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 (教师版)
中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教师版)
展开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教师版),共13页。
热点专题考前押题01——生物与生物圈
【考向分析】
方向一:考查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一般需要结合生活实例或诗词来进行判断生物的生命特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生命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的能力,题型一般为选择题。
方向二:考查对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的认识,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这几部分内容经常是结合在一起以分析说明题的形式进行综合考查。通过对教科书有关图表的拓展的考查,突出对图、表的识别和分析能力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各个部分间的相互关系,以综合题形式考查生态系统中生物摄取的食物关系,以填空题形式考查食物链书写,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考点聚焦】
一、生命特征及现象的判断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举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庄稼需要浇水、施肥。
2、生物能进行呼吸。举例: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等;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举例:植物落花、落叶;人体排汗、动物排尿、呼气等。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举例:葵花朵朵向太阳;含羞草受触碰叶片合拢;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举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举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遗传现象;“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是变异现象。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是生物。
二、科学探究注意事项
①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实验变量,观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要处理的实验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前后一致。要设计对照实验,必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②求多组的平均值,设计重复组或增加实验对象数量,可减小误差,避免实验偶然性的发生。
三、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2、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如一片森林、一个生态瓶等都可以看作是生态系统。
3、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4、正确书写食物链:
①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
②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③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④箭头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6、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真题再现】
1、(2021四川)下列语句中所描述的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适应性
B、人体内的部分废物随尿液排出——新陈代谢
C、猫妈妈生出几只毛色各异的小猫——遗传变异
D、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生长发育
【答案】A
【解析】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是对环境的适应性,A符合题意。
B.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称为新陈代谢。所以,人体内的部分废物随尿液排出,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即新陈代谢,B不符合题意。
C.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代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所以,猫妈妈生出几只毛色各异的小猫,体现了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C不符合题意。
D.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因此,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体现了生物能够生长发育,D不符合题意。
2、(2021湖南)2021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决定,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某市想了解市民生育三孩的意愿,最好采用(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归纳法 D.实验法
【答案】B
【解析】
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要了解市民生育三孩的意愿,应采用的科学方法是调查法。
3、(2021四川)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盛豆苗稀”——草和豆苗是竞争关系 B、“南橘北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影响环境 D、“万物生长靠太阳”——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
【答案】B
【解析】
A.“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A正确。
B.淮南、淮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淮南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淮北方生长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表明生物的性状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体现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白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D正确。
4、(2020湖北)牛头山森林公园是我市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下列与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公园中所有的树木构成了一个森林生态系统 B.森林中朽木上的蘑菇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夏季的公园清凉怡人,说明了生物能影响环境 D.这一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自于绿色植物
【答案】C
【解析】
A.公园中所有的树木只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没有消费者、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不能构成了一个森林生态系统,错误。
B.森林中朽木上的蘑菇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错误。
C.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夏季的公园清凉怡人,说明了生物能影响环境,正确。
D.这一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错误。
【考前押题】
一、选择题
1、以下科学探究活动中利用了对照实验方法的是( )
A.观察菜豆种子结构 B.调查校园中植物种类
C.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D.测定种子发芽率
【答案】C
【解析】
A.观察菜豆种子结构,利用了观察法,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故A不符合题意。
B.调查校园中植物种类,利用了调查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故B不符合题意。
C.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的变量是酒精,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属于实验法,需要设计对照组,故C符合题意。
D.种子的发芽率指的是萌发的种子数占供检测的种子数的百分比,测定种子发芽率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故D不符合题意。
2、下列诗词中所描述的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的特征,不相符的是( )
选项 | 诗词 | 生物的特征 |
A | 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 生长发育 |
B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C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能繁殖 |
D |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 排出体内的废物 |
【答案】A
【解析】
A.蜻蜓点水是为了产卵,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的特征,A错误。
B.红杏出墙是受光照刺激引起的,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B正确。
C.新燕啄春泥是为了筑巢,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的特征,C正确。
D.芳林新叶催陈叶是指新叶长出老叶脱落,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的特征,D正确。
3、“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惊蛰是天气回暖,春雷乍动的时节。这个时候,越冬的昆虫开始苏醒。影响昆虫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
A.水分 B.土壤 C.温度 D.光
【答案】C
【解析】
惊蛰是天气回暖,越冬的昆虫感知到外界温度上升,开始苏醒。所以,影响昆虫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4、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下对诗词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的解释,错误的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促进物质循环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说的就是分解者把落花这种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了无机物,归还土壤,再被植物吸收利用,A不符合题意。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草与豆苗,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B不符合题意。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C符合题意。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诗描述的是不知那丝丝柳叶是谁裁出,原来二月的春风像巧匠手中的剪刀,说明了影响柳树长出新叶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5、许多成语或谚语中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以下成语或谚语与非生物因素对应合理的是( )
A.春兰秋菊(光照) B.北雁南飞(大气)
C.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水分) D.冬春雨水贵如油,莫让一滴白白流(温度)
【答案】A
【解析】
“春兰秋菊”指的是不同季节里不同的植物会开花,这是与光照直接相关的,也就是植物生理学上的光周期,兰花在春天开花原因是春分后日照时间长,这时候合适的光周期促使其开花,而菊是短日照植物,入秋后光照时间变短,反而有利于开花,因此“春兰秋菊”是受到光照的影响,A正确;“北雁南飞”是鸟类的迁徙行为,是鸟类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因此是受到温度的影响,B错误;根据中国的节气,“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指的是到“五九六九”时天气已经渐渐回暖,杨柳渐渐发芽,是非生物因素中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冬春雨水贵如油,莫让一滴白白流”形容冬春雨水非常可贵,越冬作物返青至乳熟期,需要的供水多,各种农作物播种成苗,也要求充足的水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的重要作用,D错误。
