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试卷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16175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试卷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16175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试卷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16175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高分进阶特训2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单元总结提升3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高分进阶特训3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单元总结提升4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练习题
展开第三单元 第7课
【学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这一时期,“工商食官”的规定渐被打破,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商人阶级得以形成,其地位也得到提高。这一局面出现于( )
A.商代 B.西周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故选C项。
2.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答案】B 【解析】两宋城市坊市分区制度瓦解,“更为开放”指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即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经营,故选B项;A项只表明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排除;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原有“市”的管理没有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因此须要突破原有限制,排除D项。
3.明代嘉靖年间的《河间府志》记载,乡镇一级的集市每月有二三个集日,州县每月大概有五六个集日,府城则每日一集。这反映出当时( )
A.市场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
B.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开始出现
C.农工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已被打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乡镇、州县以及府城的集市数量参差不齐,但是普遍存在,说明当时农工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管理,排除A项;集市不等于专业化市镇,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D项。
4.《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材料所述与下列哪一历史现象直接相关( )
A.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B.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形成
C.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政策
D.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实行
【答案】B 【解析】材料“商贾捐资,建设会馆”反映了明清时期会馆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馆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故选B项。
5.魏征主编的《隋书·食货志》记载,北朝末期,在中国河西走廊地区,东罗马(395—1453年)金币、萨珊波斯(224—651年)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后来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这一考古发现( )
A.有利于印证北朝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
B.表明中欧之间的交流始于南北朝
C.证明《隋书·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
D.可印证当时中西贸易的繁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东罗马(395—1453年)金币、萨珊波斯(224—651年)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可知,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此时中西之间的贸易交流,故选D项。
6.“该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该帝国”最有可能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伊斯兰教”“首都巴格达”可知,“该帝国”指的是阿拉伯帝国,故选B项。
7.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渐渐地应运而生。“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注重其防伪功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当时纸币是十分注重防伪的,故选D项。
8.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前1世纪时,在罗马的公共场所卡斯托尔神庙附近每天都可以看到交易活动,成群的人买进和卖出包税公司的股票和债券,并且进行各种各样的现金交易或信用交易。据此可知当时罗马( )
A.建立了完备的金融体系
B.商业贸易活动相当活跃
C.是当时欧洲的信贷中心
D.金融活动受法律的保护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罗马的金融活动非常广泛,这从侧面反映出罗马的商贸活动活跃,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时期,丝织业高度发展,生产有绢、罗、纱、绩、锦等不同品种的丝绸,印染技术也迅速发展,白居易曾在《缭绫》中记载:“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精美的丝绸离不开纹饰,“联珠纹”颇为典型,该纹饰源自波斯,给丝绸增添了别样风情。丝绸还是地方向朝廷交纳的重要贡品,初以黄河流域的河南道、河北道进奉最多,但到唐代后期,主要丝绸贡品已大多来自江南。唐王朝还经常对往来的外国官员、使者回赠以精美的丝绸,波斯、大食的商人也在长安收购丝绸,动辄以千百匹计,丝绸大量输往世界各地,至今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都还珍藏着许多唐代蜀锦残片。
——摘编自姚培建《千年丝绸见唐风
——唐代丝绸评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丝绸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1)特点:品种多样,色彩丰富,技艺高超;兼收并蓄,融合外来艺术;生产范围广,中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转移。
(2)影响:促进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江南地区发展;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传播中华文明。
【选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西汉时期社会形成了一个普遍流行的概念:“用贫求富”之道,“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这表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终止
C.农业发展受限 D.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答案】A 【解析】西汉时期“用贫求富”之道观念的出现源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2.南宋临安城内同类商品的经营有了更多相对集中的区域,或一处或数处,称之为“团”“行”或“市”,如花团、青果团、布行、销金行、米市、珠子市等。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商品交换活跃
B.城市消费趋向奢华
C.工商业市镇兴起
D.政府加强市场管制
【答案】A 【解析】南宋临安域中出现了同类商品的集中销售区域,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日常生活消费品,不是奢侈品,排除B项;工商业市镇兴起是在明清时期且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宋代政府放宽对市场的管制,排除D项。
3.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C.工商业市镇日益增多
D.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反映了明朝时不同区域之间商品贸易发展,故选D项。
4.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这一现象导致( )
A.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B.农业发展停滞
C.农业难以实现转型 D.人地矛盾突出
【答案】C 【解析】材料“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从规模上说明当时农业更加趋向于小农化,“多劳”则将更多的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对新型生产方式的产生造成了更大的阻碍,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局限性,排除A项;材料“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说明农业发展没有停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地矛盾,排除D项。
5.有学者研究指出,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唐代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骆驼形象的变化表明( )
A.汉代骆驼尚未进入中原
B.唐代丝路贸易日趋繁荣
C.三彩制作技艺日趋成熟
D.汉唐经济格局变化明显
【答案】B 【解析】材料“唐代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说明唐代骆驼的运用广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部的丝路贸易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
6.下图是13世纪初驻扎四川的军队发行的价值为500文的“利民钞”(内容为:大宋嘉定元年,利州行使制钱伍佰文,利州军粮总管府发)。下列选项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A.它是宋代最早使用纸币的最好证明
B.这说明宋代军队拥有较大的财政权
C.宋代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
D.它是具有一定支付功能的纸质票证
【答案】D 【解析】材料当中的“利民钞”价值500文,可以用来购买粮食,是具有支付功能的纸质票证,故D项正确;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的交子,排除A项;材料中发行此钞的仅是驻扎四川的军队,无法判断宋代军队的整体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仅有一张能够购买粮食的纸钞,无法判断宋代金融体系是否完整,排除C项。
7.《宋史》中记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 )
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
【答案】B 【解析】材料“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说明当时借贷流行,农民的生产活动,很多是负债进行的,产品生产出来首先得还债,故选B项。
8.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用“耐克逊”表示契约,“耐克逊”本意是指伴有铜片和衡具的交易,其形式要求十分严格。仪式举行时,有五个证人和一个司秤,司秤用衡器权衡所贷的金属块后,交付借用人,借用人则在神前宣誓,读固定术语。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罗马通过成文法维护私有财产
B.罗马人比较原始的契约意识
C.罗马人非常注重交易仪式
D.罗马法几乎涵盖各个领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耐克逊”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契约,只是用来表示契约的交易形式,反映了罗马人具有原始的契约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罗马契约的原始性,而非维护私有财产、注重交易仪式,排除A、C两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时期。纸币的出现和发展是货币发展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中国古代纸币由雏形发展到成熟,纸币本身的形制、大小、轻重、颜色都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风貌和影响。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对商业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徐玲《论中国古代纸币的设计》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史实,论证所提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述符合史实依据,史实运用准确)
【答案】[示例]观点:中国古代货币的进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互相推动。
论证:早期的商业发展较为落后,只能是物物交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金属货币,各地商品交换有了进一步发展;唐代政治开明、商品流通加快,一种便于交易的货币形式——飞钱出现,它使大规模、跨区域交易更加方便;宋朝出现的纸币交子又进一步加速了商品流通,使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据此,货币使用的进步可推动经济交流,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货币的不断更新换代。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时作业,共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的商业贸易: 这是一份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的商业贸易,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保人令狐小郎年卅九,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一课一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三个集日,州县每月大概有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