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广州市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含答案)
展开2023届广东省广州市高考一模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从事专业职业的人员,是提升地区创新能力、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图反映2000~2015年我国部分省区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净迁移量与迁移总量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0~2015年我国不同省区之间高技能人才迁移具有( )
A.差异性 B.封闭性 C.随机性 D.均衡性
2.影响内蒙古、重庆、新疆等西部省区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 B.交通 C.环境 D.经济
3.近年来,高技能人才迁移呈分散趋势,表明( )
①东部地区高科技企业增多②中西部地区生活成本增加③区域间协调发展程度提高④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高技能人才迁移是影响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下表示意2000-2015年我国高技能人才跨省迁移情况,其中跨省迁移占比为跨省迁移的高技能人才数与跨省总迁移人口数的比值;分散程度越高,表示高技能人才迁移的空间越分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00-2005年
2005-2010年
2010-2015年
跨省迁移占比/%
4.31
6.93
6.42
分散程度/%
29.89
42.53
54.02
4.高技能人才跨省迁移占比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省区间( )A.高等院校数量变化不同 B.自然环境变化不同
C.经济发展水平变化不同 D.城市等级变化不同
5.高技能人才迁移分散程度变化会( )
A.扩大城市的服务范围 B.缩小不同城市发展水平差距
C.减小特大城市的用地规模 D.减慢大城市的发展速度
2018年1月1日,成都市《成都市关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成都市户籍迁入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该项政策给予高学历和紧缺型技术人才直接落户的优惠。下图为部分人才落户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导致中小城市人才迁移的推力是( )
A.生活成本低 B.昂贵的房价 C.发展前景好 D.发展空间狭小
7.下列人口迁移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与上图类似的是( )
A.叙利亚难民大量迁往欧洲 B.三峡库区工程建设移民
C.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民工到广东务工 D.邢台一中学子考取北大读书
基尼系数可测度中国省际异质性劳动力迁移网络的不平等程度。下图示意1995~2015年中国异质性劳动力迁移的基尼系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1995~2015年,普通劳动力迁移强度一直高于高技能劳动力,主要原因是( )
A.普通劳动力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失业风险较大
B.普通劳动力获取的就业机会多,就业选择范围较广
C.高技能劳动力人口数量少,迁移基尼系数较低
D.高技能劳动力对薪酬要求高,就业选择机会较少
9.图示期间劳动力迁移基尼系数的变化,反映出( )
A.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加大 B.经济发达地区对普通劳动力需求减少
C.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迷期 D.两种劳动力人口数量均大幅度减少
高技能人才主要指大专学历或以上的劳动人口。高技能人才的迁入能显著提高地方创新产出水平。下图为1995—2015年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高技能人才迁入迁出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1995一2005年,三个省级行政区整体上高技能人才( )
A.迁入几乎没有变化 B.迁入人口逐年上升
C.迁出明显少于迁入 D.迁出迁入比值上升
11.图中2005年后数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这些省级行政区( )
A.城市生活成本增加 B.经济发展日趋缓慢
C.生态建设投入增加 D.缺少优惠政策扶持
12.高技术人才迁入能显著提升迁入地的创新水平,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数量增多 B.提高了生产效率 C.参与当地的教育 D.促进知识的共享
下图示意2000~2015年我国部分省区高学历人才省际净迁移率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据图可知这些省区中( )
A.2000~2005年西藏人才迁移最活跃 B.2005~2010年上海人才迁入率最高
C.2010~2015年北京人才吸引力下降 D.2010~2015年江西人才流失在加快
14.西藏高学历人才净迁移率由负转正的主导因素是( )
A.环境 B.政策 C.经济 D.交通
15.与北京相比,2010年后天津高学历人才净迁移率上升的原因可能是( )
A.住房价格更低 B.教育条件更好 C.交通更加发达 D.工资水平更高
人才迁移网络效率表征为各地区人才净迁移规模与总迁移规模的比值,取值范围为[﹣1,1],正迁移效率表征净迁入地区,负迁移效率表征净迁出地区。迁移效率越接近﹣1或1表征该地区人才迁入/迁出越不平衡,而越接近0则表征该地区人才迁入/迁出趋于平衡。下图示意2000-2015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地区)高技能人才迁移网络效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据图5可推测2000-2015年( )
A.上海累计人才迁入最多 B.黑龙江累计人才迁出最多
C.新疆扭转人才外流趋势 D.内蒙古累计实现人才流入
17.2005-2015年天津市人才迁移效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生态环境 C.经济结构 D.国家政策
18.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跨区域城市群建设,合理的措施是( )
A.依靠区内人才自主培养 B.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C.设置人才区内迁移壁垒 D.设置人才区际迁移限制
2021年,上海市落户条件进一步放宽。落户新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本科毕业即可落户的院校由原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2所增加到了现在的6所,新增的院校分别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此外,高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工人也可直接落户。下图为上海市1979-2019年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之和)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上海市落户新政的产生背景可能是( )
①上海市的社会保险负担日益加剧
②上海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不足
③上海市人口总量不足,社会活力有限
④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给上海市带来压力
⑤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削弱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20.除上述大学本科毕业生外,上海市对高技能工人也放宽落户条件的主要目的是( )
A.补充劳动力的短缺 B.抑制房价过快增长
C.优化调整人才结构 D.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制定合理的人才政策,吸引高学历人才迁入,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表为2000~2015年我国四大区域高学历人才迁入规模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00~2005年
2005~2010年
2010~2015年
区域
规模(万人)
占比(%)
规模(万人)
占比(%)
规模(万人)
占比(%)
东部
112.75
81.62
247.25
77.69
186.51
73.22
中部
9.40
6.81
24.38
7.66
25.97
10.20
西部
12.47
9.03
39.94
12.55
37.35
14.66
东北
3.51
2.54
6.67
2.10
4.88
1.92
全国
138.13
100
318.24
100
254.71
100
21.2000~2015年,中国高学历人才省际迁移( )A.总规模流动性持续增加 B.东部虹吸作用逐渐增强
C.中部人才迁入先减后增 D.西部人才迁入增幅最大
22.中西部地区高学历人才迁入率不断提升的原因可能是当地( )
A.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B.高校较多吸引人才迁入
C.出台新的房价调控政策 D.扶持振兴传统制造企业
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从地面开始的逆温称为接地逆温,从离地面一定高度处开始的逆温称为悬浮逆温。逆温厚度是指出现逆温现象上、下限的高度差。图反映甘肃省酒泉市2009~2018年8时和20时平均逆温厚度的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逆温厚度年内变化最小的是( )
A.8时悬浮逆温 B.20时悬浮逆温 C.8时接地逆温 D.20时接地逆温
24.8时接地逆温厚度比20时接地逆温厚度大,原因是8时( )
A.地面温度较低 B.大气的对流较强 C.太阳辐射较弱 D.大气逆辐射较强
25.影响夏季与冬季逆温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风速 B.昼夜长短 C.降水 D.气温日较差
逆温是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的一种现象。下图为牡丹江山区3月某日地形逆温过程平均温度梯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的变化值,“+”代表增加,“-”代表降低。单位为℃/100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牡丹江山区此次逆温( )
A.开始于18:00左右 B.强度随时间逐渐增大
C.逆温层厚度逐渐减小 D.5:00逆温全部消散
27.此次逆温对该山区的影响最可能是( )
A.大雾持续时间缩短 B.日落时分大风呼啸
C.夜间,山谷地区农作物幼苗受冻 D.午夜时刻雨雪交加
发生上热下冷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层下限至地面的距离称逆温高度,逆温层上下限的温度差称逆温强度。银川市主城区在全年各季中均有逆温层出现。据统计,银川市2013-2015年逐月平均逆温强度和厚度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28.关于银川市逆温时间分布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半年逆温强度小于夏半年逆温强度 B.7月20时逆温强度小于08时的逆温强度
C.8时逆温厚度始终大于20时逆温厚度 D.6月至10月,8时的逆温厚度持续上升
29.逆温现象的出现造成银川市( )
①缓解大气污染②抑制沙尘暴发生③易出现大雾天气④减少冻害发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图为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下列各题。
30.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31.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32.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A. B. C. D.
通常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但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
B.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越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
C.越接近地面空气密度越大,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越多
D.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
34.图中大气逆温现象厚度最大的曲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5.图中最可能表示清晨(日出之前)大气垂直气温分布的曲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接地逆温是指起始高度为0m的逆温。下图示意酒泉市2009一2018年08时和20时多年平均接地逆温频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6.20时接地逆温频率季节性差异悬殊,原因是( )
①春夏季节白天气温高,热力对流旺盛②春夏季节晴天日数多,早晚日温差大
③秋冬季节大风日数多,近地面冷却快④秋冬季节日照短,地面辐射冷却加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7.08时接地逆温频率高于20时,是因为08时( )
A.大气逆辐射最强 B.地面辐射散失最多
C.大气辐射散失最多 D.太阳辐射开始加强
冷暖气团相遇会形成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就是锋面。锋面有一定的厚度,从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研究发现,锋面内存在逆温现象。我国甲、乙、丙、丁四个气象站联动,分别设立监测点,共同研究一次冷锋活动过程中锋面逆温层的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右图表示四个监测点数据汇总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8.图中锋面逆温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上下气团间的( )
A.气压差 B.风力差 C.气温差 D.湿度差
39.锋面逆温层的存在( )
A.一般在冷气团控制的气象站内监测到 B.锋面距离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高
C.能够阻断冷空气的水平推进 D.能够加快上下气团间的热力交换
40.当前四个监测点阴雨天气最突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某科研部门对湖南山区某大气污染工厂所在山谷进行了逆温观测,记录了山谷上空6个晴夜各高度平均逆温强度的情况(下图)。对比建厂前后的观测数据,发现建厂后逆温有所减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1.由图可知,逆温( )
A.厚度约50米 B.日出前最强 C.日落后结束 D.强度与高度正相关
42.该地16时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可能是( )
A. B. C. D.
43.大气污染工厂建设使逆温减弱的原因主要是( )
①废热使地面气温升高②削弱太阳辐射③增强大气逆辐射④削弱山谷风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021年1月11日~13日,三峡河谷地区出现一次晴空大风天气。地面大风主要由上层背景环流能量逐渐下传所致,夜间风速明显大于白天。图示意1月12日3时三峡河谷大风区位置范围。此时河谷地区形成了典型的上暖下冷的逆温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4.形成图示平均风速分布形势的关键因素是( )
A.河流 B.地形 C.地面辐射 D.背景气压场
45.图示时刻该地所处的气压场特点是( )
A.西北高东南低,梯度大 B.西北高东南低,梯度小
C.东南高西北低,梯度大 D.东南高西北低,梯度小
46.逆温层对本次晴空大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诱导气流下沉 B.加大气压梯度 C.蓄积大气能量 D.维持环流稳定
2022年12月11日,广州投资规模最大的电池工厂动工建设,该工厂将开展电池研发,设计、智进、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业务。2025年,预计该项目可满足60万辆汽车的装机需求,年产值超过210亿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7.广州有利于该电池工厂布局的突出优势是( )
A.交通便利 B.市场需求大 C.原料丰富 D.劳动力充足
48.广州建设该电池工厂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汽车产业向外转移 B.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C.完善现有汽车产业体系 D.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华为是1987年成立于深圳的一家民营企业,长期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进行全球布局,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2019年1月24日,华为发布了迄今最强大的5G基带芯片。完成下面小题。
49.下列与华为5G基带芯片工业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导因素相似的是( )
A.电子装配厂 B.果脯厂 C.飞机组装厂 D.轧钢厂
50.华为不断进行全球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寻找利用廉价劳动力 B.扩大市场 C.获取充足的原料 D.转移污染
南山区是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等教育基地。作为我国最出名的科技产业集聚地之一,南山区拥有腾讯、百度、微软、阿里巴巴、华为、中兴等一系列知名科技企业总部或者分部。右图为深圳市南山区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1.华为、中兴等科技公司布局在深圳南山区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廉价劳动力充足 B.地租价格低 C.科学技术水平高 D.消费市场广阔
52.华为、中兴等科技公司集聚深圳南山区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产品销量 B.扩大知名度 C.推动相互竞争 D.加强合作交流
作为高端品牌的苹果手机,从一开始就实施了零部件(除了芯片以外的零部件)全球外包,从而形成了零部件生产的全球价值链。下表示意2012—2017年我国大陆企业在苹果手机价值链中零部件价值分布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高价值零部件
中等价值零部件
低价值零部件
2012年
玻璃面板
音响组件、声学组件.电池、连接器.精密组件、散热模块
配件、塑料、螺丝扣件。包装印刷
2017年
液晶面板芯片封装、摄像头传感器、玻璃面板
音响组件、声学组件.电池、连按器、散热模块、充电器、电源线、天线、精密结构件、践性马达、模具及模切设备
包装印刷。电子螺丝扣件
53.苹果公司将零部件实施全球外包的主要目的是( )
A.寻求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 B.抢占海外市场,扩大产品销售规模
C.减少国内资源消耗,保护环境 D.建立全球产业链,共享核心研发技术
54.苹果手机将外包零部件模块化生产的主要原因是( )
A.保持生产企业的独立性 B.提高产品的专业化水平
C.增加核心技术研发资金 D.减少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55.2012—2017年我国大陆企业在苹果手机价值链中的变化,反映出( )
A.苹果公司总部研发水平衰退 B.我国企业处于价值链核心地位
C.苹果手机消费市场严重萎缩 D.我国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提升
某新型服装公司位于上海一栋写字楼内,既没有自己的制衣工厂,也没有自己的销售门店。下图为该服装公司的生产、销售流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6.图中( )
A.面料工厂需要靠近服装公司布局 B.制衣厂应选址在技术人才密集区
C.仓储基地建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 D.配送中心应该靠近消费市场布局
57.该类新型服装公司的出现,说明( )
A.工业生产要求设计与加工的空间集聚 B.工业区位选择愈加看重信息的通达性
C.生产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商品的价格 D.消费者需求对工厂选址的影响在减弱
比亚迪是我国同时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及充电配套、整车制造等先进的核心技术以及拥有成熟市场推广经验的企业。截至2018年10月,比亚迪新能源车足迹遍布全球六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城市,已累计向全球合作伙伴交付超过4.5万辆纯电动巴士,在欧美纯电动巴士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比亚迪在推动全球电动化进程中,采用了先直接出口再投资建厂的经营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8.比亚迪纯电动巴士能够大量进入欧美市场,主要凭借的是( )
A.政府的大力扶持 B.悠久的产业历史 C.成熟的推销经验 D.先进的生产技术
59.比亚迪国外投资所建工厂的区位指向类型为( )
A.原料指向型 B.技术指向型 C.市场指向型 D.动力指向型
60.纯电动公交巴士充电桩适宜集中布局在( )
A.大型停车场 B.公交枢纽站 C.面积较大的草坪 D.交通主干道沿线
2022年12月16日,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项目落户湖南浏阳经济开发区,该项目生产的组件覆盖工业硅、硅料、电池片、组件等十余个产业环节,可实现全产业链引入。完成下面小题。
61.影响晶体硅提纯和光伏电池组件制作布局的因素分别是( )
A.能源市场 B.能源劳动力 C.原料技术 D.原料市场
62.浏阳引入全产业链的主要目的( )
A.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经济效益 B.最优区位,提高产品质量
C.发挥科技优势,促进技术创新 D.光伏发电,增加能源供应
“LNG船”是指专门运输液化天然气的船舶,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可靠性的船舶。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骨干核心企业。本部位于上海浦东,是集合造船、海洋工程、非船三大业务板块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下图为“沪东中华造船厂区位置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3.造船厂在长兴岛布局分厂,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制造技术先进 B.土地成本较低 C.研发资金充足 D.产业配套成熟
64.本部与分厂分散布局的目的是( )
A.加强与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流 B.缩小长兴岛与主城区的经济差异
C.淘汰落后产能,减轻主城负担 D.集团各个板块的分工发展
韩国大德科技园区(研发特区)位于韩国大田市儒城区,距首都首尔160千米,是韩国最大的科技园。该园区附近聚集着70个研究机构和八所著名大学,这些研究院所和高校推出了一项项研究成果,培育了电子、宇航、通信、生命科学等高技术领域的三万多优秀人才。大德科技园还与数十个国外科技园、研发创新集群结为伙伴关系,签订了大量的人力及技术交流、投资协定。如图为韩国大田市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5.大德科技园区布局于大田广域市,拥有的区位优势是( )
A.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B.花园城市,宜居宜业
C.国家支持,政策优惠 D.交通通达,科技发达
66.大德科技园与国外科技园建立伙伴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
A.激发创新活力,研发创新成果 B.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出口份额
C.促进交流合作,开拓国际视野 D.吸纳科技人才,调整产业结构
二、综合题
6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调节湄公河水量的功能。受太阳辐射、近地表气温、降水、风速、水位等因素的影响,洞里萨湖表面水温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图示意洞里萨湖的位置,下表反映洞里萨湖表面水温、气温和水位的多年月平均状况。
时间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水温(℃)
27.5
29.8
30.1
29.0
26.2
25.7
25.3
气温(℃)
28.9
29.3
28.7
27.8
27.3
27.3
272
水位(m)
2.1
1.7
1.5
2.0
3.5
5.7
7.7
(1)风对洞里萨湖表面水体有降温效应,试说明原因。
(2)与4~5月相比,6~8月洞里萨湖表面水温明显降低,分析其原因。
(3)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19年洞里萨湖表面水温出现异常高值,分析其机制。
6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抚仙湖地处云贵高原,呈“倒葫芦”状,是我国内陆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抚仙湖湖盆地势较低,四周群山环抱,百余条河流汇入。湖泊南、北部的湖水流动方向呈现不同的规律,南部湖区整体自南向北流,北部湖区则在湖陆风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绕湖旋转。下图为抚仙湖8月局部湖流示意图和表层湖水温度、湖区气温和太阳总辐射量逐月变化图。
(1)说出抚仙湖湖区气温高于表层湖水温度的季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指出8月抚仙湖南部湖水流动的动力来源。请在图中绘出此时的北部湖水流动方向。
6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非洲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该国气候受某气压带和某风带交替控制。马拉维湖常年温度基本在24~29℃,但每年7~8月,马拉维湖最南端的水域表层水温会下降到20℃左右。下左图为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右图为该国A地降水资料图。
(1)据材料信息,指出A地气候特征
(2)说明7~8月马拉维湖南端水温下降的原因
(3)根据A、B两地的位置差异,推测年降水量较多的是哪一地?并分析原因
7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属于断层湖,温泉广布,平均深度744米,最深点1637米。贝加尔湖每年1月开始结冰,冰层大致厚70~115厘米。贝加尔湖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33℃-26℃,而冰层下的水温则保持在3.5℃~4.5℃之间。下图为贝加尔湖流域局部示意图。
(1)贝加尔湖周边河湖一般10月开始结冰,而贝加尔湖每年1月才开始结冰,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2)冬季贝加尔湖冰层以下水温高于湖泊表面气温。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3)蒙古国曾提出一个“北水南调”计划,并寻求与中国合作,欲从贝加尔湖买水调水经蒙古引至北京,以缓解我国北方的缺水问题。有关专家认为该“北水南调”计划基本上没有可行性。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专家的论断提供依据。
7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班公错是青藏高原西部最大的湖泊,属构造湖。达则错地处藏北高原南部,位于那曲地区尼玛县的一个断陷盆地内。青藏高原很多湖泊在不同季节有湖水翻转的现象,湖水的翻转主要受上下层湖水密度差异和风力作用影响,纯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1000kg/m3;当水温高于或低于4℃时,密度变小。图示意班公错与达则错流域分布,图示意班公错达则错湖水水温与盐度随深度的变化。
