夹角被称为黄赤交角,其数值是变化的,只是目前为23°26',A错误。图中③平面是黄道平面,B错误;黄赤交角是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C错误;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D正确。故选D。26.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目前地球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地轴与赤道平面垂直,所以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66°34',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目前地球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地轴与赤道平面垂直,所以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66°34'。下图是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示意图,R、T在同一纬线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该区域所在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是( )A.南半球低纬度 B.北半球中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北半球高纬度28.关于R点地形最有可能是( )A.丘陵 B.高原 C.山地 D.谷地【答案】27.A 28.D【解析】27.由于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南半球)、向北(北半球)递减,图中显示,图示区域的自转线速度向南递减,因此该区域位于南半球。赤道上的线速度为1670km/h,30°纬线上的线速度为1447km/h,图示区域的自转线速度介于赤道与30°纬线之间,因此当地纬度应在0°~30°之间,即位于低纬度,A正确,BCD错误。故选A。28.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读图可知,R地的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凸向高值,表明当地自转线速度低于同一纬度,则当地海拔低于同一纬度,最有可能为谷地,不太可能为丘陵、高原和山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主要因素:一是纬度,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即自赤道向两极自转线速度递减,赤道各地的自转线速度约为1667千米/小时,南北纬60°的自转线速度约为833千米/小时;二是海拔高度,在同一纬度,海拔高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下图为“某同学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①使“太阳光线”与地心在同一平面上②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③使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为23°26′④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反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30.该同学将地球仪沿图示轨道移动一周,可以观察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 )A.23°26′S-23°26′N B.90°S~90°NC.66°34′S~66°34′N D.始终直射赤道【答案】29.A 30.A【解析】29.地球仪代表地球,因此,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使“太阳光线”对准地球仪的球心,使“太阳光线”与地心在同一平面上;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使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为66°34′;使“地球”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方向保持一致,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30.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将地球仪沿图示轨道移动一周,可见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即23°26′S—23°26′N之间,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23°26′)也基本不变。下图为地球公转速度随月份变化图(左图)和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右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1.当地球公转速度为左上图中的时,地球位于右上图公转轨道的( )A.甲点附近 B.乙点附近 C.丙点附近 D.丁点附近32.地球从甲点运行到乙点的过程中( )①公转速度越来越快②公转速度越来越慢③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31.C 32.D【解析】31.从左图中看,N点为一年中公转速度最慢的月份,可知为7月初。从右图中看,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地轴北端背向太阳,为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可判断出公转到乙位置时为春分日3月21日、丙位置为夏至日6月22日、丁位置为秋分日9月23日;因此当地球公转速度为N点时,地球位于丙位置附近,C正确、ABD错,故选C。32.由上题分析可知,甲为近日点(1月初),丙为远日点(7月初),地球从甲点运行到乙点的过程,是由近日点向远日点运行的过程,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③错误,④正确;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地球在甲点时距1月初最近,公转速度较乙快,因此地球从甲点运行到乙点的过程中,公转速度越来越慢,①错误,②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地球公转速度变化:7月初,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1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二十四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在我国民间自古流传至今,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读二十四节气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33.宋代诗人陆游《时雨》中有云:“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芒种节气日期大致为( )A.5月5日 B.5月21日 C.6月5日 D.7月7日34.合肥市某中学学生观察发现日出方位由东北逐渐向东南方向变化,则该中学生观察的时段最可能在( )A.惊蛰到立夏 B.立夏到小暑 C.白露到立冬 D.立冬到小寒【答案】33.C 34.C【解析】33.图中芒种节气距春分点的圆心角是75°,夏至距春分点的圆心角是90°,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故判断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每转动30°大约是1个月。从芒种到夏至日的圆心角相距15°,判断芒种距离夏至日15天,故芒种日期大致为6月7日前后,故本题选C。34.太阳直射点直射北半球时,合肥市日出东北;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半球时,合肥市日出东南。合肥市日出方位由东北逐渐向东南方向变化,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惊蛰到立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A错误;立夏到小暑太阳直射点先向北后向南移动,B错误;白露到立冬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C正确;立冬到小寒太阳直射点先向南后向北移动,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点睛】春分日日期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日期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秋分日日期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冬至日日期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下图为经纬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5.若有一架飞机从①地飞往④地,最近的航线方向可能是( )A.一直向东飞 B.向向北,后向南C.先东北,后东南 D.先西北,后西南36.上图关于地球自转线速度与角速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①线速度①=⑤<③②角速度②>⑤>④③②地角速度约为③地的一半④线速度大小与卫星发射基地选址有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7.①地位于⑤地的(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答案】35.B 36.B 37.A【解析】35.飞机飞行路线是最短航线,是一个大圆,沿大圆的劣弧飞行即可。根据图中经度的分布,可知①为东经60°,④为西经120°,两者位于同一经线圈,是一个大圆,两者位于北半球,故航线为先向北后向南,B正确,ACD错误;故选B。36.线速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相同纬度线速度相同,③为赤道,线速度最快,①⑤的纬度数都为30°,故线速度①=⑤<③正确,①正确;线速度影响卫星发射的初始速度,故与卫星发射基地选址有关,④正确;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以外都相等,②③错误;排除ACD,故选B。37.①为北半球,⑤为南半球,①地位于⑤地的北方,BD错误;①为60°E,⑤为90°W,两者和小于180°,故①地位于⑤地东方,综合以上,①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A正确,C错误;故选A。【点睛】判断东西方向:同为东经度,度数大的在东,度数小的在西; 同为西经度,度数大的在西,度数小的在东; 一东经度一西经度,求和,和>180°,东经在西,西经在东,和<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如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宿营时,同学们把照相机固定,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长时间曝光得到的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的轨迹。据图完成下面小题。3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反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 B.星辰围绕北极星逆时针转动C.星辰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转动 D.能反映地球自东向西自转运动39.某一遥远的恒星A在该日23:00位于图中的★位置,那么,第二天该恒星处于星空同样位置最接近的时间是( )A.23:00 B.22:56 C.23:04 D.21:52【答案】38.B 39.B【解析】38.读图,根据图像形态,以某一点为圆心,反映出绕转的轨迹。应是反映的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由于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故反映星辰围绕北极星逆时针转动,B正确C错。地球公转运动轨道是椭圆,在一夜时间不会形成圆形轨迹,A错误。能反映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故D错,本题选B。39.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真正的周期,恒星日的时间比太阳日少3分56秒,为23时56分4秒,即某日23:00位于图中“☆”处,第二天该恒星回到同样位置最接近的时间是22时56分4秒,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恒星日是指子午线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是地球自转360度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简单地说,恒星日是地球自转周期。下图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左图中ABCD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右图甲、乙、丙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①②③④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0.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多的一段是( )A.A→B B.B→D C.D→C D.C→A4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P点时,大约相当于右侧图中的哪个阶段(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40.C 41.A【解析】40.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图中P点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时间在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与其相对的D→C区间,位于远日点一侧,时间在7月前后,公转速度较慢,因ABCD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速度最慢的用时最多,故D→C所用时间最多。C正确,ABD错误。故选C。4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P点时,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时间在1月初,处于冬至到春分之间,右图中①即是这个阶段,A正确;②处于春分到夏至,③处于夏至到秋分,④处于秋分到冬至,BCD错误。故选A。【点睛】近日点,各个星体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大致是一个椭圆,它的长轴和短轴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太阳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星体在轨道上运动时,与太阳的距离有时近,有时远,离太阳最近的位置就叫做近 日点。远日点是地球公转的轨迹,即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的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下图为气压带、风带局部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2.根据图中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判断此时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季节为( )A.夏季 B.冬季 C.春季 D.秋季43.为了尽量防止寒风吹入室内,中国南极中山站(69°24′S,76°24′40″E)的窗口应尽量避开( )A.正南方向 B.东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北方向【答案】42.B 43.B【解析】42.读图可知,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表明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a气压带位于30°纬线附近,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图中显示,该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纬线以南,即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处于最南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应在南半球,南半球中纬度应为夏季,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应为冬季,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43.中国南极中心站(69°24′S)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带,应盛行寒冷的极地东风,南半球极地东风主要为东南风,为了尽量防止寒风吹入室内,中国南极中山站的窗口应尽量避开东南方向,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点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赤道附近、30°附近、60°附近、90°附近分别分布着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低纬度信风带、中纬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相应风带风向关于赤道对称,如南、北半球低纬信风的风向分别为东南风和东北风,南、北半球的中纬度西风带的风向分别为西北风和西南风,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的风向分别为东南风和东北风。读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图,完成下面小题。44.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B.公转轨道是个偏心率很大的椭圆C.太阳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一个焦点上D.地球公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是365日6时9分10秒45.当大家在享受国庆假期的时候,地球公转位置在图中哪个点附近( )A.a B.b C.c D.d46.从五一劳动节到9月10日教师节,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是( )A.持续变快 B.逐渐变慢 C.先变慢再变快 D.先变快再变慢【答案】44.B 45.B 46.C【解析】44.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A正确,不合题意;地球公转的轨道是类似正圆的椭圆,故公转轨道偏心率很小,B错误,符合题意;地球的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C正确,不合题意;地球其公转真正周期为一个恒星年,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得到的公转周期,为365天6时9分10秒,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45.