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线上检测(三)语文试题(原卷版)(1)
展开这是一份精品解析: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线上检测(三)语文试题(原卷版)(1),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线上检测(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汤祷
郑振铎
一片的大平原,黄色的干土,晒在残酷的太阳光下,裂开了无数的小口,在喘着气;远远地望过去,有极细的土尘,高高地飞扬在空中,仿佛是绵绵不断的春雨织成的帘子。小河沟都干枯得见了底,成了天然的人马及大车行走的大道;桥梁剩了几块石条,光光地支撑在路面的高处,有若枯骸的曝露,非常得不顺眼,除了使人回忆到这桥下曾经有过碧澄澄的腻滑的水流,安闲舒适地从那里流过。许多树木在河床边上,如幽灵似的站立着,绿叶早已焦黄萎落了。稻田里的青青禾黍,都现出枯黄色,且有了黑斑点。这里农民们特为主要的生产业的桑林,原是总总林林地遍田遍野地丛生着,那奇丑的矮树,主干老是虬结着的,其茸茸的细叶也枯卷在枝干上,论理这时是该肥肥的浓绿蔽满了枝头的。他们吁天祷神、祀祖求卜,家家都已用尽了可能的努力。然而“旱魃”仍是报冤的鬼似的,任怎样禳祷也不肯去。农民们的蚕事是无望的了,假如不再下几阵倾盆的大雨,连食粮也都成了严重的问题。
没有下田的男妇,都愁闷地聚集在村口,窃窃私语着。人心惶惶然,有些激动。左近好几十村都是如此。村长们都已到了城里去。
该是那位汤有什么逆天的事吧?所以天帝降下了那么大的责罚。人心骚动着。
来了,来了,村长们从城里拥了那位汤出来了。还有祭师们随之而来。人们骚然地立刻包围上了,密匝匝如蜜蜂归巢似的。人人眼睛里都有些不平常的诡异的凶光在闪露着。看那位汤穿着素服,披散了发,容色是戚戚的,如罩上了一层乌云,眼光有些惶惑。
太阳蒸得个个人气喘不定。天帝似在要求着牺牲的血。要雨,我们要的是雨。要设法下几阵雨!
祷告!祷告!要设法使天帝满足!
该有什么逆天的事吧?该负责设法挽回!
农民们骚然地在吵着喊着,空气异然的不稳。
天帝要牺牲,要人的牺牲!我们要将他满足,要使他满足!——仿佛有人狂喊着。要使他满足!——如雷似的呼声四应。
那位汤抬眼望了望,个个人眼中似都闪着诡异的凶光。他额际阵阵地滴落着豆大的黄汗。他的斑白的鬓边,还津津地在集聚汗珠。
诸位——他要开始喊叫,但没有一个听他。
抬祭桌——一人倡,千人和。立刻把该预备的东西都预备好了。
堆柴——又是一声绝叫。高高的柴堆不久便竖立在这大平原的地面上了。
那位汤要喊叫,但没有一个人理会他。他已重重密密地被包围在铁桶似的人城之中。额际及鬓上的汗珠尽往下滴。他眼光惶然地似注在空洞的空气中,活像一只待屠的羊。
他机械地服从着,被村长们领到祭桌之前,又机械地匍匐在地。有人取了剪刀来。剪去了他的发,剪去了他的手指甲。发和指甲都抛在祭盆里烧着,一股腥焦的气味。
四边祈祷的密语,如雨点似的淅沥着。村长们、祭师们的咒语,高颂着。空气益发紧张了。人人眼中都闪着诡异的凶光。
黄澄澄的太阳光,睁开了大眼瞧望着这一幕活剧的进行。还是一点雨意也没有。但最远的东北角的地平线上,已有些乌云在聚集。
祈祷咒诵的声音营营地在杂响着。那位汤耳朵里嗡嗡的,一句话也听不进。他匍匐在那里,所见的只是祭桌的腿,燔盘的腿,以及臻臻密密的无数的人腿。他明白这幕活剧要进行到什么地步,他无法抵抗。无穷尽的祷语在念诵着,无数的礼仪节目在进行着。燔盘里的火焰高高地升在半空,发和指甲的焦味儿还未全散。他额际和鬓边的汗珠还不断地在集合。
村长们、祭师们,护掖他立起身来。群众密围着他向大柴堆而进。他如牵去屠杀的羊儿似的驯从着。
东北风吹着,乌云渐向天空漫布开来。人人脸上有些喜意。那位汤也有了一丝的自慰。但那幕活剧还在进行。人们拥了那位汤上了柴堆。他孤零零地跪于高高的柴堆之上。祭师们、村长们又在演奏着种种的仪式。他也跪祷着,头仰向天;他只盼望着乌云聚集得更多,他只祷求雨点早些下来,以挽回这个不可救的局面。风更大了,吹拂得他身上有些凉起来。
