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学情调研化学试题
展开高一化学学情调研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Ag-108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太阳能光催化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该燃料属于一次能源
B. 75%酒精可用于消毒杀死新冠病毒,如果用90%酒精效果更好
C. 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可作食品的漂白剂
D. 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食品的防腐剂
2. 下列反应中,SO2作还原剂的是
A. SO2+NaOH===NaHSO3 B. SO2+H2O2===H2SO4
C. SO2+2H2S===3S↓+2H2O D. 2Mg+3SO2===S+2MgSO3
3. 下列物质间的反应,其能量变化符合图的是
A. 合成氨反应
B. 碳与水蒸气高温制水煤气
C. 晶体和晶体混合反应
D. 碳酸钙的分解
4.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的主要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是无色、有毒的气体
B. 在燃煤中加入生石灰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C. 由氮氧化物到硝酸盐的变化,属于氮的固定
D. 雾霾天,汽车车灯照出“通路”的现象属于丁达尔效应
5. 如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的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B. 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有碱性
C. 氨水很稳定,将烧瓶中的红色溶液加热,颜色不会发生变化
D. 形成“喷泉”的主要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6. 下列装置中能形成原电池的是( )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⑤⑥ D. ②③④
7. 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 N2化学性质稳定,是因为分子内氮氮三键很强
B. NO、NO2均为大气污染气体,在大气中可稳定存在
C. 可用浓盐酸检测输送NH3的管道是否发生泄漏
D. HNO3具有强氧化性,可溶解铜、银等不活泼金属
8. 分析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与反应是放热反应
B. 断开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C. 化学反应既有物质变化又有能量变化
D. 和的总能量高于的总能量
9. 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A. 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
B. 浓氨水遇浓盐酸、浓硝酸都产生白烟
C. SO2、漂白粉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D. 铜在冷的浓硫酸中和铝在冷的浓硝酸中都没有明显变化
10. 0.3 mol Cu和含1.2 mol HNO3的浓硝酸,充分反应后,生成NO2的量为( )
A. 0.2 mol B. 0.6 mol C. 小于0.6 mol D. 大于0.6 mol
11. 由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由SiO2不能与水反应生成H2SiO3,可知SiO2不是酸性氧化物
B. 由SiO2+2CSi+2CO↑,可知碳非金属性大于硅
C. CO2通入Na2Si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知酸性H2CO3>H2SiO3
D. SiO2与NaOH溶液反应,也可与氢氟酸反应,则SiO2为两性氧化物
12. 下列方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用醋酸除去水垢:
B. 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C. 浓硝酸中加入少量铜片:
D. 将溶液滴入到溶液中:
13. 某小组同学用锌片、铜片、导线、电流计、橙汁、烧杯等用品探究原电池的组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B. 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C. 图中a极铜片、b极为锌片时,a极上有气泡产生
D. 图中a极为铜片、b极为锌片时,电子由铜片通过橙汁流向锌片
14. 为了除去粗盐中的、,及少量泥沙,得到纯净的NaCl,可将粗盐溶于水,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①过滤 ②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③加入过量的盐酸 ④加入过量的溶液 ⑤加入过量的溶液 ⑥加热蒸发
A. ①④⑤②①③⑥ B. ⑤①④②③⑥
C. ②④⑤①③⑥ D. ①②⑤④①③⑥
15. 下列属于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Zn与稀盐酸反应制备氢气 B. 铵盐和碱反应生成氨气
C. 碳与二氧化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D. 铝热反应
16. 某温度下,化学反应 A = B + C中反应物A浓度在5s内从2.0 mol•L-1减少到1.0 mol•L—1。在这段时间内,用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A. 0.4 mol•L-1 B. 0.2 mol•L-1
C. 0.4 mol•L-1•s-1 D. 0.2 mol•L-1•s-1
17. 如图所示装置,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同时A极逐渐变粗,B极逐渐变细,C为电解质溶液,则A、B、C应是下列各组中的
A. A是Zn,B是Cu,C为稀硫酸
B. A是Cu,B是Zn,C为稀硫酸
C. A是Fe,B是Ag,C为稀溶液
D. A是Ag,B是Fe,C为稀溶液
18. 在容积不变的绝热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g)+3H2(g)2NH3(g) △H<0。下列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B. 体系温度不变
C. 3v逆(NH3)=2v正(H2) D. N2和NH3的浓度的比值不变
19. 反应A(g)+3B(g)=2C(g)+2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v(A)=0.45 mol·L-1·min-1 ②v(B)=0.6 mol·L-1·s-1
③v(C)=0.4 mol·L-1·s-1 ④v(D)=0.45 mol·L-1·s-1
下列有关反应速率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 ④>③=②>① B. ④<③=②<①
C. ①>②>③>④ D. ④>③>②>①
20.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 | B | C | D |
探究H2SO4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比较Cu2+、Fe3+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 定量测量化学反应速率
| 探究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
A A B. B C. C D.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21. 氢气是理想的能源,可由天然气和水反应制备,其主要反应为,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1)该反应是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某温度下,在10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和3mol制备氢气,反应中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5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①5min前,该反应的正反应速率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逆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不断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②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填字母)。
a.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b.容器内气体原子总数不再发生变化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d.单位时间内,4molC-H键断裂的同时有2molC=O键断裂
③0~5min内,以的浓度变化表示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_______
④若要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温度。
22.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并验证二氧化硫的某些性质的装置,试回答:
(1)在⑥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①中的实验现象为紫色石蕊试液_______。
(3)②中的品红溶液_______,证明二氧化硫有_______性。
(4)④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5)⑤的作用是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3. 分别按如图甲、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两个烧杯里的溶液为同浓度的稀硫酸,乙中Ⓐ为电流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甲中锌片是负极,乙中铜片是正极 B.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C.两烧杯中溶液pH均增大 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中比乙中慢
E.乙的外电路中电流方向Zn→Cu F.乙溶液中向铜片方向移动
(2)变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甲为___________;乙为___________。
(3)某同学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①负极的材料是___________,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
②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___________电极流向___________电极。(写出电极材料的名称)
③当反应进行到一段时间后取出电极材料,测得某一电极增重了5.4g,则该原电池反应共转移的电子数目是___________。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零模调研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零模调研化学试题(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下列仪器或装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第十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第十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化学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填空题,工业流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