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秘密★启用前
银川市第一中学2023年普通高中学科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考生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写在草稿纸上、超出答题区域或非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面对蒸蒸日上的伟大时代,面对气势磅礴的现代化实践,面对异彩纷呈的小康生活,新时代文学工作者要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破题解题,善于从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画意的营养,催生更多传世之作、扛鼎之作,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文学贡献。
紧扣“可信”,讲好中国故事。“可信”来自真实。第一方面是“故事的真实”。中国故事、中国方案最独到之处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道路。新时代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善于讲好恢宏大气的国家故事、丰富多彩的百姓故事,以大视野、多角度呈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第二方面则是“艺术的真实”。新时代文学要善于把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价值转化为精彩的中国故事、丰满的艺术形象,讲出中国文化的使命担当和价值先导,讲好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把中国智慧与世界无私分享,在独特的审美创造中形成独特的中国风范、中国流派,不断标注新时代文学水平的新高度。
紧扣“可爱”,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可爱”来自美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到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也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民族的心灵史,能让远隔万永千山、身处天涯海角的人们从字里行间读懂一个民族、领悟一种文化。新时代文学注重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融合,找准世界发展的利益交汇点、中外价值观的契合点、人类的情感共鸣点,以新的创意构思、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表现手法,构建新时代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民审美情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奉献给世界,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国理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紧扣“可敬”,刻画时代新人形象。“可敬”来自担当。亿万勤劳勇敢、担当有为的中国人民就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就是中国形象的使者。任何历史时期,都有反映这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典型。文学以审美的方式反映一定时代的价值和价值体系,主要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实现的。文学意义上的“新人”是时代精神的人格化。“新人”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学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对于社会主义文学而言,“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最大的底气和最强的动力。新时代文学要在创作内容和对象上,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角,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善于从生动现实中发现新的人物类型,灌注新的精神气质,塑造新的人物形象,体现新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崇高追求。
新时代要唱响新征程的奋进之歌。新时代文学工作者要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思想的深度、艺术的高度、感情的温度开辟新时代文学气象万千、群峰耸峙的壮阔境界,使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通过文学得以生动展现。
(摘自邱海军《论新时代文学与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以审美的方式反映一定时代的价值和价值体系,塑造艺术形象也是其主要手段。
B. 艺术真实是要对照中国特色,落实中国故事,让人可信、可爱、可敬。
C. 对于社会主义文学而言,最大的底气和最强的动力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D. 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新时代文学工作者应该肩负起的使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先提出总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对总论点加以论述,探索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文学路径。
B. 鲁迅先生所说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可以作为中国形象的“代言人”的论据。
C. 文学作品中的“新人”是时代精神的人格化,“新人”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学作品的人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
D. 文章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文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讲好中国故事,要可信,它包括“故事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两方面的内容。
B. 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而且也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C.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民族的心灵史,能让远隔万水千山、身处天涯海角的人们从字里行间读懂一个民族、领悟一种文化。
D. 要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偷换概念。结合原文“中国故事、中国方案最独到之处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道路。新时代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善于讲好恢宏大气的国家故事、丰富多彩的百姓故事”可知,“落实中国故事”应为“讲好中国故事”;同时,错在“让人可信、可爱、可敬”,据原文第五段,应为“使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通过文学得以生动展现”。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层层递进”错,原文三个分论点“紧扣‘可信’,讲好中国故事”“紧扣‘可爱’,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紧扣‘可敬’,刻画时代新人形象”是并列关系。
C.“文学作品中的‘新人’是时代精神的人格化”错,据原文第4段,应为“文学意义上的新人”。
D.文章并未使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主要是道理论证,如论证第一个分论点“紧扣‘可信’,讲好中国故事”时,分析“可信”来自真实,第一方面是“故事的真实”,第二方面则是“艺术的真实”,道理讲述条理清晰,论述层次分明。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民族的心灵史”过于绝对。据原文第3段,“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民族的心灵史”。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基于海洋观测网及相关数据编制完成的《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公布了全球、中国近海关键海洋要素的最新监测信息。
