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一)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一)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从群落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
B.海岸不同潮间带物种分布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C.修剪整齐的草坪群落中无垂直结构
D.冷箭竹的竹笋、幼竹、成年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如图是种群数量变化及影响种群数量因素等的概念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S”形曲线,其K值表示种群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B.②表示种群密度,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有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调查
C.种群数量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外因的影响
D.年龄结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内因
3、进展演替是指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逆行演替则与进展演替相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过程属于进展演替
B.进展演替中群落有机物总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
C.逆行演替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与气候条件无关
D.进展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而逆行演替逐渐降低
4、下列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B.食物链上植食、肉食动物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C.能量在食物链上的相邻营养级之间只能单方向流动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
5、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B属于分解者,生物群落中的其他生物均可为它提供物质和能量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B位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含碳有机物又是能量的载体
6、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春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数量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7、科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
繁殖的能量是1.96×105 J/(cm2⋅a)
B.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相同的生态位
C.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0.85%
D.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
8、为研究丽蝇与家蝇的种间关系,研究人员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对两种蝇进行了混合培养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研究结果表明,丽蝇以家蝇为食
B.研究显示,从约45周到60周,丽蝇呈J型增长
C.约45周后,丽蝇和家蝇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
D.家蝇如果全部死亡,可能不利于丽蝇种群优化
9、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主要是水稻和少量杂草,存在的动物有一些昆虫和一些田螺等,其中田螺以一些就近的水生植物、藻类、土壤腐殖质为食。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完成了碳循环等物质循环过程
B.田螺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被水稻和杂草等植物所利用
C.田螺的生命活动伴随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D.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一般也较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易地保护
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1、河南省某村庄在插秧不久的稻田中,每亩放养200条草鱼和600只青蛙,人工投喂鱼和蛙,鱼和蛙的粪便为水稻供肥;鱼和蛙呼吸释放的CO2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关于这种立体种养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水稻、杂草可从鱼蛙的粪便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B.这种立体种养模式增大了流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统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D.没有物质和能量的投入,该生态系统也能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足迹是指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及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C.当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表现为生态赤字
D.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提高生态承载力
13、丛枝菌根(AM)是一种土壤生态系统中同时具有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特性的结构,它由AM真菌与陆生维管植物根系形成,能够增强宿主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耐受性。在岩溶干旱环境中,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丝比植物根系窄的多,能够深入岩石裂缝或裂隙中吸收水分并将水分运输到植物根内,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并增强植物抗岩溶干旱能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丛枝菌根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充当生产者
B.AM真菌可为植物提供多糖、水等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
C.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关系是互利共生,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AM真菌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4、苦草是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典型优势沉水植物,它能通过营养竞争机制抑制藻类生长、减缓风浪,为水生动物提供觅食和庇护场所。苦草生长速率和光照强度显著相关,如图表示不同水深下的光照强度和苦草的日相对生长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苦草能抑制藻类生长、减缓风浪,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 不同水深分布着不同数量的苦草,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湖泊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群的替代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D.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深在 1.5 m 以下的苦草的种群数量会减少
15、美国白蛾是一种食叶性害虫,周氏啮小蜂的卵和其他天敌可以通过寄生在美国白蛾的蛹内,使其蛹死亡。科研人员设置了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和对照区(常规农药防治),且对美国白蛾蛹被周氏啮小蜂和其他天敌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调查地区 | 周氏啮小蜂寄生率 | 其他天敌寄生率 | |
A地区 | 放蜂区 | 40% | 40% |
对照区 | 10% | 30% | |
B地区 | 放蜂区 | 50% | 30% |
对照区 | 10% | 25% |
A.美国白蛾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
B.与对照区相比,放蜂区内的美国白蛾的其他天敌对其蛹的寄生率更高
C.与使用农药相比,放蜂可能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D.利用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是最有效的环保措施
16、下图是一个庭院生态工程的模式图,对该生态系统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
C.饲养鸡鸭后,由于食物链延长,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会降低
D.建沼气池处理粪便和枝叶,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二、填空题
