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 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17740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单元复习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 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17740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单元复习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 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17740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单元复习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解析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17740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单元复习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解析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17740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单元复习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解析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17740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期中复习】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 单元复习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过习题】 - 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单元复习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过知识】 - 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练习课件 试卷 0 次下载
- 单元复习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知识】 - 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试卷 0 次下载
- 单元复习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过习题】 - 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单元复习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过知识】 - 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件 试卷 0 次下载
单元复习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过习题】 -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展开这是一份单元复习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过习题】 -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文件包含单元复习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解析版docx、单元复习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十六国时期,在戎狄居半的关中地区,不管是墓葬随葬品还是壁画,都能看出是汉文化的延续。同时非汉游牧民族的服饰、饮食和马背乘骑等方面也对当时社会产生较大影响。这说明当时
A. 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B. 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
C. 物质文化差异性明显 D. 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十六国时期戎狄居半的关中地区,既有汉文化的延续,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这体现了民族文化的频繁交流,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民族文化交流,不能说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物质文化的差异,排除AC项;“格局形成”的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下表是东晋十六国时期,部分政权开国君主出身的史籍记载情况。这反映了( )
政权 | 开国君主 | 开国君主出身记载 |
后秦 | 姚苌 |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人出自三苗,舜徙之三危山。而《姚戈仲载记》(姚戈仲,羌族人,姚苌之父)则说其自称舜的后裔。 |
后凉 | 吕光 | 《魏书·吕光传》记载吕光为略阳氐人。太元十四年,吕光自称三河王,追太公吕望为始祖,《吕光载记》因此称其为汉高祖吕后之宗族。 |
A. 战乱导致史籍的记载矛盾 B. 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C. 割据政权彰显正统努力 D. 民族交融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
【答案】C
【解析】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后秦的羌族统治者自称舜的后裔,氐族吕光建立后凉后尊称吕望为始祖,并与汉高祖吕后攀上宗族关系,反映出割据政权在努力彰显其统治的正统性,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战乱对史籍记载的影响,排除A项;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影响深远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民族交融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下面三幅示意图能够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游牧民族的不断汉化 D. 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
【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第一幅图是魏蜀吴三足鼎立,第二幅图是五胡乱华,第三幅图是南北朝对峙,故三幅图反映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中心并没有逐渐南移,排除A;游牧民族的不断汉化符合北魏统治时期的部分信息,不能整体反映三幅图,排除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民族交融,只出现了西晋短暂统一,排除D。
4. 魏晋南北朝以来,酥油茶或奶油茶逐渐在北方盛行。同时,中原汉世家大族也都喜食肉、乳酪,并带到了南方。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少数民族汉化 B. 民族差别消亡
C. 民族交融加强 D. 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解析】少数民族的食物在世家大族中流行,这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加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的食物在汉族中流行,排除A项;B项中的“消亡”表述绝对,排除B项;D项与题无关,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5. 有学者指出,“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隋朝在洛阳及周边地区广设粮仓(如图),回洛仓储粮达3.55亿斤,洛口仓“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隋朝粮仓的设置
A. 稳定了粮价,巩固了统治 B. 巩固了北方的经济地位
C. 促进了运河交通发展 D.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隋朝的粮仓主要设置于运河附近,这与发挥运河交通密切相关,如南粮北运,C项正确;粮仓主要置于洛阳、长安周围地区,是为了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AB项不合史实,排除A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的负担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与长安不同,洛阳城内的皇城和宫城都不在郭城中轴线上。宫城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而皇城则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洛水贯都”是洛阳城设计的点睛之笔,洛河承担了经济轴线的功能,成为洛阳城与隋唐大运河之间的纽带,使洛阳充分发挥了交通优势。这说明隋唐时期洛阳的城市布局
A. 突出宫城中心、皇室至上的思想
B. 因地制宜,重视对地形地势应用
C. 体现沿街为市、沿巷作居的特点