《蓝皮书》显示,全球海洋持续变暖和酸化,海平面加速上升,北极海冰范围显著减小;近40年来,中国沿海海温和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值高潮位和最大增水均呈增加趋势,海洋热浪趋频趋强。2021年,高海平面抬升风暴增水的基础水位,加重了致灾程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海海洋热浪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累积强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2021年,渤海湾、莱州湾、江苏外海、浙江外海和南海北部海域海洋热浪时间均超过150天。中国近海地处季风最明显的气候带,东亚季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高纬度大气涛动等的变化,对中国近海海洋环境要素等产生重要影响。海洋异常变化及其与大气间的能量传输和物质交换也是影响中国近海海洋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生态环境脆弱,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蓝皮书》的发布,可为科学把握海洋气候变化规律、减轻海洋灾害风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促进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参考。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材料二:
在2022年8月3日召开的中国气象局8月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蓝皮书》显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
下面是190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
*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正距平和负距平。
(摘编自《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
材料三:
2023年2月6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2022年度《中国气候公报》。该报告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完成,全面分析了2022年中国基本气候概况、气候系统监测状况以及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综合评估了气候对行业、环境、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此外,有关专家对今年气候趋势以及未来的气候变化问题也做了研判和详细解读。
针对今年气候形势,国家气候中心建议,我国南方地区重点防范夏季持续性高温天气,确保迎峰度夏能源供应;沿海地区还需要重点加强台风的防御工作;北方地区要重点防范暴雨、洪涝及其造成的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西部地区要提高防范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等风险的意识。
专家建议,大家了解政府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含义,应包括不同预警信息需要采取何种应对措施,附近避灾场所分布信息等。同时加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灾害和风险防范意识,例如高温天气主动避暑、台风天气减少外出等。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50-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
B. 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最暖时期;2021年气温低频滤波值较常年值偏高,为1900年以来的最高值。
C. 2020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为1901年以来的第4高值。
D. 1920-1930年气温变化不大,1990年以后气温呈持续走高趋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人体健康、水资源、生态环境、重大工程、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领域构成严峻挑战,气候风险水平趋高。
B. 近40年来,中国沿海海温和海平面上升速度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值高潮位和最大增水均呈增加趋势,海洋热浪趋频趋强。
C. 中国近海所处的气候带和海洋异常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中国近海海洋气候变化。
D. 2022年度《中国气候公报》全面分析了2022年中国气候的基本情况,并综合评估了气候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6. 材料中提到的《蓝皮书》的发表和《中国气候公报》的公布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4. C 5. B
6. ①有利于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制订应对措施
③有利于民众日常生活中增强防范意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2020年平均气温应为1901年以来的第7高值。按照图表对“距平”的解释,正距平才可作为高值的依据。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判断的能力。
B.偷换概念。错在“中国沿海海温和海平面上升速度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据原文材料一第2段,应为“速率”。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蓝皮书》的发布,可为科学把握海洋气候变化规律、减轻海洋灾害风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促进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参考”①有利于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发展。
结合材料三“大家了解政府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含义,应包括不同预警信息需要采取何种应对措施,附近避灾场所分布信息”可知,有利于各地制订应对措施。
结合材料三“同时加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灾害和风险防范意识,例如高温天气主动避暑、台风天气减少外出等”可知,有利于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增强防范意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直快到天明的时候,两个人的情绪才又激昂起来。虽然少安没能说服弟弟回家和他一块办砖厂,但他们兄弟俩兴奋地议论了这两年家庭发生的变化,互相还鼓了好多劲,这使他十分高兴。通过实际观察,少安感觉弟弟的确成了大人,看来完全可以独立在外面闯荡——他现在对这点倒可以放心了。归根结底,孙少安还不是那种纯粹的老农民意识;他多少还有点文化,本质上又不属那种安于现状的人……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
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儿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摘编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7.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孙少安是个有文化的人,本质上又不属那种安于现状的人,这为下文他决定重建学校作了铺垫。
B. 小说中以孙少安为代表的先进农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投资办教育,致力建设新农村。
C. 作者认为以刘玉升为代表的一部分农民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他们希望通过建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D. 小说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为线索,重点描写孙少安的心理变化。
8. 文中的画线句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都提到了“月”与“梦”,但两者的作用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试做分析。
9. 双水村出现了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请你用文本二的理论来分析,他们是“有机的团结”呢,还是“机械的团结”呢?
