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22、礼记二则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2、礼记二则课件PPT,共37页。
文言文虽有嘉肴22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今天我们就认真研究这篇《虽有嘉肴》,古代先哲的教育思想。1. 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2. 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弗食 学学半 嘉肴fúxiào yáo读一读字音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困惑。知道了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一)古今异义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二)文言句式省略句学然后知不足“知”后面省略代词“自”。意为“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三)成语积累 教学相长: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手法探究】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嘉肴教学相长食虽有嘉肴弗学知旨善学教比喻至道不知其不足困自反自强《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言文大道之行也22 十三四岁是有很多愿望的年龄。你能讲一讲你有哪些愿望吗?美好的愿望带给人无穷的动力。在个人愿望之外,我们还需要共同的社会理想,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课文《大道之行也》给我们描述的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选贤与能 矜恶其弃于地 幼有所长男有分jǔguān 读一读字音wùzhǎngfèn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使壮年人能发挥才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能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理想社会。(一)通假字 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同“鳏”,老而无妻 (二)古今异义1.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路。2.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归宿。今义:返回。 3.是谓大同 古义:这。今义:与“非”相对。(三)一词多义独:故人不独亲其亲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只是)(老而无子)(四)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2.不独子其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天下为公 “为”表判断。2.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六)成语积累1.鳏寡孤独: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2.物尽其用:各种东西的功用充分发挥出来。3.夜不闭户:夜间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 “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有分”—有稳定的工作,“有归”—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4.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体现。“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社会纲领基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理想社会社会关爱 安居乐业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大道之行也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大同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再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2.多用排偶句式。 文章大多采用排偶句式,如“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3.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同”的特征。 “是故谋闭……大同”,作者拿现实社会跟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
文言文虽有嘉肴22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今天我们就认真研究这篇《虽有嘉肴》,古代先哲的教育思想。1. 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2. 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弗食 学学半 嘉肴fúxiào yáo读一读字音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困惑。知道了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一)古今异义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二)文言句式省略句学然后知不足“知”后面省略代词“自”。意为“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三)成语积累 教学相长: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手法探究】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嘉肴教学相长食虽有嘉肴弗学知旨善学教比喻至道不知其不足困自反自强《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言文大道之行也22 十三四岁是有很多愿望的年龄。你能讲一讲你有哪些愿望吗?美好的愿望带给人无穷的动力。在个人愿望之外,我们还需要共同的社会理想,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课文《大道之行也》给我们描述的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选贤与能 矜恶其弃于地 幼有所长男有分jǔguān 读一读字音wùzhǎngfèn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使壮年人能发挥才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能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理想社会。(一)通假字 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同“鳏”,老而无妻 (二)古今异义1.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路。2.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归宿。今义:返回。 3.是谓大同 古义:这。今义:与“非”相对。(三)一词多义独:故人不独亲其亲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只是)(老而无子)(四)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2.不独子其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天下为公 “为”表判断。2.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六)成语积累1.鳏寡孤独: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2.物尽其用:各种东西的功用充分发挥出来。3.夜不闭户:夜间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 “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有分”—有稳定的工作,“有归”—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4.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体现。“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社会纲领基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理想社会社会关爱 安居乐业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大道之行也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大同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再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2.多用排偶句式。 文章大多采用排偶句式,如“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3.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同”的特征。 “是故谋闭……大同”,作者拿现实社会跟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