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2023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未知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竞周容以为度。(屈原《_______》)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3)草木在传统文化中除指向审美功能外,还有《论语》中孔子论《诗》提到“______”的功用。
2.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数字交换条件下,商品是以数据、图片、文字、用户评价等数字化信息所构筑的“虚幻形式”展现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产生虚拟性。
①为此很可能会出现利益驱动下的数字操控和数字偏离
②但同时又独立于真实的商品
③这个“虚幻形式”源于真实的商品
④是其数字化映射
⑤并成为交换过程的决策依据
A.③⑤④②① B.⑤③④②① C.①③④⑤② D.②④①③⑤
(2)班级排演以“对抗世俗”为主题的《红楼梦》经典片断,以下人物与情节不适合这个主题的一项是( )
A.林黛玉读西厢 B.尤三姐自刎 C.袭人改嫁 D.鸳鸯拒婚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AI写的诗是“诗”吗?这个问题类似于问,机器人是人吗?或者稍微退一步,机器人有自我意识吗?这个提问已经跨出了传统文学的边界,涉及对“人”的重新认知和界定。如果我们暂时搁置这种类似于“天问”的提问,从一个相对“保守”一点的角度来看待小冰①写诗这一“事件”,即使是在纯粹诗学的范畴内,这依然构成了一个迫切、甚至是对整个诗歌史的提问。
②对于小冰的诗歌写作,即使出于商业化和资本化目的的微软公司设计师,也会“弱弱”地承认其“模仿”的属性,更不用提恪守传统知识型的读者和研究者了,我目前看到的有限的几篇文章,几乎都在指责小冰的写作是一种“仿写”,是一种“物”的游戏,而非一种属“人”的创造。我们姑且不谈模仿、仿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就算承认模仿、仿写是“低一级”的写作,关键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小冰模仿得这么“像”?这么“真”?这么“富有诗意”?也就是说,在以“假”仿“真”的过程中,“真”也变得“假”起来了。这么说好像太过于诡辩,我的意思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如果我们觉得小冰的诗歌有某种徐志摩、戴望舒、顾城、海子等的“味道”,那恰好意味着,徐志摩、戴望舒、顾城、海子等诗人所塑造的诗歌美学——在大众的意义上被认为是一种诗意——已经成为一种常识性的审美,并形成了一个普遍的标准。
③更进一步说,如果说真正的诗人的写作是一种“源代码”的话,那么,经过近一百年的习得和训练,这一“源代码”已经变成了一种程序化的语言。既然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诗人的作品获得创作的训练,并写下一首首诗歌,那么,小冰不过是以更快、更强的“学习”能力获得了更多甚至更好的训练,那为什么我们依然很难承认小冰写的是“诗歌”?如果我们不承认小冰写的是诗歌,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也可以承认我们经过“学习”和“训练”后写下的“诗歌”不是诗歌?或者,至少要在这些诗歌后面打上一个小小的问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怎么来理解一百年以来的新诗传统,以及它在当下的自我复制、自动化和程序化,以及导致的严重的诗歌泡沫。
④我想强调的是,我个人的智慧并不能对AI的写作进行一种“真假”的判断。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曾经想象很多年后,绝大部分的文艺作品都将由AI来完成。但在此时此刻,我将暂时中断我的未来学想象,而是讨论一个更具体的当下问题——我们时代的诗歌写作是不是已经变得越来越程序化,越来越具有所谓的“诗意”,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习得”“学习”“训练”的气质?我们是不是仅仅在进行一种“习得”的写作,而遗忘了诗歌写作作为“人之心声”的最初的起源?
