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试卷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20834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试卷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20834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试卷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20834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第二章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二章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三章 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三章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三章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时训练
展开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中A、B、C三个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土地退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地退化只发生在图中三个地区
B.A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土壤盐碱化不属于土地退化
2.A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 )
A.土地沙化
B.石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三种表现都有
解析第1题,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土地退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某些半湿润地区都有可能发生;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是土地退化形成的基础,但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第2题,A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
答案1.C 2.A
下图为我国部分生态脆弱区荒漠化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放牧 ②环境污染严重 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④过度开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下列对图中荒漠化加剧及防治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
C.荒漠化的推进方向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解析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内蒙古高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第4题,读图可知,华北地区北部受到了荒漠化的威胁;图中荒漠化的推进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由北向南,与冬季风有关;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措施。
答案3.D 4.C
由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地区(不包括极地地区和副极地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过程是包括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完成5~6题。
5.材料中的湿润系数可能指( )
A.降水量 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C.蒸发量 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6.材料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 )
①土壤退化过程 ②土地退化过程 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④荒漠化过程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解析第5题,干湿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降水量、蒸发量。读图可知,图中所示湿润系数均小于1。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小于1,故B正确。第6题,据材料可知,土地退化过程包括土壤退化过程和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而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故②③正确。
答案5.B 6.D
下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甲表示( )
A.土壤盐碱化
B.河流下游水位上升
C.河流下游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移动
8.导致和田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
解析第7题,从图中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判断人口增长、耕地扩大使河流中上游用水增加,从而导致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第8题,风沙侵袭和燃料短缺不是人类活动,导致荒漠化加剧的人类活动有砍伐森林、不合理灌溉和盲目扩大耕地。
答案7.C 8.B
石质荒漠化简称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如右图)。读图,完成9~11题。
9.我国西南地区易形成石质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
A.风化作用显著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冲刷 D.风蚀作用显著
10.我国西南地区易形成石质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
A.过度放牧 B.开山取石
C.陡坡开荒 D.交通建设
11.石质荒漠化发展的后果是( )
A.土地资源的丧失
B.地下水更加丰富
C.农业从以种植业为主向以畜牧业为主转变
D.耕作方式由水田耕作业向旱地耕作业转变
解析第9题,西南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地势起伏较大,夏季暴雨多,土壤侵蚀较为强烈,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从而出现石质荒漠化;风化作用显著和风蚀作用显著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南地区土质较黏重。第10题,陡坡开荒导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使地表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第11题,石质荒漠化的发展会使土地生产力下降,进而造成土地资源的丧失。
答案9.C 10.C 11.A
12.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域处于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推测该区域土壤矿物质颗粒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分析图示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3)有人建议该区域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在西北季风的推动下,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西北季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第(2)题,黄土高原位于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会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地表径流;海拔高,地势起伏大,加上土质疏松及植被覆盖度低,因此该区域的土壤侵蚀非常强烈,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赞同或不赞同均可,但是必须言之有理,符合实际,论据和观点对应。
答案(1)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小。
原因:该区域(黄土高原)的土壤由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部向东南部,随着风力减弱,西北季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2)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位于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度低;土质疏松。
(3)观点一:大力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区域地处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在地势较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观点二:不适合种树。该区域地处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土壤含水量小,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因此不适合种树。
关键能力提升练
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的农牧界线( )
A.相当于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
B.各自是一条明确的界线
C.古长城位置与之关系密切
D.生态环境好,自然灾害少
14.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干
B.牧区养殖规模扩大
C.农耕区粮食压力加大
D.西北地区人口减少
解析第1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的农牧界线并不是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农牧界线并不是一条明确的界线;古长城在修建时属于军事防御工程,是为防止北部游牧民族入侵中原而修建的,古长城以北以畜牧业为主,以南以种植业为主,因此古长城大致与农牧界线一致;农牧界线的变动说明界线附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第14题,农牧界线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界线附近人口增多,粮食需求增加,农耕区粮食压力加大,农耕区向牧区扩展。
答案13.C 14.C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单位:毫米)空间分布状况,该地区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区域内海拔为88.5—208.4米。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草地、耕地、沙地、水域和建筑用地。近60年来,该区域存在过度开垦现象。据此完成15~16题。
15.与该地区自然环境相适宜的、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林地 B.耕地
C.草地 D.沙地
16.导致该区域过度开垦的主要原因是( )
A.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
B.扩大商品谷物的生产
C.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
D.现代城郊农业的发展
解析第15题,据经纬度以及降水量的分布可知,该地位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天然草场广阔,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第16题,该地位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农业生产方式以半农半牧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导致大量草场被开垦,造成草场退化,为维持生计,必须开垦更多的草场,因而出现过度开垦的状况。
答案15.C 16.A
某研究小组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峁坡地进行大台田、隔坡梯田、大鱼鳞坑三种模式的改造试验。下图为同一黄土峁坡地治理工程完成后第10天,不同模式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图示大台田治理模式表层土壤含水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层开挖面积大,水分蒸发快
B.地形垂直坡面大,水分流失快
C.土层厚度小,储水空间有限
D.植被覆盖面积广,水分吸收多
18.一次降水过后,不同模式表层土壤含水率最高的可能是( )
A.大鱼鳞坑 B.隔坡梯田
C.大台田 D.原始黄土坡
解析第17题,从图中可看出,大台田模式土层开挖面积大,水分蒸发快,是其表层土壤含水率低的主要原因。第18题,从图中可看出,大台田模式土层开挖面积大,地面平整,降水后不易形成径流,利于水分下渗,故表层土壤含水率最高。
答案17.A 18.C
19.(拓展探究)地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图。
材料二 经专家对植被综合研究,将造林树种分为四类:①高耗水、高水分利用率的树种,如杨树、刺槐等;②高耗水、低水分利用率、抗旱性强的树种,如柠条等;③低耗水、高水分利用率的树种,如沙拐枣等;④低耗水、低水分利用率的树种,如油松、侧柏、狼牙刺等。
(1)分析聚落B与聚落A相比所具备的区位优势。
(2)为改善生态环境,该区域计划选用柠条作为绿化树种,试评价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聚落A、B两处附近地区为该区域主要的农牧业区。该区域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经调研发现,该区域农牧业区的范围近年来大幅缩减。如果你是该地理兴趣小组的一名成员,你应对当地的农牧业生产给予哪些科学建议,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解析第(1)题,聚落B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水资源相对丰富。第(2)题,评价柠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从利与弊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注意从农牧业生产角度考虑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答案(1)聚落B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水资源相对丰富。
(2)有利影响:柠条抗旱性强,固沙效果好。
不利影响:该区域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而柠条耗水高,水分利用率低,生态效益低。
(3)改善耕作方式和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生态退耕;合理放牧,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保护草场,发展适应当地干旱环境的特色农业。
人教版 (2019)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a href="/dl/tb_c400380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同步练习题</a>,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这是一份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后练习题,共8页。