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孟德尔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实验材料好,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且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B.由现象及本质,通过观察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来解释性状分离现象
C.从简单到复杂,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进行多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
D.研究方法科学,先提出假说解释现象,再通过演绎推理和测交实验验证假说
【答案】B
【解析】A.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取材正确,即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而豌豆是一种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A正确;B.由现象及本质,通过观察F2产生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提出假说,来解释性状分离现象,B错误;C.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从简单到复杂,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进行多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C正确;D.孟德尔运用研究方法科学,先提出假说解释现象,再通过演绎推理和测交实验验证假说,D正确。故选B。
2.甲和乙都是某种开两性花的植物,甲、乙体细胞中的有关基因组成如下图。要通过一代杂交达成目标,下列操作合理的是( )
A.甲、乙杂交,验证D、d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乙自交,验证A、a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甲自交,验证A、a与B、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甲、乙杂交,验证A、a与D、d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要验证D、d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先将甲(DD)与乙(dd)杂交获得子一代(Dd),再将子一代与乙测交或将子一代自交,A错误;甲自交、乙自交或甲乙杂交都可以验证A、a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正确;据图分析可知,甲的基因组成中,A、a与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不能验证A、a与B、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甲、乙杂交,可以验证A、a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但是不能验证D、d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也不能验证A、a与D、d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3.果蝇的X、Y染色体(如图)有同源区段(Ⅰ片段)和非同源区段(Ⅱ-1、Ⅱ-2片段)。果蝇的眼形有棒眼与圆眼之分,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关果蝇眼形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对实验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一
P:圆眼(♀)×棒眼(♂)→F1全圆眼
杂交组合二
P:棒眼(♀)×圆眼(♂)→F1圆眼(♀)∶棒眼(♂)=1∶1
杂交组合三
P:棒眼(♀)×圆眼(♂)→F1棒眼(♀)∶圆眼(♂)=1∶1
A.通过杂交组合一,可以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可能位于Ⅱ-2片段
B.位于Ⅰ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子代中可能会出现性别差异
C.杂交组合二和组合三的亲本中圆眼(♂)基因型相同
D.通过三组杂交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答案】C
【解析】杂交组合一可知,圆眼为显性。组合二可知,F1由于性别不同,表现型不同,因此相关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假设基因为B/b,则组合二为P:棒眼♀(XbXb)×圆眼♂(XBYb)→F1圆眼♀(XBXb)∶棒眼♂(XbYb)=1∶1。杂交组合三为P:棒眼♀(XbXb)×圆眼♂(XbYB)→F1棒眼♀(XbXb)∶圆眼♂(XbYB)=1∶1。
A.Ⅱ-2片段为Y的非同源区段,若基因位于该区段,则雌性不可能有相应性状,杂交组合一F1全圆眼,因此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可能位于Ⅱ-2片段,A正确;B.Ⅰ片段为X、Y的同源区段,其上的基因随着性染色体遗传给后代,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如XbXb×XbYB,后代雌雄性状不同,B正确;C.杂交组合二的亲本中圆眼(♂)基因型为XBYb,组合三的亲本中圆眼(♂)基因型为XbYB,C错误;D.通过三组杂交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控制眼形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否则后代不会出现圆眼雄性,D正确。故选C。
4.某基因(14N)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若该DNA分子以15N同位素标记过的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将全部复制产物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如图甲结果;如果将全部复制产物加入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则得到如图乙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X层中含有碱基数是Y层的1/3 B.X层全部是仅含“N的基因
C.W层中含15N标记的胞嘧啶6300个 D.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是1∶4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基因中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则A=T=1050个,G=C=450个;DNA分子以15N同位素标记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得8个DNA分子,其中2个含有14N和15N,6个只含15N;由于DNA分子为双链结构,所以加入解旋酶再离心,共得到2个含有14N的DNA单链,14个含有15N的DNA单链。A.X层位于中间,其DNA分子一条链含14N,一条链含15N,1个DNA复制3次后该类型的DNA数目有2个,而Y层DNA分子只含15N,1个DNA复制3次后该类型的DNA数目有6个,所以X层中含有碱基数是Y层的1/3,A正确;B.X层是同时含14N和15N的基因,B错误;C.W层含有15N标记的单链14条,相当于7个DNA分子,所以共含15N标记的胞嘧啶450×7=3150个,C错误;D.W层只含14条链,Z层含有2条链,所以二者核苷酸数之比是7∶1,D错误。故选A。
5.如图表示雄性果蝇某时期细胞中一对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数字和字母表示基因。若A与a决定果蝇的灰身与黑身,B与b决定果蝇的长翅与残翅,E与e决定果蝇的红眼与白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1处的基因一般为a
B.图中3与5发生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C.图中2与3发生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A/a、B/b、E/e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A
