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含答案
2023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3届苏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单元检测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图是某基因型为AaBb的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的简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可能是初级卵母细胞,且其发生了基因突变
B.②细胞内共含有4个染色体组
C.③会形成基因型为AB的卵细胞
D.④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答案 C
2.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取代而造成的突变称为碱基置换突变。根据碱基置换对肽链中氨基酸顺序的影响,碱基置换突变分为同义突变(肽链没有改变)、错义突变(肽链上氨基酸种类改变)、无义突变(肽链提前终止合成)和终止密码突变(肽链不能正常终止)四种类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DNA上一个嘧啶碱基能被另一个嘌呤碱基所取代
B.肽链上氨基酸数目增加一个,不可能是由于错义突变导致的
C.无义突变将导致染色体缺失,同义突变不容易被检测发现
D.镰状细胞贫血属于错义突变,可通过DNA检测进行确诊
答案 C
解析 错义突变只导致肽链上氨基酸种类改变,数目不变,因此肽链上氨基酸数目增加一个,不可能是错义突变导致的,B正确;无义突变仅由于一个碱基改变导致肽链提前终止,因此不会导致染色体缺失,C错误;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使血红蛋白上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属于错义突变,可通过DNA检测进行确诊,D正确。
3.(2022·镇江模拟预测)餐后血糖升高是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由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领导的研究团队表明,直接食用自然产生褶皱的豌豆(褶皱豌豆是由于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打乱了母本细胞中编码淀粉分支酶基因的正常表达)或以面粉形式加入到食物中,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从而降低患病风险。与表面光滑的普通圆粒豌豆不同,这种表面带褶皱的“超级豌豆”含有更多的抗性淀粉(难消化的淀粉)。开发出更多的“超级豌豆”和抗性淀粉及将这种突变培育在水稻和小麦等主要作物上,有望开发出含有一定量抗性淀粉的食品以应对Ⅱ型糖尿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种自然产生褶皱的豌豆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带褶皱的“超级豌豆”的出现反映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抗性淀粉突变性状能在水稻、小麦中出现的原因是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
D.抗性淀粉食品能应对Ⅱ型糖尿病,是因为减少了血糖来源
答案 B
解析 褶皱豌豆的产生是由于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所以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表面带褶皱的“超级豌豆”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B错误;因为抗性淀粉是难消化的淀粉,所以抗性淀粉食品能应对Ⅱ型糖尿病,是因为减少了血糖来源,D正确。
4.某染色体片段上分布着三个相邻的基因b、d、f,而a、c、e、g是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d、f均有可能发生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B.b中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碱基排列顺序和性状不一定改变
C.c中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可导致染色体上出现等位基因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f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可用显微镜观察到
答案 D
解析 b、d、f均有可能发生突变,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的特点,A错误;b中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能改变基因碱基排列顺序,但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特点,突变后其性状不一定改变,B错误;c是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是基因,因此c中发生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会导致染色体上出现等位基因,C错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f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用显微镜观察到,D正确。
5.某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因染色体倒位,两条同源染色体以直线形式配对时,要形成一个圆圈才能完成同源部分的配对并出现交叉互换,这个圆圈被称为倒位环(如图所示)。图中字母表示基因,如果在图中的两处“交换位点”之间发生了互换,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仅考虑上述同源染色体,该细胞可能产生基因型为a+bcd+e+f+的配子
B.图示染色体倒位未导致基因种类发生改变,不会改变生物体的性状
C.图示染色体倒位未导致基因种类发生改变,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该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发生了染色体变异,未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 A
解析 仅考虑图示同源染色体,其配子的基因型可能有a+b+c+d+e+f+,abcdef,a+bcd+e+f+,ab+c+def 4种,A正确;图示染色体发生了倒位,改变了基因的排列顺序,可能会改变生物体的性状,B错误;倒位的实质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变异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在题图中两处“交换位点”之间发生了互换可知,该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D错误。
