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01
    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02
    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3·广东湛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传统中国,从道家《庄子》起就十分重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像《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德充符》里的申徒嘉,这些丑的形象形貌粗陋怪异,但被庄子以“齐美丑”的思想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的确,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以“道”“气”为核心的本体论视万物为一体,事物无论美丑皆“通天下一气耳”;另一方面,中国“天人合一”的诗性思维重视感性,多以直觉感悟的方式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把握,对人的非理性精神要素有相当程度的重视。因而中国文化显现出美丑兼审的特点。所谓的美丑是主观的情意和想象力赋予的对象。概括来说,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两个重要观念:
    第一,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这种观念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如《宝玉挨打》,写宝玉得知金钏儿自尽,“五内摧伤”而“茫然不知何往”。宝钗到王夫人处道安慰,把金钏儿说成了“糊涂人”,并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种冷冰冰的话,正反映出宝钗灵魂深处的冷酷无情。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薛宝钗的冷漠,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丑的特征因美的对照而更加显著,反之亦然。唐代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死寂病态的丑来衬托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和自然的壮美,这种以丑衬美的认识早于西方近千年。
    第二,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这是中国美丑观的又一重要观念,其效果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艺术加工引起审美快感。因为艺术所展示的不是现实中原封不动的丑,而是被赋予了艺术想象的对象,它的内容会引起人们道德伦理的批判,而形式却给人以艺术享受,唤起审美快感。甚至很多人认为丑的形象比美的形象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这里的化丑为美又分两种,即由人物外表丑化为对象心灵美的,和化人物丑为作家美的。
    化外表丑为心灵美的,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很多例子。《七品芝麻官》中的知县唐成,形象极丑,但他立下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做官宗旨;在审案时他与诰命夫人斗智斗勇,终将其绳之以法。观众透过其丑陋的外表,看到的是他的勤政、爱民、清廉、机智、不畏强权等美好本质,不由对其产生喜爱、尊敬、赞佩的情感,至完全忽略了他的外表丑,甚至从中获得强烈的审美快感。
    化对象丑为作家美的也很多。比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等,都是以善的标准批判丑,以审美的标准欣赏艺术形式,从而体现作者的崇高价值观。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一类化丑为美的作品始终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即感官丑到升华的美。
    (摘编自刘卿莉、徐冉《浅谈“丑的美学”》)
    材料二:
    书写极美是文学之当行本色,书写极丑则反映了追求谐谑的恶趣味。北京大学所藏西汉竹书中,有一篇名为《妄稽》的俗赋,可以证明极美、极丑的书写,可能在汉代相当流行。
    赋中,容貌德行俱佳的名族少年周春,在父母的安排下娶妄稽为妻,而妄稽的丑恶触目惊心,令人不敢直视:“妄稽为人,臂夭八寸,指长二尺,目若别杏,蓬髪颇白……”即使想象力再充沛,恐怕也无法通过这大段的排比文字,在脑海中复原出妄稽的面貌。她几乎是一个全无人形的怪物。周春无法忍受与其一起生活,又纳虞士为妾,而虞士则是一位秀出人伦的美女:“色若春荣,赤唇白齿,长颈宜顾……”她让周春一见钟情,也得到了他的万千宠爱。妄稽不仅容貌丑陋,还既妒且悍。尽管虞士一再示好示弱,她还是对虞士大加迫害。妄稽之丑与虞士之美,赋中都一写再写,极力铺排。美、丑甚至有了相互催发的效果:妄稽越是丑拙暴虐,虞士就越发楚楚可怜。
    这个看起来无法收场的故事,对于当时的读者或观众而言,从极美与极丑的反差中,从丑妇作怪的戏剧性情节里获得愉悦,才是赋作最主要的功能,此篇因此具有极其强烈的戏谑、调笑色彩。《妄稽》堪称早期文学中极美、极丑书写的集成之作。
    在赋体文学中,摹写美人是一个经典题材,宋玉之后,曹植《洛神赋》最为知名。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丑妇书写在赋体中也代有所作,甚至不乏佳构。敦煌文献中保存了赵洽《丑妇赋》与《丑女缘起》等篇。必须承认,无论是书写美人还是丑妇,都有物化女性的嫌疑,但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这些书写既为文人提供了炫耀才华的契机,也给读者带来了开怀一笑的愉悦。