【答案】7. C 8. ①本文:环境描写,渲染氛围;运用拟人修辞;衬托人物心理;暗示小说主旨。
②《荷塘月色》:突出描写对象,增强美感;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作者情感。
9. ①他们都属于“机械的团结”,他们都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他们都是“类”聚的,为了公共的想法而组合在一起的。
②“建庙会”又是“有机的团结”,是礼俗社会的表现,封建迷信使然。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C.“作者认为以刘玉升为代表的一部分农民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待”错误。作者并未认为以刘玉升为代表的一部分农民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思想,作者对他们建庙持批判态度。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含意、手法及作用的能力。
先分析本文,“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中“村庄……”“东拉河……”描写了双水村夜晚的宁静,月亮的皎洁,环境描写,渲染氛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乡村赋予人的特征“沉浸在睡梦”,河流会“吟唱”;从人物的角度分析,衬托人物心理,表现少安获得家人支持后愉快、宁静的心情,从主旨的角度分析,表达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之情。
再看《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中月光、青雾修饰了“叶子和花”,突出描写对象,增强美感;将“月光”比喻为“流水”,将青雾里的“叶子和花的样子”比作“像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下青雾里的“叶子和花”,语言优美典雅,表达了作者暂时获得内心平静安宁的情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由原文“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后者是‘机械的团结’”可知,他们都属于“机械的团结”,他们都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他们都是“类”聚的,为了公共的想法而组合在一起的。
由原文“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可知,“建庙会”又是“有机的团结”,是礼俗社会的表现,封建迷信使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
平原君既归赵,楚使春申君将兵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谈谓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乎?”平原君曰:“赵亡即胜为虏,何为不忧?”李谈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之,可谓至困。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妇妾荷绮縠,厨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戟,而君之器物钟磬自若。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得耳。”于是平原君如其计,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因从李谈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军遂罢。邯郸复存。李谈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赵宣盂将上之绛,见翳桑下有卧饿人不能动,宣孟止车为之下,飨自含而餔之。饿人再咽而能食,宣孟问:“尔何为饥若此?”对曰:“臣居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致,以故至若此。”宣孟与之壶飨,脯二朐,再拜顿首受之,不敢食。问其故,对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宣孟曰:“子斯食之,吾更与汝。”乃复为之箪食,以脯二束与钱百,去之绛。居三年,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命房中士疾追杀之。一人追疾,既及宣孟,向宣孟之面曰:“今固是君邪!请为君反,死。”宣孟曰:“子名为谁?”及是且对曰:“何以名为?臣是夫桑下之饿人也。”遂斗,而死,宣孟得以活,此所谓德惠也。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
(选自《说苑·复恩》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
B. 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
C. 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
D. 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中“糟糠不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的“厌”意思和用法相同。
B. 本文中“平原君既归赵”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的“归赵”意思和用法相同。
C. 本文中“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与《归去来兮辞》中“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意思不同。
D. 本文中“尔何为饥若此?”与《鱼我所欲也》中“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的“尔”意思和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军包围了邯郸,平原君采纳了李谈的意见,得到敢于冒死的士兵三千人。李谈和这些人一起战斗而死,秦军被击退撤走。邯郸得以保存。
B. 李谈让平原君明白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于是平原君听从了他的计策。
C. 晋灵公要杀宣孟时,有一个士兵拼死相救,原来就是枯桑下饿倒的那个人。
D. 这篇选文告诫我们,小善救命,大善救国,做人要行善;察纳雅言,受恩必报,做人要懂得感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
(2)问其故,对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因此,大臣勤勉劳苦来为君主效力,却不贪求君主的赏赐;君主执政施恩来管理下属,却不要求他人的感激。
(2)宣孟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刚才吃了(食物)觉得很美味,我家有年迈的母亲,想把这些肉献给她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施惠给君子,君子能得到你的福佑;施惠给小人,小人能为你尽他的力量。给一个人施惠就能救活自己的性命,何况施恩惠给万民呢?所以说,恩惠不论大小,怨恨也无论大小。怎么能够不积德并消除怨恨,努力为人们谋利益呢?
