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过关(八上)第2课时 古诗文梳理与整合(含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1635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过关(八上)第2课时 古诗文梳理与整合(含答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1635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过关(八上)第2课时 古诗文梳理与整合(含答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16351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过关(八上)第2课时 古诗文梳理与整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过关(八上)第2课时 古诗文梳理与整合(含答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字词句梳理与整合,古诗文名句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1 基础梳理与整合
一、字词句梳理与整合
《三峡》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 ) ②不见曦月( )
③至于夏水襄陵( ) ④沿溯阻绝( )
⑤虽乘奔御风( ) ⑥不以疾也( )
⑦素湍绿潭( )
(2)通假字
略无阙处( 同 , )
(3)一词多义。
①绝eq \b\lc\{(\a\vs4\al\c1(沿溯阻绝( ),绝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
②属eq \b\lc\{(\a\vs4\al\c1(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神情与苏、黄不属( )))
③或eq \b\lc\{(\a\vs4\al\c1(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
④自eq \b\lc\{(\a\vs4\al\c1(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
(4)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作名词, )
②则素湍绿潭(形容词作名词, )
③每至晴初霜旦(名词作动词, )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至 于 夏 水 襄 陵。
②绝 多 生 怪 柏。
3.课文理解。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风光的?
(2)第四段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主要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怎样的气氛?
(3)文末描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出表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短文两篇》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相与步于中庭(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③盖竹柏影也( )
(2)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
古义: 今义:
②晓雾将歇
古义: 今义: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①欲eq \b\lc\{(\a\vs4\al\c1(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穷其林( )))
②与eq \b\lc\{(\a\vs4\al\c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
(4)词类活用。
①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
②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 )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特殊句式。
相与步于中庭。( )
3.课文理解。
(1)《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先仰视“ ”,再俯
视“ ”,又 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 ”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序井然。
(2)《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与朱元思书》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风烟俱净( ) ②从流飘荡( )
③直视无碍( ) ④负势竞上( )
⑤泉水激石( ) ⑥横柯上蔽( )
⑦疏条交映( )
(2)通假字。
①蝉则千转不穷( 同 , )
②窥谷忘反( 同 , )
(3)古今异义。
(3)古今异义。
①鸢飞戾天者
古义: 今义:
②经纶世务者
古义: 今义:
③任意东西
古义: 今义:
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①绝 eq \b\lc\{(\a\vs4\al\c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 ②百 eq \b\lc\{(\a\vs4\al\c1(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
③见 eq \b\lc\{(\a\vs4\al\c1(千丈见底( ),才美不外见( ))) ④轩 eq \b\lc\{(\a\vs4\al\c1(互相轩邈( ),开轩面场圃( ),中轩敞者为舱( )))
(5)词类活用。
①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 )
②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 )
③负势竞上(名词作动词, )
④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 )
⑤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 )
⑥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 )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特殊句式。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3.课文理解。
(1)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山之奇”的?
(3)怎样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唐诗五首》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东皋薄暮望( )
②徙倚欲何依( )
③白云千载空悠悠( )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 )
⑤征蓬出汉塞( )
⑥江入大荒流( )
⑦来从楚国游( )
⑧几处早莺争暖树( )
(2)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
古义: 今义:
2.重点句子。
(1)默写句子。
(1)默写句子。
①《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是: , 。
②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感慨的句子是: , 。
③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用比喻来表达诗人惆怅,心情抑郁的语句是: , 。
④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
⑤《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 , 。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树 树 皆 秋 色,山 山 唯 落 晖。
②大 漠 孤 烟 直,长 河 落 日 圆。
③几 处 早 莺 争 暖 树,谁 家 新 燕 啄 春 泥。
3.课文理解。
(1)《野望》中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3)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孟子三章》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安居而天下熄( )
②与民由之( )
③独行其道( )
④人恒过( )
⑤以顺为正者( )
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⑦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2)通假字。
①往之女家( 同 , )
②衡于虑( 同 , )
③曾益其所不能( 同 , )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 , )
(3)古今异义。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 今义: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 今义:
③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
④征于色
古义: 今义:
⑤而后喻
古义: 今义:
⑥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 今义:
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 今义:
⑧曾益其所不能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①诚eq \b\lc\{(\a\vs4\al\c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②焉eq \b\lc\{(\a\vs4\al\c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③戒eq \b\lc\{(\a\vs4\al\c1(戒之曰: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 )))
④之eq \b\lc\{(\a\vs4\al\c1(母命之( ),往送之门( ),居天下之广居( ),何陋之有(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
