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第三章 区域协调 第三章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章 区域协调 第三章测评,共14页。
第三章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示意世界汽车产业四次大转移。据此完成1~2题。
1.该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国土地域辽阔
B.劳动力资源丰富
C.美国出现逆城市化
D.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
2.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汽车产量迅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 )
A.我国地形、气候条件适宜
B.科技发展迅速,潜在市场广大
C.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高
D.发达的经济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下图示意以劳动力、资本、技术、能源作为研究指标总结的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梯度理论。河南省依据相关理论和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明确了河南省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方向。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指标分别为( )
A.技术、资本、劳动力、能源
B.资本、技术、能源、劳动力
C.资本、能源、劳动力、技术
D.技术、资本、能源、劳动力
4.河南省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应为( )
A.发挥人才、关键技术、资本等领域的优势,推进本省企业与国际制造业的合作
B.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级行政区为重点,深化区际制造业合作
C.以京津地区为优先,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合作重点,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
D.持续深化与珠江三角洲、京津、东北工业区等地区的产业转移合作
(2020天津卷)20世纪80年代,M镇的服装企业迁至省级行政中心W市进行生产经营。近年来,这些企业又陆续迁回M镇,劳动力也随之迁移流动。企业和劳动力的回流过程及原因如下图所示。读图文材料,完成5~6题。
5.关于该镇企业和劳动力回流原因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
A.W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劳动力的主动回流
B.M镇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第二波回流带动了劳动力主动回流
C.M镇提供优惠的就业和投资政策,促成了企业的第一波回流
D.在企业回流和本地就业利好的作用下,更多劳动力被动回流
6.导致服装企业从M镇迁往W市,后又迁回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
A.技术和环保 B.交通和劳动力
C.市场和政策 D.动力和原材料
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打通东线穿黄河隧洞,并连接东平湖和鲁北输水干线,实现调引长江水至鲁北地区,同时具备向河北省东部、天津市应急供水的条件。读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完成7~8题。
7.关于a、b两地段其周围所在大地形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地区年降水量较大,但该地区仍然缺水
B.b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较发达,缺水较严重
C.a地区以南的大地形区发展农业应因地制宜,以立体农业为主
D.b地区以西的大地形区以鱼塘—台田方式治理低洼地
8.关于利用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输水叙述正确的是( )
①黄河该河段含沙量大,大量泥沙易淤塞河道,宜采用河床下输水 ②北上江水经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自流通过,无须提水跨越黄河 ③有利于降低东线工程的运行成本 ④对技术要求较低,施工难度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西起江西吉安,东至福建福州,线路全长817千米,设计输气量150亿立方米。下图为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建设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B.节省输入地能源消费资金
C.发展输入地天然气工业
D.缓解输入地能源紧缺的状况
10.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给福建省带来的有利影响有( )
①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②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 ③有利于促进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④有利于煤炭工业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甘肃省黄河流域地表水年可取水量为48.3亿立方米左右。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在甘肃省境内,河流长475千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69.1亿立方米。读陇东跨流域调水线路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相比调水线路甲,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 )
A.可调水量大 B.水质好
C.施工难度小 D.投资成本低
12.陇东跨流域调水工程如能顺利建成,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陇东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②解决陇东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③武都段白龙江的年径流量增大 ④促进陇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为皖电东送工程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安徽实施皖电东送工程的有利地理条件有( )
①煤炭丰富 ②工业基础好 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距离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皖电东送工程对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能源结构趋向单一