“惠君子”与“惠小人”,“君子得其福”与“小人尽其力”结构对称,各自断开,排除AB;
“德无细”与“怨无小”结构对称,中间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均为“满足”;句意:酒渣谷皮吃不饱。/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B.错误。回到赵国/归还赵国;句意:平原君回到赵国后。/如果十五座城池没有划归赵国,我会完好地将和氏璧归还赵国。
C.正确。假托命令/抬起,昂起;句意:魏国的信陵君也假托君命夺了晋鄙军权带兵前去救援赵国。/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
D.正确。你/语气助词;句意:你为什么饿成这个样子?/(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李谈和这些人一起战斗而死”错误,原文为“李谈战死”,且事件顺序失当,原文为“亦会楚、魏救至,秦军遂罢。邯郸复存。李谈战死。”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为”,来为……效力 ;“牧下”,管理下属;“德”,感激。
(2)“故”,缘故;“向”,刚才;“贡”,献给。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施予德泽的人崇尚不求回报,承受德泽的人崇尚必求报答。因此,大臣勤勉劳苦来为君主效力,却不贪求君主的赏赐;君主执政施恩来管理下属,却不要求他人的感激。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楚国派春申君带兵赶赴救援赵国,魏国的信陵君也假托君命夺了晋鄙军权带兵前去救援赵国,可是都还没有赶到。这时秦国急速地围攻邯郸,邯郸告急,将要投降,平原君极为焦虑。邯郸宾馆吏员的儿子李谈劝说平原君道:“您不担忧赵国灭亡吗?”平原君说:“赵国灭亡那我就要作俘虏,为什么不担忧呢?”李谈说:“邯郸的百姓,拿人骨当柴烧,交换孩子当饭吃,可以说危急至极了,可是您的后宫姬妾侍女数以百计,侍女穿着丝绸绣衣,精美饭菜吃不了,而百姓却粗布短衣难以遮体,酒渣谷皮吃不饱。百姓困乏,兵器用尽,有的人削尖木头当长矛箭矢,而您的珍宝玩器铜钟玉罄照旧无损。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怎么能有这些东西?假若赵国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现在您如果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全体成员编到士兵队伍中,分别承担守城劳役,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分发下去4供士兵享用,士兵正当危急困苦的时候,是很容易感恩戴德的。”于是平原君采纳了李谈的意见,得到敢于冒死的士兵三千人。李谈就加入了三千人的队伍奔赴秦军决一死战,秦军因此被击退了三十里。这时也凑巧楚、魏两国的救兵到达,秦军便撤走了,邯郸得以保存下来。李谈在同秦军作战时阵亡,他的父亲被赐封为李侯。
赵宣孟将要上国都绛邑去,看见一棵枯死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坏了的人躺在地上,起不来了。宣孟停下车,给他东西吃。宣孟连续喂了他几次,他一点一点咽下食物,慢慢地才睁开了眼睛。宣孟问他:“你为什么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说:“我在绛做小差使,回家的路上断了粮,我羞于向人乞讨,又不愿擅自去拿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成这个样子。”宣孟送给他两块干肉,他拜了几拜,接受了干肉,但却不肯吃。宣孟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刚才吃了(食物)觉得很美味,我家有年迈的母亲,想把这些肉献给她吃。”宣孟说:“你把这些肉吃了,我另外再给你一些。”于是又赠给他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就离开了。过了三年,晋灵公要杀宣孟,就在房子里埋伏了兵士等待着宣孟的到来,然后把宣孟请来饮酒。宣孟看出了酒宴中藏伏的杀机,酒喝到一半就起身离开了。晋灵公命令房子里的伏兵立即去追杀宣孟。有一个士兵跑得很快,最先追上宣孟,他面对宣孟说:“喂,请您上车快跑!我愿为您回去死战。”宣孟问:“你叫什么名字?”在这时,那人回答说:“何必打听我的名字!我就是枯桑下饿倒的那个人。”他返回身去跟追杀宣孟的兵士搏斗而死。宣孟于是得以活命。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恩德再微也无所谓小”的意思啊!因此施惠给君子,君子能得到你的福佑;施惠给小人,小人能为你尽他的力量。给一个人施惠就能救活自己的性命,何况施恩惠给万民呢?所以说,恩惠不论大小,怨恨也无论大小。怎么能够不积德并消除怨恨,努力为人们谋利益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
[明]李贤
峭壁嵯峨万仞高,乌江声急浪花飘。
悬崖栈阁穿云上,挂树猿猱带雨号。
绝顶振衣秋思远,长空回首帝乡遥。
平生浪说登云路,今日身亲到碧霄。
【注】李贤,明代名臣。景泰三年,李贤受朝廷委派由西安赴四川“考察庶官”。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山高谷深,本诗首联就直接描写了这一特色。而李白则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侧面烘托了道路崎岖,难以通行。
B. 离开西安地界,李贤一行翻秦岭过巴山就进入了蜀道,本诗颔联就用夸张的修辞记录了路途中的所见所闻。
C. 同样是写蜀道的高,李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为虚写,想象丰富,生动形象。而本诗尾联的“身亲到碧霄”也用了同样的方法。
D. 李贤写蜀道着重于高和险,突出艰难。而李白写蜀道,不拘泥于高险,还写了蜀道的历史、地理和神话传说。
15. 四川、重庆两地在三国时代隶属蜀国,境内四面高山,围住一块四川盆地成天府之国。盆地北部仅有栈道(在悬崖峭壁上铺成的木板路),人行其上,险象环生。李白和李贤都写诗咏叹,试比较一下两首诗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答案】14. C 15. 同:都感叹蜀道高险难行。
异:①李贤还写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绝顶振衣秋思远,长空回首帝乡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②李白还表达送别友人的担忧之情。李白《蜀道难》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诗人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为友人忧虑,并含蓄地表达了惜别之意。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本诗尾联的‘身亲到碧霄’也用了同样的方法”错。李白是想象,是虚写。李贤是亲身经历,是实写。李白24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有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象之辞。而李贤是实地到达,边走边写,是写实。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李白《蜀道难》诗人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感叹蜀道高险难行。“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劝诫友人,从中透露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忧虑,并含蓄地表达了惜别之意。