祭师们、村长们又向燔火那边移动了。那位汤心上一冷。他知道他们第二步要做什么。他彷徨地想跳下柴堆来逃走。但望了望,那密密匝匝的紧围着的人们,个个眼睛都露着诡异的凶光,他又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他知道逃脱是不可能的。他只是盼望着雨点立刻便落下来,好救他出这个危局。
祭师们、村长们又从播火那边缓缓地走过来了,一个祭师的领袖手里执着一根火光熊熊的木柴。那位汤知道他的命运了,反而闭了眼,不敢向下看。
乌云布满了天空,有豆大的雨点从云罅里落了下来。人人仰首望天。一阵的欢呼!连严肃的祭师们也忘形地仰抬了头。冰冷的水点,接续地滴落在他们的颊上、眉间。那位汤听见了欢呼,吓得机械地张开了眼。他觉得有湿漉漉的粗点,洒在他新被剪去了发的头皮上。他几乎也要欢呼起来,勉强地抑制了自己。
空气完全不同了,充满了清新可喜的泥土气息。个个人都跪倒在湿泥地上祷谢天帝。祭师领袖手上烧着的木柴也被淋熄了,燔火也熄了。
万岁!万岁!——他们是用尽了腔膛里的肺量欢呼着。
那位汤又在万目睽睽之下,被村长们、祭师们护掖着下了柴堆。他从心底松了一口气,暗暗地叫着惭愧。人们此刻是那么热烈地拥护着他!他立刻又恢复了庄严的自信的容色,大跨步向城走去。人们紧围着走。
那位汤也许当真地以为天帝是的确站在他的一边了。
大雨如天河决了口似的还在落下,聚成了一道河流,在桥下奔驰东去。小池塘也渐渐地积上了土黄色的混水。树林野草似乎也都舒适地吐了一口长气。桑林的枯萎的茸茸的细叶,似乎立刻便有了怒长的生气。
只有那柴堆还傲然地植立在大雨当中,为这幕活剧的唯一存在的证人。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既有对土地干裂、石梁曝露等眼前旱景的描写,也有对碧水流淌的回忆,以虚衬实,更显出旱情的严酷。
B. 作者运用反复手法,先后四次描写农人眼中闪露着“诡异的凶光”,渲染了紧张的祷雨氛围,使情节更曲折。
C. 小说最后大雨倾盆,旱情解决,人们尽情欢呼,汤也恢复自信,从表面上看,这次祷雨活动达到了最初目的。
D. 这篇现代历史小说,在“商汤祷雨”历史传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想象和艺术虚构,蕴含“古史新辩”的思想。
2. 小说开头段不避其繁,结尾段不避其简,请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3. 小说叙事的内视角按照人物地位,可分为主角视角和配角视角。本文在叙述汤祷情节时,先使用配角视角,后转为主角视角,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叙事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的橡树
尤里·纳吉宾
一月的早晨,空气清冷,浴满阳光。女教师满心愉快地想着生活,想着她自己。离开大学校门来到这里才刚刚两年,她已经获得了能干而有经验的俄语教师的美名。大家尊敬地称呼她安娜·瓦西里耶夫娜。
宣布上课的铃声响起,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今天,我们继续讲词的分类……名词是表示事物的词类……”
“可以进来吗?”半掩的门口露出一个小小的身影。他破旧的毡靴上亮晶晶的冰花正在融化,圆圆的脸冻得通红,眉毛上染了一层白霜。
“又迟到了,萨乌什金!”安娜的声调带着抱怨。萨乌什金赶紧溜到座位上。“都听懂了吗?”安娜向全班问道。
“听懂了!”孩子们齐声回答。
“好,那么你们来举例子。”
有几秒钟的功夫,教室里鸦雀无声。最后,终于有人不甚有把握地说道:“猫……”
“对,”安娜说完就马上想起去年那个班上的学生举的头一个例子也是“猫”。
这一下,闸门打开了,“窗户!桌子!屋子!轮子!……”“拖拉机!椋鸟巢!小钉子!……”
“好了”安娜说,“我看你们都明白了。”
大家都只好停住了嘴,突然,萨乌什金如梦初醒似地从课桌上欠起身来,高声地喊道:“冬天的橡树!”