(1)据图指出两湖温度和盐度的变化特点。
(2)推测两湖盐度差异的可能原因。
(3)试解释两湖在夏季转秋季易出现湖水翻转现象的原因。
7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车日格勒湖位于巴丹古林沙漠东南部湖泊区腹地,该地区年降水量为40一109mm,年蒸发量超过1000mm。车日格勒湖水域面积约1.13km2,常年积水,水下地形分布整体呈浅碟状,最大水深8.2m,宽深比达到108。受太阳辐射、气温、风力等影响,车日格勒湖湖水在6月份根据水温特点自上而下分为明显的混合层(湖面至水下3m)、相对高温层(水下3~4m)和温跃层(水深4m以下)。研究发现随时间变化,车日格勒湖整体水温、垂直分层、水温的垂直变化等会发生显著变化。图1示意车日格勒湖及其周边地理事物,图2示意车日格勒湖6月、8月水温一水深变化。
(1)判断车日格勒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
(2)描述与6月相比,车日格勒湖8月湖水水温及分层的变化情况,并说明以上变化产生的原因。
7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持湖水表面温度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湖泊水温的垂向变化的原因,一是水气交界面上的增温与降温;二是湖泊内部热量的再分配。湖水在温度接近4℃时密度(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最大,当密度随深度增加时,湖水稳定;密度随深度减小时,产生对流混合,发生上下循环。一般来说,按水温的垂直分布,湖水大致分为两部分,上部(如右图大约0—20米)温度高。密度低,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增大,温度下降;下部密度更大,温度更低。但是随着季节变化,湖水表面温度发生变化,导致湖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发生干扰,出现湖水通温现象。下图为我国某湖泊不同季节垂直水温变化图。
(1)确定该湖泊出现湖水逆温的部位和季节,以及逆温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出现湖水逆温时,①、②季节湖水密度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如果①季节表层水温上升时,湖水会发生哪些变化。
(4)说明从深度20米后,①、②季节湖水下部水温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7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国庆之际,以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1950年11-12月)为题材的电影《长津湖》正式上映。长津湖位于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高原平均海拔1300米,有“朝鲜屋脊”之称;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1~2℃,最冷月平均气温曾达-25℃;年降水量580~150毫米。
材料二:拉尼娜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常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
材料三:东北亚部分地区示意图和盖马高原水系分布图。
(1)从地形地势、海陆位置分析长津湖地区冬季极易发生严寒天气的原因。
(2)据研究,1950年冬季长津湖出现的极寒天气与拉尼娜现象有关。试分析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影响。
7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是R湖区略图。R湖是一个堰塞湖,发源于高山地区的L河被冰川沉积物所阻断,在幽深的峡谷中汇水成湖。湖面海拔300多米,面积近6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50米。注入湖泊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其中L河是吐纳湖水的主要河流,L河流量丰富,水流湍急,R湖湖水随L河西流不止,湖面湖水却是平静如镜,水不扬波。R湖水温稳定,在世界众多湖泊中年温差和日温差明显偏小,终年不冻。夏季午后,湖泊周边地区云雨天气多见,令人称奇的是,周边云雨越盛湖泊上空越是云雨少见。
(1)推测R湖在世界众多湖泊中气温年较差偏小的原因。
(2)分析R湖气温日较差小于周边山地的原因。
(3)解释夏季午后R湖周边云雨越盛湖泊上空越是云雨少见的原因。
(4)注入R湖的L河水流湍急而R湖湖面却平静如镜,说明R湖湖面平静的原因。
7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214年,秦南海郡尉任嚣在甘溪西岸的番山,禺山高地上筑城,史称“任嚣城”,此为广州建城之始,广州作为我国经久不衰的千年商都、南方大港,城市与港口发展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图示意不同时期广州城市空间拓展和港口码头位置演变。
(1)分析任嚣城选址的有利自然条件。
(2)据图描述珠江岸线空间拓展方向,并分析原因。
(3)说明古代广州城和港口码头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
77.我国某假想地区等高(深)线示意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自然角度分析该地区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河流凹岸在古代风水中称“反弓水”,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但现在我们发现象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请分析图中甲处形成港口城市的主要自然原因。
7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一些原则,例如选择坐北朝南方向、房址选于河流凸岸等。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
(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农业生产、居住安全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河流凸岸的原因。
(2)利用气候有关知识解释我国东部地区房屋大都坐北朝南修建的地理原因。
(3)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
79.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
材料二:风水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穴居时代的居住风水:“未有宫室之时,掘穴而处之,据穴则冬可避风寒”(如上左图)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聚落多位于汭位(汭位: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如上右图)。
(1)穴居时代人们在选择朝南的山腰上开凿居住洞穴,分析其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80.近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蛇曲,一般形成在地形相对平坦、落差不大、地面物质软硬适中、松散适度的草原或湿地上,很难发育在岩石中。但在黄河河口以下晋陕边境,太行山、吕梁山等山脉多次隆起形成的断裂带中,形成了壮观的“嵌入式蛇曲”,也称“曲峡”。位于沁河第一湾曲峡附近的寨后村,建村历史悠久,土质、水质条件好。
(1)描述太行山曲峡的形成过程。
(2)分析寨后古村选址曲峡凸岸的原因。
81.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山脉南坡,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下左图为嘉陵江流域图(广元市以上为上游,广元至合川为中游,合川至重庆为下游),下右图为嘉陵江某段河流景观。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右图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嘉陵江的____游并说明理由____。
(2)很多河湾的凸岸都是古村落聚集的地方,分析其主要原因。
(3)目前,嘉陵江的部分曲流被裁弯取直。简述河流裁弯取直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8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俄亚大村(下图)是四川省俄亚纳西族的政府驻地,村落建造于地下水较丰富、相对平缓安全的凸岸山坡地带。房屋的墙壁、平顶屋顶基本相连,形似“蜂房”。房屋大多朝向东南,楼层之间以木板相隔,中间留有略宽的间隙。
(1)推测该地区地下水丰富的原因。
(2)分析“蜂房”建筑群选址于地下水较丰富、相对平缓安全的凸岸山坡的原因。
(3)说明俄亚大村“蜂房”建筑特点的理由。
8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年来,斯里兰卡经济快速发展,该国规划在首都科伦坡南港以南近岸海域,通过填海造地开发建设“科伦坡港口城”项目,该项目建设高级住宅、写字楼、零售商场设施,以及会展中心、游艇码头、主题公园、景观水道及海滩等。这里规划建设的金融中心将填补南亚地区无区域金融中心的空白。项目由中国公司投资开发,是“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之一。下图为科伦坡及科伦坡港口城位置示意图。
该项目制订了控制性规划,规定土地的使用性质,对建筑容积率、密度、高度提出了约束要求,对城市的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声光控制、垃圾处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1)说明科伦坡港口城选择填海造地方式建造的原因。
(2)科伦坡港口城住宅区定位高档,从斯里兰卡经济发展背景出发,分析购买住宅的主要客户来源地市场。
(3)归纳科伦坡港口城控制性规划的作用。
8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蛇曲是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主要分布在开阔平坦且基底松软的河段。我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是蛇曲形河流最多的地方,但黄河中游河段在高山陡崖之间斗折蛇行,回环往复,发育出了密集的蛇曲地貌。如图示意山西省永和县黄河蛇曲群的位置与景观。
(1)说明图中河段河谷深而窄的原因。
(2)永和县黄河蛇曲群分布着少量的聚落,这些聚落多分布在河流的____(凸或凹)岸,试简述其主要原因____。
8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是一种难降解的污染物,广泛分布于地表水。河湖沉积物、大气和土壤等环境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湟水流域平均海拔2000~3000m,年降水量300~500mm,是青海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除农业活动外,降水和光照也是影响湟水流域微塑料数量的重要因素。图示意黄河流域主要水系分布。
(1)指出微塑料主要参与的三种地球圈层物质循环类型。
(2)从区域关联的角度,分析湟水流域的微塑料造成的潜在环境风险。
86.读土壤中微塑料主要来源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读图说明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
(2)说出土壤微塑料污染带来的危害。
(3)依据可持续发展观念,请提出减少土壤微塑料污染的措施。
8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微塑料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及废弃的各种塑料制品,通过长时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逐渐磨损或破碎而形成的粒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微塑料不易察觉、不易降解、不易代谢、具有多种生物毒性,在环境中可进行远距离迁移,海洋中微塑料分布广泛,海洋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体内均已发现微塑料的存在,环境风险极大。下图为全球海洋表层塑料碎片分布示意图。
(1)分析海洋微塑料分布广泛的原因。
(2)说明微塑料污染环境风险大的主要原因。
(3)微塑料污染作为一种累积性污染,治理难度大。请结合其来源及特点,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88.微塑料主要源于陆地上的人类活动。2017年10月某研究团队采集锦州湾表层水体微塑料分布情况(如图)。此季节锦州湾静风频率较高,偏南风逐渐减弱但仍然为主导风向。
指出锦州湾表层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8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微塑料是指环境中粒径小于5mm的塑料类污染物,包括碎片、纤维、颗粒、发泡、薄-膜等不同类型。因其颗粒粒径较小,更容易侵入土壤和海洋中,并且微塑料通过自身的氧化分解会释放一定的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相比白色污染,微塑料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更深,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土壤中的微塑料来源广泛,不仅会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列举两项土壤中微塑料的可能来源,并分析微塑料对土壤造成的危害。
9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其数量巨大、难以降解。2020年11月,某权威机构在珠穆朗玛峰上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其中尤以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周围浓度最高。虽然微塑料对珠穆朗玛峰的危害目前尚不清楚,但治理微塑料污染已是迫在眉睫。
推测珠穆朗玛峰上微塑料的可能来源,并对其污染防治提出合理的措施。
9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半岛海域和戴维斯海首次检测出微塑料。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和纺织纤维。微塑料体积小,比表面积大(比表面积指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粘附污染物。被称为“海洋里的PM2.5”。如今,微塑料已遍布地球各个海域,人口越稠密的海岸地带,微塑料越多。下图为“污染物迁移模式图”。
(1)推测微塑料的来源。
(2)解释微塑料出现在南极海域的原因。
(3)分析微塑料产生的危害。
(4)简述防治微塑料危害的措施。
9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塑料的用途广泛,现代生产生活中用量很大。在外力作用下,较大的塑料逐渐形成小的塑料碎片,通常认为粒径小于5mm的塑料为微塑料。这些微塑料可能伴随着河水、泥沙等方式进入到水体,被水生生物吞食并随着食物链逐渐传递,影响生物体的健康生长。微塑料不仅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也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类健康。上海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湖密布。下图示意上海市主要河流鱼体内微塑料的分布特征。
描述上海市主要河流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9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易在外力作用下通过多种途径富集于湿地环境,已成为新型环境污染物。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丰水期水域面积大约是枯水期的4倍。该湖正面临着微塑料的污染,而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水系正是鄱阳湖水体与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图左示意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图右示意鄱阳湖流域各水系丰水期(7月)、枯水期(10月)水体与沉积物的微塑料丰度。
(1)从外力作用角度阐述鄱阳湖微塑料的主要富集途径。
(2)判断鄱阳湖丰、枯水期微塑料丰度的总体大小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针对阻断微塑料迁移过程,提出减少鄱阳湖微塑料污染的有效措施。
三、选择题组
2022年5月,云南省元谋县创新推广“蔬菜—水稻”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在黄瓜大概休耕期间进行水稻种植实验,避免了土地闲置,不仅有效改良了土壤,还能实现“一地多收”。图为元谋县黄瓜大棚水稻收割场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4.实施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前,黄瓜大棚的休耕期大致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95.实施水旱轮作可以( )
①降低土壤盐度②减少土壤病虫害③增加土壤厚度④改变土壤的类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6.在黄瓜大棚休耕期种植经济效益较低的水稻,根本目的是( )
A.提高耕地复种指数 B.增加农产品种类 C.防止耕地“非粮化” D.推广大型机械化
在很多农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玉米带大豆,十年九不漏”。当地农民探索出的“玉米大豆间作互惠型种植”模式,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解决了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的问题,达到了粮油均衡增产的目的。下图为玉米大豆间作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7.材料描述的区域可能位于( )
A.西南地区 B.华北地区 C.江南地区 D.西北地区
98.从单独播种玉米到采用“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体现了( )
A.生产效率的提升 B.农业技术的创新 C.耕作制度的优化 D.市场需求的变化
99.玉米大豆间作互惠型种植模式的有利影响是( )
①提高土地利用率②增加作物单产③增加经济效益④解决土壤肥力低的问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历史悠久,简言之就是“一季蔺草,一季晚稻”,循环往复。蔺草草茎粗细均匀,细长圆滑,抗拉性强,收割时可达1.5米,是制草席的原料。下图为农户在蔺草生长旺季时进行“敲网”,完成下面小题。
100.下列属于“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的生态效益的有( )
①提高水稻产量②均衡土壤养分③减少地表侵蚀④降低生产风险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1.农户在蔺草田里钉桩撑网的主要目的为( )
A.防止害虫入侵 B.防止蔺草倒伏 C.方便后期收割 D.减少水分蒸发
下表是我国某个地区的农事安排,分析表中信息并回答下面小题。
102.据表中时间及种植作物的次数来看,该地区的种植制度一般是( )
A.一年一熟 B.两年三熟 C.一年两熟 D.一年三熟
103.该地区某农民发现,相比二十年前,秋收之后的土地闲置时间延长了,以下原因合理的是
① 降水变少,灌溉水源不足 ②积温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
③气温升高,作物生长期缩短 ④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4.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合理进行经济作物的套种,间作,轮作 B.土地闲置,农民修整
C.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 D.种植林木,发展林业
山东章丘大葱平均高度约1.0-1.8mn,最高可达2.51m,被誉为“葱中之王”。其葱白肥大,甘芳可口,宜生食。在大葱生长期采用培土技术,将土壤分次培于植株根部以延长葱白长度,培土越高,葱白越长。地处高寒地区的青海省互助县引种章丘大葱。摸索出一套“章丘大葱--大白菜”的轮作栽培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5.章丘大葱种植过程中不断培土的主要目的是( )
A.提供充足水分 B.减弱光照影
C.抵御寒潮冻害 D.防止旱涝灾害
106.互助县的“章丘大葱--大白菜” 轮作栽培模式可以( )
A.充分利用土壤养分 B.提高农产品质量
C.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D.提高农产品产量
吉林省梨树县总人口约57.5万人,耕地面积约396万亩(1亩~666.7平方米),是我国粮食生产大县。为了防治黑土地退化,农业种植采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的“梨树模式”。下图示意“梨树模式”采用“宽窄行”隔年交替种植玉米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7.梨树县成为我国粮食生产大县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热充足 B.地形平坦 C.土壤肥沃 D.耕地广阔
108.“梨树模式”采用隔年交替种植玉米的主要目的是( )
A.地广人稀,不缺土地 B.休耕轮作,恢复肥力
C.利于耕作,便于管理 D.留出空间,堆放秸秆
油菜花是直根系作物,根系较发达,适合栽种在土层深厚,结构良好、疏松通气,有机质丰富的弱酸或中性土壤中。下图为2021年4月13日山东东营沿黄沙碱地的林场中,500余亩(1亩~666.67平方米)油菜花竞相绽放的场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9.油菜花能够绽放在东营沿黄沙碱地的林场中,是因为改良了土壤中的( )
A.矿物质 B.水分 C.空气 D.热量
110.林场中种植油菜花的种植方式类似于( )
A.单作 B.混作 C.轮作 D.间作
近年来,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改革促进了新疆棉花产业链发展,新疆地区已是中国最大的棉区和主要商品棉基地。棉田间作已成为新疆重要的农田耕作技术体系。目前海水稻—棉花间作在新疆已经形成了规模。下图示意新疆某农场海水稻—棉花间作模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1.该农场农田中海水稻和棉花的共同生长习性为( )
A.耐旱、耐盐碱 B.耐寒、耐涝渍 C.耐淹、耐贫瘠 D.耐热、耐风沙
112.该农场棉苗和稻苗采用根系带土进行穴栽,在根部加土立苗,用滴灌方式适度滴水后,覆盖薄细土,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降低劳动强度 B.维持土壤墒情 C.补充有机肥料 D.提高幼苗成活率
113.该农场实施海水稻—棉花间作,可以( )
①提高农业收益②增加经济风险③节约水肥成本④改良土壤质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开封市曾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一年两熟,现在当地积极倡导采用“冬小麦—红薯”两茬轮作的耕作模式(收割完冬小麦残茬的地表上,免耕直接种植红薯)。下图示意黄泛平原及起垄种植红薯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4.起垄种植红薯的好处有( )
①疏松土壤 ②利于排水 ③扩大种植面积 ④加厚土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5.采用“冬小麦—红薯”两茬轮作耕作模式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土地利用率 B.抑制风沙活动 C.增加土壤肥力 D.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冰川地貌发育受地形、岩性、气候等因素影响。图示意某谷地局部区域不同地质时期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6.a—b—c演变过程反映该地气候( )
A.持续变暖 B.先变暖后变冷 C.持续变冷 D.先变冷后变暖
117.与乙处相比,甲处冰蚀洼地规模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岩性较硬 B.冰川携带物质较少 C.海拔较高 D.河床初始坡度较大
冰川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我国于2004年建立的北极黄河站就位于新奥尔松地区。下表为1936-2015年新奥尔松地区冰川变化与温度、降水趋势对比,如下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变化
面积变化(km2)
冰川变化速率(km2·a-1)
温度线性趋势(℃·a-1)
降水线性趋势(ml·a-1)
1936-1985年变化
-11.50
-0.235
-----
------
1985-2000年变化
-2.34
-0.156
0.095
1.023
2000-2015年变化
-3.37
-0.249
0.098
4.781
1985-2015年变化
-6.07
-0.202
0.11
3.877
118.影响冰川转化为冰碛地貌的因素主要包括( )
①冰川融化的速率②冰川所处地形的坡向③冰川所处地形的坡度④冰川的海拔高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9.读上表,以下针对新奥尔松地区冰川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降水对冰川地貌面积的变化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因素
B.该地气温升高引起的冰川物质减少不能抵消降水量增加所引起的冰川物质的增加
C.气温上升是该地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影响因素
D.该地冰川变化的速率在逐年增加
读某地冰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冰川融化后,A地可能演化为( )
A.峡湾 B.冰蚀湖 C.侵蚀平原 D.角峰
121.关于冰川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冰川槽谷形如“V”字 B.角峰周围常有钟乳石发育
C.两极地区现代冰川地貌广布 D.冰川搬运作用分选性较好
温度、降水是影响山地冰川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贺兰山主峰敖包疙瘩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部,海拔3556米,是宁夏的最高峰,境内没有发育现代冰川,但分布于贺兰山主峰附近地区的冰川地貌和沉积物却显示出贺兰山在历史时期的冰川演变,下图为贺兰山末次冰盛期冰川分布的海拔高度与累计面积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2.与末次冰盛期相比,导致目前贺兰山地区没有现代冰川的主要原因是( )
A.处在间冰期,年平均气温较高 B.位于低纬度地区,年均温较高
C.主峰海拔降低,冬季气温较高 D.全球气候加速变暖使冰川融化
123.贺兰山不同海拔高度与冰川面积的关系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正相关 坡面气温差异 B.负相关 坡面坡向差异
C.正相关 坡面坡度差异 D.负相关 坡面面积差异
读某高纬高山地区局部等高线地形图(该山地有冰川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4.图中甲处为典型的冰川地貌,应是( )
A.刃脊 B.角峰 C.冰川 D.U形谷
125.图中的湖泊成因是( )
A.构造湖 B.冰蚀湖 C.火山湖 D.堰塞湖
青藏高原的冰川主要有三类:海洋性冰川、亚大陆性冰川、大陆性冰川。冰塔林是一类较为稀有的冰川地貌景观,一般由于冰川各部分运动速度、或者温度不同导致冰体密度的的不同,或下垫面的变化,在冰川表面造成一些裂缝和裂隙,这些纵横相间的裂隙将冰川分割成一个个冰块,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如风、太阳辐射等),使得裂缝处冰层融化较快,慢慢的形成一个个耸立的冰塔,成群出现的冰塔为冰塔林。下图为我国青藏高原主要冰川分布区及某地的冰塔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6.推测冰川地貌最为发育的冰川类型是( )
A.大陆性冰川 B.亚大陆性冰川 C.海洋性性冰川 D.极地冰川
127.依据材料推测图中冰塔林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28.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关于冰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短期冰川融水量增大,导致下游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增加
B.长期导致冰川总量减少内陆地区变得更加干旱.