本诗“峭壁嵯峨万仞高,乌江声急浪花飘”“悬崖栈阁穿云上,挂树猿猱带雨号”写蜀道着重于高和险,突出艰难。“绝顶振衣秋思远,长空回首帝乡遥”以“秋思”“回首帝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由此可见,两诗都感叹蜀道高险难行。但李白还表达送别友人的担忧之情;而李贤还写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面语段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一致。
(2)李煜《虞美人》历来为人称道,据说秦观有词句“飞红万点愁如海”就是化用了该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②.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 问君能有几多愁 ④.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⑥. 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淤泥”“濯”“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岩画,是古代先民利用石器、金属器或矿物质颜料在岩石上制作的图案作品。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岩画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得到了充分体现,近6000幅引人入胜的岩画,被刻制在贺兰口峡谷两侧绵延800多米的山岩崖壁上,它们生动地记录了原始先民放牧、祭祀、狩猎、征战、生产等生活场景,汇集成了一座A___________(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声情并茂)的“艺术画廊”。古代先民创作了贺兰山岩画,不仅为今天的人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先民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史料,也展示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
作为我国北方岩画的代表之一,贺兰山岩画在世界岩画家族中有着B___________(举足轻重 无足轻重 不可或缺)的地位。先民们创作的岩画内容丰富,可大致归为动物图像、人面像、人体像、生活图像、符号和几何图案等几大类,可以说,先民创作的岩画与他们的生活C___________(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血脉相连)。
虽然没有文字,但生动形象的岩画,仿佛是刻在石头上的“百科全书”。著名作家冯骥才在看到雄浑壮阔、原始古朴的贺兰山岩画后,留下了“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的感慨。的确,岩画穿越千年,用她沧桑的声音,在你我的耳畔轻轻吟唱。
17. 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所用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从A、B、C三处选出恰当的成语(可多选)并填写在横线上。
【答案】17. ①拟人。②将贺兰山岩画拟人化,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了岩画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能够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特点。③表达了贺兰山岩画带给现代人内心的感动之情;表达现代人对贺兰山岩画的赞美之情。
18. 古代先民创作的贺兰山岩画,不仅展示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也为当今了解和研究古代先民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史料。
或:
古代先民创作了贺兰山岩画,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也为当今了解和研究古代先民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史料。
19. A.栩栩如生
B.举足轻重 不可或缺
C.息息相关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中“失语”“能言”本是用来形容人,这里面分别用来形容“岁月”“石”,赋予了“岁月”和“石”以人的情态,使之人格化,所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岁月流逝,而岩画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能够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特点。表达了贺兰山岩画带给现代人内心的感动之情;表达现代人对贺兰山岩画的赞美之情。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句话有三处语病:
一、“古代先民创作了贺兰山岩画”偷换主语,整句话的主语应是“贺兰山岩画”,所以应改为“古代先民创作的贺兰山岩画”;或改为“古代先民创作了贺兰山岩画,它不仅……”。
二、“不仅为今天的人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先民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史料,也展示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语序不当,“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所以应将“不仅”“而且”后面所带的内容调换一下。
三、“为今天人们”赘余,应改为“为当今”。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本处的主语是岩画,所以选用“栩栩如生”。
