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讲义练习 第11章 章末检测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3/1419975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讲义练习 第11章 章末检测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3/1419975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讲义练习 第11章 章末检测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3/1419975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秋季班)讲义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讲义练习 第11章 章末检测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讲义练习 第11章 章末检测,共11页。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学科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
1.高度抽象性:数学的抽象,在对象上、程度上都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抽象,数学是借助于抽象建立起来并借助于抽象发展的。
2.严密逻辑性: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任何数学结论都必须经过逻辑推理的严格证明才能被承认。任何一门科学,都要应用逻辑工具,都有它严谨的一面。
3.广泛应用性: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几乎在任何一门科学技术及一切社会领域中都被运用。各门科学的“数学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第十一章 三角形
章末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ABC中,若∠A=60°,∠B=95°,则∠C的度数为
A.24° B.25° C.30° D.35°
2.如图,在△ABC中,∠B、∠C的平分线BE、CD相交于点F,∠ABC=42°,∠A=60°,则∠BFC=
A.118° B.119° C.120° D.121°
3.如图,等于
A.90° B.180° C.360° D.270°
4.如图,点O是△ABC内一点,∠A=80°,∠1=15°,∠2=40°,则∠BOC等于
A.95° B.120° C.135° D.无法确定
5.如图,∠BDC=98°,∠C=38°,∠B=23°,∠A的度数是
A.61° B.60° C.37° D.39°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角形按边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任一个内角都有可能是钝角或直角
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角
D.三角形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7.如图,AD是△ABC的外角∠CAE的平分线,∠B=30°,∠DAE=55°,则∠ACD的度数是
A.80° B.85° C.100° D.110°
8.△ABC中,∠A=∠B=∠C,则△ABC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都有可能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射线;
②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且交于同一点;
③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部;
④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把该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4和10,则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A.5 B.6
C.11 D.16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1.已知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等于45°,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____.
12.一个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15 cm和7 cm,则它的周长是___________ cm.
13.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2,4,第三边长为偶数,第三边长为___________.
14.如图,将△ABC绕着点C顺时针旋转50°后得到△.若∠A=40°,=110°,则∠的度数为___________.学科!网
15.如图,△ABC中,AD⊥BC,AE平分∠BAC,∠B=70°,∠C=34°.则∠DAE的大小是___________.
16.如图,请将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_.
17.如图,AB∥CD,BE交CD于点D,CE⊥BE于点E,若∠B=34°,则∠C的大小为__________度.
18.钝角三角形三边上的中线的交点在此三角形__________(填写“内”或“外”或“边上”).
19.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5 cm,其中一边长为7 cm,则底边长为__________.
20.如图,已知AE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若AB=8 cm,△ACE的周长比△AEB的周长多2 cm,则AC=__________cm.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6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21.作图题:(不写作法,但要保留痕迹)
在图中找出点A,使它到M,N两点的距离相等,并且到OH,OF的距离相等.
22.如图,在△ABC中,点D是BC边上的一点,∠B=50°,∠BAD=30°,将△ABD沿AD折叠得到△AED,AE与BC交于点F.
(1)填空:∠AFC=___________度;
(2)求∠EDF的度数.
23.如图,在△ABC中,CD是∠ACB的角平分线,CE是AB边上的高,若∠DCE=10°,∠B=60°,求∠A的度数.
24.如图,已知在△ABC中,∠1=∠2,∠3=∠4,∠BAC=84°.求∠DAC的度数.
25.如图,E是△ABC中AB边上的一点,AD是△ABC的高,已知AD=10,CE=9,AB=12,∠B=65°,
∠BCE=25°,求BC的长.
26.多边形的内角和与某一外角的度数总和为1350°,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多少?
27.如图,已知D,E为△ABC内两点,试说明:AB+AC>BD+DE+CE.
28.如图,∠ACD是△ABC的外角,∠ABC的平分线与∠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A1BC的平分线与
∠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An﹣1BC的平分线与∠An﹣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n.设∠A=θ.则:
(1)求∠A1的度数;
(2)∠An的度数.
3.【答案】B
【解析】如图,连接CD,∠A+∠B=∠BDC+∠ACD,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A+∠B+∠C+∠D+∠E=∠BDC+∠ACD+∠ACE+∠BDE+∠E=∠EDC+∠ECD+∠E=180°.故选B.
