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73页)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73页)01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73页)02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73页)03
    还剩7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73页)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本册综合教学设计,共73页。

     

     

    九年级数学()(配人教地区使用)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1 复习旧知

    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1 (2)mxn0 (3)10 (4)x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0    B1    C2    D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

    (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

    (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

    (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

    (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活动4 例题与练习

    1 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

    (1)4x281(2)2x213y(3)2

    (4)2x22x(x7)0.

    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2 教材第3页 例题.

    3 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Ax22x10  Bx2x20

    Cx2x20  Dx2x20

    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练习:

    1(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4x281(2)(3x2)(x1)8x3.

    3教材第4页 练习第2题.

    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k的值为________

    答案:1.a12.略;3.略;4.k4.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

    作业布置

    教材第4页 习题21.117.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3课时)

    1课时 直接开平方法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

    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1)x28x________(x________)2(2)9x212x________(3x________)2(3)x2px________(x________)2.

    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2 .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1 解方程:(1)x24x41 (2)x26x92

    分析:(1)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2)由已知得:(x3)22

    直接开平方得:x3±

    x3x3=-

    所以方程的两根x1=-3x2=-3

    解:略.

    2 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2提高到14.4 m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

    直接开平方1x±1.2

    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页 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则方程无解.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6页 复习巩固1.2课时 配方法的基本形式

     

    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重点

    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难点

    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

    (1)3x215 (2)4(x1)290 (3)4x216x169 (4)4x216x=-7

    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

    x±mxn±(p0)

    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

    二、探索新知

    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

    (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

    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

    (2)不能.

    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

    x26x160移项x26x16

    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x35x3=-5

    解一次方程x12x2=-8

    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 m长为8 m.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1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x28x10 (2)x22x0

    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 练习12.(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23.(1)(2)3课时 配方法的灵活运用

     

    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重点

    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

    难点

    对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用配方法求解.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x24x70 (2)2x28x10

    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

    解:略. (2)(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

    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如果q0方程无实根.

    1 解下列方程:

    (1)2x213x (2)3x26x40 (3)(1x)22(1x)40

    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 练习2.(3)(4)(5)(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3.(3)(4)

    补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xyz的值.

    (2)求证: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y22x4y16的值总是正数.21.2.2 公式法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

    (1)x24 (2)(x2)27

    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问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

    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 2x237x

    (老师点评)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

    (1)ax27x30 (2)ax2bx30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x2(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ax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x2x=-

    配方得:x2x()2=-()2

    (x)2

    4a2>0b24ac00

    (x)2()2

    直接开平方得:x±

    x

    x1x2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b24ac0abc代入式子x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x10 (2)x21.5=-3x

    (3)x2x0 (4)4x23x20

    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

    补:(5)(x2)(3x5)0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2页 练习1.(1)(3)(5)(2)(4)(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bc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24ac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

    (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45.

    21.2.3 因式分解法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x前面的系数应为的一半应为因此应加上()2同时减去()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 (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2x10所以x10x2=-.

    (2)3x0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1 解方程:

    (1)10x4.9x20 (2)x(x2)x20 (3)5x22xx22x (4)(x1)2(32x)2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

    A(x3)(x5)10×2x310x52x113x27

    B(25x)(5x2)20(5x2)(5x3)0x1x2

    C(x2)24x0x1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x1

    三、巩固练习

    材第14页 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681011.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4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

    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难点

    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

    一、复习引入

    1已知方程x2ax3a0的一个根是6则求a及另一个根的值.

    2由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更简洁的关系?

    3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x2.观察两式右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与-b.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

    x1

    x2

    x1x2

    x1·x2

    x22x0

     

     

     

     

    x23x40

     

     

     

     

    x25x60

     

     

     

     

      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之间有什么关系?

    (2)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

    x1

    x2

    x1x2

    x1·x2

    2x27x40

     

     

     

     

    3x22x50

     

     

     

     

    5x217x60

     

     

     

     

      小结:根与系数关系: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的关系是:x1x2=-px1·x2q(注意: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

    (2)形如ax2bxc0(a0)的方程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

    即:对于方程 ax2bxc0(a0)

    a0x2x0

    x1x2=-x1·x2

    (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

    1 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3x10   (2)2x23x50

    (3)x22x0  (4)x2x

    (5)x210  (6)x22x10

    2 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1)x22x10  (x11x21)

    (2)2x23x80  (x1x2)

    3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

    4 已知方程2x2kx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的值.

    变式一:已知方程x22kx9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k

    变式二:已知方程2x25xk0的两根互为倒数k.

    三、课堂小结

    1根与系数的关系.

    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1)是一元二次方程;(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

    四、作业布置

    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5x30 (2)9x2x2 (3)6x23x20

    (4)3x2x10

    2已知方程x23xm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的值.

    3已知方程x2bx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的值.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

    1课时 解决代数问题

     

    1经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会根据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熟悉解题的具体步骤.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

    重点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

    难点

    如果理解传播问题的传播过程和百分率问题中的增长(降低)过程找到传播问题和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引入新课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

    2科学家在细胞研究过程中发现:

    (1)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

    (2)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x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

    (3)如是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分裂后原有细胞仍然存在并能再次分裂试问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

    二、教学活动

    活动1:自学教材第19页探究1思考教师所提问题.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1)如何理解两轮传染?如果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第二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

    (2)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有x(1x)人被传染上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

    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变式练习: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2:自学教材第19页~第20页探究2思考老师所提问题.

    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

    (1)如何理解年平均下降额与年平均下降率?它们相等吗?

    (2)若设甲种药品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的成本下降了________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下降了________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

    (3)增长率(下降率)公式的归纳: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x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x)

    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x)2

    n(n)后产量为a(1±x)n

    如果已知n(n)后总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x)n.

    (4)对甲种药品而言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

    2传播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传播源的确定和等量关系的建立.

    3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准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a(1±x)nb(常见n2)

    4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大成本下降额较小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小.

    作业布置

    教材第2122页 习题21.327题.2课时 解决几何问题

     

    1通过探究学会分析几何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问题.

    2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在几何问题中可以将图形进行适当变换使列方程更容易.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

    重点

    通过实际图形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难点

    在探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数量关系正确地建立一元二次方程.

    活动1 创设情境

    1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面积________长方体的体积公式________

    2如图所示:

    (1)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2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

    (2)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x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

    活动2 自学教材第20页~第21页探究3思考老师所提问题

    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 cm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 cm)

    (1)要设计书本封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则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

    (2)为什么说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试与同伴交流一下.

    (3)若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 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 cm则中央矩形的长为________cm宽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

    (4)根据等量关系:________可列方程为:________.

    (5)你能写出解题过程吗?(注意对结果是否合理进行检验.)

    (6)思考如果设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分别为9x cm7x cm你又怎样去求上下、左右边衬的宽?

    活动3 变式练习

    如图所示在一个长为50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花园的面积占整块面积的75%等宽且互相垂直的两条路的面积占25%求路的宽度.

    答案:路的宽度为5米.

    活动4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根据面积与面积(或体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能正确解方程最后对所得结果是否合理要进行检验.

    作业布置

    教材第22页 习题21.3810题.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21.1 二次函数

     

    1从实际情景中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形式.

    3会建立简单的二次函数的模型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重点

    二次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

    难点

    本节合作学习涉及的实际问题有的较为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 现有一根12 m长的绳子用它围成一个矩形如何围法才使矩形的面积最大?小明同学认为当围成的矩形是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最大他说的有道理吗?

    问题2 很多同学都喜欢打篮球你知道吗: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

    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二次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今天我们学习二次函数(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请用适当的函数解析式表示下列情景中的两个变量yx之间的关系:

    (1)圆的半径x(cm)与面积y(cm2)

    (2)王先生存入银行2万元先存一个一年定期一年后银行将本息自动转存为又一个一年定期设一年定期的年存款利率为x两年后王先生共得本息y元;

    (3)拟建中的一个温室的平面图如图如果温室外围是一个矩形周长为120 m室内通道的尺寸如图设一条边长为x (m)种植面积为y(m2)

    ()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活动:

    1先个体探求尝试写出y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上述三个问题先易后难在个体探求的基础上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1)yπx2 (2)y20000(1x)220000x240000x20000 (3)y(60x4)(x2)=-x258x112

    ()上述三个函数解析式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各自看法.

    教师归纳总结:上述三个函数解析式经化简后都具有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形式.

    板书:我们把形如yax2bxc(其中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请讲出上述三个函数解析式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三、做一做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x2 (2)y=- (3)y2x2x1

    (4)yx(1x) (5)y(x1)2(x1)(x1)

    2分别说出下列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yx21 (2)y3x27x12 (3)y2x(1x)

    3若函数y(m21)xm2m为二次函数m的值为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反思提高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41页 第12.22.1.2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

     

    通过画图了解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理解其顶点为何是原点对称轴为何是y开口方向为何向上(或向下)掌握其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最值和增减性与解析式的内在关系能运用相关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重点

    (解析式)(图象)的角度理解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yax2与函数图象的内在关系.

    难点

    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一、引入新课

    1下列哪些函数是二次函数?哪些是一次函数?

    (1)y3x1 (2)y2x27 (3)yx2

    (4)y3(x1)21

    2一次函数的图象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各是怎样的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又有哪些性质呢?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了它的一般形式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二次函数中最简单的yax2的图象和性质.

    二、教学活动

    活动1:画函数y=-x2的图象.

    (1)多媒体展示画法(列表描点连线)

    (2)提出问题:它的形状类似于什么?

    (3)引出一般概念:抛物线抛物线的对称轴、顶点.