B.“举足轻重”,比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局。“无足轻重”,无关紧要。“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本处强调贺兰山岩画在世界岩画家族中的重要地位,可填“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C.“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血脉相连”,比喻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离。本处是说先民创作的岩画与他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可用“息息相关”。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防蓝光的热门消费品出现,然而,什么是蓝光?波长在385-505nm的可见光称为蓝光,其波长短,能量高,穿透力强。
生活中所谓的有害蓝光,是指波长在415-455nm的短波蓝光。但是,____①____,它对人体也有积极的影响,比如,蓝光可以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有害蓝光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____②___,实验发现,蓝光强度超过15001x(勒克斯,照度单位),直接照射视网膜3个小时以上,会导致视网膜细胞的凋亡和数量下降。二是导致失眠,如果睡前接受过多的蓝光就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使人难以入睡。三是引起情绪低落,过多地接触蓝光也会引发人们的情绪问题。
常见的防蓝光眼镜有两个工作原理,一个是吸收蓝光,____③____。吸收蓝光就是通过在眼镜镜片材料中加入抗蓝光因子,从而实现防蓝光;而反射蓝光则是在眼镜镜片上镀上一层光学薄膜,通过光的干涉作用反射掉有害蓝光的波段,从而达到防蓝光的效果。
近年来,眼部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家长为此想尽办法,按摩针灸、食疗滋补等民间偏方,在全国各地轮番爆火,滋补当然要吃含谐音的食物:鱼眼、龙眼等。科学研究证实,这些方法往往只是图个心理安慰,对预防近视、降低度数并没有明显效果。
20. 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21. 请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概括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答案】20. ①蓝光也不都是有害的 ②损伤视网膜细胞 ③另一个是反射蓝光
21. 虽然中国家长多用民间偏方解决眼部健康问题,但这些偏方并没有明显效果。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依据前文“生活中所谓的有害蓝光”、后文的“它对人体也有积极的影响”可知,蓝光对人并非只有害处,所以可填:蓝光也不都是有害的。
第②空,依据“实验发现,蓝光强度超过15001x(勒克斯,照度单位),直接照射视网膜3个小时以上,会导致视网膜细胞的凋亡和数量下降”可知,这里是说对视网膜的影响,所以可填:损伤视网膜细胞。
第③空,依据后文的“而反射蓝光则是”,这里可填:另一个是反射蓝光。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及选用句式能力。
“近年来,眼部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家长为此想尽办法,按摩针灸、食疗滋补等民间偏方,在全国各地轮番爆火,滋补当然要吃含谐音的食物:鱼眼、龙眼等”可概括为:中国家长多用民间偏方解决眼部健康问题。
“科学研究证实,这些方法往往只是图个心理安慰,对预防近视、降低度数并没有明显效果”可概括为:这些偏方并没有明显效果。
然后将两部分内容用表述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进行连接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课本里尽是人生。有孔融让梨,有鲲鹏展翅,有精忠报国;语文课外也有人生,有佛系,躺平系,奋斗系。课里课外尽是人生,作为青年人,你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请结合你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得脱离所给材料立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语文课本中的人生到课外的人生,从而引发我们思考:作为青年人,你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
语文课本中丰富的人生给我们启迪:孔融让梨的知礼谦让,鲲鹏展翅的执着理想,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处处都有对人生的指引。面对挫折,苏东坡“一衰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让我们获益匪浅;面对自身的困境,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令我们敬佩;《陈情表》《项脊轩志》中的孝亲之情、对逝去亲人的缅怀让我们懂得如何与家人相处、表达爱意……
而语文课本之外的人生同样给我们教义:是追求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佛系人生,还是做面对压力山大、内卷严重的现实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的躺平系?亦或者做积极进取、不断挑战自我、不懈拼搏、争取精彩人生的奋斗系?需要考生仔细辨别,做出选择。
“作为青年人,你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给出了写作身份,立足青年身份,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青年,不仅仅意味着年龄优势,更应该有积极心态,开放胸襟,能够辨别、取舍,从语文课本里、语文课本外的人生中获取人生应有之义。
写作时需要注意,应当有关于课本中的人生的内容,不可完全脱离语文课本;此外,无论课本里还是课本外的人生都有好有坏、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有供我们反思的,要有所辨析,不能只谈积极、高尚的人生,可以通过辨析、对比来做出取舍。最后需要注意,要体现青年身份,可从年龄特点、学习能力、担当责任等角度思考,我们应当选择什么样的人生。
立意:
1.课内课外皆人生,青年学子谨取舍。
2.我的人生我做主,积极进取担重任。
3.不同人生,别样精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2023届高三学科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Word版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