C.高原冰川的减少对长江中下游的水量影响不大.
D.全球气候变暖对大陆性冰川影响不大
冰川运动对地面的强烈刨蚀作用造成角峰、U形谷等冰蚀地貌。图为欧洲第四纪冰川分布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9.与挪威峡湾的形成过程相符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 D.④③①②
130.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阿尔卑斯冰川中心( )
①冰川地貌消失②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③林线上移④雪线下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大奴湖是加拿大著名的冰蚀湖,奴河由南向北注入大奴湖。奴河三角洲平原上湖泊星罗棋布,随着奴河三角洲持续发育,这些湖泊的水量平衡关系也随之演变。下图为奴河三角洲湖泊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1.奴河三角洲上形成大量湖泊的条件是( )
①三角洲上多低洼地;②雨水和冰雪融水多;③现代冰川发育广布;④地下有冻土层发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2.A湖泊目前与奴河相互补给,研究表明若干年后A湖泊只能接受奴河洪水期单向补给,其原因最可能是( )
A.流域气候变干 B.河道泥沙堆积 C.河流水量变大 D.地势起伏增大
明永冰川位于云南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坡,其末端冰舌直抵山下海拔2800米处明永村附近农田。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冰川退缩,欧洲、北美的冰川退缩区在冰川退缩10年后才有植被演替,但这里第4年便开始有植被演替,且有乔灌木幼苗伴生其中。下图示意明永冰川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3.受冰川影响,明永村较周边地区( )
A.受雪崩威胁小 B.作物成熟时期偏晚
C.谷风势力较强 D.作物生长周期偏短
134.与欧洲、北美冰川退缩区相比,明永冰川退缩区在第4年便开始有植被演替的原因可能是( )
A.冰川融水,水质较好 B.纬度较低,水热充足
C.冰碛物厚,土壤肥沃 D.落差较大,植被多样
135.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卡瓦格博峰( )
①冰川地貌消失②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③林线上移④雪线下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强烈地震,余震不断,灾情严重,北京时间2月7日22时许,中国救援队从北京出发飞赴地震灾区,于当地时间(东三区区时)2月8日4时30分抵达阿达纳市。图示意2023年2月6~8日土耳其部分地区地震震中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6.图中虚线最可能示意( )
A.海岸线 B.大洲界线 C.等震线 D.板块界线
137.受土耳其地震影响,可能发布海啸预警的国家是( )
A.英国 B.澳大利亚 C.意大利 D.印度尼西亚
138.中国救援队所乘航班从北京到阿达纳市的飞行时间约为( )
A.6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6小时
下表为2021年我国1-5月份5.0级以上地震信息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我国1-5月份5.0级以上地震信息表
发生时间
发生地区
震级
震源深度(千米)
2021-01-09
台湾宜兰县海域
5.1
80
2021-01-17
台湾台东海域
5.1
20
202021-02-09
台湾宜兰县海域
5.3
70
2021-03-02
台湾屏东县海域
5.3
20
2021-03-30
西藏那曲市双湖县
5.8
10
2021-04-18
台湾花莲县
6.1
5
2021-05-21
云南大理州漾濞县
5.2
10
2021-05-22
青海果洛州玛多县
5.1
8
139.我国是全球地震最活跃的国家之一,表1地震的发生地区都位于( )A.亚欧板块内部 B.印度洋板块边界处
C.板块之间张裂处 D.板块之间碰撞挤压处
140.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地震和台湾宜兰县海域地震震级相同,表明两地地震( )
A.形成的地质构造相同 B.都可以诱发海啸
C.释放的地球内能相同 D.造成财产损失相同
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12时27分,汤加海域火山发生喷发,大量火山灰和二氧化硫在大气中聚集,并引发大范围海啸。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1.汤加附近洋面火山喷发的成因可能是( )
A.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
C.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 D.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张裂
142.汤加火山喷发时产生的大量火山灰最可能飘向( )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143.汤加附近洋面火山喷发的时,当地区时最接近( )
A.2022年1月16日8时27分 B.2022年1月16日16时27分
C.2022年1月15日8时27分 D.2022年1月15日16时27分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发生时间(区时)
震中
震级
震源深度
死亡人数
海地地震
1月12日16时53分
甲:18.5°N,72.5°W
7.3
10千米
约30万人
智利地震
2月27日3时34分
乙:35.8°N,72.6°W
8.8
30千米
约700人
资料一 2010年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的数据资料(注:甲、乙代表两次地震的震中)资料二 海地地震后,中国国际救援队于北京时间1月13日20时30分左右从首都国际机场起飞,并于海地当地区时14日2时左右抵达海地太子港机场。
144.关于两次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死亡人数与震级大小成正比 B.震源均位于上地幔的软流层中
C.两地震中相距约6000千米 D.均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145.中国国际救援队所乘飞机的实际飞行时间约为
A.13小时30分钟 B.16小时30分钟
C.18小时30分钟 D.22小时30分钟
2020年10月30日19时51分(北京时间)在希腊佐泽卡尼索斯群岛(北纬37.89度,东经26.82度)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并引发海啸。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6.该地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B.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C.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D.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147.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分,与地震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滑坡 B.崩塌 C.泥石流 D.海啸
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在尼泊尔(28.2°N,84.7°E)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千米,震中位于博克拉,地震灾害导致多人遇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8.尼泊尔属于地震多发国,原因在于该国处于( )
A.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张裂带上 B.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上
C.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上 D.欧亚板块内部的张裂带上
149.震后尼泊尔雨季(6—9月)即将到来,此后该国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为( )
A.海啸、雪崩 B.山体滑坡、泥石流 C.爆炸、放射性物质扩散 D.火灾、堰塞湖
2023年土耳其当地时间2月6日4时17分其发生里氏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13时24分(北京时间18时24分),再次发生里氏7.8级地震,此后,该区域附近又发生数十次余震。据当地媒体报道,地震影响区域内6日出现降雨雪等恶劣天气,可能影响救援工作进行,截至2023年2月10日,强震已致土耳其、叙利亚超2万人死亡。当地时间2023年2月15日晚上7点38分,新西兰首都惠灵顿附近发生了里氏6.3级强震,本次地震的震中在库克海峡,震源深度48公里,属于强烈地震。此次地震没有引发海啸威胁。目前没有报告显示造成人员伤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0.土耳其地震发生时,( )
A.6日占全球日期范围的1/3 B.北京昼短夜长
C.极昼范围将扩大 D.北京物体影子朝向西南
151.土耳其和新西兰地震的形成表现为( )
A.土耳其地震是板块张裂 B.新西兰地震是板块消亡边界
C.均与亚欧板块运动有关 D.均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
152.与新西兰地震相比,土耳其地震死亡人数较多,最重要的自然原因有( )
A.震级高,震源深 B.两大板块运动速度快
C.同一断裂上两次强震 D.发生时间与次生灾害
美国媒体报道:当地时间7月28日19时15分(区时)阿拉斯加半岛佩里维尔东南偏东约90km海域突发8.2级大地震,震源深度10km。经预测,其产生的海啸波于夏威夷当地时间7月29日12时53分到达夏威夷群岛。夏威夷发布的海啸预警曾惊动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政府部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3.佩里维尔8.2级地震发生时( )
A.北京处于正午 B.纽约日期为7月27日 C.悉尼正值日出前后 D.伦敦日期为7月29日
154.佩里维尔8.2级地震发生的区域( )
A.属于太平洋板块 B.位于板块张裂地带 C.地壳运动较强烈 D.滑坡、泥石流多发
155.1月份,白令海与阿拉斯加湾气温比较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
A.阿拉斯加湾高于白令海 洋流 B.阿拉斯加湾高于白令海 季风
C.阿拉斯加湾低于白令海 洋流 D.阿拉斯加湾低于白令海 季风
2022年1月15日,汤加境内的火山(位置见下图)发生猛烈喷发。北京时间1月28日6时30分,中国政府向汤加提供的紧急救援物资由两架运20大型运输机运抵该国首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6.该火山近年来已多次喷发。汤加境内火山活动频繁的主要原因是地处(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 B.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生长边界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 D.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157.此次中国向汤加提供的紧急救援物资主要有( )
A.洁净饮用水、速食食品等 B.保暖衣物、防风帐篷等
C.医用防护服、新冠疫苗等 D.通讯器材、灭火设备等
158.为确保本国成为全球最早迎接新年的国家,汤加采用UTC+13(东13区)时间。此次中国紧急救援物资运抵汤加时,当地时间最接近( )
A.1月27日10:30 B.1月27日11:30 C.1月28日10:30 D.1月28日11:30
参考答案:
1.A 2.D 3.C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为净迁移量与迁移总量的比值,从图中可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为高技能人才迁入地区,安徽、河南、湖北、湖南为人才迁出地,内蒙古、重庆、西藏、新疆高技能人才从迁出转为迁入,因此2000~2015年我国不同省区之间高技能人才迁移具有差异性,A正确,D错误;高技能人才在不同省区之间迁移,是不封闭的,B错误;高技能人才的迁移受经济、政策等因素影响,并不具有随机性,C错误,故选A。
2.人才迁移主要受到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重庆、新疆等西部省区由迁出转为迁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为了吸引高技能人才提供经济支持,如丰厚的薪资报酬等,D正确;能源、 交通、 环境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
3.近年来,高技能人才迁移呈分散趋势,说明中西部高科技企业增多,使得高技术人才迁入重庆、新疆等省区,①错误;高技能人才迁移呈分散趋势,无法反映出中西部地区生活成本增加,②错误;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提高,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有利于高技术人才在区域间流动,③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2)A.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B.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讯发展;C.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中心改变;D.社会文化:文化教育的发展、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种族差异。
4.C 5.B
【解析】4.由表可知,2000~2015年我国高技能人才跨省迁移占比先上升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不同省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变化不同,C正确;高技能人才迁移中小部分在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大部分主要是在公司和企业中工作,故高等院校数量变化对高技能人才迁移影响较小,A错误;自然环境和城市等级一般较为稳定,变化较小,BD错误。故选C。
5.由表可知,高技能人才迁移分散程度逐步提高,说明高技能人才空间分布更加分散,有利于缩小不同城市间发展水平的差距,B正确;高技能人才迁移分散程度提高对各城市的用地规模和服务范围影响不大,也不会减慢大城市的发展速度,A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政策、政治、军事等。其中经济因素中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是影响当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
6.D 7.C
【解析】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小城市生活成本低是优势,即拉力,A错误;成都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房价更高,B错误;成都发展前景更好,有更多的升职空间和就业机会,C错误;中小城市发展空间狭小,促使人口向成都等大城市迁移,D正确。故选D。
7.结合图中信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区域间生活质量、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的差异,促使人口由欠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叙利亚难民迁往欧洲,是战争(政治因素),A错误;三峡库区移民是生态移民,B错误;我国大量民工到广东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属于经济因素,C正确;学子升学属于教育等社会因素,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收入、产业结构调整)、交通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家庭等;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个人动机和需求;生态环境的变化等。
8.A 9.B
【解析】8.与高技能劳动力相比,普通劳动力技能低,就业机会少,且工资待遇低,失业风险高,就业保障相对薄弱,因而导致普通劳动力相比高技能劳动力而言迁移更加频繁。故A选项正确。普通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多,就业面较广,对迁移频率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迁移频率一直高于高技能劳动力的主要原因, 故B错, 高技能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多少,和迁移频率关系不大,高技能劳动力人口对薪酬要求高,就业较稳定,迁移强度低,故CD错,本题选A。
9.图示期间,高技能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迁移基尼系数均下降,而我国的劳动力人口迁移主要是从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区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迁移,所以图示期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减小,AC错误;同时由于东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减少,B正确;图示期间我国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并未大幅度减少,D错。故选B。
【点睛】劳动力迁移是劳动力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劳动力以改变就业及收入状况为主要目的而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迁移。如同教育投资、在职培训、健康保健等一样,劳动力迁移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途径,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或牺牲目前的收入以获得迁移后更高的收益。
10.C 11.A 12.D
【解析】10.由图中信息可知,在1995一2005年,三个省级行政区整体上高技能人才迁出明显少于迁入,C正确;1995一2005年,三个省级行政区整体上高技能人才迁入人数明显上升,A错误;从图中不能看出三个省级行政区的高技能人才迁入人口逐年上升,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1995一2005年,北京和上海的高技能人才迁出迁入比值是下降的,D错误。故选C。
11.图中2005年后,三个省级行政区高技能人才迁入人数下降,迁出人数增加,原因是城市消费水平高,人们生活成本增加,A正确。2005年后,三个省级行政区的高技能人才依然以迁入为主,经济还是快速发展的阶段,B错误。生态建设投入增加不会导致三个省级行政区高技能人才迁入人数下降,C错误。三个省级行政区并不缺少优惠政策扶持,D错误。故选A。
12.高技术人才迁入主要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A错误。提高生产效率是高技术人才迁入显著提升迁入地的创新水平后所导致的结果,B错误。高技术人才并不一定参加当地的教育,C错误。高技术人才迁入能显著提升迁入地的创新水平的主要原因是能促进知识的共享,D正确。故选D。
【点睛】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13.C 14.B 15.A
【解析】13.根据材料可知2000~2005年人才迁移最活跃即迁移率最高的是京沪地区,而不是西藏,A错;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2005~2010年上海人才净迁移率最高,未必迁入率就最高,B错;2010~2015年北京人才净迁移率与前一时段相比虽然仍是正值,但有所下降的,反映人才吸引力在下降,C对;2010~2015年江西人才净迁移率与前一时段相比虽然仍是负值,但绝对值有所下降,反映人才流失有所减缓,D错。故选C。
14.西藏气候高寒,环境恶劣,环境不具有大规模吸引人才的优势,A错;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收入不高,发展机会也少,交通相对落后,对人才吸引有限,C错D错;多年来政府一直调派各地人才、干部,支援西藏建设,西藏高学历人才净迁移率由负转正的主导因素是政策,B对。故选B。
15.作为我国政治中心、科教中心和经济中心,北京收入水平、教育条件、交通便利度都高于天津,对高学历人才吸引力高于天津,但是生活成本也高,尤其是住房价格,远高于天津。天津与北京相距很近,两者之间有便捷的快速交通连接,不少人才选择在天津落户。综上所述,天津住房价格更低,A对,教育条件比北京差,B错,交通条件比北京差,C错,工资水平北京更高,D错。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16.C 17.C 18.B
【解析】16.据材料可知。人才迁移网络效率表征为各地区人才净迁移规模与总迁移规模的比值,不能反映具体地区人才迁移的数目,A,B错误;据图可知,内蒙在2000-2005年为人才净流出,2005年后人才净流入,但从图中无法比较其数量关系,D错误;新疆在2000-2005年为人才净流出,2005年后转变为人才净流入,实现了人才流动趋势的扭转,C正确。故选C。
17.经济因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天津市2005-2015年高新技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产业快速发展,完善了天津的经济结构,对高技能人才迁移产生有力的拉力作用,C正确,人才迁移受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 国家政策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18.各城市群发展需要足够规模和质量的高技能人才资源,不仅需要区域内自主培养,还需积极引进,A错误;高效利用人才资源,需要消除人才区域内迁移壁垒和区际迁移限制,C,D错误;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能够为人才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利于引进和留住人才,B正确。故选B。
【点睛】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②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如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19.B 20.C
【解析】19.上海落户新政策是针对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及上海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上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想在挑战中处于优势地位,务必要提升竞争力,落户新政可以留住更多高素质人才;巨大的养老负担导致每年医保支出较多,故①④⑤正确;而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领头羊,经济活力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依然很大,②③错误;综上,故选B。
20.除上述大学本科毕业生外,上海市对高技能工人也放宽落户条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优化人才结构,C正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劳动力的不足,但重点是既有高校本科毕业生也有高技能工人,这主要是为了补充各种层次的人才,A错误。落户新政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落户,势必会推动房价的上涨,B错误。人口年龄结构除了与外来人口有关,还与本地的出生率及老龄化程度有关,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不是该落户政策的主要目的,D错误。
