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5课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课时作业
展开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后篇巩固提升
1.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一制度( )
A.巩固了佛教的社会地位
B.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催生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D.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古印度形成了贵贱分明、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这一制度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故选B项。
2.被视为世界文学瑰宝的一部史诗,主要讲述古代雅利安人部落家族的故事,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不少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这部史诗是 ( )
A.《源氏物语》
B.《摩诃婆罗多》
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
答案B
解析《摩诃婆罗多》是古代印度文学中的著名史诗,其主要讲述了古代雅利安人中的两个家族为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的故事,故B项正确;《源氏物语》是日本的著名小说,《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著名史诗,与题干信息均不符合,故A、C、D三项均错误。
3.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为瞩目的艺术,这些壁画被认为是古代印度壁画的重要代表。壁画大量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这说明( )
A.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出现了世俗化倾向
B.当时的印度受分裂割据影响政局动荡不安
C.落后的农耕文明使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
D.印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庙建筑群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的壁画内容包含有大量的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等情景,可得出阿旃陀石窟的宗教壁画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故A项正确;题干中的绘画内容虽涉及战争,但无法得出当时印度的政局是否是分裂割据,故B项错误;题干的主旨不是强调佛教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而是壁画内容的特色,故C项错误;阿旃陀石窟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庙建筑群,故D项错误。
4.古代雅利安人诗歌《梨俱吠陀》记载,人是从普鲁沙巨人身体不同部位产生出来的:从口中产生出婆罗门,手臂产生刹帝利,大腿产生吠舍,脚产生了首陀罗。据此可以推断出( )
A.雅利安人盛行团结平等观念
B.雅利安人已经有了等级划分
C.印度宗教情愫已经非常浓厚
D.古代印度社会与生活的信息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从口中产生出婆罗门,手臂产生刹帝利,大腿产生吠舍,脚产生了首陀罗”可知,雅利安人已经有了四个种姓的等级划分,故B项正确。题干中强调的是等级划分,不是团结平等观念,故A项错误;题干主旨不是强调宗教情愫,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不是强调古代印度社会与生活的信息,故D项错误。
5.下列有关古代印度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姓制度是印度原住民维系社会统治秩序的手段
B.推行种姓制度是为了抑制印度教势力的扩张
C.佛教因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不满而产生
D.《摩诃婆罗多》保留较早原住民的生活状况
答案C
解析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日益不满,佛教应时而生,故C项正确;种姓制度是征服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建立起来的,故A项错误;推行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巩固统治的手段,而且4世纪时,印度教才开始出现,故B项错误;《摩诃婆罗多》大约定型于2—4世纪,描绘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不是原住民的生活状况,故D项错误。
6.《三国史记》是高丽历史学家金富轼等奉高丽仁宗之命在1145年以汉文所写成的正史,记载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历史。这里的三国是( )
A.高句丽、百济、新罗
B.高丽、朝鲜、新罗
C.高句丽、百济、朝鲜
D.朝鲜、百济、新罗
答案A
解析《三国史记》是由《高句丽本纪》《百济本纪》《新罗本纪》《年表》《志》《列传》六个部分所构成,为纪传体的正史,故A项正确。
7.随着一批批遣唐使回国,新罗国(今朝鲜半岛)开始置国学诸业博士,确立“读书三品科”制度,如“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这说明( )
A.新罗主导了与唐朝的文化交流
B.理学成为新罗选官的重要依据
C.新罗教育体现唐代“三教合一”
D.唐文化对新罗有强大的吸引力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新罗设立类似于中国太学的体制,还用儒学经典来选官,体现了唐文化对新罗有强大的吸引力,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交流中谁居主导地位,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代,故排除B项;“三教合一”是指儒释道的合一,材料只涉及儒学,故排除C项。
8.宋代学者谈到高丽纸时说:“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上述材料表明( )
A.中国造纸技术开始外传
B.造纸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C.朝鲜造纸技术领先中国
D.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可知朝鲜的纸质较厚重,强韧而又洁白,是中国没有的奇品,从而说明造纸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故答案为B项。材料表示朝鲜已经造出中国没有的纸,说明造纸技术早已外传,故A项错误;材料虽然说中国没有高丽纸,并不能表明其造纸技术领先中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文人士大夫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
9.