6.在美国南部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绿色蜥蜴,当人类给这一地区引入褐色蜥蜴后,褐色蜥蜴占据了森林地面上的地盘,把绿色蜥蜴赶到树上生活。研究发现,仅仅经过20年的时间,绿色蜥蜴就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更高处的领地上定居。据此推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移走褐色蜥蜴后绿色蜥蜴种群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
B.褐色蜥蜴的引入会促进绿色蜥蜴的进化
C.护趾的变化表明绿色蜥蜴经过20年的进化已经形成新物种
D.绿色蜥蜴出现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移走褐色蜥蜴后绿色蜥蜴又可以回到地面生活,也可以在树上生活,种群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改变,A正确;褐色蜥蜴的引入会改变原种群基因频率,导致绿色蜥蜴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护趾的变化表明绿色蜥蜴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可能还是同一个物种,C错误;绿色蜥蜴出现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有利于它们在树上生活,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7.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种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组为杀虫剂处理组,B组为电离辐射处理组
B.杀虫剂使螺旋蛆蝇种群产生了抗药性基因突变
C.电离辐射使螺旋蛆蝇雄性不育将使种群出生率下降
D.两组处理后种群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变化,但无新物种形成
答案 B
8.某昆虫(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存在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两种体色,分别为天蓝色(AA、Aa)和墨绿色(aa),它们在幼年期被天敌捕食的概率分别为40%、80%。若第一代种群全为杂合子,群体自由交配,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二代种群刚孵化的个体中天蓝色雄性个体占3/4
B.第二代种群成年个体中墨绿色个体所占比例为10%
C.第二代种群成年个体中A基因频率为40%
D.该群体基因频率变化速度较快,若干年后一定进化形成新的物种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第一代种群中全为杂合子Aa,则第二代种群刚孵化的个体中AA∶Aa∶aa=1∶2∶1,天蓝色雄性个体(基因型A_)比例为×=,A错误;由于第二代种群刚孵化的个体中AA∶Aa∶aa=1∶2∶1,且它们在幼年期被天敌捕食的概率分别为40%、40%、80%,则第二代种群成年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60%)∶(2×60%)∶(1×20%)=3∶6∶1,故墨绿色个体(aa)所占的比例为10%,B正确;由于第二代种群成年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3∶6∶1,即AA=30%、Aa=60%,因此A基因频率=30%+1/2×60%=60%,C错误;由于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但形成新物种需要出现生殖隔离,因此该种昆虫不一定会进化为新物种,D错误。
9.化石、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逐渐证实了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的大量发现,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充分证据
B.最原始的化石包含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化石
C.鲸鱼的鳍与人的上肢骨骼的结构相似,说明它们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D.不同生物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可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
答案 B
解析 最原始的化石中不包含消费者的化石,B错误。
10.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诱变技术可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和染色体变异频率
B.花药离体培养是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常采用的技术之一
C.杂交育种可将多个优良性状组合在同一个新品种中
D.多倍体育种常用秋水仙素促进着丝粒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 D
解析 诱变技术是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处理生物,可提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频率,A正确;单倍体育种通过采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B正确;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获得新品种的方法,C正确;多倍体育种常用秋水仙素处理正在分裂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11.(2022·南通高三模拟)目前癌症是危害人类生命的第二大杀手,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人体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可以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进程,下图是导致正常细胞成为癌细胞的三种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机体清除癌细胞的过程不属于细胞凋亡
B.防癌疫苗可预防物理、化学致癌因子引起的细胞癌变
C.由上述材料信息可知,癌细胞的出现一定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的基因不再表达
D.癌细胞表面会出现异常的抗原,且在某部位发现的癌细胞可能并不来源于该部位
答案 D
解析 机体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清除癌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A错误;防癌疫苗主要预防生物致癌因子对人体的影响,如宫颈癌疫苗等,不能预防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引起的细胞癌变,B错误;分析图示可知,癌细胞的出现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且变异的基因表达出高活性蛋白,也可能是基因多拷贝或基因移位导致的癌变,C错误;细胞癌变后,细胞内特定基因表达产生异常抗原,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且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扩散和转移,即某部位发现的癌细胞可能并不来源于该部位,D正确。