B.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C.加剧用水供需矛盾
D.三大产业均衡发展
河段的冲淤量是输入沙量和输出沙量的差值。某学者以宁夏黄河下河沿至石嘴山河段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了近几十年来黄河宁夏河段不同时期、不同河段的河道冲淤情况及变化趋势。下面图甲为该学者研究区域位置图,图乙为黄河干流宁夏段年均冲淤量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5~17题。
图甲
图乙
15.黄河干流宁夏段冲淤量达到最大的时间大致在( )
A.1951年 B.1985年
C.2005年 D.2011年
16.1969—198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 )
A.整个河段为冲刷状态
B.青石河段由淤积变为微冲
C.青石河段沉积作用增强
D.下青河段侵蚀作用增强
17.1986—200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冲淤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河沙采集量增加
B.水利枢纽建设
C.上游植树造林
D.河流补给减少
下图为墨累—达令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墨累—达令河流域的航运价值很低的自然原因是( )
A.工农业生产落后且人口稀少
B.冬季枯水期水位过低且结冰
C.干支流的流量小且水位过低
D.河流的含沙量大且淤塞严重
19.下列关于墨累—达令河流域的开发利用最合理的是( )
A.中下游河段可以引用河水进行农业灌溉,发展混合农业
B.上游源头河段流经山区水能丰富,应大力修建水库发电
C.建设调水工程,将墨累河源头山地以东河水调往墨累河
D.发展抽水工程,使用地下水对农田进行灌溉并喂养牲畜
为了整治长江航道,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了顺坝、梳齿坝等工程。下图为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附近的“顺坝+梳齿坝”工程景观图和梳齿坝示意图。该顺坝位于江心,顺着水流方向延伸,梳齿坝指垂直于顺坝的多条梳齿状坝体。据此完成20~21题。
20.图示“顺坝+梳齿坝”工程的主要功能是提高通航能力,其原理是( )
A.增加流速,提高航速
B.规顺水流,增加水深
C.分隔江面,增加航道
D.增加码头,方便装卸
21.如果将该梳齿坝建在河岸位置,则主要作用是( )
A.作为旅游景点
B.优化鱼类生存环境
C.降低流速、护岸
D.方便船舶停靠
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引领下,重庆在开通渝新欧、渝沪和渝深铁路货运班列基础上,对内把铁路线延伸到机场和港口,对外建设重庆—越南河内、重庆—新加坡、重庆—缅甸仰光的国际大通道,致力于实现欧洲与亚洲之间铁路、航空、公路、水路的多式联运,建设内畅外联的物流大格局,推动重庆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读图,完成22~23题。
22.重庆在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中的位置优势是( )
A.连接“一带一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
B.位于全国汽车制造产业分布的中心
C.连接西部经济地带与东部经济地带
D.连接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经济地带
23.重庆建设内畅外联的物流大格局,对本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推动交通产业的发展
B.提高铁路运输比重
C.增强经济辐射能力
D.向高科技经济转型
“冰上丝绸之路”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沿途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此完成24~25题。
24.目前“冰上丝绸之路”处于试航阶段,并没有实现常态化通航,限制“冰上丝绸之路”常态化通航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恶劣
B.途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
C.航海技术水平低
D.沿途缺少可停靠优良港湾
25.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对我国的重要意义是( )
A.有利于巩固国防
B.开辟海外能源采购地
C.加速对外开放进程
D.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船舶制造规模大,工序复杂,配套企业多,工业集聚明显。其产业分布易受岸线资源、劳动力、技术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东亚地区船舶制造业集聚区分布的时空变化。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到10年时间,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20世纪90年代,船舶制造中心又从日本转移到了韩国。21世纪初,韩国开始将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常规船舶制造业及配套企业向我国大规模、集群式转移,本土重点发展液化天然气船、豪华游轮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种船舶制造。
近年来我国常规船舶产能过剩。目前我国正建设船舶制造资源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运营到售后服务的全球、全产业链信息入库,以便资源共享。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船舶制造业迅速崛起,说明其社会经济条件。
(2)简述21世纪初韩国对其船舶制造业进行结构调整的原因。
(3)说明集群式转移对我国船舶制造业初期发展的益处。
(4)分析互联网云平台对我国船舶制造业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27.(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东北老工业区的衰落,除自身因素外,还与东北腹地部分河流无出海口、黑龙江流域水运与海港不连接、腹地工农业产品对外运输成本高、冬季河流结冰期过长、水运条件差、辽河水源匮乏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目前西辽河已基本断流,地下水超采,漏斗区范围扩大,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东北地区北部水资源相对丰富,河流航运条件优越,但无水路与渤海相通,价格低廉的水运优势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建设松花江—辽河北水南调工程,既能为南部输水,缓解水资源不足的状况,又能沟通渤海与黑龙江的水运。下图示意松辽运河输水工程规划线路。
(1)说明规划中的松辽运河水源区的水资源条件及受水区缺水的主要原因。
(2)简述规划中的松辽运河调水线路实施的有利自然条件。