    活动2:在坐标纸上画函数y=-0.5x2y=-2x2的图象.

    (1)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进行点拨;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画图过程.

    (2)引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y=-0.5x2y=-2x2与函数y=-x2的图象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3)归纳总结:

    共同点:它们都是抛物线;除顶点外都处于x轴的下方;开口向下;称轴是y轴;顶点都是原点(00)

    不同点:开口大小不同.

    (4)教师强调指出:这三个特殊的二次函数yax2是当a0时的情况.系数a越大抛物线开口越大.

    活动3: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函数yx2y0.5x2y2x2的图象.

    类似活动2: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图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再进一步提炼出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和性质.

    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和性质

     

     

    图象

    (草图)

    开口

    方向

    对称轴

    最高或

    最低点

    最值

    a0x____

    y有最____

    ________.

     

     

     

     

     

     

    a0x____

    y有最____

    ________.

     

     

     

     

     

     

      活动4:达标检测

    (1)函数y=-8x2的图象开口向________顶点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x________yx的增大而减小.

    (2)二次函数y(2k5)x2的图象如图所示k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3)如图yax2ybx2ycx2ydx2.比较abcd的大小连接________

    答案:(1)(00)x00(2)k2.5(3)abdc.

    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二次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

    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性质:

    (1)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顶点是原点.

    (2)a0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0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作业布置

    教材第32页 练习.

     

     

    22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

     

    1经历二次函数图象平移的过程;理解函数图象平移的意义.

    2了解yax2ya(xh)2ya(xh)2k三类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3会从图象的平移变换的角度认识ya(xh)2k型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

    重点

    从图象的平移变换的角度认识ya(xh)2k型二次函数的图象特征.

    难点

    对于平移变换的理解和确定学生较难理解.

    一、复习引入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特征:

    1名称________2.顶点坐标________3.对称轴________4.a0抛物线的开口向________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________图象在x轴的________(除顶点外);当a0抛物线的开口向________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________图象在x轴的________(除顶点外)

    二、合作学习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y(x2)2y(x2)2的图象.

    (1)请比较这三个函数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2)顶点和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3)图象之间的位置能否通过适当的变换得到?

    (4)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三、探究二次函数yax2ya(xh)2图象之间的关系

    1结合学生所画图象引导学生观察y(x2)2yx2的图象位置关系直观得出yx2的图象y(x2)2的图象.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几个对应点的位置关系如:

    (00)(20)

    (22)(02)

    (22)(42)

    也可以把这些对应点在图象上用彩色粉笔标出并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平移过程.

    2用同样的方法得出yx2的图象y(x2)2的图象.

    3请你总结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和性质.

    yax2(a0)的图象ya(xh)2的图象.

    函数ya(xh)2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h0)对称轴是直线xh.

    4做一做

    (1)

     

    抛物线

    开口方向

    对称轴

    顶点坐标

    y2(x3)2

     

     

     

    y=-3(x1)2

     

     

     

    y=-4(x3)2

     

     

     

      (2)填空:

    抛物线y2x2________平移________个单位可得到y2(x1)2

    函数y=-5(x4)2的图象可以由抛物线________________平移________个单位而得到.

    四、探究二次函数ya(xh)2kyax2图象之间的关系

    1在上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x2)23的图象.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y(x2)2y(x2)23的图象关系直观得出:y(x2)2的图象y(x2)23的图象.(结合多媒体演示)

    再引导学生观察刚才得到的yx2的图象与y(x2)2的图象之间的位置关系由此得出:只要把抛物线yx2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在向上平移3个单位就可得到函数y(x2)23的图象.

    2做一做:请填写下表:

     

    函数解析式

    图象的对称轴

    图象的顶点坐标

    yx2

     

     

    y(x2)2

     

     

    y(x2)23

     

     

      3.总结ya(xh)2k的图象和yax2图象的关系

    yax2(a0)的图象ya(xh)2的图象ya(xh)2k的图象.

    ya(xh)2k的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h顶点坐标是(hk)

    口诀:(hk)正负左右上下移(h左加右减k上加下减)

    从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可以看出:

    如果a0xhyx的增大而减小xhyx的增大而增大;如果a0xhyx的增大而增大xhyx的增大而减小.

    4练习:课本第37页 练习

    五、课堂小结

    1函数ya(xh)2k的图象和函数yax2图象之间的关系.

    2函数ya(xh)2k的图象在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和对称轴等方面的性质.

    六、作业布置

    教材第41页 第5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2课时)

    1课时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

     

    1掌握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2掌握用图象或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yax2bxc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3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以及配方的过程理解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

    重点

    通过图象和配方描述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

    难点

    理解二次函数一般形式yax2bxc(a0)的配方过程发现并总结yax2bxcya(xh)2k的内在关系.

    一、导入新课

    1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ax2的图象先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个单位再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个单位得到.

    2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的开口方向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顶点坐标是________

    3二次函数yx26x21你能很容易地说出它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画出图象吗?

    二、教学活动

    活动1:通过配方确定抛物线yx26x2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再描点画图.

    (1)多媒体展示画法(列表描点连线)

    (2)提出问题: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

    (3)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观察图象:在对称轴的左右两侧抛物线从左往右的变化趋势.

    活动21.不画出图象你能直接说出函数y=-x22x3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

    2你能画出函数y=-x22x3的图象并说明这个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吗?

    (1)在学生画函数图象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2)抽一位或两位同学板演学生自纠老师点评;

    (3)让学生思考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与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有什么关系?这个值与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有什么关系?

    活动3:对于任意一个二次函数yax2bxc(a0)如何确定它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你能把结果写出来吗?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2)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抽学生板演配方过程;教师课件展示二次函数yax2bxc(a0)yax2bxc(a0)的图象.

    (3)引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在对称轴的左右两侧yx的增大有什么变化规律?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和性质.

    活动4:已知抛物线yx22ax9的顶点在坐标轴上a的值.

    活动5:检测反馈

    1填空:

    (1)抛物线yx22x2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

    (2)抛物线y2x22x1的开口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

    (3)二次函数yax24xa的最大值是3a________.

    2写出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1)y3x22x(2)y=-2x28x8.

    3求二次函数ymx22mx3(m0)的图象的对称轴并说出该图象具有哪些性质.

    4抛物线yax22xc的顶点是(12)ac的值分别是多少?

    答案:1.(1)(11)(2)向上x(3)12.(1)开口向上x=-()(2)开口向下x2(20)3.对称轴x=-1m0开口向上顶点坐标是(13m)4.a1c3.

    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

    作业布置

    教材第41页 第6题.2课时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会选用不同的形式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能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值和增减性.

    3能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画出函数的图象并能从图象上观察出函数的一些性质.

    重点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利用函数的图象观察性质.

    难点

    利用图象观察性质.

    一、复习引入

    1抛物线y=-2(x4)25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________4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________________x________4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___函数y________值是________

    2抛物线y2(x3)26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________3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________________x________3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________函数y________值是________

    二、例题讲解

    1 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函数图象经过点A(30)B(10)C(02)

    (2)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是(24)且经过点(01)

    (3)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3且图象经过点(10)(50)

    说明:本题给出求抛物线解析式的三种解法关键是看题目所给条件.一般来说:任意给定抛物线上的三个点的坐标均可设一般式去求;若给定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或最值)及另一个点坐标则可设顶点式较为简单;若给出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则用分解式较为快捷.

    2 已知函数yx22x3

    (1)把它写成ya(xh)2k的形式;并说明它是由怎样的抛物线经过怎样平移得到的?

    (2)写出函数图象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开口方向、最值;

    (3)求出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4)画出函数图象的草图;

    (5)设图象交x轴于AB两点y轴于PAPB的面积;

    (6)根据图象草图说出x取哪些值时y0y<0y>0?

    说明:(1)对于解决函数和几何的综合题时要充分利用图形做到线段和坐标的互相转化;

    (2)利用函数图象判定函数值何时为正何时为负同样也要充分利用图象要使y<0其对应的图象应在x轴的下方自变量x就有相应的取值范围.

    3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a________0b________0c________0b24ac________0.

    说明: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系数abc的符号的关系:

     

    系数的符号

    图象特征

    a的符号

     

    a>0

    抛物线开口向____

    a<0

    抛物线开口向____

    的符号

     

    >0

    抛物线对称轴在y轴的____

    b0

    抛物线对称轴是____

    <0

    抛物线对称轴在y轴的____

    c的符号

     

    c>0

    抛物线与y轴交于____

    c0

    抛物线与y轴交于____

    c<0

    抛物线与y轴交于____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40页 练习12.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1总结出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表述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2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3会用计算方法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重点

    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难点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一、复习引入

    1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的开口由什么决定呢?

    补充:当a的绝对值相等时其形状完全相同a的绝对值越大则开口越小反之成立.

    2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和性质:

    (1)顶点坐标与对称轴;

    (2)位置与开口方向;

    (3)增减性与最值.

    a0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x=-函数y有最小值.

    a0在对称轴的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函数y有最大值.

    二、新课教学

    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函数yx22xyx22x1yx22x2的图象如图所示.

    (1)每个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x22x10有几个根?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20有根吗?

    (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归纳: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有三种情况:

    有两个交点

    有一个交点

    没有交点.

    当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有交点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0时自变量x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b24ac0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交点的横坐标是一元二次方程0ax2bxc的两个根x1x2;当b24ac0抛物线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当b24ac0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

    举例:求二次函数图象yx23x2x轴的交点AB的坐标.

    结论:方程x23x20的解就是抛物线yx23x2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因此抛物线与一元二次方程是有密切联系的.