17、2021年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在昆明召开,“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此次大会的主题。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其实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结合下列实例,回答相关问题:
(1)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发现了雄性不育植株,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___多样性,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
(2)栖息地遭到破坏是许多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丹顶鹤每年4-5月间迁至东北,秋季迁至江苏,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_性。我国在江苏对丹顶鹤越冬栖息地进行了生态修复,属于对丹顶鹤进行________保护,通过改善栖息环境,提高其_________是保护丹顶鹤的根本措施。
(3)我国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结合当地半湿润半干旱的特点,通过引入适合该地区的华北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等主要树种,提高了造林的成功率,使塞罕坝林场由高原荒丘变成万顷林海。该过程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经历了群落的__________演替,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进行。
三、读图填空题
18、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人口数量的增多,当前土壤退化问题逐渐突出。蚯蚓是陆地生态系统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在塑造土壤结构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
(1)蚯蚓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可作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
(2)蚯蚓可通过分泌的信号分子提高植物抗逆性,机理如下图所示。在此过程中蚯蚓和土壤微生物产生了___________信息(填信息种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需要有信息产生的部位——信息源;有信息传播的媒介——信道;有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信息受体。图示过程中,作为信息受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蚯蚓会间接影响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镉(Cd)是土壤中最具毒性的污染物之一,可通过___________逐级积累,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此现象属于生物富集。试分析,某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一般需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19、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其食物网如图。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主要植物类型、昆虫种类数、昆虫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项目 | 主要植物类型 | 昆虫种类数 | 昆虫密度 | |||
实验前 | 实验后 | 实验前 | 实验后 | 实验前 | 实验后 | |
实验区 | 海蓬子 | 互花米草 | 47 | 20 | 14只/m2 | 2.3只/m2 |
对照区 | 海蓬子 | 海蓬子 | 47 | 20 | 13只/m2 | 111只/m2 |
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常采用________法。
(3)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是_________,而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形式是__________。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
(4)若鸟的食物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传递效率按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互花米草与植食性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0、我省某乡镇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开发打造成劳动教育基地,该基地包括农耕园、渔趣园,放牧园等若干个功能区块。回答下列问题:
(1)农耕园主要种植水稻和蔬菜,基地人员在养护水稻田时,利用养殖鸭子对稻田进行除虫、除草,该防治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种植水稻需要合理密植,因为随着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水稻田的净光合作用生产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_。
(2)渔趣园的湖泊中养殖了泥鳅和鱼类,各种生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湖中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层(填“水表”、“水中”或“底泥”),分解形成的______________经过定期清理挖淤,转移到农耕园中被水稻和蔬菜吸收利用。
(3)放牧园种植果树、牧草,其中草地的产品输出如图所示,其中序号①②③代表能量。
该放牧园利用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主要运用了生态工程_____________的原理,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图中属于家畜同化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序号表示)。
21、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蓝细菌)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温带湖泊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解释“绿潮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的主要原因____。
(3)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要求答出两点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水域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有异味。为了湖水还清,人工投放化学杀藻剂处理。该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 ______________,并可能危害到_______________ 生物。
(5)如采用生物防治,种植水草等植物、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鱼类达到治理效果。在修复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中,该措施发挥的作用是:①利用了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_______________关系,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一片田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不是群落,没有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B、海岸不同潮间带物种分布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C、修剪整齐的草坪群落中有垂直结构,只是垂直结构不明显而已,C错误;D、冷箭竹的竹笋、幼竹、成年竹都属于一个种群,没有垂直分层现象,不存在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B。
2、答案:A
解析: A、①表示“S”形曲线,其K值表示种群在长时期内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不是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A错误;
B、②表示种群密度,对于有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B正确;
C、气候、食物、天敌等外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其中气候影响最大,C正确;
D、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内部因素,D正确。
故选A。
3、答案:C
解析:AB、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逐渐变复杂,属于进展演替,但进展演替到一定阶段之后会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有机物总量逐渐达到稳定,AB正确; C、逆行演替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但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导致逆行演替,C错误; D、由题干可知,进展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组分变多,营养结构由简单到复杂,故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而逆行演替生态系统组分变少,营养结构由复杂到简单,故抵抗力稳定性逐渐降低,D正确。
故选:C。
4、答案:B
解析:
5、答案:B
解析: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而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B错误。
6、答案:A