⑤于eq \b\lc\{(\a\vs4\al\c1(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5)词类活用。
①居天下之广居(动词作名词, )
②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
③富贵不能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④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 )
⑤威武不能屈(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⑥生于忧患(名词作动词, )
⑦死于安乐(名词作动词, )
⑧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⑨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⑩饿其体肤(动词的使动用法, )
⑪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⑫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⑬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 ; )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特殊句式。
①戒之曰。( )
②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3.课文理解。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2)举例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4)请写出至少两则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愚公移山》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方七百里( ) ②惩山北之塞( )
③出入之迂也( ) ④聚室而谋曰( )
⑤杂然相许( ) ⑥如太行、王屋何( )
⑦且焉置土石( ) ⑧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⑨寒暑易节( ) ⑩固不可彻( )
⑪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⑫无陇断焉( )
(2)通假字。
①始一反焉( 同 , )
②汝之不惠( 同 , )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同 , )
④一厝朔东( 同 , )
⑤无陇断焉( 同 , )
(3)古今异义。
①河阳之北
古义: 今义:
②达于汉阴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①且 eq \b\lc\{(\a\vs4\al\c1(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
②焉 eq \b\lc\{(\a\vs4\al\c1(始一反焉( ),且焉置土石( )))
③其 eq \b\lc\{(\a\vs4\al\c1(其如土石何( ),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惧其不已也( )))
④之 eq \b\lc\{(\a\vs4\al\c1(以君之力( ),跳往助之( ),虽我之死( )))
(5)词类活用。
①聚室而谋(动词的使动用法, )
②面山而居(名词作动词, )
2.重点句子。
(1)翻译句子。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特殊句式。
①告之于帝。( )
②帝感其诚。( )
3.课文理解。
寓言往往以短小的故事寄寓着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周亚夫军细柳》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军中闻将军令( ) ②居无何( )
③上至,又不得入( ) ④匈奴大入边( )
⑤以备胡( ) ⑥若儿戏耳( )
(2)通假字。
①军士吏被甲( 同 , )
②改容式车( 同 , )
(3)古今异义。
①军霸上
古义: 今义:
②天子先驱至
古义: 今义:
③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①军 eq \b\lc\{(\a\vs4\al\c1(周亚夫军细柳(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 )))
②以 eq \b\lc\{(\a\vs4\al\c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以备胡( )))
③及 eq \b\lc\{(\a\vs4\al\c1(至霸上及棘门军( ),及鲁肃过寻阳( )))
④使 eq \b\lc\{(\a\vs4\al\c1(于是上乃使( ),使持节诏将军( )))
⑤为 eq \b\lc\{(\a\vs4\al\c1(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天子为动( )))
⑥持 eq \b\lc\{(\a\vs4\al\c1(持满(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⑦骑 eq \b\lc\{(\a\vs4\al\c1(将以下骑送迎( )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
(5)词类活用。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作动词, )
2.重点句子。
翻译句子。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②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③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3.课文理解。
(1)阅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各自体现出周亚夫将军什么样的“真将军”风采?
(2)课文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但是文章还写了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词五首》
1.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问君何能尔( )
②悠然见南山( )
③浑欲不胜簪( )
④折戟沉沙铁未销( )
⑤黑云压城城欲摧( )
⑥殷勤问我归何处( )
⑦我报路长嗟日暮( )
⑧蓬舟吹取三山去( )
(2)古今异义。
①国破山河在
古义: 今义:
②自将磨洗认前朝
古义: 今义:
(3)通假字。
学诗谩有惊人句( 同 , )
(4)一词多义。
城eq \b\lc\{(\a\vs4\al\c1(城春草木深( ),黑云压城城欲摧( )))
(5)词类活用。
①感时花溅泪(使动用法, )
②恨别鸟惊心(使动用法, )
2.重点句子。
(1)默写句子。
①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 。
②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 ”。
③《雁门太守行》中,李贺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 ,
。
④杜牧《赤壁》一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作者夸大东风的作用,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是: , 。
⑤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 ,
”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乐观地寻求幸福的理想与愿望。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采 菊 东 篱 下,悠 然 见 南 山。
②报 君 黄 金 台 上 意,提 携 玉 龙 为 君 死。
③天 接 云 涛 连 晓 雾,星 河 欲 转 千 帆 舞。
3.课文理解。
(1)《饮酒(其五)》一诗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2)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赏析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古诗文名句积累
1.直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歌怀采薇。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4)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6)神龟虽寿,____________________。
(7)岂不罹凝寒?____________________。
(8)剧哉边海民,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
(10)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
(11)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
(12)半卷红旗临易水,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惊起沙禽掠岸飞。
(16)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默写。
(1)《野望》中,诗人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白居易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钱塘湖春行》中,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刘桢的《赠从弟(其二)》中与陈毅诗中“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梁甫行》中描述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梁甫行》中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春望》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春望》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19)《赤壁》诗中运用议论手法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李清照《渔家傲》一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赞为“情致缠绵,音调协婉,对仗工整,宛如天成”。
(22)欧阳修的《采桑子》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文名句默写。