【解析】A.1处的基因和A属于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一般情况下相同,所以1处的基因一般为A,A错误;B.3和5属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故其互换会导致非同源染色体发生基因重组,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C.2与3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它们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D.A/a,B/b,E/e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故选A。
6.下图为人类中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III5是携带者的概率2/3
B.若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则要保证调查群体足够大
C.若II4为患者,则可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
D.若II5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答案】D
【解析】分析系谱图:II4和II5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III6患病,基因型是aa,则II4和II5均为Aa,III5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为携带者的概率2/3,A正确;B.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调查,且要保证调查群体足够大,B正确;C.据图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若II4为患者,而她的父亲和一个儿子正常,则可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正确;D.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若II5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D错误。故选D。
7.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由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用S和s表示),它是由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突变导致SMN蛋白功能缺陷所致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该病发生率为1/10000~1/600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脊髓性肌萎缩症的遗传特点是隔代遗传
B.遗传病都是由基因异常导致的
C.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频率至少为0.01
D.一个携带者与一个表现正常的人结婚,其后代患病的概率至少为1/202
【答案】B
【解析】A.由题意可知,脊髓性肌萎缩症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男女发病概率相同、隔代遗传,A正确;B.遗传病也可能是由染色体异常导致的,比如21三体综合征也是遗传病,B错误;C.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型为ss)的发生率为1/10000~1/6000,按最低的发生率1/10000来算,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s基因)频率至少为0.01,C正确;D.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s基因)频率至少为0.01,S基因频率为0.99,人群中SS为(0.99)2,Ss为2×0.01×0.99,即SS∶Ss=99∶2,一个携带者(Ss)与一个表现正常(携带者的概率至少为2/101)的人结婚,其后代患病(基因型为ss)的概率至少为1/4×2/101=1/202,D正确。故选B。
8.甲组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普通细菌,乙组用普通噬菌体侵染15N、32P、35S标记的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
A.甲组中在DNA中找到15N和32P,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甲组中在DNA中找到15N,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C.乙组中在DNA中找到15N和32P,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D.乙组中在DNA中只找到32P,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答案】C
【解析】AB.噬菌体侵染细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其DNA进入细菌,以自身DNA为模板,利用细菌提供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所以甲组中可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找到15N和32P,不能在外壳中找到15N、32P和35S,A、B错误;CD.由于乙组用普通噬菌体侵染15N、32P、35S标记的细菌,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DNA复制和合成蛋白质外壳,所以可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找到15N和32P,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C正确,D错误。故选C。
9.如图为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4条染色体,且形态各不相同
B.雄果蝇为二倍体
C.一个染色体组包括4条形态和功能不同的非同源染色体
D.雄果蝇体细胞中可能的染色体组数为1个或2个
【答案】D
【解析】A.图中Ⅱ和Ⅱ、Ⅲ和Ⅲ、Ⅳ和Ⅳ、X和Y属于同源染色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为Ⅱ、Ⅲ、Ⅳ、X或Ⅱ、Ⅲ、Ⅳ、Y,有4条染色体,且形态各不相同染色体,A正确;B.由于Ⅱ和Ⅱ、Ⅲ和Ⅲ、Ⅳ和Ⅳ、X和Y属于同源染色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所以该雄果蝇为二倍体,B正确;C.染色体组中染色体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为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因此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包括4条形态和功能不同的非同源染色体,C正确;D.雄果蝇正常体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D。
10.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发生基因重组
B.相对于DNA病毒,RNA病毒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C.染色体结构变异均可导致基因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C
【解析】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自合,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B.相对于DNA病毒,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的,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C.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一定导致基因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如倒位,C错误;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故选C
11.下表中关于四种生物的比较,各项都正确的一组是( )
生物
核酸种类
遗传物质的核苷酸种类
变异来源
A.
