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广西卷)(考试版)A3
展开2023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务必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识记(共21分)
(一)梅·兰
梅花的美,不在一朵,而在一群,它在盛开时一团一簇,给人温暖的感觉。深冬初春赏梅,会有一种热烈的气氛,让人感觉不到深冬初春的冷峭( )。 它不畏严寒,经霜做雪,冰肌玉骨,凌寒留香。梅,象征君子冰清玉洁,不畏强权。元代王冕《白梅》日:“冰 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清香淡雅的兰花生长于深山幽谷之中葳蕤而生。临风摇曳,气宇xuān( )昂,花开幽香清远,沁人肺腑。它那“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的高洁品质,为自己赢来了“空谷佳人”的美誉。古时,把好的文章称为兰章,把情深意厚的好友称为兰友或者兰宜。兰,象征君子操守清雅,遣世独立。明代薛纲《兰花》日:“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1.阅读以上两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冷峭( ) (2)气宇xuān( )昂
2.以上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竹·菊
竹经冬不凋,其顽强的生命力成为文人士大夫争相赞颂的文化符号,也是他们坚初不屈精神寄托之所在。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的品格形象令人崇拜。竹,象征谦逊虚中,高风亮节。宋王安石《咏竹》曰:“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萬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菊花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花,有着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菊花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深秋季节,百卉凋零,唯有菊花霜中争艳。菊,象征君子隐逸世外,淡泊名利。宋代郑思肖《寒菊》曰:“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或短语。(2分)
(1)逆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卉凋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四君子
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千百年来以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它们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古人把某种人格力量、道德情操和文化内涵注入到“四君子”之中,通过“四君子”寄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最终“四君子”成为古人托物言志,寓兴自我,展示高洁品格的绝佳题材:梅花在漫天飞雪的隆冬盛开,不畏严寒,迎霜傲雪,象征君子冰清玉洁,不畏强权;兰花独处幽谷,戏剧崖壁,深谷幽香,象征君子操守清雅,遗世独立;竹子虚怀若谷,中通外直,清雅靓丽,象征君子谦逊虚中,高风亮节;菊花在深秋绽放,顶风傲霜,潇洒飘逸,象征君子隐逸世外,淡泊名利。
4.请根据对联特点及文段提示,从以下句子中选出描写梅和竹的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将序号填到对应的横线上。(2分)
①幽谷孤生芳香远 ②未出土时先有节 ③几枝瘦骨傲风姿 ④争辉竞艳金秋景
⑤一片洁白添雪色 ⑥含蕊孙芳傲骨情 ⑦及凌云处尚虚心 ⑧绝崖独绽清名扬
(1)描写梅的对联:______________(2)描写竹的对联: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是从三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2分)
A.清香淡雅的兰花生长于深山幽谷之中葳蕤而生。
B.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的品格形象令人崇拜。
C.菊花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花,有着三千多年的裁培历中。
D.梅花在漫天飞雪的隆冬盛开,不畏严寒,迎霜傲雪。
(四)诗词文章
中国是诗文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文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6.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相关的内容。(共10分,答对一空得1分,任意10空即可)
作 者 | 题 目 | 批 注 | 诗 文 |
《列子》 | 《愚公移山》 | 以时节交替,表现移山路途遥远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杜甫 | 《春望》 | 长安城的破败景象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 | 《饮酒》 | 写出了南山暮景自然之趣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刘禹锡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 | 运用典故,表达对旧友的怀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感慨。 |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 借景抒情,诗句中嵌入节气以点名时令,表达感物伤怀的情感。 |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韩愈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直接抒情,表明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直言忠君报国的信念。 |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品读感悟(共38分)
(一)
材料一:
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材料二:
厉害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下午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的谚语,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相传,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四: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常早于这个时间。
7.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二中运用了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都会早于这个时间。
C. 材料一介绍72候24节气,材料二的中心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材料三说明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材料四说明二十四节气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
D.《节气歌》中的“夏满芒夏暑相连”,包含了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长的一天的节气。
9.结合材料分析二十四节气“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的原因有哪些。(3分)
_
(二)幽幽七里香
丁立梅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 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便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 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已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一一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大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溪水边的荇菜,茂盛如野地里的卷耳,茁壮如山谷间的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 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地?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⑪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上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选自《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有删改)