(3)指出松辽运河工程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2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般情况下,急流流经平坦地区时,易形成曲流。嘉陵江属典型的山区河流,滩险流急。广元至合川的直线距离约200千米,但其嘉陵江河道长达640千米(如下左图),并在南充一带出现罕见的深切曲流群,其中以青居曲流最为著名(如下右图)。近年来,嘉陵江流域统一规划,以航电结合的方式,修建了发电站、船闸和泄洪闸为一体的水位相互衔接、保证通航的若干梯级航电枢纽,船只直接从青居镇船闸进入下游河道。
(1)指出梯级枢纽建成后,甲处河流的水文条件变化。
(2)分析建设梯级枢纽,对曲水镇附近河流故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简析梯级枢纽建成后,该河段航运条件的变化。
2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新亚欧大陆桥——由太平洋西岸中国日照和连云港开始的陇海、兰新铁路向西延伸,在中国西部边境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的德鲁日巴站接轨,从而构成了一条沿当年亚欧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经亚洲、欧洲诸国直到大西洋的另一条陆上通道,这就是新亚欧大陆桥。这是一条对亚欧大陆经贸活动发挥巨大作用的现代“丝绸之路”。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跨国项目“丝绸之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中亚部分地区地图。
(1)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
(2)简述“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对沿线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第三章测评
1~2.1.D 2.B 解析 第1题,世界汽车产业第一次转移是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的东北部有丰富的资源且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产业创造了条件。第2题,世界许多著名汽车生产公司纷纷落户中国建立生产线,主要是由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迅速;我国人口多,潜在市场广大。
3~4.3.A 4.C 解析 第3题,依据图示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梯度理论,结合所学知识,甲指标在东部产业集中且没有转移,说明是只有东部具有的区位优势条件,可知为技术。乙指标东部优于中部,且没有向西部转移,可知为资本。丙指标优势集中在东、中部,所以应该是劳动力。丁指标产业在东部较少,在中、西部集中。结合选项可知为能源。第4题,河南省在人才、关键技术、资本等领域优势较弱;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级行政区经济、技术水平较低,不利于深化区际制造业合作;河南省距珠江三角洲、东北工业区等地区较远,不便于进行产业转移合作;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可利用其劳动力优势,承接来自京津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
5~6.5.B 6.C 解析 第5题,据图分析可知,W市产业结构调整吸引企业、劳动力迁入,因此劳动力属于被动回流,A错误。企业第二波回流是因为W市产业转移,M镇出台优惠政策主动承接W市的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M镇后,劳动力也回流至M镇,属于主动回流,B正确。M镇第二波回流有政策吸引,第一波回流没有政策吸引,C错误。第二波回流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生产条件,更多劳动力主动回流,D错误。第6题,服装企业一般属于劳动力指向型企业,但服装企业从M镇迁往W市看重的是W市的市场条件,其间伴随劳动力进入W市;随着经济发展,W市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上W市产业转移、M镇的政策吸引,导致服装企业迁回M镇,因此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市场和政策。C正确。
7~8.7.D 8.B 解析 第7题,a地区在江苏省南部,由于工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加之长江流域冬季降水量少,还存在季节性缺水的情况;b地区是南水北调调入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a地区以南为南方低山丘陵,应发展立体农业;b地区以西的大地形区为黄土高原,应以水土流失的治理为重点。第8题,南水北调东线自扬州至黄河段需要逐级提水,自黄河至天津段可自流;黄河下游河段为“地上河”,大量泥沙易淤塞河道,东线穿黄河隧洞可使北上江水经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自流通过,建设隧洞使施工投资较大,建成后自流使供水的运营成本降低;穿黄隧洞在河床下建设,对技术要求较高,施工难度较大。
9~10.9.D 10.C 解析 第9题,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将中亚天然气和新疆煤制天然气输往沿线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有效缓解输入地能源紧缺的状况。第10题,相对于煤炭而言,天然气污染小,因此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西气东输有利于促进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11~12.11.A 12.B 解析 第11题,由材料可知,甘肃省白龙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大于黄河流域地表水年可取水量,故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可调水量大。第12题,陇东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破坏植被引起的;白龙江武都段位于引水口的下游,调水工程将导致该河段的年径流量减小。
13~14.13.D 14.B 解析 第13题,由图示可知,皖电东送工程的起点是安徽淮南,而该地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煤炭产地;皖电东送工程向上海、浙江等地输电,市场距离近。第14题,皖电东送工程是通过坑口电站的建设,将安徽淮南煤矿基地的煤炭资源转换成电力资源进行输出,有利于改善上海、浙江等地的环境状况,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15~17.15.C 16.B 17.B 解析 第15题,读图乙,全河段1951—1968年、1969—1985年冲淤量是正值,代表冲淤量是增加的,1986—2005年全河段冲淤量接近零增长,2006—2011年全河段冲淤量是负增长,因此黄河干流宁夏段冲淤量达到最大的时间大致在2005年。第16题,据图乙分析,1969—1985年全河段的冲淤量约为0.13亿吨,说明输入沙量大于输出沙量,整个河段为淤积状态;青石河段1951—1968年冲淤量约为0.13亿吨,输入沙量大于输出沙量,为淤积状态,1969—1985年的冲淤量约为-0.10亿吨,表示青石河段此时段为冲刷状态,因此1969—198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青石河段由淤积变为微冲,沉积作用减弱;下青河段1951—1968年冲淤量约为0.06亿吨,1969—1985年的冲淤量约为0.22亿吨,表示下青河段此时段沉积作用增强。第17题,下河沿—石嘴山河段依次有沙坡头水利枢纽、青铜峡水库,1967年青铜峡水库投入运营,拦水拦沙,导致下青河段1969—1986年泥沙增加,冲淤量大增,而青石河段来沙量减少,冲淤量大幅度减少。2004年沙坡头水利枢纽投入运营,使得下青河段冲淤量增加,整个河段冲淤量大幅度减少。因此冲淤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水利枢纽建设。
