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项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1:文言文比较阅读(知识清单)
展开专题11 文言文比较阅读
所谓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近年来在很多考区的中考试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它已成为中考文言文的主要考查形式。题目除涉及断句、实虚词,句子翻译理解外,还注重考查学生对选文思想内容、写作手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异同的理解、鉴赏、评价和探究等能力,体现了向外拓展、异同辨析、启发思维的特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考查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常见的比较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一般选择差异较大但本质上又有一定联系的材料,要求考生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发现并概括材料的共性。
例1. (2022秋·湖南湘西·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春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龁,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选自《二翁登泰山》)
(甲)文中的“愚公”和(乙)文中的“二翁”身上都体现出了什么精神?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这种精神的内涵意义。
【答案】 “愚公”和二翁都有一种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青年人要勇于攀登,自我发展,就要自讨苦吃,锤炼自己,让自己更快成长。
【解析】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或句子答题即可。【甲】文中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还积极提出移山的主张,他“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可见他老当益壮、不怕困难;愚公的话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子孙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可以将大山挖完,表现出愚公乐观向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乙】文讲述的是两个年近六十的老翁不以年老而互勉登泰山的故事,表现了他们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老当益壮的精神。所以愚公和二翁身上都有乐观向上、老当益壮、奋进的精神。内涵意义:面对困难、逆境,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确定了目标,又付诸行动,就一定能成功!
参考译文:
(乙)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早离开了家乡,只有他自己罢了。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河北陕西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很陡峭,我也没有登过,总想着它,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了。”乙翁说:“你的话错了,以前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多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横渡长江,走着从鸸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傍晚时分,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二、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也是比较阅读中常见的类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一般选取内容相似的材料,要求考生从表面的相同或相近中发现不同点,从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概括出材料的不同之处。
例2(2022春·辽宁葫芦岛·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①?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②。向③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④尽矣!今滁⑤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⑥、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⑦。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⑧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丰乐亭记》)
【注释】①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指到处都割据称王,难以计算。胜,尽。②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③向:从前。④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⑤滁:安徽滁州。⑥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⑦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⑧涵煦:滋润教化。
甲文中的桃源人和乙文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甲文: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乙文:滁人的生活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甲】文结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源人最开始来到这个地方是为了躲避战乱,主动和外界隔绝,不与外界联系。从而在这个小世界里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2)【乙】文结合“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可知,滁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是圣上的功德,是朝廷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百姓得到了一百年的滋养。
参考译文:
【乙】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三、互为印证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推理能力。一般选取内容上可以相互解读、互为印证的材料,要求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探究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对应或相通之处。
例3. (2022春·广东阳江·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赵清献公忭,熙宁①中以大资政知越州,两浙旱蝗,米价踊贵,饥死者十六七。诸州皆榜衢路②立告赏禁人增米价。公独榜衢路,令有米增价粜之。于是诸州米商,辐辏③诣越,米价更贱,民无饿死。公治民所在有声,在成都、杭、越尤著。
注:①熙宁: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②衢路:歧路,岔道;道路。③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
【甲】文中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那么,你认为【乙】文中的“赵忭”算不算“贤能”?请结合【乙】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答案】 “赵忭”是“贤能”(有道德有能力)之人。他重视百姓的生活,怕百姓饿死;他有方法让越州百姓顺利度过灾情,没有一个人饿死/他利用商人逐利心理,允许商人涨米价,迎来米商争相来卖米,从而使米价更贱,避免百姓饿死。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意思是: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贤能”指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
根据乙文“两浙旱蝗,米价踊贵”“公独榜衢路,令有米增价粜之。于是诸州米商,辐辏诣越,米价更贱,民无饿死”可知,在两浙地区,旱灾和蝗灾严重,米价上涨,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赵忭利用商人逐利心理,允许商人涨米价,迎来米商争相来卖米,从而使米价更贱,避免百姓饿死,他重视百姓的生活,举措得当,是“贤能”。
【乙】参考译文:
赵忭(字阅道,谥清献)在熙宁(宋神宗年号)年间,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职衔出任越州知州。当时两浙地区,旱灾和蝗灾严重,米价上涨,饿死了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各州都在大路口张贴了布告,还规定了告发人的奖赏,严禁商人抬高米价。只有赵忭却在大路口贴出布告,允许商人有米就可涨价。于是各州米商争着到越州来卖米,(卖米的人多)米价反而更贱了,越州百姓因此没有一个人饿死。赵忭治理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好的声誉,在成都、杭州、越州时尤其如此。
四、同中求全
这类试题往往提供一组同类型人物或事件的材料,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比较,归纳概括,对此类人物或事件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完整的看法。
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试题只提供同类人物的两个不同片段或同类型事件的不同侧面,考生通过阅读,必须进行思维整合,以便对材料中的人物或事件形成整体认识,从而得出一个比较完备的结论。
例4.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①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吕蒙传》
从【甲】【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少年英勇、有胆识,勤奋好学,学有所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概括。
根据甲文“蒙乃始就学”可知,吕蒙是一个虚心接受别人建议的人;
根据甲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吕蒙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根据乙文“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可知,吕蒙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偷偷从军杀敌,是一个英勇有胆识的人。
五、归纳概括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常常选择一组同类材料,提供同类人物的相关事迹或同类事件的不同侧面,要求考生从规定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提炼,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完整概括的认识。
