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后练习题
展开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C.黄山和华山的黄松是一个种群
D.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答案】C
【解析】
A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B两项正确;C.种群是同一区域的同种个体,黄山和华山不是同一区域,C错误;D.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D正确。故选C。
2.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答案】C
【解析】
A.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带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就是一个种群的基因库,A正确;B.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基因库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应代代相传,B正确;C.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部分基因,C错误;D.基因突变可产生等位基因,从而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故选C。
3.某动物的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不能成活,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交配,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是;()
A.50% B.45% C.60% D.40%
【答案】C
【解析】
由题意可知,基因型为A_bb或aaB_的个体胚胎致死,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交配,F1的基因型为AaBb,全部存活,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存活的F2个体基因型为9/10A_B_、1/10aabb,在9/10的A_B_个体中,AA个体占其中的1/3,即占F2个体的3/10,Aa个体占其中的2/3,即占F2个体的6/10,因此,F2个体中AA:Aa:aa=3:6:1,由此可推知F2中A的基因频率=30%+60%/2=60%。C正确。
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答案】C
【解析】
A.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但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C.通过遗传使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C正确;D.种群内基因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5.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19世纪中叶以前,桦尺蛾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很低。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桦尺蛾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提高了很多,如表。
基因
基因频率
19世纪中叶以前
20世纪中叶
S
5%
95%
s
95%
5%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1850年以前,浅色桦尺蛾比例很高,黑色桦尺蛾比例很低,这表明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__________产生的。
(2)从1850年到1898年间,黑色桦尺蛾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蛾,这表明黑色基因(S)和浅色基因(s)的频率均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桦尺蛾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选择劣势,黑色桦尺蛾由于具有保护色而处于选择优势。这一事实表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__,经过长期的__________,使种群的__________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
【答案】(1)突变
(2)定向改变
(3)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基因频率
【解析】
(1)1850年以前,浅色桦尺蛾比例很高,黑色桦尺蛾比例很低,表明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突变产生的。
(2)黑色桦尺蛾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蛾,这表明黑色基因(S)和浅色基因(s)的频率均发生定向改变。
(3)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利变异不断被淘汰,有利的变异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三、单选题
6.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两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答案】B
【解析】
a过程是地理隔离,b过程是自然选择,①~⑥表示可遗传变异。A.a过程是地理隔离,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形成四倍体,此四倍体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过程是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C.①~⑥表示生物可遗传变异,生物可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不仅仅表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当两者之间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故选B。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B.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故选A。
8.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由于突变和选择因素不同,其基因组成可能会朝不同方向改变,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故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隔离,A错误;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B错误;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性状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变化,D正确。故选D。
9.下列关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殖隔离不一定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B.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如果人为地放在一起,一定不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C.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
D.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具有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A.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A正确;B.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未形成生殖隔离,可以相互交配,B错误;C.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C正确;D.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具有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B。
10.右图表示某个种群的基因型组成情况,A、a为一对等位基因。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
A.0.11 B.0.4 C.0.5 D.0.55
【答案】D
【解析】
先分析题图根据题图判断出该种群的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数,然后根据不同基因型个体数计算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分析题图可得:AA=3,Aa=3,aa=4,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是:a=(3+2×4)÷(10×2)=0.55。故选:D。
11.下列关于物种和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同一种群一般不存在地理隔离
B.同一物种可包括多个种群
C.同一物种不存在隔离
D.不同物种一定存在隔离
【答案】C
【解析】
A.同一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总和,一般不存在地理隔离,A正确;B.同一物种可分散在不同区域,形成多个种群,B正确;C.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但可能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D.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C。
12. 下列与物种形成无关的是
A.不遗传的变异 B.地理隔离 C.生殖隔离 D.多倍体形成
【答案】A
【解析】
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与物种形成无关,A项正确;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B、C项错误;多倍体形成会导致新物种出现,D项错误。