【点睛】上海落户新政策的产生不仅要考虑上海本身存在的现实情况还要考虑其他经济发达区域对其冲击作用。同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经济活力依然很强,对外来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综上分析,不难得出答案。
21.D 22.A
【解析】21.根据图表可知,2000~2015年,中国高学历人才省际迁移总规模流动规模数量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东部高学历人才省际迁移从2000年81.62%降为2015年的73.22%,东部虹吸作用逐渐减弱,B错误。中部人才迁入数量从6.81一直增加到10.20万人,C错误,西部人才迁入从2000年的12.47增加到2015年的37.35万人,增幅最大,D正确,故选D。
22.中西部地区高学历人才迁入率不断提升,可能是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需要大量高学历人才,A正确。高校较多的地方时东部地区,B错误,房价调控政策有一定吸引力,更主要因素是产业转型提供就业岗位收入,C错误。扶持振兴传统制造企业,传统制造对技术创新需求低,不会需要大量高学历人才,D错误,故选A。
【点睛】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23.B 24.A 25.B
【解析】23.逆温厚度年内变化是指一年内平均逆温厚度最高的月份与平均厚度最低的月份的平均厚度之差,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20时悬浮逆温逆温厚度年内变化小于200,8时悬浮逆温 ,8时接地逆温与20时接地逆温厚度年内变化均大于200,所以逆温厚度年内变化最小的是20时悬浮逆温,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由于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所以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会导致接地逆温层较厚,因此8时地面温度较低会导致8时接地逆温厚度比20时接地逆温厚度大,A正确。逆温形成时,大气较为稳定,大气对流强会导致逆温厚度较低,B错误。8时是白天,有太阳光照,太阳辐射较强,20时是夜晚,太阳辐射较弱,C错误。大气逆辐射较强会导致地面温度较高,不利于逆温的形成,所以会导致逆温厚度降低,D错误,故选A。
25.由于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所以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会导致接地逆温层较厚,由于冬季夜晚长,地面辐射冷却强,所以逆温厚度较大,夏季夜晚短,地面辐射冷却弱,所以逆温厚度较小,因此影响夏季与冬季逆温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昼夜长短,B正确。影响逆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的温度,风速与降水对逆温的形成影响较小,AC错误。逆温厚度主要受近地面温度影响,近地面温度越低厚度越大,与气温日较差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B。
【点睛】逆温的影响因素:1.地理位置: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下沉逆温现象。纬线±30°地区,干燥空气下沉,压缩并自热,晴天多,雨水少。自热后气温比下层的空气高,较易导致逆温现象的出现。大气污染和逆温的关系。2.时间因素:逆温层的分布则会随时间产生变化,以赤道为例,夏至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逆温现象。3.天气因素:夜间少云时,地面热量散发较快,温度下降速度也随之增加,使地面温度和上部空气温度的差值降低,第二日早上出现辐射逆温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降水天气则会减少逆温的出现概率,大雾天气将增加逆温的出现概率。4.地形情况:多山谷多丘陵时,夜间冷空气停滞在山谷中,不随上层热气流通过,局部满足逆温形成条件,会更易导致逆温的出现。临海地区则由于海面冷空气吹入内陆而导致逆温层变窄,随后在沿岸地面产生逆温。5.大气污染程度:大气污染越重,逆温层厚度越高,逆温现象越严重。
26.A 27.C
【分析】26.读图可知,此次逆温开始于18点左右,A正确。图中数值越大,表明逆温强度越大,所以逆温强度随时间增大然后减小,B错误。逆温层厚度随时间呈增加趋势,C错误。逆温由近地面开始消散,最后在7点左右全部消散,D错误。故选A。
27.逆温会导致空气的对流减弱,产生近地面附近的低温环境,延长大雾持续时间,A错误。3月份牡丹江谷地日落时间为18点左右,此时已经开始出现逆温,空气对流较弱,风力小,B错误。夜间,山坡降温快,吹山风,山坡的冷空气下沉到谷底,谷底的空气被抬升,导致谷底气温低,农作物幼苗受冻,C正确。逆温导致空气对流减弱,午夜很难出现高强度降水,D错误。故选C。
【点睛】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逆温现象。
28.C 29.B
【解析】28.读图从逆温强度来看,总体变化较大,11月-1月(冬季)较强,4-10月(夏半年)较弱,A错误;20时强度比8时强度大的月份有1、7、10、11月,其他几个月相反,B错误。从逆温厚度来看,8时比20时逆温层厚度大,C正确;6-7月,8-9月8时的逆温厚度保持稳定,D错误。故选C。
29.根据所学知识,逆温现象发生时空气对流运动受到抑制,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重大气污染,危害人类健康,①错误,近地面温度低,作物易发生霜冻现象,发生冻害,导致农作物减产,④错误;大气稳定,减少风力作用,有利于抑制沙尘暴,近地面温度低,水汽易凝结,易出现大雾天气,②③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逆温的影响因素:1.地理位置: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下沉逆温现象。纬线±30°地区,干燥空气下沉,压缩并自热,晴天多,雨水少。自热后气温比下层的空气高,较易导致逆温现象的出现。大气污染和逆温的关系。2.时间因素:逆温层的分布则会随时间产生变化,以赤道为例,夏至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逆温现象。3.天气因素:夜间少云时,地面热量散发较快,温度下降速度也随之增加,使地面温度和上部空气温度的差值降低,第二日早上出现辐射逆温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降水天气则会减少逆温的出现概率,大雾天气将增加逆温的出现概率。4.地形情况:多山谷多丘陵时,夜间冷空气停滞在山谷中,不随上层热气流通过,局部满足逆温形成条件,会更易导致逆温的出现。临海地区则由于海面冷空气吹入内陆而导致逆温层变窄,随后在沿岸地面产生逆温。5.大气污染程度:大气污染越重,逆温层厚度越高,逆温现象越严重。
30.A 31.C 32.C
【分析】30.读图可知,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随着海拔升高,强度减弱,A对。逆温强度在日出前最大,B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前消失,C错。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故选A。
31.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故选C。
32.浓雾天气出现条件,一般出现逆温现象,由于山谷地区,夜晚山坡降温速度快,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近地面气温降低,导致在垂直方向出现逆温现象。故选C。
【点睛】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C,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C/100 m,这种现象称为逆温。逆温一般按照成因的不同分类,如下: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空,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上而下消失。辐射逆温的厚度可达几十米至几百米。在极地可达数千米厚。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多出现在秋冬季或春季,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冬季海洋上来的气团流到冷的下垫面上,或秋季空气由低纬度流到高纬度时,都有可能产生平流逆温。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4.下沉逆温: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地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33.D 34.A 35.A
【解析】33.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越接近地面,大气中水汽、二氧化碳越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就越多,气温越高,D正确,C错。与地面风速关系不大,A错误。大气中的尘埃对太阳辐射主要起散射作用,B错误。故选D。
34.由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对流层逆温是随海拔增高气温升高的现象,读图可知,甲曲线逆温层海拔高度大,大气逆温现象厚度最大,故选A。
35.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日出之前地面辐射使地面散失热量最多,近地面大气得到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此时大气逆温现象最强,逆温持续的厚度最大,图中甲曲线逆温最强,丙曲线逆温减弱,乙曲线逆温即将消失,丁曲线没有逆温现象,故选A。
【点睛】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晚,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36.B 37.B
【解析】36.读图可知,在春夏季节,白天气温高,热力对流旺盛,20时接地逆温频率较低,①正确;春夏季节晴天日数多,早晚日温差大,与逆温形成无关,②错误;秋冬季节大风日数多,与近地面冷却快关系不大,③错误;秋冬季节日照短,到20:00时地面辐射冷却加剧,接地逆温频率较高,④正确。故选B。
37.上午08时地面辐射散失最多,容易形成辐射逆温,20时的地面辐射散失少于08时,导致08时逆温频率高于20时,B正确;大气逆辐射与云层云量有关系,对逆温影响较小,A错误; 云多、空气湿度大,大气中含有水汽、二氧化碳越多,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大气辐射越强,材料中无法判断08时的水汽、二氧化碳的含量,C错误;08时太阳辐射开始加强,但是此时太阳辐射强度小于地面辐射,D错误。故选B。
【点睛】辐射逆温是夜间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
38.C 39.A 40.A
【解析】38.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在锋面结构中,冷气团位于锋面以下,暖气团位于锋面以上,锋面以下气团比锋面以上气团温度低,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从而在锋区形成逆温,主要是由于气团间的气温差,C正确,与气压差、 风力差、湿度差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39.根据逆温现象的定义可知,一般在冷气团控制的气象站内能够监测到逆温现象,A正确;锋面距离锋线越近,暖气团高度越低,逆温层的高度越低,B错误;锋面逆温是在冷锋过程中形成的,逆温层存在并不影响冷气团推进,C错误;逆温层存在不利于垂直气流形成,从而阻断热力环流的形成,减弱上下气团间的热力交换。D错误。故选A。
40.甲监测点逆温层温度最高,说明其暧气团被抬升的最高,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因此阴雨天气最突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在对流层中,正常情况下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是,有些时候气温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一般来说,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较快时,或者有一股较暖的空气移来时,上层空气温度就会高于近地面空气,这时就出现逆温了。逆温的出现就不利于空气的上升运动,如果有污染物的话,污染物就会长期停留在原处而造成污染。
41.B 42.C 43.A
【解析】41.由图可知,逆温层的上界为250-300米,A错误;逆温层的上界最大高度出现的时间为凌晨5时左右,可知日出前最强,B正确;日落后逆温并没有结束,C错误;强逆温最大高度为40-50米,高度增加强度减弱,D错误。故选B。
42.由图可知,16时逆温层的高度大约为20-30米,逆温层厚度较薄,A没有逆温,A错误;B出现逆温高度较大,B错误,C的逆温层较薄,C正确;D是中间出现逆温,不符合图信息,D错误。故选C。
43.大气污染工厂建设排放过多的废热使地表气温升高,导致垂直的气温差异减小,逆温减弱,①正确;削弱太阳辐射,使地面气温下降,增大垂直温差,增强逆温,②错误;大气污染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减弱逆温,③正确;削弱山谷风,使上下层大气热量交换减少,温差增大,逆温增强,④错误。故选A。
【点睛】.逆温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有时会出现海拔上升,气温升高或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称为逆温。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小,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逆温层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层自下而上逐渐消失。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气温日较差大的晴天晚上和黎明。地面热量散失,越接近地面空气越冷,导致逆温。
44.B 45.A 46.D
【解析】44.依据图文信息分析可知,三峡河谷地区出现的晴空大风天气,“夜间风速明显大于白天”,且图中强风区主要分布于峡谷地带,受山谷热力环流(夜间山风)和峡谷效应影响明显,因此形成图示平均风速分布形势的关键因素是地形,B正确;河流对风速的影响不大,A错误;图中地面辐射的差异性也与地形有关,C错误;背景气压场属于该地上层,不是近地面风场形成的关键因素,D错误。故选B。
45.由图可知,地面大风中心多位于山的南坡、东坡,推测背景环流为西北风,西北风越过山脊后贴地下沉,南坡、东坡下沉气流(山风)和背景环流方向一致,导致风速加大。由于出现大风天气,且能量来自背景环流下传,因此推测背景气压梯度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6.逆温层结构稳定,下部冷空气密度大,不会诱导气流下沉,A错误;逆温针对的是大气垂直结构,与影响风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无关,B错误;逆温层地面温度低,辐射提供的能量少,C错误;逆温层结构稳定,不至于出现复杂的上升气流扰乱晴空大风,维持由大尺度背景环流能量下传引发的晴空大风的稳定,D正确。故选D。
【点睛】风速大小需要结合下垫面、气压差和海陆位置进行分析;逆温层,是指大气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的层带。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影响,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47.B 48.C
【解析】47.由于2025年预计该项目可满足60万辆汽车的装机需求,说明广州对于电池工厂产品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大,因此广州有利于该电池工厂布局的突出优势是市场需求大,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出电池工厂的原料以及广州是否有丰富的原料,C错误。交通便利与劳动力充足是广州有利于该电池工厂布局的优势,但并不是其突出优势,该工厂在此布局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大,AD错误,故选B。
48.由于2025年预计该项目可满足60万辆汽车的装机需求,说明广州建设该电池工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汽车的装机需求,所以是为了完善现有汽车产业体系,C正确。建设电池工厂,对能源消费结构影响较小,无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B错误。广州省在本地建设电池工厂,不会促进汽车产业向外转移,A错误。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是广州建设该电池工厂的影响,而不是其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工业区位选址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2)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
49.C 50.B
【解析】49.芯片制造是技术导向型工业,考虑的主导因素技术,飞机组装厂也是,C对;电子装配厂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A错;果脯厂是原料导向型工业;B错;轧钢厂现在的布局受市场和环境影响,D错。故选C。
50.华为不断进行全球布局是为了寻求产品最佳生产区位,降低成本,扩大市场,B对;华为是技术导向型工业,对廉价劳动力需求低,A错;对原料需求低,C错;生产过程中污染较低,D错误。故选B。
【点睛】工业的区位指向:不同的工业部门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不同,在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各有侧重。原料指向型区位选择以接近原料产地为导向,市场指向型区位选择以接近消费市场为导向,动力指向型以接近能源供应地为导向,劳动力指向型以接近劳动力充足处为导向,技术指向型以接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人才密集地区为导向。
51.C 52.D
【解析】51.据材料可知,南山区是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等教育基地,华为、中兴等科技公司布局在深圳南山区的优势区位条件是科研力量雄厚,科学技术水平高,C正确。高新技术企业对廉价劳动力需求少,A错误。深圳经济发达,土地价格高,B错误。高新技术面向全球市场,D错误。故选C。
52.华为、中兴等科技公司集聚深圳南山区,主要目的是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促进技术革新,D正确。企业总部主要是研发部门,不是生产工厂,不是为了增加产量和销量,A错误。知名度只有通过提高产品品质,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才能够提高,总部集聚目的不是为了提高知名度,B错误。集聚是为了促进分工与协作,不是为了推动互相竞争,C错误。故选D。
【点睛】工业集聚是指若干工业企业或同类生产集中于一定地域或地点。与其相对应的是工业分散,是指工业企业、工业点等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工业的集聚与分散都是指工业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状况,是工业布局空间特征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53.A 54.B 55.D
【解析】53.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工业优势,苹果公司将零部件实施全球外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A正确。零部件外包不能抢占海外市场,B错误。手机零部件对资源的消耗很少,C错误。芯片没有进行外包,核心技术没有共享,D错误。故选A。
54.模块化生产可以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B正确。并非为了保持生产企业的独立性,不会影响到核心技术研发资金,也不能减少产品生产工艺流程,ACD错误。故选B。
55.由材料可知,2012—2017年我国大陆企业在苹果手机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上升,说明我国大陆企业的科技水平、生产能力提升,D正确。不能说明苹果公司总部研发水平衰退,我国企业没有处于价值链核心地位,也没有反映苹果手机消费市场严重萎缩,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工业分散的原因、优势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难度一般。
56.D 57.B
【解析】56.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料工厂应该接近制衣厂以减少运输成本,A项错误;制衣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应该布局在劳动力密集区, B项错误;仓储基地占地面积大,应该建在交通便利的郊区,市中心的地租价格过于昂贵, C项错误;配送中心主要是将产品配送到消费市场,所以应该接近消费市场,D项正确。故选D。
57.由材料分析可知,该类新型服装公司“既没有自己的制衣工厂,也没有自己的销售门店。”故该公司的出现,无法体现工业生产要求设计与加工的空间集聚,A项错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信息通达性对工业选址的影响越来越大,B项正确;生产的主要目的是销售获利,C项错误;交通通达性对工厂选址的影响一直都很重要,并没有减弱,D项错误;故选B。
【点睛】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
58.D 59.C 60.B
【解析】58.根据材料“比亚迪是我国同时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及充电配套、整车制造等先进的核心技术以及拥有成熟市场推广经验的企业”,可见比亚迪纯电动巴士能够大量进入欧美市场,主要凭借的是先进的生产技术,D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政府的政策,A错误;电动巴士发展历史比较短,B错误;成熟的推销经验能够扩大市场销售范围,但是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才是主要因素,C错误,该题选D。
59.由“比亚迪在推动全球电动化进程中,采用了先直接出口再投资建厂的经营模式”可知,比亚迪一般在纯电动巴士需求量大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应为市场指向型。选项C正确。
60.公交枢纽站是各路公交巴士的集散地,来往停靠的纯电动公交巴士较多,适宜集中布局充电桩。选项B正确。大型停车场主要停靠私家车,A错误;草坪为城市绿地,不是停车场,C错误;交通干道沿线不便于停车,不宜布置公交巴士充电桩,D错误,该题选B。
【点睛】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靠近发达地区);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3.农业因素:提供农副产品和消费市场;4.交通因素:沿交通线分布,以便提供充足的燃料、原料,也便于产品的输出;5.市场因素:消费水平、消费意识; 6.科技因素:大学、科研单位;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工业基础;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10.环境因素: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产生污水的企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应远离城区。
61.B 62.A
【解析】61.由题中光伏发电的产业链图可知,硅矿进行晶体硅的提纯需要至少耗电12500千瓦时/吨,对能源的需求量较高,属于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是光伏产品应的主要影响因素,A选项错误;中游附加值在产业链中最低,属于加工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B选项正确;硅矿进行晶体硅的提纯需要至少耗电12500千瓦时每吨,对能源的需求量较高,CD选项错误;故选B。
62.全产业链的引入,光伏企业较多,涉及上中下游企业,形成规模产生集聚效应,可提高经济效益,A选项正确;浏阳引入全产业链的目的是为了形成集聚,并不是打造最优区位,提高产品质量。寻找最有区位应进行光伏产品的生产全球化,而并不是引入全产业链,B选项错误;引入全产业链,涉及范围较广,无法发挥精准的科技优势,C选项错误;如目的是增加能源供应,只引入光伏产品应用即可,没必要全产业量引入,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工业分布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和水文;资源条件,特别是原料对工业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能源条件,能源是工业生产过程的动力源;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63.B 64.D