解析:图示不同季节藻类的种类及数量变化,可推测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类会大量繁殖,但种类不一定增加;由图可知,夏季浮游藻类的种类最多,藻浓度低于秋季,说明秋季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的数量最多;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传递效率为10%~20%,但不能说明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7、答案:C
解析:A、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3.27×105-1.31×105=1.96×105J/(cm2·a),同化量中除去呼吸散失的能量才是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故可知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B错误; C、生产者的同化量为2.31×107J/
(cm2·a),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96×105J/(cm2·a),因此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96×105÷(2.31×107)=0.85%,C正确; D、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但是能量不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因为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C。
8、答案:D
解析:A、研究结果表明,丽蝇和家蝇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 B、若将丽蝇种群单独培养,则其种群将表现为S型增长,B错误; C、约45周后,丽蝇的数量基本不变后增加,家蝇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后减少,再增加,C错误; D、家蝇如果全部死亡,竞争关系消失,可能不利于丽蝇种群优化,D正确。
故选:D。
9、答案:A
解析:A、碳循环等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A错误; B、田螺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被水稻和杂草等植物所利用,属于分解者,B正确;C、田螺的生命活动伴随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C正确; D、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的,D正确。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A、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较复杂,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高,A正确; B、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C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水稻、杂草可吸收鱼蛙的粪便被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盐,但是不能获得其中的能量,A错误;流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因此立体种养模式增大了流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统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C错误;稻田生态系统属于输出型生态系统,没有物质和能量的投入,该生态系统不能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协调,D错误。
12、答案:B
解析: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通过物质循环有效的减少人类所排放的废物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 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增加能量的损耗,从而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 C、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承载某种个体存在的最大数量,当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表现为生态赤字,C正确; D、培育良种、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A、题干信息“丛枝菌根由AM真菌与陆生维管植物根系形成”,本身不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因此不是生产者,A错误; B、植物为AM真菌提供糖类、矿质元素和水分等营养物质,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AM真菌能够增强宿主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胁迫的耐受性”,在岩溶干旱环境中,能够深入岩石裂缝或裂隙中吸收水分并将水分运输到植物根内,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并增强植物抗岩溶干旱能力。而宿主植物能为AM真菌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说明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这种关系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AM真菌的菌丝比植物根系窄的多,能够深入岩石裂缝或裂隙中吸收水分并将水分运输到植物根内,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并增强植物抗岩溶干旱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错误。
故选:C。
14、答案:B
解析:A、苦草能通过营养竞争机制抑制藻类生长、减缓风浪,为水生动物提供觅食和庇护场,体现了苦草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不同种群的分布,而枯草是同一物种,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湖泊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群的替代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C正确;
D、由图可知,1.5m以下,苦草的日相对生长率小于1,表现为减少,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深在 1.5 m 以下的苦草的种群数量会减少,D正确;
故选B。
15、答案:D
解析:A、美国白蛾是一种食叶性害虫,故美国白蛾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A正确;B、分析图表可知,与对照区相比,放蜂区内的美国白蛾的其他天敌对其蛹的寄生率更高, B正确; C、分析图表可知,与使用农药相比,放蜂可能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C正确;D、利用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不是最有效的环保措施,D错误。
故选:D。
16、答案:C
解析:
17、答案:(1)遗传(基因);直接
(2)季节;就地;环境容纳量
(3)自我调节能力;次生;速度和方向
18、答案: (1)分解者;物质循环
(2)化学;土壤微生物和植物
(3)食物链(营养级);该物质比较容易被生物吸收;其在生物体内降解、排出速率较慢;该物质暂时未对生物造成致命伤害等
19、答案: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2)样方法
(3)含碳有机物;CO2;光合作用
(4)7/9;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0、答案:(1)生物防治;先增加后减少
(2)垂直;底泥;无机盐
(3)循环(整体);①②
21、答案: (1)无机盐浓度
(2)大量的蓝藻死亡后,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而微生物的分解过程消耗大量的氧气,因此绿藻严重时会耗尽水中氧气
(3)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
(4)污染水体(或环境);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
(5)种间竞争;利用了草食鱼类与浮游藻类的捕食关系
解析:(1)在春季,无机盐浓度明显下降,而浮游藻类密度增大,说明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无机盐浓度。
(2)由于大量的蓝藻死亡后,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而微生物的分解过程消耗大量的氧气,因此导致“绿潮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
(3)由于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导致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有机物制造量减少,所以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沉水植物的死亡。
(4)化学杀藻剂虽然可以快速杀死藻类,但容易污染水体,甚至会通过食物链危害到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生物。
(5)采用生物防治时,种植水草等植物可以与浮游藻类之间竞争光照等资源,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投放链鱼、草鱼等草食鱼类可以捕食藻类,能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二)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二)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一)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一)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1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1生物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