(1)《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与朱元思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与朱元思书》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认为大丈夫的操守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断。
(8)《愚公移山》中写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02 知能巩固与提升
一、选择题。
1.对下列文段中加点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A.或:有时B.虽:即使C.奔:飞奔D.疾: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3.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蝉则千转不穷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C.人/恒过,然后/能改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B.始一反焉
C.惩山北之塞D.无陇断焉
6.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郦道元《三峡》)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夕阳已经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译: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7.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字。
①沿溯阻绝
②良多趣味
③直视无碍
④窥谷忘反
8.翻译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9.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10.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奇山异水,思想感情却有所差异。请结合原文,说说两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01 基础梳理与整合
一、字词句梳理与整合
《三峡》
1.(1)①正午 ②日光,这里指太阳 ③升到高处 ④逆流而上 ⑤即使 ⑥快 ⑦白色
(2)阙 缺 空隙、缺口
(3)①动词,隔断 副词,极,最 动词,断绝,消失 ②动词,连接 属,同“嘱”,嘱托 类似 ③有时 或许 ④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如果
(4)①飞奔的马 ②急流 ③下霜
2.(1)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②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④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接连不断,凄惨悲凉,(那叫声)在空谷中回荡,声音悲凉婉转,久久不绝。
(2)①至于/夏水襄陵。
②绝/多生怪柏。
3.(1)作者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其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秋季。听觉角度。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3)一是突出表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出表现了三峡山高峡长的地形特点。
《短文二篇》
1.(1)①共同,一起 ②形容水的澄澈 ③大概是
(2)①季节 时间
②消散 休息
③只是 表转折的连词
(3)①将要 欲望 想要 ②参与,文中指欣赏、领悟 和、跟
(4)①坠落 ②散步
2.(1)①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倒装句、省略句
3.(1)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平 晓 夕
(2)表达了作者官场不得志的抑郁、苦闷,以及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旷达、乐观的复杂情感。
(3)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其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与朱元思书》
1.(1)①全,都 ②跟、随 ③阻碍 ④凭借 ⑤冲击,撞击 ⑥树木的枝干。遮蔽
⑦掩映
(2)①转 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②反 返,返回
(3)①至、到达 罪过,乖张 ②筹划、治理 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③向东或向西 指物品 ④表示约数 应允或者可能
(4)①绝妙 停止 ②十的倍数 极言其多 ③看见 表现 ④向高处伸展 窗 高
(5)①消散、散净 ②飞奔的马 ③向上 ④往高处伸展和往远处伸展 ⑤使……平息 ⑥在上边
1.(1)烟雾都已消散净尽,天与山连成一片,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②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
③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发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④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⑤横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2)①省略句 ②省略句
3.(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山自身的“奇”,又用山上的其他景物来衬托“山之奇”。
(3)这是由景生情,因情而明志的写法,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和宁静淡泊的志趣。
《唐诗五首》
1.(1)①傍晚 ②徘徊 ③飘飘荡荡的样子 ④分明的样子
⑤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⑥辽远无际的原野 ⑦往 ⑧向阳的树
(2)喜爱 可怜
2.(1)①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②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③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④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⑤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2)①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1)借“采薇”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2)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字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3)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孟子〉三章》
1.(1)①停息 ②遵循 ③道路 ④常常犯错误 ⑤准则,标准 ⑥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⑦了解、明白
(2)①女 汝 你
②衡 横 梗塞、不顺
③曾 增 增加
④拂 弼 辅佐
(3)①兴起,指被任用 发起
②选拔、任用 举起
③用这些来 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④征验、表现 出征
⑤了解,明白 比喻
⑥指在国内 进入
⑦指在国外 出去
⑧不具备的才能 不可以
(4)①真正,确实 诚心
②怎么,哪里 语气词
③告诫 谨慎
④代词,代出嫁的女子 动词,去,到 助词,的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⑤从 给 在
(5)①居所、住宅 ②使……行冠礼 ③使……迷惑 ④使……改变 ⑤使……屈服 ⑥生存 ⑦死亡 ⑧使……痛苦
⑨使……劳累 ⑩使……饥饿 ⑪使……贫困 ⑫使……不顺
⑬使……震撼 使……坚忍
2.(1)①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改变,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②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③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④(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⑤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2)①省略句 ②判断句
3.(1)“是”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此”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颜真卿。
(3)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4)①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②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选择两个即可)
《愚公移山》
1.(1)①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②阻塞 ③曲折,绕远 ④家 ⑤纷纷地 ⑥把……怎么样 ⑦放置、安放 ⑧肩负、扛 ⑨更替 ⑩通达,这里指改变 ⑪穷尽 ⑫隔绝
(2)①反 返 往返 ②惠 慧 聪明 ③亡 无 没有 ④厝 措 放置、安放 ⑤陇 垄 高地
(3)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太阳 ②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天空不晴,阴天
(4)①将近 况且 ②语气词 哪里 ③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 问语气 代词,他的 代词,代指愚公 ④助词,的 代词,代指愚公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的独立性,不译
(5)①使……聚 ②名词作动词,面向着
2.(1)①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去回来都得绕远。
②你也太不聪明了!
