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南充阆中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及答案(九科)
2023南充阆中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3南充阆中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阆中中学2023年春高2020级四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处。
2.选择题答案,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或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处。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物感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自然万物对于文论家们的启发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影响则更为深远,中国古典感物美学的成熟与定型都在这一时期完成。
“物”不仅可以指客观事物,还可以指人们想象中事物的形象。由于“物”所独具的表现性,其可以传递出人们内心不同的情感色彩,人们在感物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并将情感表达出来,使物之形与人之情相融合。
中国最早系统论述音乐美学的著作《礼记•乐记》首次明确提出了“物感说”这一概念。《礼记•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指出音乐创作中人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西晋的陆机在所著的《文赋》中首次将“物感”说应用至文学理论中。《文赋》中的“物感”思想将自然景物纳入物感的范畴之中,开始强调自然景物对人的感发作用。“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树叶落于秋天,心生悲感,柔条发于春天,又心生欢喜。陆机认为四时之景的变化引发了人们对光阴的感叹,同时也将人们引入了审美体验的领域,引发了人们的审美创造冲动。陆机也充分注意到了“物”的动态性,认为创作者之“意”要随物而动。在前代,“感于物”中的“物”不仅指自然界的物象,也指具有某种伦理道德意义上的事,与之不同的是,陆机《文赋》中的“物”已完全指自然景物了。这是儒家经学思想的地位在人们心中被动摇之后,呈现出的一种“物”的独立的观念。
南朝的钟嵘把生活中的各种悲欢离合、荣辱忧乐也纳入感人之“物”的范畴中。他在《〈诗品〉序》中所说的“物”不仅包括自然风物,而且包含社会情事(“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在形形色色的人生境遇中,他更加强调那些能触发人之悲情的社会生活,突出了社会生活在“物感”中的特殊地位。
关于“物感”之情,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理念。这里的“情”既指物感之情,也指个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陆机认为文学创作者内心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才能充实文学作品的内容,在真实情感基础之上的情与文之间才会相统一。陆机认识到情感就是文学创作的动机,同时要求作家注重个人的情志涵养,因为作品风格的高下由作家精神境界的高下决定。
与陆机的《文赋》不同,钟嵘在《诗品》中更加强调“怨”情对人的感发作用,同时也注重诗对于”怨”情的抒发。与孔子的“诗可以怨”所宣扬的“怨刺上政”意义不同,钟嵘《诗品》中所强调的“怨”是一种哀怨之情的表达以及怨愤之情的书写。由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在文学创作时常流露出一种感慨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悲凉之情。钟嵘物感思想中的以人为本、推崇怨情也与此密不可分。
(摘编自高雅琪《“物感”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机充分注意到了“物”的动态性,因此“物”能区别于前代而作为一种独立的
观念存在,这是对儒家思想观念下的“物”的内涵的突破。
B.“物感说”是指人感于物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物对人心的
触发,“物感说”既属于美学范畴,又是文学理论。
C.钟嵘对“物”的内涵的认识更加丰富,他认为个人的现实境遇,如悲欢离合等也
属于“物”的范畴,因此在价值层面上要高于陆机的学说。
D.陆机提出“诗缘情”观点,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内在推动力,创作者注重个人
的情志涵养,内心充满真挚的感情.就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佳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先总述“物感说”的重要性,接着从“物感”之“物”和“物感”之“情”
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论证思路清晰。
B文章第三段中引用陆机《文赋》中的话,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强调了景物对人
的感发作用,使论证更加充分。
C.文章在论述陆机和钟嵘有关“物感说”的观点时,重点阐述了两人对“物”的不
同理解,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
D.文章结尾在阐述钟嵘的“怨”情时,与孔子的“怨”进行了比较,说明前者是哀
怨之情的表达以及怨愤之情的书写。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典感物美学得到了充分发展,陆机的《文赋》与钟嵘的《诗
品》标志着中国古典感物美学走向成熟与定型。
B.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写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
之动,心亦摇焉”,这可以作为“物感”的典型例证。
C.《礼记•乐记》作为中国最早系统论述音乐美学的著作,指出“乐”产生于创作主
体的心灵有感于“物”,是“物感”说最早的概念表述。
D.钟嵘强调能触发人感情的社会生活在“物感”中的重要性,注重诗对于“怨”情
