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选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选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明一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半期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61年5月中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决定在1960年底城镇人口1.29亿的基数上,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并要求1961 年至少减少1000万人。这种逆城市化的举措
A.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效益 B.促进了人口的自然流动
C.缓解经济过热带来的压力 D.推动了产业布局的调整
2.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1962~1964年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后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B.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成熟
C.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D.适应全球化需要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外交战略和策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致策”,伴随对时代主题认识的变化,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从“支持世界革命”变或“为国内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据此可知
A.中国外交政策全面“另起炉灶” B.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C.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调整的立足点 D.中国注重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4.在1979~2010年的32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9%,2010年的经济规模是1978年的20.5倍;中国对外贸易年增长率达到了16.3%,在32年间完成了144倍的飞跃式增长。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B.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5.表1为博鳌亚洲论坛主题节选,从中可以看出亚洲各国
表1
时间 | 主题 |
2002年4月12—13日 | 新世纪、新挑战、新亚洲—亚洲经济合作与发展 |
2005年4月22—24日 | 亚洲寻求共赢:亚洲的新角色 |
2008年4月11—13日 | 绿色亚洲:在变革中实现共赢 |
2015年3月26—29日 | 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 |
2018年4月8—11日 | 开放创新的亚洲,荣发展的世界 |
A.建立了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C.改善了亚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D.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凝聚正能量
6.世界古代文化中有两部著名的史诗,一部被称为“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另一部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它们诞生的区域位于图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开罗埃及博物馆保存了一尊男性石像。该雕像出土于埃及卡纳克地区,其头部为希腊式样,但站立姿势和衣服却是埃及式样。该雕像
A.是埃及文化领先世界的最佳证明 B.体现了古代战争对埃及文化的破坏
C.是研究东西文化交融的一手史料 D.是研究塞琉古王国文化的原始资料
8.在荷马时代希腊人已经有了一百多个祭祀神灵的庆典或节日。每当迎来相关重大活动时,居民们纷纷前往城邦广场进行集体祭祀和参与典礼。这反映了当时希腊
A.虔诚的基督教信仰 B.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
C.直接性的政治活动 D.民众的公共参与意识
9.在亚历山大之后的希腊化城市中,希腊人代表一种精英公民阶层。居住在其中的土著和非希腊裔的外国人通常比希腊人拥有的权利少,并且他们有自己的法律。这种现象
A.加速了城邦制度在欧洲推广 B.导致城市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C.有助于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 D.表明希腊完成对欧洲的征服
10.中世纪早期,欧洲庄园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庄园主的奢侈享受,并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然而到了10~11世纪,众多城市开始兴起,生活在城市中的消费群体日益庞大,庄园生产逐渐转型,开始专注生产城市消费所需要的东西。这一变化反映出
A.城市已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B.庄园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C.庄园主成为了新兴资产阶级 D.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特性消失
11.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封君也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士领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这说明当时的西欧
A.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实质解体 B.资本主义势力崛起
C.封君封臣之间存在契约关系 D.宗教改革成效显著
12.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A.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C.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D.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
13.查士丁尼是希腊——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在他统治期间因他的文治和武功使拜占庭帝国进入了“黄金时代”,但对欧洲乃至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的是他的文治。这里的“文治”主要是指
A.推行以文治国方针和控制亚欧商路发展工商业
B.形成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民主政治
C.在位期间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D.创立伊斯兰教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14.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他们不仅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还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他们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A.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B.核心作用是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
C.以伊斯兰教经典为灵魂 D.体现出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15.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565~1815年的250年间,往来于西班牙殖民地的马尼拉(菲律宾)与阿卡普尔科(墨西哥)之间的航运贸易。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当时风靡全球的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帆船运往南美以及欧洲市场。与此同时,产自西属拉丁美洲的白银则流入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繁荣
A.表明印度洋贸易地位日益衰落 B.加速了拉丁美洲国家生产方式的革新
C.为西班牙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D.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16.16世纪末17世纪初,墨西哥的一些印第安人、黑人、穷人也能穿上中国丝绸做的衣服,甚至制成了流行至今、融合中国纺织品艺术风格的墨西哥民族服装。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欧洲贸易中心的逐渐转移 D.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形成
17.在中世纪的欧洲,蔗糖是一种身份的象征。16世纪以来,蔗糖逐渐走进了普通百姓之家,这主要得益于蔗糖生产规模的扩大。下图为16世纪制糖厂中黑人奴隶劳作的场景,此类制糖厂主要位于
A.欧洲的亚平宁半岛 B.中美洲西印度群岛
