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最新名校古代诗歌鉴赏模考试题练习(共8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最新名校古代诗歌鉴赏模考试题练习(共8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23河北沧州高三下调研模考,2023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二模,2023广东湛江高三二模,2023福建高三适应性检测,2023湖南部分学校4月模考,2023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二模,2023湘豫名校高三二次联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模考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2023河北沧州高三下调研模考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妇
戴良
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
【注】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
B.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
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
D.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
16.此诗的颔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6分)
二、2023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二模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怀良人
葛鸦儿
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底不归?
【注】①胡麻:芝麻。民间流传有“种时夫妇两手同种,其麻倍收”的说法。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王诗题为“闺怨”,开头却说“不知愁”,似乎违反题面,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目的是突出女子家境优裕。
B.王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耐人寻味。
C.葛诗第三句诗人运用民间传说来写“怀良人”之情,十分巧妙,收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
D.“正是归时底不归”实暗含“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意,与题面“怀良人”正合。
16.请简析两首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异同。(6分)
三、2023广东湛江高三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多景楼①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③。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赔难收。叔子④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这首词作于陆游镇江通判任上,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宴游,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徐州:这里指镇江,东晋南渡,曾以徐州治镇江。③貔貅:猛兽,喻指勇猛的战士。④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由“江左”而“古徐州”,由“连山”而“危楼”,词人的笔触由近到远,最后点题。
B.下片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词人从历史过渡到了现实的生活情景,叙写这次宴游。
C.“古愁”启“襄阳登览”,“今愁”慨言当前。古今之愁纷至,词人心有不平却并不灰心。
D.词人借羊祜的典故劝勉同来登楼的镇江知府,希望他及早为北伐做好部署,建万世之功勋。
16.本词与姜夔《扬州慢》开篇同样是从地理形势写起的,但两首词在气象和情韵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四、2023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4月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①
杜甫
南国调寒杵,西江浸日车②。客愁连蟋蟀,亭古带蒹葭。
不返青丝鞚③,虚烧夜烛花。老翁须④地主,细细酌流霞⑤。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秋末在夔州时,诗人于官亭坐候颜十少府不至,故戏为此简。少府:唐代为县尉的通称。②日车:太阳每天运行不息,故以“日车”喻之。③青丝鞚:青色丝绳的马络头,借指坐骑。④须:等待。⑤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借指美酒琼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出句,以寒秋时的捣衣声渲染了冷落、萧索的氛围。
B.首联对句,描绘了一幅日沉江水的画面,意境悲壮苍凉。
C.颜十少府未如约而至,诗人空等一场,故说“虚烧夜烛花”。
D.尾联,诗人仍期盼颜十少府到来,两人细细对酌美酒琼浆。
16.请简要赏析诗歌颔联。(6分)
五、2023福建高三适应性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杂诗·其十八
杜甫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
西戎外甥[注]国,何得迕天威。
[注]外甥: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僻”“山高”表现戍边环境的艰苦,“客未归”表达将士归家无期的忧伤。
B.颔联明写阴云多现、日光变少的边塞景象,暗写战事频仍、朝廷的声威不足。
C.“常”“屡”以频度之密凸显军情紧急,渲染吐蕃不断侵扰边境带来的紧张气氛。
D.诗人深切关注着秦州的动态,写景叙事,抒情感怀,前后呼应,似断实连。
16.本诗尾联与杜甫《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情感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六、2023湖南部分学校4月模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龙吟曲·陪节欲行留别社友①
史达祖②
道人越布单衣,兴高爱学苏门啸③。有时也伴,四佳公子,五陵年少。歌里眠香,酒酣喝月,壮怀无挠。楚江南,每为神州未复,阑干静、慵登眺。