链接图中日心和地心,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则为太阳直射点,结合地球公转方向,从而可以判断出abcd分别表示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春分(3月21日前后),故国庆假期(十月初),地球公转最靠近b点,B正确,ACD错误。故选B。46.结合所学可知,地球1月初公转至近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慢。故从五一劳动节至9月10日教师节,地球公转会先靠近远日点,后远离远日点,故速度先变慢,再变快,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地球公转轨道是黄道,类似椭圆,太阳位于其间一个焦点上,因此有远日点近日点之说。地球公转到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到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完成下面小题:4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5°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48.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不可能出现的是(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C.无大气环流现象 D.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答案】47.D 48.C【解析】47.目前的黄赤交角度数为23°26′,故A不符合题意;α是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为66°34′,不是黄赤交角,故B不符合题意;黄赤交角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故C不符合题意;黄赤交角的存在使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回归线的度数即为黄赤交角的度数.故D正确.故选D。48.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没有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点终年位于赤道上,A可能;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B可能;地球上热量空间分配将会很不均匀,气温差异会导致大气环流现象,C不可能;太阳直射点终年位于赤道上,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D可能。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如果黄赤交角为0°,那么太阳直射点就会被固定在0°纬线,也就是赤道上,太阳直射点也就不会有纬度移动了。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选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9.各恒星绕北极星转动的速度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图中a恒星转动了约50°,则地球自转了约( )A.1个多小时 B.3个多小时 C.5个多小时 D.7个多小时50.摄影师在20:00时拍摄到恒星a出现在图示中的位置,当下一天摄影师再次看到恒星a位于图示中的位置的时间是( )A.20时 B.20时3分56秒 C.19时56分4秒 D.20时56分4秒【答案】49.B 50.C【解析】49.题意表明,各恒星绕北极星转动的速度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因此图中a恒星转动了约50°,则地球自转了约50°,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小时,由此推算,地球自转了约3个多小时,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50.摄影师在20:00时拍摄到恒星a,再次看到恒星a位于图示中的位置时过了一个恒星日,即过了23时56分4秒,故此时为19时56分4秒,C正确,故选C。【点睛】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俯视,呈逆时针运动;从南极俯视,呈顺时针运动。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恒星日,自转360°,用时23时56分4秒,为真正周期;太阳日,自转360°59′,用时24小时,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周期。地球自转速度: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均为15°/小时。下图为某同学模拟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1.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模拟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①保持地轴与公转轨道成66°34′的夹角②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反③保持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④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52.若黄赤交角为20°,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减小 B.天安门广场元旦升旗时间提前C.热带和温带范围减小 D.北京气温年较差变大【答案】51.A 52.B【解析】51.①使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成66°34′,地轴垂直于赤道面,而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即黄赤交角为23°26′,故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90-23°26′=66°34′。①正确;②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故②错误,排除②;应始终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北极星不变,故③正确;“太阳光线”应与球心在同一平面,故④正确。因此选择①③④,选择A。52.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为20°,说明比原来的黄赤交角小。回归线的纬度数减小,极圈的度数增大,温带范围扩大,故A,C项错误;会导致北京天安门广场一年内昼夜变化幅度减小,冬季时昼长变长,故元旦时的昼长变长,日出时间提前,所以升旗时间提前,B项正确;黄赤交角变小,北京离太阳直射点夏至更远,冬至更近,故可能会导致夏季温度降低,冬季温度升高,因此北京气温年较差会缩小,D项错误。故选B。【点睛】黄赤交角是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它目前的度数为23°26’,正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才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若黄赤交角缩小,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的范围扩大。下图为某半球俯视图,图中О代表极点,圆圈表示纬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3.图中甲地和乙地都位于(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北半球 D.南半球54.与甲地相比,乙地地球自转的( )A.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较大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小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大 D.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较小55.乙地的人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 )A.23时56分4秒 B.24小时 C.24时3分56秒 D.22小时【答案】53.D 54.A 55.B【解析】53.据图可知,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O点为南极点,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甲地和乙地都位于南半球,D正确,C错误。图中没有经度信息,无法判断甲、乙两地所属的东西半球,AB错误。故选D。5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除南北极点外,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不考虑海拔因素,地球表面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读图可知,甲地比乙地距离极点更近,因此甲地纬度高于乙地,所以两地自转角速度相同,自转线速度甲地小于乙地,A正确。综上所述,BCD错误,故选A。55.由题目中信息可知,乙地的人们是以太阳为参考物的,故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B正确。23小时56分4秒是恒星日,与题意不符,A错误,CD与题意无关,故选B。【点睛】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结论为:赤道处的线速度最快,且向两极减小,极点为零。这一结论是在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条件下得出的,由于地形起伏的实际存在,则计算地球上某点线速度大小的公式为:V=COSθ*(R+h)*2π/Tv是线速度,T是自转周期,R是赤道半径,h是海拔高度,θ为地理纬度。此式说明线速度的大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随地理纬度增加而减小( θ的余弦为减函数)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完成以下各题。56.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57.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冷热状况相同C.日地距离相同 D.当太阳处于甲位置时,此时可能是1月【答案】56.D 57.D【解析】5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约在每年6月22日(夏至)到达北回归线。结合图文信息,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应该在春分点到夏至点之间,更靠近夏至点,即丁位置,D正确,ABC错误。故选D。57.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关于冬至点对称,直射点所在纬度一样,且都位于南半球。地球公转速度在1月初地球到达近日点时最快,所以甲位置,更接近1月初的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更快,日地距离也更近。AC错误,D正确;同一地点冷热状况除了太阳位置还取决于当时的天气状况,B错误。故选D。【点睛】太阳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约在每年6月22日(夏至)到达北回归线、9月23日(春分)到达赤道、12月22日(冬至)到达南回归线、次年3月21日(春分)回到赤道,6月22日(夏至)再回到北回归线。我国某省会城市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宿营时,同学们把照相机固定,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长时间曝光,得到的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的照片(北极星的仰角为40多度)。下图为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8.该图最能反映(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C.流星运动 D.恒星运动59.某一遥远的恒星A在该日22:00位于图中的“☆”位置,那么,第二天该恒星处于星空同样位置最接近的时间是( )A.22:04 B.22:56 C.21:56 D.20:0060.该图图像中心和该省会城市可能分别为( )A.北极星、乌鲁木齐 B.天顶、西安C.天顶、海口 D.北极星、长沙【答案】58.B 59.C 60.A【解析】58.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看到了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相机对准北极星长时间曝光,看到星体围绕北极星附近做圆周运动,反映了地球自转,B对;该现象与地球公转、流星运动无关,AC错;恒星距离地球太过遥远,肉眼无法直接观测到其运动,D错。故选B。59.以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即每天提前3分56秒到达同一位置,故第二天该恒星处于星空同样位置最接近的时间是提前3分56秒,最佳答案是21:56,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60.北极星指示正北方向,而相机对准北极星,附近星辰轨迹则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同心圆,排除BC。北半球,北极星的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由题可知,北极星的仰角为40多度,乌鲁木齐符合要求,A对D错。故选A。【点睛】北极星,又称北辰、紫微星,指的是最靠近北天极的一颗恒星,现阶段所指的是"勾陈一"。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因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又处于地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其它恒星静止不动。北极星距地球约445.3光年,直径约为5200万千米。2021年9月15日,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陕西省西安市奥体中心体育场隆重举行。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A、B、C、D示意二分二至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1.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这一天,地球公转位置在( )A.A与B之间 B.B与C之间 C.C与D之间 D.D与A之间62.当地球从公转轨道A处运行到B处期间,地球公转速度( )A.先变慢后变快 B.逐渐变快 C.先变快后变慢 D.逐渐变慢【答案】61.C 62.C【解析】61.从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以看出,当地球位于A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当地球位于B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赤道,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当地球位于C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当地球位于D位置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为2021年9月15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地球公转位置在C与D之间,且更靠近D,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62.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由上题分析可知,当地球从公转轨道A处运行到B处期间,即为12月22日前后至次年3月21前后,地球公转速度是先变快,过近日点后再变慢。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二分二至日光照图的判读方法:①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二分二至日: 一般根据题干中所给的时间, 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上太阳光线指向的重要纬线,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 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日或秋分日。②根据地轴两端的不同倾向来判断二分二至日: 地轴北端倾向太阳, 表示北半球夏至日;地轴南端倾向太阳, 表示北半球冬至日;地轴北端倾向一侧, 表示北半球春分日或秋分日。下图为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3.当地球公转速度为P时( )A.此时为夏至日 B.此时为冬至日C.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D.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64.由图可知( )A.地球公转线速度稳定不变 B.地球公转速度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C.地球公转速度与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相同 D.地球公转角速度逐渐增大【答案】63.C 64.B【解析】63.当地球公转速度为P时,地球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时,地球此时位于远日点附近,日期是7月初,C正确,D错误;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A、B错误。故选C。64.结合图片可知,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发生变化的,并不是稳定不变的,A错误;读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P公转速度最慢,为7月份,M、N公转速度最快,为1月份,地球公转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B正确;每年的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和自转速度的变化不同,C错误;地球公转角速度并不是逐渐变大,而是周期性的变化,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在远日点,日期为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在近日点,日期为1月初。下图是“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5.图中能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6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黄赤交角的大小影响地球自转速度 B.黄赤交角的度数即为回归线的度数C.黄赤交角始终不变 D.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26°23'【答案】65.A 66.B【解析】65.