C.中部非洲刚果盆地 D.北美洲的纽芬兰岛
18.1493年,西、葡两国因在殖民争夺中矛盾日益激化,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教皇子午线”随之产生,并于1506和1529年两度微有调整;但此后英国、荷兰等国却对这条分界线根本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这侧面说明了
A.罗马教廷的权威削弱 B.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C.西葡的殖民霸权衰落 D.英荷对商品市场需求迫切
19.10—12世纪的欧洲学者普遍非常欢迎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文明成果,但14—15世纪的欧洲学者则出现抵制阿拉伯文化的倾向,如彼特拉克对阿拉伯诗歌就多有批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地中海原有贸易地位的衰落 B.外来文化成为文艺复兴动力
C.欧洲自身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D.政治交锋逐渐取代思想交流
20.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始于亨利与凯瑟琳的离婚案。当亨利多次对教皇的期盼落空后,他决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通过下议院立法的形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立法直接断绝了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关系。1534年《至尊法案》通过后,国王成为了教会的首脑。从亨利八世开始,国王拥有了教会的至高权力。这表明
A.掀起宗教改革浪潮 B.宗教神权遭遇挑战
C.世俗主权逐渐回归 D.冲击教会精神束缚
21.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对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有深刻的影响。他翻译的目的是“使这类既不懂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又不懂拉丁语、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能用德语看懂《圣经》”。这一做法
A.推动人文精神复苏 B.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
C.强化天主教会统治 D.彻底打击了天主教会
22.16世纪初,伦敦出现了木材资源短缺的“能源危机”,廉价的煤炭进入市场。1560至1800年间,英国煤炭产量增长了66倍,但煤炭开采和运输需要更为“有力”的工具。材料反映了
A.能源结构变化影响历史进程 B.煤炭开发改变英国经济结构
C.英国经济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D.创造发明是技术进步的根源
23.1814—1816年和1844—1846年两个时段,英国棉纺织品对欧洲的输出从每年平均11386千磅减少到10153千磅,对美国的输出从2045千磅降到1077千磅,加上对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的出口量,英国对整个旧市场的输出从17040千磅降到13246千磅。这体现了
A.列强激烈争夺资本市场 B.化纤面料挤占传统市场
C.英国殖民霸权已经旁落 D.工业革命呈现扩张趋势
24.19世纪的美国,社会崇尚虔诚、顺从、纯洁、持家的“真正的女性”,“女工”在当时是一个贬义词。纺织厂为了大规模雇佣女性,在生产与生活中采取一些举措保障女工的利益,工厂代替家庭为女工提供一种父权式“保护”。这反映了
A.工业化促使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B.工厂制度颠覆了传统家庭观念
C.工厂制度推动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 D.工业化提高了女工的社会地位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 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图2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绘,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材料二 张择端,北宋绘画大师。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其留世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作由城郊、河桥、街市三个部分组成,把熙攘纷繁的人物、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摘编自袁行孺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就表现形式而言,指出材料一所示画作的史料类型。(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清明上河图》的史料价值?(6分)
26.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社会,西欧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他们把处在“光辉”和“光芒”中间的一段叫做“中”世纪。……新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改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等
材料二 西欧的封建时代多方面都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其中政治上……。中世纪晚期,西欧正值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就是封建关系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开始萌芽,二元制的经济特征正在消退,主要表现为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摆脱依附关系而获得人身自由,而同时,商品货币关系越来越将城乡间分割与对立的封建经济活动,纳入了资本主义统一民族大市场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二元制政治特点逐渐褪色,一方面是罗马天主教会的衰落,另一方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这种发展趋向已势不可挡。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二元制》
材料三 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近代科学的勃兴。……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西欧的文化特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指出材料一里中世纪文化与“光辉”古代文化的关联。(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欧封建时代政治、经济二元对立的特点,并分析“二元制经济和政治特征消退”的主要表现。(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两例在艺术领域“先进的意大利人”的代表,并分析文艺复兴对近代科学的促进作用。(6分)
27.残酷罪恶的奴隶贸易是建立在奴隶痛苦和牺牲基础上的生命与金钱的交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大西洋奴隶贸易统计表
时间 | 1525年 | 1550年 | 1700年 | 1800年 | 1835年 | 1846年 | 1860年 |
奴隶数量(个) | 0 | 5335 | 45296 | 81944 | 44914 | 21582 | 28003 |
——资料来源: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 - Database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国际贸易受到抑制,全球海运航线被严重破坏。西方人关于经济的思考发生变化,非洲越来越被视为各种原材料的产地,也是工业制品的市场,而不再仅仅是奴隶的来源地。随着对奴隶贸易的道德谴责日益增强,1804年起,丹麦、英国、智利、墨西哥等国相继禁止了奴隶贸易。1815年维也纳会议签订了《巴黎和约》,其补充条款对缔约国废除奴隶贸易做出规定。 ——摘编自《非洲现代史》等
根据材料一,指出16—19世纪中期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只需答出其中的一种趋势并分析原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人类历史上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各种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网络。以下是《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 人类的成长岁月
第二章 向食物生产的转变(距今11000—3000年前)
第三章 旧大陆的各种网络和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200年)
第四章 旧大陆和美洲地区网络体系的成长(200—1000年)
第五章 不断密集化的网络(1000—1500年)
第六章 世界性网络的编织(1450—1800年)
第七章 打破旧链条,拉紧新网络(1750—1914年)
第八章 世界性网络的张力(1890年以来的世界)
根据材料,任选其中两章目录,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两章目录名称和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三明一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半期考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答案 | C | B | C | B | D | C | C | D | C | B | C | D |
