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
展开单元检测八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B.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信号,神经调节的信号是电信号
C.某些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分级调节的现象
答案 B
解析 体液调节的信号是激素等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B错误;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正确;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控制脊髓(低级中枢)的活动,体液调节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存在着分级调节过程,D正确。
2.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与电压门控Na+通道和电压门控K+通道有关,静息时,门控通道都处于关闭状态,下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后电压门控Na+通道与电压门控K+通道通透性变化曲线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电压门控K+通道的开放与电压门控Na+通道的开放有关
B.刺激后膜电位变化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通透性发生变化
C.通过电压门控通道运输离子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D.静息时,电压门控K+通道关闭,K+无法向膜外运输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当刺激产生以后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后带动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A正确;图示中显示当刺激到来后膜电位先产生变化,后带动电压门控Na+通道打开,使得电压门控Na+通道通透性发生变化,B正确;电压门控Na+通道与电压门控K+通道都属于通道蛋白,转运离子时都是顺浓度梯度,因此在运输离子的过程中不消耗ATP,C正确;静息时,电压门控K+通道关闭,但是神经元静息电位的产生与K+外流有关,因此推断可能在细胞质膜上还存在非电压门控的K+通道协助K+外流,D错误。
3.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接触的部位。某科研小组在研究突触作用关系时,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如图2、3。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给予轴突3足够强度的刺激,电流计上的指针没有反应
B.刺激轴突1后,神经元M有Na+内流,没有动作电位产生
C.轴突2通过影响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神经元M发生Cl-内流
D.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能改变轴突2和神经元M的离子通透性
答案 B
解析 若给予轴突3足够强度的刺激,刺激处会产生兴奋,并且兴奋会传遍整个神经元M,因此神经元M上的电流计上的指针会发生偏转,A错误;刺激轴突1后,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M,使得神经元M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减小,因此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该递质使神经元M细胞质膜上有Na+内流,只是Na+内流较少,没有动作电位产生,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轴突1,神经元M上的电流计记录到的电位变化趋势与只刺激轴突1相似,只是变化幅度变小,可见轴突2释放的神经递质是抑制性递质,抑制了轴突1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轴突1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引起神经元M发生Na+内流减少,使得膜电位变化幅度减小,C错误;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能改变神经元M的离子通透性,但不能改变轴突2的离子通透性,D错误。
4.根据作用效果,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如图是递质在突触处传递信息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在核糖体合成,贮存于突触小泡,以胞吐形式释放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C.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突触后膜会伴随着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D.神经递质作用后,若不能被清除,则引起突触后膜的持续兴奋
答案 C
解析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一般不是蛋白质,合成场所不在核糖体,A错误;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不会使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神经递质在突触后膜上起作用,引起电位变化,信号由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C正确;神经递质若不能被清除,可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D错误。
5.(2022·南京高三模拟)如图表示某雄性哺乳动物雄性激素(睾酮)产生的调节过程,①~⑤表示相关生理活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垂体细胞既含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也含有睾酮受体
B.睾酮分泌过程中的反馈调节有利于保持睾酮含量的稳定
C.若长期服用睾酮类兴奋剂,图中的过程①、②、③将减弱
D.睾酮的合成和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密切相关
答案 D
解析 激素的作用特点之一是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因为靶器官和靶细胞上有对应激素的受体,分析题图可知,垂体细胞能够接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睾酮的作用,所以垂体细胞既含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也含有睾酮受体,A正确;睾酮分泌过程中,当分泌量过多时,通过反馈调节来减少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有利于保持睾酮含量的稳定,B正确;长期服用睾酮,睾酮含量较高,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所以过程①、②、③将减弱,C正确;睾酮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不属于分泌蛋白,合成场所是内质网,与核糖体和高尔基体不相关,D错误。
6.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人体细胞外液,其中Ⅰ、Ⅱ、Ⅲ分别表示生活在甲、乙、丙中的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蛋白质含量,无机盐的浓度对其影响不大
B.若乙中有神经递质,则Ⅱ可表示神经元,淋巴细胞都生活在丙中
C.若Ⅱ表示肝细胞,则乙中的葡萄糖浓度不一定高于甲中的
D.正常情况下,甲与乙中的物质都能通过①②相互渗透
答案 C
解析 甲(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A错误;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因此若乙(组织液)中有神经递质,则Ⅱ可表示神经元,血浆(甲)和淋巴(丙)中都有淋巴细胞,B错误;进餐后不久,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高,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转变成肝糖原;饥饿时,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低,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浆中补充血糖,C正确;正常情况下,甲(血浆)中的蛋白质不能渗透到乙(组织液)中,D错误。