的抒发,这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有着密切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农业部门因其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在实现碳中和①的目标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固碳,每年吸收全球约30%的人为碳源排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引致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约占全球年均碳排放总量的25%。如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在2014年贡献了约11.51亿t的碳汇,相当于抵消了当年约9%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而当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则占全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仍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总量的40%和60%。这与中国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如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地利用方式转变频繁、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紧密相关。
【注】①碳中和:国家、企业、活动等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
(摘编自林斌《中国农业碳减排政策、研究现状及展望》)
材料二:
农业是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甲烷的农业排放源主要包括:一是稻田长期处于淹水条件下,产甲烷细菌分解土壤中活性有机物质,产生甲烷,进而排放到大气中。稻田淹水时间越长、投入的新鲜有机物料越多,甲烷排放则越多。二是动物(主要是反刍动物)采食饲料后在消化道中经特殊微生物发酵会产生甲烷,然后通过打嗝和肠道排放到大气中。三是畜禽粪便在贮存和处理过程中也会产生甲烷。农田土壤是最大的氧化亚氮释放源。农田土壤氧化亚氮是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过程的中间产物。化学氨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可提高硝化和反硝化率,进而增加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同时,土壤氧化亚氮排放还与灌溉引起的土壤水分状况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淹水稻田在中期落干会大大刺激氧化亚氮的排放。与土壤类似,粪便贮存和管理过程中其所含的氮也会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氧化亚氮。除上述直接排放,农业生产还有一些“隐藏”的排放。农作物种植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等,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温室气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饲料的生产、养殖场日常水电消耗等也会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
(摘编自程琨《农业与碳中和》)
材料三:
常见的生物质废弃物主要是生物体死亡、收获、加工利用后残余的生物质。生物质废弃物可能存在各种有害物质,所以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处理应基于农业固碳减排和环境健康风险的双重考量。生物质废弃物热解炭化工艺技术符合有机质转变以及去除有害物质环境风险的要求。它的基本原理是在限氧或无氧条件下,生物质在250~750℃发生热化学反应,生物质中碳化合物发生热解反应,通过固液气分离而产生生物质炭、木醋液和可燃气。生物质热解炭化工艺的核心是实现生物质中有机碳和养分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其中产生的可燃气可作为能源用于生物质原料的烘干和热解炭化系统热源,剩余能量可代替化石燃料用于外部能源供给。经过冷凝获得的液体产物即木醋液是一种兼具药和肥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根施和叶面喷施稀释后的木醋液,可促生、抑病和增产。生物质热解炭化的主要产物是生物质炭,一种富含稳定有机质并包含矿质养分的固体炭质。它能产生有益效果,源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在高温无氧条件下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中有机质发生崩解和炭化,但大部分物理结构被保留,形成了疏松多孔性的特征。炭质稳定、多孔疏松特性、环境友好是生物质炭的主要特征。
(摘编自卞荣军《生物质废弃物处理与农业碳中和》)
4.下列有关“生物质废弃物热解炭化原理与产物应用途径”的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业既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吸收部分人为碳源排放,又在其生产活动
中排放温室气体,故农业部门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
B. 2014年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贡献的碳汇能够抵消当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
产生的碳排放,可见我国已达成了碳中和的目标。
C.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是造成农
业生产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
D.农田土壤释放的氧化亚氮要多于动物蓄养过程中产生的氧化亚氮,但动物蓄养过
程中产生的甲烷则多于稻田淹水环境中产生的甲烷。
6. “碳足迹”是指某个产品或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请结合材料,以水稻为例,简要说明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碳足迹有哪些。(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文本一:
信封里的儿子
司玉笙
那时候他不识字,班长就一笔一划地教他。时间长了,他就离不开班长了。班长问他是哪里人,他就哭了,说俺也不知道俺是哪里人,就知道家离老黄河不远,爹娘走得早……
班长说,我家离老黄河几十里,爹去世得早,我娘辛辛苦苦拉扯我兄妹仨……兄弟,这队伍就是咱的家……
1950年秋,部队来到东北整训。入朝作战前的誓师动员大会上,阵阵口号声中,人人热血沸腾,会后纷纷写了请战书或决心书。他比葫芦画瓢地将班长的照抄下来,就是名字不一样。班长一看笑了说,刘兴根、刘敬根,念不好就念成一个人了。
他也笑了,说,咱俩就是一个人。
趁着一个休息日,班长说,趁出国前咱也去街上照个相,留个念。
于是就去了。过了几天,照片取出来了,是黑白的。单身的一人一张,一寸;两个人的合影也是一人一张,两寸。他第一次见这照片不禁叫了起来,咋跟活的一样!