D. 强调“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理念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洛阳城内的皇宫和宫城都不在城市中轴线上,而是形成了洛水贯都,洛河承担了经济轴线的功能,成为洛阳城与隋唐大运河之间的纽带,使洛阳充分发挥了交通优势,说明洛阳的城市布局因地制宜,重视对地形地势的应用,B项正确,排除A项;沿街为市、沿巷做居的特点出现在唐代以后,排除C项;洛阳的布局不能体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7. 用太宗李世民在其所著《帝范·崇文》中有如下记述:“当乎之际,则轻甲胄而重诗书,是知文或一途,合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焉,”据此可知,唐太宗
A. 认为治国应该因势而异 B. 推崇科举制度
C. 主张提升官员文化素养 D. 倡导儒学复兴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当下的治国之策是重视文治,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势的变化和需要进行调整。由此可知,唐太宗认为治国应该因势而异,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太宗对治国的理解,未涉及科举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提升官员文化素养,排除C项;材料与儒学复兴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 《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后期的饮茶之风时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说明当时
A. 茶叶长途贩运发展艰难 B. 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
C. 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D. 全国范围贸易网络形成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可知,北方的茶叶多从南方运来,体现了南方和北方区域经济联系的加强,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茶叶长途贩运发展状况,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地区贸易,没有体现城市内部的坊市分区制度,排除C项;材料以北方人饮用南方所产茶叶为例,体现了南方和北方区域经济联系的加强,但不能得出全国范围贸易网络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9.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了“率税多少,皆在牧守裁制”、“王赋所入无几”的状况。唐德宗时,把以往的“非法赋敛”并人两税,改用摊派的办法,确定了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这些措施
A. 加剧了吏治腐败现象 B. 反映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之争
C. 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D. 改变了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出现“率税多少,皆在牧守裁制”、“王赋所入无几”的现象,为此唐德宗“确定了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的方法,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之争,B项正确;材料与加剧吏治腐败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摊派的办法并未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C项;唐朝亡于藩镇割据,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唐朝诗人孟曾作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与诗中描述的情景相关的制度是
A. 察举制 B. 科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得出是科举制中举后的场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 《全唐诗》中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这体现了科举制( )
A. 进士科备受重视 B. 仅有明经和进士两科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明进士科考取的比较困难,也由此体现了时人对进士科的推崇和重视,A项正确;唐代科举不仅仅只有明经和进士两科,排除B项;材料中的说法体现了对进士科的重视和推崇,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官吏选拔范围,排除CD项。故选A项。
12. 隋唐时期,科举设进士、明经诸科,“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材料重在强调,隋唐科举( )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利于社会公平
C.抑制了门阀势力 D.存在制度缺陷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辞赋选士,但有很多考生背诵诗文考中,有很多有才学之人未被录取,反映了科举制度有一定的缺陷,D项正确;A项是科举制的作用,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公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唐朝门下省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由此可知,门下省的设置
A. 导致皇权受到了威胁 B. 形成了民主决策机制
C.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 抑制了门阀士族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是对门下省封驳职能的描述,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排除A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非民主决策机制,排除B项;科举制冲击了门阀士族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下表是根据《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整理的唐朝721年敦煌百姓授田情况统计表(节选)。这可以折射出( )
姓名 | 应授田 | 实授田 | 永业田 | 口分田 | 授田完成率 |
杨法子 | 131 | 15 | 14 | 1 | 11.59% |
邯寿寿 | 131 | 44 | 20 | 24 | 33.6% |
郭玄昉 | 201 | 20 | 20 | 0 | 10.0% |
赵玄义 | 101 | 25 | 20 | 5 | 24.8% |
阴承光 | 262 | 49 | 40 | 9 | 18.7% |
A. 安史之乱加剧授田不足问题 B. 租庸调制的实施面临困境
C. 土地兼并破坏西北农业生产 D. 两税法实行加速人口增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从表中可知,均田制的授田率偏低,说明其对应的租庸调制的实施面临困境,B项正确;安史之乱是755-763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C项;两税法实施于780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唐朝某赋税制度“以贫富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由此可见,该制度
A. 加重了农民负担 B. 简化了税收手续
C. 调整了征税标准 D. 增加了财政收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以贫富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可见,征税的标准是资产,C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两税法,两税法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排除A项;简化了税收手续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增加了财政收入,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白居易(重赋》诗云:“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返巡。……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该诗能够说明两税法
A. 明确了赋税征收时间 B. 赋税标准前后不一致
C.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本意与结果严重悖离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本意是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但白居易在《重赋》诗中认为,国家实行两税法后,政府连年增税、钱重物轻、吏治昏庸,加重了人民负担,这说明两税法出现执行扭曲,本意与结果严重悖离,D项正确;诗中“敛索无冬春”不能说明两税法明确了赋税征收时间,排除A项;诗歌没有涉及赋税标准不一致的情况,而且两税法以土地为主要征税标准,排除B项;诗中“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不能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7. 马球,又称“击鞠”“击球”,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唐朝时期
A. 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氛围浓厚 B. 崇武尚文成就了盛世局面
