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20118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20118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20118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浙江省A9协作体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二生物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
1. 2023年1月9日,在气象学会的会议上,联合国的专家小组发布报告称:“从2000年起,南极洲上方的臭氧层空洞就在缓慢修复,预计到2040年,全球臭氧层就能整体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臭氧层恢复主要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 )
A. 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
B. 减少生产和使用氯氟烃(CFCs)类物质
C. 积极推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
D. 控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和土地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其中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在冰箱中使用含氟制冷剂,会破坏臭氧层。
【详解】AC、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积极推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等措施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与臭氧层恢复无关,AC不符合题意;
B、臭氧层破坏主要与含氟制冷剂等排放有关,故减少生产和使用氯氟烃(CFCs)类物质对于臭氧层恢复具有重要意义,B符合题意;
D、控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有利于缓解酸雨的产生,与臭氧层恢复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科学家大卫·朱利叶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因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的贡献,荣获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揭示了冷、热、机械作用力如何触发神经冲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动作电位的峰值与外界刺激强度成正比
B.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
C. 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
D. 神经中枢对传来的兴奋有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动作电位峰值的大小与神经纤维内外的Na+浓度差有关,Na+浓度差越大,内流的Na+越多,动作电位的峰值越大,故给予不同强度刺激后所得到的动作电位峰值的大小与刺激强度无关,A错误;
B、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B正确;
C、感受器一般是指感觉神经末梢,它能接受外界或内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正确;
D、神经中枢对传来的兴奋有分析和综合的功能,并将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传导出去,D正确。
故选A。
3. 九价HPV疫苗在我国获得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等9种亚型感染引起的宫颈癌等疾病,该疫苗分三次接种完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疫苗为抗体
B. 第一次接种后与第三次接种后机体中抗体含量没有明显差异
C. 一种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抑制人乳头瘤病毒所有亚型的侵染
D. 当机体再次感染HPV时,记忆B细胞的细胞周期会缩短
【答案】D
【解析】
【分析】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进入机体后能够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详解】A、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九价HPV疫苗为抗原,进入机体后会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A错误;
B、该疫苗分三次接种,类似于二次免疫过程,目的是让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故第一次接种后与第三次接种后机体中抗体含量差异较大:第三次接种后机体中抗体含量多,B错误;
C、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且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故一种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不能抑制人乳头瘤病毒所有亚型的侵染 ,C错误;
D、当机体再次感染HPV时,记忆B细胞的细胞周期会明显缩短,迅速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其中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D正确。
故选D。
4. 下图为人体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①~④表示液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体、生长激素、氨基酸均可以存在于①中
B. ①中的葡萄糖需要经过②进入组织细胞
C.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恒定不变
D. ①②④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媒介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液。
【详解】A、①是血浆,抗体、生长激素、氨基酸均可以存在于①中,A正确;
B、①血浆中的葡萄糖从血管中出来进入②组织液,再进入组织细胞,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中每一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
D、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液,三者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媒介,D正确。
故选C。
5.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育种、人工种子的培育及获得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等生产生活实践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组织培养得到试管苗过程中需要更换培养基
B. 该技术生产的体细胞胚人工种子长成的植株一定可育