    (摘编自刘书刚《早期中国文学中的极美与极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特意创造支离疏、申徒嘉等粗陋怪异的形象,旨在强调对于美与丑,审美态度应该是兼审,尤其是对丑的事物,要使之升华为美。
    B.材料一引用“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使读者对宝钗的心灵世界之丑产生了真切感知,进而对宝玉之美也就能体会得更为深刻。
    C.《妄稽》从外在与内在两个角度对妄稽进行了描写,从外在说,她容貌丑陋,几乎是一个全无人形的怪物;从内在说,她则既妒且悍。
    D.无论是曹植摹写美人的《洛神赋》还是赵洽书写丑妇的《丑妇赋》,都是赋体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出文人的才华,还给读者带来了愉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作品中丑的形象能引发人的审美快感,此时的丑不是现实丑,,而已成为艺术美。
    B.《燕歌行》以“美人帐下犹歌舞”贬斥主将恣意享乐,是化对象丑为作家美的作品。
    C.汉代的文人们对通过书写极美与极丑的人物来创造谐趣、娱乐读者的写法情有独钟。
    D.《小二黑结婚》中的“擦着粉,穿着花鞋”的老太婆三仙姑,同样呈现着艺术之美。
    3.下列对材料的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由《庄子》谈起,进而论及古代哲学,引出了对中国文化中美丑兼审特点的论述。
    B.材料一第二段提及《宝玉挨打》和刘禹锡的诗句,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方法。
    C.材料二把妄稽与虞士进行了外貌与品行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使她们的丑与美更为突出。
    D.材料二运用了“可能”“恐怕”“几乎”等表意不太肯定的词语,使语意的表达十分严谨。
    4.《妄稽》对妄稽之丑的描写,不合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化丑为美的观念,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5.《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可以较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关于美与丑的重要观念,请联系材料一,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回答。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2023·广东湛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复仇(节选)
    汪曾祺
    旅行人很想去看看和尚,和尚,你想必不寂寞。旅行人的手轻轻地触到自己的剑。和尚,你敲罄,谁也不能把你的罄的声音收集起来吧?你的禅房里住过多少客人?在你这里度过了今夜,明天我就要走了。
    饿,渴,饱餐,得饮,之前的一天天的疲倦和疲倦的消除,各种床,各种方言,各种疾病,你一一把它们忘却了。你不觉得失望,也没有希望。你经过了哪里?将到哪里去?你,就这样一直在道上走着吗?
    “但是我并不想在这里出家!”旅行人被自己的声音吓了亠跳。这座庙有一种什么东西使他不安。他想了想那座佛殿。这和尚好怪!和尚是一个,蒲团是两个。一个蒲团是和尚自己的,另一个呢?佛案上的经卷也有两份。
    这间屋,他一进来就有种特殊的感觉。墙极白,极平,一切都是既方且直。而在方与直之中有一件东西非常地圆,一顶极大的竹笠。笠子本不是这颜色,它发黄,转褐,最后成了黑的。笠顶宝塔形的铜顶,颜色发黑了,一两处锈出绿花。它使旅行人不舒服。什么人戴这样一顶笠子呢?拔出剑。他走出禅房。
    他舞他的剑。自从接过这柄剑,他从无一天荒废过。荒村野店,驿站邮亭,云碓茅蓬,废弃瓦窑,每日晨昏,他都要舞剑,每次对他都是新的刺激,新的体验。他在舞他自己,舞他的爱和恨。他沉酣于他的舞弄之中。
    把剑收住,他一惊,有人呼吸。“是我。舞得好剑。”
    是和尚!老和尚离得好近。我差点儿没杀了他。
    旅行人一身都是力量,力量贯注到指尖。一半骄傲,一半反抗,他大声地喊,“我要走遍所有的路。”
    他看看老和尚,老和尚的眼睛好亮!老和尚平平静静、清清朗朗地说:“很好!有人还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
    万山百静之中有一种声音,丁丁然,坚决地,从容地,从一个深深的地方迸出来。旅行人是一个遗腹子。父亲被仇人杀了,抬回家来,只剩一口气。父亲用手指蘸着自己的血写下了仇人的名字,就死了。母亲拾起了他留下的剑。到旅行人长到可以够到井边那架红花的时候,母亲把剑交给他,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涂了蓝。他就离开了家,按名字去找那个人。
    父亲和仇人,他一样想不出是什么样子。如果仇人遇见他,倒是会认出来的:小时候村里人都说他长得像父亲。然而他现在连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了。
    真的,有一天找到那个仇人,他只有一剑把他杀了。他说不出一句话。他跟他说什么呢?想不出,只有不说。
    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
    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个名字而存在的吗?仇人死了呢?
