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含答案
2023届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3届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2·黑龙江省哈三中模拟考试]周厉王在位时,奢侈专横,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借以剥削人民。国人(自由民)公开议论其过失。厉王严厉镇压,王室重臣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厉王不要限制民众舆论。后厉王被国人逐奔于彘。这表明西周时期( )
A.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B.国人对王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C.实行仁政,重视舆论
D.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动摇
2.[2022·四川省雅安市诊断性考试]射礼是西周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人早期射礼,礼仪质朴,重在竞射、比试技能和武功。东周时期,射礼仪节繁琐,更多关注娱乐享乐意义。这反映了( )
A.贵族生活的奢靡 B.礼乐制度的松弛
C.宗法制度的瓦解 D.社会局面的稳定
3.秦朝除规定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度的实行( )
A.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控
B.强化了三公之间的分权制衡
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4.秦汉时期职权最重的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初年的太尉、司徒和司空等“三公”,在魏晋南北朝时已丧失实权,成为虚衔,取而代之的是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行政事务的增多
B.中央集权的要求
C.皇权加强的需要
D.世家大族的兴盛
5.[2022·陕西省商洛市模拟考试]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取消了长官辟署佐官的制度及九品中正制。同时诏令“外官九品以上,父母及子年十五已(以)上,不得将之官”“州县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这些举措(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完善了地方官员的升迁机制
C.促成了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过渡
D.基于推进国家廉政建设考量
6.[2022·安徽省黄山市检测]贞观二年唐太宗曾说到房玄龄、杜如晦身为尚书省仆射,应当帮助君主排忧解难,广开耳目,求访贤能之人。如果让他们每天处理繁重诉讼,可能连阅读公文都来不及。于是唐太宗下令尚书省把细碎的事情交给仆射之下的左右丞处理。这表明唐太宗( )
A.意图分割相权以加强君权
B.认识到选贤任能事关国计
C.重视官员行政效率的考核
D.主张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
7.[2022·河南省信阳市调研考试]唐代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地方官制的失当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8.[2022·安徽省淮北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宋代名臣柳开指出:“同年登第者,指呼为同年。其情爱相视如兄弟,以至子孙累代,莫不为昵比,进相援为显荣,退相累为黜辱”,如王安石、司马光等“皆假考试之名,以行其学说,展其势力也”。这表明宋代科举( )
A.促进了程朱理学的发展
B.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C.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D.易于形成朋党集团
9.[2022·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摸底考试]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
A.依附服务于皇权专制
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具有规范的运作程序
10.[2022·河南省中原名校质量考评]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这说明了( )
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吏部已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阁部制衡下君主专制的加强
D.内阁与六部共同协作制约皇权
11.[2022·河南省湘豫名校联盟联考]据《明会典》记载:针对京官、在外司府州县官、教官、杂职官、人流仓官,明统治者依照官员办事能力的强弱进行考核,达到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这说明,明代( )
A.严格划分官员等级 B.重视优化官僚队伍
C.强调官员的差异化 D.官吏考核臻于完善
12.[2022·白城市高三模拟]“军机章京”实为军机处的秘书,其车灯上贴有葫芦式剪纸(寓缄口之意),以同其他大臣区分身份,他们根据军机大臣从皇帝处所领旨意,分别拟旨,或明发,或廷寄。廷寄的密发最终要靠驿传的严密性加以保证,驿传文报需经过密封、交接、反馈等程序。由此可推知军机处( )
A.同僚之间等级森严
B.运作过程严谨缜密
C.在实践中权力扩大
D.权力为章京所把持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2·河池市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政治体制仍基本沿用三司制度,并在三司之上设立督抚,用以监察地方和军务。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几次改制,以诏谕敕令、各类会典事例的形式,进一步规范了督抚制度,使督抚成为地方政治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此时,出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督抚设立往往职权轻,任期短。
——摘编自孙文《明清督抚制度的嬗变及其评鉴》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势力进入中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而清政府赖以维系政权的八旗、绿营逐渐没落,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给予八旗、绿营毁灭性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命令各地举办团练保卫地方,而对地方的权威开始流失。清政府将财政权和军事指挥权下放到地方督抚,同时还伴随着司法权、用人权等一系列权力,这些权力使得地方督抚的权力更加扩大。