C. 该过程所用的培养基只需要提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无机营养
D. 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过程不需要添加植物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详解】A、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在不同时期,根据培养对象的需求添加或减少一些物质,尤其是植物激素的比例,故植物组织培养得到试管苗的过程中需要更换培养基,A正确;
B、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接种材料可以是植物根、茎、叶的任何部位,也可以是植物的花药,若所选外植体为花药,则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人工种子长成的植株为单倍体,一般不可育,B错误;
C、该过程中所用培养基含有糖类等物质,除提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无机营养外,还需提供有机物质,C错误;
D、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过程中需要添加植物激素,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D错误。
故选A。
6. 关于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胚胎分割的对象只能是卵裂球
B. 试管动物的诞生属于有性生殖
C. 胚胎移植时,应对受体母畜使用免疫抑制剂
D. 动物细胞核移植时,受体细胞必须是受精卵
【答案】B
【解析】
【分析】胚胎工程是指对生殖细胞、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细胞进行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然后将获得的胚胎移植到雌性动物体内然后生产后代,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胚胎工程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等。
【详解】A、胚胎分割的对象是卵裂球或囊胚,A错误;
B、试管动物是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在体外受精,经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进行移植产生的个体,试管动物的诞生属于有性生殖,B正确;
C、胚胎移植时,受体子宫对外来胚胎基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不需要对受体母畜使用免疫抑制剂,C错误;
D、动物细胞核移植时,受体细胞是卵母细胞或受精卵,D错误。
故选B。
7. 湿地拥有众多动植物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2023年2月2日,第27个世界湿地日,我国再增加黑龙江大兴安岭九曲十八湾等18处国际重要湿地,面积764.7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调查水域中鱼类的食性,推测不同鱼类的栖息水层
B.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C. 通过调查湿地植物的高度,不能推测出群落的优势种
D. 通过调查湿地动物的干重,可估算群落的次级生产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动植物种类繁多,说明其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
【详解】A、通过调查鱼类的食性,可推测不同鱼类的栖息水层,如: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在上层,以低栖动物为食的鱼类在最下层等, A正确;
B、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B正确;
C、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通过调查湿地植物的高度,不能推测出群落的优势种,C正确;
D、次级生产量指消费者与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的同化作用,所以通过调查动物的干重,不能估算群落的次级生产量,D错误;
故选D。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用纤维素酶降解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对缓解全球能源危机有重大意义。科研人员开展筛选、诱变及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相关研究,过程如图。
8. 关于研究流程叙述正确的是( )
A. 采集的黑土壤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
B. CMC培养基应先灭菌再分装到培养皿中
C. 诱变处理使每个细菌产纤维素酶能力提高
D. 需用牛肉膏、纤维素、琼脂等配制CMC平板
9. 筛选菌株UV-Co16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 摇瓶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分离单菌落
B. 采取平板划线法在CMC培养基上接种,可以对菌株进行分离并计数
C. 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中纤维素的剩余量进行初步筛选
D. 最终分离出的菌株,用接种环接种到斜面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保存
【答案】8. B 9. C
【解析】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8题详解】
A、土壤中含有目的菌,为避免菌种被杀死,采集的黑土壤不需要高压蒸汽灭菌,A错误;
B、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为避免杂菌污染,培养基应先灭菌再分装到各个培养皿中,B正确;
C、诱变处理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诱变处理不能使每个细菌的产纤维素酶能力提高,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筛选,C错误;
D、本实验目的是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故应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不能添加牛肉膏,D错误。
故选B。
【9题详解】
A、分析题意可知,富集培养基摇瓶培养的目的是扩大培养,增加目的菌的数量,A错误;
B、平板划线法能够分离菌种,但不能用于计数,B错误;
C、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筛选、诱变及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纤维素酶菌株能够分解纤维素,故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中纤维素的剩余量进行初步筛选,C正确;
D、最终分离出的菌株,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在固体斜面培养基上菌落长成后,放入冰箱低温保藏,D错误。
故选C。
10. 有些鸟兽感受长日照后,通过下丘脑一垂体-性腺轴调控机体的繁殖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以是下丘脑和垂体
B. 环境决定动物的繁殖行为
C. 下丘脑是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