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图中的序号是①,A对。②是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B错。③、④不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C、D错。所以选A。66.黄赤交角的大小并不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A错。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黄赤交角度数即为回归线的度数,B对。黄赤交角不是固定不变的,故C错。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23°26',D错。故选B。【点睛】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黄赤大距、黄道交角。地球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黄赤交角并非不变的,它一直有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较小,所以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轨道呈正圆形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C.地球经过A点时的运动速度小于B点D.地球从A点出发再次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68.若图示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则( )A.从A→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B.从A→B,地球公转所需时间多于从B→AC.从D→C,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D.从C→D.地球公转所需时间多于从D→C【答案】67.C 68.D【解析】67.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A错误。A点是远日点,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7月初,B错误。A点是远日点,B点是近日点,B点公转速度最快,地球经过A点时的运动速度小于B点,C正确。地球从A点出发再次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D错误。故选C。68.A点是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B点是近日点,B点公转速度最快,从A→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A错误;从A→B,地球公转所需时间等于从B→A,B错误。从D→C,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C错误。从C→D经过远日点,地球公转所需时间多于从D→C,D正确。故选D。【点睛】A离太阳最远,为远日点,B离太阳最近,为近日点,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假设在我国不同的城市都竖立一根高度相同的木棍,同一时刻画出这些城市木棍的影子并沿影子的反方向延伸,其空间指向最终交汇于M点。下图为我国某节气时按上述方法.绘制的棍影反向延伸示意,此时北京时间为14:0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9.图中的交汇点M可指示( )A.公转近日点 B.太阳日落点 C.太阳直射点 D.地势最高点70.图中所示的节气最可能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答案】69.C 70.B【解析】69.影子由太阳光照产生,影子的反方向的延长线就是太阳的方向,所以推测此处为太阳的直射点,C正确。影子与公转近日点、太阳日落点、地势最高点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70.由上题可知,M点为太阳直射点,并且可以发现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所以可能是夏至日,B正确。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公转产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由于黄赤夹角的存在决定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的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正午影子越来越短。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题。7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角β大小即是极圈度数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C.角β大小直接决定了回归线度数 D.角α的大小直接决定直射点纬度72.如果黄赤交角由目前大小变为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比现在小【答案】71.C 72.A【解析】71.图中角α是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即为黄轴夹角,与黄赤夹角互余,也是极圈度数,A、B错误;图中角β是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即为黄赤夹角,直接决定了回归线度数,也决定了直射点的纬度范围,C正确,D错误。故选C。72.黄赤交角如果变大,回归线度数同样变大,热带范围变大;极圈与黄赤交角互余,由此其纬度值变小,寒带范围(即极昼和极夜范围)变大;温带范围由此变小。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点睛】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地球上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北京时间2018年3月17日15时许,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成功发射陆地勘查卫星四号,卫星随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将绕地开展陆地资源遥感勘查。据此回答下面小题。73.距离陆地勘查卫星四号最近的恒星是( )A.太阳 B.火星 C.月球 D.地球74.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A.将要发射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B.天空中的民航客机C.进入预定轨道的陆地勘查卫星四号 D.落在俄罗斯境内的陨石75.“神舟十二号”发射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变慢 B.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C.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变慢 D.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加快【答案】73.A 74.C 75.C【解析】73.设问要求选出距离陆地勘查卫星四号最近的恒星,根据已学知识,选项中火星、地球为行星,月球是卫星。太阳系中只有太阳属于恒星,勘查卫星四号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将绕地球开展陆地资源遥感勘查,故距离陆地勘查卫星四号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综上所述,A对,排除BCD。故选A。74.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将要发射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天空中的民航客机和落在俄罗斯境内的陨石都是依托地球而存在,没有脱离大气层,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ABD错;进入预定轨道的陆地勘查卫星四号已经脱离大气层进入太空,其属于人造天体,C对。故选C。75.根据所学知识,一年中地球自转速度基本不变,AB错;地球公转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1月初到3月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变慢,C对,D错。故选C。【点睛】宇宙中的主要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等,以上为自然天体,还有人造天体,如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太空实验室等。天体的判断依据“三看”:一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二看它是不是天体的一部分;三看有没有独立的运行轨道,否则不是天体。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2022年9月1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使用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1E”卫星发射成功,随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6.与我国其他卫星发射中心相比,文昌独特的地理条件是( )A.海拔高,大气能见度高 B.纬度低,初始线速度大C.近内陆,安全系数高 D.近海滨,晴天日数多77.我国采取向东发射火箭的方式将卫星送人轨道,主要原因是( )A.地方时东早西晚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C.我国盛行东南风 D.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答案】76.B 77.B【解析】76.从图中看,与我国其他卫星发射中心相比,文昌航天发射场纬度较低,这样有较大的地球自转线速度,便于发射时节省燃料和成本,B正确;文昌与其他卫星发射中心相比,海拔较低、距内陆远,AC错;文昌近海滨,空气湿度大,阴雨天气多,D错。故选B。77.我国采取向东发射火箭的方式将卫星送入轨道,其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向东发射火箭,火箭的相对速度大,B正确;与地方时早晚和地势西高东低无关,AD错;与我国盛行风无关,且我国季风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C错。故选B。【点睛】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1)天气:晴天多,风速小。(2)纬度: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发射成本。(3)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跟踪观测;海拔较高,自转线速度较大。(4)位置:人烟稀少,安全性强。(5)交通:内外交通便利,便于大宗货物运输。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2022年7月25日10时0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8.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当天,地球所处的公转轨道位置大致是图中( )A.a、b之间 B.a、d之间 C.b、c之间 D.c、d之间79.从飞船发射到航天员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变化是( )A.先变慢后变快 B.先变快后变慢 C.逐渐加快 D.逐渐变慢【答案】78.D 79.A【解析】7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为冬至日,b为秋分日,c为夏至日,d为春分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时间为北京时间6月5日,日期介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之间,故地球所处的轨道位置大致是图中d向c运动轨道之间,D正确,ABC错误。故选D。79.根据材料可知,从飞船发射到航天员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期间,即6月5日-7月25日期间,地球运动轨道经过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故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近日点,各个星体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大致是一个椭圆,它的长轴和短轴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太阳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星体在轨道上运动时,与太阳的距离有时近,有时远,离太阳最近的位置就叫做近日点。2022年9月26日(农历九月初一),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0.我国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1中( )A.① B.② C.③ D.④81.该日,地球公转速度接近图2中( )A.a B.b C.d D.e82.从该日起,位于上海的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进行为期一月的月相观测活动,则一周后其观测到的月相如下面示意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80.D 81.C 82.C【解析】80.9月26日地球运行在秋分日9月23日之后。图1中①处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②处为春分日;③处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④处为秋分日。此时更接近图1的④点,D正确,ABC错误。因此,本题应选D。81.9月26日地球运行在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地球从速度最慢的c点7月初,往速度最快的e点1月初运动,因此公转速度逐渐变快,地球公转速度接近图2中d,C正确,AB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C。82.该日为九月初一,一周后,为九月初八,在农历的每月初七、初八月相为上弦月,月球与太阳相距90°,月球的一半被照亮。C正确,AB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C。【点睛】随着月球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1)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见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这是农历初一。(2)过了新月,月亮被照亮的部分逐渐转向地球,我们看到一钩弯月,称为“娥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初四。(3)初七、初八看到的是半个月亮(凸边向西),叫做“上弦月”。(4)到了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称为“满月”,也叫“望”。(5)满月过后,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小,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边向东),叫做“下弦月”。下弦月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83.下列各地球俯视图表示节气为夏至日的是( )A. B.C. D.【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此时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结合图示信息,AB项表示昼夜平分,为二分日,AB错误;C表明南极圈极夜,北极圈极昼,为夏至日,C正确;D反映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为冬至日,D错误。故选C。中国人民解放军于北京时间2022年8月4日12时开始,在台湾省附近海域和空域,进行了重要军事演训行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4.此次军事行动开始时,地球表面与此时最接近的晨线是图中的(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85.此次军事行动开始时,地球表面的昏线接近下图中的( )A. B. C. D.【答案】84.B 85.A【解析】84.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因此该地是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根据材料,军事演训活动开始的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4日12时,也即120ºE的地方时为12:00。结合地球自转方向,沿着地球自转方向逐渐增大的为东经,可以推测120ºE所处的位置在图中右下方90º经线的东侧,再加之8月4日北极圈以内的大部分地区为极昼,因此可以判断该日的晨昏线应为①②所示黑色粗实线,可以排除③④,C、D错误。①②所示晨昏线的右下方为白昼,左上方为黑夜,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①为昏线,②为晨线,A错误,B正确。故选B。85.根据材料信息,北京时间为2022年8月4日12时,即120ºE的地方时为12时,30ºE位于120ºE的西侧,且经度差为90º,即时差为6小时,所以30ºE的地方时为6时,因此经过该经线的晨昏线为晨线,排除B、D两项。150ºW与120ºE相差270º,且位于其西侧,两地时差为270×4=1080分钟(18小时),因此150ºW的地方时为:12:00—18:00=前一日的18:00,所以150ºW位于昏线上,再加之北极地区为极昼,因此昏线的延伸方向应为西南—东北走向,A正确,C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第1题时的步骤为:第一步,判断图示范围所处的半球,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以确定;第二步,确定图中经线的经度;第三步,确定题干所示时刻南北极的极昼极夜情况以及图示半球白昼和黑夜的范围;第四步,确定晨昏线;第五步,判断晨线和昏线。2021年9-10月,地球、火星逐渐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上,称作“日凌”。日凌期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与地面“失联”,进入休眠期。休眠结束后探测器将恢复与地面的通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6.此次日凌现象发生时,地球运行到丙地,则火星对应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87.“天问一号”探测器失联的原因最可能是( )A.火星探测器失踪 B.太阳活动高峰年C.太阳电磁波干扰 D.运行速度变化大88.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温度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比地球质量小 B.比地球密度小 C.距离太阳远 D.比地球体积小【答案】86.A 87.C 88.C【解析】86.由材料可知,日凌现象发生时,地球、火星逐渐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上,图中丙为此时地球的位置,所以火星位于图中①位置,A正确。