玉米
2
4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B.
酵母菌
4
4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C.
大肠杆菌
2
8
基因突变
D.
T2噬菌体
l
4
基因重组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A.玉米为真核生物,其体内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遗传物质是DNA,由四种核苷酸构成,变异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正确;B.酵母是真核生物,体内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遗传物质是DNA,变异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C.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其体内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遗传物质是DNA,由四种核苷酸构成,C错误;D.T2噬菌体属于病毒,只含有D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由四种核苷酸构成, 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A。
12.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先取洋葱根尖0.5-1cm,放在卡诺氏液中0.5-1h,然后放在低温下诱导培养
B.低温处理洋葱根尖后会引起成熟区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C.本实验处理过程中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进行冲洗
D.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中绝大多数的细胞是染色体数目改变的细胞
【答案】C
【解析】A.先取洋葱根尖0.5-1cm,放在低温下诱导培养,再放在卡诺试液中浸泡0.5-1h,A错误;B.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因此低温处理洋葱根尖后不会引起成熟区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B错误;C.用卡诺氏液固定后需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C正确;D.由于绝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而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因此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中绝大多数的细胞是染色体数目不变的细胞,D错误。故选C。
13.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丙、丁4种变异类型,图甲中的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的生物变异都是染色体变异
B.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能发生
C.若图乙为一个精原细胞,则它一定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D.图示中的变异类型都能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答案】B
【解析】A.分析图可知,图甲、图乙和图丁属于染色体变异,图丙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B.题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有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能发生,B正确;C.若图乙为一个精原细胞,其通过减数分裂过程可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和异常的配子,C错误;D.题图中的变异类型只有属于染色体变异的图甲、图乙和图丁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错误。故选B。
14.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B.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C.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D.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
【答案】B
【解析】A.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但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等于女性群体,A错误;B.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B正确;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故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不能说明物种在进化,C错误;D.基因型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D错误。故选B。
15.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②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③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隔离 ⑤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表现是遗传多样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①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含有这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带有的全部基因,一个物种可能包含多个种群,①错误;②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②正确;③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与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正确;④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正确;⑤生物多样性的最直观的表现是物种多样性,⑤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②③④。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这属于趋同进化。在趋同进化过程中( )
A.通过相互选择,不同生物的基因库最终相同
B.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和影响
C.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了相似的适应性
D.不同生物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
【答案】C
【解析】A.不同生物间存在生殖隔离,不会出现相同的基因库,A错误;B.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会出现相互选择,B错误;C.生物进化通常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环境选择生物,推进生物进化,另一方面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协同进化,所以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生物也会出现相似的形态结构,C正确;D.不同生物一般不会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D错误。故选C。
17.下列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葡萄糖、氨基酸、呼吸酶
B.抗体、激素、血浆蛋白
C.抗原、抗体、水
D.糖原、Na+、葡萄糖
【答案】B