D. 该过程只有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有些鸟兽感受长日照后,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控机体的繁殖活动,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分泌性激素。该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详解】A、性激素可以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A正确;
B、环境影响动物的繁殖行为,而不是起到决定作用,B错误;
C、下丘脑可以作为接受光刺激的效应器,光感受器位于眼,C错误;
D、感受器将光刺激转化为电信号,通过神经调节促进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分泌性激素,该过程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A。
11.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可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B. 用胰蛋白酶处理剪碎的动物组织,可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C. 传代培养的细胞一般可传50代以上
D. 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1、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
2、动物细胞培养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3)温度和pH:36.5℃±0.5℃;适宜的pH:7.2~7.4。(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应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杂菌的污染,A正确;
B、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剪碎的动物组织,可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B正确;
C、传代培养的细胞10代以内可以保持正常的核型,一般选用10代以内的细胞,C错误;
D、动物细胞培养的目的是获得细胞和细胞产物,原理是细胞增殖,D正确。
故选C。
12. 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的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 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 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
D. 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本实验自变量为诱捕距离和灯的高度,因变量是回收率。
【详解】A、根据公式可知:种群数量/释放总数(标记总量)=重新捕获数/标记数=1/回收率,可知种群数量=N/a,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N/a÷面积(或体积),无法得知面积(体积),故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得知,A错误;
B、据图可知,随诱捕距离的加大,回收率降低,故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下降,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诱捕灯间距和灯的高度,相同诱捕距离下,灯的高度不同,回收率也不同,故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C错误;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增加幼虫比例,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D正确。
故选D。
13. 我国神州十四号航天员在问天实验舱进行了水稻种植试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太空中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在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中起调节作用
B. 试验水稻种子萌发的根的生长方向受水和肥的影响
C. 在微重力环境中,试验水稻体内生长素的运输不消耗能量
D. 试验水稻开花过程由多种激素共同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分布: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
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A、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因此,光在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中起调节作用,A正确;
B、试验水稻种子处于失重的状态,其萌发的根的生长方向不受重力的影响,而会受到水和肥的影响,B正确;
C、微重力环境下,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会改变,极性运输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试验水稻开花过程由多种激素共同作用,如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D正确。
故选C。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合成并呈递葡萄糖转运载体,从而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下图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多尿、多饮现象的机制。
14. 关于胰岛素的阐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可以调节细胞中基因的表达
B. 葡萄糖转运载体合成障碍者,可通过口服胰岛素进行治疗
C. 糖尿病患者均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
D. 胰岛素为转运葡萄糖提供能量
15. 糖尿病患者出现多尿、多饮现象,关于该调节过程分析错误是( )
A. 该过程由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作用
B. 糖尿病患者饮水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
C.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水分子不会进入组织细胞
D. 重度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等症状
【答案】14. A 15. C
【解析】
【分析】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可以说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
【14题详解】
A、胰岛素是信号分子,可以调节细胞中基因的表达,A正确;
B、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B错误;
C、糖尿病患者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可能是体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C错误;
