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人口(A卷•通关达标)-【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分层训练AB卷 (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试卷 16 次下载
-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A卷•通关达标)--【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分层训练AB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试卷 16 次下载
-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B卷•能力提升)-【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分层训练AB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试卷 12 次下载
-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A卷•通关达标)-【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分层训练AB卷 (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试卷 13 次下载
-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B卷•能力提升)-【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分层训练AB卷 (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试卷 9 次下载
第一章 人口(B卷•能力提升)-【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分层训练AB卷 (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展开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同步单元卷(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B卷•能力提升)
一、单项选择(共25题)
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面小题。
1.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
2.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 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D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 、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2.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②③均错误,即ABC错误。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贫致富,④正确,即①④正确,D正确。故选D。
石羊河流域是河西走廊人口密集、生态脆弱的区域。近年来,该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协调人口分布,生态环境已经大大改善。下图示意石羊河流域人口密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表示该地人口密度相对减少的图例是( )
A.I B.Ⅱ C.Ⅲ D.Ⅳ
4.为使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分布相协调,该地首先应( )
A.促进经济发展 B.提高科技水平 C.优化水资源配置 D.加大地域开放程度
【答案】3.B 4.C
【解析】3.根据材料“石羊河流是河西走廊人口密集、生态粗弱的区域”和“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调配人口分布”可知,该区域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缺乏,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水资源较为丰富,人口密度大,河流下游河水不断减少,最后断流。图中的Ⅱ区域位于河流下游,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人口容量小,随着人口增多和经济发展。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生态环境恶化,该区域人口密度会减少,B正确,ACD选项错误。故选B。
4.根据材料“石羊河流是河西走廊人口密集、生态脆弱的区域”和“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调配人口分布”可知,该区域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缺乏,水资源是限制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该地首先应优化水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分布相协调,故C选项正确;促进经济发展会加大水资源消耗量,不利于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分布相协调,A错误;提高科技水平对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分布相协调影响不大,B错误;加大地域开放程度,会加大水资源消耗程度,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小,不利于促进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分布相协调,D错误。故选C。
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6.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答案】5.C 6.B
【解析】5.图中给的信息是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不同年龄人口占各自总人口的比例,没有欧盟籍和非欧盟籍各自的总人口数量信息,因此无法比较二者男性人口数量多少,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约为欧盟籍女性比例的2倍,因此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较大,B错误;欧盟境内非欧盟籍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人口,因此劳动人口比例较大,C正确;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大于非欧盟籍,D错误。故选C。
6.欧盟地区是世界发达地区,人均收入高,消费水平高,非欧盟籍人口经济比欧盟落后,欧盟地区内非欧盟籍人口占比持续增加,会降低人均消费水平,A错误;从图中看非欧盟籍年龄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年龄较轻,由于欧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量非欧盟籍劳动力迁入,可以降低欧盟地区平均年龄,减缓欧盟地区老龄化进程,B正确;欧盟地区每年GDP总量缓慢增长,非欧盟籍人口大量迁入,可导致欧盟地区人均收入降低,但不会剧降,C错误;欧盟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而且欧盟籍人口老龄化严重,需要大量劳动力,不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 )
A.人口总数减少 B.老龄化加剧
C.平均年龄减小 D.劳动力增多
8.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增长 B.医疗水平
C.机械增长 D.生育观念
【答案】7.D 8.C
【解析】7.该图表示的是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的占比而非人口的数量,因此无法判断人口总数的增加或减少A错误。人口老龄化指的是60岁以上人口大于10%, 65岁以上人口大于7% 2016年相对于2000年虽有所上升,但是明显没有超过5%,因此B错误。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相对来说低于25岁人口占比下降,而26至50岁人口占比增加,因此整体来说平均年龄成增大趋势,而非减小趋势。C错误。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6到64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从图中可以看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增多,D正确。