③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①倒装句、省略句 ②被动句
3.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周亚夫军细柳》
1.(1)①听从 ②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③到 ④侵入 ⑤防备 ⑥语气词,可以译为“罢了”
(2)①被 披 穿着 ②式 轼 车前横木
(3)①驻军 军队 ②先行引导的人员 走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 ③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物体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
(4)①驻军、驻扎 军队 军营 ②任用 来,用来 ③和 等到
④派遣 使臣、使者 ⑤作为 被 ⑥拉 拿 ⑦骑马 骑马的人,骑兵
(5)下诏令
2.(1)①委派河内郡的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②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张开弓弩,把弓拉满。
③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
3.(1)(示例)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戒备森严,军纪严明。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2)课文先写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为后面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作铺垫并由此引出多处对比。对比之中突现了细柳营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诗词五首》
1.(1)①如此,这样 ②闲适淡泊的样子 ③简直。能够承受、禁得起 ④销蚀 ⑤将要 ⑥情意恳切 ⑦回答。叹息,慨叹 ⑧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2)①指京城长安 国家 ②拿,取 将要
(3)谩 漫 空,徒然
(4)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城墙
(5)①使……飞溅 ②使……惊悸
2.(1)①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②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③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④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⑤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2)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③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3.(1)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2)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3)这两句是议论。杜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迈胸襟。诗人从反面设想入手,化实为虚,评析历史,突出中心,讽喻统治者。
(4)“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二、古诗文名句积累
1.(1)相顾无相识 (2)芳草萋萋鹦鹉洲 (3)征蓬出汉塞 (4)云生结海楼 (5)乱花渐欲迷人眼 (6)犹有竟时 (7)松柏有本性 (8)寄身于草野 (9)馨香盈怀袖 (10)欲辨已忘言
(11)浑欲不胜簪 (12)霜重鼓寒声不起 (13)折戟沉沙铁未销
(14)一曲新词酒一杯 (15)微动涟漪 (16)惊起一滩鸥鹭
2.(1)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2)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4)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5)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6)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7)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8)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9)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10)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11)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12)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 (13)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14)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15)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16)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17)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18)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19)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20)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21)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22)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23)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24)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3.(1)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2)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3)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4)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7)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8)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02 知能巩固与提升
1.【答案】C
【解析】C.“虽乘奔御风”中的“奔”,是动词用如名词,指飞奔的马,不是“飞奔”。故选C。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A.盖:原来;B.与:一起;C.但:只;D.欲:将,将要/欲望;故选D。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把握。ABD三项没有通假字。C项:“转”同“啭”鸟婉转地叫。
4.【答案】D
【解析】D .有误。应划分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故选D。
5.【答案】C
【解析】A.“惠”同“慧”,聪明;B.“反”同“返”,往返;D.“陇”同“垄”,田埂;故选C。
6.【答案】B
【解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故B错误,选B。
7.【答案】(1)顺流而下。(2)甚,很。(3)障碍。(4)同“返”,返回。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大意: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沿:顺流而下。(2)大意:趣味无穷。良:甚,很。(3)大意: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碍:障碍。(4)大意: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8.【答案】①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②风和雾气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同样的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翻译。重点词语:(1)虽:即使;奔:形容词用作名词,奔马;御:驾驭;以:认为;(2)烟:雾气;俱:全、都;共:共同。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理解。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悬泉/瀑布”是两个名词并列;“飞漱其间”是“飞漱于其间”的省略,属于介宾结构后置;因此该句没有对偶的修辞。故选B。
10.【答案】甲文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现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思想情感。甲文:根据第四段“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凄清环境描写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悲凉的渔歌,可知本文抒发了“凄凉伤感”的情感。乙文:根据第三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及对大自然的向往追求。
【参考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都消散干净,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过关(七下)第2课时 古诗文梳理与整合(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字词句梳理与整合,古诗文名句积累,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过关(七上)第2课时 古诗文梳理与整合(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字词句梳理与整合,古诗文名句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过关(七上)第1课时 字词梳理与整合(含答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