孩子们轰然大笑起来。
“安静!”安娜用手拍了一下讲桌。
“冬天的橡树!”萨乌什金又重复了一遍,他既不理会同学们的笑声,也不理会老师的呵斥声。他举例时的神情语调不同于别的同学,像是在倾吐内心深处再也按捺不住的幸福的秘密。
安娜一点也不明白他这莫名其妙的激动,竭力掩饰住怒气,“坐下,萨乌什金,这就是你迟到的结果。‘橡树’是名词,而‘冬天的’是什么词,我们还没学到。下课后请到教员休息室来一趟。”
“坐下!”当萨乌什金走进教员休息室时,安娜对他说道。孩子高高兴兴地坐到软软的圈椅上,借着弹簧的劲儿,颠晃了几下。
“请你解释一下,你为什么总是迟到?我知道你上学只要走十五分钟的路程,我要找你父母谈谈。”
“安娜·瓦西里耶夫娜,我可只有妈妈。”萨乌什金笑了一下。
安娜的脸微微一红。她想起来了,萨乌什金的爸爸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萨乌什金的母亲一个人拉扯四个孩子,每天三点钟还要去水疗疗养院上中班。真的,这位妇女的操心事本来就够多的了,但是安娜还得见见她。“萨乌什金,我还是得找你母亲谈谈。两点钟上完课我们一起去你家!”
萨乌什金领安娜走一条穿过林子的近路。枞树上那冰坠雪压的枝梢在身后合拢,顷刻间他们进入了一个恬静安谧的魔幻世界。一群群的喜鹊和乌鸦不停地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摇动树枝,碰落球果。
“这里刚刚走过一只驼鹿!”萨乌什金指着地上的足迹说道。说起驼鹿,他简直像是在谈论自己的一个什么好朋友似的。接着,他又赶忙说:“不过您甭害怕,驼鹿可老实呢。”因为他注意到了女教师匆匆投向树林深处的目光。萨乌什金走到女教师前头,微微弓着身子,留神地看着自己周围。
树林里的小道蜿蜒曲折、纵横交织,把他们愈引愈深。突然,远处透出一道缝隙,射来一束烟青色的亮光。林中顿时出现一大块空地,空地中央一株巨大的橡树岿然矗立,银装璀璨。
“啊,原来这就是冬天的橡树。”安娜怯怯地向橡树走近了几步。
“安娜·瓦西里耶夫娜,您瞧!”他使劲儿推开树旁的一大团雪,刨出一个小坑,坑里有个小圆球,裹在烂成细蛛网似的败叶中,叶子上戳出许多尖尖的针刺。安娜一下子就猜出这是冬眠的刺猬。
“瞧它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的!”萨乌什金小心翼翼地给刺猬盖上那床不讲究的被子。
接着他继续领着安娜参观自己的小天地。橡树根上还收留着许多房客:甲虫、蜥蜴、瓢虫……有的躲在树根底下,有的藏在树皮缝里,它们就这样在沉睡中熬过冬天。这株强健魁梧、生机勃勃的大树,在自己身上蓄集了那么多热量,使那些可怜的小生灵获得栖身之所。安娜十分感兴趣地、快乐地观察着这对她来说完全陌生的森林的奥秘。
突然,她听到萨乌什金着急的喊声:“啊呀,我们已经见不到妈妈了!”