18~19.18.C 19.C 解析 第18题,由于墨累—达令河干支流的流量小且水位过低,甚至断流,所以墨累—达令河流域的航运价值很低,故C正确。第19题,大分水岭以东水源丰富,建设调水工程,将墨累—达令河以东河水调往墨累河,可以缓解其水源不足问题,故C正确。
20~21.20.B 21.C 解析 第20题,题干中指明建坝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通航能力,建顺坝和梳齿坝让水面变窄,规顺了水流,增加了水深,从而提高通航能力。第21题,如果梳齿坝建在河岸位置,与河岸垂直,也与水流方向垂直,可以起到降低流速、削减河水的冲刷力、保护河岸的作用。
22~23.22.A 23.C 解析 第22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重庆位于长江经济带且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第23题,重庆建设内畅外联的物流大格局,可增强本区域的经济辐射能力,推动重庆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24~25.24.A 25.B 解析 第24题,目前“冰上丝绸之路”处于试航阶段,并没有实现常态化通航,限制“冰上丝绸之路”常态化通航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恶劣,航线结冰期长。第25题,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对我国的重要意义是开辟海外能源采购地,拓宽能源进口渠道。
26.解析 第(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船舶制造业迅速崛起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结合材料从工业区位因素角度考虑。第(2)题,21世纪初韩国对其船舶制造业进行结构调整的原因主要从产业转移的原因进行分析。第(3)题,集群式转移对我国船舶制造业初期发展的益处主要从产业转移对移入区的有利影响进行分析。第(4)题,互联网云平台对我国船舶制造业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作用主要结合材料从降低成本、提升品质、满足市场需求等角度分析。
答案 (1)产业工人充足,且劳动力(相比欧美)成本低;传统工业区产业基础较好;海运交通便利,利于原料与产品运输;政策支持;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
(2)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常规船舶制造利润(产业附加值)降低;岸线资源有限,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种船舶制造腾出空间,促进产业升级。
(3)(船舶制造业工序复杂)集群式转移有利于我国船舶制造业快速提升产能(迅速促进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相关企业信息交流成本,提升协作效率。
(4)全球寻找最优区位,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形成价格优势;构建优质供应链,提升产品品质;平台资源丰富、更新快、易整合,利于产品创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27.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松辽运河水源区的水资源条件从区域的河流分布、水体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松辽运河受水区缺水的主要原因与自然条件、社会因素有关。第(2)题,调水工程建设可以从建设的工程量及工程难度和取水点的地势等方面分析有利自然条件。第(3)题,松辽运河工程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工程本身跨越不同省级行政区且需要穿山越岭,因此需做好工程线路的规划;工程耗资大,涉及人口多,调水渠道会因使用年限的增加出现淤积现象,因此要充分论证工程使用期限和泥沙淤积情况;工程是为连通区域南北水运并缓解南部水资源不足状况而建,因此要考虑工程调水总量;工程跨越了不同的河流、流域,工程建设会对环境有影响,因此要充分考虑工程对辽河、松花江、嫩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等等。
答案 (1)水源区:水系发达,流程长,湖泊多,储水量大;多冻土层,水源下渗量小;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径流量大。受水区: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支流少,河流水量小。
(2)运河规划线路取水点地势较高,部分河段河水可自流;松花江与辽河的分水岭地势不高,且总线路较短,开挖渠道工程量小;沉积土层,施工难度小。
(3)工程线路的规划;工程使用期限和泥沙淤积情况;工程调水总量;工程对辽河、松花江、嫩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等等。
28.解析 第(1)题,读图,甲位于梯级枢纽的下游,上游干流经水电站流到甲处,两地落差较大,所以甲处流速加快,受梯级枢纽的调控作用,甲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泥沙在库区沉积,所以甲处含沙量减小。第(2)题,由图可知,梯级开发后曲水镇附近来水量减少,水域面积变小,水生生物生存空间变小,同时水域自净能力变差,水质恶化,可能导致生物死亡。水域相对封闭,鱼类洄游、物种交流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第(3)题,从梯级枢纽建成后,河道径流变化、流速、通航时间及通航安全等方面回答。
答案 (1)总流量基本不变;流速加快;含沙量减少;流量季节变化减小。(任答三点)
(2)水量减小,河流自净能力变差,水质恶化(或污染加重);河道水文环境变化,生物生存环境改变,部分水生生物死亡;水域相对封闭,鱼类洄游及物种交流受阻,有些物种消失。
(3)水位升高,航道加深;水面变宽,航道加宽,通航能力增强;航程和航运时间缩短;流速平稳,安全性增加。(任答三点)
29.解析 第(1)题,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运输方式本身的特点都有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运输需求的增大。第(2)题,“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的影响从旅游活动推动区域交流、增加经济收入、文化交流、有利于文物保护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科技的进步;地域广,运距长;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
(2)推动中国、中亚国家、欧洲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沿线各国旅游业发展,增加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繁荣;促进各国文物保护。