D、胰岛素是信号分子,提供信号,调节新陈代谢,不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A。
【15题详解】
A、水盐平衡调节由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作用,A正确;
B、饮水增加是神经调节的结果,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子进入组织细胞减少,C错误;
D、重度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血糖进入细胞氧化功能发生障碍,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会出现体重下降等症状,D正确。
故选C。
16. 有研究表明“渐冻症”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合成了某种毒蛋白,阻碍了轴突内营养物质的流动。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制作前驱细胞,移植给渐冻症实验鼠,能延长其寿命。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由iPS细胞分化形成的多种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B.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C. 运动神经元轴突营养物质流动受阻,影响K+、Na+离子转运
D. 植入神经干细胞,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渐冻症”病情改善
【答案】AB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的细胞,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iPS细胞的功能类似于胚胎干细胞。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iPS细胞分化成的多种细胞中核DNA相同,A错误;
B、神经元轴突上具有突触结构,神经冲动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B错误;
C、运动神经元轴突营养物质流动受阻,影响K+、Na+的跨膜运输,C正确;
D、植入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成前驱细胞,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渐冻症”病情改善,D正确。
故选AB。
17. 治疗性克隆有望解决供体器官的短缺和器官移植出现的排异反应等问题。如图表示预期治疗性克隆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过程利用了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和动物细胞培养等技术
B. 上述过程中充分说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已完全成熟,可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C. ①过程的完成离不开胚胎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D. ①②过程都发生了DNA分子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治疗性克隆的过程,该过程利用了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该技术体现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由胚胎干细胞发育成组织是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结果,所以①②过程中都存在细胞的分裂,都会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过程涉及到许多生物技术,如细胞核移植、胚胎干细胞经过①②等过程涉及到动物细胞培养,A正确;
B、上述过程中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已经获得了克隆动物,但该技术的成功率仍然非常低,各个技术环节也有待进一步改进,B错误;
C、①为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该过程的完成离不开胚胎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潜能,C正确;
D、①、②过程都有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都会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B。
18. 下表为养鱼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处理
水稻产量(kg/hm2)
土壤有机质(%)
稻田养鱼
4023
2.72
对照
3474
2.56
A. 引入稻田中的鱼不受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B. 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
C. 稻田养鱼使水稻更多的从土壤中吸收鱼粪中的有机质
D. 稻田养鱼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被引入稻田的鱼最终因为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成S型增长;鱼捕食浮游植物减小了水稻的竞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鱼的粪便作为肥料可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养鱼有利于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详解】被引入稻田的鱼最终因为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成S型增长,A错误;鱼捕食浮游植物减小了水稻的竞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B正确;鱼的粪便作为肥料可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鱼粪的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后,被水稻吸收,C错误;稻田养鱼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D错误;故选B。
【点睛】考查生态学知识理解能力、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需要判断浮游植物和水稻间的竞争关系,能够分析鱼捕食浮游植物降低了浮游植物与水稻的竞争,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19. CTLA4是存在于免疫细胞上的蛋白,称为“免疫检验点”。具有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防止免疫系统处于过度激活的时候,误杀正常组织细胞。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中CTLA4基因过量表达,抵抗免疫系统的杀伤。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 抗CTLA4抗体可增强免疫并起到抑癌的效果
B. CTLA4基因的过量表达可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
C. 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生反应会引发自身免疫病