【分析】本题以沪东中华造船厂为例,考查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63.上海市是我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金融和航运中心,长兴岛位于上海市崇明区,该地远离上海的城中心,地价较低,B正确;市中心的技术、资金和配套条件均优于长兴岛,ACD错误。故选B。
64.从题干中可以得知,本部位于上海浦东,集合了造船、海洋工程以及非船三大业务,将分厂布局在其他区域,有利于节省成本,同时将造船业务分散到长兴岛上,有利于制造大吨位的船舶,增加业务订单,D 正确。这里的分散并不是上下游企业, A 错。缩小经济差异不是工厂分散布局的任务与结果, B 错。工厂布局分散,不是淘汰落后产能,而是进行合理布局,C 错。故选D。
【点睛】工业的布局需要考虑影响其布局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65.D 66.A
【解析】65.大田广域市是韩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与高速公路干线均经过这里,交通便捷通达,园区附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多,科技人才集中;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密切结合,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产业的高速发展,D正确,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国家支持,政策优惠,不是主要区位条件,AC错误,建设花园城市,宜居宜业,是最终的建设目的,B错误。故选D。
66.与国外科技园建立伙伴关系,可以促进人才、技术的交流,实现有价值的信息流通与交换在交流中激发创新灵感和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诞生与转化,A正确园区主要是从事科技研发,不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出口份额,B错误;促进交流合作,开拓国际视野,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科技园区产业水平高,对外交流不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A。
【点睛】大德创新特区自身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为成为韩国乃至全球一流的创新集群莫定了良好基础。大德处于南北大型交通干线交叉点,与首都首尔相距不远,同时与光州、大邱及釜山等大城市交通联系便捷,便于进行人与物的交流,大德附近的京釜交通轴线上,布置着大量的工业基地,便于进行技术传播,大德地区拥有大量可利用土地,未来发展空间充足。
67.(1)风加快湖面蒸发散热,风加剧水的垂向扰动,促进上下湖水的热交换,使湖面水温下降。
(2)洞里萨湖最高气温出现在4~5月,6~8月气温下降,水温下降;6~8月,降水增多,云量增大,表面湖水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减少;河水补给量大,水位上升,湖面扩大,蒸发散热增强,使表面水温降低;6~8月风速大,湖面水温下降。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表面海水温度下降,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云量减少,大气削弱作用弱,洞里萨湖表面湖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水温升高,出现异常高值。
【分析】本题以洞里萨 湖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影响水温的因素,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
【详解】(1)风吹过水面,使水面之上的空气加速流动,降低了空气的水汽饱和度,使湖泊表层水蒸发加剧,蒸发过程吸热,导致湖面温度下降;由于风的扰动,是湖面形成波浪,加剧了湖水垂直方向的水体交换,湖泊底层水温低,垂直方向水体交换,导致了热量交换加剧,使表层水温下降。
(2)由图表可知,洞里萨湖最高气温出现在4~5月,6~8月气温低于4~5月,一般来,气温和水温相关,气温下降,水温会随之下降;该湖泊位于东南亚,结合纬度位置可知其为热带季风气候,4~5月为其干季,降水少,6月起进入雨季,降水次数增多,且降水量大,湖泊上空云量增加,削弱了到达湖面的太阳辐射,湖水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减少,导致水温下降;结合图表水位信息和该地区气候条件可知,进入雨季后,流入该湖泊的河流径流量增加,导致湖泊接受河水补给量增大,水位上升,从而导致湖泊面积增大,蒸发面积增大,蒸发吸收了更多热量,导致湖泊表面水体降温;6~8月时,由于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变成西南风,控制湖泊所在区域,西南风势力强劲,导致6~8月时湖泊所在区域风力大于4~5月,结合第一问分析可知,风力大,导致湖泊表面温度下降。
(3)由图示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知,洞里萨湖位于热带西太平洋海域附近。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泛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而西太平洋地区表层暖海水堆积量减少,水温降低,降水减少,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此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表面海水温度下降,对流减弱,上升气流减弱,从而导致成云致雨的情况减少,云量减少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明显减少。受其影响,洞里萨湖所在区域太阳辐射量明显增强,湖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导致水温明显升高,出现异常值。
68.(1)季节:春季。原因:春季(3~5月)太阳总辐射量大,陆地比热容小,增温快,气温高于湖泊表层水温。(或湖泊水体比热容大,增温慢,湖水温度低于气温)
(2)西南季风;绘图见下图(逆时针)
【分析】本大题以抚仙湖8月局部湖流示意图和表层湖水温度、湖区气温和太阳总辐射量逐月变化图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湖泊的水文特征、湖水的盐度、气温变化、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在3~5月期间,湖泊湖区气温高于湖水表层水温。主要是由于3-5月属于春季,太阳总辐射量大,陆地比热容小,因此增温较快,而湖水比热容大,增温慢,因此湖区的气温高于湖水表层水温。
(2)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抚仙湖位于云贵高原之上,处于我国的西南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8月属于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影响较大,因此主要动力是西南季风。此时,由于陆地吸热快,气温高,近地面形成低压,而湖水吸热慢,升温慢,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高压流向低压,因此风由陆地吹向湖泊,受到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的影响,湖水顺着湖岸流动,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如图:
69.(1)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2)7-8月份,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东南信风控制湖区,湖泊南端离岸风的吹拂下,表层湖水被吹离湖岸,底层冷水上泛补充,使水温下降;7-8月份,南半球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温度低
(3)降水差异:B地年降水量较多
原因:B地纬度较低或离赤道更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较长;B地位于湖泊西侧,(东南)信风经湖泊增湿,受山地抬升,故降水较多,雨季较长。
【分析】本大题以“马拉维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特征、影响湖水温度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读左图可知,A地位于15°S,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全年高温;读右图可知,A地的降水量季节差异很大,12月至次年3月降水多,5月至10月降水少,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8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此时马拉维湖受东南信风控制,使得湖泊南端的表层湖水在离岸风的吹拂下被吹离湖岸,而底层的冷湖水上泛进行补充,使马拉维湖南端水温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8月份正值南半球的冬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马拉维湖正午太阳高度小,得到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
(3)读左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地纬度比A地纬度低,距离赤道更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控制时间较长,年降水量多;A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年降水量较B地少。读左图可知,B地位于马拉维湖的西侧,当东南信风经过湖泊时会增湿,受山地的抬升作用,多地形雨,使得B地降水较多,雨季较长。所以B地年降水量较A地多。
70.(1)贝加尔湖周边地区纬度和海拔较高,受高纬度冷气团影响大(冷空气活动影响大),秋季降温快,河湖一般10月开始结冰;贝加尔湖水体深、面积大,热容量大,水体降温慢,因此结冰迟;属断层湖,温泉广布,水温下降慢,因此结冰迟。
(2)湖泊水体比热容较大,透光率高,夏半年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储存热量多;冬季厚厚的冰层让太阳光透过进入湖泊,却阻止热量散失,对冰层以下的水体起到保温作用;湖区深居内陆,纬度高,冬季降温快,气温低,导致冰层下的水温高于冰层以上的气温。
(3)①地形复杂,线路长且沿途没有可利用的现成河道,投资巨大;②北段地势南高北低,需逐级提水,成本高;③沿途气候干旱,蒸发渗漏多;④纬度高,冬季寒冷,结冰期长,不利于调水;⑤跨越三国调水,各方协调难度大等
【分析】本题以贝加尔湖流域局部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影响湖泊水文的因素、影响水资源跨区域的原因,考查综合思维,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详解】(1)贝加尔湖周边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受冷空气影响大,降温快,河湖结冰早。贝加尔湖结冰的时间晚,说明其降温速度慢或有其他热源补给。由材料“贝加尔湖属于断层湖,温泉广布”可知,有温热的地下水补给,湖水的温度高,降温慢,结冰时间晚。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水量大,湖水本身的比热容较大,加之湖水体量大,降温速度慢,结冰较慢。
(2)贝加尔湖水体容量大,夏季对太阳辐射吸收较多,储量较大,深层湖水热量交换难度大,温度高。湖面结冰使得冰以下的空间密闭性强,热量不易散失。而冰层以上部分,陆地面积大,冬季降温快,气温低。冰层以上的部分较为开阔,热量交换频繁,温度较低,所以冰层以上部分的气温地域冰层以下的温度。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贝加尔湖属于断层湖,两侧还有1000-2000米的悬崖峭,而且主要位于东西伯利亚的南部山地地区,从贝加尔湖引水到蒙古和中国北方,中途所经地形复杂,而且线路长,且沿途没有可利用的现成河道,投资巨大;沿途所经的俄罗斯和蒙古主要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和下渗多,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北部所在区域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河道结冰,不利于全年调水;工程的北段地势南高北低,需逐级提水,成本高;该线路所经国家有三个,各方协调难度较大。
【点睛】
71.(1)湖水温度:两湖湖水温度变化特点大致相似,都是由表层和向下逐渐降低;25以下水温变化较小。湖水盐度:两湖湖水盐度变化差异较大,班公错盐度由表层向下几乎无变化,达则错盐度由表层向下逐渐增
大。
(2)班公错为构造湖,断层发育,湖水与外界交换频繁,湖水既有流出又有流入,所以盐度低;达则错地处断陷盆地,地势低洼,湖水难以流出,湖水盐分积累多,因而盐度大。
(3)从夏季进入秋季,气温和上层水温降低,逐渐接近4℃,则上层湖水密度逐渐增大,而深层湖水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湖水稳定性降低,表层湖水逐渐与深层湖水发生交换;进入秋季,青藏高原风力增强,加强了湖水的翻转。
【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的班公错和达则错两个湖泊为载体,考查湖泊的温度、盐度特点和原因,考查了湖水的温度对湖水密度的影响。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首先比较水温:两湖水温随深度变化特点相似。两湖表面水温都在16℃左右,随着深度增加,水温都在逐渐降低;而两湖水深25米以下水温变化都较小;到水深35米处,班公错水温约8℃,达则错约2℃,两湖水温垂直变化不同之处在于达则错湖垂直变化较大。其次比较盐度:两湖盐度差异较大。班公错盐度较小,为0.47/g·L-1 ,且由表层向下几乎无变化,达则错盐度表层盐度则较大,为14.5/g·L-1 ,随深增加,开始变化不大,在水深25米以下迅速逐渐增大,到30米以下变化又较小。
(2)两湖都位于青藏高原地区 ,降水都相对较小,湖水补给都来自夏季冰川融化后河流的注入,根据图文材料可知,班公错为构造湖,断层发育,班公错周围汇入的河流数量较多,而且湖水支出除了蒸发之外,还可以通过断层向外界流出,因此表层盐度较低。而达则错周围注入河流数量较少,而且地处断陷盆地,地势低,湖水支出主要靠蒸发,难以流出,导致湖水盐分积累多,因而盐度大。
(3)读图知,两湖表面水温都在16℃左右,推测可能是夏季的水温。随着进入秋季,两湖表层水温会逐渐降低,逐渐接近4℃,由材料“纯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1000kg/m3;当水温高于或低于4℃时,密度变小”可知,导致上层湖水密度逐渐增大,而深层湖水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湖水稳定性降低,表层湖水逐渐与深层湖水发生交换;由材料“湖水的翻转主要受上下层湖水密度差异和风力作用影响”可知,另外进入秋季,青藏高原风力增强,加强了湖水的翻转。
【点睛】
72.(1)地下水。理由:车日格勒湖位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距离祁连山脉较远,且周边无河流注入;地势南高北低,利于地下水汇集。
(2)水温变化:整体水温升高;水温的垂直变化幅度减小。分层变化:混合层与相对高温层混为一体(或混合层厚度变大,相对高温层消失);温跃层厚度变小。
原因:太阳辐射增强(或热量积累增多),水体整体温度升高;(湖陆温差增大导致)风力增大,水体热量垂直交换较充分。
【分析】本题以车日格勒湖为情境,设置两道小题,考查车日格勒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与车日格勒湖8月湖水水温及分层的变化情况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车日格勒湖位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同时,由于车日格勒湖距离祁连山脉较远,并且周围无河流注入,可以判断出该湖补给类型不是大气降水补给与河流补给。由于车日格勒湖地势南高北低,因此车日格勒湖地区有利于地下水的汇聚,由此可以判断出车日格勒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地下水。
(2)根据图中曲线信息,可以判断出与6月相比,车日格勒湖8月整体水温升高,水温的垂直变化幅度减小。并且混合层厚度变大,相对高温层消失,混合层与相对高温层混为一体,温跃层厚度变小。车日格勒湖8月湖水水温及分层的变化原因主要从太阳辐射与风力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太阳辐射的角度来说,由于八月份太阳辐射增强,热量累积增多,因此水体整体温度升高。从风力的角度来说,由于八月份湖陆温差增大,导致风力增强,所以水体热量垂直交换较为充分。
73.(1)出现湖水逆温的部位和季节:湖水上部(0~20米),冬季。逆温强度分布特征: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深度越深,逆温越弱)。
(2)(未出现湖水逆温时)①季节湖水密度较②季节大。依据:图中可看出20米以下深度湖水温度①季节较②季节低,可推测(未出现湖水逆温时)①季节湖水温度较②季节低,因此①季节湖水密度较②季节大。
(3)①季节表层水温上升时,水温更靠近4℃,因此表层水的密度比下部增大,产生对流混合,发生上下循环。
(4)随着深度增加,湖水温度受太阳辐射影响减少;湖水在温度接近4℃时密度最大,且越往下水的密度越大,①季节与②季节湖水的温度也越靠近4℃,温度差异逐渐缩小。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某湖泊不同季节垂直水温变化图为材料,涉及湖水温度垂直变化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依据材料结合图示可知出现湖水逆温的部位在湖水上部(0~20米),出现逆温的季节在冬季(冬季水温表面低);从图示实线可知逆温强度分布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深度越深,逆温越弱)。
(2)依据“湖水在温度接近4℃时密度(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最大,当密度随深度增加时,湖水稳定;”(未出现湖水逆温时)①季节湖水密度较②季节大。依据:图中可看出20米以下深度湖水温度①季节较②季节低,可推测(未出现湖水逆温时)①季节湖水温度较②季节低,温度更接近4°C,湖水在温度接近4℃时密度最大,因此①季节湖水密度较②季节大。
(3)依据“密度随深度减小时,产生对流混合,发生上下循环”,从图示可知①季节(冬季)表层水温上升时,水温更靠近4℃,因此表层水的密度比下部增大,会产生对流混合,发生上下循环。
(4)随着深度增加,到达的太阳辐射减少,湖水温度受太阳辐射影响减少;湖水在温度接近4℃时密度最大,湖水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增大,温度下降,从图示可知从深度20米后,①季节与②季节湖水的温度也越靠近4℃,说明密度相近,水温都较低,温度差异逐渐缩小。
74.(1)盖马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长津湖谷地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开口向鄂霍次克海敞开,利于冬季寒潮沿河谷南下,降温幅度较大;临近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携带着大量水汽,冬季降雪多。
(2)成因:信风带势力增强,赤道附近表层海水大规模向西运动,东太平洋海水上泛强烈,水温异常偏低,西太平洋海平面上升,水温异常偏高。
影响: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极端天气频发。
【分析】本题以东北亚部分地区示意图和盖马高原水系分布图为背景,并结合相关材料,考查气温的影响因素,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注重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从地貌上来看,长津湖所处的盖马高原,平均海拔较高,有1300多米,气温较低。高原表面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后,由于地势比四周高,夜晚热量容易随风散失掉,地面辐射降温,使得气温进一步下降,增大了昼夜温差;从盖马高原及其附近地形图看,长津湖谷地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开口向鄂霍次克海敞开,这样的地形有利于冬季寒潮南下,直冲长津湖地区,形成大幅度的降温;冬季偏北风从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吹来,携带着大量水汽登陆,地形利于水汽深入,受到盖马高原抬升,所以使盖马高原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冬季多降雪,积雪量大,加大了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气温更低,所以易发生严寒天气。
(2)拉尼娜事现象是海—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主要是当东南信风增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层的暖海水被推向赤道太平洋西部,导致东太平洋海洋深处的冷海水补充至海洋表面,因此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低,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水温异常偏高,海水温度异常造成大气环流系统异常。对我国的影响:拉尼娜现象出现时,造成大气环流系统异常,使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极端天气频发。
75.(1)(地处欧洲西部中纬地区,靠近海洋,)全年均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夏季冰川融水注入,湖泊水温偏低;湖泊水量大,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较强;地处谷地,地形闭塞,与周边热量交换少。
(2)湖泊比热容大,气温变化比周边陆地慢;地处谷地,空气密度较大。
(3)夏季午后R湖周边区域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云雨;R湖气温偏低,受下沉气流影响,天气晴好;周边地区云雨越盛,说明周边地区气流上升越强烈,则湖区气流下沉越强烈,上空越晴朗。
(4)R湖水量大(缓冲作用强),L河湍急水流对湖水运动影响范围小;(受沉积物阻挡,)R湖落差小,湖水流速慢;山地环抱,风力小。
【分析】本题以某湖区略图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湖泊水温的调节,湖泊与周边山地形成的热力环流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根据经纬度(该湖泊大致位于6°E-8°E,46°N-47°N)可知,该湖地处欧洲西部中纬地区,靠近海洋,因此全年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海洋性较强,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由材料“注入湖泊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可知夏季冰川融水注入,湖泊水温偏低;由材料“面积近6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50米”可知R湖水量大,水的比热容较大,因此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较强;由材料“在幽深的峡谷中汇水成湖”可知,地处谷地,与周边热量交换少,且高山阻挡北部冷空气,冬季温暖。所以气温年较差小。
(2)由上题可知湖泊水量大比热容大,气温变化比周边陆地慢;地处谷地,与周围热量交换少,气温变化比周边山地慢;相比周边山地,湖泊空气密度较大,气温变化较慢(周边山地空气稀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差)。所以R湖气温日较差小于周边山地。
(3)这是由夏季形成的局地热力环流湖陆风所引起。夏季午后,地表强烈受热,周边区域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R湖面积大,湖水稳定,升温慢,气温偏低。湖陆间形成热力环流,湖面区域升温慢,气温低,空气冷却,受下沉气流影响,多晴天,且周边云雨越盛,说明周边地区气流上升越强烈,则湖区气流下沉越强烈,上空越晴朗,则云雨少见。
