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
- 专题01 文言文阅读之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5 次下载
- 专题02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与拓展探究(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4 次下载
-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古诗文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3 次下载
- 专题01 议论文阅读之论点类(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3 次下载
- 专题02 议论文阅读之论据分析(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 试卷 3 次下载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03 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3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03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03文言文阅读考查热点之内容理解与概括
★[考点概述]
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包括句意、段意和篇意,能根据要求对重要内容做出自己的评价。对经典内容要能像阅读现代美文一样进行欣赏,对重点内容有自己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与感悟。阅读过程中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切忌架空分析。
归纳概括要点就是从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人手,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到答案所在的区域,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归纳出来,分点解答,并带回文中检验,不要漏答。
★[常见错误]
1.曲解词义
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当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时,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2.对象错位
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到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选项。
3.时序倒置
人物传记类文章一般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而这几件事情在文段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
4.事件杂糅
所谓“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的杂糅混编,让考生难以分辨正误。
5.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人物的身上,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思维。
6.表述失度
对事件的叙述有详略之分,对原因的分析有主次之分,对行事的描述有缓急之分,对人物的评价有轻重之分。命题人在设计错误选项时常常故意颠倒其详略、主次、缓急和轻重,这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
★[解题思路]
内容概括和理解类答题可以从下面着手:
1.理解类
(1)整体把握文意。
①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
②写景类文章要明白写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2)搜索相关信息。看题干的提问是针对选文的什么内容,在选文中寻找问题的相关信息。
(3)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将问题放在全文的范围之内,明确题干的问题是否与文章主旨有关。如果有关系,就要注意联系主旨来答题。
(4)合理组织语言。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2.归纳概括类
(1)审题干,明确概括范围。一定要看清题干,明确是在全文范围概括,还是在指定段落的范围内概括。
(2)归纳段意、层意,明确文段所述事件。在全文范围内概括段意,看各段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在段落范围内概括层意,看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
(3)注意时间词、地点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往往是两个事件的转换标志,不同时间、地点,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不同的。
(4)“求同存异”,逐条列出。将文段讲述的各个事件、各个方面进行整理,将讲述的同一事件或方面合并为一,然后逐条列出各个事件、方面。
★[技巧点拨]
内容理解与概括题的主要方法是:
(一)捕捉材料信息。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遵循局部——整体——局部的原则,认真地研读材料。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完全读懂,可利用猜读法进行大胆推断,也可运用“跳读”法将一些疑难词语暂且跳过去。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同时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相关的议论抒情等,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把握文章要素。对于记叙文,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人物关系怎么样,事情的原因、过程、结果怎么样,然后进一步思考人物活动和事件表现出的思想意义。对于文言文来说,由于文化背景和行文特点的隔膜和差异,弄清其中的人和事,有时也并非易事。如古人称谓复杂,同一个人物在一篇文章中可能有多种称呼,如不了解,很可能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或多个人,以致把内容理解偏了。对于议论文来说,首先要弄清文章的论点,并要理清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了什么论据和方法。文言文中的一般性议论文,结构比较单纯,论点论据也比较明显,弄懂文句之后,把握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不难。
(三)注意逐项检查。在阅读题目时,必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做题时要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所作的叙述,按人物、事情的顺序逐一、迅速从原文中找出来的能力。
(四)进行全面验证。进行验证常采用两种方法:代入法,即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查对。析错法,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原因。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项。如果我们能充分识别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迁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我们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因为提供了这些,我们就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典型题析]