    然而他依然到处查访这个名字。
    “我知道,我跟你的距离一天天近了。我走的每一步,都向着你。”“只要我碰到你,我一定会认出你,一看,就知道是你,不会错!”
    “即使找不到你,我这一生是找你的了!”
    他为自己这一句的声音掉了泪,为自己的悲哀而悲哀了。
    天一亮,他跑近一个绝壁。回过头来,他才看见天,苍碧嶙峋,不可抗拒的力量压下来,使他呼吸急促,脸色发青,两股紧贴,汗出如浆。他感觉到他的剑很重。而从绝壁里面,从地心里,发出丁丁的声音,坚决而从容。
    他走进绝壁。好黑。半天,他的眼睛才渐渐能看见面前一两尺的地方。他站了一会儿,调匀了呼吸。丁,一声,一个火花,赤红的。丁,又一个。风从洞口吹进来,吹在他背上。他往里走,越走越窄,得弓着身子。他直视前面,一个又一个火花爆出来。好了,到了头:
    一堆长发,长发盖着一个人。这个人匍匐着,一手錾子,一手铁锤,低着头,正在开凿膝前的方寸。他一定听见来人的脚步声了,回了一下头。一双炽热的眼睛,从披纷的长发后面闪了出来,然后继续开凿。錾子从下向上移动着,一个又一个火花。他的手举起,举起。旅行人看见这年轻和尚两只僧衣的袖子。旅行人看见他的手。这双手,奇瘦,瘦到露骨,都是筋。旅行人差一点儿晕过去:这年轻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有三个字,针刺的,涂了蓝的,是他的父亲的名字!
    一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那三个字。一笔一画,他在心里描了那三个字。丁,一个火花。随着火花,字跳动一下。时间在洞外飞逝。一卷白云掠过洞口。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然后,又回来,回来,好,他的脸色由青转红,他自己充满于躯体。剑!他拔剑在手。
    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
    ① 铿的一声,他的剑落回鞘里。
    他看了看脚下,脚下是新开凿的痕迹。在他脚前,摆着另一副锤錾。
    他俯身,拾起锤錾。年轻和尚稍微往旁边挪过一点儿,给他腾出地方。
    两滴眼泪闪在庙里老和尚的眼睛里。
    ② 有一天,两副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旅行人在心里先是把老和尚作为交流的对象,故自称“我”,后来又把自己作为交流的对象,故又自称“你”。
    B.文章插叙旅行人的父亲被杀、母亲交剑并在旅行人手臂上刺字涂蓝之事,交代了故事背景,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
    C.“一双炽热的眼睛,从披纷的长发后面闪了出来”是细节描写,“炽热”写年轻和尚的善意,“闪”透露出其精神状态良好。
    D.从情节可以看出,旅行人和年轻和尚都被赋予了沉重的使命,他们都要为自己的亲人复仇,但旅行人的复仇之心更为强烈。
    7.关于文本中的老和尚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都有老和尚出现,则他是串连情节的主要线索。
    B.文中细节描写“老和尚的眼睛好亮”,暗示他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智慧。
    C.文章未交代老和尚与凿壁和尚之间的事,给读者留下了广泛遐想的空间。
    D.看到旅行人最终的行为,老和尚眼中含泪,他为这正确的选择而动了情。
    8.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是巧设伏笔,请就年轻和尚出现这一情节对此作简要分析。
    9.文中两个画线句是理解本文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对它们进行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2023·广东湛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得千里者,其惟贤者也。
    静郭君①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静郭君曰:“王之不说婴也甚,公往,必得死焉。”剂貌辨曰:“固非求生也。”请必行,静郭君不能止。剂貌辨行,至于齐,宣王师之,藏怒以待之。剂貌辨见,宣王曰:“子,静郭君之所听爱也?”剂貌辨答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颐涿视②,若是者倍反。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不忍为也。’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也。至于薛,昭阳③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静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予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也。”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少来静郭君乎?”剂貌辨曰:“敬诺。”静郭君来,宣王自迎静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静郭君至,因请相之。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十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当是时也,静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此剂貌辨之所以外生乐、趋患难故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士》)
    【注】①静郭君:姓田名婴,战国时齐国大臣,受封于薛地。②过颐涿视:耳后见腮,目光斜视。③昭阳:楚国国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B.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C.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D.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无辞为也”与“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宇含义相同。