10.梳理文章,“书” 是串起读书经历的线索,按顺序将文章故事情节填到对应的横线上。(3分)
阅读书籍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1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⑤段画线句中“跑”“塞” “直奔” 等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我痴 迷读书而争分夺秒的样子。
B.文章多处写阅览室管理员“冷冷的语调”“冷冰冰的样子”,表现出阅览室管理员对穷学生的冷漠。
C.第⑩段画线句属环境描写,既照应了文章标题,又烘托出送书的人乐于助人却不留姓名的感人形象。
D.第⑪段画线句与文章开头互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和严谨;卒章显志,再一次点明文章主旨。
12.结合上下文,根据提示,品析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3分)
我蓬勃如溪水边的荇菜,茂盛如野地里的卷耳,茁壮如山谷间的蔓草。(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采用“开放式结尾”,最后也不知道是谁送“我”的礼物,留给读者猜测和想象的空间。你觉得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析古诗文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闲, 今夕是何年。我欲来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子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潮,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霍,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檣倾辑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正公愿为良医
《能改斋漫录》
公微时②,尝诣灵祠,求祷③曰:他日得相位乎?不许。复祷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昔之志也。”
他日,有人谓公日:“丈夫之志于相,理为当然;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
公曰:“嗟乎!岂为是哉!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欲救物,故无弃物。’且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已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相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生。在下而能及小太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注释]①文正:范仲淹,益号文正。②公微时:范仲淹名气小地位低的时候。公,对范仲淹的尊称。③求祷:求签祈祷。
14.下面对《水调歌头》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词前小序中“丙辰中秋”交代写作的时间,“欢饮达旦, 大醉”“ 兼怀子由”等交代写作的缘由。
B.词中“我欲”“又恐”“何似” 等词句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复杂矛盾,显示了作者感情的波澜起伏。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既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对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本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将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15.下面对《岳阳楼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写巴陵胜状只以寥寥几笔带过,再用“前人之途备矣”一句加以总括,惜墨如金。
B.文章第三、四段分别描写阴晦和晴朗时的景色,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
C.“进亦忧, 退亦忧”指在朝廷做官会为国家大事担忧,在江湖闯荡会为江湖恩怨担忧。
D.“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博大胸怀及崇高情怀的肯定与赞美。
16.用“/”给《文正公愿为良医》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在 下 而 能 及 小 大 生 民 者 舍 夫 良 医 则 未 之 有 也
17.汉语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一词多义”的现象,也就是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和意思不一样。请写出表格中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或用法。(4分)
加点词语 | “观”的一词多义 | 加点词语 | “明”的一词多义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动词,看 | 至若春和景明 | ③______________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①____________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④______________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②____________ | 以伤先帝之明 | 形容词,英明,圣明 |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然,愿为良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岳阳楼记》第一段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敬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古仁人;《文正公原为良医》中,范仲淹的志向是要么做良相,要么做良医。这分别体现出范仲淹什么样的情怀?两文都表现出范仲淹怎样的抱负?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践探究(共11分)
21.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方式也呈现了多样化。某班举行语文阅读活动,就阅读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请你参与其中,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请围绕“电子阅读会不会代替纸质阅读”的话题,谈谈你的看法。字数在80字以内。(3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请你列举三种读书的方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相关信息列表对照,是阅读长篇小说的有效方法。下面是语文老师制作的“四大古典”
信息对照表,其中几处遗漏的信息需要你补充。
名 著 | 《西游记》 |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红楼梦》 |
作者(朝代) | ① | ② | 施耐庵(元末明初) | ③ |
人物(形象) | ④ | 诸葛亮(足智多谋) | ⑤ | 林黛玉(多愁善感) |
四、写作(50分)
22.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回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接到回信,命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也命家人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世代友好。
请以选择一个角度,以你自己或周围人的生活为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
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广西卷)(考试版)A3: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广西卷)(考试版)A3,共5页。
2023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语文(重庆A卷)(考试版)A3: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语文(重庆A卷)(考试版)A3,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知识及运用,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现代文阅读,树形图,流程图,复流程图,括号图,桥形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云南卷)(考试版)A3: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云南卷)(考试版)A3,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按要求填写古代诗文,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