安娜赶忙把表凑近眼睛——三点一刻了。“那又怎么样呢?萨乌什金,谢谢你陪我在林中走了一趟。”
萨乌什金的脸红了,他非常想对老师说,今后他再也不迟到了,可又怕自己做不到。他拉起外衣的领子,对老师说:“我送您……”
“不用了,萨乌什金,我自己回得去。”
他用怀疑的目光望了望老师,然后从地上捡起一根棍子,折去弯的一头,递给安娜·瓦西里耶夫娜。
“要是驼鹿冲着您跑来,您往它背上揍一下,它就会逃走的。不过,最好还是只挥挥棍子,使它害怕就够了!不然,它生了气,可就会跑掉,再也不回到这森林里来了。”
“好,萨乌什金,我一定不打它。”
走出不远,安娜又回过头来,最后一次望着那株老橡树。橡树脚下,模模糊糊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原来萨乌什金并没有走,他在远处保护着自己的老师哩!
她向孩子挥了挥手,沿着弯曲的小道缓缓走去。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娜自以为很有教学经验,通过自己的才干获得了尊重,但起初的她并没有真正走近和了解学生。
B. 孩子们列举的很多名词如“拖拉机!椋鸟巢!小钉子!……”在他们眼中可能都有着特别的意味。
C. 安娜自己都陶醉在林间,以致于错过了时间,所以原谅了萨乌什金因为上学路上贪玩导致的迟到。
D. “冬天的橡树”收留庇护着森林中那些可怜的小生灵,也给萨乌什金提供了一方纯净的小小天地。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萨乌什金“破旧的毡靴上亮晶晶的冰花正在融化”这一细节是在设置伏笔,下文交代他的家庭境遇和经常迟到的原因是对此的呼应。
B. 小说多处运用象征的手法,比如驼鹿象征自然的灵性,它需要人们保持敬畏,善加爱护,温柔地对待,因为一旦失去,可能再也不回来了。
C. 小说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出发,挖掘生活给予成长的馈赠和人生中“顿悟”的瞬间,给人以温暖和触动,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D. 小说结尾部分展现“温情的怅望”,这是一种典型的“纳吉宾式结局”——顺理成章的,现实而又残酷,缓缓蓄积,在最后的时刻喷薄而出。
6. 通过这趟林中行走,安娜了解到了萨乌什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请简要概括。
7. 有人说青年教师安娜的家访无功而返;也有人说安娜虽然没能顺利进行家访,但其家访的目的得到了一定的实现。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军临荥阳,一军临太行。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上党之守冯亭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玉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
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以兵遇赵于长平。
(摘编自《战国策·赵一》)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B. 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C. 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D. 昔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入谢于秦”和“谢汉使曰:‘武等实在’”的“谢”字都是道歉的意思。
B. 平阳君中“君”是古代的一种封号,文中平阳君指赵豹,他受封为平阳君。
C. “臣闻圣人……”中的“圣人”指孔子,意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D. “敝邑之王”中“敝”,指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如:敝人、敝处、敝国。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昭王向公子他介绍了秦国和楚国交战的历史,诉说了韩国追求私利,不守盟约的情况,为进攻韩国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并派兵逼近韩国的领土。
B. 冯亭坚守不住上党,但并没有把上党献给秦国,而是找了个借口,把上党送给了赵国,赵王十分高兴,这说明赵王目光短浅,被眼前的利益诱惑。
C. 平阳君赵豹坚决反对赵王接受上党,他对比了秦赵的国力,客观地分析了形势,但他的建议惹怒了赵王,赵王还是派遣赵胜前去接受了上党之地。
D. 冯亭面对赵国国君的封赏,流下了眼泪,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认为已经自己处在三不义的境地了。说明他是一个有远见、有智谋、有忠义之心的臣子。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2)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魏王泰上《括地志》。泰好学,司马苏勖说泰,以古之贤王皆招士著书,故泰奏请修之。于是大开馆舍,广延时俊,人物辐凑,门庭如市。泰月给逾于太子,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以为:“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若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矣。昔汉窦太后宠梁孝王,卒以忧死;宣帝宠淮阳宪王,亦几至于败。今魏王新出阁,宜示以礼则,训以谦俭,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上从之。
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魏征上书,以为:“陛下爱魏王,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时人不以为可,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上曰:“几致此误。”遽遣泰归第。