C. 丝绸之路开始传播东西文明 D. 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球源于中亚波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如中国受到了上至贵族下至百姓的欢迎,体现了唐朝文化交流融合的特点,从而展现了唐朝社会的兼容性,而且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体现了唐朝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氛围浓厚,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马球运动在唐朝时期的发展状况,并没有体现崇武尚文,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在唐朝时期更为频繁并不是刚开始传播东西文明,排除C项;封建时期的中国,女性并没有取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气候波动、干湿变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纬度变化图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材料二 西晋末,五胡崛起中原,晋室倾覆。元帝东渡立国于建康,收辑人心,又安江左,南方荆、扬、江、湘、交、广之地,赖以得全。于是中原人民之不堪异族统治者,相率避难斯土。初犹侨寄思归,终以二百余年中原不复,习久而安,乃不复有北风之想,其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
——据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西晋至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
(1)原因:
时代背景:西晋末年长期战乱,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气候环境:魏晋时期,北方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化;南方气候湿润,自然条件优越。
统治政策: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压迫;南方统治者的怀柔政策。
民族心理:儒家学说“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2)影响:
对北方的影响:少数民族内迁,扩展了封建生产方式,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农耕化,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对南方的影响:北民南迁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使江南经济逐步赶上北方,南方经济影响力增强。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促进了南北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隋唐时期重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解析】
(1)分析西晋至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的原因,可从以下角度作答,即时代背景、气候、自危环境、国家政策等。可得出时代背景:西晋末年长期战乱,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气候环境:魏晋时期,北方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化;南方气候湿润,自然条件优越。统治政策: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压迫;南方统治者的怀柔政策。民族心理:儒家学说“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2)分析西晋至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的影响,可从以下角度作答,即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对南方的影响等。主要得出对北方的影响:少数民族内迁,扩展了封建生产方式,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农耕化,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南方的影响:北民南迁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使江南经济逐步赶上北方,南方经济影响力增强。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促进了南北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隋唐时期重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二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到尚书省,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课试,可者为第。
——杜佑《通典》
(1)指出材料一、二描述的选官制度。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选官制度有何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
【答案】
(1)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创新:选官标准为才能;选官方式为考试。
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公平。
【解析】
(1)根据“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可知是九品中正制;根据“有才能者无常数……到尚书省,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课试,可者为第”可知是科举制。
(2)根据“有才能者无常数……到尚书省,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课试,可者为第”可知科举制的创新之处是选官标准为才能;选官方式为考试。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公平。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二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评价道:“每州各取大历(唐代宗年号)中一年科率钱谷数 最多者,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唐)陆贽《翰苑集》
材料三 (两税法施行后)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 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1)研究唐代两税法时,你如何看待材料一这类史料的价值。
(2)指出材料二、三对两税法认识的不同之处,并由此得出影响历史解释的主要因素。
【答案】
(1)材料一出自唐代白居易诗歌。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两税法实施时期,其诗歌是研究唐朝两税法的一-手史料;材料--反映了两税法执行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百姓负担,背离税法制定初衷的情况。但诗歌属于文学作品,带有艺术加工成分,须与其他史料相印证。
(2)不同:材料二批评两税法加重了民众负担,属于苛政;
材料三则赞扬两税法未加重民众负担反而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
因素:时代环境;所站立场;观察角度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出处可以看出,材料一出自唐代白居易诗歌。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两税法实施时期,其诗歌是研究唐朝两税法的一-手史料;根据材料“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可知,材料一反映了两税法执行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加重百姓负担,背离税法制定初衷的情况。但诗歌属于文学作品,带有艺术加工成分,须与其他史料相印证。
(2)不同:根据材料“每州各取大历(唐代宗年号)中一年科率钱谷数 最多者,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可知,材料二批评两税法加重了民众负担,属于苛政;根据材料“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 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可知,材料三则赞扬两税法未加重民众负担反而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
(3)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受到时代环境、所站立场、观察角度等因素影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单元检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检测--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单元复习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知识】 - 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时空坐标,基础梳理,政权更迭,动荡原因,孝文帝改革,社会动荡,江南开发,民族交融,思想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