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第1章 第3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章综合检测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章 章末整合提升课件PPT 课件 1 次下载
- 第2章 第1节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2章 第2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第2章 热点•微专题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第2章 热点•微专题课件PPT,共16页。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热点•微专题[背景材料]“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热点 “海绵城市”——城市发展新风向“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海绵城市的四大功能如下。[试题演练]“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近年来我国上海市、沈阳市等多个城市实施了“海绵城市”建设。右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据此,回答第1~3题。1. 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2.下列与沈阳建设“海绵城市”原因无关的是 ( )A.自然生态渗水能力正逐步减弱B.硬质地面雨水渗透能力差,易形成城市内涝C.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的需要D.建立蓄排结合治理体系,污雨水资源再利用3.下列措施符合“海绵城市”改造需要的是 ( )①将条件允许的公园改建为“海绵公园” ②增强道路绿化带的雨水消纳功能 ③关闭河流上游地区的水污染企业 ④建设新建住宅雨水收集利用系统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1.C 2.C 3.D【解析】第1题,“海绵城市”下雨时蓄水,增加了雨水的下渗,补充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升高,可以减轻因地下水过度使用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利于减缓地面沉降;城郊间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与水运动无关;酸雨是大气污染现象,也与“海绵城市”无关;海水倒灌是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或河水,水位下降导致,“海绵城市”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不能减缓因水位下降导致的海水倒灌。第2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路面硬化等导致透水性能差,自然生态渗水能力减弱,排水能力差,导致城市内涝的发生,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无关。第3题,将条件允许的公园改建为“海绵公园”、增强道路绿化带的雨水消纳功能、建设新建住宅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而关闭河流上游的水体污染企业是为了缓解水体污染,与建设“海绵城市”、缓解城市内涝无关。[知识分析](1)原因。①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②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建筑物,热容量小而吸热快,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③建筑物高大稠密,不利于散热。微专题 城市热岛效应(2)影响。①增强空气对流,形成热岛环流。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导致城市降水多,上升气流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如下图所示:②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人类健康。(3)措施。①增加绿地面积。②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下沉距离之外。③将卫星城建设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④在城郊之间建立绿化带,防止郊区污染物流入城市。[试题演练]下图示意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据此,完成第1~2题。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1.D 2.C【解析】第1题,分析图中相关要素的变化可知,林地面积先增后减,总体上有所增加,并非持续增加,A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总体上变化不大,B、C项错误;图中显示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此推断,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并非主要来源于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而是占用大量耕地,故D项正确。第2题,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使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A项错误;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会使部分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空间距离增大,加之交通拥堵,造成居民上下班的路程增加,耗时更长,平均通勤距离更长,B项错误;该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会使热岛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热点•微专题[背景材料]“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热点 “海绵城市”——城市发展新风向“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海绵城市的四大功能如下。[试题演练]“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近年来我国上海市、沈阳市等多个城市实施了“海绵城市”建设。右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据此,回答第1~3题。1. 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2.下列与沈阳建设“海绵城市”原因无关的是 ( )A.自然生态渗水能力正逐步减弱B.硬质地面雨水渗透能力差,易形成城市内涝C.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的需要D.建立蓄排结合治理体系,污雨水资源再利用3.下列措施符合“海绵城市”改造需要的是 ( )①将条件允许的公园改建为“海绵公园” ②增强道路绿化带的雨水消纳功能 ③关闭河流上游地区的水污染企业 ④建设新建住宅雨水收集利用系统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1.C 2.C 3.D【解析】第1题,“海绵城市”下雨时蓄水,增加了雨水的下渗,补充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升高,可以减轻因地下水过度使用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利于减缓地面沉降;城郊间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与水运动无关;酸雨是大气污染现象,也与“海绵城市”无关;海水倒灌是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或河水,水位下降导致,“海绵城市”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不能减缓因水位下降导致的海水倒灌。第2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路面硬化等导致透水性能差,自然生态渗水能力减弱,排水能力差,导致城市内涝的发生,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无关。第3题,将条件允许的公园改建为“海绵公园”、增强道路绿化带的雨水消纳功能、建设新建住宅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而关闭河流上游的水体污染企业是为了缓解水体污染,与建设“海绵城市”、缓解城市内涝无关。[知识分析](1)原因。①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②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建筑物,热容量小而吸热快,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③建筑物高大稠密,不利于散热。微专题 城市热岛效应(2)影响。①增强空气对流,形成热岛环流。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导致城市降水多,上升气流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如下图所示:②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人类健康。(3)措施。①增加绿地面积。②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下沉距离之外。③将卫星城建设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④在城郊之间建立绿化带,防止郊区污染物流入城市。[试题演练]下图示意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据此,完成第1~2题。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1.D 2.C【解析】第1题,分析图中相关要素的变化可知,林地面积先增后减,总体上有所增加,并非持续增加,A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总体上变化不大,B、C项错误;图中显示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此推断,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并非主要来源于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而是占用大量耕地,故D项正确。第2题,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使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A项错误;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会使部分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空间距离增大,加之交通拥堵,造成居民上下班的路程增加,耗时更长,平均通勤距离更长,B项错误;该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会使热岛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