⑤根据宇文所安在《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里面的研究,在大概9世纪的时候,中国的诗学系统有一次重要的转型:到了九世纪,诗可以被视作某样被构筑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一种自然的表达,且诗中所再现的是艺术情境而不是经验世界的情景……我们又看到诗作为有待锻造和拥有之物,作为想象出来的而又是具体可感的构造,毫不逊色于微型园林。
⑥有意思的是,这一从“内在冲动”向“技艺”的转型居然在西方现代诗歌里面找到了悠远的回声,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之中就认为诗人只有在写作的时候才是一个诗人……他只有放弃自我(的内在冲动),通过对传统的研习和加入才可能完成诗歌写作: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以表现,只有一个特殊的工具,只是工具,不是个性,使种种印象和经验在这种工具里用种种特制的意想不到的方式来结合。
⑦这两种诗学观念,虽然前者属于古典时期,后者属于我们所谓的现代,但却分享着一个共同的观念,那就是将诗歌写作从具体鲜活的个人经验和个人冲动——同时也是当下性的经验中——剥离出来,认为存在一种恒久不变的“传统”和“法则”,并通过“习得”来完成写作的延续。这导致了两种诗学后果,一是“技艺至上”主义,对形式和修辞极端强调,并将“苦吟”作为一种典范的诗人形象。这种“技艺主义”更是通过启蒙时代以来开启的技术主义,成为一种不断扩张的、越界的、最后成为垄断性的认知模式和观念模式,最后,在现代的语境中,文学变成了写作——一种更强调技艺和习得的表达方式。另一种后果是诗歌和诗人之间产生一种脱落,诗歌不再与诗人之间产生一种严格的对位,当技巧和习得成为一种普通的认知结构后,那种“内在性冲动”的神秘感和仪式感消失了,诗歌于是变成了“作诗”“填词”——也即是在既有的法则中进行语词的游戏。
(节选自《与AI的角力——一份诗学和思想实验的提纲》)
【注】①小冰是一套完整的、面向交互全程的人工智能交互主体基础框架。2017年人工智能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3.根据文本,认可“小冰创作的诗是诗”的隐含前提是_____________。
4.根据第③段,以下不属于“源代码”的一项是( )
A.意象 B.韵律 C.节奏 D.构思
5.对本文内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小冰具有“自我意识”,那么小冰写作是“真诗歌”。
B.徐志摩、戴望舒、顾城等人的诗歌都是以“技巧”著称。
C.小冰的写作类似“作诗”与“填词”中进行的语词游戏。
D.诗歌的“技艺主义”产生于启蒙时代开启的“技术主义”。
6.以下事例最适合用来阐明“诗学史”上两种诗学观对抗的一项是( )
A.苏轼“以诗为词”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
B.陶渊明的田园诗吸收“玄言诗”的合理成分。
C.唐代文人发起反对六朝浮艳文风的古文运动。
D.“五四”新诗革命反对旧体诗形式,提倡“立人”。
7.本文以读者易接受的方式在诗学范畴内讨论专业性问题,作者始终站在读者角度,推进论述,请就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
①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②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
④与其说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马革上的一具丧尸。
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路驿站摸排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
⑥马匹快要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
⑦只见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挽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
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馥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
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
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距离,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露出泥土青岩旁边。
⑪李善德迷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漶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
⑫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
⑬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很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
⑭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锐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
⑮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
⑯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
⑰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十分,耳膜忽然鼓动起来,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转动脖颈,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
⑱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
⑲一骑,只有一骑。
⑳骑手正弓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口鼓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
㉑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
㉒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
㉓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化出发要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节,节内塞满了荔枝。
㉔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㉕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有地一起向两侧让开。
㉖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展开,迎接贵客的到来。
㉗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交相嗡鸣,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
㉘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
【注】李善德:作者虚构的小说人物。在贵妃诞日之前,他接到要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的任务。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材料二: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杜牧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8.小说开篇描写极具镜头感,请就此赏析第②至④段。
9.文中多处使用对比,结合文本选两处进行分析。
10.小说题为“长安的荔枝”,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赏析其构思之妙。
11.不同的文体对同一历史事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辨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甲
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望月有怀①
陈寅恪
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
初升紫塞②云将合,照澈苍波海不流。
解识③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
【注】①本诗作于1928年。②紫塞,指北方边塞。③解识:懂得。
乙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12.校报拟刊登这两首诗做一个鉴赏栏目,下面最适合用作栏目标题的一项是( )
A.民国风骚 B.民国风月 C.民国风貌 D.民国风骨
13.下面出自《四溟诗话》的句子,不适合评价甲诗的一项是( )
A.写景述事,宜实而不泥乎实。
B.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C.诗以起句为主,顺流之势,兴在一时。
D.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
14.两首诗都作于月夜,但抒发的情志不同,请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严武,中书侍郎挺之子也。弱冠以门廕策名,迁侍御史。至德初,肃宗兴师靖难,大收才杰,武杖节赴行在。宰相房琯以武名臣之子,素重之,及是,首荐才略可称,累迁给事中。既收长安,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以史思明阻兵不之官,优游京师,颇自矜大。出为绵州刺史,迁剑南东川节度使;入为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
②与宰臣元载深相结托,冀其引在同列。事未行,求为方面,复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等使。广德二年,破吐蕃七万余众,拔当狗城。十月,取盐川城,加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③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梓州刺史章彝初为武判官,及是小不副意,赴成都杖杀之,由是威震一方。蜀土颇饶珍产,武穷极奢靡,赏赐无度,或由一言赏至百万。蜀方闾里以征敛殆至匮竭,然蕃虏亦不敢犯境。而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虽慈母言不之顾。初为剑南节度使,旧相房琯出为管内刺史,琯于武有荐导之恩,武骄倨,见琯略无朝礼,甚为时议所贬。永泰元年四月,以疾终,时年四十。
(节选自《旧唐书·严武传》)
乙
①武幼豪爽。母裴不为挺之所答,独厚其妾英。怪问其母,母语故。武奋然以铁鎚就英寝,碎其首。左右惊白挺之曰:“郎戏杀英。”武辞曰:“安有大臣厚妾而薄妻者,儿故杀之,非戏也。”父奇之,曰:“真严挺之子!”