    B.“不若革太子”与“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两句中的“革”宇含义不同。
    C.先王,有两个义项,一指前代君王,二指上古的贤圣之君。在文中意思是前者。
    D.庙,旧时供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房屋。如《伶官传序》中“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针对静郭君对剂貌辨的态度进行劝谏,但静郭君不仅没有听从,反而对剂貌辨更好了:让他住进上等客舍,让自己的儿子侍奉他。
    B.剂貌辨想让静郭君继续发挥才能以使齐国更强大,所以冒着被杀的危险进入都去朝见齐宣王,劝其重新任用静郭君,他的劝谏取得了成功。
    C.剂貌辨游说齐宣王的时候,讲述了两件事:一是静郭君不听劝谏,没有立卫姬之子为太子;二是拒绝了昭阳的请求,不肯与之互换土地。
    D.齐宣王最终改变了对静郭君的态度,迎接静郭君回到都城,还任命他为相,但静郭君做相之后不久就借口有病辞去,宣王三天后才答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郭君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
    (2)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
    14.以“千里马”为核心词,分析“静郭君善剂貌辨”的事例可以支持哪些论点。


    四、古代诗歌阅读
    (2023·广东湛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周紫芝
    夕阳低尽柳如烟。淡平川,断肠天。今夜十分,霜月更娟娟。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断云飞雨又经年,凄然,泪涓涓。且做如今,要见也无缘。因甚江头来处雁,飞不到,小楼边。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傍晚景色如在目前,“低尽”摹出夕阳之态,“如烟”凸出柳树之色。
    B.“经年”前加“又”字,强调离别之久,使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怨意更为浓重。
    C.“思凄然,泪涓涓”两句,一写内在情感,一写外在表现,人物形象鲜明。
    D.大雁只到江头,不来小楼,暗示远行人没有音讯,字里行间透出失望之情。
    16.请以月为对象,分析本词中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五、情景默写
    17.(2023·广东湛江·统考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恕者,如心也”,即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强调的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恕”字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意大致相同。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借栏杆之多,突出阿房宫的宫室之多。
    (3)意象“空山”常常被用来描述寂静无人的环境,表达宁静安详的心境等,古代诗人经常在诗词中提到它,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2023·广东湛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给出了明确定义:生长迟缓是指由于膳食的蛋白质或能量、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不足等原因,导致身高低于筛查标准的年龄别身高(以身高为基础评价儿童青少年体格营养状况的一项指标)界值范围,属长期性营养不良。
    孩子生长迟缓, ② ?《指南》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的特点,给出了食养店原则和建议,详细描述了生长迟缓儿童青少年的食物选择和食养方例子,不同证型食药物质推荐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食谱示例和常见食物交换表等工具,希望借此指导家长改善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帮助儿童青少年充分发挥生长潜力。
    ③ ?《指南》指出,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有助于及时发现孩子生长迟缓。作为家长,要及时了解他们生长发育指标的动态变化,建议依据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和营养状况,至少动态纵向追踪观察6个月(最好 12 个月)以上,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生长速率或生长曲线的偏离情况,评估其生长状况,及时调整指导方案。
    18.下列句子中括号的用法和文中第一段第三处括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的历流光小,飘飘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虞世南《咏萤》)
    B.钠-22,是一种能够自然地放射正电子(电子的反物质)的放射性物质。
    C.她展开纸条,只见上面用稚嫩的字体写着:尊敬的阿夷(姨),谢谢您。
    D.要能够感受和理解自然环境(如风雪)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作用。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七、简答题组