②④位置时,地球、太阳、火星三者并未在一条直线上,B、D错。③位置时火星和地球位于太阳的同一侧,C错。故选A。87.日凌期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与地面“失联”,主要原因在于“天问一号”属于火星探测器,日凌期间“天问一号”与地球的联系受到太阳的影响,太阳电磁波干扰强,所以会短暂失联,C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休眠结束后探测器将恢复与地面的通信,所以火星探测器并未失踪,也不是太阳活动高峰年,A、B错。与运行速度变化关系不大,D错。故选C。88.行星大气的热量来源于太阳,太阳系中火星的运行轨道比地球离太阳远,因此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温度低,C正确。质量、密度和体积不是其温度低的原因,A、B、D错误。故选C。【点睛】所谓的“日凌”,是指天体和地球位于太阳的两边,且几乎处在同一条直线上。由于中间有太阳阻隔,高强度的辐射噪声阻碍了地球航天控制中心和火星探测器之间的正常通信,因此,正在火星进行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祝融号等探测器被迫与地面失联。下图中O代表极点,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9.甲地和乙地都位于(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北半球 D.南半球90.与甲地相比,乙地地球自转的(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大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小C.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较大 D.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较小91.甲地的人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 )A.24小时 B.23小时56分4秒 C.23小时4分56秒 D.24小时56分4秒【答案】89.D 90.C 91.A【解析】89.据图可知,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O点为南极点,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甲地和乙地都位于南半球,D正确,C错误。图中没有经度信息,无法判断甲、乙两地所属的东西半球,AB错误。故选D。9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不考虑海拔因素,地球表面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读图可知,甲地比乙地距离极点更近,因此甲地纬度高于乙地,所以两地自转角速度相同,自转线速度甲地小于乙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91.由所学知识可知,甲地的人们是以太阳为参考物的,故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一个太阳日,即24时,故选A。【点睛】如果以太阳为参考,地球自转的周期为太阳日,时间长度为24小时;如果以天空中除开太阳以外的某颗遥远的恒星作为参考,地球自转的周期为恒星日,时间长度为23小时56分4秒。下图所示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2.大寒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冬至之后的第二个节气,图示最可能表示大寒节气时地球公转位置的是( )A.a B.b C.c D.d93.图示中晨昏线与经线夹角最大,且南极圈上有极昼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92.C 93.C【解析】92.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甲为夏至,乙为秋分,丙为冬至,丁为春分,由于大寒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冬至之后的第二个节气,所以图示最可能表示大寒节气时地球公转位置的是c,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93.晨昏线与经线夹角最大意味着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当南极圈上有极昼时,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图示中晨昏线与经线夹角最大,且南极圈上有极昼的是丙,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达300°;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一些沿海地区来说,最冷是在大寒节气。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4.下图最有可能表示秋分光照图的是( )A. B.C. D.95.2019年小雪到2020年惊蛰期间地球公转速度(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先慢后 D.先快后慢【答案】94.C 95.D【解析】94.每年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C正确,ABD错误。故选C。95.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2019年小雪到2020年惊蛰期间,地球经过1月初,即近日点,其速度为先逐渐变快,近日点时(1月初)最快,1月初过后,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7月初最慢。惊蛰位于1月初到春分(3月21日)之间,所以2019年小雪到2020年惊蛰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快后慢,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6.若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则B地时间为( )A.9时 B.6时 C.15时 D.10时97.若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太阳直射60°E,则温州(121°E)的地方时是( )A.7时56分 B.9时42分 C.15时30分 D.16时04分【答案】96.C 97.D【解析】96.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则晨昏线中晨线和赤道的交点是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18时,图中两条相邻的经线夹角为45°,时间相差3小时,计算出A地的时间是9时,B地的时间是15时,C正确,ABD 错误。故选C。97.太阳直射60°E,则60°E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60°E与121°E相差61°,依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的规律,可知,121°E比60°E早4小时04分,可计算出温州(121°E)的地方时是12时+4小时04分=16时04分,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晨昏线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圈。晨昏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杭州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上午大课间期间完成了“利用杆影辨识方向”的地理实验,其做法如下:将一根0.5米的木棒垂直插入土内,在木棒影子的顶端做一个标记1,15分钟后在木棒影子的顶端再做一个标记2。完成下面小题。98.标记1和标记2连线的中垂线最接近( )A.东-西方向 B.南-北方向 C.东北-西南方向 D.西北-东南方向99.该辨识方向的方法所利用的地理知识是( )A.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B.昼夜交替 C.地球自转运动 D.地球公转运动【答案】98.B 99.C【解析】98.由于太阳由东向西移,木棍的影子由西向东移,两影子端点连线大致指向东西方向,连线的中垂线大致指向南北方向,向太阳的一端是南方,相反方向是北方。B正确,ACD错误,故选B。99.该辨识方向主要是利用地球的自转,使太阳东升西落,从而形成影子的西向东移动,C正确,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交替无关,AB错误,地球公转运动有一定联系,但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点睛】在晴朗的白天,用一根直杆,使其与地面 垂直,插在地上,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成一个阴 影。把一块石子放在影子的顶点处,约15分钟 后,直杆影子的顶点移动到另一处时,再放一块石子,然后将两个石子连成一条直线,向太阳的一面是南方,相反的方向是北方,直杆越 高、越细、越垂直于地面,影子移动的距离越 长,测出的方向就越准。北京时间2022年8月7日14时53分迎来“立秋”节气。下图为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位置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0.与该日昼长相同、日出方位角一致的是( )A.立夏 B.冬至 C.立冬 D.雨水101.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霜冻多出现于秋季晴朗夜间的原因(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D.空气中粉尘多,水汽易凝结【答案】100.A 101.C【解析】100.与该日具有相同日出方位角意味着太阳直射点与该日位于同一纬度,由于太阳做回归运动。因此从图中信息可以判 断出,立秋与夏至、夏至与立夏,所经过的时间相同,意味着立秋与立夏的太阳直射点相同,所以日出方位角相同,因此与该地具有相同日出方位角的是立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1.由于霜降处于秋季,晴天多,降水少,空气中水汽少,夜晚大气的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表气温低,降温快,大气的水汽遇冷迅速凝结形成霜冻,C正确;云量少,保温作用弱,A错误;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快,B错误;空气中粉尘多,保温作用强,水汽不易凝结,D错误,故选C。【点睛】日出方位角是太阳初升的太阳方位角。对于地球上任何位置,当太阳处于春分点或秋分点,即太阳赤纬是0°的时候,初升的 太阳方位角是90°整,正午太阳方位角是180°,落日的时候太阳方位角是270°。太阳方位角是太阳在方位上的角度,它通常被定义为从北方沿着地平线顺时针量度的角。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第一节:地球运动规律一、单选题1.下图所示照片是我国某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图中a星为北极星。图中这些有规律的弧线的形成,说明了( )A.太阳运动 B.地球自转 C.地球公转 D.月球公转【答案】B【详解】地球自转时以地轴为自转轴,且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因此随着地球的自转运动,夜晚看到众多恒星围绕北极星旋转,每颗恒星在照片上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有规律的弧线,B正确。恒星视运动与太阳运动、地球公转、月球公转无关,ACD错误。故选B。泰安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学校地势平坦开阔的固定地点观测记录某时段日出时间(阴雨天忽略不计),并绘制日出时刻曲线图(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通过观测实际绘制出的日出时刻曲线图,图中11月1日~12月1日曲线明显下移的可能原因是( )A.西北侧教学楼阻挡 B.西南侧教学楼阻挡C.东北侧教学楼阻挡 D.东南侧教学楼阻挡3.图中A点对应的日期的这一天赤道上的日出方向为( )A.正东 B.东北 C.东南 D.正南【答案】2.D 3.C【解析】2.读图可知,大致在11月1日到12月1日曲线往纵轴下方移动,说明这段时间内日出时间推迟了,有可能受到教学楼的阻挡,而在11月1日到12月1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日出东南,可推断出教学楼位于学校东南侧,D正确,A、B、C错误。故选D。3.读图可知,A日时间大致在1月初到2月初之间,这个时间段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除极昼地区外,全球日出东南,C正确。故选C。【点睛】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4.关于下图所示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A.从图示N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B.②地所在经线两侧分属东西半球C.①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向D.⑤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答案】D【详解】从N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A错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图中全球被经线等分为8格,每相邻两条经线经度相差45°,②地位于0°经线以东3格,则经度为135°E,因此②地所在经线不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B错误;根据自转方向判断东西方向,①地位于⑤地西边,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①地位于⑤地的北边,综合起来,①地位于⑤地的西北方向,C错误;与前面同样方法判断,⑤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D正确。故选D。【点睛】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5.A的经度为( )A.90°E B.90°W C.135°E D.135°W【答案】C【详解】读图可知,图中箭头为地球自转方向,即自西向东的方向,图中经度被8等分,故每一等分为45°,根据0°经线可以计算出,A所在经线与0°经线相隔135°,且A位于0°经线的东侧,所以A的经度为135°E,C正确,ABD错误。故选C。6.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中标了数码的6个箭头所表示的运动方向,相同的有( )A.6个 B.4个 C.2个 D.0个【答案】D【详解】结合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知,该地为北半球;因此①的方向为西北方向,④的方向为西南方向,②的方向为正北方向,⑤的方向应为正南方向,③的方向为东北方向,⑥的方向为东南方向,因此运动方向相同的是0个,D正确,ABC错误。故选D。读下图“某日极地投影日照图”回答下列各题。7.如果A点的区时是某日12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①某日16时②某日18时③次日4时④当日12时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8.假定A为120°E,若使全球为同一天,则A需要再转动:( )A.120° B.180° C.90° D.60°【答案】7.C 8.A【解析】7.A点的区时为12:00,A点经度可能为120°E或120°W,如果A地经度为120°E,则北京时间为12:00,如果A点经度为120°W,则与北京时间相差16个时区,北京时间为次日4时,C正确。故选C。8.日期分界线为0:00所在经线和180°经线,若全球位于同一日期,0:00所在日期和180°经线重合,180°经线的地方时0:00。A地120°E地方时为12:00,180°经线地方时为16点,地球需要再转动8个小时,即120°,A正确。故选A。【点睛】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以东的日期晚一天,以西的地区日期早一天,与0:00日界线,共同影响全球的日期。9.北京时间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准确落于月球预定撞击点,为中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圆满的句号。当“嫦娥一号”准确落于月球预定撞击点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正确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详解】结合图片可知,地球向左倾斜,因此可以看出②④之间,太阳直射点直射北回归线,应为夏至日(6月22日左右),③④之间为春分日(3月21日左右),①③之间为冬至日(12月22日左右),①②之间为秋分日(9月23日);结合题干要求可知,撞击时间为3月1日,结合公转方向,地球的位置应为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下图所示,圆心为极点,外围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A到B和C到D的方向的变化( )A.A到B是从东北向西南 B.A到B是先向西南,后向西北C.C到D是向东北 D.C到D是先向西南,后向东北【答案】B【详解】结合图可知,图中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因此为南极的俯视图,B点位于赤道上,则B点位于A点的西北方向,因此A到B是先向西南,后向西北,B正确,A错。D点位于C点的西北方向,因此C到D是先向西南,后向西北,CD错误。故选B。11.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甲图中M点的纬度和乙图中N点的月份分别是( )A.30°、1月 B.60°、7月 C.60°、1月 D.30°、7月【答案】B【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60°纬线的长度约是赤道长度的一半,故其自转线速度大致为赤道自转线速度的一半,图甲中M点线速度大约为赤道自转线速度的一半,故M点的纬度为60°,AD错误。图乙中N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为远日点,是7月初,B正确,C错误。故选B。2011年11月3日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对接,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又一次突破。完成下面小题。12.“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对接时,太阳直射点在图中所对应的位置范围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13.对“神舟八号”与地面之间通讯传输可能产生干扰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活动 B.天气变化 C.地表起伏 D.昼夜变化【答案】12.C 13.A【解析】12.根据题干可知,“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对接时的时间是11月3日,该日期在9月23日的秋分日与12月22日的冬至日之间,读图可知,图中①点太阳直射赤道,然后向北移动到北半球,所以是春分日,时间为3月21日前后;②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到达最北端,然后南移,所以是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③点太阳直射赤道,然后向南移动到南半球,所以是秋分日,时间为9月23日前后;④点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到达最南端,然后北移,所以是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即③-④之间的位置。