    即: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是x1x2则抛物线yax2bxc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A(x10)B(x20)

    1 已知函数y=-x27x

    (1)写出函数图象的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以及图象与y轴的交点关于图象对称轴的对称点然后画出函数图象的草图;

    (2)自变量x在什么范围内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何时yx的增大而减少;并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三、巩固练习

    请完成课本练习:第4712

    四、课堂小结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47页 第3456.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2课时)

    1课时 用二次函数解决利润等代数问

     

    能够理解生活中文字表达与数学语言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a0)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理解函数图象的顶点、端点与最值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把实际生活中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难点

    1读懂题意找出相关量的数量关系正确构建数学模型.

    2理解与应用函数图象顶点、端点与最值的关系.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二次函数常见的形式有哪几种?

    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_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_;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________a0图象开口向________a0图象开口向________

    2二次函数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

    二、教学活动

    活动1:问题: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的高度h(单位:m)与小球的运动时间t(单位:s)之间的关系式是h30t5t2(0t6).小球运动的时间是多少时小球最高?小球运动中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活动2:问题:某商场的一批衬衣现在的售价是60每星期可卖出300市场调查反映:如果调整价格每涨价1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1每星期可多卖出20已知该衬衣的进价为每件40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1问题中的定价可能在现在售价的基础上涨价或降价获取的利润会一样吗?

    2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样定价?

    3以下问题提示意在降低题目梯度提示考虑x的取值范围.

    (1)若设每件衬衣涨价x获得的利润为y则定价为________每件利润为________每星期少卖________实际卖出________件.所以y________.何时有最大利润最大利润为多少元?

    (2)若设每件衬衣降价x获得的利润为y则定价为________件利润为________每星期多卖________实际卖出________件.所以y________.何时有最大利润最大利润为多少元?

    根据两种定价可能让学生自愿分成两组分别计算各自的最大利润;老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不足加以辅导;最后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评析.

    活动3:达标检测

    某商场购进一种每件价格为100元的新商品在商场试销发现:销售单价x(/)与每天销售量y()之间满足如图所示的关系.

    (1)y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每天的利润w与销售单价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若你是商场负责人会将售价定为多少来保证每天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答案:(1)y=-x180(2)w(x100)y=-(x140)21 600当售价定为140w最大为1 600元.

    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尤其是数形结合方面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作业布置

    教材第5152页 习题第138题.

     

    2课时 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运用

     

    能根据具体几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能应用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实际几何问题体会二次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

    应用二次函数解决几何图形中有关的最值问题.

    难点

    函数特征与几何特征的相互转化以及讨论最值在何处取得.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用二次函数解决利润等代数问题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二次函数与几何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过程

    问题1:教材第49页探究1.

    用总长为60 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随矩形一边长l的变化而变化.当l为多少米场地的面积S最大?

    分析:

    提问1:矩形面积公式是什么?

    提问2:如何用l表示另一边?

    提问3:面积S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问题2:如图用一段长为60 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墙长32 m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分析:

    提问1:问题2与问题1有什么不同?

    提问2:我们可以设面积为S如何设自变量?

    提问3:面积S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答案:设垂直于墙的边长为xSx(602x)=-2x260x.

    提问4:如何求解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墙长32 m对此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0602x3214x30.

    提问5:如何求最值?

    答案:x=-=-15Smax450.

    问题3:将问题2墙长为32 m改为墙长为18 m求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提问1:问题3与问题2有什么异同?

    提问2:可否模仿问题2设未知数、列函数关系式?

    提问3:可否试设与墙平行的一边为x米?则如何表示另一边?

    答案:设矩形面积为S m2与墙平行的一边为xS·x=-30x.

    提问4:当x30S取最大值.此结论是否正确?

    提问5:如何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答案:0x18.

    提问6:如何求最值?

    答案:由于3018因此只能利用函数的增减性求其最值.当x18Smax378.

    小结:在实际问题中求解二次函数最值问题不一定都取图象顶点处要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来确定.通过问题2与问题3的对比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函数图象的顶点、端点与最值的关系以及何时取顶点处、何时取端点处才有符合实际的最值.

    三、回归教材

    阅读教材第51页的探究3讨论有没有其他建系的方法?哪种建系更有利于题目的解答?

    四、基础练习

    1教材第51页的探究3教材第57页第7题.

    2阅读教材第5254页.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利用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可以解决实际几何问题.

    2实际问题的最值求解与函数图象的顶点、端点都有关系特别要注意最值的取得不一定在函数的顶点处.

    作业布置

    教材第52页 习题第479题.

     

     


    第二十三章 旋转

    231 图形的旋转

     

    1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旋转的基本性质.

    重点

    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难点

    旋转的基本性质.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

    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

    (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具有的一些性质.

    (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新知

    我们前面已经复习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转围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

    (口答)老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钟的中心.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_______分针转了________秒针转了________度.

    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老师点评略)

    3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钟、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1 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

    (2)经过旋转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解:(1)旋转中心是OAOEBOF等都是旋转角.

    (2)经过旋转A和点B分别移动到点E和点F的位置.

    自主探究:

    请看我手里拿着的硬纸板我在硬纸板上挖下一个三角形的洞再挖一个点O作为旋转中心把挖好的硬纸板放在黑板上先在黑板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O转动硬纸板在黑板上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移去硬纸板.

    (分组讨论)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一组推荐一人上台说明)

    1线段OAOA′OBOB′OCOC′有什么关系?

    2AOABOBCOC有什么关系?

    3ABCA′B′C′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老师点评:1.OAOA′OBOB′OCOC′也就是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AOABOB′COC′我们把这三个相等的角即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称为旋转角.

    3ABCA′B′C′形状相同和大小相等即全等.

    综合以上的实验操作得出: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 如图ABCC点旋转后顶点A的对应点为点D试确定顶点B的对应点的位置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

    分析:绕C点旋转A点的对应点是D那么旋转角就是ACD根据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BCB′ACD又由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CBCB′就可确定B′的位置如图所示.

    解:(1)连接CD

    (2)CB为一边作BCE使得BCEACD

    (3)在射线CE上截取CB′CBB′即为所求的B的对应点;

    (4)连接DB′DB′C就是ABCC点旋转后的图形.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及其它们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6263页 习题456.

    232 中心对称

    232.1 中心对称

     

    1正确认识什么是中心对称、对称中心理解关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特点.

    2能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对称图形.

    重点

    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

    中心对称性质的推导及理解.

    复习引入

    问题:作出下图的两个图形绕点O旋转180°后的图案并回答下列的问题:

    1O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后两个图形是否重合?

    2各对应点绕O旋转180°这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老师点评:可以发现如图所示的两个图案绕O旋转180°后都是重合的即甲图与乙图重合OABCOD重合.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探索新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ABC分两种情况作两个图形:

    (1)ABC一顶点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2)作关于一定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第一步画出ABC.

    第二步ABCC(O)为中心旋转180°画出A′B′CA′B′C′如图(1)和图(2)所示.

    从图(1)中可以得出ABCA′B′C是全等三角形;

    分别连接对称点AA′BBCCO在这些线段上且O平分这些线段.

    下面我们就以图(2)为例来证明这两个结论.

    证明:(1)ABCA′B′C′OAOA′OBOB′AOBA′OB′∴△AOB≌△AOBABA′B′同理可证:ACA′C′BCB′C′∴△ABC≌△ABC

    (2)A′是点A绕点O旋转180°后得到的即线段OA绕点O旋转180°得到线段OA′所以点O在线段AA′OAOA′即点O是线段AA′的中点.

    样地O也在线段BB′CC′OBOB′OCOC′即点OBB′CC′的中点.

    因此我们就得到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例题精讲

    1 如图已知ABC和点O画出DEF使DEF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分析:中心对称就是旋转180°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就是绕O旋转180°因此我们连AOBOCO并延长取与它们相等的线段即可得到.

    解:(1)连接AO并延长AOD使ODOA于是得到点A的对称点D如图所示.

    (2)同样画出点B和点C的对称点EF.

    (3)顺次连接DEEFFDDEF即为所求的三角形.

    2 (学生练习老师点评)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和点O画四边形A′B′C′D′使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只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课堂小结(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所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及其它们的应用.

    作业布置

    教材第66页 练习


    23.2.2 中心对称图形

     

    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的概念掌握这两个概念的应用.

    复习两个图形关于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利用这个所学知识探索一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及其他的运用.

    重点

    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难点

    区别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

    一、复习引入

    1(老师口问)口答: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什么性质?

    (老师口述):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2(学生活动)作图题.

    (1)作出线段AO关于O点的对称图形如图所示.

    (2)作出三角形AOB关于O点的对称图形如图所示.

    延长AO使OCAO延长BO使ODBO连接CDCOD即为所求如图所示.

    二、探索新知

    从另一个角度看上面的(1)题就是将线段AB绕它的中点旋转180°因为OAOB所以就是线段AB绕它的中点旋转180°后与它本身重合.

    上面的(2)连接ADBC则刚才的关于中心O对称的两个图形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

    AOOCBOODAOBCOD

    ∴△AOB≌△COD

    ABCD

    也就是ABCD绕它的两条对角线交点O旋转180°后与它本身重合.

    因此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学生活动)1 从刚才讲的线段、平行四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外每一位同学举出三个图形它们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老师点评:老师边提问学生边解答的特点.

    (学生活动)2 请说出中心对称图形具有什么特点?

    老师点评:中心对称图形具有匀称美观、平稳的特点.

    3 求证:如图任何具有对称中心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中心对称图形的对称中心是对应点连线的交点也是对应点间的线段中点因此直接可得到对角线互相平分.

