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含答案2
展开单元清通关卷(九) 生物与环境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关系有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
B.引入外来物种会增加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呈“S”型或“J”型增长
D.调查校园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记名计算法
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组成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
3.[浙江卷]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 )
4.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措施
C.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D.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5.在光裸的岩地长成森林的过程中,下列有关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数增多
B.苔藓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土壤微生物增加
C.草本阶段在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增加
D.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通气性逐渐下降
6.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基岩质海岸的潮间带栖息着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被海星所捕食。科学家将海星从实验小区中移除一段时间后,调查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小区中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海星可以位于第三营养级
C.海星移除后,小区物种数量下降的原因是被捕食者之间竞争加剧
D.实验结果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7.[2022·广东茂名市高三二模]明党参是华东地区著名药材之一,具有清肺、化痰,平肝、和胃等功效。上世纪80年代,由于被大量挖掘,数量急剧减少;近20年来,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增强,这些地区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明党参的数量也明显增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明党参的清肺、化痰等功效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上世纪80年代,该地区明党参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近20年来,该地区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都发生了改变
D.近20年来,该地区明党参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得越来越大
8.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有下图的Ⅰ、Ⅱ、Ⅲ三种可能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
B.a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C.三种可能性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受破坏的程度较轻
D.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应采取就地保护
9.[2021·福建龙岩市高三三模]科学家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够产生和释放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M。烟草植株释放的这种化学物质M,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捕食者,夜间又能够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现象说明信息传递会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B.可以利用蛾幼虫天敌这种趋性调查其种群密度
C.烟草释放的化学物质M有利于其自身生长
D.蛾幼虫天敌摄食幼虫即获得其10%~20%的能量
10.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
B.图1中能表示细胞呼吸过程的只有2、4、5
C.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D.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1.[2021·广东汕头市高三三模]如图表示粮桑渔畜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模式。根据图示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沼气池的建立利用了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原理
B.该生态农业系统有效地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C.该生态农业系统的组成成分是水稻、桑、鸡、鱼等生物
D.该农业生态系统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了生态系统功能
12.[2022·安徽省六安一中调研]某环保部门在凌晨2点选择某养猪场附近河流的四个不同地点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点3附近需氧型微生物活动旺盛
B.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
C.地点3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D.地点4的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13.20世纪80年代初,生活污水被排放到大多数河流后,河水仍能保持清澈,但随着污水排放增多,河流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学生科技实践小组在某河流上设置了3个监测点,相关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保持清澈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B.发生水华现象最严重的是2号监测点
C.测定水体中藻类的种类是在种群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D.可以利用捕食关系治理河流水华现象
14.[2022·湖北武汉市高三模拟]森林发生火灾时,不仅烧毁林木,还会危害野生动物,可能使其面临濒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中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B.森林发生火灾期间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基本不变
C.一定程度的火灾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火灾时刺鼻的烟味和火光传递了化学和物理信息
15.[2022·湖北高三模拟]厨余垃圾易腐败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直接进入到人类食物链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可将厨余垃圾投放至易腐垃圾减量机,经破袋、粉碎、脱水、固液分离、固体搅拌、烘干等一系列智能化处理,变废为宝,转化成有机肥,通过深埋或兑水使用,供居民用来浇花、种树、肥田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厨余垃圾加工成的有机肥,实现了对废弃物中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多级利用
B.将有机肥施加到农田中,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
C.厨余垃圾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有机肥通过深埋或兑水使用是为了防止造成烧苗
16.