C正确,故选C。13.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太阳活动会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传输。A正确,天气变化、地表起伏、昼夜变化与无线电短波通讯无关,BCD排除,故选A。【点睛】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1)黑子数增多,太阳活动强烈,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影响气候。(2)耀斑爆发,电磁波进入电离层,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3)太阳活动强烈,高能带电粒子增多。①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高空,同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产生极光。读“沿32°N局部地区地形剖面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①、②分别是( )A.地中海波斯湾 B.地中海黑海 C.地中海死海 D.苏伊士运河死海15.关于图中M,N两地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M>N B.M<N C.M=N D.无法确定【答案】14.C 15.A【解析】14.读图,根据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区域位于亚州西部,①处位于西部,海拔为0米,是地中海;②处位于东部的湖泊,海拔接近-500米,为死海,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15.图中M,N两地纬度一样,海拔高度M>N,海拔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故M>N,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规律: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而不同的。这是由于纬度、高度不同,其绕地轴旋转的半径不同所致。 同一高度,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同一纬度,高度越高,线速度越大。世界上最“贵重”的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在 2018 年已发射升空。望远镜定位于地球背向太阳一面的 日地连线上(下图所示),它时刻在地球阴影中,不受太阳的干扰而进行天文观测。16.按天体的运动特征,该望远镜类似于( )A.行星 B.恒星 C.卫星 D.星云17.韦伯望远镜与地球保持同步运动,所以它们的( )A.角速度和线速度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18.有关韦伯望远镜运行位置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天空呈现蔚蓝色 B.磁暴现象常威胁航天器安全C.常发生极光现象 D.太阳辐射强度比地球大气上界小【答案】16.A 17.C 18.D【解析】16.根据题干可知,韦拍望远镜定位于地球背向太阳的一面的日地连线上,其和地球一样,围绕太阳公转,所以是太阳的一颗人造行星,A正确,排除BCD。故选:A。17.根据题干可知,韦伯望远镜定位于地球背向太阳一面的日地连线上,它时刻在地球阴影中,围绕太阳公转,由于所以韦伯望远镜与地球保持同步运动,所以它们的角速度相同,但线速度不同,由于韦伯望远镜距离太阳比地球远,所以线速度大于地球的线速度,C正确,ABD错误。故选:C。18.望远镜距离地球150万千米,且位于地球背向太阳一面的日地连线上,该处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因此看到周围的天空为黑色,A项错误;磁暴是由于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引起的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极光是由于太阳风轰击极地地区的高层大气,而望远镜所在位置既没有大气,也没有电离层,不会发生磁暴现象,也不会发生极光现象,所以B、C项错误;由于望远镜比地球距离太阳远,因此该位置的太阳辐射强度小于太阳常数,D项正确。故选:D。【点睛】天体是指宇宙空间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按照其形成条件可以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下图为天气网柳州某日天气预报截图的内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据图中所示信息,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20.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南半球,向北移 B.北半球,向北移C.北半球,向南移 D.南半球,向南移【答案】19.C 20.D【解析】19.根据图中日出、日落时间可知,该日昼长为11时51分钟,接近12小时,因此节气接近二分日;第二天昼长为11时49分钟,昼渐短,说明太阳直射点正在向南移动,故最接近秋分日,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由上题可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短﹐故当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持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完成下面小题。21.2018年2月8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天空出现半人马座流星雨。流星雨现象的产生原因是流星体( )A.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B.捕获太阳带电粒子 C.摩擦地球表层大气 D.反射太阳短波辐射22.我国“嫦娥四号”月球飞行器即将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飞行器在月球表面可能遇到的最大威胁是( )A.空气太稀薄 B.陨石撞击多 C.宇宙辐射强 D.月球引力小23.小林夜观星空,9月2日21点用天文望远镜对准牛郎星。若保持观察角度不变,9月3日再次观察到牛郎星的时间是( )A.21点 B.21点56分4秒 C.20点3分56秒 D.20点56分4秒【答案】21.C 22.B 23.D【解析】21.流星是宇宙中被称为流星体的碎片,在平行的轨道上运行时以极高速度投射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束。流星群是一群轨道大致相同的流星体,当与地球相遇时,因受引力影响,在坠入地球时,与大气摩擦发光发热,则成为颇为壮丽的流星雨,C正确。大气会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和反射太阳短波辐射,AD错误。地球磁场捕获太阳带电粒子,B错误。故选C。22.月球表面是真空状态,没有大气的保护,A错误。月球表面无大气保护,损石撞击密集,对飞行器威胁大,B正确。飞行器不是生命体,宇宙辐射强、月球引力小对飞行器影响小,CD错误。故选B。23.再次观察到牛郎星的期间,正好经历了一个恒星日(地球正好自转了360度),经历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 所以从9月2日晚21点开始,下一次对准织女星的时间是时间应为9月3日20点56分4秒,故选D。【点睛】流星体是尘粒和固体块,特点①不能自己发光,但与大气摩擦形成光迹;②进入大气层后,同大气摩擦燃烧而发光,产生流星现象;③没有烧尽的残体落到地面叫陨星,其中石质陨星叫陨石,铁质陨星叫陨铁。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4.图中序号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黄赤交角永远是23°26′ B.图中③平面是赤道平面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 )A.0° B.66°34′ C.23°26′ D.90°【答案】24.A 25.D 26.B【解析】24.过地心且与地轴垂直的面被称为赤道面,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面被称为黄道面,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的夹角被称为黄赤交角,其数值是变化的,目前是23°26'。据图可知,①表示的是黄赤交角,②表示的是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③表示的是黄道面,④表示的是赤道面。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5.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的夹角被称为黄赤交角,其数值是变化的,只是目前为23°26',A错误。图中③平面是黄道平面,B错误;黄赤交角是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C错误;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D正确。故选D。26.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目前地球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地轴与赤道平面垂直,所以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66°34',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目前地球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地轴与赤道平面垂直,所以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66°34'。下图是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示意图,R、T在同一纬线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该区域所在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是( )A.南半球低纬度 B.北半球中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北半球高纬度28.关于R点地形最有可能是( )A.丘陵 B.高原 C.山地 D.谷地【答案】27.A 28.D【解析】27.由于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南半球)、向北(北半球)递减,图中显示,图示区域的自转线速度向南递减,因此该区域位于南半球。赤道上的线速度为1670km/h,30°纬线上的线速度为1447km/h,图示区域的自转线速度介于赤道与30°纬线之间,因此当地纬度应在0°~30°之间,即位于低纬度,A正确,BCD错误。故选A。28.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读图可知,R地的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凸向高值,表明当地自转线速度低于同一纬度,则当地海拔低于同一纬度,最有可能为谷地,不太可能为丘陵、高原和山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主要因素:一是纬度,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即自赤道向两极自转线速度递减,赤道各地的自转线速度约为1667千米/小时,南北纬60°的自转线速度约为833千米/小时;二是海拔高度,在同一纬度,海拔高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下图为“某同学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①使“太阳光线”与地心在同一平面上②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③使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为23°26′④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反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30.该同学将地球仪沿图示轨道移动一周,可以观察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 )A.23°26′S-23°26′N B.90°S~90°NC.66°34′S~66°34′N D.始终直射赤道【答案】29.A 30.A【解析】29.地球仪代表地球,因此,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使“太阳光线”对准地球仪的球心,使“太阳光线”与地心在同一平面上;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使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为66°34′;使“地球”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方向保持一致,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30.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将地球仪沿图示轨道移动一周,可见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即23°26′S—23°26′N之间,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23°26′)也基本不变。下图为地球公转速度随月份变化图(左图)和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右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1.当地球公转速度为左上图中的时,地球位于右上图公转轨道的( )A.甲点附近 B.乙点附近 C.丙点附近 D.丁点附近32.地球从甲点运行到乙点的过程中( )①公转速度越来越快②公转速度越来越慢③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31.C 32.D【解析】31.从左图中看,N点为一年中公转速度最慢的月份,可知为7月初。从右图中看,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地轴北端背向太阳,为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可判断出公转到乙位置时为春分日3月21日、丙位置为夏至日6月22日、丁位置为秋分日9月23日;因此当地球公转速度为N点时,地球位于丙位置附近,C正确、ABD错,故选C。32.由上题分析可知,甲为近日点(1月初),丙为远日点(7月初),地球从甲点运行到乙点的过程,是由近日点向远日点运行的过程,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③错误,④正确;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地球在甲点时距1月初最近,公转速度较乙快,因此地球从甲点运行到乙点的过程中,公转速度越来越慢,①错误,②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地球公转速度变化:7月初,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1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二十四节气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在我国民间自古流传至今,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读二十四节气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33.宋代诗人陆游《时雨》中有云:“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芒种节气日期大致为( )A.5月5日 B.5月21日 C.6月5日 D.7月7日34.合肥市某中学学生观察发现日出方位由东北逐渐向东南方向变化,则该中学生观察的时段最可能在( )A.惊蛰到立夏 B.立夏到小暑 C.白露到立冬 D.立冬到小寒【答案】33.C 34.C【解析】33.图中芒种节气距春分点的圆心角是75°,夏至距春分点的圆心角是90°,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故判断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每转动30°大约是1个月。从芒种到夏至日的圆心角相距15°,判断芒种距离夏至日15天,故芒种日期大致为6月7日前后,故本题选C。34.太阳直射点直射北半球时,合肥市日出东北;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半球时,合肥市日出东南。合肥市日出方位由东北逐渐向东南方向变化,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惊蛰到立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A错误;立夏到小暑太阳直射点先向北后向南移动,B错误;白露到立冬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C正确;立冬到小寒太阳直射点先向南后向北移动,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点睛】春分日日期在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日期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秋分日日期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冬至日日期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下图为经纬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5.若有一架飞机从①地飞往④地,最近的航线方向可能是( )A.一直向东飞 B.向向北,后向南C.先东北,后东南 D.先西北,后西南36.上图关于地球自转线速度与角速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①线速度①=⑤<③②角速度②>⑤>④③②地角速度约为③地的一半④线速度大小与卫星发射基地选址有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7.①地位于⑤地的(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答案】35.B 36.B 37.A【解析】35.飞机飞行路线是最短航线,是一个大圆,沿大圆的劣弧飞行即可。根据图中经度的分布,可知①为东经60°,④为西经120°,两者位于同一经线圈,是一个大圆,两者位于北半球,故航线为先向北后向南,B正确,ACD错误;故选B。36.线速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相同纬度线速度相同,③为赤道,线速度最快,①⑤的纬度数都为30°,故线速度①=⑤<③正确,①正确;线速度影响卫星发射的初始速度,故与卫星发射基地选址有关,④正确;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以外都相等,②③错误;排除ACD,故选B。37.①为北半球,⑤为南半球,①地位于⑤地的北方,BD错误;①为60°E,⑤为90°W,两者和小于180°,故①地位于⑤地东方,综合以上,①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A正确,C错误;故选A。