    证明:如图O是四边形ABCD的对称中心根据中心对称性质线段ACBD必过点OAOCOBODO即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因此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三、课堂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

    2应用中心对称图形解决有关问题.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70页 习题8910.


    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理解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横纵坐标的关系掌握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的运用.

    复习轴对称、旋转尤其是中心对称知识迁移到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及其运用.

    重点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xy)及其运用.

    难点

    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导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性质及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三题.

    1已知点A和直线l如图请画出点A关于l对称的点A′.

    2如图ABC是正三角形以点A为中心ABC顺时针旋转6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3如图ABO绕点O旋转18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老师点评:老师通过巡查根据学生解答情况进行点评.()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31)B(40)C(03)D(22)E(33)F(22)作出ABCDEF点关于原点O的中心对称点并写出它们的坐标并回答:

    这些坐标与已知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老师点评:画法:(1)连接AO并延长AO

    (2)在射线AO上截取OA′OA

    (3)AAD′x轴于点D′A′A′D″x轴于点D″.

    ∵△ADOA′D″O全等

    ADA′D″OAOA′

    A(31)

    同理可得BCDEF这些点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点的坐标.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每四人一组):讨论的内容:关于原点作中心对称时它们的横坐标与横坐标绝对值什么关系?纵坐标与纵坐标的绝对值又有什么关系?坐标与坐标之间符号又有什么特点?

    提问几个同学口述上面的问题.

    老师点评:(1)从上可知横坐标与横坐标的绝对值相等纵坐标与纵坐标的绝对值相等.(2)坐标符号相反P(xy)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P′(xy)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

    即点P(xy)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为P′(xy)

    1 如图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作出与线段AB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分析:要作出线段AB关于原点的对称线段只要作出点A、点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A′B即可.

    解: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因此线段AB的两个端点A(01)B(30)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分别为A′(01)B(30)

    连接A′B′.

    则就可得到与线段AB关于原点对称的线段A′B′.

    (学生活动)2 已知ABCA(12)B(13)C(24)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作出ABC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老师点评分析:先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ABC三点并连接组成ABC要作出ABC关于原点O的对称三角形只需作出ABC中的ABC三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依次连接便可得到所求作的A′B′C′.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9页 练习.

    四、课堂小结

    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70页 习题34.

    233 课题学习 图案设计

     

    利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的这些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设计出称心如意的图案.

    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知识然后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开动脑筋敝开胸怀大胆联想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

    重点

    设计图案.

    难点

    如何利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等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它们的组合得出图案.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面的各题.

    1如图已知线段CD是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DB点的对称点作出线段AB并回答ABCD有什么位置关系.

        ,2题图)    ,3题图)

    2如图已知线段CD作出线段CD关于对称轴l的对称线段C′D′并说明CD与对称线段C′D′之间有什么关系?

    3如图已知线段CD作出线段CD关于D点旋转90°的旋转后的图形并说明这两条线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老师点评:

    1ABCD平行且相等;

    2D点作DEl垂足为E并延长使ED′ED同理作出C′连接C′D′C′D′即为所求.CD的延长线与C′D′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在l上并且CDC′D′.

    3D点为旋转中心旋转后CDC′D垂足为D并且CDC′D.

    二、探索新知

    请用以上所讲的平移、轴对称、旋转等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完成下面的图案设计.

    1 (学生活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题.

    按下面的步骤请每一位同学完成一个别致的图案.

    (1)准备一张正三角形纸片(课前准备)(如图a)

    (2)把纸片任意撕成两部分(如图b如图c)

    (3)将撕好的如图b沿正三角形的一边作轴对称得到新的图形;

    (4)(3)得到的图形以正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为旋转中心旋转得到如图(d)(如图c保持不动)

    (5)把如图(d)平移到如图(c)的右边得到如图(e)

    (6)对如图(e)进行适当的修饰使得到一个别致美丽的如图(f)的图案.

    老师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利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的图形变换中的一种或组合设计图案.


    第二十四章 圆

    241 圆的有关性质

    241.1 圆

     

    经历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圆、弧、弦等与圆有关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

    重点

    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

    难点

    理解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圆的集合性定义.

    活动1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给我们以圆的形象的物体.

    2提出问题:我们看到的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形象?

    活动2 动手操作形成概

    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让学生用铅笔和细线画一个圆.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提出问题:我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一样吗?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由什么决定?

    教师强调指出:位置由固定的一个端点决定大小由固定端点到铅笔尖的细线的长度决定.

    1从以上圆的形成过程总结概念: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O”.

    2小组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有什么规律?

    问题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又有什么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形成新概念.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r)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圆的新概念: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一个图形看成是满足条件的点的集合必须符合两点:在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满足这个条件;满足这个条件的每个点都在这个图形上.)

    活动3 学以致用巩固概念

    1教材第81页 练习第1题.

    2教材第80页 例1.

    多媒体展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要证明四个点在同一圆上实际是要证明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即四个点到O的距离相等.

    活动4 自学教材辨析概念

    1自学教材第80页例1后面的内容判断下列问题正确与否:

    (1)直径是弦弦是直径;半圆是弧弧是半圆.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叫做弧.

    (3)在同圆中半径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4)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教师强调:长度相等的弧不一定是等弧等弧必须是在同圆或等圆中的弧.)

    (5)大于半圆的弧是劣弧小于半圆的弧是优弧.

    2指出图中所有的弦和弧.

    活动5 达标检测反馈新知

    教材第81页 练习第23题.

    活动6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圆、弦、弧、等圆、等弧的概念.要特别注意直径和弦”“弧和半圆以及同圆、等圆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等圆和等弧的概念是建立在能够完全重合这一前提条件下的它将作为今后判断两圆或两弧相等的依据.

    2证明几点在同一圆上的方法.

    3集合思想.

    作业布置

    1以定点O为圆心作半径等于2厘米的圆.

    2如图RtABCRtABDC90°D90°OAB的中点.

    求证:ABCD四个点在以点O为圆心的同一圆上.

    答案:1.略;2.证明OAOBOCOD即可.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

     

    理解垂径定理并灵活运用垂径定理及圆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复合图形的折叠方法得出猜想垂径定理并辅以逻辑证明加予理解.

    重点

    垂径定理及其运用.

    难点

    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及利用垂径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复习引入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O”.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线段ACAB

    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图线段AB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AC为端点的弧记作读作圆弧ACAC大于半圆的弧(如图所示)叫做优弧小于半圆的弧(如图所示)叫做劣弧.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按要求完成下题:

    如图ABO的一条弦作直径CD使CDAB垂足为M.

    (1)如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

    (2)你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说一说你理由.

    (老师点评)(1)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CD.

    (2)AMBM即直径CD平分弦AB并且平分.

    这样我们就得到下面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下面我们用逻辑思维给它证明一下:

    已知:直径CD、弦ABCDAB垂足为M.

    求证:AMBM.

    分析:要证AMBM只要证AMBM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因此只要连OAOBACBC即可.

    证明:如图连接OAOBOAOB

    RtOAMRtOBM

    RtOAMRtOBM

    AMBM

    A和点B关于CD对称

    ∵⊙O关于直径CD对称

    当圆沿着直线CD对折时A与点B重合重合重合.

    .

    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得到结论: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本题的证明作为课后练习)

    1 有一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如图所示正常水位下水面宽AB60 m水面到拱顶距离CD18 m当洪水泛滥时水面宽MN32 m时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请说明理由.

    分析:要求当洪水到来时水面宽MN32 m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只要求出DE的长因此只要求半径R然后运用几何代数解求R.

    解: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OARRtAOCAC30CD18

    R2302(R18)2

    R2900R236R324

    解得R34(m)

    连接OMDExRtMOEME16

    342162(34x)2

    16234268xx2342x268x2560

    解得x14x264(不合题意舍去)

    DE4

    不需采取紧急措施.

    三、课堂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以及它们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

    1垂径定理推论的证明.

    2教材第8990页 习题第8910题.

     

     

    241.3 弧、弦、圆心角

     

    1理解圆心角的概念和圆的旋转不变性会辨析圆心角.

    2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与其所对的弦、弧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此关系进行相关的证明和计算.

    重点

    圆心角、弦、弧之间的相等关系及其理解应用.

    难点

    从圆的旋转不变性出发发现并论证圆心角、弦、弧之间的相等关系.

    活动1 动手操作得出性质及概念

    1在两张透明纸片上分别作半径相等的OO′.

    2O绕圆心旋转任意角度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

    3O中画出两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半径构成一个角这个角叫什么角?学生先说教师补充完善圆心角的概念.

    如图AOB的顶点在圆心像这样的角叫做圆心角.

    4判断图中的角是否是圆心角说明理由.

    活动2 继续操作探索定理及推论

    1O′作与圆心角AOB相等的圆心角A′O′B′连接ABAB将两张纸片叠在一起使OO′重合固定圆心将其中一个圆旋转某个角度使得OAO′A′重合在操作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理由是什么?请与小组同学交流.

    2学生会出现多对等量关系教师给予鼓励然后老师小结:在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3在同一个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吗?所对的弦相等吗?

    4综合23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请用符号语言把定理表示出来.

    5分析定理:去掉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条件行吗?

    6定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定理独立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探究:

    (1)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也分别相等吗?

    (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条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也分别相等吗?

    综上所述在同圆或等圆中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就可以推出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也相等.

    活动3 学以致用巩固定理

    1教材第84页 例3.

    多媒体展示例3引导学生分析要证明三个圆心角相等可转化为证明所对的弧或弦相等.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本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悟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活动4 达标检测反馈新知

    教材第85页 练习第12题.