第三章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示意世界汽车产业四次大转移。据此完成1~2题。
1.该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国土地域辽阔
B.劳动力资源丰富
C.美国出现逆城市化
D.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
2.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汽车产量迅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 )
A.我国地形、气候条件适宜
B.科技发展迅速,潜在市场广大
C.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高
D.发达的经济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下图示意以劳动力、资本、技术、能源作为研究指标总结的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梯度理论。河南省依据相关理论和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明确了河南省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方向。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指标分别为( )
A.技术、资本、劳动力、能源
B.资本、技术、能源、劳动力
C.资本、能源、劳动力、技术
D.技术、资本、能源、劳动力
4.河南省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应为( )
A.发挥人才、关键技术、资本等领域的优势,推进本省企业与国际制造业的合作
B.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级行政区为重点,深化区际制造业合作
C.以京津地区为优先,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合作重点,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
D.持续深化与珠江三角洲、京津、东北工业区等地区的产业转移合作
(2020天津卷)20世纪80年代,M镇的服装企业迁至省级行政中心W市进行生产经营。近年来,这些企业又陆续迁回M镇,劳动力也随之迁移流动。企业和劳动力的回流过程及原因如下图所示。读图文材料,完成5~6题。
5.关于该镇企业和劳动力回流原因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
A.W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劳动力的主动回流
B.M镇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第二波回流带动了劳动力主动回流
C.M镇提供优惠的就业和投资政策,促成了企业的第一波回流
D.在企业回流和本地就业利好的作用下,更多劳动力被动回流
6.导致服装企业从M镇迁往W市,后又迁回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
A.技术和环保 B.交通和劳动力
C.市场和政策 D.动力和原材料
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打通东线穿黄河隧洞,并连接东平湖和鲁北输水干线,实现调引长江水至鲁北地区,同时具备向河北省东部、天津市应急供水的条件。读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完成7~8题。
7.关于a、b两地段其周围所在大地形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地区年降水量较大,但该地区仍然缺水
B.b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较发达,缺水较严重
C.a地区以南的大地形区发展农业应因地制宜,以立体农业为主
D.b地区以西的大地形区以鱼塘—台田方式治理低洼地
8.关于利用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输水叙述正确的是( )
①黄河该河段含沙量大,大量泥沙易淤塞河道,宜采用河床下输水 ②北上江水经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自流通过,无须提水跨越黄河 ③有利于降低东线工程的运行成本 ④对技术要求较低,施工难度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西起江西吉安,东至福建福州,线路全长817千米,设计输气量150亿立方米。下图为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建设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B.节省输入地能源消费资金
C.发展输入地天然气工业
D.缓解输入地能源紧缺的状况
10.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工程给福建省带来的有利影响有( )
①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②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 ③有利于促进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④有利于煤炭工业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甘肃省黄河流域地表水年可取水量为48.3亿立方米左右。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在甘肃省境内,河流长475千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69.1亿立方米。读陇东跨流域调水线路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相比调水线路甲,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 )
A.可调水量大 B.水质好
C.施工难度小 D.投资成本低
12.陇东跨流域调水工程如能顺利建成,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陇东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②解决陇东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③武都段白龙江的年径流量增大 ④促进陇东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为皖电东送工程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安徽实施皖电东送工程的有利地理条件有( )
①煤炭丰富 ②工业基础好 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距离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皖电东送工程对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能源结构趋向单一
B.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C.加剧用水供需矛盾