【点睛】判断东西方向:同为东经度,度数大的在东,度数小的在西; 同为西经度,度数大的在西,度数小的在东; 一东经度一西经度,求和,和>180°,东经在西,西经在东,和<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如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宿营时,同学们把照相机固定,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长时间曝光得到的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的轨迹。据图完成下面小题。3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反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 B.星辰围绕北极星逆时针转动C.星辰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转动 D.能反映地球自东向西自转运动39.某一遥远的恒星A在该日23:00位于图中的★位置,那么,第二天该恒星处于星空同样位置最接近的时间是( )A.23:00 B.22:56 C.23:04 D.21:52【答案】38.B 39.B【解析】38.读图,根据图像形态,以某一点为圆心,反映出绕转的轨迹。应是反映的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由于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故反映星辰围绕北极星逆时针转动,B正确C错。地球公转运动轨道是椭圆,在一夜时间不会形成圆形轨迹,A错误。能反映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故D错,本题选B。39.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真正的周期,恒星日的时间比太阳日少3分56秒,为23时56分4秒,即某日23:00位于图中“☆”处,第二天该恒星回到同样位置最接近的时间是22时56分4秒,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恒星日是指子午线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系,是地球自转360度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简单地说,恒星日是地球自转周期。下图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左图中ABCD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右图甲、乙、丙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①②③④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0.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多的一段是( )A.A→B B.B→D C.D→C D.C→A4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P点时,大约相当于右侧图中的哪个阶段(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40.C 41.A【解析】40.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图中P点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时间在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与其相对的D→C区间,位于远日点一侧,时间在7月前后,公转速度较慢,因ABCD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速度最慢的用时最多,故D→C所用时间最多。C正确,ABD错误。故选C。4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P点时,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时间在1月初,处于冬至到春分之间,右图中①即是这个阶段,A正确;②处于春分到夏至,③处于夏至到秋分,④处于秋分到冬至,BCD错误。故选A。【点睛】近日点,各个星体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大致是一个椭圆,它的长轴和短轴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太阳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星体在轨道上运动时,与太阳的距离有时近,有时远,离太阳最近的位置就叫做近 日点。远日点是地球公转的轨迹,即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的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下图为气压带、风带局部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2.根据图中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判断此时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季节为( )A.夏季 B.冬季 C.春季 D.秋季43.为了尽量防止寒风吹入室内,中国南极中山站(69°24′S,76°24′40″E)的窗口应尽量避开( )A.正南方向 B.东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北方向【答案】42.B 43.B【解析】42.读图可知,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表明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a气压带位于30°纬线附近,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图中显示,该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纬线以南,即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处于最南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应在南半球,南半球中纬度应为夏季,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应为冬季,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43.中国南极中心站(69°24′S)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带,应盛行寒冷的极地东风,南半球极地东风主要为东南风,为了尽量防止寒风吹入室内,中国南极中山站的窗口应尽量避开东南方向,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点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赤道附近、30°附近、60°附近、90°附近分别分布着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低纬度信风带、中纬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相应风带风向关于赤道对称,如南、北半球低纬信风的风向分别为东南风和东北风,南、北半球的中纬度西风带的风向分别为西北风和西南风,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的风向分别为东南风和东北风。读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图,完成下面小题。44.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B.公转轨道是个偏心率很大的椭圆C.太阳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一个焦点上D.地球公转一周的真正周期是365日6时9分10秒45.当大家在享受国庆假期的时候,地球公转位置在图中哪个点附近( )A.a B.b C.c D.d46.从五一劳动节到9月10日教师节,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是( )A.持续变快 B.逐渐变慢 C.先变慢再变快 D.先变快再变慢【答案】44.B 45.B 46.C【解析】44.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A正确,不合题意;地球公转的轨道是类似正圆的椭圆,故公转轨道偏心率很小,B错误,符合题意;地球的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C正确,不合题意;地球其公转真正周期为一个恒星年,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得到的公转周期,为365天6时9分10秒,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45.链接图中日心和地心,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则为太阳直射点,结合地球公转方向,从而可以判断出abcd分别表示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春分(3月21日前后),故国庆假期(十月初),地球公转最靠近b点,B正确,ACD错误。故选B。46.结合所学可知,地球1月初公转至近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慢。故从五一劳动节至9月10日教师节,地球公转会先靠近远日点,后远离远日点,故速度先变慢,再变快,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地球公转轨道是黄道,类似椭圆,太阳位于其间一个焦点上,因此有远日点近日点之说。地球公转到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到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完成下面小题:4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5°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48.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不可能出现的是(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C.无大气环流现象 D.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答案】47.D 48.C【解析】47.目前的黄赤交角度数为23°26′,故A不符合题意;α是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为66°34′,不是黄赤交角,故B不符合题意;黄赤交角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故C不符合题意;黄赤交角的存在使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回归线的度数即为黄赤交角的度数.故D正确.故选D。48.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没有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点终年位于赤道上,A可能;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B可能;地球上热量空间分配将会很不均匀,气温差异会导致大气环流现象,C不可能;太阳直射点终年位于赤道上,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D可能。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如果黄赤交角为0°,那么太阳直射点就会被固定在0°纬线,也就是赤道上,太阳直射点也就不会有纬度移动了。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选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9.各恒星绕北极星转动的速度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图中a恒星转动了约50°,则地球自转了约( )A.1个多小时 B.3个多小时 C.5个多小时 D.7个多小时50.摄影师在20:00时拍摄到恒星a出现在图示中的位置,当下一天摄影师再次看到恒星a位于图示中的位置的时间是( )A.20时 B.20时3分56秒 C.19时56分4秒 D.20时56分4秒【答案】49.B 50.C【解析】49.题意表明,各恒星绕北极星转动的速度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因此图中a恒星转动了约50°,则地球自转了约50°,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小时,由此推算,地球自转了约3个多小时,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50.摄影师在20:00时拍摄到恒星a,再次看到恒星a位于图示中的位置时过了一个恒星日,即过了23时56分4秒,故此时为19时56分4秒,C正确,故选C。【点睛】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俯视,呈逆时针运动;从南极俯视,呈顺时针运动。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恒星日,自转360°,用时23时56分4秒,为真正周期;太阳日,自转360°59′,用时24小时,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周期。地球自转速度: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均为15°/小时。下图为某同学模拟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1.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模拟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①保持地轴与公转轨道成66°34′的夹角②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反③保持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④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52.若黄赤交角为20°,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减小 B.天安门广场元旦升旗时间提前C.热带和温带范围减小 D.北京气温年较差变大【答案】51.A 52.B【解析】51.①使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成66°34′,地轴垂直于赤道面,而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即黄赤交角为23°26′,故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90-23°26′=66°34′。①正确;②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故②错误,排除②;应始终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北极星不变,故③正确;“太阳光线”应与球心在同一平面,故④正确。因此选择①③④,选择A。52.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为20°,说明比原来的黄赤交角小。回归线的纬度数减小,极圈的度数增大,温带范围扩大,故A,C项错误;会导致北京天安门广场一年内昼夜变化幅度减小,冬季时昼长变长,故元旦时的昼长变长,日出时间提前,所以升旗时间提前,B项正确;黄赤交角变小,北京离太阳直射点夏至更远,冬至更近,故可能会导致夏季温度降低,冬季温度升高,因此北京气温年较差会缩小,D项错误。故选B。【点睛】黄赤交角是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它目前的度数为23°26’,正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才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若黄赤交角缩小,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的范围扩大。下图为某半球俯视图,图中О代表极点,圆圈表示纬线,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3.图中甲地和乙地都位于(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北半球 D.南半球54.与甲地相比,乙地地球自转的( )A.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较大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小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大 D.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较小55.乙地的人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 )A.23时56分4秒 B.24小时 C.24时3分56秒 D.22小时【答案】53.D 54.A 55.B【解析】53.据图可知,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O点为南极点,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甲地和乙地都位于南半球,D正确,C错误。图中没有经度信息,无法判断甲、乙两地所属的东西半球,AB错误。故选D。5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除南北极点外,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不考虑海拔因素,地球表面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读图可知,甲地比乙地距离极点更近,因此甲地纬度高于乙地,所以两地自转角速度相同,自转线速度甲地小于乙地,A正确。综上所述,BCD错误,故选A。55.由题目中信息可知,乙地的人们是以太阳为参考物的,故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B正确。23小时56分4秒是恒星日,与题意不符,A错误,CD与题意无关,故选B。【点睛】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结论为:赤道处的线速度最快,且向两极减小,极点为零。这一结论是在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条件下得出的,由于地形起伏的实际存在,则计算地球上某点线速度大小的公式为:V=COSθ*(R+h)*2π/Tv是线速度,T是自转周期,R是赤道半径,h是海拔高度,θ为地理纬度。此式说明线速度的大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随地理纬度增加而减小( θ的余弦为减函数)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完成以下各题。56.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57.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冷热状况相同C.日地距离相同 D.