6、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雷鸟的体色到冬天变成白色 B.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
C.森林能净化空气 D.竹节虫和竹枝极为相像
【答案】C
【解析】
A.雷鸟的体色到冬天变成白色,说明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
B.大雨过后,蚯蚓常爬出地面,是为了呼吸,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森林能净化空气,大树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森林中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符合题意。
D.竹节虫的形态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竹节虫对环境的一种适应,D不符合题意。
7、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鸱鸮和狐狸等生物都可以捕食鼠类。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B.鸱鸮和狐狸之间有竞争关系
C.太阳能是能量的根本来源 D.狐狸数量的减少一定会引发鼠害
【答案】D
【解析】
A.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正确。
B.鸱鸮和狐狸有共同的食物--鼠等,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正确。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狐狸与鼠类之间存在捕食关系,狐狸数量的减少可能会引发鼠害,错误。
8、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图2表示其中某条食物链的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图1中共3条食物链,其中最短的一条是:草→鼠→蛇
B.图1中所示的所有组成成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若该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图2的甲代表图1中的蛇
D.即使该生态系统的草木繁茂,鼠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增加
【答案】B
【解析】
A.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1中食物链有:草→鼠→蛇,草→昆虫→食虫鸟→蛇,草→昆虫→蛙→蛇,共3条,其中最短的一条是:草→鼠→蛇,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1只表现出了生物部分,没有表现出非生物部分,不能成为生态系统,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蛇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的农药含量会最高。图2中的甲有毒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可代表图1中的蛇,C正确。
D.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即使该生态系统气候适宜、草木繁茂,鼠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增加,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正确。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
B.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同,一般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可以反复利用
【答案】D
【解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B正确;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C正确;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不可反复利用,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下图一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
(2)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3)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 。
(4)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 ,它通过生理过程 (填序号),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的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
(5)图三中有较多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其中的______(填字母)是图一中所不包含的生物成分。通过对三幅图的分析可知,生态系统中有机物和能量是通过 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答案】
(1) 生态因素
(2)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漏填不给分) 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3) 蛇 捕食和竞争(漏填不给分)
(4) 生产者 ② 碳-氧平衡
(5) D 食物链
【解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题图三中,D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A生产者(绿色植物)、B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C次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①表示分解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③④表示呼吸作用。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题图一中共有5条食物链: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
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图二中的甲对应的生物是蛇,图二中的丁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草。
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因此此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4)由分析可知: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植物,它通过生理过程②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有效的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5)图三表示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生物成分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图中A与二氧化碳是双向箭头,故A表示生产者(绿色植物),因为绿色植物进行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进行④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根据题图,则BC是消费者,通过④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遗体遗物被D分解者的①分解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结合第(2)小题的详解,可知D分解者是图一中所不包含的生物成分。
食物链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物质和能量就随着食物链进行传递下去,能量流动的同时伴随着物质循环。
2、资料一:图一表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二是该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甲、乙表示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的数量情况,饼形图表示它们体内有机物的相对含量。
资料二:生物学家对全球一些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的估价结果如下表。
生态系统 | 海洋 | 热带雨林 | 其他森林 | 草地 | 湿地 | 农田 |
单位面积价值(美元/hm²·a) | 252 | 2007 | 302 | 232 | 14785 | 92 |
请结合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一中,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一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其中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 。
(2)流入该温带生态系统的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请写出图二中的一条食物链 。
(3)资料二中,单位面积价值最高的是________,原因之一就是它具有________功能,也为水体污染的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4)若热带雨林变成单一的经济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会________,导致其多样性价值大幅度下降。
(5)图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的起点为________(填字母)。能量输入生态系统以后,在各营养级之间的流动特点是 。
【答案】
(1) 分解者 捕食和竞争
(2) 太阳能 A→甲→乙
(3) 湿地 涵养水源、蓄水
(4) 减弱
(5) A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图乙中可知: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①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②代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③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④代表分解的呼吸作用,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水、阳光、温度等等,食物链中是不体现分解者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以及合作关系,鹰与蛇之间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2)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可以固定太阳能,所以最终能量来源于太阳能,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食物链的起始是生产者,指向高的营养级,而B代表消费者,其中甲体内的有机物含量高,乙体内的有机物含量少,营养级越高,有机物含量越少,所以食物链是A→甲→乙。
(3)从资料二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湿地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价值最高,因为湿地生态系统称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蓄水的功能。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物数量越多,种类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所以,热带雨林变成单一的经济林,自动调节能力会减弱。
(5)图二生态系统中,A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②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二轮复习易错点训练专题01 生物和生物圈(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有关下列各图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措施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试题精炼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教师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06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教师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