13.明朝张谦德的《朱砂鱼谱》记载:“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B.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D.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逐日去其不佳者,”可知这种育种方法属于选择育种,是人为选择去除生长状态不好的个体,属于人工选择;在育种中,采取隔离措施,可防止基因间相互交配而混杂,对新品种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分数缸饲养”的作用是采取了地理隔离。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D.基因突变的方向、自然选择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一致
【答案】A
【解析】A.自然选择是指自然环境对个体进行选择,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新基因产生的是基因突变,A正确;B.地理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可能导致生殖隔离,B错误;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C错误;D.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能与进化的方向相同,也可能不同,D错误。故选A。
四、综合题
15.在一个海岛中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海龟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海龟游泳能力较弱。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W的基因频率变为0.2,w的基因频率变为0.8。
(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________。
(2)该种群中海龟多种多样的类型来源于可遗传的变异但由于变异是________的,因此只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进化的方向则由________决定。
(3)该海龟种群________(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________。
【答案】(1)基因库;8/9
(2)不定向;自然选择
(3)是;种群基因频率已经改变
【解析】
(1)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由题意可知,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WW的基因型频率=0.2×0.2×100%=4%,ww的基因型频率=0.8×0.8×100%=64%,Ww的基因型频率=1-64%-4%=32%,因此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32%÷(4%+32%)=8/9。
(2)该种群中海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海龟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海龟发生了进化。
16.对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研究发现该物种现存种群仍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而现存种群的衰退仅始于几千年前,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1)~(3)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__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_______等。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的事实说明,大熊猫种群的________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
(3)突变、________和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三个环节。
【答案】(1)基因库;多样性
(2)生物进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突变、基因重组);基因频率
(3)自然选择;隔离
【解析】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属于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的事实说明,其实质是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
(3)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三个环节。
五、单选题
1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C.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
D.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答案】C
【解析】
A.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会导致遗传物质的改变,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环境条件保持稳定,选择作用较弱,但种群基因频率会由于基因突变等因素发生变化,B错误;C.同一环境的不同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协同进化,C正确;D.地理隔离可以阻断基因交流,但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形成,D错误。故选C。
18.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A.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
B.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
C.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和选择保留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
【答案】A
【解析】
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但相关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A正确;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和选择保留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在人工选择下,都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B、D错误;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结果,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C错误。
19.八倍体小黑麦(8N=56)是我国科学家利用普通小麦(6N=42)和黑麦(2N=14)杂交获得杂种幼苗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培育而成的高产小麦新品种,据此可推断出(;)
A.小黑麦是普通小麦与黑麦协同进化的产物
B.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历地理隔离
C.小黑麦是新物种,其单倍体可育
D.普通小麦与黑麦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
A.小黑麦是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经秋水仙素处理培育而成的产物,A错误;B.小黑麦的产生说明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B正确;C.小黑麦是新物种,其单倍体中不能正常产生生殖细胞,所以不可育,C错误;D.普通小麦与黑麦是两个物种,杂交产生的后代不可育,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B。
20.如图甲、乙是不同进化类型示意图,a、b、c、d表示不同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或分析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种类等手段来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B.a、b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海豚和鲨鱼外表相似但亲缘关系较远,不能用图乙表示
D.甲、乙两图不能说明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核酸分子的结构和蛋白质种类存在物种差异,可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或分析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种类等手段来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A正确;a、b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海豚和鲨鱼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外表相似但亲缘关系较远,能用图乙表示,C错误;甲、乙两图中物种进化的方向不同,这是特定的自然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结果,说明了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作用,D错误。
六、综合题
21.在没有盗猎的自然环境下,非洲南部只有2%至4%的雌性象不会长牙。在1977~1992年,非洲南部的大象因为象牙的暴利惨遭毒手。现在出生的雌性大象,有三分之一都没长象牙,而且就算是长了象牙,象牙也变小了,其中公象的小了五分之一,母象的小了三分之一。
(1)有人认为,为了防止人的猎杀,象群产生了小象牙甚至是无象牙的变异。这种观点对吗?_______请从进化和适应的角度分析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 。
(2)利用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解释小象牙或无象牙逐渐增多的原因 ___________。
【答案】(1)不对;象群会产生各种变异,人类猎杀导致正常象牙的个体被捕杀,剩余小象牙或无象牙个体适应了环境。
(2)经过变异和选择,小象牙或无象牙成为适应环境的性状,通过世代遗传,小象牙或无象牙的性状被积累了下来。
【解析】