当太阳处于甲位置时,此时可能是1月【答案】56.D 57.D【解析】5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约在每年6月22日(夏至)到达北回归线。结合图文信息,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应该在春分点到夏至点之间,更靠近夏至点,即丁位置,D正确,ABC错误。故选D。57.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关于冬至点对称,直射点所在纬度一样,且都位于南半球。地球公转速度在1月初地球到达近日点时最快,所以甲位置,更接近1月初的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更快,日地距离也更近。AC错误,D正确;同一地点冷热状况除了太阳位置还取决于当时的天气状况,B错误。故选D。【点睛】太阳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约在每年6月22日(夏至)到达北回归线、9月23日(春分)到达赤道、12月22日(冬至)到达南回归线、次年3月21日(春分)回到赤道,6月22日(夏至)再回到北回归线。我国某省会城市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宿营时,同学们把照相机固定,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长时间曝光,得到的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的照片(北极星的仰角为40多度)。下图为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8.该图最能反映(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C.流星运动 D.恒星运动59.某一遥远的恒星A在该日22:00位于图中的“☆”位置,那么,第二天该恒星处于星空同样位置最接近的时间是( )A.22:04 B.22:56 C.21:56 D.20:0060.该图图像中心和该省会城市可能分别为( )A.北极星、乌鲁木齐 B.天顶、西安C.天顶、海口 D.北极星、长沙【答案】58.B 59.C 60.A【解析】58.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看到了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相机对准北极星长时间曝光,看到星体围绕北极星附近做圆周运动,反映了地球自转,B对;该现象与地球公转、流星运动无关,AC错;恒星距离地球太过遥远,肉眼无法直接观测到其运动,D错。故选B。59.以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即每天提前3分56秒到达同一位置,故第二天该恒星处于星空同样位置最接近的时间是提前3分56秒,最佳答案是21:56,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60.北极星指示正北方向,而相机对准北极星,附近星辰轨迹则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同心圆,排除BC。北半球,北极星的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由题可知,北极星的仰角为40多度,乌鲁木齐符合要求,A对D错。故选A。【点睛】北极星,又称北辰、紫微星,指的是最靠近北天极的一颗恒星,现阶段所指的是"勾陈一"。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因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又处于地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其它恒星静止不动。北极星距地球约445.3光年,直径约为5200万千米。2021年9月15日,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陕西省西安市奥体中心体育场隆重举行。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A、B、C、D示意二分二至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1.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这一天,地球公转位置在( )A.A与B之间 B.B与C之间 C.C与D之间 D.D与A之间62.当地球从公转轨道A处运行到B处期间,地球公转速度( )A.先变慢后变快 B.逐渐变快 C.先变快后变慢 D.逐渐变慢【答案】61.C 62.C【解析】61.从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以看出,当地球位于A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当地球位于B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赤道,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当地球位于C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当地球位于D位置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为2021年9月15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地球公转位置在C与D之间,且更靠近D,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62.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由上题分析可知,当地球从公转轨道A处运行到B处期间,即为12月22日前后至次年3月21前后,地球公转速度是先变快,过近日点后再变慢。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二分二至日光照图的判读方法:①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二分二至日: 一般根据题干中所给的时间, 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上太阳光线指向的重要纬线,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 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日或秋分日。②根据地轴两端的不同倾向来判断二分二至日: 地轴北端倾向太阳, 表示北半球夏至日;地轴南端倾向太阳, 表示北半球冬至日;地轴北端倾向一侧, 表示北半球春分日或秋分日。下图为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3.当地球公转速度为P时( )A.此时为夏至日 B.此时为冬至日C.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D.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64.由图可知( )A.地球公转线速度稳定不变 B.地球公转速度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C.地球公转速度与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相同 D.地球公转角速度逐渐增大【答案】63.C 64.B【解析】63.当地球公转速度为P时,地球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时,地球此时位于远日点附近,日期是7月初,C正确,D错误;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A、B错误。故选C。64.结合图片可知,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发生变化的,并不是稳定不变的,A错误;读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P公转速度最慢,为7月份,M、N公转速度最快,为1月份,地球公转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B正确;每年的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和自转速度的变化不同,C错误;地球公转角速度并不是逐渐变大,而是周期性的变化,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在远日点,日期为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在近日点,日期为1月初。下图是“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5.图中能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6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黄赤交角的大小影响地球自转速度 B.黄赤交角的度数即为回归线的度数C.黄赤交角始终不变 D.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26°23'【答案】65.A 66.B【解析】65.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图中的序号是①,A对。②是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B错。③、④不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C、D错。所以选A。66.黄赤交角的大小并不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A错。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黄赤交角度数即为回归线的度数,B对。黄赤交角不是固定不变的,故C错。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23°26',D错。故选B。【点睛】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黄赤大距、黄道交角。地球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黄赤交角并非不变的,它一直有微小的变化,但由于变化较小,所以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轨道呈正圆形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C.地球经过A点时的运动速度小于B点D.地球从A点出发再次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68.若图示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则( )A.从A→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B.从A→B,地球公转所需时间多于从B→AC.从D→C,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D.从C→D.地球公转所需时间多于从D→C【答案】67.C 68.D【解析】67.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A错误。A点是远日点,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7月初,B错误。A点是远日点,B点是近日点,B点公转速度最快,地球经过A点时的运动速度小于B点,C正确。地球从A点出发再次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D错误。故选C。68.A点是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B点是近日点,B点公转速度最快,从A→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A错误;从A→B,地球公转所需时间等于从B→A,B错误。从D→C,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C错误。从C→D经过远日点,地球公转所需时间多于从D→C,D正确。故选D。【点睛】A离太阳最远,为远日点,B离太阳最近,为近日点,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假设在我国不同的城市都竖立一根高度相同的木棍,同一时刻画出这些城市木棍的影子并沿影子的反方向延伸,其空间指向最终交汇于M点。下图为我国某节气时按上述方法.绘制的棍影反向延伸示意,此时北京时间为14:0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9.图中的交汇点M可指示( )A.公转近日点 B.太阳日落点 C.太阳直射点 D.地势最高点70.图中所示的节气最可能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答案】69.C 70.B【解析】69.影子由太阳光照产生,影子的反方向的延长线就是太阳的方向,所以推测此处为太阳的直射点,C正确。影子与公转近日点、太阳日落点、地势最高点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70.由上题可知,M点为太阳直射点,并且可以发现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所以可能是夏至日,B正确。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公转产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由于黄赤夹角的存在决定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的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正午影子越来越短。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题。7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角β大小即是极圈度数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C.角β大小直接决定了回归线度数 D.角α的大小直接决定直射点纬度72.如果黄赤交角由目前大小变为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比现在小【答案】71.C 72.A【解析】71.图中角α是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即为黄轴夹角,与黄赤夹角互余,也是极圈度数,A、B错误;图中角β是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夹角,即为黄赤夹角,直接决定了回归线度数,也决定了直射点的纬度范围,C正确,D错误。故选C。72.黄赤交角如果变大,回归线度数同样变大,热带范围变大;极圈与黄赤交角互余,由此其纬度值变小,寒带范围(即极昼和极夜范围)变大;温带范围由此变小。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点睛】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地球上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北京时间2018年3月17日15时许,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成功发射陆地勘查卫星四号,卫星随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将绕地开展陆地资源遥感勘查。据此回答下面小题。73.距离陆地勘查卫星四号最近的恒星是( )A.太阳 B.火星 C.月球 D.地球74.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A.将要发射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B.天空中的民航客机C.进入预定轨道的陆地勘查卫星四号 D.落在俄罗斯境内的陨石75.“神舟十二号”发射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变慢 B.地球自转速度正在加快C.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变慢 D.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加快【答案】73.A 74.C 75.C【解析】73.设问要求选出距离陆地勘查卫星四号最近的恒星,根据已学知识,选项中火星、地球为行星,月球是卫星。太阳系中只有太阳属于恒星,勘查卫星四号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将绕地球开展陆地资源遥感勘查,故距离陆地勘查卫星四号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综上所述,A对,排除BCD。故选A。74.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将要发射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天空中的民航客机和落在俄罗斯境内的陨石都是依托地球而存在,没有脱离大气层,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ABD错;进入预定轨道的陆地勘查卫星四号已经脱离大气层进入太空,其属于人造天体,C对。故选C。75.根据所学知识,一年中地球自转速度基本不变,AB错;地球公转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1月初到3月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变慢,C对,D错。故选C。【点睛】宇宙中的主要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等,以上为自然天体,还有人造天体,如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太空实验室等。天体的判断依据“三看”:一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二看它是不是天体的一部分;三看有没有独立的运行轨道,否则不是天体。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2022年9月1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使用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1E”卫星发射成功,随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6.与我国其他卫星发射中心相比,文昌独特的地理条件是( )A.海拔高,大气能见度高 B.纬度低,初始线速度大C.近内陆,安全系数高 D.近海滨,晴天日数多77.我国采取向东发射火箭的方式将卫星送人轨道,主要原因是( )A.地方时东早西晚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C.我国盛行东南风 D.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答案】76.B 77.B【解析】76.从图中看,与我国其他卫星发射中心相比,文昌航天发射场纬度较低,这样有较大的地球自转线速度,便于发射时节省燃料和成本,B正确;文昌与其他卫星发射中心相比,海拔较低、距内陆远,AC错;文昌近海滨,空气湿度大,阴雨天气多,D错。故选B。77.我国采取向东发射火箭的方式将卫星送入轨道,其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向东发射火箭,火箭的相对速度大,B正确;与地方时早晚和地势西高东低无关,AD错;与我国盛行风无关,且我国季风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C错。故选B。【点睛】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1)天气:晴天多,风速小。(2)纬度: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发射成本。(3)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跟踪观测;海拔较高,自转线速度较大。