D.三大产业均衡发展
河段的冲淤量是输入沙量和输出沙量的差值。某学者以宁夏黄河下河沿至石嘴山河段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了近几十年来黄河宁夏河段不同时期、不同河段的河道冲淤情况及变化趋势。下面图甲为该学者研究区域位置图,图乙为黄河干流宁夏段年均冲淤量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5~17题。
图甲
图乙
15.黄河干流宁夏段冲淤量达到最大的时间大致在( )
A.1951年 B.1985年
C.2005年 D.2011年
16.1969—198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 )
A.整个河段为冲刷状态
B.青石河段由淤积变为微冲
C.青石河段沉积作用增强
D.下青河段侵蚀作用增强
17.1986—200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冲淤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河沙采集量增加
B.水利枢纽建设
C.上游植树造林
D.河流补给减少
下图为墨累—达令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墨累—达令河流域的航运价值很低的自然原因是( )
A.工农业生产落后且人口稀少
B.冬季枯水期水位过低且结冰
C.干支流的流量小且水位过低
D.河流的含沙量大且淤塞严重
19.下列关于墨累—达令河流域的开发利用最合理的是( )
A.中下游河段可以引用河水进行农业灌溉,发展混合农业
B.上游源头河段流经山区水能丰富,应大力修建水库发电
C.建设调水工程,将墨累河源头山地以东河水调往墨累河
D.发展抽水工程,使用地下水对农田进行灌溉并喂养牲畜
为了整治长江航道,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了顺坝、梳齿坝等工程。下图为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附近的“顺坝+梳齿坝”工程景观图和梳齿坝示意图。该顺坝位于江心,顺着水流方向延伸,梳齿坝指垂直于顺坝的多条梳齿状坝体。据此完成20~21题。
20.图示“顺坝+梳齿坝”工程的主要功能是提高通航能力,其原理是( )
A.增加流速,提高航速
B.规顺水流,增加水深
C.分隔江面,增加航道
D.增加码头,方便装卸
21.如果将该梳齿坝建在河岸位置,则主要作用是( )
A.作为旅游景点
B.优化鱼类生存环境
C.降低流速、护岸
D.方便船舶停靠
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引领下,重庆在开通渝新欧、渝沪和渝深铁路货运班列基础上,对内把铁路线延伸到机场和港口,对外建设重庆—越南河内、重庆—新加坡、重庆—缅甸仰光的国际大通道,致力于实现欧洲与亚洲之间铁路、航空、公路、水路的多式联运,建设内畅外联的物流大格局,推动重庆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读图,完成22~23题。
22.重庆在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中的位置优势是( )
A.连接“一带一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
B.位于全国汽车制造产业分布的中心
C.连接西部经济地带与东部经济地带
D.连接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经济地带
23.重庆建设内畅外联的物流大格局,对本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推动交通产业的发展
B.提高铁路运输比重
C.增强经济辐射能力
D.向高科技经济转型
“冰上丝绸之路”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沿途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此完成24~25题。
24.目前“冰上丝绸之路”处于试航阶段,并没有实现常态化通航,限制“冰上丝绸之路”常态化通航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恶劣
B.途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
C.航海技术水平低
D.沿途缺少可停靠优良港湾
25.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对我国的重要意义是( )
A.有利于巩固国防
B.开辟海外能源采购地
C.加速对外开放进程
D.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船舶制造规模大,工序复杂,配套企业多,工业集聚明显。其产业分布易受岸线资源、劳动力、技术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东亚地区船舶制造业集聚区分布的时空变化。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到10年时间,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20世纪90年代,船舶制造中心又从日本转移到了韩国。21世纪初,韩国开始将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常规船舶制造业及配套企业向我国大规模、集群式转移,本土重点发展液化天然气船、豪华游轮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种船舶制造。
近年来我国常规船舶产能过剩。目前我国正建设船舶制造资源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运营到售后服务的全球、全产业链信息入库,以便资源共享。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船舶制造业迅速崛起,说明其社会经济条件。
(2)简述21世纪初韩国对其船舶制造业进行结构调整的原因。
(3)说明集群式转移对我国船舶制造业初期发展的益处。
(4)分析互联网云平台对我国船舶制造业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27.(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东北老工业区的衰落,除自身因素外,还与东北腹地部分河流无出海口、黑龙江流域水运与海港不连接、腹地工农业产品对外运输成本高、冬季河流结冰期过长、水运条件差、辽河水源匮乏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目前西辽河已基本断流,地下水超采,漏斗区范围扩大,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东北地区北部水资源相对丰富,河流航运条件优越,但无水路与渤海相通,价格低廉的水运优势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建设松花江—辽河北水南调工程,既能为南部输水,缓解水资源不足的状况,又能沟通渤海与黑龙江的水运。下图示意松辽运河输水工程规划线路。
(1)说明规划中的松辽运河水源区的水资源条件及受水区缺水的主要原因。
(2)简述规划中的松辽运河调水线路实施的有利自然条件。
(3)指出松辽运河工程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2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般情况下,急流流经平坦地区时,易形成曲流。嘉陵江属典型的山区河流,滩险流急。广元至合川的直线距离约200千米,但其嘉陵江河道长达640千米(如下左图),并在南充一带出现罕见的深切曲流群,其中以青居曲流最为著名(如下右图)。近年来,嘉陵江流域统一规划,以航电结合的方式,修建了发电站、船闸和泄洪闸为一体的水位相互衔接、保证通航的若干梯级航电枢纽,船只直接从青居镇船闸进入下游河道。