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1和2中所有种群构成了群落
B.2中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
C.②可代表光合作用,③可代表呼吸作用
D.物质循环是指元素在1和4之间的往复循环
17.[2022·广西北海市高三一模]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下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力开垦荒地、围湖造田有利于解决我国面临的粮食危机
B.建立自然保护区来保护我国珍贵的国宝大熊猫属于就地保护
C.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本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D.通过研究蝙蝠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来研发药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8.[2022·金太阳大联考]关于CO2排放,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尽早实现碳中和(碳排放与吸收相等)的目标。下图是地球大气CO2浓度的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段2和3呈现的CO2浓度的变化表明,我国推行植树造林的举措对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
B.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C.曲线段5呈现的CO2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
D.CO2是碳往返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在生物群落内流动的主要形式
19.[2022·陕西省咸阳市质检]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出了新型导航仪,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B.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沙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D.发现了某细菌体内的抗寒基因,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
20.[2022·大同一中高三质量监测]某桑基鱼塘中养殖有多种鱼,不同种类的鱼生活在鱼塘的不同水层,食性也有很明显的差异,其中生活在下层的一些鱼可以食用蚕沙(蚕的粪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决定不同种类鱼在鱼塘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B.蚕沙和鱼体内的碳元素都能以CO2的形式进入生产者体内
C.蚕同化的能量通过蚕沙流动到鱼体内的部分约为10%~20%
D.桑基鱼塘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来提高桑树对光能的利用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5分)下图是某河流中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河流中生物甲的全部个体总和称为________,其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
(2)曲线1在第1~3周时,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3)曲线2在第2周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第3~7周时种群甲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波动”)。
(4)河流中的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5分)[2022·四川成都市模拟]某松林受到新型松毛虫的危害引起松林成片死亡,人们通过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从而有效控制虫害。下图为该松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示意图[单位:吨/ (公顷·年)]。
(1)图中途径①是指________________,一年 内植被碳储量的净增加量是________。 研究表明,新型松毛虫繁殖力很强,在一定条件下新型松毛虫短时间内可呈J型增长,假设迁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虫初始种群数量为a只,每天可增加b%,10 天后新型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
(2)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以控制新型松毛虫危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灰喜鹊捕食新型松毛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灰喜鹊从新型松毛虫处同化的能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在松林植被和无机环境中转移的同时往往伴随能量的转移,那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5分)[2022·山东泰安市一模]在连续多年过度放牧干扰下,内蒙古高原以羊草、克氏针茅为主的典型草场发生退化,冷蒿种群不断扩展,逐渐形成冷蒿草原。绵羊对牧草的喜食程度依次为:糙隐子草>羊草>冷蒿>克氏针茅。但在持续过度放牧(绵羊)干扰下,克氏针茅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被冷蒿替代,糙隐子草成为冷蒿的主要伴生物种。对此现象,科研人员做了以下各方面的研究:
(1)群落中的冷蒿与羊草、克氏针茅间存在________关系。研究发现在过度放牧胁迫下,冷蒿依靠生根分蘖萌发能力强等特性,抵抗放牧干扰,挤占原优势物种的生存空间。
(2)有研究表明冷蒿可向环境释放具有化感作用的代谢产物,影响周围植物的正常生长。研究者利用不同浓度的冷蒿茎叶水浸提液处理3种伴生植物幼苗,实验结果如下图。
据图分析,冷蒿释放的化感物质对糙隐子草和克氏针茅幼苗根生长的影响: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研究,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冷蒿通过________繁殖抵抗放牧干扰,通过释放的化感物质________克氏针茅幼苗生长,挤占原优势物种的生存空间;同时化感物质对糙隐子草幼苗根的生长有____________作用,使其可以在冷蒿草原生长。
(4)研究结果还表明,人为干扰改变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结构,使群落朝向与自然发展不同的方向________。
(5)目前退化草场恢复治理的主要措施中,草种补播改良是一项既“快”又“省”的重要方法。为使补播的草种能良好地萌发、定植和生长发育,草场更好地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在选用草种时应注意什么?(答出1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5分)[2022·南宁三中高三模拟]2021年4月15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开始施行,对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正逐步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和应对,以保护本土生物多样性。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________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
(2)外来物种在入侵地区定居扩张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3)入侵物种福寿螺在杭州湾入海口的河道内大量繁殖,若将中华鳖和福寿螺混合养殖可以达到“鳖肥螺控”的效果。是因为福寿螺摄食时的声音能对中华鳖产生吸引,促使中华鳖捕食福寿螺。这种信息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信息,也说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产量,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元清通关卷(九) 生物与环境
1.A 具有捕食关系的种群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捕食关系有助于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A正确;引入的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生态,可能会降低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B错误;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可呈“J”型增长,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C错误;调查校园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记名计算法是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D错误。