8.有第一题可知,2016年相对于2000年人口占比增加最大的主要是26至5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也就是青壮年,由此可以推测,该城市就业条件好,吸引青壮年前来务工,引起了人口迁移,该城市低于25岁人口占比下降,有可能是教育因素影响,外出上学引起人口比重下降,因此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机械增长。而不是自然增长,正确答案选C。医疗水平改善会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为中老年人应当增多,与题意不符。生育观念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比重的变化,而图中变化最明显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增加。不符合题意,A B D错误。
下图分别示意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 )
A.东北部 B.南部
C.中西部 D.西部
10.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 )
A.数量减少 B.向中西部大量回流
C.迁移规模变小 D.净流入的地区减少
11.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
A.经济 B.交通
C.文化 D.教育
【答案】9.B 10.C 11.A
【解析】9.据图可以判断,三个最粗的箭头,即迁移人口数量最大的箭头,从三个不同地区指向了南部地区,说明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南部,故B正确,ACD错误。
10.据图可以看出,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各区之间的人口迁移数量明显变小,故C正确。图中只是显示了国内人口迁移情况,因为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受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个因素的影响,而材料中既没有提到自然增长,也没有提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所以单从材料中,是无法判断美国本土的人口数量变化的,故A错误。通过计算,可知1995年中西部地区以迁出为主,2010年依然是迁出为主,故B错误。1995年只有南部为净迁入,2010年南部和西部都是净迁入,所以净流入的地区增多,故D错误。
11.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哪个地方发展速度较快,提供的就业机会就会较多,就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南部新兴企业的发展曾经吸引大量人口迁入,随着人员的逐渐饱和,以及西部的发展,南部地区净迁入变小,西部也由净迁出,变为净迁入,所以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经济,故A正确。交通、文化、教育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但是材料中没有明显的提示内容,故BCD错误。
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效益高 B.木材销路好
C.劳动投入少 D.种树有补贴
13.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开荒力度 B.增加木材进口
C.增加粮食进口 D.鼓励农地流转
【答案】12.C 13.D
【解析】1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年轻人在自家耕地上栽种杨树之后外出务工,几年后待杨树成材后出售,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这个过程中劳动投入少,还可以兼顾务工(且以务工为主),所以“农地杨树化”现象突出,并不是因为其生态效益高或是木材销路好,C正确,AB错;材料中并无信息表明种树有补贴,D错。故选C。
13.根据材料“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可知,“农地杨树化”使得耕地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可通过鼓励农地流转,一方面,当地农民可在耕地流转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实行农地流转,可减少耕地资源的浪费,D正确;当地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不足,部分耕地弃耕,因此才会出现“农地杨树化”的现象,并非当地耕地不足(所以无加大开荒力度的必要),也不是当地木材不足或粮食缺口,ABC错误,故选D。
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许多省区人口流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下图为“某年我国三大城市外来人口占比位列前十的省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同为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迁移至上海人口相差较大,其主导因素是( )
A.对外交通条件 B.文化交流习惯 C.经济活动方式 D.人口迁移政策
15.从全国看,三大城市的外来人口省区分布具有明显的( )
A.地域性 B.等距性 C.均衡性 D.同向性
16.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外来人口增幅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北京( )
A.政府机构外迁 B.城市规模扩大 C.首都功能优化 D.公共服务升级
【答案】14.C 15.A 16.C
【解析】14.据图可知,同为长三角的安徽、江苏流入上海人数较多,浙江流入上海人数较少。分析其形成原因,三个省份对外交通条件都很优越;都位于华东地区,文化习惯差异不大;人口迁移政策主要由国家统一指导,各省份差异较小,ABD错误;浙江省大力发展小商品经济和网络营销,需要大量劳动力,大量吸引了其他地区人口流入的同时,也稳定了本省份人口的流出,导致浙江省流入上海市的人口比较少,C正确。故选C。
15.从全国看,三大城市外来人口省区分布,主要来自地域邻近的经济欠发达的人口大省,北京、上海、广州都有各自外来人口主要流入省份,所以具有地域性,A正确;由图可知,主要外来人口省区与流入城市的距离并不完全相等,B错误;外来人口省区和来源方向有明显的差异,北京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其西部和南部的省份,少量来自东北,上海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其西部地区的省份,广州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其西部和北部的省区,故不具有均衡性和同向性,CD错误,故选A。
16.近年来,京津冀在推进一体化发展,北京疏解非首都职能,将非首都职能包括工业等大量吸引外来人口的产业向外转移,外来务工人口减少,导致北京外来人口增幅下降,C正确;因国务院定位的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政府机构不会外迁,A错误;城市规模扩大、公共服务升级,使城市服务更完善,会吸引外来人口,使北京外来人口增幅上升,BD错误。故选C。
我国于2010年和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六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下图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六普’‘七普’,人口增长差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的省级行政区是( )
A.京、沪 B.黑、吉 C.粤、鄂 D.渝、黔
18.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增长的共同特点是( )
A.“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加速增长
B.“六普”到“七普”期间,人口减速增长
C.“六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D.“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19.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 )
A.向城市群集聚 B.向中西部迁移 C.沿长江带集聚 D.分布更加均衡
【答案】17.C 18.D 19.A