【解析】A.细胞外液中含有葡萄糖和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激素分泌后进入细胞外液、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C.抗原一般是体外病原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抗体和水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D.糖原存在于动物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B。
18.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及含量(单位:mmol/L)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成分
Na+
K+
Ca2+
Mg2+
C1-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④为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
B.②为组织液,③为血浆,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③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B
【解析】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再依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A.由表格成分可知,④为细胞内液,判断的依据是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B.根据试题分析:与③相比,②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水分流向组织液,③增多,B错误;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③(组织液)至少需穿过3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6层磷脂分子,C正确;D.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故选B。
19.下图是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示意图,其中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的实现
A.零项 B.一项 C.二项 D.三项
【答案】C
【解析】该图表示血糖的来源与去向图,其中①②③表示血糖的来路,④表示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⑤⑥⑦表示血糖的去路。①表示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是血糖的最主要来路; ⑤表示氧化分解,是血糖的最主要的去路。A.过程②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a错误;BD.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为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的去路,即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同时抑制血糖的来源,即抑制②③过程,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b错误,d正确;C.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②③过程,使血糖含量上升,c正确。综上分析可知,正确的有二项,C正确。故选C。
20.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不受意识支配 B.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为神经元
C.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 D.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答案】B
【解析】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不受意识支配,A正确;B.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B错误;C.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C正确;D.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D正确。故选B。
21.关于人体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四肢运动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B.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
C.神经中枢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D.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可能会存在集体活动障碍
【答案】B
【解析】A.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控制四肢运动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A正确;B.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B错误;C.一个神经中枢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像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C正确;D.大脑皮层的功能包括控制随意运动、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理解语言、躯体感觉、内脏感觉等,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可能会存在集体活动障碍,D正确。故选B。
22.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加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C
【解析】A.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错误;B.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只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味觉而没有作出反应,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的突触联系,以形成条件反射,C正确;D.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D错误。故选C。
23.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构①为感受器
B.结构②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C.完成反射所需时间主要取决于⑥的数量
D.若损伤④,刺激⑤也能引起反射活动
【答案】D
【解析】分析图示结构:①感受器、②效应器、③传入神经、④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⑥突触,据此答题。A.结构①为感受器,A正确;B.结构②为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B正确;C.兴奋在突触上传递存在突触延搁,完成反射所需时间主要取决于⑥突触的数量,C正确;D.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⑤也能引起反应,但不属于反射活动,D错误。故选D。
24.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B.突触小体可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与突触小泡移动的方向相同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答案】C
【解析】A.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A错误;B.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兴奋在突触小体上只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不能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要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必须有完整的突触结构,B错误;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与突触小泡移动的方向相同,C正确;D.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C。