题号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答案 | C | D | D | A | B | A | C | C | B | A | D | C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1)实物史料(2分)(2)史料价值:张择端生活于北宋东京,其画作反映了当时社会面貌,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2分)但是由于受其宫廷画师身份(1分)、画作属艺术作品(1分)等因素的影响,要客观了解北宋东京的经济社会状况,须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2分)
26.(1)文化特征:基督教文化占主导(或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2分)关联:基督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的思想(或神学家的思维方式源于古希腊哲学)(4分)
(2)特点:政治上,王权与贵族的对抗,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或世俗王权与基都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经济上,乡村与城市的对立。(4分)表现:经济上,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资本主义统一民族大市场发展。(4分)政治上,天主教会的衰落;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王权的强化。(4分)
(3)代表: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任写2个得2分)促进:文艺复兴反对宗教神权统治,冲击了封建秩序;肯定人的价值,宣扬人文主义,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宣扬个人主义伦理观);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变化;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崇尚理性,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注重实干,重视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一切都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兴起。(任答两点给4分)
27.(1)16—19世纪初,大西洋奴隶贸易兴起并整体呈增长趋势。(2分)原因: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者在美洲殖民地经营种植园、矿山等,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为弥补劳动力不足,欧洲商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在“三角贸易”持续过程中,大西洋奴隶贸易整体呈增长趋势。(6分)
(2)19世纪前期,大西洋奴隶贸易整体呈下滑趋势。(2分)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需要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奴隶的需求减少;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一度影响大西洋奴隶贸易的运输;自由、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奴隶制受到谴责;欧洲及独立后的拉美各国相继废除奴隶贸易;欧洲国家以国际法的形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奴隶贸易的废止。(6分)
28.示例1:第二章 向食物生产的转变(距今11000—3000年前)
第三章 旧大陆的各种网络和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200年)
论题:远古时期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孕育出古代世界地域性文明。
阐述: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这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转变标志之一。农业的出现使人口数量增长,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形成聚落村落。随之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不同地区产品出于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生产力水平提高促使剩余产品增加,私有制出现,产生了阶级和国家。出于记事和管理需要,文字产生,文明出现。
人类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发明了农业,孕育着不同地域的文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综上所述,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具有地方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且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限制,古代各地区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示例2:第四章 旧大陆和美洲地区网络体系的成长(200—1000年)
第五章 不断密集化的网络(1000—1500年)
论题: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呈现封建化、密集化趋势。
阐述:中古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强大中央集权帝国的建立,世界主要区域文明趋于封建化。欧洲封建经济发展和城市产生,推动王权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形成,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俄罗斯逐渐深受拜占庭影响巩固逐渐成为中央集权大帝国。中古时期印度先后建立及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古代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中古时世界文明日趋密集化,随着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东非出现一系列国家,西非的马里和桑海一度强大。中美洲、南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由于交通发展、贸易发展、人口迁徙和战争,欧洲亚洲非洲间联系更为紧密,但美洲发展相对独立。丝绸之路扩展推动东西方商贸发展和技术文化交流;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推动新兴国家崛起和民族交融文明互动。
综上所述,中古时期,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世界各主要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文明呈现封建化、密集化趋势。
示例3:第六章 世界性网络的编织(1450—1800年)
第七章 打破旧链条,拉紧新网络(1750—1914年)
论题: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推动世界从区域性走向全球性。
阐述:近代以来航海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改进,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从区域扩展到全球,全球航路得以建立。新航路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此后,美洲物种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其他地区物种传入美洲。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欧洲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和通讯迅速发展,轮船、铁路、飞机、电报、电揽使世界各区域文明紧密联系,欧洲殖民者将亚非拉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推动商品和文化的交流传播。此外,殖民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人口结构,人口迁徙带来文化重构,形成了文化认同。
综上所述,文明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区域的文明彼此之间通过不断接触、交流和互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评分说明:
论题3分(章节1分,论题2分,只写论题,没有阐述不给分;没有紧扣材料的论题,不给分);
阐述7分(必须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没有论题,有阐述,不给分。三个论据得6分,逻辑清晰1分);
结论2分(围绕论题、论述进行提升,才可得2分;照抄论题,只给1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选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历史学家认为,林肯在南北战争前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考)试题,文件包含物理班学考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半期考试卷历史学考卷docx、物理班学考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半期考试卷历史学考答题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