班长说,这相片可金贵哩,花去我半个月的津贴,得放好。
在他的注视下,班长将自己那三张照片塞进一个早已写好地址的信封里。这信封纸质韧硬,正面有红框,竖写形制。
揣着这照片,两个人跨过鸭绿江。随部队急行军到了指定区域,放眼一望,满目冰山雪岭,林木间寒气重重。战斗一打响,阵地上一片火海硝烟,残枝碎石乱蹦。激战中,班长被一颗炮弹炸成重伤,融化的冰雪和冒着热气的鲜血糊满了一身。奄奄一息的班长看看他,说,兄弟,这信封你拿着,里面还有攒给咱娘的钱……
班长牺牲后他被临阵任命为班长,一喊刘兴根他就答应,好像有两个人在他身子骨里发力,打起仗来十分英勇。两年后,后方战地医院又多了一名伤员。这伤员头部被弹片击中,昏迷了一个星期方才苏醒。医护人员高兴地相互传语,刘兴根醒来了,英雄醒来了……
后来,他被转到国内疗养。能下地活动时,他将那信封找出,小心翼翼地抚平,再添上回信的地址,托人寄出。过了个把月,回信来了,是人代写的:你母亲接到你寄来的信和照片喜出望外,捂住哭了大半天。自你参军走后,这些年来你母亲天天去庄东头的大路口盼你。你两个妹妹已出嫁。四亩庄稼地有互助组帮种帮收,家中一切安好,勿念……
读完信,他忽地捶了自己一下,我本来就是娘的儿子呀!
往后再写信,他就用班长的口吻。那边回信问,合影照上的另一个是谁?他答,是我最亲密的战友,也是娘的儿子。那边回信说,你母亲现在逢人就说,俺儿回来了,还多了一个,就在俺怀里。说着还掏出照片让人家看……
这一提,他心里便拱出一句,我就是我就是,永远是!
为尽量使自己像娘的儿子,他每天对着班长的照片进行“整容”。班长的颧骨高,他就反复夹捏自己的腮帮子,好让颧骨突出。时间长了,腮帮子还真凹陷下去了一点。护理人员奇怪,问,刘班长,脸上怎么不舒服?
都好着哩。他说,只是想娘了。
复员前,组织上派人征求他的意见,问:“安排你到本地一个大厂工会工作咋样?”他说:“我还是想回庄里给娘端端碗,洗洗脚。”
肩着背包,提着网兜,他按着信封上的地址一路打听找到了这个小刘庄。还未进庄,头前身后呼呼啦啦簇拥了一群人,争相替他拿行李。被人引着,一进这农家小院,他愣了:一位衣衫打有补丁的中年妇女端坐在简易的板凳上,双手捏的竟是班长写的那个信封!