D. 人体内能产生抗体的细胞只有浆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肿瘤细胞中CTLA4基因过量表达,从而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CTLA-4抗体能抑制CTLA-4蛋白的作用,解除CTLA-4蛋白的抵抗作用,可让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但抗CTLA4抗体会与CTLA-4抗体结合从而使其失去作用,降低免疫效果,无法达到抑癌效果,A错误;
B、据题可知,CTLA4基因在肿瘤细胞中过量表达,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减弱,该过程可能是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起作用的,而T细胞活化被抑制,细胞免疫减弱,有利于器官移植,B正确;
C、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即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生反应会引发自身免疫病,C正确;
D、浆细胞是机体中唯一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D正确。
故选A。
20. 谷类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和淀粉酶的含量都会发生显著变化。研究人员为了探寻两者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对小麦种子进行了相关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A
B
C
D
实验步骤
完整种子
纵切后含胚部分
纵切后不含胚
纵切后不含
部分
胚部分
清水浸种
清水浸种1小时
赤霉素水溶液
清水浸种1
1小时
浸种1小时
小时
检测
在实验的第5小时检测内源赤霉素含量和淀粉酶mRNA含量
内源赤霉素含量
+
+
-
-
淀粉酶mRNA含量
+
+
+
-
备注:“+”表示检测到相应物质存在,“-”表示没有检测到相应物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赤霉素能激活细胞内已有的淀粉酶
B. 浸种处理后的胚能产生赤霉素
C. 萌发过程中,赤霉素能促进种子淀粉的积累
D. 萌发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植物激素只有赤霉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长素:①细胞水平:促进细胞伸长,诱导细胞分化。②器官水平: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的发育。赤霉素: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③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①促进细胞分裂;②促进芽的 分化,侧枝发育和叶绿素的合成。乙烯:①促进果实成熟;②促进开花;③促进叶,花,果实脱落。脱落酸: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气孔关闭;③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④维持种子休眠。
【详解】A、据实验步骤,A、B组内源赤霉素含量较高,C组外源赤霉素处理,三组的淀粉酶mRNA含量都较高,赤霉素能促进细胞内淀粉酶基因的表达,从而合成淀粉酶 ,A错误;
B、A组、B组种子都含有胚,浸种处理后内源赤霉素含量较高,浸种处理后的胚能产生赤霉素 ,B正确;
C、萌发过程中,赤霉素能促进种子淀粉酶的合成,促进淀粉的水解 ,C错误;
D、萌发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植物激素有多种激素综合作用 ,D错误。
故选B。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
21. 为进一步推进草原地区的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建设,某研究团队对一草原中的若干撂荒地(人为开垦种植农作物几年后,不再继续耕种,任其荒芜的地块)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下表是他们获得的部分研究数据,表中群落组成以优势植物的种类来表示,物种多样性指数越高,物种的数量越多,该地天然草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8346,请回答下列问题:
搭荒年限(年)
群落组成
重要值贡献率
物种多样性指数
2
藜+狗尾草
90.89
0.9308
4
羊草+狗尾草
68.86
1.6427
18
糙隐子草+克氏针芋
67.8
1.8239
22
沙地委陵菜+糙隐子草
50.44
20661
(1)草原中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调查______可以更好了解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第18年,克氏针茅草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反映群落具有______结构。
(2)在撂荒地发生的演替中,第2年的优势种藜在第4年被羊草所替代,这说明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____现象。第22年时,撂荒地是否演替为顶极群落?_____(填“是”或“不是”),理由是______。
(3)跟踪研究的这几年间,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也发生了变化,调查土壤动物时可使用______取样,对土样中体型较小的动物进行分离时,应将分离装置中的电灯______(填“打开”或“关闭”)。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不断提高,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的复杂程度,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4)下图为撂荒地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①一③表示生理过程)。图中分解者获得的i中的能量来源于第______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可表示为____100%。
【答案】(1) ①. 物种组成 ②. 水平
(2) ①. 重叠 ②. 不是 ③. 地天然草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未达到最大
(3) ①. 取样器 ②. 打开 ③.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4) ①. 二 ②. e/b×100%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小问1详解】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标志,故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可以更好了解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克氏针茅草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反映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小问2详解】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撂荒地发生的演替中,第2年的优势种藜在第4年被羊草所替代,这说明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重叠现象;分析题意可知,该地天然草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8346,而第22年时物种多样性指数是 2.0661,故此时撂荒地不是顶极群落。
