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及反思
展开珠海市第八中学集体备课教案模板(课时备课模版) | |||
项目 | 集体备课内容 | ||
教学内容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2 课时 | |
核心素养目标 | 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 ||
教学重、难点 | 1、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学习探究的学习方法。 | ||
本课时亮点 | 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 ||
教学方法、策略 | 自主、合作、探究 | ||
教学步骤 | 学习活动 | 个性化二次备课内容 | |
一、导入 1. 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2. 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 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3. 检查预习: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2)、释词: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回答导入问题。 同学们找到造成这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 明确: 例:刚才那个女大学生因为没有格物致知精神,没有实践能力,所以她的动手能力比较差。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国的学生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偏向与抽象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才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 2. 整体分析课文内容。 (1)师:这两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实际上,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既然这么重要,“格物致知”中国词究竟是上面意思? 明确: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的意思。“格物致知”作为一种精神,是指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知识的一种精神。 (2)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师: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学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合作讨论,形成一致观点。) 明确:前面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认为作者讲了三方面的道理来证明“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 (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3)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什么? 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他是否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5)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明确: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6)归纳本文结构。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一(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二(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三(13-末尾)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三、合作探究,明确本文论证方法 1.聚焦论证方法。学生讨论、明确: A. 引用论证法: 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B. 举例论证法: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 C. 对比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四、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 五、作业 1. 你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一个例子。 2. 完成练习册的作业。 |
| ||
板书设计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 ||
教学反思 |
| ||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辅助,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