丢下行李,他紧跑几步,跪伏在这位母亲的双膝前,一声憋了许久的话语,自胸腔喷薄而出:娘啊——
是根儿么?眼泪扑簌簌地滴落下来,是热的。
是我,是我,娘!
粗糙温暖的手在他头上脸上抖抖嗦嗦触摸着。俺的儿,你这脖子上的那颗痣咋没了?
娘,扛枪磨去了。抬头一看,娘泪湿的眼皮是合着的,眼窝里分明有什么在拱动。
旁边一个妹妹插话道:“娘怕你忧心,信里不让告诉你她的眼几年前就瞎了。”
娘,明天我就带你看眼去!
背着娘上车下车跑了几个医院诊治,娘的眼还是没有起色。娘说:“甭花那钱了,有恁在跟前,俺啥都看得明白。”
此时,县里给他安排好一个比较轻松的工作,他坚辞不去,说:“我回来就是照护娘的。”并对两个妹妹说:“有哥在恁放心,恁该忙啥忙啥。”
于是就在生产队当了保管员,离家近。给他说媳妇,他就要求一条:必须对我娘一百个孝顺!
婚后,两口子轻声问暖,俯身侍奉,娘的脸上就断不了笑容,直至八十六岁寿终。在操办老人家的后事时,有人好像知晓了他的经历,想写一篇稿宣传宣传。面对这些好奇者,他说:“我没啥可写的,与那些埋在雪地里的战友比,我还活在母亲身边……”
那日晚间,他在电视新闻上看到部分战友的遗骸被军用飞机运回祖国时,泪珠止不住地滚淌。让家人打开那小盒子,指指那张合影照叮嘱道,放大,放大……
放大的合影照拿回来后,他看着看着突然说了一句什么,牙关一紧竟昏迷过去。紧急送进医院抢救无效,于当天夜里去世。
灵棚内,高挂的遗像就是那张放大的合影。问清原由,吊唁者无不动容,噙泪再三鞠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十几枚压在箱底的军功章,还有那个老式信封。
信封已经毛边了,淡淡的血迹依旧形如雪地梅花……
(选自《北方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文本二:
央广网北京11月2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退伍老兵廖良开从3000公里外的重庆来到吉林,祭拜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战友母亲。当年,为了一个承诺,他默默赡养一对老人21年。
时光退回到1997年,当年19岁的战友刘继强因为援救落水群众牺牲后,廖良开想的最多的是自己能否替战友尽孝。有了这个想法后,廖良开开始给去世战友在吉林的父母写信。1998年,吉林妈妈生日当天,廖良开在电话中第一次叫了妈;1999年,廖良开第一次休探亲假没有回重庆老家,而是来到吉林,和吉林父母见面,上门认亲。
从此,这对特殊的父子情、母子爱跨越3000公里,真实而又默默地展开。2017年,吉林妈妈因病去世,廖良开悲痛不已,把吉林爸爸接到了自己的家里照顾。吉林爸爸说,因为有了廖良开,他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摘自2018年11月28日央广网)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随着情节的推进,主人公刘敬根的情感愈加真切,由接受班长的临终嘱托,到为
班长母亲养老送终,完成“儿子”角色的转变。
B. 退伍老兵廖良开信守承诺,替战友默默尽孝21年的事迹感人至深,他用行动诠
释孝老爱亲的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小说结尾“淡淡的血迹依旧形如雪地梅花”,以“雪地梅花”象征革命英雄们的
抗美杀敌精神长存,意蕴丰富深远。
D. 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以旁观者的身份比较客观地记叙了刘敬根赡养战友娘亲
的故事,人物心理描写较细腻生动。
8. 小说主人公“他”叫刘敬根,这一人物性格特点有哪些?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9. 两个文本主要内容类似,相较文本二的新闻消息而言,小说《信封里的儿子》艺术表现力更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注]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乃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说,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桓子曰:“善。”智伯又求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与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谋士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大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注:狃[niǔ]习惯,拘泥。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
色/是非反而何/
B.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C.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D.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行水的意思是巡视水势,“行”与《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的“行”字含义不同。
B. 人事指人情事理,与《孔雀东南飞》“人事不可量”“人事”含义相同。
C. 潜出指秘密出城,“潜”与《岳阳楼记》“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的“潜”字含义不同。
D. “翼而击之”的“翼”是“从两侧”的意思,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