(1)象群产生了小象牙甚至是无象牙的变异为了防止人的猎杀,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象群中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存在,导致群体中出现了各种变异,包括无象牙、小象牙或正常牙等众多的变异类型,由于人为的猎杀正常牙类型,使得无象牙和小象牙的个体有了更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故此使得象群有了较多数目的小象牙甚至是无象牙的变异个体,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人为作用导致这种变异的出现,而是人为的作用淘汰了长象牙的个体,保留了无象牙和小象牙的个体。
(2)根据上题的解释可知:小象牙或无象牙逐渐增多的原因是,经过变异和人为的选择,小象牙或无象牙成为适应环境的性状,通过世代遗传,小象牙或无象牙的性状被积累了下来。
22.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
(3)该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的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___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
(2)种群;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生存斗争(种内斗争);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 基因频率
(5)遗传;PCR(聚合酶链反应)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由于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蜥蜴原种出现不同的形态,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于,有利变异被保留,不利变异被淘汰,正确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与原有物种之间发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因此该图中,X是变异,Y是自然选择,Z是隔离。
(1)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
(2)小岛上原有蜥蜴个体构成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3)小岛上进行生殖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4)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加剧。
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
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5)这种现象体现了遗传多样性,从分子水平检测就要获取更多的DNA分子,简便方法是PCR。
23.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
(1)若某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
(2)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将该变化在坐标图中以曲线的形式表示出来(标明基因,绘出大致趋势)。
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选取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二组,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系。
①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本实验应如何操作以实现对自变量的控制?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0%
(2)
(3)雄鸟尾羽的长度;将A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粘在C组雄鸟的尾羽上,B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尾羽长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解析】
(l)aa的基因型频率为1-20%-40%=40%,a的基因频率为40%+l/2×40%=60%。
(2)由于aa的个体对羽虱没有抵抗力,故aa个体将减少,a的基因频率将降低。绘图时应注意起点和趋势,图示如下:
(3)①由题图可知,A的尾羽最短,C的尾羽最长,B的尾羽长度在A、C之间,因此雄鸟尾羽的长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所以对自变量的处理是将A组鸟的尾羽剪下粘在C组鸟的尾羽上,B组鸟作为对照。
②根据图示可知,雌鸟筑巢数是C>B>A,由此得出雄鸟的尾羽越长越易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24.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接起来,湖中有不少鳓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鳓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鳙鱼)。下图为内华达州一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
(1)一万多年后,A湖中的所有鳞鱼称为一个_______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它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鳞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鳍鱼(a和b)能进行交配,但其后代的雄性个体不能产生正常的精子;来自C、D两湖的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A、B两湖鳓鱼的繁殖期在5月,C、D两湖鳙鱼的繁殖期在7月。上述能体现基因多样性的是________湖中的鏘鱼,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是________湖中的锵鱼。
【答案】(1)种群;基本单位
(2)C、D;A、B、C(D)
【解析】
(1)在某一地区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故A湖中的所有鳞鱼称为一个种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A、B两湖的鱼(a和b)能进行交配,但其后代的雄性个体不能产生正常的精子,所以A、B两湖的鳄鱼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来自C、D两湖的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两湖的鏘鱼没有产生生殖隔离,还是同一个物种。因此体现基因多样性的是C、D湖中的鱼,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是A、B、C(D)湖中的鳉鱼。
25.2013年3月,澳大利亚詹姆士库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麦维尔角地区发现一种独特的壁虎(壁虎甲)。它们有一条像叶片一样宽大的尾巴,修长的身形和四肢,还有一双巨大的眼睛,而这些特征利于该壁虎很好地适应丛林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
(1)麦维尔角地区还有一种普通壁虎,若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能产也后代,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2)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如何解释?______________。
(3)壁虎甲的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抽样调查得知当年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雌性个体中XAXA、XAXa、XaXa 三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依次为60%、30%和10%,雄性个体中XAY、XaY、两种基因型各占50%。
①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约为_______(用分数表示)。
②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该种群中这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由此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
(4)若壁虎甲的某一条染色体发生了倒位。如图仅绘出相应区段的碱基序列,请在空白虚线框内写出原虚线框内倒位后的碱基序列。
【答案】(1)不一定;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
(2)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2/3;A基因频率逐渐变大,a基因频率逐渐变小;
(4)
【解析】
(1)根据题意分析,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能产也后代,但是不清楚该后代是否可育,因此不能判断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
(2)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①假设该种群中雌性个体各有100个,则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60×2+30+50)÷(200+100)=2/3。
②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则A的基因频率在种群中逐渐降低,a基因频率逐渐变小,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
(4)倒位片段的碱基序列发生了180度的旋转,因此倒位后的碱基序列为:
。
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课后复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2,V的基因频率为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习题,共6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优秀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优秀习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