例5. (2022春·山东滨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②、麻枲③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④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⑤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⑥迟,则封穴矣。”迫⑦暮,与老人同出。
(节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陶冶:开心的样子。②纩(kuàng):新丝绵,泛指棉絮。③枲(xǐ):麻。④果:如果,假如。⑤授:给予。⑥或:如果。⑦迫:到了,临近。
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请概括出这种美好社会的4个特点,并写出依据。
【答案】要点:和平安宁(没有战乱);人人平等(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安居乐业);自得其乐;风俗淳朴(友善、热情)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甲文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乙文中的“鸡犬陶冶”可以看出,社会安宁,没有战乱之苦;
结合甲文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和乙文的“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可以看出,人们各司其职,自食其力;
结合甲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的“吾此件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可以看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结合甲文中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和乙文中的“子果来”及“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可以看出,人民热情好客,淳朴善良。
参考译文:
【乙】老人带领杨氏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开心的样子,是一个人民聚居的大村落。到了一个人家,老人说:“这个人想来,能够容留他吗?”主人回答说:“你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打算给你一些地,用来耕地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杨氏谢了他答应了。又告诫说:“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将近夜晚,与老人一起出来。
六、启示感悟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所选材料或同或异,往往要求考生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谈感受、体会、启示、看法、建议,在比较中寻求对今天的学习和生活的借鉴意义,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例6. (2022春·安徽阜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
(节选自《姚述庵文钞序》,有删改)
【甲】【乙】两文都谈了做学问之事,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请联系实际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示例: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知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对于师生而言,老师不仅是讲授者,在教学中也会受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教学相长”也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同学之间可以采用教与学的方式互相学习。(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主观表达。
【甲】文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关键是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促进的。【乙】文从“义理,考证,文章”方面谈论学问,进而论证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据此分析作答,意对即可。
示例: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也会让自己的学识得到提高,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在学习中,慢慢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教给别人知识。
参考译文:
【乙】我曾经谈论过学问的事情,有三个方面,就是义理、考证、文章。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现今博学强识并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其文章本来就高贵;孤陋寡闻并且学识浅薄的人,其文章本来就浅陋。
七、综合考查
以上分类为了分析的方便,已经作了筛选,实际考查时常常是以综合形式出现,即从词义、体裁、人物、主旨、感情、手法、句式、修辞、语言、作用、评价等方面全面检测。而且,这种综合几个方面来比较的形式越来越普遍。
例8. (2022春·辽宁葫芦岛·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①?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②。向③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④尽矣!今滁⑤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⑥、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⑦。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⑧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丰乐亭记》)
【注释】①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指到处都割据称王,难以计算。胜,尽。②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③向:从前。④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⑤滁:安徽滁州。⑥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⑦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⑧涵煦:滋润教化。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乃大惊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多生怪柏(《三峡》)
C.而孰知上之功德 女子之嫁也(《富贵不能淫》)
D.欲问其事 其真无马邪(《马说》)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铲 削 消 磨 百 年 之 间 漠 然 徒 见 山 高 而 水 清。
4.甲文中作者描述了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其目的是什么?
5.甲文中的桃源人和乙文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A 2.(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2)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 3.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4.目的是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5.甲文:桃源人的生活是因为躲避了战乱,与世隔绝。乙文:滁人的生活是因为朝廷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于是;
B.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副词,极高的;
C.助词,的/动词,往;
D.代词,那/副词,表推测;欲问其事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1)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生:或者。见:知晓。外事:外面的事情。安:安心。畎亩:田地。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
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
“百年之间”是时间状语,前后断开。
故断句: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桃花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由此可知,桃源人遇到客人,大都会邀请其到家里面,并且准备比较丰盛的饭菜来招待客人,由此看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甲】文结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源人最开始来到这个地方是为了躲避战乱,主动和外界隔绝,不与外界联系。从而在这个小世界里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2)【乙】文结合“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可知,滁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是圣上的功德,是朝廷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百姓得到了一百年的滋养。
参考译文:
【乙】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期末精讲精练】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文言文比较阅读(知识精讲): 这是一份【期末精讲精练】部编版语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12:文言文比较阅读(知识精讲),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就命题材料而言,就题型设置而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项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5:非连续性阅读(知识清单): 这是一份2022-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项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5:非连续性阅读(知识清单),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阅读及其特点,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项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4:说明文阅读(知识清单): 这是一份2022-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项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4:说明文阅读(知识清单),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拓展延伸开放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