(4)R湖湖面平静主要受湖水流速慢、水量大、风浪小等因素影响。由图中观察及材料“面积近6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50米”可知该湖水量大,缓冲作用强,河流吐纳对湖水运动影响小,L河湍急水流对湖水运动影响范围小;同样根据材料“R湖是一个堰塞湖,发源于高山地区的L河被冰川沉积物所阻断”可知R湖受沉积物阻挡,落差小,流速慢;由材料“在幽深的峡谷中汇水成湖”可知,周围山地环抱,风浪小。所以湖面平静。
76.(1)高地之上,利于防洪;临溪,便于取水;背山,减小冬季风影响;南向面江,利于通风散热。
(2)拓展方向:向西、向南拓展。原因:河流从上游搬运大量泥沙,受地形平缓和海水顶托影响,流速减缓,受地转偏向力和凸岸影响,在广州城西岸和南岸不断沉积
(3)广州城为港口码头发展提供建设和运输需求,促进了港口码头规模扩大;港口码头为广州城集散客流和物流,促进广州城规模和服务范围的扩大,广州城和港口码头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分析】本题广州为背景区域,涉及城市建设、交通、河流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和解读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应用能力。
【详解】(1)据材料可知,任嚣城选址于甘溪西岸的番山,禺山高地上,位于甘溪的河流阶地上。任嚣城离甘溪较近,方便取水,地势较高,又不易被洪水淹没;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任嚣城背山面江,背山可以冬季可以减小冬季风影响;南向面江,夏季有利于通风散热。
(2)据图可知,珠江岸线主要向南迁移,西侧的岸线向西迁移;主要原因是河流从上游搬运大量泥沙,受地形平缓和海水顶托影响,所携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受地转偏向力和凸岸的影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西岸和南岸侵蚀,东岸和北岸堆积,同时凸岸堆积,凹岸侵蚀,所以使得珠江岸线不断向西、南拓展。
(3)城市发展与交通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发展会促进交通建设,交通建设也会促进城市的发展。所以,港口码头的修建促进广州城商业的发展,带动广州城的面积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广州城繁荣会进一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表现为码头数量增多,旧码头得到修缮,如加深,能停靠更大的船只,码头的吞吐量不断扩大。
77.(1)分布特点:沿河、沿海分布;分布于河流凸岸形成原因:沿河、沿海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河流凸岸是沉积岸,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
(2)地处河流凹岸且河流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发生右偏,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水深。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某假想地区等高(深)线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河流对聚落分布形成的影响、港口城市的形成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影响聚落形成及分布的因素主要由河流、地形、气候等因素,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的聚落沿着河流凸岸分布;因为沿河、沿海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凸岸是沉积岸,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层较深厚,土壤较肥沃;凸岸水流较缓,便于安全取水;凸岸三面环水,可以作防御之用。
(2)结合河流流水对河岸的影响可知,甲处位于凹岸,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水域较深,在古代建造房屋容易坍塌,但水深便于港口建设。
78.(1)农业生产:凸岸河水流速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形成土壤。居住安全:凸岸流水以堆积为主,减少流水的侵蚀。
(2)我国多数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天空,光照条件好,利于采光;冬季盛行偏北风,利于避寒。
(3)凹岸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烈,水域较深,利于修建港口。
【分析】本题以我国古代聚落的区位选址为材料,涉及聚落区位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河流凸岸流速较慢,取水方便,利于泥沙沉积,形成土壤,利于农业生产;凸岸天然水面环绕,水患少,利于军事防御,居住安全;凸岸流水侵蚀作用弱,不易发生塌陷等灾害,居住安全。
(2)从气候角度应从采光、取暖、避寒等方面分析;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坐北朝南建筑便于采光;冬季盛行偏北风,坐北朝南修建利于避风,减少冬季风的影响,利于避寒。
(3)凹岸流水速度快,侵蚀作用强,建设房屋容易出现塌陷;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域较深,利于港口的建设,所以一些港口城市在凹岸布局。
79.(1)朝南向阳,光热条件好;冬季背风坡,利于避寒;山腰可避开洪水(或防潮除湿)。
(2)凸岸河水流速较缓,利于泥沙沉积和土壤形成,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聚落空间大;天然水面围绕,利于取水与军事防御。
【分析】本题以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聚落区位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从题干可知,因‘陵穴’掘穴而处之;乃圣王虑之,以为掘穴,则冬可避风寒”,所以朝南的山腰可以躲避冬季寒冷的偏北风;房屋门向南,采光条件好,光照时间长;在山腰处海拔相对较高,可避开山谷地区的洪水侵袭。
(2)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所以凸岸有利于泥沙沉积和土壤的形成,利于发展农业;根据材料“汭位: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可知,在“汭位”,有河流围绕,天然水面可作防御之用;“汭位”属于河流弯曲处,水流较缓,便于取水和提供水上交通.
80.(1)地质历史时期(在古平面时期),该地区地形平坦,河流以侧蚀为主,形成蛇曲;地壳持续抬升,河流落差增大,发生下切侵蚀(或将抬起的基岩侵蚀切割),(保留了原来的蛇曲形态,)形成嵌入式蛇曲。
(2)位于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土质优良、土层深厚,适宜耕作和建村;沉积形成的土壤,过滤和透水性好,富含矿物质,为居民提供了天然优质地下水;凸岸水流速度慢,河岸不容易崩塌(不易被侵蚀),居住环境安全,更适合古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凸岸不易受到洪水的侵袭。
【分析】本题以曲峡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貌的形成、聚落选址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曲峡的形成一般经历河曲、地壳抬升两个阶段。根据河曲的形成条件可知,蛇曲一般形成在地形相对平坦、落差不大、地面物质软硬适中、松散适度的草原或湿地上,很难发育在岩石中,说明当时该河曲形成时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符合蛇曲的发育要求。由于地质条件的变化一般速度较慢,可知该地蛇曲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当时该地地形较为平坦,落差不大,河流流速较慢,以侧蚀作用为主。由蛇曲变为曲峡需要河流两侧的陆地发生剧烈抬升,河流落差增大,流速加快,河流的侵蚀作用由侧蚀变为下蚀为主,随着两岸的抬升,河流流经地区保留了原来的形态,形成现在的曲峡景观。
(2)本题应从凸岸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河流凸岸一侧,河流流速慢,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较为肥沃,适宜农业发展与工程建设。河流凸岸的土壤由河流沉积形成,而河流沉积具有分选性强的特点,造成其土壤具有透水性好的特点,为居民提供天然优质地下水资源。凸岸一侧河流流速慢,流水对堤岸的侵蚀作用弱,聚落较为安全,且不易受到洪水侵袭。
81.(1) 中 河流中游以侧蚀为主,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河道弯曲变大容易形成河曲。
(2)河湾凸岸的水流速度较缓,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河岸不易崩塌,居住环境较为交全。
(3)有利影响:改善航运条件、改善防洪条件、利于污水自净。
不利影响:河道缩短,水域面积缩小,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水流速度快,泥沙沉积减少,导致河流的营养物质减少,水生生物减少;河流沿岸堆积地貌萎缩,土壤肥力下降;河流侵蚀作用加强,河流的含沙量增多,降低河流的水质。
【分析】本题以嘉陵江河段景观为材料,涉及河流地貌及其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在河漫滩或冲积平原上,河流流速较慢,河流凹岸的侵蚀与凸岸的堆积持续进行,河道愈来愈弯曲,最后形成不受河岸限制的自由曲流。所以自由曲流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凹岸的侵蚀,深切曲流以下蚀作用为主。图示嘉陵江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下切为主,中游流速较慢,易形成曲流。
(2)河湾凸岸的水流速度较缓,以沉积作用为主,河流沉积地貌的地形平坦,土地肥沃,适宜种植业的发展;河岸受侵蚀较弱,不易崩塌,居住环境较为安全;且高于洪水期水位,不易遭受洪水威胁,。
(3)结合所学知识: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角度,河道裁弯取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影响:对水文,裁弯取直,平直河流流速加快,自净能力增强;流速加快,堆积作用减弱,侵蚀作用增强,河床加深,改善防洪条件。不利影响有:对气候,河流裁弯取直,使河道长度缩短,水域面积缩小,从而导致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对水文,河流裁弯取直后,河道笔直,水流速度快,导致河流侵蚀和搬运作用加强,河流的含沙量增多,降低河流的水质;对土壤,水流速度快,堆积作用减弱,河流沿岸堆积地貌萎缩,土壤肥力下降;对生物,水流速度快,堆积作用减弱,泥沙沉积减少,导致河流的营养物质减少,水生生物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82.(1)位于板块挤压地带,再加上青藏高原隆起,岩石裂隙较多;大气降水,或积雪融水多储存在裂隙中,地下水资源丰富。
(2)横断山脉阻断了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水汽进入,降水少,且纬度较低,使该地区成为干热河谷,地下水丰富,便于蓄水防火;相对平缓的地形条件有利于建造房屋;山坡地形有利于防范洪水,有利于减轻山体崩塌、滑坡等对房屋产生的危害;
(3)各家的墙壁、屋顶几乎都相连,减少了占地面积,节约了建设成本,抵御旧时的匪患侵扰;房屋视野开阔,互不遮挡,并且大多朝向东南,有利于采光;屋顶多为平顶,地处干热河谷地区,降水较少,有利于晾晒谷物;房屋楼层之间以木板相隔,中间留有略宽的间隙,有利于充分利用当丰富的风力资源,使屋内保持通风、干燥。
【分析】本题以四川省俄亚大村的地理环境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结合图中俄亚大村的位置上可知,俄亚大村位于板块挤压带,再加上青藏高原隆起,岩层比较破碎,岩石裂隙较多;该地区降水丰富、多高山,积雪融水多,储存在裂隙中,形成丰富的地下水。
(2)横断山脉海拔高,阻断了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使得进入的水汽较少,降水少;该地区山高谷深,且纬度较低,使该地区易形成干热河谷;地下水丰富地区,便于蓄水防火,便于生活用水;相对平缓的山坡,地形平坦有利于民居建造;凸岸山坡地形,海报较高有利于防范洪水,有利于减轻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等对房屋产生的危害。
(3)各家的墙壁、屋顶几乎都相连,可以减少了用地面积,节约土地,节约建设成本,还可以抵御匪患侵扰;由图可知俄亚大村位于图中山脉东侧,房屋大多朝向东南,房屋视野开阔,互不遮挡,有利于采光;由于地处干热河谷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屋顶多为平顶,平顶屋有利于晾晒谷物;该地区为典型的干热谷,气温高,由地形的峡管作用可知,房屋楼层之间以木板相隔,中间留有略宽的间隙,有利于充分利用当丰富的风力资源,使屋内保持空气流通。
83.(1)填海造地可提供的土地规模大,无须拆迁(成本更低);填海造地的土地平整(易于规划);形成的人工岛可以充分利用海景,成为港口城环境景观的优势。
(2)斯里兰卡经济稳步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高级住宅区要求提升,科伦坡是首都,高收入人口集中,是最直接的客源地,国内其他地区也成为重要的客源市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这里将吸引更多来自中国的客源群体;该城规划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周边国家的高端商务人士成为重要的客源群体。
(3)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控制城市职能,确保城市特色及人居品质);保护城市环境。
【分析】本题以斯里兰卡建设“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为材料设置小题,涉及到填海造地的原因、经济发展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斯里兰卡是个岛国,土地资源有限,通过填海造地可有效增加土地资源;填海造地避免了拆迁带来的社会矛盾;填海造地,土地平整,利于整体规划;港口城是一个人工岛,成为新的景观,成为国内国际的新的观光地。
(2)高档住宅区对消费水平要求较高,随着斯里兰卡经济稳步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高级住宅区要求提升,其主要客户来源地市场首先是国内,科伦坡是首都,高收入群体人数多,购买力强;国内其他收入高的城市也是客源地;投资开发“一带一路”的中国也会成为客源地;将建成南亚地区区域金融中心,会吸引周边国家成功的商务人士,周边国家也是客源地之一。
(3)控制性规划有利于调控城市职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强环境保护,优化人居环境,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84.(1)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下切作用强,河谷加深;河流侧蚀作用弱,河谷展宽慢。
(2) 凸 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形较平坦,土壤较肥沃,利于聚落建设与耕作。
【分析】本题以黄河中游河段发育密集的蛇曲地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谷发育特征的成因及河曲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详解】(1)由材较知黄河中游河段在高山陡崖之间斗折蛇行,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较快,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侧蚀作用较弱,所以河谷深而窄。
(2)河曲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聚落建设与农业发展。故聚落多分布在河流的凸岸。
85.(1)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
(2)农业活动产生微塑料多,位于青藏高原,光照强,微塑料分解速度快,潜在风险大;污染物随地表径流影响下游地区;通过大气环流降低中东部地区空气质量;通过影响其他地区的大气、水、土壤,进而破坏生物多样性。
【分析】本题以黄河流域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物质循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微塑料广泛分布于地表水环境,据此可知微塑料会参与水循环环节;微塑料分布大气环境中,会随着大气的流动参与大气循环;微塑料会进入土壤环境,而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所以微塑料会参与生物循环。
(2)区域关联分析应考虑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要综合考虑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的影响,湟水流域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农业活动频繁,农业活动产生微塑料多,位于青藏高原,光照强,微塑料分解速度快,潜在风险大;湟水谷地的河流会将污染物随地表径流影响下游地区,对水圈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微塑料可以通过大气环流降低中东部地区空气质量,对大气圈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微塑料污染物也会进入土壤,对土壤圈和生物圈产生不利影响,微塑料通过影响其他地区的大气、水、土壤,进而破坏生物多样性。
86.(1)土壤中的微塑料主要由人类活动产生,来源丰富,既有农业用膜、垃圾填埋处理等带来的面源污染,又有通过污水排放、废水灌溉及有机肥料施用等带来的点源污染;同时土壤也是大气污染的终端载体,排放到环境中的微塑料,经过大气降尘等方式又会重新进入到土壤中。
(2)土壤中塑料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微塑料能够在食物链中传递和积蓄,对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
(3)研发可快速降解薄膜,从源头上削减土壤微塑料污染;加强农田中地膜和塑料制品的回收管理,从过程中阻控微塑料污染;开发微塑料的高效降解新技术,从末端净化被微塑料污染的土壤;加强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土壤微塑料危害原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减少塑料垃圾产生与排放。
【分析】本大题塑料污染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题干分析可知,土壤中的微塑料主要来自于人类生产生活;主要包括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两个方面,其中面源污染包括:农业用膜,即塑料大棚、地膜等产生的微塑料;垃圾填埋、处理,主要是填埋处理人们生产生活产生废弃的塑料包装袋产生的微塑料。点源污染包括:废水排放、污水灌溉,这类水中一般会含有微塑料碎片;有机肥料的包装也会含有微塑料素片。这些微塑料碎片在大气和土壤中会进行循环,当微塑料由地面土壤进入到大气中后,又通过大气降尘等方式重新进入土壤中。
(2)由于人类不断排放含有微塑料的各种废弃物,微塑料碎片在进入自然界后会在土壤中逐年积累,从而造成土壤中微塑料含量急剧升高,造成土壤污染和土质下降;在受到微塑料污染的土壤上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这些微塑料会随着这些农副产品进入到人体中,对食品安全和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
(3)本题可以从技术、行为习惯和立法监管方面分析。技术方面可以加大技术投入,研发可快速降解的农用薄膜,以此来减少微塑料的排放量;对于已经受到微塑料污染的土壤,可以研发土壤微塑料处理和净化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废弃的农用薄膜和塑料制品进行清理和回收,能够极大的减少进入自然界的微塑料数量;在立法监管方面,应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同时应增强公众对环保的参与程度和宣传教育,强化公众对于塑料废弃物妥善处理的意识,从而减少塑料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87.(1)①塑料制品用量大,产生的废弃塑料多,且不易降解,累积量大;②塑料制品用途广,污染源类型多、分布广;③体积小,易迁移扩散;④可随风、洋流、生物等多种方式进行迁移扩散,迁移方式多样。
(2) ①海洋微塑料分布广泛,污染范围广;②污染具有累积性,具有较强的风险隐蔽性和环境持久性(或检测、预报及治理难度大);③难以降解、不易代谢且具有一定的毒性,可长期蓄积在环境中和生物体内,并沿食物链富集。
(3)①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签署防治公约,并履行约定。②开展技术合作,提高微塑料污染的防治水平。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
【分析】本题以全球海洋表层塑料碎片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海洋微塑料的分布、危害、措施等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①从微塑料产生的数量来看,由于世界人口众多,塑料制品用量非常大,因此产生的废弃塑料数量非常多,再加上微塑料不易降解、不易发觉、不易代谢,因此累积的数量大;②从微塑料的用途看,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塑料制品用途都非常广,污染源类型多,再加上世界各国都在广泛使用,使得塑料在地球上广泛分布于各大洲、各大洋、各国家;③从微塑料的迁移特点看,体积小,易迁移扩散;可随大气环流、风、洋流、河流、陆海生物等多种媒介进行迁移扩散,迁移方式多样,主动或被动迁移,防不胜防。
(2) ①从污染范围看,由于海洋微塑料分布极其广泛,涉及地球的各个角落、各个行业,使得其污染范围非常广;②从微塑料本身特性看,体积小,不易察觉,还具多种毒性,具有较强的风险隐蔽性和环境持久累积性,检测、预报及治理难度大;③从传播来看,由于个头小,能够借助风、流水等进行远距离迁移传播;同时难以降解、不易代谢,可长期蓄积在生物体内,并沿食物链传播富集,使得污染环境风险大。
(3)①通过政府牵头,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共同签署防治公约,并坚决地实事求是地履行约定。②定期开展技术合作和交流,互通有无,共同提高微塑料污染的防治水平。③发达国家要承担责任,积极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也要转变发展观念,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88.特征:湾内高于湾外;湾北部偏多,南部较少。成因:锦州湾北部多河流汇入,带来大量微塑料;湾区为半封闭海域,秋季以偏南风为主导风向,导致湾内微塑料不易往湾外扩散;湾内海流集中在中南部,导致微塑料聚集在北部,南部较少。
【分析】本题以锦州湾微塑料分布示意图为载体,涉及海洋污染的相关问题。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落实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根据图中微塑料丰度图例信息可知,锦州湾湾内微塑料高于湾外,湾北部较湾南部更多。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湾北部有多条河流注入,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微塑料主要来源于陆地上的人类活动,所以湾北部河流带来众多微塑料向湾内注入,导致湾内微塑料高于湾外地区。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季节锦州湾静风频率较高,偏南风减弱但依然为主导风向,受偏南风的影响,湾内微塑料不易向湾外扩散,且湾北部微塑料更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湾内海流集中在中南部且呈闭合回路,也导致微塑料聚集在北部难以南下。
【点睛】
89.来源: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长期施用有机肥;农用地膜残留;大气微塑料沉降;地表径流灌溉等等。对土壤造成的危害:吸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对土壤造成污染;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和改变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改变土壤物化性质,影响土壤耕作。
【分析】本大题以微塑料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土壤污染的来源和危害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保护环境、人地协调观的素养。