(4)位置:人烟稀少,安全性强。(5)交通:内外交通便利,便于大宗货物运输。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2022年7月25日10时0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8.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当天,地球所处的公转轨道位置大致是图中( )A.a、b之间 B.a、d之间 C.b、c之间 D.c、d之间79.从飞船发射到航天员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变化是( )A.先变慢后变快 B.先变快后变慢 C.逐渐加快 D.逐渐变慢【答案】78.D 79.A【解析】7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为冬至日,b为秋分日,c为夏至日,d为春分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时间为北京时间6月5日,日期介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之间,故地球所处的轨道位置大致是图中d向c运动轨道之间,D正确,ABC错误。故选D。79.根据材料可知,从飞船发射到航天员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期间,即6月5日-7月25日期间,地球运动轨道经过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故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近日点,各个星体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大致是一个椭圆,它的长轴和短轴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太阳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星体在轨道上运动时,与太阳的距离有时近,有时远,离太阳最近的位置就叫做近日点。2022年9月26日(农历九月初一),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0.我国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1中( )A.① B.② C.③ D.④81.该日,地球公转速度接近图2中( )A.a B.b C.d D.e82.从该日起,位于上海的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进行为期一月的月相观测活动,则一周后其观测到的月相如下面示意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80.D 81.C 82.C【解析】80.9月26日地球运行在秋分日9月23日之后。图1中①处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②处为春分日;③处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④处为秋分日。此时更接近图1的④点,D正确,ABC错误。因此,本题应选D。81.9月26日地球运行在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地球从速度最慢的c点7月初,往速度最快的e点1月初运动,因此公转速度逐渐变快,地球公转速度接近图2中d,C正确,AB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C。82.该日为九月初一,一周后,为九月初八,在农历的每月初七、初八月相为上弦月,月球与太阳相距90°,月球的一半被照亮。C正确,AB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C。【点睛】随着月球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1)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见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这是农历初一。(2)过了新月,月亮被照亮的部分逐渐转向地球,我们看到一钩弯月,称为“娥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初四。(3)初七、初八看到的是半个月亮(凸边向西),叫做“上弦月”。(4)到了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称为“满月”,也叫“望”。(5)满月过后,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小,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边向东),叫做“下弦月”。下弦月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83.下列各地球俯视图表示节气为夏至日的是( )A. B.C. D.【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此时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结合图示信息,AB项表示昼夜平分,为二分日,AB错误;C表明南极圈极夜,北极圈极昼,为夏至日,C正确;D反映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为冬至日,D错误。故选C。中国人民解放军于北京时间2022年8月4日12时开始,在台湾省附近海域和空域,进行了重要军事演训行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4.此次军事行动开始时,地球表面与此时最接近的晨线是图中的(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85.此次军事行动开始时,地球表面的昏线接近下图中的( )A. B. C. D.【答案】84.B 85.A【解析】84.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因此该地是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根据材料,军事演训活动开始的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4日12时,也即120ºE的地方时为12:00。结合地球自转方向,沿着地球自转方向逐渐增大的为东经,可以推测120ºE所处的位置在图中右下方90º经线的东侧,再加之8月4日北极圈以内的大部分地区为极昼,因此可以判断该日的晨昏线应为①②所示黑色粗实线,可以排除③④,C、D错误。①②所示晨昏线的右下方为白昼,左上方为黑夜,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①为昏线,②为晨线,A错误,B正确。故选B。85.根据材料信息,北京时间为2022年8月4日12时,即120ºE的地方时为12时,30ºE位于120ºE的西侧,且经度差为90º,即时差为6小时,所以30ºE的地方时为6时,因此经过该经线的晨昏线为晨线,排除B、D两项。150ºW与120ºE相差270º,且位于其西侧,两地时差为270×4=1080分钟(18小时),因此150ºW的地方时为:12:00—18:00=前一日的18:00,所以150ºW位于昏线上,再加之北极地区为极昼,因此昏线的延伸方向应为西南—东北走向,A正确,C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第1题时的步骤为:第一步,判断图示范围所处的半球,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以确定;第二步,确定图中经线的经度;第三步,确定题干所示时刻南北极的极昼极夜情况以及图示半球白昼和黑夜的范围;第四步,确定晨昏线;第五步,判断晨线和昏线。2021年9-10月,地球、火星逐渐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上,称作“日凌”。日凌期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与地面“失联”,进入休眠期。休眠结束后探测器将恢复与地面的通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6.此次日凌现象发生时,地球运行到丙地,则火星对应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87.“天问一号”探测器失联的原因最可能是( )A.火星探测器失踪 B.太阳活动高峰年C.太阳电磁波干扰 D.运行速度变化大88.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温度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比地球质量小 B.比地球密度小 C.距离太阳远 D.比地球体积小【答案】86.A 87.C 88.C【解析】86.由材料可知,日凌现象发生时,地球、火星逐渐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上,图中丙为此时地球的位置,所以火星位于图中①位置,A正确。②④位置时,地球、太阳、火星三者并未在一条直线上,B、D错。③位置时火星和地球位于太阳的同一侧,C错。故选A。87.日凌期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与地面“失联”,主要原因在于“天问一号”属于火星探测器,日凌期间“天问一号”与地球的联系受到太阳的影响,太阳电磁波干扰强,所以会短暂失联,C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休眠结束后探测器将恢复与地面的通信,所以火星探测器并未失踪,也不是太阳活动高峰年,A、B错。与运行速度变化关系不大,D错。故选C。88.行星大气的热量来源于太阳,太阳系中火星的运行轨道比地球离太阳远,因此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温度低,C正确。质量、密度和体积不是其温度低的原因,A、B、D错误。故选C。【点睛】所谓的“日凌”,是指天体和地球位于太阳的两边,且几乎处在同一条直线上。由于中间有太阳阻隔,高强度的辐射噪声阻碍了地球航天控制中心和火星探测器之间的正常通信,因此,正在火星进行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祝融号等探测器被迫与地面失联。下图中O代表极点,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9.甲地和乙地都位于(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北半球 D.南半球90.与甲地相比,乙地地球自转的(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大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小C.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较大 D.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较小91.甲地的人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 )A.24小时 B.23小时56分4秒 C.23小时4分56秒 D.24小时56分4秒【答案】89.D 90.C 91.A【解析】89.据图可知,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O点为南极点,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甲地和乙地都位于南半球,D正确,C错误。图中没有经度信息,无法判断甲、乙两地所属的东西半球,AB错误。故选D。9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不考虑海拔因素,地球表面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读图可知,甲地比乙地距离极点更近,因此甲地纬度高于乙地,所以两地自转角速度相同,自转线速度甲地小于乙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91.由所学知识可知,甲地的人们是以太阳为参考物的,故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一个太阳日,即24时,故选A。【点睛】如果以太阳为参考,地球自转的周期为太阳日,时间长度为24小时;如果以天空中除开太阳以外的某颗遥远的恒星作为参考,地球自转的周期为恒星日,时间长度为23小时56分4秒。下图所示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2.大寒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冬至之后的第二个节气,图示最可能表示大寒节气时地球公转位置的是( )A.a B.b C.c D.d93.图示中晨昏线与经线夹角最大,且南极圈上有极昼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92.C 93.C【解析】92.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甲为夏至,乙为秋分,丙为冬至,丁为春分,由于大寒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冬至之后的第二个节气,所以图示最可能表示大寒节气时地球公转位置的是c,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93.晨昏线与经线夹角最大意味着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当南极圈上有极昼时,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图示中晨昏线与经线夹角最大,且南极圈上有极昼的是丙,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达300°;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一些沿海地区来说,最冷是在大寒节气。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4.下图最有可能表示秋分光照图的是( )A. B.C. D.95.2019年小雪到2020年惊蛰期间地球公转速度(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先慢后 D.先快后慢【答案】94.C 95.D【解析】94.每年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C正确,ABD错误。故选C。95.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2019年小雪到2020年惊蛰期间,地球经过1月初,即近日点,其速度为先逐渐变快,近日点时(1月初)最快,1月初过后,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7月初最慢。惊蛰位于1月初到春分(3月21日)之间,所以2019年小雪到2020年惊蛰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快后慢,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6.若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则B地时间为( )A.9时 B.6时 C.15时 D.10时97.若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太阳直射60°E,则温州(121°E)的地方时是( )A.7时56分 B.9时42分 C.15时30分 D.16时04分【答案】96.C 97.D【解析】96.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则晨昏线中晨线和赤道的交点是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18时,图中两条相邻的经线夹角为45°,时间相差3小时,计算出A地的时间是9时,B地的时间是15时,C正确,ABD 错误。故选C。97.太阳直射60°E,则60°E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60°E与121°E相差61°,依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的规律,可知,121°E比60°E早4小时04分,可计算出温州(121°E)的地方时是12时+4小时04分=16时04分,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晨昏线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圈。晨昏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杭州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上午大课间期间完成了“利用杆影辨识方向”的地理实验,其做法如下:将一根0.5米的木棒垂直插入土内,在木棒影子的顶端做一个标记1,15分钟后在木棒影子的顶端再做一个标记2。完成下面小题。98.标记1和标记2连线的中垂线最接近( )A.东-西方向 B.南-北方向 C.东北-西南方向 D.西北-东南方向99.该辨识方向的方法所利用的地理知识是( )A.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B.昼夜交替 C.地球自转运动 D.地球公转运动【答案】98.B 99.C【解析】98.由于太阳由东向西移,木棍的影子由西向东移,两影子端点连线大致指向东西方向,连线的中垂线大致指向南北方向,向太阳的一端是南方,相反方向是北方。B正确,ACD错误,故选B。99.该辨识方向主要是利用地球的自转,使太阳东升西落,从而形成影子的西向东移动,C正确,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交替无关,AB错误,地球公转运动有一定联系,但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点睛】在晴朗的白天,用一根直杆,使其与地面 垂直,插在地上,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成一个阴 影。把一块石子放在影子的顶点处,约15分钟 后,直杆影子的顶点移动到另一处时,再放一块石子,然后将两个石子连成一条直线,向太阳的一面是南方,相反的方向是北方,直杆越 高、越细、越垂直于地面,影子移动的距离越 长,测出的方向就越准。北京时间2022年8月7日14时53分迎来“立秋”节气。下图为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位置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0.与该日昼长相同、日出方位角一致的是( )A.立夏 B.冬至 C.立冬 D.雨水101.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霜冻多出现于秋季晴朗夜间的原因(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D.空气中粉尘多,水汽易凝结【答案】100.A 101.C【解析】100.与该日具有相同日出方位角意味着太阳直射点与该日位于同一纬度,由于太阳做回归运动。因此从图中信息可以判 断出,立秋与夏至、夏至与立夏,所经过的时间相同,意味着立秋与立夏的太阳直射点相同,所以日出方位角相同,因此与该地具有相同日出方位角的是立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1.由于霜降处于秋季,晴天多,降水少,空气中水汽少,夜晚大气的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表气温低,降温快,大气的水汽遇冷迅速凝结形成霜冻,C正确;云量少,保温作用弱,A错误;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快,B错误;空气中粉尘多,保温作用强,水汽不易凝结,D错误,故选C。【点睛】日出方位角是太阳初升的太阳方位角。对于地球上任何位置,当太阳处于春分点或秋分点,即太阳赤纬是0°的时候,初升的 太阳方位角是90°整,正午太阳方位角是180°,落日的时候太阳方位角是270°。太阳方位角是太阳在方位上的角度,它通常被定义为从北方沿着地平线顺时针量度的角。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