——摘编自王学斌《近三十年来晚清督抚制度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督抚制度兴起与发展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督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清代督抚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9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汉初若稍稍欲返古贵族分割宰制之遗意,然卒无奈潮流之趋势何!故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博士弟子,补郎、补吏,为入仕正轨,而世袭任荫之恩亦替。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而国家疆域亦逐步扩大,社会文化亦逐步普及。
——钱穆《国史大纲》
阅读材料,提炼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B 据材料“国人(自由民)公开议论其过失……后厉王被国人逐奔于彘”可知国人因周厉王的暴虐而驱逐周厉王,说明国人对王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故选B项;据所学仅以国人暴动不能说明社会动荡,排除A项;据材料“国人(自由民)公开议论其过失。厉王严厉镇压”可知周厉王漠视舆论,排除C项;据所学“天下共主”是由于分封制而确立,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不能说明地位动摇,排除D项。
2.B 据材料“周人早期射礼,礼仪质朴,重在竞射、比试技能和武功。东周时期,射礼仪节繁琐,更多关注娱乐享乐意义”,可知从西周到东周礼乐制度的形式和意义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射礼并没有严格按照西周时期执行,说明礼乐制度松弛,故选B项;射礼到东周只是多关注享乐,并不能说明贵族生活奢靡,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宗法制度,排除C项;东周时期社会动乱,诸侯割据,排除D项。
3.A 依据材料,秦朝规定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反映了中央除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之外,御史大夫及其属官主持上计工作,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管控,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经济的重视,未体现中央内部行政、监察和军事的相互制约,排除B项;秦朝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是御史大夫负责经济工作而非监察权的扩大,排除C项;材料反映秦中央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经济工作的管控,并非增加赋税,所以中央财政收入不一定增加,排除D项。
4.C 依据材料,秦汉时期职权最重的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初年的太尉、司徒、司空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丧失实权,取而代之的是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对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最终是为了加强皇权,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中枢权力机构的转移,而非增加,所以并非因为行政事务的增加,排除A项;中央集权加强是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调整的是中央机构,目的是加强皇权,排除B项;世家大族的兴盛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而材料反映皇帝通过中枢权力机构的转移,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排除D项。
5.A 据材料“州县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可知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据材料“州县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可知,材料所述是地方官员的任免而非升迁,排除B项;据材料“隋文帝取消了长官辟署佐官的制度及九品中正制”可知,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而非察举制,排除C项;据材料“州县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可知这些举措没有涉及廉政建设,排除D项。
6.B 据材料“贞观二年唐太宗曾说到房玄龄、杜如晦身为尚书省仆射,应当帮助君主排忧解难,广开耳目,求访贤能之人。如果让他们每天处理繁重诉讼,可能连阅读公文都来不及。于是唐太宗下令尚书省把细碎的事情交给仆射之下的左右丞处理”,可知唐太宗希望寻求贤能之人处理国家大事,故选B项;材料提到只是把一些细碎事情交给左右丞处理,并不是分割相权,排除A项;材料并不涉及官吏考核,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求访贤能之人,但并没有提到科举制,排除D项。
7.C 据材料“唐代前期……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结合所学知识,尚书省为中央机构,节度使为地方行政机构,可知节度使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材料主体是刺史,主体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中刺史的变化体现出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实力的增强,排除B项;据材料“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体现的是唐朝中后期中央缺乏对地方的管控,排除D项。
8.D 结合文中“进相援为显荣,退相累为黜辱”“……展其势力也”体现当时科举制容易导致拉帮结派,故选D项;文中没有体现科举对理学发展的意义,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促进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科举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排除C项。