【小问3详解】
由于土壤小动物的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故调查土壤动物时可使用取样器取样;土壤动物具有 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故对土样中体型较小的动物进行分离时,应将分离装置中的电灯打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故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不断提高,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小问4详解】
分解者获得的i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即来源于初级消费者,对应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该系统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e/b×100%。
22. 应激是指由紧张性刺激物(应激原)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应激时人体代谢明显加快,如大面积烧伤病人每日能量需求是正常人的2.5倍。下图表示人体在应激时部分物质代谢调节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激素A是。图中与激素A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______。
(2)下列关于肾上腺皮质与肾上腺髓质及其相关激素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
A. 同一个体中,肾上腺皮质细胞与肾上腺髓质细胞中的核酸种类相同
B.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调控轴
C.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
D. 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上腺素和胰岛素的分泌
(3)人体全身应激反应一般分为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警觉期是人体防御机制的快速动员期,这一时期以途径④-⑤(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为主,这体现出神经调节相较于体液调节的优点是______,警觉期使机体处于应战状态,持续时间_____。
(4)交感神经细胞与肾上腺髓质细胞之间交流的信号分子是_____,这种分子经过____(填内环境成分)的运输,与受体结合,从而发挥调节作用。
(5)从免疫角度看,大面积烧伤大大削弱了人体的____能力;从体液调节的角度看,大面积烧伤会导致病人出现创伤性糖尿病症状,试从激素水平变化角度分析,创伤性糖尿病症状产生的主要机理:在应激状态下,_______。
【答案】(1)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 (2)BCD
(3) ①. 反应迅速 ②. 短
(4) ①. 神经递质 ②. 组织液
(5) ①. 免疫防御 ②.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同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脂肪转化为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解析】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偏高时,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同时,高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某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血糖偏低时,能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低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另外的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糖尿病存在Ⅰ型糖尿病,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存在Ⅱ型糖尿病,病因是胰岛素靶细胞上的受体不足。
【小问1详解】
图中激素A使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图中能升高血糖的激素还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能直接或间接升高血糖浓度,和胰高血糖素是协同作用。
【小问2详解】
A、同一个体中,肾上腺皮质细胞与肾上腺髓质细胞中的DNA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mRNA的种类不相同 ,A错误;
B、据图,下丘脑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从而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调控轴 ,B正确;
C、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C正确;
D、图中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多,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正确。
故选BCD。
【小问3详解】
警觉期是人体防御机制的快速动员期,这一时期以途径④-⑤(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为主,此时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反应迅速。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
【小问4详解】
图中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多,此时肾上腺髓质可看作是效应器的一部分,交感神经细胞与肾上腺髓质细胞之间交流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的组织液运输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小问5详解】
皮肤是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发挥免疫防御功能。大面积烧伤会导致病人出现创伤性糖尿病症状,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同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脂肪转化为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23.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番茄进行了系列发酵实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利用红番茄制作番茄酒、番茄醋:将红番茄洗净、榨汁、过滤后装入矿泉水瓶(发酵瓶)中,加入酒曲和调味剂,瓶中番茄汁的总体积不超过瓶体积的1/2,其原因是_____。装瓶后拧紧发酵瓶盖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可通过_____进行排气,以利于发酵的持续进行。待番茄酒停止发酵后,取瓶中的置于另一干净的矿泉水瓶中,并在瓶壁的发酵液面以上位置戳一小洞,洞的开口应避免_____(填“朝上”或“朝下”)且不宜过大,这样的处理既可以减少环境中其他微生物的进入,也可以减少____的逸散。