【解析】17.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位于图中虚线上的粤、新、苏、鲁、鄂等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相等,C正确;京、沪、黑、吉、渝、黔的“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不相等,ABD错误。所以选C。
1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京、沪、津三地“七普”人口增长率低于“六普”人口增长率,“七普”与“六普”人口增长率都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渝“七普”人口增长率高于“六普”人口增长率,“七普”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六普”低于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1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主要城市群所在地的“七普”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向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平均薪资水平更高的城市群集聚,A正确,D错误;中西部地区的“七普”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B错误;没有体现向沿长江带集聚,C错误。所以选A。
1992年,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两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计算出了两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见下表),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 年生物量(亿吨) | 可承载人口量(亿人) |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
长江中下游地区 | 8.86 | 2.2 | 395 |
青藏地区 | 1.00 | 0.1 | 4 |
20.造成上述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光照②地形③水源④热量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1.如今,关于表中各项数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年生物量明显增加 B.可承载人口量减少
C.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增加 D.受极端气候影响均减少
【答案】20.D 21.C
【解析】20.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年生产量多于青藏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高于青藏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平原地形,地形平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土地生产潜力大;青藏地区地势高,热量不足,土地生产潜力小,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和热量,②④正确;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充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多,光照较弱,因此光照不是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①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源充足,青藏地区作为“亚洲水塔”,其水资源也很丰富,③错误。故选D。
21.地区的生物量与地区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区的自然环境发生改变,无法明确其年生物量是否明显增加,A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提高,同时,资源调入的可能性增强,地区的可承载人口增大,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增加,B错,C正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区受极端气候的影响可能增加,D错。故选C。
2021年5月11日,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众多、人户分离现象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常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不一致,则称之为“人户分离”。下图为我国人户分离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近年来,我国人户分离现象日趋明显,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户籍制度的存在 B.乡村的快速发展
C.区域经济的差异 D.人口的跨区流动
23.图中流动人口比重小于人户分离比重,表明( )
A.跨县人口流动不会造成人户分离 B.人户分离中部分为城市户籍人口
C.交通因素影响人口流动数量和速度 D.流动人口增速小于人户分离增速
【答案】22.C 23.B
【解析】22.近年来,我国人户分离现象日趋明显,主要是由人口流动造成的,而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导致区域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不同,因此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离开户口所在地,迁往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从而形成人户分离现象,C正确。户籍制度存在多年,不是近年来人户分离现象日趋明显的根本原因,A错误。乡村的快速发展,会导致人口回流,减少人户分离现象,B错误。人口的跨区域流动属于人户分离现象的表现之一,不是其根本原因,D错误。故选C。
23.由图可知,人户分离由市辖区内人户分离和流动人口两部分构成。市辖区内人户分离包含部分城市户籍人口,因此导致流动人口比重小于人户分离比重,B正确。跨县人口流动会造成人户分离,A错误。交通因素影响人口流动数量和速度,但是与题意无关,C错误。流动人口增速小于人户分离增速,是增速对比,与题意中比重大小无关,D错误。故选B。
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小题。
24.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25.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
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24.B 25.A
【解析】24.根据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来源分布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另外还有河南、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B正确;东部地区仅有江苏省有流入,但占比较低,A错误;西部地区有四川省流入,且人口占比较低,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东北地区有人口流入,D错误。故选B。
25.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①正确;江西省临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②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迅速增大。下图示意某年我国三大城市外来人口占比住列前十的省区分布情况。
(1)广州外来人口来自不同省份,据图归纳广州市的人口来源特点。
(2)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在上海外来人口中,自安徽迁出的人口比重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
【答案】(1)距离越近,迁移量越多;人口大省,迁移量较多;迁出地经济发展水平比广州低。
(2)上海产业升级后,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已转移到其他地区,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且上海市生活成本高;而安徽省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就业机会增多;部分迁移人口返乡创业,带动当地人就业;乡土情感导致返乡。
【解析】(1)读图可以得出,距离广州越近的省份,如广西、湖南,迁移量越大;人口大省,如四川省,人口迁移量较多;迁入广州的人口来源省都比广州经济发展水平低。