    活动5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圆心角概念及圆的旋转不变性和对称性.

    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以及其应用.

    3数学思想方法:类比的数学方法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作业布置

    1如果两个圆心角相等那么(  )

    A这两个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

    B这两个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C这两个圆心角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如图ABDEO的直径ACDE若弦BE3求弦CE的长.

    3如图OCD是直径AB上两点ACBDMCABNDABMNO上.

    (1)求证:

    (2)CD分别为OAOB中点成立吗?

    答案:1.D2.33.(1)连接OMON证明MCO≌△NDO得出MOANOB得出(2)成立.


    24.1.4 圆周角(2课时)

    1课时 圆周角的概念和圆周角定理

     

    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会识别圆周角.

    2掌握圆周角定理并会用此定理进行简单的论证和计算.

    重点

    圆周角的概念和圆周角定理.

    难点

    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证明圆周角定理尤其是分类标准的确定.

    活动1 复习类比引入概念

    1用几何画板显示圆心角.

    2教师将圆心角的顶点进行移动如图1.

    (1)角的顶点在圆心时我们知道这样的角叫圆心角AOB.

    (2)当角的顶点运动到圆周时ACB这样的角叫什么角呢?

    学生会马上猜出:圆周角.教师给予鼓励引出课题.

    3总结圆周角概念.

    (1)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给圆周角下定义.估计学生能类比圆心角给圆周角下定义顶点在圆周上的角叫圆周角可能对角的两边没有要求.

    (2)教师提问:是不是顶点在圆周上的角就是圆周角呢?带着问题教师出示下图.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形成圆周角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顶点在圆周上;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最后让学生再给圆周角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顶点在圆周上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圆周角.

    (3)比较概念:圆心角定义中为什么没有提到两边都与圆相交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凡是顶点在圆心的角两边一定与圆相交而顶点在圆周上的角则不然因此学习圆周角的概念一定要注意角的两边都与圆相交这一条件.

    活动2 观察猜想寻找规律

    1教师出示同一条弧所对圆周角为90°圆心角为180°和同一条弧所对圆周角为45°圆心角为90°特殊情况的图形.

    提出问题:在这两个图形中对着同一条弧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由于情况特殊学生观察、测量后容易得出:对着同一条弧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

    2教师提出:在一般情况下对着同一条弧的圆周角还是圆心角的一半吗?通过上面的特例学生猜想得出命题: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活动3 动手画图证明定理

    1猜想是否正确还有待证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分小组交流画出的图形议一议:所画图形是否相同?所画图形是否合理?

    3利用实物投影在全班交流得到三种情况.若三种位置关系未出现全教师利用电脑演示同一条弧所对圆周角的顶点在圆周上运动的过程得出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之间可能出现的不同位置关系得到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内部、外部三种情况.

    4引导学生选一种最特殊、最容易证明的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周角的一边上进行证明写出证明过程教师点评.

    5引导学生通过添加辅助线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周角的内部、外部转化成心角的顶点在圆周角的一边上的情形进行证明若学生不能构造过圆周角和圆心角顶点的直径教师给予提示.然后小组交流讨论上台展示证明过程教师点评证明过程.

    6命题改为定理圆周角定理”.

    活动4 达标检测反馈新知

    1教材第88页 练习第1题.

    2如图BACBOC分别是O中的弧BC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BAC60°那么BOC________.

     

    3如图ABACO的两条弦延长CAD使ADAB如果ADB30°那么BOC________.

    答案:1.略;2.120°3.120°.

    活动5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圆周角概念及定理.

    2类比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方法及分类讨论、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

    作业布置

    教材第88页 练习第4教材第89页 习题第5题.

     

     

     

     

    2课时 圆周角定理推论和圆内接多边形

     

    1能推导和理解圆周角定理的两个推论并能利用这两个推论解决相关的计算和证明.

    2知道圆内接多边形和多边形外接圆的概念明确不是所有多边形都有外接圆.

    3能证明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并能应用这个性质解决简单的计算和证明等问题.

    重点

    圆周角定理的两个推论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的运用.

    难点

    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定理的准确、灵活应用以及如何添加辅助线.

    活动1 温习旧知

    1圆周角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2如图的度数为100°BOC________A________.

    3如图四边形ABCDB1互补AD的延长线与DC所夹的260°1________B________.

    4判断正误:

    (1)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  )

    (2)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

    答案:1.略;2.100°50°3.120°60°4.

    活动2 探索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1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个O.想一想AC为端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有多少个?试着画几个.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下图ABCADCAEC的大小关系如何?为什么?

    让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继续追问:如果把这个结论中的同弧改为等弧结论正确吗?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下图BCO的直径.请问:BC所对的圆周角BAC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

    让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BAC是直角.教师追问理由.

    3如图若圆周角BAC90°那么它所对的弦BC经过圆心吗?为什么?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

    4师生共同解决教材第87页例4.

    活动3 探索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1教师给学生介绍以下基本概念:

    圆内接多边形与多边形的外接圆;圆内接四边形与四边形的外接圆.

    2要求学生画一画想一想:

    O上任作它的一个内接四边形ABCDA是圆周角吗?BCD呢?进一步思考圆内接四边形的四个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先打开几何画板验证学生的猜想然后再引导学生证明最后得出结论: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4课件展示练习:

    (1)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AC________BADC________;若B80°ADC________CDE________

    (2)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AOC100°D________B________

    (3)四边形ABCD内接于OA∶∠C13A________

    (4)如图梯形ABCD内接于OADBCB75°C________.

    (5)想一想对于圆的任意内接四边形都有这样的关系吗?

    答案:(1)180°180°100°80°(2)130°50°(3)45°(4)75°(5)都有.

    活动4 巩固练习

    1教材第88页 练习第5题.

    2圆的内接梯形一定是________梯形.

    3ABCD为圆内接四边则下列哪个选项可能成立(  )

    AA∶∠BC∶∠D1234

    BA∶∠B∶∠C∶∠D2134

    CA∶∠B∶∠C∶∠D3214

    DA∶∠B∶∠C∶∠D4321

    答案:1.略;2.等腰;3.B.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圆周角定理的两个推论和圆内接四边形的重要性质要求同学们理解圆内接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外接圆的概念理解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并初步应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问题的证明和计算.

    作业布置

    教材第8991页 习题第56131417题.


    24.2 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1理解并掌握设O的半径为rP到圆心的距离OPd则有:点P在圆外d>r;点P在圆上dr;点P在圆内d<r及其运用.

    2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并掌握它的运用.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三角形外心的概念.

    4了解反证法的证明思想.

    复习圆的两种定理和形成过程并经历探究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能作圆的结论及作图方法给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结论.接着从这三点到圆心的距离逐渐引入点P到圆心距离与点和圆位置关系的结论并运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结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及它们的运用.

    难点

    讲授反证法的证明思路.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问题.

    1圆的两种定义是什么?

    2你能至少举例两个说明圆是如何形成的?

    3圆形成后圆上这些点到圆心的距离如何?

    4如果在圆外有一点呢?圆内呢?请你画图想一想.

    (老师点评)(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组成的图形.

    (2)圆规:一个定点一个定长画圆.

    (3)都等于半径.

    (4)经过画图可知圆外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圆内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

    二、探索新知

    由上面的画图以及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设O的半径为rP到圆心的距离为OPd

    则有:点P在圆外d>r

    P在圆上dr

    P在圆内d<r

    反过来也十分明显如果d>rP在圆外;如果drP在圆上;如果d<rP在圆内.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

    O的半径为rP到圆的距离为d

    则有:点P在圆外d>r

    P在圆上dr

    P在圆内d<r.

    这个结论的出现对于我们今后解题、判定点P是否在圆外、圆上、圆内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们接着研究确定圆的条件:

    (学生活动)经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经过二点只能作一条直线那么经过一点能作几个圆?经过二点、三点呢?请同学们按下面要求作圆.

    (1)作圆使该圆经过已知点A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

    (2)作圆使该圆经过已知点AB你是如何做的?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其圆心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作圆使该圆经过已知点ABC三点(其中ABC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你是如何做的?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1)无数多个圆如图(1)所示.

    (2)连接ABAB的垂直平分线则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AB的距离都相等都满足条件作出无数个.

    其圆心分布在AB的中垂线上与线段AB互相垂直如图(2)所示.

    (3)作法:连接ABBC

    分别作线段ABBC的中垂线DEFGDEFG相交于点O

    O为圆心OA为半径作圆O就是所要求作的圆如图(3)所示.在上面的作图过程中因为直线DEFG只有一个交点O并且点OABC三个点的距离相等(中垂线上的任一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所以经过ABC三点可以作一个圆并且只能作一个圆.

    即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也就是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做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

    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

    下面我们来证明:经过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作出一个圆.

    证明:如图假设过同一直线l上的ABC三点可以作一个圆设这个圆的圆心为P那么点P既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1又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l2即点Pl1l2交点l1ll2l这与我们以前所学的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矛盾.

    所以过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

    上面的证明方法与我们前面所学的证明方法思路不同它不是直接从命题的已知得出结论而是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过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作一个圆)由此经过推理得出矛盾由矛盾断定所作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在某些情景下反证法是很有效的证明方法.

    1 某地出土一明代残破圆形瓷盘如图所示.为复制该瓷盘确定其圆心和半径请在图中用直尺和圆规画出瓷盘的圆心.

    分析:圆心是一个点一个点可以由两条直线交点而成因此只要在残缺的圆盘上任取两条线段作线段的中垂线交点就是我们所求的圆心.

    作法:(1)在残缺的圆盘上任取三点连接成两条线段;

    (2)作两线段的中垂线相交于一点O.