9.D 题干主旨是宋代皇帝的政令需要经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而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下达执行过程中也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说明宋代的中央机构具有规范的运作程序,故选D项;题干论述的是宋代政令的运行程序,未涉及中枢机构与皇权之间的依附关系,排除A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有效制约”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0.C 由材料“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可知明朝皇帝为了限制内阁与吏部的权力,利用双方进行互相制衡,体现了阁部制衡下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C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排除A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无法统率六部,排除B项;内阁与六部的权力都来自皇帝,无法制约皇权,排除D项。
11.B 从材料“明统治者依照官员办事能力的强弱进行考核,达到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可知明朝统治者用考核的方式来规范管理官员以增强官僚队伍的执政能力,体现出明代注重优化官僚队伍,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统治者对官僚办事能力的强弱进行考核,并没有严格划分官员的等级,排除A项;从材料“达到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可知对官员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官员的办事能力,并不是强调官员具有差异性,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明朝统治者对官员要进行考核以及考核后对官员的处理政策,没有涉及具体的考核方式和程序,不能体现出官僚考核臻于完善,排除D项。
12.B 由材料“他们根据军机大臣从皇帝处所领旨意,分别拟旨,或明发,或廷寄。廷寄的密发最终要靠驿传的严密性加以保证,驿传文报需经过密封、交接、反馈等程序”可知,军机处运行过程较为严谨缜密,故选B项;官员等级之分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在实践中权力扩大,故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权力被章京所把持与史实不符,D项说法错误,排除。
13.答案:(1)背景:沿袭明朝地方政治体制;康乾时期历经多次改制;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变化:地方督抚权力急剧膨胀;地方督抚成为朝廷的依赖力量。原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八旗军、绿营兵衰落;地方督抚创办团练。
(3)因素:中央集权的力度;内忧外患的程度;满清贵族势力的强弱。
解析:(1)据材料“清初承袭明制,地方政治体制仍基本沿用三司制度,并在三司之上设立督抚”得出沿袭明朝地方政治体制;据材料“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几次改制……进一步规范了督抚制度”得出康乾时期历经多次改制;据材料“出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对地方的权威开始流失……地方督抚的权力更加扩大”得出地方督抚权力急剧膨胀;据材料“清政府命令各地举办团练保卫地方……清政府将财政权和军事指挥权下放到地方督抚,同时还伴随着司法权、用人权等一系列权力”得出地方督抚成为朝廷的依赖力量。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势力进入中国”得出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严重;据材料“清政府赖以维系政权的八旗、绿营逐渐没落”可知,八旗军、绿营兵衰落;据材料“天平天国起义给予八旗、绿营毁灭性打击”得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据材料“各地举办团练保卫地方”得出地方督抚创办团练。(3)据材料“出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出中央集权的力度;据材料“西方殖民势力进入中国”得出内忧外患的程度;据材料“清政府赖以维系政权的八旗、绿营逐渐没落,尤其是天平天国起义给予八旗、绿营毁灭性打击”得出满清贵族势力的强弱。
14.答案:论点:中国古代专制政体值得称颂。
论证:自秦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汉代还出现了布衣将相的局面,社会逐渐形成了规范的选官制度,军功授爵到察举制到科举制,选拔人才重视才能;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维系了政治的稳定,疆域不断扩大,维系了祖国的统一;封建经济持续发展,生产力不断进步,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大型工程建设问世,修长城、大运河;传统文化发展繁荣,儒家思想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
结论:古代中国社会专制政体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不应该为世人诟病。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据材料“中国古代不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或者“中国古代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古代的专制制度的评价,应在特定环境下辩证看待”等角度提取观点:中国古代专制政体值得称颂;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存在或不存在等。然后结合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地理环境等从“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以及中央集权加强”等角度归纳论证,最后进行总结。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夏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2政治制度,概念辨析,史料印证,史料一,史料二,真题链接,审清题意,核心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