(2021·江苏南通)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斗茶①记
[宋]唐庚
①政和二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②。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入,其所赍③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④皆精绝。
②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褚七年亲飨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时熙宁元年也。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⑤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自嘉祜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
③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
(节选自《眉山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斗茶:流行于宋代的一种品评茶叶高下的游戏。②寄微斋:唐庚被贬惠州时读书、品茗、会客之室。③赍(jī):携带。④大较:大略,大体。⑤要之:总之。
【问题】1.细读文章,品味加点词,体会作者的心境。(2分)
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
2.阅读全文,回答问题。(6分)
(1)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开头即交代斗茶的时间、地点及人物,叙述清晰。
B.这一次斗茶的水是不一样的,都是客人自己带来的。
C.文中对李卫公之水提出了质疑,认为奔波千里取来的水已不是活水。
D.文章名为《斗茶记》,但对斗茶一事却一笔带过,重在生发议论。
(2)作者多次运用对比手法阐述观点。理解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4分)
【答案】 1.“从容”在文中有舒缓、悠闲之意。作者说自己贬谪到惠州,以戴罪之身在乡村与朋友一起煮茶品茗,获取身心快乐。作者虽然处在劣境中,但能以茶为乐,泰然处之,表现了作者随性而适、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赏析。“从容”是舒缓、悠闲的意思,用来形容“诸公”,属于人物描写中的神态描写,此描写表现出文中人物当时随性而适、随遇而安的状态。
2.(1)B(2)A.取龙塘水烹之,无数十步B.茶贵新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1)题B项说法错误,从第①段可知本次斗茶“取龙糖水烹之”,不存在客人各自带水的情况。第(2)题A空可从第①③段“取龙塘水烹之”无数十步”得到答案,B空可从第②段“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贵新”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政和二年三月的一天,(我)和两三个友人一起在寄傲斋品评茶叶。我为大家取龙塘的水煮荼并评定茶的高低,以某荼为上品,某茶位列第二。某个福建人,他所携带的茶应该最好,却被排在了第三。然而大体上都属绝妙上乘之品。
(我)曾以为天下的东西有应该得到却得不到的,不应该得到却得到的。富贵而有能力的,有时却不一定能得到,但在贫贱困顿、流离漂泊之中,有时却能在偶然间得到。世人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确实不假啊。唐代宰相李卫公喜欢喝惠山表水,设置驿站传送惠山泉水,不以几千里之远送到。而近代欧阳修写《龙茶录》,序中称嘉祜七年,仁宗皇帝在明堂祭杷,行斋戒之礼的晚上,把小团茶分别赐给了枢密院、政事堂二府,每人分得了一小团茶饼。欧阳修)不舍把茶饼碾碎了饮用,至今还珍藏着。这时已是熙宁元年了。我听说茶不管是小团茶还是(压成长方形的)铤荼,总之是贵在其新;煮茶的水不管江水还是井水,总之最重要的是{要活水。不远千里去取水,水的真假固然不清楚,即使就算是真的水,(到了目的地后)已经不再是活水了。从嘉祜七年壬寅到熙宁元年戊申,前后已有七年,更历经了三个皇帝,但所赐的茶还保存着,这哪里还是茶啊?
如今我提着水瓶去龙塘取水,没有几十步路,龙塘的水适合泡茶,古人认为它不逊色于清远峡的水。走海路到(福建)建安,没几天就可以到了,所以每年三月新茶就会送到(惠安这里)了。犯罪的我,承蒙皇帝宽恕不杀之恩,能够和各位在这里悠闲地谈笑。取龙塘之泉水煮荼品饮,得到一时的闲适,虽然身在乡野,与用数千里之外送来的泉水去煮七年前的陈荼相比,哪个更闲适呢?
一、(2021·江苏徐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④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舍《六艺》者折中⑤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减)
【注释】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④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⑤折中:调和取证。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尝为季氏史_____
(2)齐人称之______
(3)高山仰止______
(4)诸生以时习礼其家____
2.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天 下 君 王 至 于 贤 人众 矣 当 时 则 荣 没 则 已 焉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2)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 孔子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体现 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1)曾经(2)称道、称赞(3)仰慕、敬仰(4)按照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第(1)题“尝”位于句首,是副词,曾经。第(2)题“称”是谓语,结合句意,应为“称道、称赞”之意。第(3)题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赞扬孔子的学识动词,仰慕、敬仰。第(4)题“以时”是介宾短语,作状语,“以”是介词,按照。
-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可以通过弄通文义、分析对话、找虚词、抓动词、辨句式等多种方法。这句话的意思: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有很多,(他们大多是)当时很荣耀,死了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是完整的一句话,其后应当断开“当时则荣”与“没则已焉”分别说的是活着和死后两种情形,中间要断开。
- (1)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助昭子结识景公。(2)孔子是一介平民百姓,(他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求学的人都很尊敬推崇他。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作答时要注意文言句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句中的关键词语等。第(1)题的关键词是“适”“为”“通”;第(2)题的关键词是“布衣”“学者”“宗”。
4.①做事认真、尽忠职守;②学习专注而深入;③处变不惊有定力;④思想学说影响深远。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依据“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可得要点:做事认真尽忠职守;依据“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可得要点:学习专注而深入;依据“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可得要点:处变不惊有定力;依据“太史公曰”的内容可得要点:思想学说影响深远。