今日征夫在道。敢辞劳、风沙短帽。休吟稷穗④,休寻乔木,独怜遗老。同社诗囊,小窗针线,断肠秋早。看归来,几许吴霜染鬓,验愁多少。
【注】①《绝妙好词笺》云:“按梅溪曾陪使臣至金,故有此词。”②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早年任丞相韩佗胄幕僚。③苏门啸:阮籍曾登苏门山而长啸,以此喻高士情趣。④稷穗:出自《诗·王风·黍离》诗句“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门啸”和“歌眠酒酣”代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前者是仰慕高士的隐逸和狂放,后者是陪伴贵族子弟的豪奢生活。
B.“风沙短帽”指冒着风沙去往北方作万里之行,以“敢辞劳”三字,表达了自己是公务在身、不得不行的万般无奈意绪。
C.“同社诗囊”和“小窗针线”写出了两种情感,前者是写诗社朋友结社吟诗的友情;后者写妻子拈线缝衣伴读书的深情。
D.下阕的结尾以“吴霜染鬓”写久居江南而年华老去,“验愁多少”写两鬓白发见证了自己青春年华已经悄然流逝的愁情。
16.诗人抒情至深,常会表现为长歌当哭、泣极反笑甚至正话反说的深沉蕴藉。作者作为南渡名士,在词中是如何表现这般深情的?请结合本词上下阕的内容进行分析。(6分)
七、2023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月抒怀的七言古体诗,格律相对自由,不拘对仗,押韵较宽,篇幅较长。
B.本诗首句以问句开篇,破空而来,诗人停杯沉思,带着醉意,仰望苍天发问,极有气势。
C.“但见”二句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寻的惊异,也隐含着对时光飞逝、韶华难驻的叹惋。
D.结尾两句含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并不消极,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胸怀。
16.有学者认为本诗为李白所作,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加以佐证。
八、2023湘豫名校高三二次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孝感途中
陈沆
半日山中路,车声听不喧。
野云多在树,春水不离村。
诘屈乡音换,艰难诚垒存。
麦田含宿雨,作意向人翻。
【注】陈沆(1785-1826),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半日山中路”起句看似平平,其实正为下面内容的展开确定了范围。
B.颔联用词巧妙,“在”字将野云和树联系起来,突出了野云的悠闲之态。
C.诗人离开家乡,漂泊在外,听到异地口音,因思乡而涌起悲伤之情。
D.本诗描写了诗人山行途中所见之景,尾联中的麦田富有情意,令人欣喜。
15.结合这首诗分析诗人对所见之景的感想。
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
15.
【参考答案】C
【解析】“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错,“羞杀扬鞭马上郎”的意思是富家公子游手好闲、闲散无聊,在勤劳美好的插秧女面前应非常惭愧,突出了插秧女的可贵和可敬。
16.
【参考答案】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中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中,将“笠”和“襞”比喻为“兜鍪”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中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杨诗中正面描写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
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中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的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补充注释】
[1]青袱:青色头巾。野妆:指村妇劳作时的装扮。
[2]莲步:旧指美女的脚步。水云乡:水田。
[3]村歌:指秧歌。和(hè):跟着唱。
【作者简介】戴良(1317—1383年),字叔能,浦江建溪(今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人。元代著名诗人。曾任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后至吴中,依张士诚。又复泛海至登莱,拟归元军。元亡,隐居四明山。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召至京师,欲与之官,托病固辞。致因忤逆太祖意入狱。待罪之日,作书告别亲旧,仍以忠孝大节为语。次年(1383年),卒于狱中。或说系自裁而逝。
诗文多为悲凉感慨、颂扬与怀念故元之作,寓磊落抑塞之音。曾学医于朱丹溪,学经史古文于柳贯、黄溍、吴莱,学诗于余阙,博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诗文并负盛名,其诗尤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神姿疏秀,亦高出一时”。著有《春秋经传考》《和陶诗》《九灵山房集》等。
【赏析】
这是一首格调轻快、形象鲜明、富有民歌情调的作品,诗以极浪漫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个美丽的乡村少妇,边插秧边唱歌的动人景象。诗中“野妆”的少妇如山野的春花,有一种素朴、自然的美感,而插秧这种辛苦的劳动被主人公表现成既象舞蹈,又如刺绣一般的艺术创造活动,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结尾两句,少妇的歌声“难和”进一步哄托出其容貌美丽和歌声的优美,“马上郎”所以被“羞杀”,不仅是难和村妇歌声,更重要的是村妇无论是外貌妆扮,还是插秧的劳动、婉转的歌喉都是那么完美,有一种劳动者才可能有的美感和活力,这使游手好闲的公子哥不能不自惭形秽。作品语言清丽、声调流转,继承了《采莲曲》、《陌上桑》等南朝民歌的传统。(摘自百度百科)
二、
15.
【参考答案】A
【解析】“目的是突出女子家境优裕”错误。“不知愁”反映了少妇的年轻、不经世事,与后文“悔”形成对比。
16.
【参考答案】
①同:孤单寂寞,思念丈夫。(2分)
②异:葛诗女主人公是底层劳动妇女,她贫困潦倒,鬓云散乱,头上别着自制的荆条发钗,身上穿着嫁时衣;王诗女主人公是上流贵妇,她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看到陌头杨柳返青,想到年华空逝,无奈懊悔。(4分)
【参考译文】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怀良人》--葛鸦儿(唐代女诗人)
满头的秀发如今乱如飞蓬,买不起首饰,只好自己用荆条折成了发钗别在头上,像这样的贫穷人家,世上真是少有的啊。连一件像样的衣裙都没有,还穿着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布裙,而今那样的衣装已经没有人再穿了。已经到了春耕的时候,该播种芝麻了,然而丈夫在外,谁来和我一起播种呢?按说现在已到了丈夫回家的时候了,为什么还不见回来呢?