(1)指出梯级枢纽建成后,甲处河流的水文条件变化。
(2)分析建设梯级枢纽,对曲水镇附近河流故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简析梯级枢纽建成后,该河段航运条件的变化。
2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新亚欧大陆桥——由太平洋西岸中国日照和连云港开始的陇海、兰新铁路向西延伸,在中国西部边境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的德鲁日巴站接轨,从而构成了一条沿当年亚欧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经亚洲、欧洲诸国直到大西洋的另一条陆上通道,这就是新亚欧大陆桥。这是一条对亚欧大陆经贸活动发挥巨大作用的现代“丝绸之路”。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跨国项目“丝绸之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中亚部分地区地图。
(1)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
(2)简述“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对沿线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第三章测评
1~2.1.D 2.B 解析 第1题,世界汽车产业第一次转移是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的东北部有丰富的资源且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产业创造了条件。第2题,世界许多著名汽车生产公司纷纷落户中国建立生产线,主要是由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迅速;我国人口多,潜在市场广大。
3~4.3.A 4.C 解析 第3题,依据图示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梯度理论,结合所学知识,甲指标在东部产业集中且没有转移,说明是只有东部具有的区位优势条件,可知为技术。乙指标东部优于中部,且没有向西部转移,可知为资本。丙指标优势集中在东、中部,所以应该是劳动力。丁指标产业在东部较少,在中、西部集中。结合选项可知为能源。第4题,河南省在人才、关键技术、资本等领域优势较弱;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级行政区经济、技术水平较低,不利于深化区际制造业合作;河南省距珠江三角洲、东北工业区等地区较远,不便于进行产业转移合作;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可利用其劳动力优势,承接来自京津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
5~6.5.B 6.C 解析 第5题,据图分析可知,W市产业结构调整吸引企业、劳动力迁入,因此劳动力属于被动回流,A错误。企业第二波回流是因为W市产业转移,M镇出台优惠政策主动承接W市的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M镇后,劳动力也回流至M镇,属于主动回流,B正确。M镇第二波回流有政策吸引,第一波回流没有政策吸引,C错误。第二波回流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生产条件,更多劳动力主动回流,D错误。第6题,服装企业一般属于劳动力指向型企业,但服装企业从M镇迁往W市看重的是W市的市场条件,其间伴随劳动力进入W市;随着经济发展,W市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上W市产业转移、M镇的政策吸引,导致服装企业迁回M镇,因此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市场和政策。C正确。
7~8.7.D 8.B 解析 第7题,a地区在江苏省南部,由于工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加之长江流域冬季降水量少,还存在季节性缺水的情况;b地区是南水北调调入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a地区以南为南方低山丘陵,应发展立体农业;b地区以西的大地形区为黄土高原,应以水土流失的治理为重点。第8题,南水北调东线自扬州至黄河段需要逐级提水,自黄河至天津段可自流;黄河下游河段为“地上河”,大量泥沙易淤塞河道,东线穿黄河隧洞可使北上江水经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自流通过,建设隧洞使施工投资较大,建成后自流使供水的运营成本降低;穿黄隧洞在河床下建设,对技术要求较高,施工难度较大。
9~10.9.D 10.C 解析 第9题,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将中亚天然气和新疆煤制天然气输往沿线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有效缓解输入地能源紧缺的状况。第10题,相对于煤炭而言,天然气污染小,因此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西气东输有利于促进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11~12.11.A 12.B 解析 第11题,由材料可知,甘肃省白龙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大于黄河流域地表水年可取水量,故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是可调水量大。第12题,陇东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破坏植被引起的;白龙江武都段位于引水口的下游,调水工程将导致该河段的年径流量减小。
13~14.13.D 14.B 解析 第13题,由图示可知,皖电东送工程的起点是安徽淮南,而该地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煤炭产地;皖电东送工程向上海、浙江等地输电,市场距离近。第14题,皖电东送工程是通过坑口电站的建设,将安徽淮南煤矿基地的煤炭资源转换成电力资源进行输出,有利于改善上海、浙江等地的环境状况,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15~17.15.C 16.B 17.B 解析 第15题,读图乙,全河段1951—1968年、1969—1985年冲淤量是正值,代表冲淤量是增加的,1986—2005年全河段冲淤量接近零增长,2006—2011年全河段冲淤量是负增长,因此黄河干流宁夏段冲淤量达到最大的时间大致在2005年。第16题,据图乙分析,1969—1985年全河段的冲淤量约为0.13亿吨,说明输入沙量大于输出沙量,整个河段为淤积状态;青石河段1951—1968年冲淤量约为0.13亿吨,输入沙量大于输出沙量,为淤积状态,1969—1985年的冲淤量约为-0.10亿吨,表示青石河段此时段为冲刷状态,因此1969—1985年黄河干流宁夏段青石河段由淤积变为微冲,沉积作用减弱;下青河段1951—1968年冲淤量约为0.06亿吨,1969—1985年的冲淤量约为0.22亿吨,表示下青河段此时段沉积作用增强。第17题,下河沿—石嘴山河段依次有沙坡头水利枢纽、青铜峡水库,1967年青铜峡水库投入运营,拦水拦沙,导致下青河段1969—1986年泥沙增加,冲淤量大增,而青石河段来沙量减少,冲淤量大幅度减少。2004年沙坡头水利枢纽投入运营,使得下青河段冲淤量增加,整个河段冲淤量大幅度减少。因此冲淤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水利枢纽建设。