【详解】材料“包括碎片、纤维、颗粒、发泡、薄膜等不同类型”,说明土壤中的微塑料来源广泛,碎片、纤维等主要来自农用有机肥,不容易分解彻底,因此形成微塑料进入土壤;薄膜主要是农业生产中铺的地膜,不容易降解和分解彻底,因此残留的农用地膜可以形成微塑料并进入土壤;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分解为微塑料颗粒,进入大气圈、水圈等,并随大气运动、地表径流等进入土壤;此外还有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等亦含有微塑料。材料“相比白色污染,微塑料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更深”,说明微塑料对土壤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因其颗粒微小,故容易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导致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富集,造成土壤污染;土壤受到污染后,会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产生危害,从而使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使土壤生态系统的一些功能甚至丧失;微塑料进入土壤后,因其不易分解,会直接改变土壤的物化性质,造成土壤板结,透水通气性变差等,从而影响土壤耕作。
【点睛】
90.来源:登山者使用的户外服装、帐篷、绳索、塑料编织袋、食品包装袋等。措施:改良登山装备的材质;限制登山者的总数,减少登山者制造的人为垃圾;强化登山者的自我管理意识,鼓励其尽量少带并带回塑料制品;政府部门、环保组织组织人力物力清理塑料垃圾。
【分析】本大题以珠穆朗玛峰上微塑料为材料,设置一道小题,涉及珠穆朗玛峰上微塑料的可能来源、污染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珠峰大本营是指为登山者观看珠峰核心区环境而设立的生活地带,由材料可知,微塑料在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周围浓度最高,登山者使用的户外服装、帐篷、绳索、塑料编织袋、食品包装袋等可能是珠穆朗玛峰上微塑料的来源。因此,应当改良登山装备的材质,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减少登山者的总数,减少登山者制造的人为垃圾;强化登山者的自我管理意识,不要随意丢弃塑料垃圾,鼓励其尽量少带并带回塑料制品;当地政府部门、环保组织要定期组织人力物力清理珠峰大本营附近的塑料垃圾。
91.(1)工业生产产生的微塑料;塑料制品经过风化后形成微塑料;清洗含有纤维的衣物时产生的微塑料;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通过洗涤过程融入水环境等。
(2)随洋流扩散;随大气环流飘流、沉降;南极科考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等。
(3)微塑料污染海洋水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微塑料难降解,扩散快,污染范围大;微塑料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增加污染程度;被海洋生物误食,导致生物死亡,影响生物多样性;微塑料及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传递到高等生物及人体内,危害人体健康。
(4)加强监测调查;塑料制品回收处置,提升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水平;加强法律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联手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分析】本题以污染物迁移模式图为材料,设置了4个小题,涉及到污染来源、产生原因、危害及措施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详解】(1)人口越稠密的海岸地带,微塑料越多,说明主要来源是人类活动;工业生产产生的微塑料(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人类活动中废弃的塑料制品经过风化后形成微塑料;生活中清洗含有纤维的衣物时排入水环境中的微塑料;日化用品中(如化妆品)含有的微塑料,通过洗涤过程融入水环境等。
(2)南极海域人类活动较少,应该是随洋流漂流、大气环流沉降及南极科考带来或随意抛弃的。
(3)微塑料体积小,数量大,污染面积广,可吸附有毒污染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微塑料污染海洋水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微塑料难降解,扩散快,污染范围大。
(4)从全球层面来看,一是加强国际合作,二是制定世界通用的标准,三是建设统一的监测网络,四是利用国际性组织督促各国政府重视微塑料污染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从国家层面来看,对微塑料污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测调查,并加强执法力度,努力从塑料及制品生产、使用的末端管理转向源头管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从个人层面来看,首先从生活中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减少使用含微塑料成分的洗涤剂和护肤品;通过接受教育和对外宣传,提高个人对海洋塑料垃圾影响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实际行动中去。
92.特点:河流上游微塑料污染较小,下游污染较大,夏季微塑料污染较小,冬季较大。原因:下游人口与城市较为密集,产生的微塑料污染物更多;下游接受了来自上游支流的微塑料污染物;夏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稀释河流中的微塑料污染物;冬季降水较少,微塑料污染物浓度增大。
【分析】本大题以上海市主要河流鱼体内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图为材料,设置一道小题,涉及微塑料污染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由上海市主要河流鱼体内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图片可知,空间分布上,苏州河上游及其支流微塑料丰度较小,说明污染较轻;苏州河下游微塑料丰度较大,说明污染较重。主要原因是下游的人口与城市较为密集,产生的微塑料污染物更多排入河道;而且下游接受了来自上游和支流的微塑料污染物,污染较严重。时间上,微塑料的丰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上海市地处亚热带年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差异大,河湖具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丰水期河湖水量较大,稀释作用强,微塑料污染物浓度较低,枯水期河湖水量小,污染物浓度较大。
93.(1)微塑料通过流水搬运至湖中;地表的微塑料通过风力搬运,沉降在鄱阳湖;鄱阳湖水中的塑料制品,受风化作用(光降解)或波浪冲击作用,脆化成微塑料。
(2)枯水期>丰水期;因鄱阳湖丰水期水域面积大幅超过枯水期,丰水期水量过大导致水体对微塑料产生了稀释作用;枯水期(10月)采样时间滞后于丰水期(7月)3个月,经历较长时间沉积作用,枯水期微塑料丰度有一定的升高。
(3)在主要河流入湖口设置拦截吸附装置,并定期清理;加强周边区域垃圾清运过程管理,对垃圾清运场所进行加盖处理;打捞湖中及流域的塑料制品,减少微塑料来源。
【分析】本题以鄱阳湖水系微塑料污染物沉积状况为材料,涉及外力作用、环境污染防治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鄱阳湖中的微塑料沉积,直接的来源是湖中人类活动使用的塑料制品,废弃到水中之后,受风化作用或波浪冲击作用,脆化破碎成微塑料;周边水系中人类活动产生微塑料,通过流水搬运到鄱阳湖;周边陆地的人类活动留在地表上的塑料风化成微塑料后,通过风力搬运,沉降在鄱阳湖。
(2)从水体和沉积物的微塑料丰度数据来看,除饶河、修水丰水期沉积物微塑料较多之外,水体中和其他支流的沉积物中都是枯水期大于丰水期,总体来看,枯水期大于丰水期。因为鄱阳湖丰水期水量增加,水域面积大幅超过枯水期,微塑料的丰度单位是每升或者千克水体中含有微塑料的数量,水量大导致水体对微塑料产生了稀释作用,丰度降低;枯水期(10月)采样时间滞后于丰水期(7月)3个月,随着水量的减少,流速的减慢,加速了微塑料在湖底的沉积,经历3个月的时间,枯水期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也会有一定的升高。
(3)从阻断微塑料迁移的角度考虑,流水搬运的微塑料主要来自于诸支流向鄱阳湖中的汇入,在主要河流入湖口设置拦截吸附装置,将各条支流中的微塑料拦截,并定期清理,可有效减少流入湖中的微塑料数量;风力搬运的微塑料主要来自于周边的地区的固体废弃物,加强周边区域垃圾清运过程管理,对垃圾清运场所进行加盖处理,可有效降低塑料垃圾的风化产生微塑料,以及微塑料随着风力搬运进入湖中的过程;对于湖中人类活动废弃的塑料垃圾,打捞湖中及流域的塑料制品,减少微塑料来源,可防止微塑料在湖泊范围内的迁移。
94.B 95.A 96.C
【解析】94.云南元谋县处于云南单季稻播种区,结合材料“在黄瓜大概休耕期间进行水稻种植”可推断元谋县播种的水稻应为单季稻,一般为春种秋收。结合材料时间,5月推广轮作种植模式,可推断该种植模式中水稻主要生长期为夏季。结合材料“在黄瓜大概休耕期间进行水稻种植实验,避免了土地闲置”可推断黄瓜大棚休耕期应在夏季,B对,ACD错。故选B。
95.水旱轮作水稻可以少施肥或者不施肥,水稻可以吸收一大部分肥料,从而降低大棚内土壤的盐度。在水稻生长期,长时间的灌溉和排水也有利于盐分的排出。①对;水旱轮作,改变了土壤的相关理化性质,使部分致病菌和害虫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使其失去适宜发展的生存条件,通过水旱轮作可以大幅度降低土传病害、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基数,减少土壤病虫害,②对。水旱轮作,没有明显增加土壤物质来源,土壤厚度变化不大,③错;水旱轮作,对土壤的矿物质成分改变不大,土壤颗粒物无明显变化,对土壤酸碱性影响不大,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也不足以引起土壤类型的变化,土壤类型没有改变,④错。综上可知,正确的为①②,A对,BCD错。故选A。
96.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数值上等于年内耕地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在黄瓜大棚休耕期种植水稻和种植其他作物,对复种指数的提高和农产品种类的增加区别不大,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和增加农产品种类不是其根本目的,AB错;在多种因素促使下,部分耕地种植作物为非粮食作物。“蔬菜—水稻”水旱轮作种植模式,能实现“一地多收”,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同时保障休耕期间土地不闲置,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遏制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生产安全,C对;由图示可知,该模式适用于大棚,空间较小,不适合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只能采用小型机械化设备,D错。故选C。
【点睛】耕地“非粮化”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耕地被闲置荒芜;二是耕地被用来种植除粮食以外的其他植物;三是耕地被用来搞养殖项目;四是耕地建造建筑物。
97.B 98.B 99.A
【解析】97.玉米和大豆均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作物,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且该地将玉米和大豆间作,当地地势相对较平坦,华北平原最有可能,B正确。西南地区和江南地区位于南方地区,AC错。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而不是玉米,排除D。故选B。
98.从单独播种玉米到采用“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体现了农业种植技术的变化和革新,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解决了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的问题,达到了粮油均衡增产的目的,B正确。生产效率与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有关,A错。耕作制度与区域热量直接相关,C错。市场一直有玉米和大豆的需求,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关系不大,D错。故选B。
99.玉米大豆间作,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作物种类,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增加了经济效益,①③正确。虽然土地利用率提高,但是每一种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并没有提高,②错。这种种植模式可以解决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的问题,如果土壤肥力本身就低,需要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虽然大豆可以固氮养地,但对土壤肥力的提高有限,难以通过种植方式的改进来解决土壤肥力低的问题,④错。故选A。
【点睛】大豆与玉米搭配间作,可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肥等资源;两种作物搭配间作,农田生物多样性增加,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利用大豆固氮养地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加农产品品种、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100.C 101.B
【解析】100.“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的生态效益有两种植物消耗养分不一样,均衡土壤养分、植被种类多样,减少地表侵蚀、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故②③正确,提高水稻产量、降低生产风险属于经济效益,故排除,故选C。
101.蔺草草茎粗细均匀,细长圆滑,抗拉性强,收割时可达1.5米,农户在蔺草田里钉桩撑网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蔺草倒伏,故B正确,钉桩撑网不能防止害虫入侵,不能方便后期收割,网格不会减少水分蒸发,故排除,故选B。
【点睛】“蔺草—水稻轮作系统”是一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有节省土壤、提高生产能力、合理利用光、肥、水气资源、均衡土壤养分、减少地表侵蚀等。
102.C 103.B 104.A
【解析】102.由该地种植资料可以看出,该地农业生产一年两熟;一年中即10月种到来年夏收一次,夏季种到10月收第二次,一年时间段内种植两次收两次。选C正确。
103.秋收之后的土地闲置时间延长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作物生长期缩短;人为原因主要是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收获和种植时间变短了。选B正确。
104.合理进行经济作物的套种,间作,轮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闲置,是浪费土地资源,不能提高利用率;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和种植林木,发展林业,都是生产单一,效率不高。选A正确。
【点晴】
中国大部位于北温带,小部分热带,没有寒带;寒温带一年一熟,中温带一年一熟,暖温带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亚热带 一年二至三熟,热带 一年三熟 ,青藏高原区 部分地区一年一熟。我国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到三熟;北方地区大部分是暖温带,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地区属于中温带,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105.B 106.A
【解析】105.由题干可知,在大葱生长期采用培土技术,将土壤分次培于植株根部以延长葱白长度,培土越高,葱白越长,章丘大葱种植过程中不断培土的主要目的是减弱光照影响,B正确;培土对增加水分、抵御寒潮冻害、防止旱涝灾害影响不大,ACD错误,故选B。
106.材料中提到,地处高寒地区的青海省互助县引种章丘大葱,摸索出一套“章丘大葱-大白菜”的轮作栽培模式,主要是在2-6月种大葱,7-9月种大白菜,主要是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增加作物熟制,A正确;该模式不能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也不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一般混合农业可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而本地主要是种植业,BCD错误,故选A。
【点睛】轮作: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措施,不仅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还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休耕:休耕不是让土地荒芜,而是让其“休养生息”,用地养地相结合来提升和巩固粮食生产力。期间同样要注意耕地管理与保护,防止水土流失等土壤破坏现象。
107.D 108.B
【分析】107.根据材料梨树县耕地面积约396万亩,耕地面积广阔,粮食种植面积大,总产量高,所以成为我国粮食生产大县,D正确;梨树县位于吉林,纬度较高,热量不足,A错误;地形平坦便于耕种,和粮食总产量高关系不大,B错误;土壤肥沃主要影响单产,生产大县主要是总产量高,C错误,故选D。
108.由材料“为了防治黑土地退化,农业种植采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的“梨树模式””可知梨树模式,休耕轮作,可以恢复肥力,B正确;我国耕地面积少,人口多,而且梨树县是粮食生产大县,对土地需求大,因此不是因为地广人稀,不缺土地来采用隔年交替种植玉米,A错误;种植相对分散,还设有间隔区标志,不利于机械化和田间管理,C错误;不可能只是为了留出空间,堆放秸秆,D错误。故选B。
【点睛】秸秆还田的作用: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变废为宝,让农作物麦秆发挥新作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2.平衡地温,减少土壤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夏季降温,冬季保温,有利于作物生长。3.加速土壤熟化(腐烂后进入土壤,增加有机质)。覆草后,秸秆腐烂,增加了大量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同时地面蚯蚓和微生物增多,使土壤热化,肥力增强,可有效促进植物根系生长。4.减少肥水流失和地面侵蚀,起到保湿、保土、保肥作用。覆草可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减少肥水流失。特别是高温干旱季节,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地面,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雨水季节由于雨水不再直接冲刷地面,肥料流失较少。5.抑制杂草生长。覆草可抑制杂草生长和草籽萌发,减少除草用工,节约管理成本。
109.A 110.D
【解析】109.由材料可知,油菜花适宜种植在弱酸性或中性土壤中,现在可以绽放在沙碱地中,说明改变了沙碱地的酸碱性,属于改变了土壤中的矿物质成分,A项正确。土壤水分的多少与降水和土壤的保水性有关,土壤中空气含量与土壤的孔隙度有关,热量主要取决于气温的高低,因此BCD错误,故选A。
110.由图可知,该林场中的油菜花以在两列树的间隔内种植为主要形式,属于典型的间作模式,D项正确;单作指只种植一种农作物,A项错误;混作指在一块土地上进行不同种作物的种植,通过不同作物的恰当组合,可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但是无明显的间隔种植特点,B项错误;轮作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如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C项错误。故选D。
【点睛】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111.A 112.D 113.C
【解析】111.图中显示该地为盐碱地,说明两种农作物耐盐碱,采用滴灌方式且上面覆一层薄膜可以防止水分蒸发,说明两种农作物都耐旱,A正确;新疆夏季是农作物的生长时间,夏季气温高,不耐寒,B错误;采用滴灌方式,未被水浸泡,C错误;风沙对低矮农作物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
112.采用根系带土进行穴栽,防止幼苗不适应新的水土环境而不存活,D正确;增加劳动强度,A错误;维持土壤墒情不是主要因素,B错误;未体现出补充有机肥料,C错误。故选D。
113.海水稻生长需要盐碱地,可以吸收土壤里的养分,提高农业收益的同时还可以改良土壤,①④正确;两种农作物间作,降低经济风险,②错误;节约水肥成本不是最主要因素,③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经验等。(其中市场因素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114.B 115.B
【解析】114.由材料可知,红薯喜疏松土壤,喜温怕涝,沙地土壤疏松、通气性良好,①正确;岗地利于排水,起垄种植可以加厚土层,利于块茎生长,且更易排水,②④正确;起垄种植只是改变了种植方式,并不能导致种植面积扩大,③错误。故①②④正确,故选B。
115.风沙活动的活跃程度主要跟地表裸露程度与时间长短相关,结合题目材料可知,红薯种植加剧开封风沙活动的原因主要在于开封冬半年气候寒冷,不适宜喜温的红薯生长,只种植红薯会导致冬春季土地裸露;春季红薯种植前需翻土起垄,导致土层更疏松。而“冬小麦—红薯”模式能抑制风沙的原因在于两茬作物种植季节相连,可减少地面裸露时间;红薯生长初期可利用小麦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地表裸露。由此可知,B正确。这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但这是模式带来的效益,不是主要目的,AD错误;两茬轮作耕作模式并不能提高土壤肥力,C错误。故选B。
【点睛】分析某地区有利于某种作物生长的原因主要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与该作物的生长习性匹配程度进行分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而开封沙岗地起垄种植,其具备的有利条件主要包括沙地土壤疏松、通气性良好;岗地利于排水,不易发生涝灾;起垄种植可加厚土层,且更易排水等。
116.D 117.D
【解析】116.a为冰川发育前河床纵剖面,主要受流水侵蚀形成,流水为冰川融水,b为早期冰川谷底剖面线,出现明显的冰蚀洼地,反映出气候先变冷,冰川侵蚀形成洼地,c时期裸露出谷底,说明冰川后退,反映出气候变暖,所以a—b—c演变过程反映该地气候先变冷后变暖,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7.甲乙两处为同一种基岩,岩性性质差异不大,如果岩性较硬,应较难被侵蚀,A错误;冰川携带物质对冰川侵蚀作用影响较小,B错误;甲乙两处海拔高度均较高,且高度相差不大,C错误;从材料可知,“冰川地貌发育受地形、岩性、气候等因素影响”,甲乙两地岩性、气候相差不大,所以甲处冰蚀洼地规模较大的主要原因从地形角度分析,甲处河床初始坡度较大,冰川的侵蚀作用强,冰蚀洼地规模较大,乙处坡度较小,冰川的侵蚀作用较弱,冰蚀洼地规模较小,D正确。故选D。
【点睛】典型的冰蚀地貌主要有冰斗、槽谷(U形谷)、峡湾、刃脊、角峰、羊背石、卷毛岩、冰川磨光面、悬谷、冰川三角面等。
118.A 119.C