2.C 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但无法比较增长型种群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A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属于改变种群性别比例,B错误;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影响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导致误差增大,C正确;K值是环境容纳量,当环境因素如温度、食物、天敌等改变时,K值会发生改变,D错误。
3.A 蝉基本上无生殖后期;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在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所以在夏季时,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
4.C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A正确;就地保护就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B正确;池塘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C错误;森林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导致动物也出现垂直分层现象,D正确。
5.D 光裸岩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可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数增多,A正确;苔藓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这给许多微生物生存提供了空间和营养来源,土壤微生物增加,B正确;草本阶段在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埋入地下的枯草和某些动物尸体使土壤有机物总量增加,C正确;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中小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多,土壤通气性会逐渐上升,D错误。
6.A 生物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A错误;海星以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为食,可以是第三营养级,B正确;海星移除后,“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被捕食者之间竞争加剧,而藤壶和贻贝在竞争中获胜,C正确;由题干可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D正确。
7.B 上世纪80年代,该地区明党参数量急剧减少是由于人们大量挖掘造成的,其种群的年龄组成不一定为衰退型,B错误。
8.D 环境容纳量受环境的影响,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A正确;a点时种群数量增加,增长率大于零,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时种群数量下降,死亡率大于出生率,B正确;曲线Ⅰ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C正确;曲线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因此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D错误。
9.D 根据题意可知,烟草植株释放的这种化学物质M,能够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说明信息传递会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A正确;烟草植株释放的这种化学物质M,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捕食者,所以可以利用蛾幼虫天敌这种趋性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烟草释放的化学物质M,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捕食者,夜间又能够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可见这种信息素在白天与夜间都使它本身受益,有利于其自身生长,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而不是在两个种群或个体之间,D错误。
10.C 题图1中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A错误;题图中的过程3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实质也是细胞呼吸,B错误;如果次级消费者A因发生瘟疫而数量减少,则初级消费者D的数量会增加,增加后会导致生产者数量减少,D又会因食物减少而使其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题图2中的①和②代表兔和狼的摄入量而不是同化量,所以②/①的值不能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1.D 沼气池是一个密封的无氧的环境中,一些杆菌和甲烷菌等细菌通过无氧呼吸把这些物质分解,产生甲烷,可以燃烧,用于照明、取暖等,A错误;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生产者(水稻、桑等)、消费者(鸡、鱼等),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图中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了生态系统功能,遵循了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D正确。
12.C 地点3溶氧量最少,说明污染最严重,A正确;水中溶氧量从地点2开始减少,说明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B正确;地点3溶解氧减少主要是由于水中有机物较多,好氧型细菌消耗氧气增多引起的,C错误;地点4的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即具有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13.C 河流受到生活污水的轻微污染后仍能保持清澈,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由题图中物质含量相对值可知,2号监测点的水华现象最严重,依据是该监测点藻类叶绿素a浓度最大,溶氧量最低,B正确;研究藻类的种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C错误;可以通过对水体投放适量植食性鱼类来治理水华现象,植食性鱼类以藻类为食,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14.B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森林中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A正确;森林发生火灾期间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由于植被燃烧而减少,B错误;一定程度的火灾能烧掉枯枝落叶,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刺鼻的烟味传递的是化学信息,火光传递的是物理信息,D正确。
15.A 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有机肥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物的种类,微生物能分解有机肥中的有机物为自身提供营养和能量,所以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会增加,B正确;厨余垃圾中含有大量有害有毒物质,一系列智能化处理,变废为宝,转化成有机肥,处理后能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正确;有机肥通过深埋或兑水使用,是为了防止根细胞外界溶液浓度过高,造成根细胞大量失水,即烧苗现象,D正确。
16.B 根据题图中单、双向箭头可判断出4是大气中的CO2库,1是生产者,2是消费者,3是分解者。群落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所有生物,A错误;消费者为异养型生物,B正确;②可代表呼吸作用,③可代表光合作用,C错误;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复循环,即元素在1、2、3和4之间的往复循环,D错误。