25.图甲表示置于生理盐水中的离体神经纤维,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变化情况;图乙表示用电流计测定神经纤维膜外电位差的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B之间的任意一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流计指针将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该离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原因是钠离子内流
C.实验过程中,若提高生理盐水中钠离子浓度,则图中c点对应的膜电位将会增大,若用KCl溶液代替生理盐水,则给予神经纤维相同强度刺激时能产生神经冲动
D.在图乙M处滴加适量的某种药物,N处给子适宜强度的电刺激,若电流计指针发生1次偏转,则说明该药物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答案】D
【解析】A.若在A、B两电极中点位置,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兴奋双向传导同时到达A、B两两电极,电流表两电极的电位相等,电流表不发生偏转;故在A、B之间的任意一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流计指针不一定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错误;B.该离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B错误;C.钠离子内流属于协助扩散,若提高生理盐水中钠离子浓度,钠离子内流速度增大,动作电位增强,图中c点为动作电位的峰值,因此峰值电位将会增大;钾离子外流形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没有关系,因此若用适宜浓度的KC1溶液代替生理盐水,将不会产生动作电位,给予神经纤维相同强度刺激时,不能产生神经冲动,C错误;D.在图乙M处滴加适量的某种药物,如果该药物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刺激N,当兴奋传导到电极B处,电位发生改变,电流计偏转1次,随后B处恢复静息电位,但兴奋不能传到A处,故电流计不再偏转,D正确。故选D。
26.图1为某反射弧模式图。对图1中a点施加强度逐渐增大的刺激(S1~S8),测得的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a点的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B.若给a点适当强度的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可从a点传到b点
C.神经纤维可以传导的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
D.S1~S4,范围内细胞膜上有钾离子外流
【答案】B
【解析】图1为某反射弧模式图,a点位于传出神经,b点位于传入神经。分析图2:刺激强度从S1增加到S4过程中,没有电位变化;S5增强到S8过程中,电位有变化,但电位变化并没随刺激增强而增强。A.分析题图可知,刺激强度从S1增加到S4过程中,没有电位变化,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B.a点位于传出神经,b点位于传入神经,兴奋只能由b点传向a点,B错误;C.兴奋的大小与局部电流的大小呈正相关,而局部电流的大小由膜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决定,因此只要刺激强度在“阈值”以上就能产生动作电位,且产生的局部电流大小恒定、速度恒定,C正确;D.S1~S4范围内细胞表现为静息电位,因此有钾离子外流,D正确。故选B。
27.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有( )
①未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②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K+ 、Na+通透性增大
③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④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C
【解析】①未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负、膜外为正,①错误;②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②错误;③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和化学信号的方式单向传递,③错误;④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④正确。综上错误的选项有①②③,共三项,故选C。
28.图中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B.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方式①是人体内的内分泌腺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方式②是下丘脑-垂体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传递速度慢,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是神经调节,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A正确;B.从图示看出:方式①和②都经过血液循环,因此传输速度缓慢,而方式③只经过神经纤维,通过电信号进行传递,因此速度很快,B正确;C.体温调节涉及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图中①和②属于体液调节,③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D.方式③的信息传递要经过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其中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D错误。故选D。
29..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A
【解析】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若胰岛素的浓度对小鼠体内的血糖有降低的作用,那么小鼠被注入胰岛素溶液后会因为血糖供应不足进入昏迷状态,若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恢复正常,则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A正确;B.如果先注射胰岛素,让小鼠产生低糖的生理反应,然后注射胰高血糖素,虽然血糖浓度会有所升高,但小鼠的生理反应不明显,实验效果没有注射葡萄糖好,B错误;C.注射过胰岛素后,小鼠会出现的低血糖症状,然后注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不会产生升高血糖的结果,缺乏对照实验,不能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C错误;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缺乏对照实验,不能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D错误。
30.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1
胰岛素
1.7
5.0~20.0
mIU·L-1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答案】C
【解析】AC.甲状腺激素具有加速细胞代谢,增加产热、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功能。据表可知,此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高于正常值,因此很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抑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A错误,C正确;BD.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下降;据表可知,此人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值,可能使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导致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B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31.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数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图①中b柱表示的是________,图②中表示有丝分裂的是________。图①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②中的________。