的“翼”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智伯先后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索要土地,三人起初都不想给,韩、魏后来经过身边的人献计才同意给,而赵没有给。
B. 段规、任章分别劝谏韩康子、魏桓子给智伯土地的理由,均是利用智伯贪财好利的缺点麻痹他,试图寻找机会攻打他。
C. 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并引水灌城,导致城内锅灶被泡塌,青蛙四处乱跳,百姓民不聊生,人马互食。
D. 司马光认为智伯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他灭亡的原因在于才胜过德。世俗中往往没有人能分得清德和才,概称其为贤明,因而错用人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5分)
(2)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14~15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②、雅志莫相违。西州路③,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①参廖子:即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②谢公:指谢安。《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
B. “几度斜晖”以转瞬即逝的黄昏,表达诗人对相聚美好却无比短暂的伤感之情。
C. 共赏西湖、访春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诗人相得”的意味。
D. 诗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情感深挚。
15. 古人常以“进”“退”代指官职的升、降。苏轼的这首词与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分别反映“进”和“退”之忧。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表示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写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中的“ ”,点出李蟠的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古人写诗词讲究炼字,既用“空”字写景状物,如“ ”,又用“空”字表达情感,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伪勤奋”,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从主观来看,一部分“伪勤奋”的孩子好胜心比较强,希望自己不惜熬夜学习,甚至花更多的时间,达到在班里、年级里拔尖。他们的愿望和行动可嘉,但因为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结果却往往是 ① 。比如他们虽然延长了学习时间,在形式上表现为很用功,但并没能实现高效学习,对所学内容仅仅停留在抄写、背诵、默写等机械和重复性学习的层面,对需要理解的内容依然 ② ,或不懂得深入思考,拓展思路,不会举一反三。
生活中“伪勤奋”的孩子 ③ , 他们有的人在学习上的时间没少用,貌似很勤奋,但是效果不佳;有的人上课不听讲,人在教室心跑天外;有的人不愿动脑,作业多图省事,靠抄袭或百度;还有的人连轴转上辅导班,但都是被父母“挟持”去的,自己无兴趣,出工不出力。其实,学习不是比谁花的时间更多,而是比谁更用心,要勤求真学问,苦练真本领。而“伪勤奋”是 ④ ,以为骗过了自己就万事大吉,殊不知结果是不会陪你演戏的!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根据材料内容,用一句话为“伪勤奋”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总体而言,虫和植物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互受益,比如,昆虫给植物传播花粉,而植物为昆虫提供食物,可谓相得益彰,互利互惠;然而,自然界中更普遍的虫和植物的关系却是第二类—— ① 。据统计,全世界大约存在792000种昆虫,这些昆虫中,大约45%以植物为食,我们称之为植食昆虫,以下简称昆虫。事实上,所有的植物都会被至少一种虫类所取食,这就是共进化理论。有化石证据表明,昆虫对植物的取食行为最早发生在大约3.5亿年前。那么, ② ?共进化,也叫协同进化,最初由Ehrlich和Raven在研究粉蝶与其寄主十字花科植物关系时提出。简要说来就是,植物通过进化, ③ ,保护了自身;与此同时,昆虫种群通过新的进化重新适应产生次生代谢物的植物;成对的交互作用的结果造成昆虫食性的专化、形成动植物生态关系多样性。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下列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B.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个乞丐了。
D.一般来说,质量好的文化产品应该符合以下标准:先进的政治性、思想性,较高的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较高的文字质量和印刷装帧质量,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做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有人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语文答案docx、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