【参考译文】
孔子早年生活,既穷苦又没地位。等到成年以后,曾经担任过季氏的家臣(仓库管理员),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曾经担任过管理牧场的职务,而牧场中牲口越养越多。因此他出任主管营建的司空。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动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助昭子结识景公。孔子和齐国的乐官之长讨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专心地学起来,三个月期间,吃饭时连肉味都觉不出来了,齐人都很称道这件事。
孔子又离开曹国,来到宋国,(一天)和弟子们在大树下讲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熊想要加害孔子,把大树给砍了。孔子只好离去。弟子催促说:我们行动该快一点!"孔子说:“上天既然赋予道德使命给我,桓魅他又能把我怎样!”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这样一句话:“巍峨的高山让我仰望,宽广的大道让我顺着它前进。”我虽然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但是心中一直向往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此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观看了孔子的祠堂、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不已,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有很多,(他们大多是)当时很荣耀,死后就销声匿迹了。孔子是一介平民百姓,(他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求学的人都很尊敬推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学问最高、道德至尚的人了。
二、(2021·江苏徐州)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渲渊①,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展,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方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样、载糗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渊,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②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
(选自苏辙《黄楼赋并叙》)
注:①澶渊:古湖泊名。②被:遭受,蒙受。
1.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以 身帅 之 与 城 存 亡故 水 大 至 而 民 不 溃。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 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 ①使民具畚锸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
C. 方水之淫也 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D. ①水虽复至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1)澶渊诚塞,徐则无害。
(2)故水既去,而民益亲。
4.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熙宁十年,黄河决堤,滔滔洪水抵达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徐州面临灭顶之灾。苏轼带领徐州军民,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洪的胜利。
B. 抗洪中,苏轼“水未至”就未雨绸缪,准备充分,所以大水到来,城内百姓并未逃散。他还赈济灾民,使无数受灾百姓获救。
C. 水灾过后,苏轼请苏辙在徐州城东门建楼作赋以作纪念。楼上涂上黄土,取名“黄楼”,寓土能克水之意,表达驱除水患、永保徐州平安的美好愿望。
D. 选文描述了黄河泛滥徐州受灾的情景,记述了苏轼不辞劳苦抗洪救灾的政绩,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史料价值。
【答案】1.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通读整个句子可知,该句子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以身帅之”“与城存亡”这是说的两件事,中间应断开;第二层是“故水大至而民不溃”说的是结果,应在“故”前断开。
- 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项都解释为“担任”;B项分别解释为:准备/详细;C项分别解释为:正,正在/方圆;D项分别解释为:即使/虽然。
- (1)澶渊如果确实堵住了,徐州城就没有危险了。
(2) 因此,大水退去之后(已经退去),百姓们更加亲密(团结友爱、亲近)。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文言句式和关键词的解释。如句(1)中关键词:诚,如果、果真;塞,堵住;则,就。句(2)中关键词:既,已经,……之后;益,更加、越发;亲,亲近、友爱。
- 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苏轼请苏辙在徐州城东门建楼作赋以作纪念”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黄河决堤于澶渊,往东流入钜野,往北溢出济水,在泗水往南溢出。八月戊戌日,水到彭城下,我哥哥子瞻恰好为彭城太守。水还没到时,(子瞻便)让百姓准备畚箕铁锹,积蓄土石,准备干草,完全堵塞空隙,为防患水灾做好准备。所以水到了,百姓也不担心。自戊戌日至九月戊申,水到城下有二丈八尺高,堵塞东西北门,水从城边漫到山边,大雨昼夜不停。子瞻穿衣着鞋,在城上搭建草棚,调遣役夫、吏卒来做事,命令百姓不得私下出去避水。以身作则,亲自率领军民,与城共存亡,因此,水虽然很大但百姓没有溃散。当大水泛滥时,漫无边际千里,冲走房屋,摧毁坟墓,老弱的尸体遮蔽河流而下,强壮的疯狂逃跑,没有吃的困死在丘陵树木上。子瞻使熟悉水性的人乘着船,载上食物来救济他们,得以逃脱的人无数。水已经干涸,朝廷正堵塞澶渊,没有时间顾及徐州。子瞻说:“澶渊如果确实堵住了。徐州城就没有危险了。堵住还是堵不住,天意啊,不可让徐州人再次遭受水灾的祸害。”于是请求加固徐州城,在估计水会流过的地方用木头筑堤保护,大水即使再次到来,也不能让徐州受到伤害。因此,大水退去之后,百姓们更加亲密了。于是在城的东门建造了一座大楼,以黄土粉刷,说:“土能胜水。”徐州人互相鼓励建成了它。我正在宋地做事,将登上黄楼,游览观望山川,凭吊大水留下的遗迹,于是写了《黄楼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3 议论文阅读之掌握论证方法(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3议论文阅读之掌握论证方法-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03议论文阅读之掌握论证方法-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 文言文阅读之古诗文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4文言文阅读之古诗文比较阅读-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04文言文阅读之古诗文比较阅读-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2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与拓展探究(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与拓展探究-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与拓展探究-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