②与元载厚相结,求宰相不遂,复节度剑南。武在蜀颇放肆,或一言之悦,赏至百万。蜀虽号富饶而峻掊亟敛闾里为空然虏亦不敢近境。梓州刺史章彝始为武判官,因小忿杀之。琯以故宰相为巡内刺史,武慢倨不为礼。最厚杜甫,然欲杀甫数矣。李白为《蜀道难》者,乃为房与杜危之也。
③永泰初卒,母哭,且曰:“而今而后,吾知免为官婢矣。”
(节选自《新唐书·严武传》)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肃宗兴师靖难( ) (2)母裴不为挺之所答( )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视事多率胸臆( )
A.赴任 B.管理 C.视察 D.办事
(2)吾知免为官婢矣( )
A.尽力 B.罢免 C.豁免 D.沦落
17.乙文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蜀虽号富饶而峻掊亟敛闾里为空然虏亦不敢近境。
18.把甲文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与宰臣元载深相结托,冀其引在同列。事未行,求为方面,复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等使。
19.结合甲乙两文,推断乙文末严母哭诉的原因,并概述依据。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
①《新唐书·严武传》云:“最厚杜甫,然欲杀甫数矣。”《新唐书·杜甫传》云:“武以世旧待甫,甫见之,或时不巾。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衔之,一日欲杀甫,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旧唐书》但云:“甫性褊躁,尝凭醉登武床,斥其父名,武不以为忤。”初无所谓欲杀之说,盖唐小说所载,而《新唐书》以为然。
②予按甫集中诗,凡为武作者几三十篇。送其还朝者,曰:_______,_______喜其再镇蜀,曰:_______,_______此犹是武在时语。至《哭其归榇》及《八哀诗》,______,_______盖以自况;______,_______又以自伤。若果有欲杀之怨,必不应眷眷如此。好事者但以武诗有“莫倚善题《鹦鹉赋》”之句,故用证前说,引黄祖杀称衡为喻,殆是痴人面前不得说梦也,武肯以黄祖自比乎!
(节选自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六)
乙
武年二十三,为给事黄门侍郎。明年拥旄西蜀,累于饮筵对客骋其笔札。杜甫拾遗乘醉而言曰:“不谓严挺之有此儿也。”武恚目久之,曰:“杜审言孙子拟捋虎须?”合座皆笑以弥缝之。武曰:“与公等饮馔谋欢,何至于祖考耶?”武母恐害贤良,遂以小舟送甫下峡。母则可谓贤□,然甫几不免于虎口□。李翰林作《蜀道难》,朝右闻之,疑严武有刘焉①之志。
(节选自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
【注】①刘焉,东汉宗室,刘璋之父。汉末割据蜀地。
20.在乙文方框处分别填上合适词语的一项是( )
A.也 也 B.也 矣 C.乎 矣 D.乎 也
21.甲文中有四处诗句缺失,从《杜工部集》中找出四句,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一项( )
①“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
②“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③“空余老宾客,身上傀簪缨”
④“记室得何逊,韬铃延子荆”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甲文原题《严武不杀杜甫》,其观点来自对文献的解读。请梳理文本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来源 | 证据 | 推断 |
《杜工部集》 | ① | ② |
《云溪友议》 | ③ ④ | 严武野心不小,不会像黄祖一样杀文人。 |
23.洪迈认为,《新唐书》写杜甫采用小说家言,多不可靠。比较《旧唐书·严武传》第③段和《云溪友议》刻画严武形象的方法,就如何辨别史传人物的真实形象写一段札记。
24.有人说,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存基础上的美好生活。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混合默写,选择题组,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双文本,古代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详解: 这是一份2023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详解,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1):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1),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