(2)图①中Ⅰ、Ⅱ、Ⅲ、Ⅳ所对应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
(3)一对夫妇,妻子表现正常,丈夫患色盲,生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且患色盲的儿子。可能原因是父亲产生精子时图②中________图代表的细胞发生异常,也可能是母亲产生卵细胞时图②中________图代表的细胞发生异常。
(4)图A是该种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B中与其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为________。
【答案】(1)染色单体;甲;乙
(2)Ⅲ、Ⅳ;Ⅰ
(3)丙;乙
(4)③
【解析】题图分析,图①中,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Ⅰ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没有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目与正常体细胞数目相同,可能处于细胞分裂间期,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染色体数目只有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没有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为卵细胞和极体或精细胞。图②中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合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1)
图①b柱有为0的时候,说明b柱代表的是染色单体。该动物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数目分别为4、8。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数目分别为8、8,细胞复制前以及末期结束后,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数目分别为4、4,故图②中表示有丝分裂的是甲。图①中Ⅲ细胞的染色体、染色单体以及DNA数目分别为2、4、4,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故图①中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对应于图②中的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2)
处于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的细胞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结合对图①中Ⅰ、Ⅱ、Ⅲ、Ⅳ的分析可知,一定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的图示为Ⅲ、Ⅳ,即Ⅲ、Ⅳ对应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Ⅰ,因为该状态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
假设控制色盲的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一对夫妇,妻子表现正常(XBX-),丈夫患色盲(XbY),生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且患色盲的儿子,则该儿子的基因型为XbXbY,其产生的可能原因是异常的卵细胞XbXb和正常的精子Y结合,也可能是异常的精子XbY和正常的卵细胞Xb结合形成的,因此该异常个体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父亲产生精子时图②中丙图(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发生了X、Y染色体的未正常分离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导致的,也可能是母亲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在着丝粒分裂后未正常分离而进入同一个卵细胞导致的,即可能是母亲产生卵细胞时图②中乙图代表的细胞发生异常。
(4)
根据A细胞中染色体的颜色判断,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大小相同,其染色体颜色大部分相同。图A和③细胞中染色体大部分颜色相同,因此A和③是来自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32.某科研人员野外考查时,发现了一种闭花受粉植物。该植物的花色有红、粉、白三种颜色(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B、b……表示);茎的无刺、有刺(用R、r表示)是另一种性状。为了研究上述性状的遗传,用红色有刺植株(甲)、白色有刺植株(乙)、白色无刺植株(丙和丁)进行如下实验:
组别
P
F1
F2
一
甲×乙
红色有刺
红色有刺∶粉色有刺∶白色有刺=9∶6∶1
二
丙×乙
白色有刺
白色有刺∶白色无刺=3∶1
三
丁×乙
红色有刺
红色有刺∶粉色有刺∶白色有刺∶白色无刺=27∶18∶3∶16
回答下列问题:
(1)茎有刺属于__________性状,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
(2)第一组杂交实验中,F2中粉色有刺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表中三组杂交实验分析推测,实验中没有出现红色无刺和粉色无刺类型,原因可能是无刺基因纯合时,红色和粉色基因不能表达。现有第三组杂交实验的F1红色有刺植株若干,可用测交实验验证此推测:
①第三组杂交实验中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测交实验时用该F1与基因型为aabbrr的个体杂交。
②若测交后代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则支持该推测。
【答案】(1)显性;自由组合
(2)AAbbRR、AabbRR、aaBBRR、aaBbRR
(3)AaBbRr;8;红色有刺∶粉色有刺∶白色有刺∶白色无刺=1∶2∶1∶4
【解析】由表格中的杂交实验可知,第二组、第三组实验,有刺与无刺杂交,子一代都是有刺,说明有刺对无刺是显性性状;第一组实验中子一代红色自交子二代红色∶粉色∶白色=9∶6∶1,因此该植物的花色至少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第三组实验,子一代红花有刺自交后代红色有刺∶粉色有刺∶白色有刺∶白色无刺=27∶18∶3∶16,红花有刺的比例是27/64,可以写成3/4×3/4×3/4,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Rr。
(1)
分析表中实验二可知,F1白色有刺个体自交,F2中白色有刺∶白色无刺=3∶1,说明茎有刺属于显性性状;分析表中实验一可知,F1红色有刺个体自交,F2中红色有刺∶粉色有刺∶白色有刺=9∶6∶1,是9∶3∶3∶1的变式,说明红色为显性性状,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
实验一中红色有刺个体甲与白色有刺个体乙杂交,子一代都表现为红色有刺,自交得到的子二代中红色有刺∶粉色有刺∶白色有刺=9∶6∶1,属于9∶3∶3∶1的变式,因此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A_B_表现为红色,A_bb、aaB_表现为粉色,aabb表现为白色,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RR,子二代粉色有刺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RR、AAbbRR、aaBBRR、aaBbRR。
(3)
①第三组实验,子一代红花有刺自交后代红色有刺∶粉色有刺∶白色有刺∶白色无刺=27∶18∶3∶16,红花有刺的比例是27/64,可以写成3/4×3/4×3/4,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Rr,测交实验时用该F1与基因型为aabbrr的个体杂交。
