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九上) (含答案)
展开♦九年级上册(一) 《岳阳楼记》范仲淹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 )巴陵郡。越明年( ),政通( )人和 ( ),百废具( )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 )予作文( )以记之。
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予观夫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衔( )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 ),横( )无际涯( ),朝晖( )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前人之述备( )矣。然则( )北 ( )通巫峡,南极( )潇湘,迁客( )骚人(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 )异( )乎?
若夫淫雨( )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 ),山岳潜( )形,商旅不行,樯( )倾( )楫( )摧( ),薄 ( )暮冥冥( ),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 )国( )怀乡,忧谗( )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 )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 )游泳,岸芷汀( )兰,郁郁( )青青。而或( )长烟一( )空 (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 )辱偕 ( )忘,把( )酒临( )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 )古仁人( )之心( ),或 ( )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 )进( )亦忧,退 ( )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 ( )必( )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 ( )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就为他的老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他的君主担忧。
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
于是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记文以骈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B.本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C.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D.文中第二自然段与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构成总分关系,为下文表现“古仁人之心”及抒写个人的远大抱负作铺垫。
解析:不是以骈句为主,而是以散句为主。
(二) 《醉翁亭记》欧阳修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环( )滁皆山也。其西南诸( )峰,林壑( )尤( )美,望之( )蔚然( )而深秀者,琅琊也。山( )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而泻( )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 ( ),有亭翼然( )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 )
名词用作状语,沿着山路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一眼望去。之,代词,这里意义虚化,不译
智仙也。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 )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 )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 ( )之心而寓( )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 )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 )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 )而幽香( ),佳木秀( )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
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四时( )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 )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 )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 ),杂然( )而前( )陈( )者,太守宴也。宴酣( )之乐,非丝( )非竹( ),射( )者中( ),
牵扶,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弈( )者胜,觥( )筹( )交错 ( ),起坐而喧哗( )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 )也。醉能同其( )乐( ),醒能述( )以( )文者,太守也。太守谓 ( )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那就是醉翁亭。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至于太阳的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早晚。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写景、抒情高度结合的笔法,描写了他从醉翁亭游玩归来后的愉快心情,从而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他的政治理想和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B.选文第3自然段通过四个场面的描写,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从侧面烘托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早晚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帖。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幽静。
解析:应该是“四时”的典型情景。
(三) 《湖心亭看雪》张 岱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是日更定 ( )矣,余拏( )一小舟,拥 ( )毳衣( )炉火( ),独( )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 )、湖心亭
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 )得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饮三大白( )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及下船,舟子( )喃喃 ( )曰:“莫说相公( )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
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听觉方面写景,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表现出作者孤寂的情怀。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作者以议论的表达方式收束全文,画龙点睛。舟子的喃喃之语是引俗人之见,以正面描写表现“相公”之痴。D.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含答案): 这是一份(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含答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真题再现,知识清单,课时讲练第一课时,通“返”返回,代指老人,击败打败,希望期望,没有多久,怎么为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七下) (含答案): 这是一份(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七下) (含答案),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从前当初,对某人说,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当道当权,研究儒家经典,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通“耶”语气词吗,只只是,粗略地阅读,指历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七上) (含答案): 这是一份(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七上) (含答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真题再现,同“嘱”嘱托,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怠慢疏忽,知识清单,课后练习,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