7.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能维持血浆与组织液的平衡。人体感染链球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出现蛋白尿,血浆中检测到特异性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尿液中的蛋白质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
B.患者出现蛋白尿使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会引起组织水肿
C.肌肉注射治疗时,药物在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中都可出现
D.机体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 B
解析 患者出现蛋白尿,使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B错误;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管,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所以药物在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中都可出现,C正确;抗体经浆细胞分泌后主要在血浆中,再与抗原发生结合,所以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D正确。
8.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过程都表示激素与胰岛B细胞质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B.③过程分泌的物质需要进入靶细胞后才能发挥功能
C.运动时,细胞内的葡萄糖主要通过④途径进行代谢
D.胰岛素能抑制组织细胞质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增多
答案 C
解析 ①表示神经递质,能与胰岛B细胞质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②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A错误;③过程分泌的胰岛素与靶细胞质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功能,而不是进入靶细胞内发挥作用,B错误;运动时,细胞内的葡萄糖主要通过④氧化分解,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C正确;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质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增多,D错误。
9.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则通过反馈系统将信息传回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此中枢会整合这些信息并与调定点比较,相应地调节散热机制或产热机制,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体温调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正常人体因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发热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感染导致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使体温调定点升高
B.体温上升期,人体下丘脑会产生“寒冷”的感觉
C.体温升高后的高温持续期,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体温调节过程体现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相互联系的
答案 D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病毒感染导致机体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量,A错误;体温上升期,人体的大脑皮层会产生“寒冷”的感觉,B错误;体温升高后的高温持续期,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体温调节过程是神经—体液调节的过程,该过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相互联系的,D正确。
10.尿崩症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比重尿和低渗透压尿。依据病变部位尿崩症可分两类,一类是因抗利尿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另一类是因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引起的肾性尿崩症,下图表示的是正常人和两类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垂体受损都可以导致中枢性尿崩症
B.个体Ⅱ、Ⅲ分别表示肾性尿崩症和中枢性尿崩症患者
C.个体Ⅰ、Ⅱ的尿液渗透压升高均与抗利尿激素有关
D.禁水后个体Ⅰ、Ⅲ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增多
答案 B
解析 下丘脑是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的场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由题意可知,因抗利尿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可引起中枢性尿崩症,所以下丘脑、垂体受损都可以导致中枢性尿崩症,A正确;个体Ⅱ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所以是由于抗利尿激素不足造成的,表示的是中枢性尿崩症患者,个体Ⅲ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没有变化,说明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表示肾性尿崩症患者,B错误;个体Ⅰ、Ⅱ的尿液渗透压升高均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结果,C正确;个体Ⅰ为正常个体,个体Ⅲ的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二者都能正常产生抗利尿激素,所以禁水后个体Ⅰ、Ⅲ体内会由于渗透压升高而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D正确。
11.胸腺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为细胞免疫过程的部分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识别、结合并裂解靶细胞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B.辅助T细胞分泌的白介素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C.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D.人体初次接触抗原不能产生记忆细胞
答案 B
解析 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释放出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凝聚,随后被巨噬细胞降解、清除,A错误;据图示可知,辅助T细胞能分泌白介素,参与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使其分裂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B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C错误;人体接触抗原后,细胞毒性T细胞受抗原刺激时会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D错误。