三、
15.
【参考答案】A
【解析】“词人的笔触由近到远”分析不当,不是“由近到远”,应是“由远到近”。
16.
【参考答案】①本词开篇由广阔空间着笔,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一片苍莽,气象宏大;《扬州慢》开篇用笔从容平缓,追溯扬州昔日的盛况;②本词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昂扬慷慨,在悲壮中蕴含着雄健之气;《扬州慢》则用扬州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凄凉,萦绕着伤悲气息,表达了黍离之悲。
【创作背景】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陆游三十九岁,以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出任镇江府通判。当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而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孝宗隆兴二年十月初,陆游陪同知镇江府事方滋登楼游宴时,内心感叹而写下此词赋。
【参考译文】江东一带据有险要形势的地方,第一要数像屏障般雄伟的镇江。山挽山,山连山,就像画图般莽莽苍苍,云渺渺,水隐隐,景色美处耸立着高高的楼房。战事又起,战鼓号角声面对着风显得格外悲壮。烽火连天,明明灭灭隔江相望,如烟往事,遥想起孙权、刘备在此地共商破曹大事。当年孙刘联军的军容啊,银戈金甲千里都闪着光芒。军士野宿,万灶烟腾,正如同今日宋军一样。
露珠结在草上,风吹黄叶飘荡,正当金秋时光。方滋啊,你的气魄真宏大豪放。感今愁,怀古忧,全被你谈笑间一扫而光。君不见羊祜曾登临岘山,观赏襄阳?那无数登山贤士早涅末无能。他们的遗恨难收,空令人黯然神伤。独有羊祜千年传扬,他的英名如同浩浩汉江千古流长。
四、
15.
【参考答案】B
【解析】“意境悲壮苍凉”错,“西江浸日车”突出了暮色的幽暗苍凉而非悲壮。
16.
【参考答案】①视听结合,富于变化。“客愁连蟋蟀”写听觉所闻,“亭古带兼葭”写视觉所见;②炼字精当。用一“连”字,倍增客情悔切,愁绪无边。用一“带”字,愈觉亭畔苍凉;③意象典型。选取“蟋蟀”“兼葭”典型意象,既突出了季节特征,又渲染了诗人的愁思。
【解析】从描写角度看,“客愁连蟋蟀”,客居他乡,愁思绵绵,和蟋蟀的愁鸣连成一片;写听觉所闻。“亭古带兼葭”,古亭沧桑,周围满是蒹葭,更显苍凉;写视觉所见。此联视听结合,富于变化。 从炼字角度看,用一“连”字,使客居愁情和蟋蟀的愁鸣连成一片,更显愁思无边无际,倍增客情悔切,愁绪无边。用一“带”字,把古亭蒹葭连成一片,愈觉亭畔苍凉。诗句炼字精当。 从意象角度看,选取“蟋蟀”“兼葭”这些秋天的典型意象,既突出了悲秋的萧瑟苍凉的季节特征,又渲染了诗人的客居愁思。意象典型。
五、
15.
【参考答案】A
【解析】“‘客未归’表达将士归家无期的忧伤”错误。“山高客未归”是说“眼下秋季将近而我尚未回归”,可见,“客未归”是诗人自叹流离,表达的是诗人归家无期的忧伤。
16.
【参考答案】同:忧国伤时; 异:一为怒,《秦》诗尾联痛斥吐蕃冒犯大唐天威,表达对其以下犯上、背盟扰边行径的愤怒;一为痛切,《登》诗尾联写听闻北方战事,凭轩流泪,抒发对吐蕃入侵、国破家亡的悲痛哀切。
【解析】 “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是说“吐蕃是大唐的外甥国,怎么能如此忤逆天威?”,表达了对吐蕃不断侵扰大唐边境的愤慨,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说“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我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写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可见,这两首诗的尾联在情感上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不同之处在于:结合注释“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可知,“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诗人痛斥了吐蕃多次冒犯大唐天威,表达了对其以下犯上、背盟扰边行径的愤怒;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则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诗人忧国忧民,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表现了诗人听闻北方战事,凭轩流泪,抒发对吐蕃入侵、国破家亡的悲痛哀切。
六、
15.