②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没有出现红色无刺和粉色无刺类型的原因是无刺基因纯合时,红色和粉色基因不能表达,F1红色有刺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Rr,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BR∶ABr∶AbR∶Abr∶aBR∶aBr∶abr∶abR=1∶1∶1∶1∶1∶1∶1∶1,基因型为aabbrr的个体只产生一种配子(abr),故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Rr∶AaBbrr∶AabbRr∶Aabbrr∶aaBbRr∶aaBbrr∶aabbrr∶aabbRr=l∶1∶1∶1∶1∶1∶1∶1,共8种基因型,如果无刺基因纯合时,红色和粉色基因不能表达,则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红色有刺∶粉色有刺∶白色有刺∶白色无刺=1∶2∶1∶4。
33.油菜是我国南方一种常见且可观赏的油料作物。如图甲表示该种植物某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该植物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运向种子后有两条转变途径,如图乙所示,其中酶a和酶b分别由基因A和基因B控制合成。浙江省农科院陈锦清教授根据这一机制培育出高产油菜,产油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58%。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②过程所需的酶是__________,其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图中需要mRNA、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__________(填写图中的标号),此过程中一个mRNA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结合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所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据图甲、乙分析,你认为在生产中能提高油菜产油率的基本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RNA聚合酶;细胞核;③;在短时间可以合成大量蛋白质或少量RNA可以合成大量蛋白质
(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促进酶a合成、抑制酶b合成
【解析】
(1)
分析题图: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DNA转录,③表示翻译,②过程表示转录,该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需要RNA聚合酶,发生场所为细胞核。翻译的场所在核糖体(含有rRNA)中,该过程需要以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因此图中需要mRNA、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③。翻译的过程中一个mRNA上可与多个核糖体结合,这样能够在短时间内可以合成大量蛋白质,提高翻译的速率。
(2)
图乙显示:PEP在酶a的催化下转变为油脂,在酶b的催化下转变为氨基酸,而酶a和酶b分别由基因A和基因B控制合成 ,因此题图乙所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类型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油菜是油料作物,在生产中可通过促进酶a的合成、抑制酶b的合成来提高油菜产油率。
34.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图中的____________(填序号)构成内环境。③与②相比,成分中明显少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2)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___________(用数字和箭头表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O2为例,O2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上图中,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填名称)。
(4)若该图为肌肉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与A端液体相比较,B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____等。
【答案】(1)②③④;蛋白质
(2)⑤→②→③→①;③④
(3)自由扩散;组织细胞
(4)氧气、营养物质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细胞内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液,⑤为红细胞。A是毛细血管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静脉端。
(1)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构成。分析图示可知:①为细胞内液,②是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液,因此图中的②③④构成内环境。组织液与血浆相比,组织液中明显少的物质是蛋白质。
(2)
由图可知,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⑤]红细胞→[②]血浆→[③]组织液→ [①]细胞内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组织液和[④]淋巴液。
(3)
O2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在上图中,组织细胞不断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使得组织细胞CO2浓度最高。
(4)
A是毛细血管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静脉端。若该图为肌肉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血液从A向B的流动过程中,血浆中的氧气、营养物质会从A端渗出进入组织液,进而被肌肉组织细胞吸收,因此,与A端液体相比较,B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氧气、营养物质。
35.如图是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⑤表示激素。请分析回答:
(1)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主要作用于垂体,请写出①代表的激素名称地____________(答出一种即可)。此外,下丘脑还能分泌____________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2)在血糖的调节过程中,④是________,④与⑤的作用关系表现为____________。
(3)若③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靶细胞)的新陈代谢,则②的靶腺体为____________。
(4)人体内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为_________,激素需要不断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
(2)胰高血糖素;拮抗
(3)甲状腺
(4)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激素与靶细胞上受体结合后即被灭活
【解析】据图示可知,①为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激素,③为靶腺体分泌的具体激素,它们之间存在分级调节。
(1)
①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且作用于垂体,因此①代表的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2)
在血糖的调节过程中,④能使血糖浓度升高,故为胰高血糖素,⑤能使血糖浓度降低,故为胰岛素,④与⑤的作用相反,二者关系表现为拮抗。
(3)
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若③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靶细胞)的新陈代谢,则③为甲状腺激素,②的靶腺体为甲状腺。
(4)
人体内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激素与靶细胞上受体结合后即被灭活,所以激素需要不断产生。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致病原因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探究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