12.如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乙、丙、丁、戊、己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与细胞甲相比,细胞丙中内质网、高尔基体更发达
C.过程④的完成体现了细胞质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D.HIV侵入人体后,图1和图2所示的两个过程都会发生
答案 A
解析 丙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细胞甲是B细胞,细胞丙是浆细胞,丙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抗体,其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B正确;过程④是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它的完成体现了细胞质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
13.如图是一组与生长素有关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段时间后可用图丙的实验检测图甲、乙下端的琼脂块中是否有生长素
B.一段时间后图乙下端的琼脂块中无生长素,原因是生长素被分解了
C.图丙的结果表明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α的大小与生长素浓度大小呈正相关
D.若在向右的单侧光下重新实验,甲会向左弯曲生长,丙会直立生长
答案 A
解析 一段时间后图乙下端的琼脂块中无生长素,原因是生长素只能从a端运输到b端,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B错误;图丙的结果表明生长素能促进生长,但不能表明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在一定范围内α的大小与生长素浓度大小成反比,C错误;由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甲、丙都无尖端,因此甲、丙胚芽鞘的弯曲方向与光照没有关系,则若在向右的单侧光下重新实验,甲会直立生长,丙会向右弯曲生长,D错误。
14.某研究小组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 cm长的切段若干,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一周后,开展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茎切段伸长的影响及生长素(IAA)对茎切段中乙烯含量的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菟丝子切段置于培养液中培养一周的目的是排除切段中原有激素的影响
B.分析上图可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IAA和GA3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
C.该实验只能说明GA3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不能说明I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当IAA浓度达到一定值后,才促进乙烯的产生,且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大
答案 C
解析 茎切段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将菟丝子切段置于培养液中培养一周的目的是排除刚切取的切段中原有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分析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IAA和GA3均能促进茎的伸长生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IAA和GA3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当GA3的浓度达到250 μmol·L-1时,其促进作用减弱,B正确,C错误;从图中可看出,当生长素的浓度增加到10 μmol·L-1时,才开始有乙烯的产生,且IAA浓度越高促进乙烯生成的作用越大,D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当膀胱尿量达到400~500 mL时,膀胱内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下图为人体排尿反射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其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健康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尿液的产生量主要受抗利尿激素的影响,与大脑皮层无关
D.膀胱内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时,兴奋部位膜内Na+浓度迅速上升
答案 BC
解析 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对排尿反射的控制能力较弱,其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中枢在脊髓,健康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低级中枢脊髓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B错误;尿液的产生量主要受抗利尿激素的影响,同时排尿量也受大脑皮层调控,C错误;膀胱内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时,Na+内流导致动作电位产生,兴奋部位膜内Na+浓度迅速上升,D正确。
16.下图1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质膜的亲水性通道。图2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 a侧为神经细胞质膜的外侧,b侧为神经细胞质膜的内侧
B.图2 ②处K+通道开放;④处Na+通道开放
C.图2 ③处膜内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
D.图2兴奋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答案 AB
解析 据图分析,图示钾离子从b侧运输到a侧是通过离子通道完成的,所以a侧为神经细胞质膜的外侧,b侧为神经细胞质膜的内侧,A正确;兴奋传导方向是从左向右,图2中③处达到动作电位峰值,②处恢复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④处形成动作电位,Na+通道开放,B正确;图2 ③处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而Na+浓度仍然是膜外大于膜内,C错误;图2兴奋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不会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D错误。
17.人和高等动物胰液的分泌受神经—体液调节,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过程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节过程①和②引起胰腺分泌胰液均为后天形成的
B.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比过程⑤迅速
D.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3种
答案 ACD
解析 调节过程①为先天形成的,过程②引起胰腺分泌胰液为后天形成的,A错误;食物刺激,通过①③途径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此时胃窦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B正确;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为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所以比过程⑤神经调节要慢一些,C错误;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4种,分别是胃泌素受体、神经递质受体、促胰液素受体、胆囊收缩素受体,D错误。