12.某岛上一种动物的肤色有A、B1、B2、C四种,不同肤色的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此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构成种群基因库
B.种群内的基因朝着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方向突变
C.B1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T5时期,B2与A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C
解析 此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基因构成种群基因库,A错误;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13.养蚕业中,雄蚕比雌蚕的吐丝量高且蚕丝质量好,但大规模鉴别雌雄是非常困难的。研究发现,家蚕染色体上的基因B能使蚕卵呈黑色,不含基因B的蚕卵呈白色。科研人员用X射线处理雌蚕甲,最终获得突变体丁,流程如图所示,由此可实现多养雄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X射线处理,既可能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B.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可区分乙、丙个体
C.让突变体丁与基因型为bbZZ的雄蚕杂交,可实现对子代的大规模性别鉴定
D.③过程中,丙与基因型为bbZZ的雄蚕杂交,子代中有1/2的个体基因型为bbZWB
答案 D
解析 将突变体丁(bbZOWB)与基因型为bbZZ的雄蚕杂交,子代雄性全为蚕卵呈白色,雌性全为蚕卵呈黑色,可实现对子代的大规模性别鉴定,C正确;丙的基因型为bOZOWB,与基因型为bbZZ的雄蚕杂交,子代基因型为bbZWB的概率为1/2×1/2=1/4,D错误。
14.我国科学家培育的光温敏型核雄性不育系小麦品种(C49S)为两系法育种找到了新途径。C49S在短日照低温条件下,雌蕊发育正常而雄蕊不正常;在长日照高温条件下,育性恢复。下列对于C49S及有关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C49S的育性受遗传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
B.C49S可以在秋季短日照条件下自交繁殖种子
C.C49S新品种的发现解决了杂交时大规模去雄的难题
D.短日照低温条件可能影响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
答案 B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与正常细胞不同,癌细胞以一种不受控制的方式繁殖扩散。科研人员最新发现了一种对DNA修复至关重要的酶——ALC1,当癌细胞因增殖积累DNA损伤时,这种酶的缺失会导致细胞死亡,这为治疗特定癌症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癌变的细胞内不再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B.癌细胞内突变基因的累积是其无限增殖的主要原因
C.只有癌变且DNA损伤积累的细胞中才含有ALC1合成基因
D.针对DNA修复酶ALC1的化学抑制剂,能够诱导癌细胞死亡
答案 BD
解析 细胞癌变是多个基因共同突变的结果,癌细胞内突变基因的累积导致细胞可以无限增殖,B正确;正常细胞内也含有ALC1合成基因,C错误;ALC1的缺失会导致细胞死亡,故针对DNA修复酶ALC1的化学抑制剂,抑制ALC1活性,使癌细胞内的DNA不能及时修复,能够诱导癌细胞死亡,D正确。
16.黑腹果蝇的昼夜节律与其染色体上的基因per有关,基因perS和基因perO都是由基因per突变形成的。与基因per编码的蛋白质相比,基因perS编码的蛋白质中有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基因perO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减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per突变为基因perS和基因perO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B.基因per、基因perS和基因perO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分离定律
C.基因per突变成基因perO可能是碱基对发生替换引起的
D.基因perS表达的过程中,终止密码子会提前出现
答案 AD
解析 基因per突变为基因perS和基因perO,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A错误;基因per、基因perS和基因perO互为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分离定律,B正确;由于基因perO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减少,因此基因per突变成基因perO可能是碱基对发生替换,使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引起的,C正确;由于基因perS编码的蛋白质中有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但其氨基酸数目不变,因此基因perS表达的过程中,终止密码子不会提前出现,D错误。
17.(2022·泰州模拟)某种动物(2n=6)的基因型为AaBbRrXTY,其中A、B在一条常染色体上,R、r在另一对常染色体上。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甲、乙、丙、丁四个精细胞,甲和乙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丙和丁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已知甲的基因型是AbRXTY,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B.乙的基因型可能是ABRXTY
C.丙含有3条染色体
D.丁的基因型不可能是aBr
答案 CD
解析 A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减数分裂过程应不分开,现在产生基因型为Ab的配子,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则发生了基因重组,A/a或B/b片段出现了互换,A正确;甲和乙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若发生的是B/b互换,乙的基因型可能是ABRXTY,B正确;甲和丙来自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甲细胞同时含有X和Y染色体,则在减数分裂后期ⅠXY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导致丙所在次级精母细胞没有性染色体,只有2条染色体,C错误;减数分裂后期ⅠX、Y染色体未分离,同时移动到甲所在的次级精母细胞,且发生了互换,则丁的基因型可能是aBr,D错误。
18.一个非常大的、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要使群体中各基因型的比例从一代到下一代维持不变,下列选项中属于必要条件的是( )
A.种群中个体应该是雌雄异体的