【参考答案】D
【解析】“看归来”的意思是等到从北方归来,表明后面所写的白发和愁情皆因陪使臣至金所致,是词人家国之愁深沉厚重的表现。
16.
【参考答案】①上阕“阑干静、慵登眺”中的“慵”字面上是懒得登楼,实则是正话反说,“正说”即是因神州未复而不敢登眺。②下阕两个“休”字正话反说,预想此行必将引起的故国之悲,忍着不去吟出“彼黍离离,彼稷之穗”的诗句;③无论上阕的“歌眠酒酣”的豪奢,还是下阕“诗囊针线”的深情,都在反衬着词人的黍离之悲、沦陷之憾。
【知人论世】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牵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七、
15.
【参考答案】C
【解析】“踪迹难寻”“韶华难驻”错,看到月亮晚上从海上升起,也看到它早晨从云间隐没,不能说“踪迹难寻”,也没有抒发韶华难驻的叹惋。
16.
【参考答案】①运用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表现自己强烈的感情;②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③喜欢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解析】运用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表现自己强烈的感情。“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
喜欢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直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
【译文】
白兔捣药,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明月万古如一,而人世间则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今晚月华如练人却千里,小女也只是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希望自己能够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如此而已。
【鉴赏】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天问》,下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摘自《古诗文网》)
八、
14.
【参考答案】C
【解析】“因思乡而涌起悲伤之情”错。从全诗营造的氛围来看,诗人提到了乡音转换,身居异乡,虽有思乡之情,但并不伤感,他的思乡之情颇有盛唐诗人思乡“哀而不伤”的特点。
15.
【参考答案】①对田园风光的沉醉。山雨过后,车声不喧,野云傍树,春水绕村,一派恬静闲适的田园景象;②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战垒”是此地曾受历史创伤的见证,反映诗人厚民悯人的博大胸怀;③对未来饱含希望。一夜透雨,麦浪滚滚,蕴含着春雨之后乡村的无限生机,进一步表达诗人对乡村风光的无限热爱。
【解析】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车声听不喧”,是说在山路上走着走着,本来震耳的车马声,听来不觉得那么喧嚣了。这自然不是因为人困马乏,昏然欲睡,而是被沿途的优美风景所吸引,注意力被分散所致,为下面铺写景物作了衬垫。“野云多在树”,飘游不定的浮云,此刻大多盘绕在山树间歇息。一个“在”字把无意识的浮云比作知倦的飞鸟,使本不相干的云彩与树木连在一起,彼此依偎,顾盼生姿,趣味盎然。“春水不离村”,不说村南村北皆春水,而说满溪满沟的春水依恋着农舍村庄,舍不得离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沉醉。山雨过后,车声不喧,野云傍树,春水绕村,一派恬静闲适的田园景象。
②“艰难战垒存”,则是说此地也曾留下战争的创伤;沿途战垒犹在,百姓曾度过艰难的岁月可知。在览赏与描写自然风光时,并没有忘记民生疾苦,自然反映出作者的博大胸怀,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战垒”是此地曾受历史创伤的见证,反映诗人厚民悯人的博大胸怀。
③“麦田含宿雨,作意向人翻”,昨夜下了一场透雨,麦苗在和熙的春风中翻起绿色的波浪。“作意”即“着意”,包含着用心、使劲的意思。用在这里特具表现力。仿佛这麦苗翻浪不是由风摆布,而是为了向人们显示自己的青春活力,蕴含着春雨之后乡村的无限生机。作者对此近乡风光的热爱与陶醉,也就凭此阵阵麦浪泄放了出来。所以此二句虽是写景,却同样起了抒情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未来饱含希望。一夜透雨,麦浪滚滚,进一步表达诗人对乡村风光的无限热爱。
【知人论世】陈沆( hànɡ)(1785—1826),亦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本县巴河人。10岁随父读书,以诗赋见长。15岁应试科举,县试、乡试、会试,皆名列第一名。学使鲍星读其试卷,击节叹赏。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保和殿对策,陈中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原卷手抄本藏于县博物馆)。授翰林院修撰。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广东省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道光六年,病逝于北京,归葬于本县调军山南麓。在文学史上,陈沆被列为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
【鉴赏】这是一首旅途即景诗。首联平实,定下全诗基调。二句写景,云远,水近,有中唐境界。三联记风俗人情,方言,历史遗迹。尾联不直接抒情,以景抒情。全诗所写山路、车声、云树、村庄、宿雨、麦浪,以及乡音、战垒等,皆平常景语,清新中带点幽峭,欣喜中含着沉思。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名校最新模考试题练习(精选六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5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最新名校模考练习(共6首,附参考答案),共5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最新名校模考试题练习(附参考答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