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1 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1 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课后练习题,共11页。
28.1 锐角三角函数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锐角正弦的概念,掌握正弦的表示方法;2.会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并且能利用正弦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的边与角的关系,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2.通过学生自我发现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通过提出困惑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主动参与探索概念的过程中,开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意识。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 共4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正弦函数意义,并会求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教学难点】 理解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这一事实.五、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六、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美国人体工程研究学人员调查发现,当高跟鞋的鞋底与地面的夹角为11°左右时,人脚的感觉最舒适,假设某成年人前脚掌到脚后跟长为15厘米,请问鞋跟在几厘米高度为最佳? (二) 探索新知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出示课件4) 教师问:如右图所示,本题可看作是在三角形ABC中探求某些问题,你可以把已知条件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吗?(学生思考后,找同学回答)学生答: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在Rt△ABC中,∠C=90°,∠A=30°,BC=35m,求AB.教师问:可以用学过的什么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答: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来解决.师生一起解答: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即==,可得AB=2BC=70m,也就是说,需要准备70m长的水管.教师问:类比上面的问题,如果使出水口的高度为50 m,如图所示,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出示课件5)学生讨论后作答:==,AB′=2B′C′=2×50=100m所以需要准备100m长的水管.教师问:对于有一个锐角为30°的任意直角三角形,30°角的对边与斜边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一个怎样的式子表示呢?学生回答:30°角的对边是斜边的2倍,=。归纳总结: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教师问: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锐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还是吗?例如:如图,任意画一个Rt△ABC,使∠C=90°,∠A=45°,计算∠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出示课件6)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利用勾股定理,得出AB=BC,体会数学结合思想.教师加以指导。师生共同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当一个锐角等于45°时,不管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教师归纳总结:(出示课件7)在Rt△ABC中,∠C=90°,当∠A=30°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它是一个固定值;当∠A=45°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它也是一个固定值.教师问:类比前面的结论进行猜想,一般地,当∠A 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出示课件8)思考下面问题:任意画Rt△ABC和Rt△A′B′C′,使得∠C=∠C′=90°,∠A=∠A′=α,那么与有什么关系?你能解释一下吗?(出示课件9)师生共同探究,合作交流寻找规律:由已知条件得出 Rt△ABC ∽Rt△A′B′C′,可以得到,推出.(出示课件10)教师讲解:在Rt△ABC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无论这个直角三角形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是一个固定值.这个固定值随锐角A的度数的变化而变化,由此我们给这个“固定值”以专门的名称.(出示课件11)如图,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 教师问:当∠A=30°时,∠A的正弦为多少?当∠A=45°时呢?师生一起总结:当∠A=30°时,sinA=sin30°=;当∠A=45°时sinA= sin45°=.教师强调:(出示课件12)1.si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弦,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正弦的三种表示方式:sinA、sin56°、sin∠DEF;2.sin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3.sinA不表示“sin”乘“A”.考点1:利用正弦的定义求有关角的正弦值.例 如图,在Rt△ABC中,∠C=90°,求sinA和sinB的值.(出示课件13)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解:(1)在Rt△ABC中,AB===5,因此sinA=,sinB=。(2)在Rt△ABC中,sinA=AC===12,因此sinB=。
出示课件14-15,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订正.考点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锐角的正弦值.例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P(3,4),连接OP,求OP与x轴正方向所夹锐角α的正弦值.(出示课件16)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解:如图,过P点向x轴作垂线交于点A,坐标为A(3,0).在Rt△APO中,由勾股定理得OP===5,因此sin?=。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7)结合平面直角坐标系求某角的正弦函数值,一般过已知点向x轴或y轴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再结合勾股定理求解.出示课件18,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考点3:利用正弦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例 如图,在Rt△ABC中,∠C=90°,sinA=,BC=3,求sinB及Rt△ABC的面积.(出示课件19)师生共同分析:已知sinA及∠A的对边BC的长度,可以求出斜边AB的长.然后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度,进而求出sinB及Rt△ABC的面积.一生板演,教师巡视并加以指导.(出示课件20)师生共同归纳:(出示课件21)1.在 Rt△ABC中,∠C=90°,sinA=k,sinB=h,AB=c,则BC=ck,AC=ch.2.在Rt△ABC中,∠C=90°,sinA=k,sinB=h,BC=a,则AB=,AC=.出示课件22,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给出答案。考点4:利用方程和正弦求直角三角形中线段的长度 例 在△ABC中,∠C=90°,AC=24cm,sinA=,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出示课件23)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解:设BC=7x,则AB=25x,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24x即24x=24cm,解得x=1cm.故BC=7x=7cm,AB=25x=25cm.所以△ABC的周长为AB+BC+AC=7+24+25=56(cm).出示课件24,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给出答案.(三) 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5-32)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课件25-32相应题目,巩固本课知识点,约用时20分钟。(四) 课堂小结(出示课件33)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困惑吗?(引导学生思考答复)师生一起提炼本节课的重要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技能:(1)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无论这个直角三角形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是一个固定值.(2)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 A =。(五) 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28.1第2课时)的相关内容.知道余弦、正切、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七、课后作业1、教材第64页练习第1,2题.2、七彩课堂第98页第2、11题.八、板书设计: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概念: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 A =例题: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来,给予学生亲切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发现规律,能够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在讲解正弦概念的时候,对正弦的写法给了特殊强调,并通过做练习题巩固对知识的理解.从教学过程看,和学生的交流做的不够,讲与练时间控制的不太好,学生计算能力有待加强.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角。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1 锐角三角函数随堂练习题,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28.1 锐角三角函数第4课时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型,课时,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1 锐角三角函数第3课时课时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型,课时,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