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试卷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16992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试卷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16992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试卷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16992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一单元 单元整合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时练习
展开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后篇巩固提升
1.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甲骨卜辞( )
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
B.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
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
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可知甲骨文中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探索和记载影响到后期天人思想的形成,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甲骨文对研究历史有重要的意义,“真实状况”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早期自然崇拜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而非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甲骨卜辞与秦汉以后政治文明走向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2.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了“周礼” ( )
A.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B.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
C.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
D.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答案D
解析“周礼”是对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的整理、改造,为西周统治服务,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这充分说明“周礼”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故D项正确。
3.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 )
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
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体现了西周先王崇尚德政、慎用刑罚、以民为本的思想,注重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了对和谐社会关系的追求,故选D项。儒家伦理道德始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的“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并非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排除B项;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
4.孔子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作出调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其目的是神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没有背离儒家思想,排除A项;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排除C项。
5.(2021·广东东莞零模)1993年出土的《唐虞之道》竹简,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物,文章赞颂“禅而不传”的“唐虞之道”,着重叙述舜知命修身及其仁、义、孝、悌的品德,主张“爱亲尊贤”。据此可知,《唐虞之道》( )
A.深受“三纲五常”的影响
B.适应了后世统治者需求
C.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
D.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着重叙述舜知命修身及其仁、义、孝、悌的品德,主张‘爱亲尊贤’”并结合所学儒家思想提倡仁、义、孝、悌等可知,《唐虞之道》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故选D项;“三纲五常”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不在先秦,排除A项;后世统治者大多采取王位世袭的方式,而“唐虞之道”是民主禅让,排除B项;新兴地主阶层是凭借剥削封建地租为生的社会阶层,题干未涉及,排除C项。
6.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 )
A.天人合一思想 B.无为而治主张
C.知足常乐观念 D.以德治国理念
答案A
解析材料“自然、清新的特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无为而治主张,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知足常乐观念,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以德治国理念,故排除D项。
7.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B
解析汉代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符合材料中“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故B项正确;军功爵制是以军事功劳的高低来选官,体现不出忠臣孝子的特点,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最初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选官,后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考试主要以考试成绩来选官,没有侧重忠臣孝子的标准,故D项错误。
8.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 )
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在不同时期对“和”字的解释有所不同,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故选B项。
9.(2021·陕西咸阳期末)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探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法家从政治法律层面去分析解决时代的课题。由此可以推断( )
A.各派对传统文化都继承与创新
B.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转型
C.各派都试图解决社会治理问题
D.各派都注重文化重建工作
答案C
解析材料“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探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分析解决时代的课题”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都试图解决社会治理问题,故选C项。
10.苏东坡在《苏轼集》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 )
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苏东坡描写的涂巷小儿听三国事可以看出,民间有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刘备的宅心仁厚、求贤若渴等诸多做法符合儒家的美德,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曹操是奸臣、枭雄的代表,说明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故C项正确。
11.公羊学派是研究《春秋》的一个重要学派。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政策,他们就讲《春秋》有“新王必改制”。公羊学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 )
A.孔子著作遭受学者曲解
B.无为而治成为指导思想
C.法家学派占据统治地位
D.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等可知,公羊学派从《春秋》中寻找能分析和解释汉武帝政治行为的理论依据,故D项正确。
12.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王阳明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选B项;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更新,是继承发展,仍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意识,与维护纲常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心学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继承了儒学思想,其本质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而非批判,排除D项。
13.(2021·山东寿光期末)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这反映了唐太宗( )
A.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
B.君主应该接纳臣民的谏议
C.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根本
D.充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看到了人民对于国家及统治者的重要性,这反映了他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故选A项;材料所述为国、君、民三者间的关系,强调了民的重要性,需要关注民生,以民为本,并没有说到君主接纳臣民的谏议,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以民为本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君主的重要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排除D项。
1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勤劳勇敢的精神 B.耕读情怀
C.艰苦奋斗的精神 D.家国情怀
答案D
解析材料“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一寸丹心图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提倡爱国的家国情怀,故D项正确。
15.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与“小说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这说明当时 ( )
A.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
B.科举推动经世致用思潮
C.理学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D.八股取士不利于文学发展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可知明清时期受科举制的影响,读书的目的在于做官,可见八股取士不利于文学的正常发展,故选D项。
16.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
A.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
B.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C.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
D.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说明探讨的是继承传统文化对于融入世界的重要性,即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故选D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是惊人的,但它与变革性却并不对立。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历史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考古资料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又不是毫无关联的,它对许多外来文化又有着很强的吸纳和融会贯通性。
——摘编自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点。
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统一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采用法家思想到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家思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结合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惊人的连续性,同时也有变革性。而同时期的世界文化是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吸纳和融会贯通了众多外来文化。因此,可从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来提炼观点,也可从多样性和统一性(或多样性与交融性)等角度来提炼观点,然后再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阐述即可。最后应进行理论升华性的总结。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优秀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优秀精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庄子》曰,孔子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人教统编版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精品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统编版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精品综合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精品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精品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庄子》曰,孔子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