【解析】118.冰碛地貌是由冰川融化后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冰川融化的速率会影响冰川的融水速度和融水量;冰川所处地形的坡向会影响气温,进而影响冰川的融水量;冰川所处地形的坡度会影响冰川融水的流动速度,三者都会影响冰川搬运作用的大小,进而影响冰碛地貌的形成,①、②、③正确。冰川都位于雪线之上,其所处的海拔高度不会影响融水量的大小,不会影响冰碛地貌的形成,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119.据所学可知,气温升高使冰川融化,冰川面积缩小;降水增加,冰川面积增大。表格中从1985年到2015年,气温上升,降水增多,但冰川面积减小,说明气温上升对冰川地貌面积的变化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因素,A错误,C正确;气温升高引起的冰川物质减少和降水量增加所引起的冰川物质的增加是同时进行的,可能相互抵消,B错误;读表格数据可知,1936-1985年冰川变化速率为-0.235,1985-2000年冰川变化速率为-0.156,2000-2015年冰川变化速率为-0.249,故从1936-2015年,该地冰川变化的速率先减小,后增大,D错误。故选C。
【点睛】冰川面积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120.B 121.C
【解析】120.读图可知,A处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冰斗,冰川融化后,在冰斗处汇集,形成冰蚀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1.冰川槽谷形如“U”字,A错误;角峰周围常有刃脊发育,B错误;两极地区气候严寒,现代冰川地貌广布,C正确;冰川搬运作用大小混杂,分选性差,D错误。故选C。
【点睛】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三部分。冰蚀地貌包括冰斗、刃脊、角峰、冰川谷和峡湾等;冰碛地貌包括冰碛丘陵、冰碛堤、鼓丘等;冰水堆积地貌包括冰水扇和外冲平原、冰水湖、冰砾阜阶地、蛇形丘等。
122.A 123.D
【解析】122.材料中指出贺兰山没有发育现代冰川,但分布于贺兰山主峰附近地区的冰川地貌和沉积物却显示出贺兰山在历史时期的冰川演变,说明与历史时期相比,现代的贺兰山总体气温较高,体现了冰川在大尺度时间上的变化,地质历史时期是一个漫长的年代,可根据温度的变化分为冰期和间冰期,冰期的总体均温较低,间冰期的总体均温较高。如今正处在间冰期,气温较高,所以没有发育现代冰川,A正确;贺兰山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B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不同时期主峰海拔高度的差异,无法确定哪个时期主峰海拔更高,C错误;全球气候加速变暖是近百年以来,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而导致的,是短时间变化,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海拔范围内,海拔越高的地区,其冰川面积越小,不同海拔高度与冰川面积呈负相关关系,A、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和常识可知,影响冰川面积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温度、降水、坡面面积等。贺兰山为南北走向,东西坡向的冰川分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误;海拔越高的地区,坡面面积越小,所以冰川面积越小,D正确。故选D。
【点睛】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
124.A 125.B
【解析】124.由等高线图可知,甲处等高线凸向低处,为山脊,由题干甲处为典型的冰川地貌,因此甲处为刃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5.由材料“该山地有冰川分布”可知,该处为冰川地貌,图中湖泊处为山脊间的宽谷,并有河流流出,可判断由冰川掘蚀作用产生凹地积水而成冰蚀湖,B正确;构造湖是地壳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坳陷盆地积水而成的湖泊。以构造断裂形成的断层湖最常见其特征为水深,岸坡陡峻,常成狭长形湖泊,A错误;火山湖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湖泊,与火山活动有关,图中为冰川地貌,因此不是火山湖,C错误;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图示中的湖泊上游没有河流,因此不是堰塞湖,D错误。故选B。
【点睛】主要的外力地貌的类型:1、流水地貌:流水沉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流水侵蚀地貌——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沟壑地貌、丹霞地貌;2、风力地貌:风力侵蚀地貌——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3、海浪地貌: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柱等;海浪沉积地貌——沙滩;4、冰川地貌:冰川侵蚀地貌——冰蚀湖、峡湾、角峰、刃脊等;冰川堆积地貌——冰碛丘陵等。
126.C 127.A 128.D
【解析】126.由于海洋性冰川补给量大,冰川运动速度快,冰川尾端常伸入到森林带,所以这种类型冰川侵蚀力量强,冰川地貌最为发育,所以冰川地貌最为发育的冰川类型是海洋性性冰川,C正确。大陆性冰川,亚大陆性冰川与极地冰川补给量相对较小,冰川运动速度相对较慢,侵蚀力量相对较弱,因此冰川地貌不够发育,ABD错误。故选C。
127.由于冰塔林是冰川运动或下垫面发生变化的结果,所以,在冰川运动较为强烈或下垫面不稳定的地区,更容易出现冰塔林,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甲处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地区,冰川运动较为强烈,所以图中冰塔林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甲处,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8.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大陆性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大陆性冰川面积缩小,所以对大陆性冰川影响较大,D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短期冰川融水量增大,导致下游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增加,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长期导致冰川总量减少,内陆地区变得更加干旱.,B错误。高原冰川的减少会使长江中下游的水量减少,对长江中下游的水量影响较大,C错误。故选D。
【点睛】冰塔林是一种罕见的珍稀的景观。在海洋性冰川上不能形成冰塔林,因为它冰温高、消融快、运动的速度也快,冰塔林是大自然慢慢地精雕细刻的作品,只有在大陆性冰川上才可能出现冰塔林,而且还要在中低纬度的地区,高纬度地区的冰川上也不能形成冰塔林。
129.B 130.C
【解析】12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峡湾地貌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各条支脉伸入大海,在挪威的海岸形成山、谷夹杂的地形。因此③为形成的最初过程;然后在冰河时代,峡谷在冰川的侵蚀下越变越深,因此④为第二个形成过程;冰河时代末期又受到流水侵蚀,②为地三个形成过程;最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已经变的十分幽深的峡谷,①为最终形成过程。故选B。
130.全球气候变暖,温度上升,低海拔地区积雪融化,雪线上升,④错误;冰雪覆盖面积减小,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弱,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②正确;温度上升,海拔较高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树木生长,林线上移,③正确;冰川地貌指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不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消失,①错误。故选C。
【点睛】冰川地貌包括冰川侵蚀地貌、冰川沉积地貌、冰川融蚀地貌等。冰川侵蚀地貌包括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包括终碛拢、侧碛拢、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
131.D 132.B
【分析】131.三角洲上地势低平,多低洼地,加上当地雨水和冰雪融水较多,且地下有冻土层阻碍地表水下渗,很多低洼地积水成湖,①②④正确,D正确;奴河三角洲位于61°N附近,地表无冰川形成和覆盖,因而没有现代冰川分布,③错误,A、B、C错误。故选D。
132.A湖泊目前与奴河相互补给,说明两者地势相差较小,几年后A湖泊只能接受奴河洪水期的单向补给,说明几年后奴河河床变高,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枯水期湖泊水无法补给河流,最可能是因为河道泥沙淤积抬高了河床地势,B正确。流域气候变干,河流和湖泊水位会同时下降,A湖泊与奴河相互补给关系不会发生明显变化,A错误;河流水量变大,水位提高,河流会长期补给A湖泊,而不是A湖泊只能接受河流洪水期的单向补给,C错误;地势起伏不会在短短几年内就有明显变化,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补给的主要类型:雨水补给(大气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
133.B 134.B 135.C
【解析】133.冰川距离明永村较近,易发雪崩,A错误;因冰川的降温作用,山坡升温较慢,白天谷风偏弱,C错误;受冰川影响,明永村气温偏低,作物播种时间偏晚,成熟时期偏晚,生长周期较长,B正确、D错误。故选B。
134.明永冰川退缩区与欧洲、北美冰川退缩区都为冰川融水,水质对两地植被演替差异影响较小,A错误:明永冰川纬度低,加之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水热条件好,利于植被演替,B正确;冰碛物土壤肥力较差,C错误;植被多样并不会使植被演替时间提前,D错误。故选B。
135.由材料可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冰川退缩,但不会使冰川地貌完全消失,①错误。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②正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量条件改善,林线、雪线上升,③正确,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变暖造成卡瓦格博峰冰川融化速度加快,雪线、林线上升。
136.D 137.C 138.B
【解析】136.图中的圆点代表此次土耳其部分地区地震震中位置,这说明在虚线附近处地震发生频率远高于其他周围相邻地区,而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尤其是板块的消亡边界处附近,多地震带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耳其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处附近,所以图中虚线最可能是板块界线,D正确;地震震中位置分布与海岸线和大洲界线无关,AB错误;等震线分布特征一般以震中为中心呈同心弧分布,与图中虚线形态不同,C错误。故选D。
137.土耳其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由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影响最大的海域应是地中海,而四个国家中只有意大利位于地中海沿岸,所以可能发布海啸预警的国家是意大利,C正确;其他三个国家远离地中海,不可能发布海啸预警,ABD错误。故选C。
138.东八区区时北京时间2月7日22时中国救援队出发,阿达纳市所在的东三区区时比东八区区时晚5小时,时间值少5小时,所以中国救援队出发时的当地东三区的区时应是2月7日17时,而飞机于当地东三区区时2月8日4时30分到达,由2月7日17时到2月8日4时30分,经过了11小时30分,四个选项中最接近这个时间的是B选项的11小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又称“欧亚地震带”,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从印度尼西亚开始,经中南半岛西部和我国的云、贵、川、青、藏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
139.D 140.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成因及震级相关知识。
139.青海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处,台湾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处,表1地震的发生地区都位于板块之间碰撞挤压处,D项正确,C项错误;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发生地震概率较小,A项错误;台湾不在印度洋板块边界处,B项错误。故选D。
140.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地震和台湾宜兰县海域地震震级相同,表明两地地震释放的地球内能相同,C项正确;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二者所处位置不同,受到的内外力作用也会有差异,两地地质构造也会有差异,A项错误;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青海为内陆省份,发生地震不会诱发海啸,B项错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抗震救灾能力差异和人口密度差异,两地发生地震时,造成的财产损失也会有所差异,D项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141.A 142.D 143.D
【解析】14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汤加火山处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相互挤压,故A正确。
142.汤加火山位于0°—30°S之间,地处南半球低纬度,受东南信风带的控制,盛行东南风,因此火山灰由东南吹向西北,故D正确。
143.北京为东八区,该国为东十二区,两地的区时相差4小时,东加西减。因此火山喷发时,该国的区时为2022年1月15日16时27分。故D正确。
【点睛】地球上的6个风带是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东南信风带,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带、南半球——西北风带,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带、南半球——东南风带,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之间)。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幅度约为5-10个纬度。
144.C 145.C
【解析】144.结合材料进行判断,海地地震震级低,死亡人数多,A错误。自地表向下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为莫霍界面, 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所以震源位于地壳中,B错误。两地震中经度相近, 纬度相差54°,在经线上纬度1°之间相差111千米,所以震中相距约6000千米,C正确。智利地震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D错误。故选C。
145.据表中数据可知,海地位于72.5°W,位于西五区,北京位于东八区,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比海地早13小时,因此海地为当14日2时时,北京时间=14日2时+13小时=14日15小时,因此飞机飞行的时间等于北京时间的降落时间减去北京时间的起飞时间,计算为18小时30分,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146.C 147.D
【分析】146.根据所学知识,该区域地处地中海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多发,故选C。
147.地震属于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都属于地质灾害,海啸属于海洋灾害,故选D。
【点睛】1.板块边界与分布判断技巧
(1)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处于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处于消亡边界。
(4)北美洲的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
148.C 149.B
【解析】148.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经纬度位置可知,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区,处于板块消亡边界,即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上,地壳活跃,因此尼泊尔属于地震多发国,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9.尼泊尔地处板块边界,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多松散物质,多断裂构造,地形起伏大,6~9 月,尼泊尔雨季到来,降雨量集中,常形成暴雨,从而容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B正确;海啸与当地雨季到来无关,且尼泊尔居内陆,海拔高,不可能发生海啸灾害,A错误;爆炸、放射性物质扩散、火灾等,与当地雨季到来无关,不是雨季引起的次生灾害,CD错误。故选B。
【点睛】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因: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多断裂构造,地形起伏大,多松散物质,降水集中,多暴雨或冰雪融水量大,破坏植被,不当的开挖、堆积等。
150.B 151.B 152.D
【解析】150.材料信息“2023年土耳其当地时间2月6日4时17分其发生里氏7.8级地震”“13时24分(北京时间18时24分),再次发生里氏7.8级地震”提示,土耳其当地时间与北京时间相差5个小时,所以土耳其当地时间2月6日4时17分时北京时间为2月6日9时17分,180°地方时为9时17分+(180°-120°)/15°每时=13时17分,6日占全球日期范围:0时至180°的时间除以24时,即13时17分/24时,约为1/2,A错;土耳其地震发生时为2月6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并向北移动,所以北京昼短夜长,B对;南极附近极昼范围将缩小,C错;北京物体影子朝向偏北,D错。故选B。
151.土耳其在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三大板块交界处,为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A错;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两大板块的消亡边界,多地震的地区,B对;土耳其地震的形成与亚欧板块运动有关,C错;新西兰地震的形成是大洋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D错。故选B。
15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土耳其当地时间凌晨4时17分发生地震,多数人还在睡梦中,发生地震后逃生时间比较短,很多人来不及逃脱就被倒塌的房屋掩盖;且地震影响区域内6日出现降雨雪等恶劣天气,可能影响救援工作进行,增加了伤亡的几率,与新西兰地震相比,土耳其地震死亡人数较多,最重要的自然原因有发生时间与次生灾害,D对;与新西兰地震相比,土耳其地震震级高,震源较浅,A错;新西兰地震属于强烈地震,土耳其地震是双强震加之多次余震,都可能使死亡人数增多,但与发生时间与次生灾害比不是最重要的自然原因,C错;板块运动速度是较慢的,B错。故选D。
【点睛】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153.D 154.C 155.A
【分析】153.据图,阿拉斯加半岛佩里维尔的经度为158°W,属西十一区,当地时间7月28日19时15分发生地震,此时北京时间为29日14时15分,不是正午,A错误;纽约(西五区)时间为29日1时15分,B错误;悉尼(东十区)时间为29日16时15分,不是日出前后,C错误;伦敦(零时区)时间为29日6时15分。故D选项正确。
154.佩里维尔8.2级地震发生的区域属于美洲板块,A错误;据图,该区域位于板块碰撞地带,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震中位于板块分界线附近,地壳运动剧烈,C正确;地震发生区域是在海上,没有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D错误。故C选项正确。
155.1月份,阿拉斯加湾气温比白令海气温高,主要原因是阿拉斯加湾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白令海受千岛寒流的影响。影响因素是洋流因素,A正确, C错误;两处位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区,不存在季风影响,BD错误。故选A。
【点睛】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156.D 157.A 158.D
【分析】156.根据所学知识,汤加位于180°经线附近,大致位于南太平洋西部,应处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因此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157.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与火山气体会淹没周围的乡村与城市,使得许多人无家可归,同时也会产生大气污染,威胁生物的生命,因此需要组织大量居民迅速搬离。在搬离过程中对饮用水和食品的需求是最大的,因此A选项正确。由图可知,汤加纬度较低,气温高,同时火山喷发也会产生大量的热气,因此无需保暖衣物、防风帐篷等物资,B选项错误。医用防护服、新冠疫苗等是针对新冠疫情而需要的物资,C选项错误。通讯器材、灭火设备等相较于食品与饮用水的紧急程度更小,D选项错误。
158.根据所学知识,全球最早迎接新年的地区应该在最靠近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西侧位置,由图可知汤加刚好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靠近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位置上。根据区时的计算,北京时间的时区(东8区)与汤加的时区(东13区)相差了5个时区,东加西减(6时30分+5h),物资抵达汤加时,汤加的区时应该是11时30分。而未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无需减一天,因此当地时间最接近1月28日11:30,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点睛】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条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180°经线上,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因此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在一个国家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实际日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
2023届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高考二模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高考二模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组,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广东省五地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五地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广东省五地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五地高考一模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