18~19.18.C 19.C 解析 第18题,由于墨累—达令河干支流的流量小且水位过低,甚至断流,所以墨累—达令河流域的航运价值很低,故C正确。第19题,大分水岭以东水源丰富,建设调水工程,将墨累—达令河以东河水调往墨累河,可以缓解其水源不足问题,故C正确。
20~21.20.B 21.C 解析 第20题,题干中指明建坝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通航能力,建顺坝和梳齿坝让水面变窄,规顺了水流,增加了水深,从而提高通航能力。第21题,如果梳齿坝建在河岸位置,与河岸垂直,也与水流方向垂直,可以起到降低流速、削减河水的冲刷力、保护河岸的作用。
22~23.22.A 23.C 解析 第22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重庆位于长江经济带且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第23题,重庆建设内畅外联的物流大格局,可增强本区域的经济辐射能力,推动重庆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24~25.24.A 25.B 解析 第24题,目前“冰上丝绸之路”处于试航阶段,并没有实现常态化通航,限制“冰上丝绸之路”常态化通航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恶劣,航线结冰期长。第25题,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对我国的重要意义是开辟海外能源采购地,拓宽能源进口渠道。
26.解析 第(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船舶制造业迅速崛起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结合材料从工业区位因素角度考虑。第(2)题,21世纪初韩国对其船舶制造业进行结构调整的原因主要从产业转移的原因进行分析。第(3)题,集群式转移对我国船舶制造业初期发展的益处主要从产业转移对移入区的有利影响进行分析。第(4)题,互联网云平台对我国船舶制造业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作用主要结合材料从降低成本、提升品质、满足市场需求等角度分析。
答案 (1)产业工人充足,且劳动力(相比欧美)成本低;传统工业区产业基础较好;海运交通便利,利于原料与产品运输;政策支持;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
(2)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常规船舶制造利润(产业附加值)降低;岸线资源有限,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种船舶制造腾出空间,促进产业升级。
(3)(船舶制造业工序复杂)集群式转移有利于我国船舶制造业快速提升产能(迅速促进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相关企业信息交流成本,提升协作效率。
(4)全球寻找最优区位,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形成价格优势;构建优质供应链,提升产品品质;平台资源丰富、更新快、易整合,利于产品创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27.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松辽运河水源区的水资源条件从区域的河流分布、水体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松辽运河受水区缺水的主要原因与自然条件、社会因素有关。第(2)题,调水工程建设可以从建设的工程量及工程难度和取水点的地势等方面分析有利自然条件。第(3)题,松辽运河工程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工程本身跨越不同省级行政区且需要穿山越岭,因此需做好工程线路的规划;工程耗资大,涉及人口多,调水渠道会因使用年限的增加出现淤积现象,因此要充分论证工程使用期限和泥沙淤积情况;工程是为连通区域南北水运并缓解南部水资源不足状况而建,因此要考虑工程调水总量;工程跨越了不同的河流、流域,工程建设会对环境有影响,因此要充分考虑工程对辽河、松花江、嫩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等等。
答案 (1)水源区:水系发达,流程长,湖泊多,储水量大;多冻土层,水源下渗量小;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径流量大。受水区: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支流少,河流水量小。
(2)运河规划线路取水点地势较高,部分河段河水可自流;松花江与辽河的分水岭地势不高,且总线路较短,开挖渠道工程量小;沉积土层,施工难度小。
(3)工程线路的规划;工程使用期限和泥沙淤积情况;工程调水总量;工程对辽河、松花江、嫩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等等。
28.解析 第(1)题,读图,甲位于梯级枢纽的下游,上游干流经水电站流到甲处,两地落差较大,所以甲处流速加快,受梯级枢纽的调控作用,甲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减小;泥沙在库区沉积,所以甲处含沙量减小。第(2)题,由图可知,梯级开发后曲水镇附近来水量减少,水域面积变小,水生生物生存空间变小,同时水域自净能力变差,水质恶化,可能导致生物死亡。水域相对封闭,鱼类洄游、物种交流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第(3)题,从梯级枢纽建成后,河道径流变化、流速、通航时间及通航安全等方面回答。
答案 (1)总流量基本不变;流速加快;含沙量减少;流量季节变化减小。(任答三点)
(2)水量减小,河流自净能力变差,水质恶化(或污染加重);河道水文环境变化,生物生存环境改变,部分水生生物死亡;水域相对封闭,鱼类洄游及物种交流受阻,有些物种消失。
(3)水位升高,航道加深;水面变宽,航道加宽,通航能力增强;航程和航运时间缩短;流速平稳,安全性增加。(任答三点)
29.解析 第(1)题,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运输方式本身的特点都有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运输需求的增大。第(2)题,“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的影响从旅游活动推动区域交流、增加经济收入、文化交流、有利于文物保护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科技的进步;地域广,运距长;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
(2)推动中国、中亚国家、欧洲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沿线各国旅游业发展,增加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繁荣;促进各国文物保护。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