    (2023·广东湛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伊始,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很多人 ① 地追电视剧《狂飙》。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部剧的收视率和口碑一路狂飙。
    该剧采用正叙与倒叙交叉的手法,表现时代发展变迁下的社会图景。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与政法系统进步,黑恶势力在人情社会中崛起,在法治社会中覆灭,最终被 ②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经历着社会的摔打,经历了良心的拷问。创作者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抽丝剥茧地讲述黑恶势力不断攀附权贵,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一代代警察 ③ ,与黑恶势力搏击到底的经历,彰显出国家清除黑恶势力的决心,更昭示着弊绝风清的治国盛景已然到来,彰显了极强的现实意义。
    众多实力派演员的演绎,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力。他们身上都带着各自的社会身份特点与个人生活痕迹,无论是发型着装还是行为动作,都极其特别地自然、贴合,同时又具有一点儿代表性,使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剧作营造了丰厚的、多层次的戏剧场景,提高了观众的代入感。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修改。


    八、材料作文
    23.(2023·广东湛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是追求入世的哲学,鼓励人们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可以概括为“拿得起”;佛家是追求出世的哲学,鼓励人们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可以概括为“放得下”;道家追求“不妄为”的智慧,鼓励人们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可以概括为“想得开”。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
    以上材料对我们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甚至是洞悉社会、治国理政,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C    3.B    4.①妄稽容貌丑陋,既妒且悍,不属于化外表丑为心灵美。②作者对妄稽的描写,反映的是追求谐谑的恶趣味,不属于化人物丑为作家美。    5.①刘姥姥是一个典型的农村老妇人,形象气质“丑”,未见过世面,言语粗俗,而荣国府中的太太小姐们,甚至是丫鬟和老婆子们则锦衣玉食,长相富贵。这是以丑衬美。②贾府被抄家,刘姥姥看望生病的王熙凤,后又营救巧姐儿,可见其重情重义、知恩图报。这是化丑为美。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A. “旨在强调对于美与丑,审美态度应该是兼审,尤其是对丑的事物,要使之升华为美”此意于文无据。庄子的思想是“齐美丑”,即把美与丑看成是一样的,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汉代的文人们”错误。原文没有这样的范围界定。“情有独钟”也有过分夸大的嫌疑,原文说的是“可以证明极美、极丑的书写,可能在汉代相当流行”。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道理论证”错误。文章引刘禹锡的诗句是在举例,诗句内容是“以死寂病态的丑来衬托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和自然的壮美。”这两句诗不是在讲道理,所以不是道理论证。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化丑为美的观念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化丑为美又分两种,即由人物外表丑化为对象心灵美的,和化人物丑为作家美的。”
    根据原文“妄稽的丑恶触目惊心,令人不敢直视:‘妄稽为人,臂夭八寸,指长二尺,目若别杏,蓬髪颇白……’即使想象力再充沛,恐怕也无法通过这大段的排比文字,在脑海中复原出妄稽的面貌。她几乎是一个全无人形的怪物。”“妄稽容貌丑陋”这些语句表明妄稽本人外丑陋。“妒且悍。尽管虞士一再示好示弱,她还是对虞士大加迫害……”这些语句表明妄稽内心也丑陋。所以妄稽不属于化外表丑为心灵美。
    根据原文“书写极丑则反映了追求谐谑的恶趣味”,“从丑妇作怪的戏剧性情节里获得愉悦,才是赋作最主要的功能,此篇因此具有极其强烈的戏谑、调笑色彩。《妄稽》堪称早期文学中极美、极丑书写的集成之作。”可知作者对妄稽的描写,反映的是追求谐谑的恶趣味,不属于化人物丑为作家美。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关于美与丑有这样两个重要观念:
    第一,“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丑的特征因美的对照而更加显著,反之亦然。”《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是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农村老妇人,在初进荣国府见到凤姐房里的自鸣钟竟然被被唬可知她未见过世面,二进荣国府接受贾母款待时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可知她言语粗俗,整个形象气质是“丑”的。而荣国府中的太太小姐们,甚至是丫鬟和老婆子们则锦衣玉食,长相富贵。如三春、林黛玉、贾宝玉等都是样貌美好的。所以刘姥姥的形象体现了以丑衬美的观念。