B.种群中个体间都能随机交配并产生后代
C.种群中个体没有迁入和迁出
D.自然选择对生物的性状不起作用
答案 BCD19.(2022·镇江模拟)育种工作者将长穗偃麦草(2n=14,用14M表示)3号染色体上的抗虫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6n=42,用42E表示)体内,培育抗虫小麦新品种,其育种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可以杂交并产生F1,因此二者属于同一个物种
B.①过程目前效果较好的办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幼苗
C.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数目为0~7M
D.丁自交产生的子代中不含有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1/4
答案 BCD
解析 普通小麦和长穗偃麦草杂交产生的后代F1不育,存在生殖隔离,故二者不是同一个物种,A错误;F1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可育,不能产生种子,因此①过程目前效果较好的办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B正确;7M是长穗偃麦草的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条数,分析题图可知,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组是一个,因此乙中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21E+0~7M,因此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数目为0~7M,C正确;丁产生的配子中不含长穗偃麦草染色体占1/2,故丁自交产生的子代中不含有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1/2×1/2=1/4,D正确。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7分。)
20.(12分)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6号染色体上有等位基因A(高茎)和a(矮茎);9号染色体上有B(有色)和b(无色),D(糯质)和d(非糯质)两对等位基因,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三对相对性状在遗传过程中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有高茎有色糯质、高茎无色糯质和矮茎无色非糯质三个纯合品系的玉米种子供选择,请设计简单的杂交实验方案,验证图甲中B(b)和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片段不发生互换。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偶然发现形态异常的9号染色体,这条染色体的一端上带有一个染色体结,另一端附加了一段8号染色体的片段,形态如图乙所示。
①该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若要直观确认该变异的出现可采用的简单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上述含有异常9号染色体的双杂合子有色糯质玉米作父本,与正常的隐性纯合个体(母本)进行测交,在后代中出现了4种表型,比例为4∶4∶1∶1(不考虑基因突变)。其中三种个体的有关染色体的组成情况如图丙所示,请参考图丙格式,画出第四种表型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图。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将含有异常9号染色体的双杂合子有色糯质玉米作母本进行测交实验,后代中出现2种表型,比例为1∶1,那么若让上述含有异常9号染色体的杂合子有色糯质玉米自交,在发生同样的上述变异情况下,后代中有色糯质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茎、矮茎与有色、无色,高茎、矮茎与糯质、非糯质 选择高茎有色糯质和矮茎无色非糯质亲本杂交,F1随机交配,统计F2中有色糯质与无色非糯质的比例为3∶1
(2)①易位 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 ②如图所示 杂合子父本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含有B(b)与D(d)基因的片段,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③7/10
解析 若将含有异常9号染色体的双杂合子有色糯质玉米(BbDd)作母本进行测交实验,后代中出现2种表型,比例为1∶1,可以得知基因型BbDd的母本杂合子在形成雌配子的过程中不发生交叉互换,因此基因型为BbDd的杂合子自交过程中产生的雄配子的比例为BD∶Bd∶bD∶bd=4∶1∶1∶4,雌配子的比例为BD∶bd=1∶1,子代中有色糯质(B_D_)的表型比例=4/10×1+1/10×1/2+1/10×1/2+4/10×1/2=7/10。
21.(10分)某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动物(2n=4)体内某细胞(该细胞仅发生了一次变异)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结构如图1。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图1中数字代表染色体编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属于图2中类型________的细胞,该细胞中属于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写染色体编号)。该细胞发生的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细胞分裂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该生物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最多有________________组。
(2)在图2,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那么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5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1与2,3与4 染色体结构变异 aXB、aXB、AAY、Y 4 (2)b、d、e a、b
22.(12分)(2022·盐城模拟预测)非洲大草原不仅草木茂盛,而且还生活着多种食草动物(如羚羊、大象、犀牛等)和食肉动物(如狮子、猎豹等),这些动物都具有自己生存的技能,如羚羊通过快速奔跑躲避猎豹的捕食,而猎豹以更快的奔跑速度进行捕猎。该草原上的植物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且能够分泌多种有毒物质进行自我防卫。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有性生殖作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出现后,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级消费者的出现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了植物种群间的竞争,增加了植物的多样性。