右图体现了中世纪以来日本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一文化的两大源头是( )
A.神道和佛教
B.幕府和武士
C.神灵和天皇
D.唐风和西风
答案A
解析题干图片体现的是日本12世纪以后形成的武士道,它是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形成的,故A项正确;从图片中无法看出幕府的信息,故B项错误;神灵和天皇是神道发展的原因,故C项错误;武士道的形成与唐朝和西方对日本的影响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
10.9世纪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日本绘画的这一发展历程实质上反映了 ( )
A.市民文化的高涨
B.资产阶级的艺术追求
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大和绘属于贵族画,浮世绘则属于民间风情画,因此从大和绘到浮世绘的发展体现了城市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A项正确;17世纪的日本还没有出现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看出日本的绘画与唐朝文化的关系,故C项错误;日本的文明开化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故D项错误。
11.《万叶集》以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和分类方法为借鉴,采用汉字作注音符号,收编了部分汉诗,同时直接反映遣唐使的来唐情况。这说明《万叶集》是( )
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见证
B.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再现
C.中日民族审美互鉴的标志
D.唐风文化的最典型代表
答案A
解析《万叶集》借鉴了中国诗歌特点,采用了中国汉字进行标注,收编了部分汉诗,记载了遣唐使的情况,由此可看出《万叶集》是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见证,故A项正确。
12.法隆寺有48座佛教建筑,它们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即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这说明 ( )
A.日本的佛教建筑艺术起源于中国
B.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的代表
C.日本佛教建筑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D.法隆寺由日本政府为鉴真所建
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了法隆寺“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也就是体现了日本佛教建筑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法隆寺的建造说明日本的佛教建筑艺术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但不能说明佛教建筑艺术起源于中国,故A项错误;法隆寺是日本佛教文化的代表,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法隆寺的兴建与鉴真的关系,故D项错误。
13.美洲古老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历史上他们曾以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第安文化。其中最发达、水平最高的文化有“美洲的希腊”之称。这种文化是( )
A.中美洲的玛雅文化
B.中美洲的阿兹特克文化
C.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D.中美洲的墨西哥文化
答案A
解析“希腊”是欧洲文明的起源,“美洲的希腊”是指美洲文明中发展早、程度高的文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玛雅文化是选项各美洲文明中出现最早的,故A项正确。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指出,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进一步促进了帝国的统一,这一宗教认为“印加”是太阳的后裔,在太阳礼拜中,他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 )
A.国教崇拜显示了君权神授色彩
B.宗教崇拜为帝国统一的决定因素
C.太阳神是印加帝国唯一的信仰
D.印加帝国宗教狂热引起侵略扩张
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和“印加”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印加”是君主的称号,宗教与君主统治结合,显示了君权神授的色彩,故选A项。
15.有学者指出,目前考古学家证实,关于秘鲁和中美洲的互相关系,从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里,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这些地区之间确实存在着影响和接触。该学者意在说明 ( )
A.欧洲入侵影响了印第安文化
B.印第安族群之间敌对严重
C.美洲本土文化发展的速度快
D.印第安文化发展的封闭性
答案D
解析秘鲁是古代印加文明的发源地,而中美洲是玛雅文明等的发源地,材料“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这些地区之间确实存在着影响和接触”说明印第安文化内部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各自封闭的,故选D项。
16.16世纪,印第安人在给被征去矿山劳动的亲人送行时,就预先为他们举行送葬的仪式。据此可推知( )
A.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
B.当时矿山劳动时间太长
C.印第安人重视送葬仪式
D.印第安人多被折磨致死
答案A
解析16世纪正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西欧殖民者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残酷剥削积累财富,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舍卫城,有个姓名叫尼提的旃陀罗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佛陀时,赶快躲开。但佛陀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尼提大惊,答道:“我是个卑贱污秽的人,有资格随你出家吗?听说您的僧团都是刹帝利的王族和婆罗门的行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伟大佛陀您的弟子吗?”佛陀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
——摘编自《佛陀传》
结合世界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故事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古代印度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参考答案示例
情节:旃陀罗尼提遇到佛陀赶快躲开。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
概述: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其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旃陀罗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贱民。
评价:这一制度通过严格规定社会等级,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古代印度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但等级之间权利和地位的严重不平等,必然激化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促使佛教的产生。
解析首先提取情节,其次指出该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注意情节与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概述和评价,概述时要注意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完整准确,评价时要全面合理,辩证评价。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5课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5课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佛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5课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精品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5课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精品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5课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5课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佛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