    第二,“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化丑为美又分两种,即由人物外表丑化为对象心灵美的,和化人物丑为作家美的。”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带去了当下农村新鲜的瓜果蔬菜给贾府里的人尝鲜,三进荣国府时,是她得知贾府被抄了,去看望生病的王熙凤,后来又花掉大量的银钱救出了被狠舅坏兄卖掉的巧姐儿,可见刘姥姥重情重义、知恩图报。所以刘姥姥的形象体现了化丑为美的观念。
    6.D    7.A    8.①蒲团是两个,经卷是两份,说明这里有两个和尚,但旅行人只见到了老和尚。②屋里有一顶极大的竹笠,旅行人疑惑“什么人戴这样一顶笠子呢”,暗示后面还会有一个人出现,从本文看,只能是年轻和尚。③万山百静之中有丁丁然的声音从深深的地方迸出来,表明有人在敲打东西,而从后文看,此人正是年轻和尚。    9.①第一句,旅行人是出来为父报仇的,剑则是复仇的工具,剑落回鞘里,表明他放弃复仇的使命,将要开启新的人生。②第二句,旅行人和凿壁的和尚一起拿着錾子开凿走向未来的山路,这寓示着仇家握手言欢、泯却仇怨。③这两句前后呼应,寓示了本文的主题:仇怨不必永存,化解它们,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迎来新生活。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旅行人的复仇之心更为强烈”错,于文无据,本文并没有比较。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
    A.“他是串连情节的主要线索”分析错误。虽然小说的开头、中间、结尾都写到了老和尚,但不能说老和尚是小说的主要线索,因为许多情节,比如复仇,遇到年轻和尚等内容与之无关。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情节特点的能力。
    “和尚是一个,蒲团是两个。一个蒲团是和尚自己的,另一个呢?佛案上的经卷也有两份”,蒲团是两个,经卷是两份,说明这里有两个和尚,但旅行人只见到了老和尚。
    “在方与直之中有一件东西非常地圆,一顶极大的竹笠。笠子本不是这颜色,它发黄,转褐,最后成了黑的。笠顶宝塔形的铜顶,颜色发黑了,一两处锈出绿花。它使旅行人不舒服。什么人戴这样一顶笠子呢”,屋里有一顶极大的竹笠,旅行人疑惑“什么人戴这样一顶笠子呢”,暗示后面还会有一个人出现,从本文看,只能是年轻和尚。
    “万山百静之中有一种声音,丁丁然,坚决地,从容地,从一个深深的地方迸出来”,万山百静之中有丁丁然的声音从深深的地方迸出来,而且很切实,表明有人在敲打东西,而从后文看,此人正是年轻和尚。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含义及文章主旨的能力。
    第一句,“旅行人是一个遗腹子。父亲被仇人杀了,抬回家来,只剩一口气。父亲用手指蘸着自己的血写下了仇人的名字,就死了。母亲拾起了他留下的剑。到旅行人长到可以够到井边那架红花的时候,母亲把剑交给他,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涂了蓝。他就离开了家,按名字去找那个人”,旅行人带着剑给父亲复仇,剑则是复仇的工具,如今剑落回鞘里,表明他放弃复仇的使命,将要开启新的人生。
    第二句,“两副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这应是旅行人和凿壁的和尚一起拿着錾子开凿走向未来的山路,“有一天”则暗示曾经经过某些对话,最终两个仇家达成和解,握手言欢、泯却仇怨。
    前面放弃复仇,后面最终和解,可知这两句内容前后呼应。结合“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为自己的悲哀而悲哀”“有人还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等内容分析,画线句子寓示了本文的主题:仇恨让人痛苦,仇怨不必永存,化解它们,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迎来新生活。
    10.C    11.A    12.B    13.(1)静郭君喜爱剂貌辨,剂貌辨为人有很多毛病,静郭君的门人都不喜欢他。(2)静郭君对我竟到了这样的地步!我年少无知,实在不知道这些情况。    14.①有千里马,还要有伯乐。②伯乐与千里马会互相成就。③贤能的人能让士人发挥千里之能。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几年后,齐威王逝世,齐宣王成为国君,静郭君与齐宣王并不交好,便告辞齐宣王与剂貌辨一起到薛地去。留居薛地没几天,剂貌辨就拜辞而离开,请求去朝见齐宣王。
    “静郭君”作主语,“不善”作谓语,“于宣王”作后置状语,故应在“静郭君”前停顿,排除BD。
    “与剂貌辨俱”是“与剂貌辨俱去”的省略形式;“留”作谓语,“无几何”作补语。故“留”后不能停顿,排除A。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错误。
    “吾无辞为也”中的“辞”意为推辞。句意:我没有可推辞的。
    “今者出,未辞也”中的“辞”意为告辞。句意: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
    B.正确。
    “不若革太子”中的“革”意为废掉。句意:不如废掉太子。
    “革灭殆尽之际” 中的“革”意为消灭。句意: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C.正确。
    D.正确。“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句意:庄宗接受之后收藏在了祖庙。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B.“让静郭君继续发挥才能以使齐国更强大”错,于文无据。剂貌辨朝见齐宣王的目的在于使郭静君能得到齐宣王的善待,他也没有劝宣王重新任用静郭君。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善”,喜爱;“訾”,缺点,毛病;“说”,通“悦”,喜欢。