(2)协同进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羚羊奔跑速度的提高能够使猎豹种群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猎豹种群发生定向进化,猎豹种群进化的结果________(填“会”或“不会”)引起羚羊种群的进化。
(3)大型食草动物的啃食活动会对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在这种选择压力下,植物将向着增强营养生殖和再生能力的方向进化,植物分泌的有毒物质,使食草动物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进化。
(4)该草原生态系统在防风固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若该草原发生了严重的火灾,则可能会导致____________层次的生物多样性降低。
答案 (1)出现了基因重组 减弱 (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奔跑速度不断提升 会 (3)具有一定的抗毒和解毒能力 (4)间接 遗传和物种
23.(12分)黑腹果蝇因其易于培育,生活史短,所以被广泛用作遗传和演化的室内外研究材料,其在室温下不到两周,就可培育完成。黑腹果蝇作为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已经大量使用在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上。果蝇的黑身、灰身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以下为两个相关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
(1)果蝇体色杂交实验中,F1的后代重新出现黑身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_;F2的灰身果蝇中,杂合子占________。
(2)若一大群果蝇随机交配,后代有9 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则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的比例会________,这是________的结果。
(3)实验二: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
该实验中雄蝇丁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F2中灰身雄蝇共________种基因型。
(4)现有一只黑身雌蝇(基因型同丙),其细胞(2n=8)中Ⅰ、Ⅱ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用该果蝇重复实验二,F2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性状分离 2/3 (2)18% 下降 自然选择 (3)BBXrY 4 (4)1/32
解析 (2)根据后代有9 900只灰身果蝇和100只黑身果蝇可知bb=100/10 000,所以b的基因频率为1/10,B的基因频率为9/10,则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2×1/10×9/10=18%,若该群体置于天然黑色环境中,灰身果蝇容易被天敌发现而淘汰,所以灰身果蝇的比例会下降,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bb)与灰身雄蝇丁(BB)杂交,F1全为灰身(Bb),F1随机交配,F2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后代表型与性别相关联,说明R、r位于X染色体上,r基因决定深黑身,根据雄果蝇的比例可知子一代雌性的基因型是BbXRXr,根据后代雌果蝇的比例可知子一代雄果蝇是BbXRY,则亲本雄果蝇丁的基因型为BBXrY,F2中灰身雄蝇共有BBXRY、BbXRY、BBXrY、BbXrY 4种基因型。(4)子一代雄蝇中1/2BbXRY正常,产生1/8bY精子,1/2BbXRY异常(含有7条染色体),b与XR连锁,子一代雌果蝇中BbXRXr正常,产生1/8bXr卵细胞,1/2BbXRXr异常(含有7条染色体),b和XR连锁,因此后代中深黑色比例是bbXrY=1/8×1/8=1/64,只有雄性是深黑色,在雄性个体中的比例是1/32。
24.(11分)(2022·徐州高三期中)兰花的多样性及其对不同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吸引着科学家们对它们的进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7年,我国科学家以深圳拟兰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组的测序和功能分析从基因水平上解开了兰花进化之谜,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进化”这一画卷上描下了浓重的一笔。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理论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_,若按照他的观点来看,兰花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按照达尔文的观点,兰花适应性特征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适应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不同地域的同种兰花种群间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使得种群内的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间出现这些差异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发现兰花有474个特有基因家族,而兰花的多样性及对环境的极强的适应能力就源于历史上这些基因家族的变化。不同种兰花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生物大分子具有共同点和差异性,共同点说明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祖先,而差异性的大小则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进化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并且不乏争论,在各种理论的交锋中,进化理论本身也在不断进化。
答案 (1)拉马克 获得性遗传 用进废退 (2)可遗传的变异 自然选择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DNA(核酸) 蛋白质 亲缘关系的远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单元复习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含答案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Ⅱ3的体细胞,4/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单元测试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单元检测(不定项)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