18.某些细胞毒性T细胞在癌组织环境中会合成两种细胞膜蛋白(CTLA-4、PD-1),这两种膜蛋白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是因为他们发现了以上两种膜蛋白的特殊抗体,并成功将其用于癌症的治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癌变的细胞会成为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的对象
B.降低CTLA-4、PD-1的活性,细胞免疫功能将增强
C.上述两种膜蛋白的特殊抗体能够与癌细胞结合,达到治疗目的
D.合成上述两种膜蛋白的基因不可能来源于细胞毒性T细胞自身
答案 AB
解析 人体内癌变的细胞会成为抗原,被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A正确;CTLA-4、PD-1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所以降低CTLA-4、PD-1的活性,细胞免疫功能将增强,B正确;据题意可知,两种膜蛋白的特殊抗体,抑制CTLA-4与PD-1蛋白质的功能,可使细胞毒性T细胞功能恢复,使免疫系统具有更强的攻击癌细胞的能力,但不能与癌细胞结合,C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在癌组织环境中会合成CTLA-4、PD-1,说明合成上述两种膜蛋白的基因来源于细胞毒性T细胞自身,D错误。
19.种植黄瓜等蔬菜时掐尖打杈和摘除一定量的成熟和衰老叶片是简单易行的增产措施,其主要目的是调整株型,合理地调节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的分配和运输,对防止作物贪青徒长、促进早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掐尖打杈可以解除顶端优势,加快侧芽生长,从而调整株型
B.植株体内营养物质分配和运输的改变与生长素的作用无关
C.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控制的结果
D.摘除一定量的成熟和衰老叶片,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和营养消耗
答案 ACD
解析 掐尖的目的是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打破生长素在侧芽积累过多对侧芽的抑制作用,促进侧芽的生长,A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掐尖打杈能够合理地调节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的分配和运输,而掐尖打杈主要就是通过调控生长素的分布来实现的,故植株体内营养物质分配和运输的改变与生长素的作用有关,B错误;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表达进行调节,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控制的结果,C正确。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7分。)
20.(11分)(2022·镇江高三模拟)人和哺乳动物体中的脂肪组织分为棕色脂肪组织和白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是非战栗产热的主要来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体温和能量平衡起重要作用。去甲肾上腺素调控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活动,在维持生物体体温平衡的过程中作用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丘脑对棕色脂肪细胞调节,途径①中去甲肾上腺素作为____________,作用于棕色脂肪细胞质膜的受体,引起膜电位变化。与途径①相比,途径②对棕色脂肪细胞的调节作用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入寒冷环境时,机体维持体温增加产热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冷适应后主要依靠__________________来增加产热。与第一次注射相比,再次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时,机体产热增加的原因可能是持续寒冷刺激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了棕色脂肪细胞的生成。
(3)棕色脂肪组织对于维持动物的体温和能量平衡起重要作用,一是该组织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二是线粒体内膜上有丰富的UCP-1蛋白,使得[H]回流至线粒体基质内,减少____________的生成,释放的能量更多地以热能形式释放,请你写出探究UCP-1蛋白与哺乳动物耐寒性关系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神经递质 调节速度慢、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 (2)骨骼肌战栗 棕色脂肪组织消耗 促进 (3)ATP 将若干生理状况相同的同种哺乳动物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注射UCP-1蛋白抑制剂,乙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将两组置于寒冷条件下观察其耐寒性
解析 (1)途径①中去甲肾上腺素由传出神经产生作用于棕色脂肪组织,其作为神经递质作用于棕色脂肪细胞质膜的受体,引起质膜电位变化,途径②的去甲肾上腺素由肾上腺分泌,为激素。(2)初入寒冷环境时,机体维持体温增加产热的主要方式是骨骼肌战栗,冷适应后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组织消耗产生能量来增加产热,第二次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时,机体消耗能量增加,产热量增加,说明棕色脂肪组织细胞数量增加,可能是含量刺激了棕色脂肪组织细胞的生成用于产热抵御寒冷。
21.(12分)阈电位是指使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就是阈强度。图1表示多个神经元之间联系示意图。现将一示波器的两极连接在D神经元膜内外侧。用同种强度的电流分别刺激A、B、C,刺激方式不同,结果产生如图2所示波形。Ⅰ表示分别单次刺激A或B;Ⅱ表示连续两个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A;Ⅲ表示单次刺激C。
(1)A、B、C末端膨大的部分叫____________,图1中有________________个突触结构。单次刺激A或B,示波器都出现波形但是未引发动作电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次刺激C,D细胞质膜内侧电位为____________电位。由图2中Ⅲ所示波形推测,C神经元释放的是____________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上的______________通道打开,引起相应离子内流。
(3)图2中Ⅱ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叠加引发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为验证不同突触在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也能叠加引发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可利用图1的结构和仪器设计实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示波器的波形变化,若能引起动作电位,表明不同突触的阈下刺激能叠加。
答案 (1)突触小体 3 刺激强度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数量少,突触后膜Na+通道少量开放导致示波器出现波形,但不能产生超过阈电位的兴奋,不能引起动作电位 (2)负 抑制 阴离子 (3)单个(同一)突触连续两个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 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同时刺激A和B