    (2)“一”,竟然;“少”,年轻;“殊”,很、实在、确实。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静郭君至,因请相之。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十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概括:有千里马,还要有伯乐。
    (2)根据“静郭君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不忍为也。’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也。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静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予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也”概括:伯乐与千里马会互相成就。
    (3)根据“静郭君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少来静郭君乎?’剂貌辨曰:‘敬诺。’静郭君来,宣王自迎静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静郭君至,因请相之。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十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概括:贤能的人能让士人发挥千里之能。
    参考译文:
    如果有千里马在这里,但没有获得善于相马的人,犹如没有获得这匹马。善于相马的人和千里马,互相依赖,然后才能成名。就像鼓槌和鼓一样。士中也有千里马,气节高尚,能为正义而死的,就是士中的千里马。能够使士施展千里马的本领的,大概只有贤人吧。
    静郭君喜爱剂貌辨,剂貌辨为人有很多毛病,静郭君的门人都不喜欢他。孟尝君私下拿这件事劝谏静郭君,静郭君非常生气地说:“如果可以让剂貌辨满足,我没有可推辞的。”于是,他让剂貌辨住到上等客舍,命令长子侍奉他,早晚进奉饮食。几年后,齐威王逝世,齐宣王成为国君,静郭君与齐宣王并不交好,便告辞齐宣王与剂貌辨一起到薛地去。留居薛地没几天,剂貌辨就拜辞而离开,请求去朝见齐宣王。静郭君说:“宣王十分不喜欢我,你去了,一定会被杀的。”剂貌辨回答说:“我本来就不企求能够活着。”剂貌辨请求一定要去,静郭君无法制止他。剂貌辨出行,来到齐国国都,齐宣王知道了这件事,就心怀恼怒等着他。剂貌辨朝见齐宣王,齐宣王说:“你,是静郭君所听从和喜爱的人吗?”剂貌辨回答说:“喜爱是有的,听从却没有。当大王还是太子的时候,我对静郭君说过:‘太子不仁德,耳后见腮,目光斜视,像这样的人肯定会背理行事。不如废掉太子,改立卫姬的幼子校师为太子。’静郭君流着泪说:‘不行,我不忍心这样做。’如果静郭君听我的话这样做了,一定没有今天的祸患,这是其一。到了薛地,楚相昭阳请求用多出数倍的土地来交换薛地,我又说:‘一定要答应他。’静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的封赏,虽然被后王厌恶,我如何对先王说呢?而且先王的宗庙在薛地,我怎么可以把先王的宗庙给楚国呢?’又不肯听从我的劝说,这是其二。”齐宣王叹息,脸上有所动容,说:“静郭君对我竟到了这样的地步!我年少无知,实在不知道这些情况。你肯为我请静郭君来一段日子吗?”剂貌辨回答说:“遵命。”静郭君来了,齐宣王亲自到郊野迎接静郭君,望见静郭君就流下了眼泪。静郭君到来后,齐宣王就请求他当国相。静郭君推辞,终因不能推辞掉而接受了。十天后,静郭君推说有病,坚决要辞去,三天后齐宣王才批准。在那个时候,静郭君可以说是能够依据自己的见识判断别人的人。能够自己去了解别人,所以不会被别人的非议阻碍自己的判断。这就是剂貌辨能够为了他摒弃生命的乐趣而奔赴患难的原因。
    15.B    16.①霜月娟娟,写出了月色之美,这是以乐景衬哀情,使作者那种伤感之情更显浓重。②月有缺有圆,而人只缺不圆,将人与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不能团圆的悲伤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对远行人的怨意更为浓重”错误。“又经年”只是感慨分离时间之长,显示不出对远行人的怨意。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中提到“月”意象的主要有两处:
    一是,“霜月更娟娟”一句中,“娟娟”是姿态柔美的意思,运用叠字写出了夜晚月色之美。这里是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月寄相思,用月色美好的月色来衬托诗人面对此情此景油然而生的浓重的伤感之情。
    二是,“怎得人如天上月,虽暂缺,有时圆”, 天上的月亮暂时有缺,但终有圆满的时候,但是,人却是只缺不圆,一个“怎得”加重了语气,使得人与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月遥想,想到孤独的自己,想到远在异乡的远行人,突出了不能团圆的悲伤之情。
    17.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直栏横槛     多于九土之城郭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己”“勿”“施”“槛”。
    18.B    19.①什么是生长迟缓   ②如何通过食养来改善   ③如何及时发现孩子生长迟缓/定期监测有什么用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第一段第三处括号的作用是对前面内容的注释。
    A.标示的是出处。
    B.与文中第一段第三处括号都标示对前面内容的注释。
    C.标示这是订正的文字。
    D.标示这是借举例子进行补充说明。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横线位于句子开头,有总领下文的作用,根据“给出了明确定义:生长迟缓是指由于膳食的蛋白质或能量、维生素……”,可知横线处应该是对生长迟缓这个概念的解释,所以可填“什么是生长迟缓”。