4.【答案】C
【解析】根据∠A=80°,则∠ABC+∠ACB=180°–80°=100°,根据∠1=15°,∠2=40°可得∠OBC+∠OCB=
100°–15°–40°=45°,则∠BOC=180°–45°=135°.故选C.
5.【答案】C
【解析】如图,延长BD交AC于点E,根据外角的性质可得:∠BEC=∠BDC–∠C=98°–38°=60°,
∠A=∠BEC–∠B=60°–23°=37°,故选C.
6.【答案】D
【解析】A错误,三角形按边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形式;B错误,三角形只有一个直角或钝角,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不可能是钝角或直角;C错误,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不相邻的内角;D正确,三角形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点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也叫作三角形的内心,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故选D.
7.【答案】C
【解析】∵∠B=30°,∠DAE=55°,∴∠D=∠DAE–∠B=55°–30°=25°,∵AD是△ABC的外角∠CAE的平分线,∴∠DAE=∠CAD=55°,∴∠ACD=180°–∠D–∠CAD=180°–25°–55°=100°.故选C.
10.【答案】C
【解析】设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为x,则10–4<x<10+4,即6<x<14,四个选项中只有11符合条件.故选C.
11.【答案】8
【解析】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得,解得n=8.∴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8.故答案为:8.
12.【答案】37
【解析】①7 cm是腰长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7 cm、7 cm、15 cm,
∵7+7=14<15,∴不能组成三角形,
②7 cm是底边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7 cm、15 cm、15 cm,能组成三角形,
周长=7+15+15=37 cm,
综上所述,它的周长是37 cm.故答案为:37.
13.【答案】4
【解析】设第三边为a,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4–2<a<4+2.即2<a<6,由周长为偶数,可知a为4.故答案为:4.
16.【答案】∠2>∠1>∠A
【解析】由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2>∠1,∠1>∠A,∴∠2>∠1>∠A,故答案为:∠2>∠1>∠A.
17.【答案】56
【解析】∵AB∥CD,,∴,又∵CE⊥BE,
∴Rt△CDE中,,故答案为:56.
18.【答案】内
【解析】钝角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故答案为:内.
19.【答案】1 cm或7 cm
【解析】当底为7 cm时,此时腰长为4 cm和4 cm,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当腰为7 cm时,此时另一腰为7 cm,则底为1 cm,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所以底边长为1 cm或7 cm.故答案为:1 cm或7 cm.
20.【答案】10
【解析】∵AE是△ABC的中线,∴CE=BE,∵△ACE的周长比△AEB的周长多2 cm,
∴(AC+AE+CE)-(BE+AB+AE)=AC-AB=2 cm,
∵AB=8 cm,∴AC=10 cm.故答案为:10.
21.【解析】如图所示:点A即为所求.
22.【解析】(1)∵△ABD沿AD折叠得到△AED,∴∠BAD=∠DAF,
∵∠B=50°,∠BAD=30°,∴∠AFC=∠B+∠BAD+∠DAF=110°.故答案为:110°.
(2)∵∠B=50°,∠BAD=30°,∴∠ADB=180°–50°–30°=100°,
∵△ABD沿AD折叠得到△AED,∴∠ADE=∠ADB=100°,
∴∠EDF=∠EDA+∠BDA–∠BDF=100°+100°–180°=20°.
23.【解析】∵CE是AB边上的高,∴∠BCE=90°–∠B=90°–60°=30°.
∵∠DCE=10°,∴∠BCD=30°+10°=40°.
∵CD是∠ACB的角平分线,∴∠ACB=2∠BCD=80°,
∴在△ABC中,∠A=180°–80°–60°=40°.
25.【解析】∵CE=9,AB=12,
∴△ABC的面积=×12×9=54.
因为,在△BCE中,∠B=65°,∠BCE=25°,
所以,∠BEC=180°-∠B-∠BCE=180°-65°-25°=90°.
所以,CE是△BCE的高.
所以,△ABC的面积=BC·AD=54,
即BC·10=54,
解得BC=10.8.
26.【解析】设边数为n,外角为x°,则
x+(n-2)×180=1350.
∴x=1350-180(n-2).
∵0<x<180,
∴0<1350-(n-2)×180<180.解得<n<.
∵n为整数,
∴n=9.
27.【解析】如图,将DE向两边延长分别交AB,AC于点M,N,
在中,;①
在中,②
在中,③
①+②+③,得,
所以.
(2)同理可得∠A2=∠A1=·=,
所以∠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