甲辰,诏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左庶子张玄素上书,以为:“周武帝平定山东,隋文帝混一江南,勤俭爱民,皆为令主;有子不肖,卒亡宗祀。圣上以殿下亲则父子,事兼家国,所应用物不为节限,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过七万,骄奢之极,孰云过此!况宫臣正士,未尝在侧;群邪淫巧,昵近深宫。苦药利病,苦言利行,伏惟居安思危,日慎一日。”
八月,上曰:“当今国家何事最急?”谏议大夫褚遂良曰:“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上曰:“此言是也。”时太子承乾失德,魏王泰有宠,群臣日有疑议,上闻而恶之,谓侍臣曰:“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九月,以魏征为太子太师。徵疾少愈,诣朝堂表辞,上手诏谕以:“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徵乃受诏。
上问侍臣曰:“自古或君乱而臣治,或君治而臣乱,二者孰愈?”魏征对曰:“君治则善恶赏罚当,臣安得而乱之!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上曰:“齐文宣得杨遵彦,非君乱而臣治乎?”对曰:“彼才能救亡耳,乌足为治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记》)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 除祸乱之源也/
B. 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C. 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D. 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阁,文中指一种皇族男子的成人礼,皇族以此确认其成年人身份。
B. 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的指称,因其方位得名。后来以此指称储君。
C. 伏惟,意即趴在地上想,专用于古代臣子对君王上奏时,以表恭敬。
D. 手诏,是皇帝亲笔写的诏令,不同于一般文书,得手诏者备感恩荣。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宠爱魏王李泰,听了褚遂良的建议后,认识到皇子也应遵从礼制,谦逊节俭。
B. 太子得到用度不限的恩准,挥霍无度。张玄素直言太子有亏德才,演变下去会亡国。
C. 张玄素认为太子骄奢无度致使正直之士远离,奸佞之徒阿附,提醒皇上认识到危机。
D. 魏征因身体等原因不愿做太子太师,皇帝赐下手诏,态度恳切,魏征最终接受任命。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矣。
(2)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
16. 魏征评价杨遵彦“彼才能救亡耳,乌足为治哉”,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实质上想说的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饯薛大夫①护边
李峤
荒隅时未通,副相②下临戎。
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
犀皮拥青橐③,象齿饰雕弓。
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
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
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
【注】①薛大夫:名通,字季昶,曾任监察御史,时将赴任河北道按察使。②副相:御史大夫的别称。③青橐:盛放弓弩的青色皮袋。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北方边塞地区荒凉偏远,音信未通,点出了环境的恶劣,也预示着护边的艰辛。
B. 诗人借助“星芒动”“月晕空”的天象变化,烘托了将士出征时惊天动地的雄壮气势。
C. 诗人细致生动地描述了薛大夫征战边陲的真实情景,颂扬了他戍边所取得的丰功伟业。
D. 这首饯行之作,非但没有流露离别伤感之情,反而给人一种遒劲豪迈、雄浑洒脱的感觉。
18. 诗人是如何塑造薛大夫这一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屈原因为谗邪的小人离间他,可以说是处于困境中了,“______,______”,能不产生怨恨吗?
(2)李白《夜宿山寺》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山寺高耸云霄,他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3)作为一篇史论,《伶官传序》叙述了君臣仓皇出逃,不知所归,然后“______,______”的历史情形,发出“何其衰也”的感叹。
(4)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______”两句,从侧面烘托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5)姚鼐《登泰山记》文笔洗练,作者登上山顶之后,只见“______,______”,这两句用极少的笔墨写出了泰山山顶的雪景。
(6)自古以来,诗词与音乐都是相辅相成的,古诗词中提到“乐器”的诗句数不胜数,如“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一中高三上学期综合练习(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综合练习七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应用,古诗文阅读,默写 (共 14 分,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