    O就为所求的圆心.图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5页 练习123.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设O的半径为rP到圆心的距离为d

    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3三角形外接圆和三角形外心的概念.

    4反证法的证明思想.

    5以上内容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01102页 习题178.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3课时)

    1课时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1)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有关概念.

    (2)理解设O的半径为r直线l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直线lO相交d<r;直线lO相切dr;直线lO相离d>r.

    重点

    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难点

    由上节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迁移并运动直线导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三个对应等价.

    一、复习引入

    (老师口问学生口答老师并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我们前一节课已经学到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设O的半径为rP到圆心的距离OPd.

    则有:点P在圆外d>r如图(a)所示;

    P在圆上dr如图(b)所示;

    P在圆内d<r如图(c)所示.

    二、探索新知

    前面我们讲了点和圆有这样的位置关系如果这个点P改为直线l呢?它是否和圆还有这三种的关系呢?

    (学生活动)固定一个圆把三角尺的边缘移动如果把这个边缘看成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老师口问学生口答)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和相离.

    (老师板书)如图所示:

    如图(a)直线l和圆有两个公共点这时我们就说这条直线和圆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如图(b)直线l和圆有一个公共点这时我们说这条直线和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点叫做切点.

    如图(c)直线l和圆没有公共点这时我们说这条直线和圆相离.

    我们知道点到直线l的距离是这点向直线作垂线这点到垂足D的距离按照这个定义作出圆心Ol的距离的三种情况.

    (学生分组活动):设O的半径为r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为d请模仿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总结出什么结论?

    老师点评:直线lO相交d<r如图(a)所示;

    直线lO相切dr如图(b)所示;

    直线lO相离d>r如图(c)所示.

    1 如图已知RtABC的斜边AB8 cmAC4 cm.

    (1)以点C为圆心作圆当半径为多长时直线ABC相切?

    (2)以点C为圆心分别以2 cm4 cm为半径作两个圆这两个圆与直线AB分别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解:(1)如图CCDAB垂足为D.

    RtABC

    BC4.

    CD2

    因此当半径为2 cmABC相切.

    (2)(1)可知圆心C到直线AB的距离d2 cm所以

    r2d>rC与直线AB相离;

    r4d<rC与直线AB相交.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6页 练习

    四、课堂小结

    (生归纳总结发言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直线和圆相交(割线)、直线和圆相切(切线、切点)、直线和圆相离等概念.

    2O的半径为r直线l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直线lO相交d<r

    直线lO相切dr

    直线lO相离d>r.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01页 习题第2题.


    2课时 圆的切线

     

    1能用数量关系确定位置关系的方法推导切线的判定定理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能从逆向思维的角度理解切线的性质定理.

    2掌握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相关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重点

    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与圆的切线相关的计算和证明等问题.

    难点

    探索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和解决相关问题时怎样添加辅助线.

    活动1 动手操作

    要求学生先在纸上画O和圆上一点A然后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如何画出这个圆过点A的一条切线?能画几条?有几种画法?你怎么确定你所画的这条直线是O的切线?

    活动2 探索切线的判定定理

    1如图O经过半径OA的外端点A作直线lOA则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是多少?

    2思考:如果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那么直线和圆有何位置关系呢?你能发现此问题和上节课所学内容的联系吗?

    3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得出切线的判定定理的内容.要求学生尝试用文字语言和几何语言描述:

    文字语言描述:经过________并且________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几何语言描述:如上图OC为半径OCABABO相切于点C.

    引导学生观察下面两个图形发现直线l都不是圆的切线.所以在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时应注意两个条件经过半径外端”“垂直于半径缺一不可.

    4讲解教材第98页例1.请学生自己先寻找解题思路教师引导然后小结解题基本模式.

    活动3 性质定理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图如果直线lO的切线切点为A那么半径OA与直线l是不是一定垂直呢?

    教师提示学生:直接证明切线的性质定理比较困难可用反证法.假设半径OAl不垂直如图过点OOMl垂足为M根据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直线lO________.这就与已知直线lO相切矛盾假设不正确.因此半径OA与直线l垂直.

    2学生总结出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3教师引导学生辨别切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切线的判定定理是要在未知相切而要证明相切的情况下使用;切线的性质定理是在已知相切而要推得一些其他的结论时使用.

    活动4 巩固练习

    1(1)下列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是(  )

    A与圆有公共点的直线

    B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

    C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

    D过圆的直径外端点的直线

    (2)如图已知直线EF经过O上的点EOEEFEOF45°则直线EFO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2)题图)    ,(3)题图)

    (3)如图ABO的直径PAB90°连接PBO于点CDPA边的中点连接CD.求证:CDO的切线.

    2教材第98页 练习第12题.

    答案:1.(1)B(2)相切;(3)连接OCOD2.略.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知识总结:两个定理:切线的判定定理是________;切线的性质定理是________

    2方法总结:(1)证明切线的性质定理所用的方法是反证法.

    (2)证明切线的方法:当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时把圆心和这个公共点连接起来然后证明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简称连半径证垂直当直线和圆的公共点没有明确时可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再证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简称作垂直证半径

    (3)在运用切线的性质时连接圆心和切点是常作的辅助线这样可以产生半径和垂直条件.

    作业布置

    教材第101页 习题24.246题.

    3课时 切线长定理

     

    了解切线长的概念.

    理解切线长定理了解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的内心的概念熟练掌握它的应用.

    复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切线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知识迁移到切长线的概念和切线长定理然后根据所学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给出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的内心概念最后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

    切线长定理及其运用.

    难点

    切线长定理的导出及其证明和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复习引入

    1已知ABC作三个内角平分线说说它具有什么性质?

    2点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3直线和圆有什么位置关系?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什么?

    老师点评:(1)在黑板上作出ABC的三条角平分线并口述其性质: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交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2)(口述)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点在圆内d<r;点在圆上dr;点在圆外d>r.

    (3)(口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同样有三种:直线lO相交d<r;直线lO相切dr;直线lO相离d>r;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二、探索新知

    从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知道O上任一点A都可以作一条切线并且只有一条根据下面提出的问题操作思考并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在你手中的纸上画出O并画出过A点的唯一切线PA连接PO沿着直线PO将纸对折设圆上与点A重合的点为B这时OBO的一条半径吗?PBO的切线吗?利用图形的轴对称性说明圆中的PAPBAPOBPO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抽取34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老师点评:OBOA重叠OA是半径OB也就是半径了.又因为OB是半径PBOB的外端又根据折叠后的角不变所以PBO的又一条切线根据轴对称性质我们很容易得到PAPBAPOBPO.

    我们把PAPB的长即经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从上面的操作我们可以得到:

    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下面我们给予逻辑证明.

    1 如图已知PAPBO的两条切线.

    求证:PAPBOPAOPB.

    证明:PAPBO的两条切线.

    OAAPOBBP

    OAOBOPOP

    RtAOPRtBOP

    PAPBOPAOPB.

    因此我们得到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我们刚才已经复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同刚才画的图)设交点为I那么IABACBC的距离相等如图所示因此以点I为圆心IBC的距离ID为半径作圆IABC的三条边都相切.

    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2 如图已知OABC的内切圆切点为DEF如果AE2CD1BF3ABC的面积为6.求内切圆的半径r.

    分析:直接求内切圆的半径有困难由于面积是已知的因此要转化为面积法来求就需添加辅助线如果连接AOBOCO就可把三角形ABC分为三块那么就可解决.

    解:连接AOBOCO

    ∵⊙OABC的内切圆且DEF是切点.

    AFAE2BDBF3CECD1

    AB5BC4AC3

    SABC6

    (453)r6

    r1.

    答:所求的内切圆的半径为1.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00页 练习.

    四、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圆的切线长概念;

    2切线长定理;

    3三角形的内切圆及内心的概念.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02页 综合运用1112

     

    243 正多边形和圆

     

    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正多边形半径和边长、边心距、中心角之间的关系会应用多边形和圆的有关知识画多边形.

    复习正多边形概念让学生尽可能讲出生活中的多边形为引题引入正多边形和圆这一节的内容.

    重点

    讲清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正多边形半径、中心角、弦心距、边长之间的关系.

    难点

    通过例题使学生理解四者:正多边形半径、中心角、弦心距、边长之间的关系.

    一、复习引入

    请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正多边形?

    2从你身边举出两三个正多边形的实例正多边形具有轴对称、中心对称吗?其对称轴有几条对称中心是哪一点?

    老师点评:1.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2实例略.正多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很多条但不一定是中心对称图形正三角形、正五边形就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探索新知

    如果我们以正多边形对应顶点的交点作为圆心以点到顶点的连线为半径能够作一个圆很明显这个正多边形的各个顶点都在这个圆上如图正六边形ABCDEF连接ADCF交于一点O为圆心OA为半径作圆那么BCDEF肯定都在这个圆上.

    因此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十分密切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作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这个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我们以圆内接正六边形为例证明.

    如图所示的圆O分成相等的6段弧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六边ABCDEF下面证明它是正六边形.

    ABBCCDDEEFAF

    ∴∠A的度数=()的度数=2的度数

    B的度数=()的度数=2的度数

    ∴∠AB

    同理可证:BCDEFA

    又六边形ABCDEF的顶点都在O

    根据正多边形的定义各边相等、各角相等六边形ABCDEFO的内接正六边形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外接圆.

    为了今后学习和应用的方便我们把一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多边形的中心.

    外接圆的半径叫做正多边形的半径.

    正多边形每一边所对的圆心角叫做正多边形的中心角.