    ②根据后文“给出了食养店原则和建议,详细描述了生长迟缓儿童青少年的食物选择和食养方例子……”可知这是通过食养来改善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帮助儿童青少年充分发挥生长潜力,这是对横线处做出的回答,所以横线处可填“如何通过食养来改善”。
    ③根据后文“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有助于及时发现孩子生长迟缓”可知这是谈定期监测的作用,所以横线处可填“定期监测有什么用”或“如何及时发现孩子生长迟缓”。
    20.①废寝忘食   ②一网打尽  ③前仆后继    21.①比拟,把剧作的收视率和口碑都拟作猛烈刮着的暴风。
    ②表达效果: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写出了剧作收视率迅速提升,也迅速得到人们赞美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22.无论是发型着装还是行为动作,都极其自然、贴合,同时又具有代表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修饰人们追电视剧《狂飙》的疯狂劲头,可用“废寝忘食”。废寝忘食:指不但顾不得睡觉,而且还忘记了吃饭。常形容人们专心致志。
    第二处,根据语境说的“黑恶势力……在法治社会中覆灭”可知,此处是说黑恶势力一个不漏,全部被抓捕,可用“一网打尽”。一网打尽:指全部捉在网中,一个也不漏;比喻一个不漏的全部抓住或彻底清剿。
    第三处,语境强调一代代警察在与黑恶势力搏击中,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可用“前仆后继”。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跟着上,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斗。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部剧的收视率和口碑一路狂飙”,主语是“这部剧的收视率和口碑”,而“狂飙”指急骤的暴风,比喻猛烈的潮流或力量。
    本句用“狂飙”写“这部剧的收视率和口碑”,运用的是比拟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狂飙》这部剧作收视率迅速提升,也迅速得到人们赞美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三处:
    一是成分赘余,“极其”和“特别地”重复,应删掉一个;
    二是不合逻辑,“一点儿”是口语词,而且意思是“不多”,不合语境,在句中使用不得体,应删掉;
    三是搭配不当,“使”用词不当,应改为“给”。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对“儒家”、“佛家”、“道家”进行介绍,材料第一层分别阐释三家各自倡导的人生哲学。儒家追求“拿得起”的积极入世哲学,“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敢于担当”应当成为我们大力认可的处世方式,特别是对时代青年而言,青春如果失去的“拿得起”的责任担当,那将会是多么地惨白沧桑。佛家追求的“放得下”的出世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私心束缚,超脱对外物的追求,回归本心真我。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放得下”对那些盲目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而言,无疑是意义非凡的,它能帮助我们实现自我的淡泊超脱、从容自在。道家追求“想得开”哲学,强调要遵循规律,明道,并依道而行,切不可逆天而行。材料第二层总结:三家各有所长,共同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之魂。强调了儒释道三家各有长处,又互为补充,都是我们人生需要的指导思想,只是在不同人生阶段或不同人生境遇下,需要不同思想做主导。
    提示语中“以上材料对我们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甚至是洞悉社会、治国理政,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启发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例举的一个方面,结合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哲学来展开论述,比如对成才修身而言,我们当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融儒佛道之智,驭大时代之浪”。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拿得起是儒家积极入世的姿态,是放得下和想得开的前提,我们当以奋发进取为人生的底色;我们要拥有放得下的超然心态,才能更好地拿得起;我们要懂得想得开的顺道之举,才能正确地拿得起。最后总结,时代青年当以入世为奋斗主基调,内修出世超然之心,外行顺应规律之举,敢拿起,懂放下,能想开,方能在时代浪潮中斩获佳绩。
    立意:
    1.怀放得下之心,凭想得开之智,成拿得起之事。
    2.融儒佛道之智,驭大时代之浪。
    3.汲取儒佛道智慧,开创美好人生。

    相关试卷

    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共22页。

    2023届广东省高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高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文件包含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pdf、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语文答案pdf、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语文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