17.B 大力开垦荒地、围湖造田在短期内可能提高粮食产量,但过度的开发利用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引发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环境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来保护我国珍贵的国宝大熊猫属于就地保护,B正确;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降低本地的物种多样性,从而降低本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通过研究蝙蝠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来研发药物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18.D 曲线段2和3中,随着植物登陆、出现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增多,使CO2浓度下降,表明我国推行植树造林的举措,有利于缓解CO2浓度升高状况,对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A正确;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生物圈,B正确;化石燃料的燃烧等会导致CO2浓度升高,C正确;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往返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D错误。
19.A 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
20.B 决定不同种类鱼在鱼塘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A错误;蚕沙中的含碳有机物和鱼体内的含碳有机物可分别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鱼的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进而被生产者用于光合作用,可见,蚕沙和鱼体内的碳元素都能以CO2的形式进入生产者体内,B正确;蚕沙(蚕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蚕同化的能量,C错误;通过人们科学规划桑基鱼塘,使能量得到高效利用,但不能提高桑树对光能的利用率,D错误。
21.答案:(1)种群 种群密度 (2)大于 “S” (3)增长型 波动 (4)不可能 有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比无生物乙时少,因而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可能为互利共生
解析:(1)同一时间内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由题图曲线可知,曲线1在第1~3周时,种群数量不断增长,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曲线的增长趋势说明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3)由题图曲线可知,曲线2在第2周时,甲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数量逐渐增多,所以此时其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第3~7周时种群甲的数量变化呈波动状态。(4)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应呈同步性变化,由题图曲线可知,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少,说明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
22.(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0.8吨/公顷 a×(1+b%)10
(2)生物防治 灰喜鹊摄入的新型松毛虫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随粪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
(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解析:(1)图中,途径①是指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图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图中的生产者的同化量为35.9,生产者的呼吸为12.1,生产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2.4,生产者残枝落叶中的能量为10.6,因此,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增加量为35.9-12.1-2.4-10.6=10.8吨/公顷。在一定条件下新型松毛虫短时间内可呈“J”型增长,假设迁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虫初始种群数量为a只,每天可增加b%,种群的数量为前一天的倍数λ=1+b,10天后新型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为a×(1+b%)10只。(2)通过引入灰喜鹊来控制新型松毛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灰喜鹊捕食新型松毛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灰喜鹊从新型松毛虫处同化的能量,原因是灰喜鹊摄入的新型松毛虫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随粪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3)碳在松林植被和无机环境中转移的同时往往伴随能量的转移,那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是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23.答案:(1)竞争 (2)对克氏针茅幼苗根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对糙隐子草幼苗根的生长,在浓度低时有促进作用,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有抑制作用 (3)无性 抑制 一定促进 (4)营养 演替 (5)能抵抗(或耐受)环境中的化感物质、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及土壤条件、当地放牧牲畜喜食的草种
解析:(1)冷蒿与羊草、克氏针茅均为植物,根据“羊草、克氏针茅为主的典型草场发生退化,冷蒿种群不断扩展,逐渐形成冷蒿草原”,说明冷蒿与羊草、克氏针茅间存在竞争关系。(2)由图可知,随着化感物质浓度的增加,克氏针茅的抑制率逐渐增加,糙隐子草的抑制率在低浓度时为负数即促进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幅度越来越小,直到开始抑制生长,且抑制作用逐渐增加。即化感物质对克氏针茅幼苗根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对糙隐子草幼苗根的生长,在浓度低时有促进作用,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具有抑制作用。(3)无性繁殖的速度快,可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在持续过度放牧干扰下,克氏针茅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被冷蒿替代,可推测冷蒿采用无性繁殖抵抗放牧干扰;由(2)分析可知化感物质对克氏针茅为抑制作用,适宜浓度的化感物质能促进糙隐子草生长,使其可以在冷蒿草原生长。(4)由于过度放牧(人为干扰)导致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发生了变化,使草原的营养结构发生改变,使群落朝向与自然发展不同的方向演替。(5)由题意可知,冷蒿可向环境释放具有化感作用的代谢产物,影响周围植物的正常生长,所以在退化草场恢复治理的过程中,应选用能抵抗环境中的化感物质、能适应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当地放牧牲畜的喜食。
24.答案:(1)基因 生态系统 (2)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3)物理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解析:(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外来物种在入侵地区定居扩张的原因是:环境条件适宜、没有敌害、食物和空间充裕等。(3)福寿螺摄食时的声音能对中华鳖产生吸引,促使中华鳖对福寿螺的捕食,声音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说明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含答案1: 这是一份2023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含答案1,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A卷单元检测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A卷单元检测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