(2)近年来,随着上海产业结构升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减少;安徽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增多,收入提高;部分迁移人口返乡创业,带动当地人口就业;再加上上海市生活成本高、生活习惯、文化差异,乡土情感等因素,导致返乡人口增多。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我国成为全球第三夫韩国人移居地。望京地处北京东北部,距市中心约15千米,距首都国际机场仅10千米。2000年前,望京缺乏大型商业设施,交通不便。随着城市的发展,2003年后望京成为北京最大韩国人聚居区。下图示意望京韩国人聚居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指出1992~1998年韩国人在北京居住的主要目的。
(2)简述2003年后望京成为北京最大韩国大聚居区的原因。
(3)与西欧相比,分析中国成为韩国人移居地的突出优势。
【答案】(1)1992~1998年韩国人在北京居住的主要目的为求学与外交雪需要。
(2)外国人居住地限制解除,政策优势明显;学校、外交机构集中搬迁进入或靠近望京居住区。
(3)中国与韩国距离较近,便于迁入;中国与韩国处在东亚文化圈,文化差异较小;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西欧低,移民居住成本较低。
【解析】(1)从图中可知,1992年中韩建交,韩国人主要集中在外交公寓与花家地,结合图例可知,空心菱形为北京韩国国际学校,反映出周边集聚的原因为求学需求;实心星型为韩国管理人员,反映出周围集聚原因为外交需求。
(2)2003年外国人居住地限制解除,韩国人居住地限制接触,在政策优势下,望京居住区的吸引力增强;其中韩国管理人员、北京韩国国际学校搬迁进入或靠近望京居住区,使得望京对韩国人的吸引力加强,这就是2003年后望京成为北京最大韩国大聚居区的原因。
(3)中国成为韩国人移居地的突出优势主要从空间距离、文化习惯、经济水平等内容分析,中国与韩国空间距离较近,交通方便,便于迁入;中国与韩国处在东亚文化圈,文化差异较小,韩国人易于融入中国,适应中国文化习俗;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西欧低,移民居住成本较低,能够节约移民成本。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双湖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双湖县一半以上面积在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当地草场加速退化,人畜与野生动物矛盾凸显。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高牧民生活质量,政府决定进行生态搬迁,鼓励双湖县居民分批次向南搬迁到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森布日村安置点,并培育特色产业引导牧民转移就业。下图示意森布日安置,点地理环境。
(1)推测双湖县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的原因。
(2)分析森布日村作为接纳生态搬迁安置点的有利条件。
(3)从生态和经济发展角度,简述双湖县生态搬迁的积极意义。
【答案】(1)海拔高,空气含氧量低;冬季漫长,大风日数多,气温低。
(2)海拔较低,气候和含氧条件有所改善;临近河流,水源条件较好;西北部高山,阻挡风力;临近高速公路和机场,交通条件较好。
(3)双湖县草场退化,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将人口易地搬迁至生态环境较好、交通便利的地方,不仅可以保护迁出地的生态环境,也可以为迁入地提供更多的劳动人口,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解析】(1)双湖县中国海拔最高的县是,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地处羌塘草原深处,因康如湖和惹角湖而得名,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这里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40%,每年有10个月的漫长冬季,8级以上大风天气多达200天,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
(2)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海拔3600米,气候和含氧条件较好;坐落在雅鲁藏布江畔,水源条件较好;西北边与拉萨市曲水县隔着高山,阻挡风力;东边为拉萨贡嘎机场高速,交通条件较好。
(3)生态搬迁是由于迁出区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因生态环境因素所致。从移民的目的来看, 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一方面可以减轻人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 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二是可以通过异地开发, 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
29.2018年与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分别在“航母”大国俄罗斯(面积1700万平方千米)和“袖珍”小国卡塔尔(面积1.14万平方千米)举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卡塔尔与俄罗斯的人口增长情况。
卡塔尔:2004年全国人口约为74.4万,到2010年4月全国人口增至169.1万,其中外籍人口约占全国的70%,外籍人口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国家。
俄罗斯:2002年10月俄罗斯人口约为1.45亿,到2010年10月俄罗斯人口约为1.41亿。
2010年10月美国《洛杉矶时报》撰文说:如果不采取措施,俄罗斯的人口到2080年将变为5200万!
材料二垦殖指数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已开垦的耕地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一个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指标。卡塔尔垦殖指数约为0.7%,俄罗斯垦殖指数约为13%。复种指数是指一年中作物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1)说出卡塔尔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从自然条件分别分析俄罗斯和卡塔尔垦殖指数都不高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两国复种指数的差异及原因。
【答案】(1)外籍人口的大量迁入。该国石油资源丰富;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两国垦殖指数低的原因:俄罗斯:大部分国土地处中高纬,气温偏低,冻土广布。卡塔尔: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复种指数卡塔尔高于俄罗斯:卡塔尔地处热带,热量条件优于地处高纬度的俄罗斯,所以复种指数高于俄罗斯。
【解析】(1)人口增长由自然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组成,卡塔尔人口增长迅速主要是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形成,现在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卡塔尔位于波斯湾地区,该地区石油资源丰富,随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和收入高。
(2)垦殖指数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已开垦的耕地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一个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指标。俄罗斯指数不高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大部分地广人稀,国土地处高纬,气温偏低,冻土广布。卡塔尔垦殖指数不高是因为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控制,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复种指数是指一年中作物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温度越高,积温越大复种指数越大。卡塔尔纬度低热量条件好于俄罗斯,复种指数高于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