    中心到正多边形的一边的距离叫做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1 已知正六边形ABCDEF如图所其外接圆的半径是a求正六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分析:要求正六边形的周长只要求AB的长已知条件是外接圆半径因此自然而然边长应与半径挂上钩很自然应连接OAO点作OMAB垂足为MRtAOM中便可求得AM又应用垂径定理可求得AB的长.正六边形的面积是由六块正三角形面积组成的.

    解:如图所示由于ABCDEF是正六边形所以它的中心角等于60°OBC是等边三角形从而正六边形的边长等于它的半径.

    因此所求的正六边形的周长为6a

    RtOAMOAaAMABa

    利用勾股定理可得边心距

    OMa2(a)2a

    所求正六边形的面积=6××AB×OM6××a×aa2

    现在我们利用正多边形的概念和性质来画正多边形.

    2 利用你手中的工具画一个边长为3 cm的正五边形.

    分析:要画正五边形首先要画一个圆然后对圆五等分因此应该先求边长为3的正五边形的半径.

     

    解:正五边形的中心角AOB72°

    如图AOM36°OAAB÷sin36°1.5÷sin36°2.55(cm)

    画法:(1)O为圆心OA2.55 cm为半径画圆;

    (2)O上顺次截取边长为3 cmABBCCDDEEA.

    (3)分别连接ABBCCDDEEA.

    则正五边形ABCDE就是所要画的正五边形如图.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08页 习题123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正多边形和圆的有关概念:正多边形的中心正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正多边的边心距.

    2正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的中心角、边长、正多边形的边心距之间的关系.

    3画正多边形的方法.

    4运用以上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08109页 习题468.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2课时)

    1课时 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

     

    1理解弧长与圆周长的关系能用比例的方法推导弧长公式并能利用弧长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类比推导弧长公式的方法推导扇形面积公式并能利用扇形面积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重点

    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公式的应用.

    难点

    类比弧长公式的推导来获得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活动1 创设情境

    这是章前图中的车轮的一部分如果一只蚂蚁从点O出发爬到A再沿弧AB爬到B最后回到点O若车轮半径OA60 cmAOB108°你能算出蚂蚁所走的路程吗?这就涉及到计算弧长的问题也是本节课要研究的第一问题.

    活动2 探究新知

    思考:1.弧是圆的一部分想一想如何计算圆周长?

    2圆周长可以看作多少度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

    31°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多少?2°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多少?3°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多少?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又是多少呢?

    4推导出弧长公式l强调n表示1°的圆心角的倍数n不带单位180也如此.

    5对于公式lR一定时你能从函数的角度来理解弧长l和圆心角n的关系吗?

    活动3 达标检测1

    1学生运用公式计算活动1中的问题.

    2解决教材第111页的例1.

    3完成教材113页的练习第12题.

    4在半径为12O60°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  )

    A6π    B4π    C2π    Dπ

    答案:4.B

    活动4 自主探究

    1观察问题1中蚂蚁所围成的图形是什么?请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第112页第1自然段.

    2我们知道弧是圆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把弧长的问题转化为圆周长的问题来解决.那么扇形呢?你能类比弧长的推导方式求出扇形的面积公式吗?

    3较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请推导出扇形面积和对应弧长的关系.

    活动5 反馈新知

    1已知扇形的半径为3 cm面积为3π cm2则扇形的圆心角是________°扇形的弧长是________cm.(结果保留π)(答案:1202π)

    2师生共同完成教材第112页例2.

    3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第3题.

    4如图已知扇形的圆心角是直角半径是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结果不计算近似值)(答案:π2)

    5方法小结:

    问题1:求一个图形的面积而这个图形是未知图形时

    们应该把未知图形化为什么图形呢?

    问题2: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把未知图形化为已知图形的呢?

    活动6 达标检测2

    112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12π cm则此弧所在的圆的半径是________

    2如图4×4的方格中(共有16个方格)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OAB分别是小正方形的顶点则扇形OAB的弧长等于________(结果保留根号及π)

    3如图矩形ABCDAB1ADAD的长为半径的ABC边于点E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

    答案:1.18 cm2.π3.π.

    活动7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弧长公式是什么?扇形的面积公式呢?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如何理解这两个公式?这两个公式有什么作用?这两个公式有什么联系?

    2在解决部分与整体关系的问题时我们应学会用什么方法去解决?

    3解决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时我们应用什么数学思想去添加辅助线?

    作业布置

    教材第115页 习题24.41题的(1)(2)28题.

     

    2课时 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了解圆锥母线的概念理解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圆锥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和复习扇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圆锥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应用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

    圆锥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探索两个公式的由来.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请讲讲它们的异同点.

    2问题1:一种太空囊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太空囊的外表面须作特别处理以承受重返地球大气层时与空气摩擦后产生的高热那么该太空囊要接受防高热处理的面积应由几部分组成的.

    老师点评:(1)n°圆心角所对弧长:lS扇形公式中没有n°而是n;弧长公式中是R分母是180;而扇形面积公式中是R2分母是360两者要记清不能混淆.

    (2)太空囊要接受热处理的面积应由三部分组成;圆锥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和底圆的面积.这三部分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我们已经学过会求出其面积但圆锥的侧面积到目前为止如何求我们是无能为力下面我们来探究它.

    二、探索新知

    我们学过圆柱的侧面积是沿着它的母线展开成长方形同样道理我们也把连接圆锥顶点和底面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母线.

    (学生分组讨论提问两三位同学)

    问题2:与圆柱的侧面积求法一样沿母锥一条母线将圆锥侧面剪开并展平容易得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设圆锥的母线长为l底面圆的半径为r如图所示那么这个扇形的半径为________扇形的弧长为________因此圆锥的侧面积为________圆锥的全面积为________

    老师点评:很显然扇形的半径就是圆锥的母线扇形的弧长就是圆锥底面圆的周长.因此要求圆锥的侧面积就是求展开图扇形面积S其中n可由2πr求得:n扇形面积Sπrl;全面积是由侧面积和底面圆的面积组成的所以全面积=πrlπr2.

    1 圣诞节将近某家商店正在制作圣诞节的圆锥形纸帽已知纸帽的底面周长为58 cm高为20 cm要制作20顶这样的纸帽至少要用多少纸?(结果精确到0.1 cm2)

    分析:要计算制作20顶这样的纸帽至少要用多少纸只要计算纸帽的侧面积即可.

    解:设纸帽的底面半径为r cm母线长为l cm

    r

    l22.03

    S纸帽侧πrl×58×22.03638.87(cm)

    63887×2012777.4(cm2)

    所以至少需要12777.4 cm2的纸.

    2 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120°面积为300π cm2.

    (1)求扇形的弧长;

    (2)若将此扇形卷成一个圆锥则这个圆锥的轴截面面积为多少?

    分析:(1)S扇形求出R再代入l求得.(2)若将此扇形卷成一个圆锥扇形的弧长就是圆锥底面圆的周长就可求圆的半径其截面是一个以直径为底圆锥母线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解:(1)如图所示:

    300π

    R30

    弧长l20π(cm)

    (2)如图所示:

    20π2πr

    r10R30

    AD20

    S轴截面×BC×AD

    ×2×10×20200(cm2)

    扇形的弧长是20π cm卷成圆锥的轴截面是200 cm2.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14页 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什么叫圆锥的母线.

    2会推导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它们解决问题.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15116页 习题6810.


    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

    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

    251.1 随机事件

     

    了解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的特点.

    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不同.

    重点

    随机事件的特点.

    难点

    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一、情境引入

    分析说明下列事件能否一定发生:

    今天不上课;煮熟的鸭子飞了;明天地球还在转动;木材燃烧会放出热量;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朝上.

    二、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

    教师事先准备的三个袋子中分别装有10个白色的乒乓球;5个白色的乒乓球和5个黄色的乒乓球;10个黄色的乒乓球分组讨论从这三个袋子里摸出黄色乒乓球的情况.

    学生积极参加通过操作和观察归纳猜测出在第1个袋子中摸出黄色球是不可能的在第2个袋子中能否摸出黄色球是不确定的在第3个袋子中摸出黄色球是必然的.

    2概念得出

    从上面的事件可看出对于任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三种情况:

    (1)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3)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3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袋子中有4个黑球2个白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情况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

    (1)是白球还是黑球?

    (2)经过多次试验摸出的黑球和白球哪个次数多?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28页 练习

    四、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29页 练习12.

    251.2 概 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与概率的值的关系.

    2理解概率的定义及计算公式P(A)明确概率的取值范围能求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理解概率定义及计算公式P(A).

     

    难点

    了解概率的定义理解概率计算的两个前提条件.

    活动1 创设情境

    (1)事件可以分为哪几类?什么是随机事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样吗?

    (2)在同样的条件下某一随机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那么它发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能否用数值进行刻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活动2 试验活动

    试验1:每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分别标有12345号的5根纸签从中随机地抽取一根观察上面的数字看看有几种可能.(如此多次重复)

    试验2:教师随意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请学生观察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可能.(如此可重复多次)

    (1)试验1中共出现了几种可能的结果?你认为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相等吗?如果相等你认为它们的可能性各为多少?

    (2)试验2中共出现了几种可能的结果?你认为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相等吗?如果相等你认为它们的可能性各为多少?

    活动3 引出概率

    1从数量上刻画一个随机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我们把它叫做这个随机事件A的概率记为P(A)

    2概率计算必须满足的两个前提条件:

    (1)每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有限个;

    (2)每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3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________.

    4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如果A是必然发生的事件那么P(A)________如果A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那么P(A)________.

    活动4 精讲例题

    1 下列事件中哪些是等可能性事件哪些不是?