(2)利用青番茄制作泡菜:将原料洗净后切块入坛。为缩短泡菜制作的时间,可加入一定量食盐进行腌制,其原因是____也可以采用添加_____的方法。腌制初期由于坛底杂菌的______呼吸,常会有气泡往上冒出,随着发酵的进行这一现象逐渐消失,原因是____抑制了杂菌的生长。
(3)上述的发酵都是在自然接种和______培养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与主流的现代发酵工业采用___生产单一产品的方式明显不同。
(4)黑曲霉是酒曲中的一种重要菌种,它合成并分泌的纤维素酶能将番茄细胞中的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增加酒香,但发酵后期高浓度的乙醇等因素会限制黑曲霉的活性。为获得能适应高浓度乙醇中生活的黑曲霉菌种,可将______作为液体培养基的碳源,并不断提高浓度,多代培养选择。从功能上看,所用培养基为______。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并用_____法进行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
【答案】(1) ①. 一方面,留有一定空间,有氧条件,利于酵母菌快速繁殖;耗尽O2后,再进行酒精发酵,另一方面还能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造成发酵液溢出 ②. 拧松(瓶盖) ③. 朝上 ④. 酒精
(2) ①. 细胞失水死亡,营养物质外渗,乳酸菌快速获得营养进行发酵 ②. 陈泡菜汁 ③. 厌氧(无氧) ④. 低PH
(3) ①. 非无菌 ②. 发酵工程
(4) ①. 乙醇 ②. 选择培养基 ③. 稀释涂布平板
【解析】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有利于酵母菌的繁殖,数量的增多,在无氧条件下,可以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果醋的制作原理:当氧气、糖原都充足时,能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将糖分解为乙酸;当缺少糖源时,则直接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
【小问1详解】
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有利于酵母菌的繁殖,数量的增多,在无氧条件下,可以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瓶中番茄汁的总体积不超过瓶体积的1/2,其原因是一方面,留有一定空间,有氧条件,利于酵母菌快速繁殖;耗尽O2后,再进行酒精发酵,另一方面还能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造成发酵液溢出;装瓶后拧紧发酵瓶盖进行发酵。
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可通过拧松(瓶盖)进行排气(不可打开瓶盖,避免杂菌和氧气进入),以利于发酵的持续进行;
待番茄酒停止发酵后,利用发酵液中的酒精可以用来制醋,醋酸菌需要氧气,故取瓶中的置于另一干净的矿泉水瓶中,并在瓶壁的发酵液面以上位置戳一小洞,但是洞的开口应避免朝上(洞口应朝下),这样的处理既可以减少环境中其他微生物的进入,也可以减少酒精的逸散(醋酸菌以酒制醋)。
【小问2详解】
为缩短泡菜制作的时间,可加入一定量食盐进行腌制,其原因是加入一定量的食盐营造较高渗透压,使得细胞失水死亡,营养物质外渗,乳酸菌快速获得营养进行发酵;
也可以采用添加陈泡菜汁的方法,陈泡菜汁中含有一定数量的乳酸菌,乳酸菌数目增多利于加快发酵;坛底是一个无氧的环境,故腌制初期由于坛底杂菌的厌氧(无氧)呼吸,常会有气泡往上冒出,随着发酵的进行这一现象逐渐消失,原因是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培养液的pH降低,过低的pH会抑制杂菌的生长。
【小问3详解】
上述的发酵都是在自然接种和非无菌培养的条件下进行的(在杂菌的控制方面较不严格),这与主流的现代发酵工业采用发酵工程生产单一产品的方式明显不同。
【小问4详解】
结合题干“为获得能适应高浓度乙醇中生活的黑曲霉菌种”可知,可将乙醇作为液体培养基的碳源,并不断提高浓度,多代培养选择;选择培养基是指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故获得能适应高浓度乙醇中生活的黑曲霉菌种的培养基从功能上来看属于选择培养基,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并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计算活菌的数量)进行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
24. 紫花苜蓿是全世界栽培历史最悠久、利用最广泛的豆科牧草,但易造成家畜鼓胀病。百脉根富含单宁,单宁可与植物蛋白质结合,不引起家畜采食后鼓胀。为培育抗鼓胀病的新型牧草,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清水紫花苜蓿和里奥百脉根为材料进行了实践研究。研究主要流程如下图:(注:IOA可抑制植物细胞呼吸第一阶段,R-6G可阻止线粒体的功能)
(1)在制备两种植物原生质体时,先将两种细胞分别置于0.5-0.6mol/L的甘露醇溶液中,使细胞在较高渗透压环境下处于_____状态,从而有利于用____去除细胞壁,分别获得两种植物的原生质体。
(2)①过程可使用____诱导细胞融合,其中只有异源融合体才能存活和具有再生能力,请推测原因是_______
(3)步骤②为_____,从步骤②到步骤③需要更换新的培养基,其主要原因是培养物在不同的培养阶段所需的______不同。经过步骤②、③到形成再生植株,体现的主要原理是______。
(4)利用图示技术进行育种的优点是_______。
(5)谷蛋白是野生清水紫花苜蓿中含量较高的一种蛋白质,科研人员为比较植株不同部位谷蛋白的含量,想通过制备相应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部分流程如下图:
图中注射的特定抗原是_____。经过a步骤,细胞两两融合的产物有______种。在步骤b的基础上经过步骤c ______和抗体检测筛选得到符合要求的杂交瘤细胞,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可采用体外培养的方式进行扩大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可从______中提取单克隆抗体。
(6)百脉根花的提取液可用于生产护肤品,为研究百脉根花提取液对受损皮肤的修复效果,需要一批遗传性状基本一致的实验小鼠,研究人员从______(填“同一”或“不同”)小鼠个体中取出体细胞核进行体细胞核移植,形成的多个胚胎再通过_____技术,以进一步增加胚胎的数量,最后移植到经过处理_____的受体雌鼠中获得实验小鼠。
【答案】(1) ①. 较稳定状态
②.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 ①. 聚乙二醇(PEG) ②. 异源融合产物因代谢互补可恢复生长并获得再生能力
(3) ①. 脱分化 ②. 激素和营养条件等 ③.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4)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5) ①. 人的乳腺癌细胞 ②. 3 ③. 克隆化培养 ④. 培养液
(6) ①. 同一 ②. 胚胎分割 ③. 同期发情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l)对小鼠注射特定的抗原蛋白,使小鼠产生免疫反应;(2)得到相应的B淋巴细胞;(3)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4)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才能生长(这种杂种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5)对上述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6)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就可以提取出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小问1详解】
