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导入新课,进入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有三部分: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与开元盛世。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然后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三部分之间逐渐铺垫,也有共同之处。本节只要学习唐朝的建立于贞观之治。【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基本信息。掌握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等治国方略对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导入新课】三幅图片导入: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三位主要人物,回到唐朝这段历史的学习。【进入新课】导言: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一、想一想:自学教材第6—8页,并完成下列问题 1.唐朝是如何建立的?(建立者 时间 都城) 2.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你对此有何看法? 3.唐太宗为什么要”轻徭薄赋”?主要措施有哪些?起到什么作用? 4.唐太宗为什么能”知人善任,重视纳谏”?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能说出他用人纳谏的故事吗? 5.唐太宗如何加强中央的权力的?有什么作用? 6.科举制什么时候创立的?唐代科举常设的科目和考试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它的实施有何作用?二、唐朝的建立1. 唐朝的建立时 间: 618年 建立者:李渊 都 城:长安2、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三、贞观之治为什么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 结合下列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有哪些开明的治国思想?“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教戒太子诸王》学生说出:正确认识君民关系,重视人民的力量。材料二: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政要•论求谏》材料三:太宗谓公卿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生:要善听正确意见,虚心纳谏。大臣要廉洁奉公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论务农》生: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教师补充说明: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让学生依据教材总结唐太宗的治国措施:轻徭薄赋、知人善任 重视纳谏、完善科举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权力。并运用多媒体详细介绍相关知识。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