解析 (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据图可知,A、B、C末端膨大的部分叫作突触小体。图中AD、BD、CD共有3个突触。单次电刺激A或B不能在D上记录到动作电位,说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数量少,突触后膜Na+通道少量开放导致示波器出现波形,但不能产生超过阈电位的兴奋,不能引起动作电位。(2)静息电位时,细胞质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单次刺激C,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大,兴奋性水平减小,D细胞质膜内侧仍为负电位。由Ⅲ可知,神经元D的电位低于静息电位的-70mV,原因是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膜上负离子通道打开,引起负离子内流,使外正内负的膜电位增大,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3)由Ⅱ可知,连续电刺激A,神经元D产生动作电位,结合Ⅰ、Ⅱ可说明在突触同一部位连续给予两个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用图示1的结构和仪器设计实验,验证不同突触在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也能叠加引发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实验的自变量是刺激的突触不同,因变量是动作电位的产生。具体做法是:用同等强度的电刺激同时刺激A和B,观察示波器上是否产生与Ⅱ相同的波形。若示波器上产生了与Ⅱ相同的波形,则说明多个阈下刺激可以对突触后膜神经元兴奋产生叠加效应。
22.(13分)研究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有助于了解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葡萄糖摄入方式对小鼠血浆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胰岛素分泌的信号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检测胰岛素浓度来评价胰岛功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1分析不同的葡萄糖摄入方式对小鼠血糖浓度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据图2分析不同的葡萄糖摄入方式对小鼠胰岛素浓度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引起图2结果的原因是口服葡萄糖会刺激小肠黏膜分泌肠促胰岛素肽(GIP),GIP是一种葡萄糖依赖性信号分子,在高血糖水平下可显著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在低血糖水平下不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请用以下实验材料验证GIP的作用,写出实验步骤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GIP溶液、饥饿的健康小鼠若干、进食不久的健康小鼠若干、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必需的检测设备。
实验步骤:
①取______________的健康小鼠若干随机分为3组,编号为甲、乙、丙组,分别______________并作记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并计算平均值。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几乎全身组织细胞 葡萄糖和神经递质(或: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 (2)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 (3)无明显影响 口服摄入葡萄糖引起的胰岛素浓度升高显著高于静脉注射 (4)①(生长状况相同的)饥饿 测定胰岛素浓度 ②甲组静脉注射适量GIP溶液,乙组静脉注射等量高浓度葡萄糖溶液,丙组静脉注射等量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和GIP溶液 ③分别测定甲、乙、丙组小鼠的胰岛素浓度 丙组胰岛素浓度显著高于甲组和乙组
23.(11分)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该病毒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如图所示,新型冠状病毒由内核与囊膜共同组成,内核包含RNA和蛋白质“N”,囊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镶嵌其上的3种蛋白质M、E和S。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鼻腔中的黏膜和毛发会阻挡病毒的入侵,这种免疫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该免疫方式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研发的新冠疫苗(灭活病毒疫苗)至少需要接种2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具有一定的防护期,并不能获得终身免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临床医学专家在新冠肺炎患者体内发现有多种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冠状病毒还可以感染蝙蝠、骆驼等多种哺乳动物以及鸟类。为避免病原体通过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你认为可行的策略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非特异性免疫 作用范围广、反应快、生来就有 (2)二次免疫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一定的寿命,并且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易发生基因突变 (3)新冠病毒含有(“N”“M”“E”和“S”等)多种蛋白质(抗原),从而激发人体产生多种抗体 (4)①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不捕捉和食用野生动物,②做好卫生和检验检疫工作等
24.(10分)寒冷、干旱等逆境条件下,植物叶片会脱落,该过程中叶柄的基部会出现一个特化的区域,称为离层,离层细胞的凋亡直接导致了叶片的脱落。研究发现,植物叶片的脱落与多种激素有关。
(1)研究发现,脱落的叶片中乙烯的含量升高,乙烯能促进纤维素酶基因和果胶酶基因的表达,试分析乙烯能促进叶片脱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逆境条件下,脱落的叶片中脱落酸含量明显增加。科研人员推测脱落酸能通过诱导乙烯的合成促进脱落,为验证该推测是否正确,可以利用______________(填“脱落酸”或“乙烯”)缺失突变体植株进行研究。进一步研究发现,脱落酸可以促进衰老叶片中有机物向幼芽、幼叶处运输,导致营养物质缺乏而脱落,据此推测叶片脱落对植物体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证明去除叶片后的叶柄会很快脱落,若用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处理去除叶片的叶柄,叶柄会延迟脱落,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进一步研究叶片脱落与生长素的关系,科研人员分别对去除叶片的叶柄近基端和远基端(如图1所示)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观察叶柄脱落的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据此可知叶柄远基端生长素浓度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近基端生长素浓度时则加速脱落。
答案 (1)乙烯通过促进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合成,使离层细胞的细胞壁分解,促进离层细胞的凋亡,导致叶片脱落 (2)乙烯 将更多的有机物储存到生长部位,有利于植物增强抗逆性 (3)生长素能抑制叶片脱落 小于
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业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业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光照是植物开花与否的重要信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业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业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光照是植物开花与否的重要信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