为了获取某植物叶片无菌的原生质体,先将叶片经表面消毒并去除下表皮,再将其置于经过滤灭菌处理的较高渗透压的混合酶液中,植物原生质体的获取过程中一般使用相同浓度的甘露醇溶液,目的是维持一定的渗透压,保持原生质体的形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图:①过程可使用聚乙二醇(PEG)诱导细胞融合,异源融合产物因代谢互补可恢复生长并获得再生能力,故只有异源融合体才能存活和具有再生能力。
【小问3详解】
愈伤组织是经脱分化形成的;由于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和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形成试管苗所需的激素和营养条件等不同,因此由步骤②到步骤③需要更换新的培养基。图中③过程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株,这一过程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小问4详解】
图中③过程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株,这一过程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利用此项技术进行育种的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小问5详解】
本实验的目的是获得治疗乳腺癌的单克隆抗体,因此需要给小鼠注射的特定抗原应取自人的乳腺癌细胞。步骤a为诱导细胞融合的操作,细胞两两融合的产物有同种融合的和不同细胞融合的3种。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必须进行步骤b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才能筛选得到符合要求的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定抗体;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可采用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培养或进行体外培养的方式进行扩大培养;而后从培养液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小问6详解】
要满足遗传性状基本一致的实验小鼠,需要从同一小鼠个体中取出体细胞核进行体细胞核移植,形成的多个胚胎再通过胚胎分割技术,以进一步增加胚胎的数量,最后移植到经过处理同期发情的受体雌鼠中获得大量的实验小鼠。
25. 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________。从下丘脑CRH神经元接受刺激开始到T细胞被激活,发挥免疫效应,该过程依靠的结构基础为_____。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T细胞,促进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致敏的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_______。
(2)图2中,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细胞膜上______的导致钠离子通道_____,使下丘脑CRH神经元兴奋,此过程中其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
(3)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一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一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实验设计思路:
①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________;
②______;
③一段时间后,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
【答案】(1) ①. 突触 ②. 反射弧 ③. 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2) ①. 光敏蛋白 ②. 开放 ③.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3) ①. 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做相同切口不切断脾神经作为对照组 ②. 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 ③. 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 ④. 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要完成一个反射,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静息电位的形成: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强,K+外流,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的形成: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膜电位为内正外负。
【小问1详解】
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突触进行。从下丘脑CRH神经元接受刺激开始到T细胞被激活,发挥免疫效应,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依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致敏的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小问2详解】
根据图2可知,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下丘脑CRH神经元兴奋。静息时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兴奋时膜电位为内正外负,因此此过程中其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小问3详解】
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一脾神经通路,本实验为了验证破坏脑一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切断脾神经,因变量是体液免疫能力,根据实验材料及用具中有N抗原、抗体定量检测仪器,实验的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抗N抗体的产生量。根据实验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设计实验思路如下: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做相同切口不切断脾神经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若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则说明破坏脑一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下列生物与乳酸菌结构最相似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