    (1)运动员射击一次中靶心与不中靶心;

    (2)随意抛掷一枚硬币反面向上与正面向上;

    (3)随意抛掷一只可乐纸杯杯口朝上或杯底朝上或横卧;

    (4)分别从写有13579中一个数的五张卡片中任抽1张结果是13579.

    答案:(1)不是等可能事件;(2)是等可能事件;(3)不是等可能事件;(4)是等可能事件.

    2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131页~132页例1及解答过程.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讲解教材第132页例2.想一想:把此题(1)(3)两问及答案联系起来你有什么发现?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讲解教材第133页例3.

    活动5 过关练习

    教材第133页 练习第13题.

    补充:1.袋子中装有5个红球3个绿球这些球除了颜色外都相同.从袋子中随机地摸出一个球它是红色与它是绿色的可能性相等吗?两者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2一个质地均匀的小正方体骰子六个面分别标有数字122344掷骰子后观察向上一面的数字.

    (1)出现数字1的概率是多少?

    (2)出现的数字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

    (3)两个数字出现的概率相等?分别是多少?

    答案:1.摸到红色球与摸到绿色球的可能性不相等P(摸到红球)P(摸到绿球)2.(1)(2)(3)数字13出现的概率相同都是数字24出现的概率相同都是.

    活动6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P(A).

    2概率计算的两个前提条件: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有限个;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作业布置

    教材第134页~135页 习题第36.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2课时)

    1课时 用列举法和列表法求概率

     

    1会用列举法和列表法求简单事件的概率.

    2能利用概率知识解决计算涉及两个因素的一个事件概率的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

    正确理解和区分一次试验中涉及两个因素与所包含的两步试验.

    难点

    当可能出现的结果很多时会用列表法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活动1 创设情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一些游戏游戏规则制定是否公平对游戏者来说非常重要其实这就是一个游戏双方获胜概率大小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规则如下:

    老师向空中抛掷两枚同样的一元硬币如果落地后一正一反老师赢;如果落地后两面一样你们赢.请问: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

    学生思考计算后回答问题:把其所能产生的结果全部列出来应该是正正、正反、反正、反反共有四种可能并且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1)记满足两枚硬币一正一反的事件为AP(A)

    (2)记满足两枚硬币两面一样的事件为BP(B).

    由此可知双方获胜的概率一样所以游戏是公平的.

    当一次试验涉及两个因素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比较少时我们看到结果很容易被全部列出来;若出现结果的数目较多时要想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这个问题.

    活动2 探索交流

    1 为活跃联欢晚会的气氛组织者设计了以下转盘游戏AB两个带指针的转盘分别被分成三个面积相等的扇形转盘A上的数字分别是168转盘B上的数字分别是457(两个转盘除表面数字不同外其他完全相同).每次选择2名同学分别拨动AB两个转盘上的指针使之产生旋转指针停止后所指数字较大的一方为获胜者负者则表演一个节目(若箭头恰好停留在分界线上则重转一次).作为游戏者你会选择哪个装置呢?并请说明理由.

    在这个环节里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用列举法列出所有的情况很多学生会发现列出所有的情况会有困难会漏掉一些情况.这个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探索交流然后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停止转动后哪个转盘指针所指数字较大的可能性更大呢?

    由于事件的随机性我们必须考虑事件发生概率的大小.此时首先引导学生观看转盘动画同学们会发现这个游戏涉及AB两个转盘即涉及两个因素与上节课所讲授单转盘概率问题相比可能产生的结果数目增多了变复杂了列举时很容易造成重复或遗漏.怎样避免这个问题呢?

    实际上可以将这个游戏分两步进行教师指导学生构造下列表格:

     

       B

     

     

     

    A   

    4

    5

    7

    1

     

     

     

    6

     

     

     

    8

     

     

     

      分析:首先考虑转动A盘:指针可能指向168三个数字中的任意一个可能出现的结果就会有3个;接着考虑转动B盘:当A盘指针指向1B盘指针可能指向457三个数字中的任意一个.当A盘指针指向68B盘指针同样可能指向457三个数字中的任意一个这样一共会产生9种不同的结果.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通过观察与计算得出结论(即列表法)

     

       B

     

     

     

    A   

    4

    5

    7

    1

    (14)

    (15)

    (17)

    6

    (64)

    (65)

    (67)

    8

    (84)

    (85)

    (87)

    从表中可以发现:A盘数字大于B盘数字的结果共有5B盘数字大于A盘数字的结果共有4种.

    P(A数较大)P(B数较大)P(A数较大)P(B数较大)选择A装置的获胜可能性较大.

    在学生填写表格过程中注意向学生强调数对的有序性.

    由于游戏是分两步进行的我们也可用其他的方法来列举.即先转动B可能出现457三种结果;第二步考虑转动A可能出现168三种情况.

    活动3 例题精讲

    通过上面例1的分析学生对用列表法求概率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教材第136页例2.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题后小结:

    当一个事件要涉及两个因素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通常采用列表法.运用列表法求概率的步骤如下:

    (1)列表;

    (2)通过表格计数确定公式P(A)中的mn的值;

    (3)利用公式P(A)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

    活动4 过关练习

    教材第138页 练习第12题.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方面来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要求每个学生在组内交流派小组代表发言.

    作业布置

    教材第139页~140页 习题第13题和第5题.2课时 用树状图求概率

     

    1理解并掌握用树状图求概率的方法并利用它们解决问题.

    2正确认识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列表法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树状图法.

    重点

    理解树状图的应用方法及条件用画树状图的方法求概率.

    难点

    用树状图列举各种可能的结果求实际问题中的概率.

    一、复习引入

    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方法.

    (1)总共有几种可能即求出n

    (2)每个事件中有几种可能的结果即求出m从而求出概率.

    什么时候用列表法?

    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的方法有哪些?

    二、探索新知

    画树状图求概率

    1 甲口袋中装有2个相同的球它们分别写有字母AB;乙口袋中3个相同的球它们分别写有字母CDE;丙口袋中2个相同的球它们分别写有字母HI.从三个口袋中各随机地取出1个球.

    (1)取出的三个球上恰好有1个、2个和3个元音字母的概率分别为多少?

    (2)取出的三个球上全是辅音字母的概率是多少?

    1与上节课的例题比较有所不同:要从三个袋子里摸球即涉及到三个因素.此时同学们会发现用列表法就不太方便可以尝试树状图法.

    本游戏可分三步进行.分步画图和分类排列相关的结论是解题的关键.

    从图形上可以看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共有12即:

    A A A A A A  B B B B B B

    C  C  D  D  E  E  C  C  D  D  E  E

    H  I  H  I  H  I  H  I  H  I  H  I

    (幻灯片上用颜色区分)

    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只有一个元音字母的结果(黄色)5ACHADHBCIBDIBEH所以P(1个元音)

    有两个元音的结果(白色)4ACIADIAEHBEI所以P(2个元音)

    全部为元音字母的结果(绿色)只有1AEI所以P(3个元音).

    (2)全是辅音字母的结果(红色)共有2BCHBDH所以P(3个辅音).

    通过例1的解答很容易得出题后小结:

    当一次试验要涉及3个或更多的因素时通常采用画树形图”.

    运用树状图法求概率的步骤如下:(幻灯片)

    画树状图;

    列出结果确定公式P(A)mn的值;

    利用公式P(A)计算.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39页 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利用树状图法求概率.

    2什么时候用列表法什么时候用树状图法各自的应用特点:有两个元素且情况较多时用列表法当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元素时用树状图法.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40页 习题69.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

     

    1当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一般用统计频率的方法来估计概率.

    2会设计模拟试验能应用模拟试验求概率.

    重点

    对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

    对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理解.

    一、情境引入

    某篮球运动员在最近的几场大赛中罚球投篮的结果如下:

     

    投篮次数n

    8

    10

    12

    9

    16

    10

    进球次数m

    6

    8

    9

    7

    12

    7

    进球频率

     

     

     

     

     

     

      (1)计算表中各次比赛进球的频率;

    (2)这位运动员投篮一次进球的概率约为多少?

    解答:(1)0.750.80.750.780.750.7

    (2)0.75.

    二、自主探究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1试验要求:

    (1)把全班分成1012每组中有一名学生投掷硬币另一名同学做记录其余同学观察试验计算结果各组必须在同样条件下进行.

    (2)明确任务每组掷币50认真统计正面朝上的频数算出正面朝上的频率整理试验的数据并记录下来.

    2各组汇报试验结果:

    把各组试验数据汇报给教师教师积累后填入表格板书学生计算出累加后的频率.(由于试验次数较小有可能有些组的最后结果和自己的猜想有出入)

    3根据列表填在教材第142页图中观察频率变化情况小组交流后阐述所得结论.

    4思考:教材第143思考”.

    5问题1:教材第144页问题1.

    分析:幼树的成活率是实际问题中的概率在这个实验过程中移植总数无限每一棵小苗成活的可能性不相等所以不能用列举法求概率只能用频率估计概率.

    解: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方法总结:(1)先计算出每次试验的频率;

    (2)观察频率活动情况选择最接近且围绕波动的频率数作为概率.

    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应用

    教材第145页问题2

    分析:学生阅读表256提供的信息:

    (1)估测出损坏率.(实质也是概率问题)

    (2)算出完好柑橘的质量.

    (3)计算出实际成本再确定定价.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7页 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利用频率估计概率建立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基础上.

    (2)利用频率估计概率得到的概率是近似值.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47148页 习题125.

     

    相关教案

    最新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这是一份最新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22页。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73页):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本册综合教案,共73页。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本册综合教案,共101页。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